《钦定四库全书》

历代帝王宅京记》卷四

昆山顾炎武

《关中二》

《汉》

《高祖本纪》曰:“五年秋后九月,治长乐宫。【《史记》:七年二月宫成,丞相已下徙治长安。十年十月,淮南、梁、燕、荆、楚、齐、长沙王皆来朝长乐宫。功臣表:阳成延为少府,作长乐、未央宫,筑长安城,先就,封梧侯,五百户。】”

七年,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师古注见上。《关中记》曰:“东有苍龙阙,北有玄武阙,玄武所谓北阙。”《史记正义》曰:“按,北阙为正者,盖象秦作前殿,渡渭水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索隐》曰:“秦家旧宫皆在渭北,立东阙、北阙者,盖取其便。”】

《惠帝本纪》曰:“六年夏六月,起长安西市。”

《文帝本纪》曰:“四年秋九月,作顾成庙。【应劭曰:“文帝自为庙,制卑狭,若顾望而成,犹文王不日成之也。” 如淳曰:“身存而为庙,若《尚书》之《顾命》也。”】”

《武帝本纪》曰:“建元三年春,作便门桥。【苏林曰:“去长安四十里。” 服虔曰:“在长安西北,茂陵东。” 师古曰:“便门,长安城北面西头门,即平门也。古者平、便皆同字,于此道作桥,跨渡渭水以趋茂陵,其道易直,即今所谓便桥是也。便读如本字。”】”

“元狩三年秋,发谪吏穿昆明池。【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嶲昆明国,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 师古曰:“谪吏,吏有罪者,罚而役之。”】”

《郊祀志》曰:“作甘泉宫中,为灵室,画天地、泰一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苏林曰:“仙人以手掌擎盘承甘露。” 师古曰:“三辅故事云,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张衡《西京赋》所云‘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是也。”】”

“元鼎二年春,起柏梁台。”

《食货志》曰:“是时粤欲与汉用船战,遂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于是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宫室之修由此日丽。”《本纪》曰:“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应劭曰:“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祈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亦意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以故关为弘农县。”

“元封二年夏,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也。” 晋灼曰:“身如鹿,头如爵,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 师古曰:“通天台者,言此台高上通于天也。汉旧仪云,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

《郊祀志》: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馆如缑氏城,置脯枣,仙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 于是上令长安则作飞廉、桂馆【师古曰:二楼名。】,甘泉则为益寿、延寿馆【师古曰:二馆名。宋黄伯思曰:“按《史记》作益延寿观,而近寿、雍、耀间耕夫有得古瓦,其首作‘益延寿’三字,瓦径尺,字书奇古,即此观当时瓦也。又按《括地志》云,延寿观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一里,通天台西八十步,正今耀州地也。然则当以《史记》为正,但一观名益延寿三字耳。师古谓益寿、延寿二馆,非是,馆当从《史记》作观,观、馆古多相通,自唐以前,六朝时凡道观皆谓之某馆,至唐始定谓之馆也。”】,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

《本纪》曰:“太初元年冬十一月乙酉,柏梁台灾。春二月,起建章宫。【师古曰:“在未央宫西,今长安故城西,俗所呼贞女楼者,即今建章宫之阙也。”】”

《郊祀志》曰:“上以柏梁灾,故受计甘泉,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师古曰:就,成也,造台适成,经十二日即遇火烧。】’黄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粤人勇之曰:‘粤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度并音大各反】,其东则凤阁,高二十余丈【师古曰:三辅故事云,其阙圜上有铜凤凰。】,其西则商中数十里、虎圈【如淳曰:“商中,商庭也。” 师古曰:“商,金也,于序在秋,故谓西方之庭为商庭,言广数十里,于菟亦西方之兽,故于此置其圈也。”】,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师古曰:“渐,浸也,台在池中,为水所浸,故曰渐台,一音子廉反。三辅黄图或为瀐字,瀐亦浸也。”】,池上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中神山龟鱼之属【师古曰:三辅故事云,池北阪有石鱼,长二丈,高五丈,西阪有石龟三枚,长六尺。】,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师古曰:立大鸟象也。】,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师古曰:汉宫阁疏云,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然则神明、井干俱高五十丈也。井干楼,积木而高为楼,若井干之形也。井干者,井上木栏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张衡《西都赋》云‘井干叠而百层’即谓此楼也。干或作翰,其义并同。】”《本纪》曰:“四年秋,起明光宫。”

《宣帝本纪》曰:“神爵三年春,起乐游苑。【师古曰:三辅黄图云,在杜陵西北。又关中记云,宣帝立庙于曲池之北,号乐游,按其处,则今之所呼乐游庙者是也,其余基尚可识焉,盖本为乐游苑,后因立庙,乐音来各反。】”

《郊祀志》曰:“以方士言,为随侯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又立岁星、辰星、太白、荧惑、南斗祠于长安城旁,京师近县鄠则有劳谷、五床、日月、五帝、仙人、玉女祠,云阳有径路神祠,祭休屠王也。【师古曰:休屠,匈奴王号也,径路神本匈奴之祠也,屠音除。】”

《元帝本纪》曰:“初元二年春三月,诏罢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孟康曰:“宫名也,在杜县。” 东晋灼曰:“《史记》云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师古曰:“宜春下苑,即今京城东南隅曲江池是也。”】,少府佽飞外池【如淳曰:“汉仪注,佽飞具矰缴以射凫雁,给祭祀,故有池也。”】,严籞池田【苏林曰:“严饰池上之屋及其池也。” 晋灼曰:“严籞,射苑也。” 许慎曰:“严,弋射者所蔽,池田,苑中田也。” 师古曰:“晋说是。”】,假与贫民。”

“五年夏四月,罢上林宫馆希御幸者。”

《成帝本纪》曰:“建始元年秋,罢上林宫馆希御幸者二十五所。”

《外戚传》曰:“赵皇后既立,后宠少衰,而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师古曰:“以漆漆物谓之髹,许求反。”】,切皆铜沓冒,黄金涂【切,门限也,沓冒,其头也,涂以金涂铜上也,沓他合反。】,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服虔曰:“釭,壁中横带也。” 晋灼曰:“以金环饰之也。” 师古曰:“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于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釭,若车釭之形也,其釭中着玉璧、明珠、翠羽耳,釭音工。”】,自后宫未尝有焉。”

《平帝本纪》曰:“元始元年夏六月,罢明光宫及三辅驰道。二年夏,起五里于长安城中【如淳曰:“民居之里。”】,宅二百区,以居贫民。”

四年春,立明堂、辟雍。

《王莽传》曰:莽奏起明堂、璧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

五年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莽女为平帝后】,通子午道【张晏曰:时年十四,始有妇人之道也。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为牡,火以地二为牝,故火为水妃,令通子午以协之】。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师古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道者,名子午谷。又宜州西界、庆州东界有山名子午岭,计南北直相当,此则北山者是子,南山者是午,共为子午道。《后汉书・顺帝纪》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注子午道:《三秦记》曰:子午,长安正南山名秦岭,谷一名樊川。褒斜,汉中谷名,南谷为褒,北谷为斜,首尾七百里】。始建国元年春正月,改明光宫为定安馆,定安太后居之【平帝后】。改公车司马曰王路四门,长乐宫曰长乐室,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路堂【服虔曰:如言路寝也】。长安曰常安。地皇二年秋,望气为数者多言有土功象,莽下书曰:“予受命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府帑空虚,百姓匮乏,宗庙未修,且祫祭于明堂太庙,夙夜永念,非敢宁息,深维吉昌,莫良于今年,予乃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惟玉食。”【刘德曰:长安南也。师古曰:《黄图》有西波池、郎池,皆在石城南上林中。玉食,谓龟为玉兆之文而墨食也。波,音彼皮反】予又卜金水之南、明堂之西,亦惟玉食,予将亲筑焉。于是遂营长安城南【师古曰:盖所谓金水之南、明堂之西】,提封百顷。九月甲申,莽立载行视【师古曰:立载,谓立而乘车也】,亲举筑三下。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持节,及侍中、常侍、执法杜林等数十人将作【师古曰:将领筑作之人】。乃博征天下工匠,诸图画以望法度,算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余所【师古曰:自建章以下至阳禄,皆上林苑中馆】,取其材瓦以起九庙,一曰黄帝太初祖庙,二曰帝虞始祖昭庙,三曰陈胡王统祖穆庙,四曰齐敬王世祖昭庙,五曰济北愍王王祖穆庙,凡五庙不隳云【师古曰:隳,毁也,音火规反】。六曰济南伯王尊祢昭庙,七曰元城孺王尊祢穆庙,八曰阳平顷王戚祢昭庙,九曰新都显王戚祢穆庙,殿皆重屋,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庙半之,为铜薄栌【师古曰:薄栌,柱上枅,即今所谓栌也。栌,音卢】,饰以金银雕文【雕,雕同】,穷极百工之巧,带高增下【师古曰:本因高地而建立之,其旁下者更增筑】,功费数百钜万,卒徒死者万数。

二年,莽梦长乐宫铜人五枚起立,恶之,念铜人有铭 “皇帝初兼天下” 之文,即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肤文【师古曰:镌,凿也,音子金反】,感汉高祖神灵【师古曰:谓梦见谴责】,遣虎贲武士入高庙,拔剑四面提击,斧毁户牖,桃汤赭鞭鞭洒屋壁【师古曰:桃汤洒之,赭鞭鞭之。赭,赤也】,令轻车校尉居其中,又令中军北垒居高寝【师古曰:徙北军垒之兵士于高庙寝中屯居也】。

三年春正月,九庙成。

二月癸巳,霸桥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莽恶之,更名霸馆为长存馆,霸桥为长存桥。

后汉书・光武本纪》曰:建元十九年,修西京宫室。

《郊祀志》曰:莽篡位二年,兴神仙事,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台成万金,作乐其上,顺风作液汤,又种五梁禾于殿中【师古曰:五色禾也】,各顺色置其方面,先鬻鹤髓、毒冒、犀玉二十余物渍种【师古曰:鬻,古煮字;髓,古髓字,谓鬻取汁以浸谷子也。毒,音代;冒,音妹】,计粟斛成一金。

《地理志》曰:京兆尹,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师古曰:表云景帝分置,据《史记》知《志》误】,太初元年更为京兆尹,县十二:长安、新丰、船司空、蓝田、华阴、郑、湖、下邽、南陵、奉明、霸陵、杜陵。

左冯翊,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为河上郡,九年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县二十四:高陵、栎阳、翟道、池阳、夏阳、衙、粟邑、谷口、莲勺、鄜、频阳、临晋、重泉、郃阳、祋祤、武城、沈阳、襄德、征、云陵、万年、长陵、阳陵、云阳。

右扶风,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雍国,二年更为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师古曰:主爵都尉,本秦之主爵中尉,掌列侯,至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而治于内史右地】,县二十一:渭城、槐里、鄠、盩厔、斄、郁夷、美阳、郿、雍、漆、栒邑、隃麋、陈仓、杜阳、汧、好畤、虢、安陵、平陵、武功、茂陵。

《平帝纪》曰:元始四年,分京师置前辉光、后丞烈二郡。《地理志》曰:华阴有集灵宫,武帝起。

右扶风槐里有黄山宫,孝惠二年起。

《三辅黄图序》曰:《易》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三代盛时,未闻宫室过制。秦穆公居西秦,以境地多良材,始大宫观,戎使由余适秦,穆公示以宫观,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劳民矣。” 是则穆公时秦之宫室已壮大矣。惠文王初都咸阳,取岐雍巨材,新其宫室,南临渭,北逾泾,至于离宫三百,复起阿房,未成而亡【按:离宫三百及阿房皆始皇事也】。始皇并灭六国,凭藉富强,益为骄侈,殚天下财力以事营缮,项羽入关,烧宫阙,三月火不灭。汉高祖有天下,始都长安,实曰西京,欲其子孙长安都于此也【长安本秦之乡名,高祖作都】。至孝元皇帝,承文景菲薄之余,恃邦国阜繁之资,土木之役倍秦越旧,斤斧之声,畚锸之劳,岁月不息,盖逞其邪心以跨天下也。昔孔子作《春秋》,筑一台,新一门,必书于经,谨其废农时,夺民力也。今裒采秦汉以来宫殿门阙楼观池苑在关辅者,著于篇,曰《三辅黄图》云。东都不与焉。

三辅。《禹贡》九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古丰镐之地,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阳,在九嵕山南、渭水北,故名咸阳【山南曰阳,水北曰阳】。秦并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项籍灭秦,分其地为三,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谓之三秦。汉高祖元年定三秦,更为渭南郡,九年罢郡,复为内史,此为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与左冯翊、右扶风谓之三辅。

三辅治所,京兆在故城南尚冠里,冯翊在故城内太上皇庙西南,扶风在夕阳街北。

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汉武帝改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共治长安城中,是为三辅【按:《百官表》颜师古注引《黄图》云:京兆在尚冠前街东入故中尉南,冯翊在太上皇庙西入,右扶风在夕阳街入北故主爵府,长安以东为京兆,长陵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为右扶风】。

三辅郡皆有都尉,如诸郡,京辅都尉治华阴,左辅都尉治高陵,右辅都尉治郿。王莽分长安城旁六乡置帅各一人,分三辅为六尉郡,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栒邑、义筑十县属京尉大夫府,居故长安寺;高陵北十县属师尉大夫府,居故廷尉府;新丰以东至湖十县属翊尉大夫府,居城东;霸陵、杜陵以东至蓝田,西至武功、郁夷十县属光尉大夫府,居城西;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县属扶尉大夫府,居城西;长陵、池阳以北至云阳、祋祤十县属列尉大夫府,居城北。后汉光武之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后汉百官志》曰:中兴都洛阳,三辅陵图所在不改其号,但减其秩与太守同】。汉长安故城,高帝七年修长安宫城,自栎阳徙都之,盖本秦离宫也。初置长安城本狭小,至惠帝更筑新城,城高三丈五尺,下阔一丈五尺,上阔九尺,雉高三尺,周回六十五里,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汉旧仪》曰:城方六十三里,经纬各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地皆黑壤,今赤如火,坚如石,父老传云尽凿龙首山土为城,水泉深二十余丈,树宜槐与榆、松柏茂盛焉,城下有池周绕,广三丈,深二丈,石桥各六丈与街值。

旧唐书・殷峤传》与统军刘弘基率兵六万屯长安故城。《许敬宗传》:高宗于古长安城游览,命敬宗与宏文馆学士具检秦汉以来历代宫室处所以奏。

通典》:高宗咸亨三年,于岐州陈仓县东南开渠,引渭水入升源渠,通桴筏至京故城。

城十二门。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青色,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召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青门外,瓜美,故时人谓之东陵瓜。庙记曰:霸城门亦曰青绮门。

《汉书・王莽传》天凤三年,霸城门灾,莽更霸城门曰仁寿门,无疆亭。

《后周书・武帝纪》建德六年五月,青城门无故自崩。《宣帝纪》大象元年三月庚申,至自东巡,帝亲擐甲胄,入自青门。

长安城东出第二门曰清明门,一曰籍田门,以门内有籍田仓。一疏曰:凯门。《汉书・平帝纪》元始四年,春风吹屋瓦且尽,即此门也。《汉宫殿疏》曰:第二门名城东门,莽更曰宣德门,布恩亭。

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曰宣平门,民间所谓东都门【《史记・孝景中三年》军东都门外】。《汉书・成帝纪》建始元年,有白蛾群飞蔽日,从东都门至轵道。又疏太傅广少傅受上疏乞骸骨归,公卿大夫为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即此门也【《后汉书・董卓传》王允奉太子保宣平城门楼上】。其郭门亦曰东都门,即逢萌挂冠处也【《昌邑王贺传》至广明东都门,郎中令龚遂曰:此长安东都门也】。东都门至外郭亭十三里,莽更名曰春王门,正月亭。

长安城南出东头第一门曰覆盎门,庙记曰:覆盎与洛门相去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门外有鲁班、输所造桥,工巧绝世,其南有下杜城。应劭曰: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门,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汉书・戾太子传》斫覆盎门出奔湖【蔡义传迁补覆盎城门候】,莽更名曰永清门,长茂亭。长安城南出第二门曰安门,亦曰鼎路门,北对武库,莽更名曰光礼门,显乐亭。

长安城南出第三门曰西安门,北对未央宫,亦曰便门,即平门也,古平便同字,莽更名曰信平门,城正亭。武帝建元二年初作便门桥,跨渭水通茂陵,其道易直。《三辅决录》曰:长安城西门曰便桥,桥北与门对【潘岳《西征赋》津便门以右转,究吾境之所暨。张铣注:便门,便桥也,至此尽长安界。《后汉书・隗嚣传》夜斩平城门关,亡归天水,注引《三辅黄图》云:长安城南面西头门,按此即是平门,当是衍一城字】。

长安城西出南头第一门曰章城门,《三辅旧事》曰:章门一曰光毕门,又曰便门【便门名同未详】。《汉书・成帝纪》元延元年,章城门牡自亡,莽更名曰万秋门,亿年亭。

长安城西出第二门曰直城门,亦曰故龙楼门,有铜龙【按:《汉书・成帝纪》帝为太子,初居桂宫,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上迟之,问其故,以状对上,大悦,乃著令太子得绝驰道,然则龙楼当别是一门,非直城门也。《王莽传》大风拔树,飞北阙直城门屋瓦】,莽更名曰直道门,端路亭。

长安城西出北头第一门曰雍门,本名西城门,莽更名曰章义门,著义【水经注作谊】亭,其水北入,有函里,民呼曰函里门。

长安城北出东头第一门曰杜门,亦曰利城门,莽更名曰进和门,临水亭,其水有客舍,故曰客舍门,又曰洛门也【按:今《三辅黄图》本误作洛城门,又曰高门,今据《水经注》改。杜门、洛门名同未详。《晋书・载记》苻健起灵台于杜门】。

长安城北出第二门曰洛城门【《晋书・天文志》:“北落师门一星在羽林西南,北者,宿在北方也,落,天子之藩落也,师,众也,师门犹军门也,长安城北门曰北落门,以象此也。”】其内有长安厨官,名之曰厨城门【《水经注》:“本名洛门,又曰朝门,一曰高门。苏林曰:‘高门,长安城北门也,一曰厨门,其内有长安厨官,故城曰厨门也。’如淳曰:‘今名广门也。’《后汉书・刘元传》:‘更始单骑走,从厨城门出,诸妇女从后连呼曰:陛下当下谢城,更始即下马拜,复上马去。’注:‘今长安故城北面之中门是也。’”】莽更名曰建子门,广世亭。

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汉书》渭水虒上小女陈持弓走入光门,即此门也【今《汉书・五行志》作 “走入横城门”。如淳曰:“横音光,亦作光门。”《乐府・琅琊王歌辞》:“长安十二城门,光门最妍雅,渭水从垄来,浮游渭桥下。”《后汉书・董卓传》:“至郿行坞,公卿祖道横门外。”《三国志・魏延传》注引《魏略》:“延请精兵五千,从子午谷径袭长安,横门邸阁足以周食。”】莽更名曰霸都门,左幽亭。门外有桥曰横桥【《汉书・戾太子传》:“焚苏文于横桥上。” 师古曰:“横,渭桥也。” 潘岳《西征赋》:“骛横桥而旋轸,历敝邑之南垂。”《旧唐书・高士廉传》:“丧柩出自横桥,太宗登故城西北楼望而恸。”《水经注》:“其外有郭都门,有棘门。徐广曰:‘棘门在渭北。’孟康曰:‘在长安北,秦时宫门也。’如淳曰:‘《三辅黄图》曰:棘门在横门外。’按《汉书》,徐广军于此备匈奴,又有通门、亥门也。”】

汉城门皆有候门,候主候时,谨启闭也。《三辅决录》曰:“长安城面三门,四面十二门,皆通达九逵,以相经纬,衢路平正,可并列车轨,三涂洞开,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为来往之径,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 班固《西都赋》云:“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张衡《西京赋》云:“城郭之制,则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廛里端直,甍宇齐平是也。”

《历代帝王宅京记》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