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下
宁国县
〔周〕
孔子井在县南百里,《方舆志》云,孔子入吴所凿。《舆地纪胜》。县南一百一十
里,按《地舆志》云,旧吴兴郡安吉县南界道旁有小井,乃是孔夫子入吴时凿。此井今属宁
国县。《太平寰宇记》。旁有戈塘,去井不远,章枢密夏云:当作过,盖
取孔子经过之意。《旌川志》
按:《史记·孔子世家》及《家语》等书,孔子并未尝入吴,《
旧志》所云已属无稽,而以此为在此凿井,犹为附会不足信。第诸书相沿已久,今姑存之。
孔子堂又名过堂,过堂在县西五里,世传孔子曾过此而名。然无考据不足信
。《洪武宣城志》。孔子堂,县南一百里,堂下有马跑泉。相传夫子游吴时至此
,
后人建堂纪其事。《康熙府志》。县东北二十里,宋处士吴晦之诗云:“
滔滔衰世难行道,历聘诸侯几十年。试
向荒祠寻旧迹,一堂下马跑泉。”浮梁李椿年与朱紫阳同学。宋绍兴中
,任宁国县,尝
率诸生讲学于此。《乾隆府志》
按:堂既以孔子经过为名,应与井近。惟《康熙志》云,县南百里,与《寰宇记》、《
舆地纪胜》所载之井不远,其说良是。而谓县西五里,县东北二
十里者,或后人更附会为之,非其旧也。
夫子巷县南门内。《乾隆府志》
〔孙吴〕
怀安古城在县东南一百里。《地理志》:吴分宛陵之地
置,属丹阳县。按:县应作
郡字。至景帝时属故鄣郡,晋太康二年属宣城郡,梁承圣中属丹阳郡,至陈天嘉五年
废,入
宣城县。《太平寰宇记》。在宁国县东四十里。《方舆志》云,吴大帝分
宛陵置,至晋永
嘉废入宣城。《舆地纪胜》。县东南百里,旧志云县南四十里误。汉刘
聪封晋愍帝为怀安侯,即此。
宁国故城在宁国县南十三里,三国吴置,隋省唐复置。《大清一统志》
。宣州宁国县西北至州一百十里。《元和志》
〔晋〕
,住宣城文脊山。《太平
寰宇记》。县西三十里文脊山中,山有门,一名山门洞,瞿硎先生隐居与此,洞有
瞿硎,因
以自号。桓温尝造访,见先生披鹿裘,坐石室,神色自若。温异之,乃命伏滔作颂。《乾隆府志》。旧志云石门高敞,车马旌旗可过,西南有龙洞。
黄颜石室在县黄岩山顶,可容数百人。相传晋永嘉中,黄岩修炼于此。
《江南通志》
麻屯里县北三十里延庆寺西,俗曰麻屯寺,或云赵将麻秋尝过此屯兵,因指其地曰
麻胡屯
处也。是则西晋时所遗名云。按:旧志,寺在杜水之东,浔水之下,傍有石洞,龙藏其中。
又
有何公钓矶,宋秘书何公尝隐此,著有《落花吟》。余珊题云:“砌临石马一溪树,檐列金
鳌万叠山。”《乾隆府志》
〔唐〕
藏马洞县西八十里,麈岭之巅,世传唐汪华藏马处。《康熙府志》
望霞台在县西五里,高十三丈,周回二十八步。唐贞观中,县令荣阳郑氏所立,今
废。《洪武宣城志》
王梅岭县北三十里。唐咸通中,益公尝讲法山巅,群虎伏听,居人骇异,因建通灵
庵居之
。宋王梅禅师来此成果,岭以是名。又曰王公道场。按:旧志,通灵两峰对峙,南曰桃尖岭
,
北曰望仙岭,人方之钱塘二高峰,下有清泉洞,又曰豺狗洞。《乾隆府志》
桫椤树按:《云屋和尚集》注云:旧志千顷山,唐楚南禅师道场,有桫椤树一株,
花开时香闻十里。云屋诗“桫椤寻未见,风动荻芦声”。同上
罗隐题诗石县东三十里女儿山,古有神女,罗隐题诗镌石迹,至今存。
同上
石镜县西百里石镜山,光可照人。黄巢过此,照其状如猴,怒燔之,石光久乃渐复
。汪尚书泽民有诗。《康熙府志》
柱石县西七十里,巨石如柱。《乾隆府志》
石岭古关塞,邑北险隘。方致尧战戚方,何通泰战红巾贼,俱扼于此。《乾隆府志》
乌石城按:《洪武志》作乌石,旧县、旧府志作旧城。 县南九十里,
地名乌石,城基并城
隍庙址犹存。世传南唐于此立县,今不可考。《洪武宣城志》。乌石旧县
城在县南九十里
,怀远乡十二都,地名乌石。《宁川志》。在宁国县南九十里,南唐时筑
以备吴越。《大清一统志》
千僧井崇因寺旧传寺有井,供千僧汲,大旱不竭。梁、宋以来尚存。傍有驻马墩、
千
佛塔寺址,二山雌雄相接,其山尽处有太子殿,不知所始。《乾隆府志》
〔宋〕
齐云亭县东南山门,宋梅尧臣与宣城簿张献民刻诗其上,
名人题咏颇富。《乾隆府志》
十松亭县署东南,有沈括诗。同上
化洽亭在县治东南,唐乾宁中建。《大清一统志》。乾宁中,令
范传真建,沈颜有诗。《乾隆府志》
虞宅按:旧府志作虞侍郎草堂在县南五里。,宋侍郎虞俦父也,
隐居于此。《江南通志》
万卷堂在县南三十里琴山下。宋乾道中,杨秉读书处。故人汤鹏举入参大政,印
国子监
书籍,遗之藏其中。《大清一统志》。又有玉书案、百砚阁,今废。汪雨
公《述楼草》注,
秉尝集弟子百余人,讲学于此,旧址俱存。又吴隐君道山侧,亦有万卷堂遗迹。
《乾隆府志》
云梯奇石石有六种:牵牛石、乌龟石、 盘石、香炉石、响石
、镜石。宋淳熙间,三衢人题名。
叫钟县北三里,教忠寺前一坑,人见白雾升天,指为祥兆,因以坑为井汲水。相传
有钟飞
鸣而来,僧取水见之,遂坠于河。至今浪起隐隐有声。俗因呼曰叫钟寺,今名教忠,从其
音,其正也。
〔元〕
赵子昂石刻县东式岭普静庵有“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
大如箕,旁注宋宗室赵孟书。
晚节亭县东百里,元处士王子昌建,舒记。
〔
明〕
北楼县署后,即旧北城楼。明太祖南征入城,塞之以拒元兵
,后遂长闭。嘉靖丁未,
知县范镐加筑,傍有三古木,皆数十围,藤萝累,相传有灵蛇长数十丈
,夜出饮,人或见之。
饮福楼县东门外。
留云楼县西白云山巅,危楼孤耸,下俯平原,数十里清流澄澈。萧郡守有诗。
门洞县东百二十里,石山对峙,下临石洞,傍有小径,仅可扪壁行。相传会元杨邦
彦自绍兴隐此。仙宗彝记,仙克谨有诗。
将军四山县东百十里,俗传岩岩将军四山:朗山、青山、北姑峰、岩山,仙克谨有
诗。
仙燕洞县东南六十里,中可容百余人,昔避兵于此,全活其众。
税课司县西门外,正德间省。
铁圈井奉圣寺有古井一所,上有铁圈,明正德间造。按:旧志,宋平章事何执中欲
以
旧址为茔墓,时有谣曰:头靠山门,脚踏水门,当坐朝端,要葬此坟。谣传而群议起,卒不
果。
〔国朝〕
后乐园县署东厅,知县马光置,旁建琴台。汪作霖诗“
东壁琴台芸走蠹”即此。又后乐园涑水砖,光号涑水,故名。
西坑胜境县西二十里有永侯庙,徐氏祀之。
宜秋署陈主策建,后即石松亭遗址。
省农亭在城北,知县李锦建。
宣诏亭县治前。
颁春亭县治前。
醒痴亭县治仪门东。
息气亭县治仪门西。
森秀亭在城北。
耕绿台县后,废。
转山堂县后,废。
存留仓县治仪门西。
东察院县东,今废。
宝陀岩县东北百里,飞泉迸下,其声如雷。
丁仙岩县西南七十里。
杨龙岩县南百里,石洞深邃,可容百余人。天光下烛,中有泉飞泻。
罗汉竹县西一百十里石镜寺前,有罗汉竹十八竿,每一笋生则一竿枯。竹下有龙潭
涌泉。
港口故城旧志失载,今按港口韩家桥北尚存砖街十余丈。以上并《乾
隆府志》
旌德县
〔汉〕
楚王城在县北一百里,相传吴、楚相拒时筑,又有故楚城
,在南湖北岸。《大清一统志》
九龙观旧相汉永平九年,地涌九泉,因穿九井。《元一统志》
丹井窦真人炼丹井七所,在东门外高岭。旧有窦真人祠,今已毁,井亦湮没不存
。《旌川志》
巨人迹在县东凫山。又有马蹄石、捣药臼、龙潭石,相传窦子明女化青凫飞去,
在此。《江南通志》
〔晋〕
安吴县城在县西十五里。《舆地纪胜》
。俗称沙城。顾野王《舆地志》云:晋县也
,属宣城郡,北至郡一百九十里。地有寒泉,盛夏凄然。《嘉定宣城志》
。旧志云,在县
北三十五里,地名古城,有孔子寺。路旁有碑,字漫灭不可读,以墨本细观,惟一二学字
,隐隐可见,类三国时隶书。《旌德县志》
按:《江南通志》以安吴城
在泾县,而《舆地纪
胜》及《嘉定志》皆云在旌德。今考安吴城本有二:一三国吴之故城,一唐初重建之故城也
。属旌德者是唐初重建之故城,今三溪韩家村相近,又有土名官仓边官塘,犹安吴旧迹云。
桓公城在县北五十里,地名兰石。《九域志》云:桓公,晋左司马也。按:《晋书
·桓彝传》
,彝为宣城内史,当苏峻之乱,进屯泾县,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使其将韩晃攻之,纵败。
左右劝纵麾军退保,纵曰:“吾受桓侯厚恩,誓以死报,吾之不复桓侯,犹桓侯之不复国也
。”遂力战而死。今兰石有俞将军墓,石人石马犹有存者。桓公后又为泾之土神,宋敕封英
烈王,纵封灵惠侯。《洪武宣城志》
按:桓公城诸旧志俱载入泾县,
即《洪武志》于泾县
亦载之。以其地向属泾,后改属旌,而书相沿未改尔。考旧县志云,旌自唐时始置县,晋时
邑与兰石俱同属安吴,后省安吴入泾,又析泾置旌邑。今兰石距旌西北窄溪,土名兰石坑,
在倪家村西与泾交界,有俞将军墓碑,泾县知县陈大绶,旌德知县张时献同立。则当日桓公
设城,命纵拒守,亦即在此无疑。盖由旌本泾析,而兰石坑仍距泾境不远,故《洪武志》两
载之,今亦两存之。
〔萧梁〕
南阳废县在县西北。梁置,属宣城郡。
《江南通志》
火井县东十五里玉壶山,相传为窦子明指玉壶饮滕公之所。宋县尉刘谊诗云:“饮
客指玉壶,炼丹烧火井。”
按:旧志载,子明为晋人。考刘向《列仙传》已有陵阳子明事,其为汉人无疑。至此饮滕公
事。诚属无稽,而旧志附会之者,其意以去晋时不远也。
滕庆和宅按:旧府县志皆作滕丞相故居。即县会胜寺,梁丞相滕
庆和居此,后舍宅为寺
。《江南通志》。在十三都,宋太史袭明《凫山事》始记,略云:予过会
胜寺,有僧义聪
年八十二,问其事之从始,则曰乃梁代丞相滕庆和居是山也。时有独觉先生者来栖,托馆
舍三载。一旦思去,因与滕登山指石叱之曰,为分裂中有酒壶,挹而饮,滕并及其族人无少
长均与之饮,酒亦随罄。庆和异之曰,先生奇士也,愧不能早辨识。及行握手语曰,尔后必
贵。因问以再见之期,先生指凫山之阳曰,吾居也,可与彼相见。后于山阳见古庙,像如先
生焉。未几,滕以白衣入仕,为镇国大将军,卒相梁。寻舍宅为寺,今石上犹存酒壶遗迹,
时人谓之玉壶台,亦是邑之胜概也。《旌德县志》
歃血坛按:旧府县志坛作台。在县西六十里,石柱山侧。世传
梁武帝时,新安程灵洗
将兵趋姑孰,道过其下,率众登山,筑坛歃血,誓平侯景。《洪武宣城志》。歃血台在县西射的山。《旌川志》
按:筑坛歃血事多附会,但考《梁书·侯景传》:遣仪同来亮率兵攻宣城,内史杨华诱亮斩
之。
景复遣其将李贤明讨华,华以郡降。又曰:景制命所行,惟吴郡以西,南陵以北而已。又考
《陈书·程灵洗传》,侯景之乱,灵洗聚徒据黟、歙以拒景。景军据有新安。及灵洗攻下新
安,
遂领新安太守。由是下扬州,战石头,镇采石,后又云兼丹阳尹,出为高唐、太原二郡太守
,仍镇南陵。是灵洗之征侯景,始于黟、歙,由黟、歙以至扬州石头等处,固必道过旌德,
后人遂附会而为此说,然尚非漫无据者。
旌德旧县即今旌德县治。《大清一统志》。宣州旌德北至州二百
三十里。本太平之地,
以县界阔远,永泰中,招讨史袁奏分太平置县。《元和志》。永泰中,
割太平九乡置县
,冀其邑人从此被化,故以旌德为名。《寰宇记》。县旧无城,元至正末
,红巾
贼犯县治,焚毁殆尽,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奴直入县治,嗣后始议创筑。县志
〔唐〕
厚儒洞上泾乡,唐宝应间,王万敌据此聚众作乱,招讨
使袁讨平之。《乾隆府志》
。按:此洞即宣城之后如洞,其事与此同。盖后如与厚儒同声,虽分载两处,其实
一地耳。
太和六年刻漏秤上识文在鼓角楼。《舆地纪胜》
孔子寺在县西三十里,咸通五年,吕康年舍宅为寺。先有孔子祠堂,吕氏既舍宅
为寺,即以孔子祠堂为佛殿,故曰孔子寺。《舆地纪胜》
〔南唐〕
石子寨在县西三十里。南唐将方道项按旧
府县志无项字、洪锐尝屯兵
于此。锐后从查文徽按旧府志作辉讨王延政有功,家藏诰敕存焉。《嘉定宣城志》
严可求故居按:旧府志作严尚书故居。在旌德县北《
大清一统志
》十四都严家边。严可求避徐温之祸,与郭少保隐居于此。《乾隆府志》
郭仙岩按:旧府县志,作郭公岩。在太平乡新建之东山。相传昔
郭仙翁隐居之地。后乘
白鹤去。至今石坛、捣药臼犹存。旁刻“珍珠泉”三字,周令道卿立。《洪武宣
城志》。
县西三十里正山,郭公隐居之所。其阳有玉井岩,旁镌“珍珠泉”三字,又前有银屏,亦有
刻,不可辨。谚云:正山巍巍接星斗,分别冈峦九十九。《康熙府志》
〔宋〕
漏泽园资福寺前有石级,上立石柱,扁曰“漏泽之园”
。宋崇宁二年诏曰:人物番庶
,贫无以葬,或委弃道旁,寄留僧舍,甚可怜悯。州责之县,为置葬地。《康熙
府志》
景吕堂在旌德簿厅。以中丞吕晦曾为此官,致景慕意。《舆地纪胜》
。宋绍兴中,主簿郏升卿以吕晦尝为此官,故名。《大清一统志》
制锦堂县令齐庆胄建。《乾隆府志》
方舟亭县令齐庆胄建。方舟又名读书林。同上
爱山亭主簿陈有容建,邹补之记。同上
重翠亭西有井,名曰“鹿饮”。导泉凿池,立亭其上曰“洁尘”。或谓撷园中
茶,烹以鹿饮,香韵特异。《嘉定宣城志》
延月亭与重翠亭俱县令金与建。《乾隆府志》
度香亭后易名“野航”。《嘉定宣城志》
清心亭新壮开豁,为诸亭之胜。同上
悠然亭与清心亭俱县治西。《乾隆府志》
万翠亭宋姚司户建,宣城尉崔起之有诗。同上
栖真驿县南,令李瞻建。同上
得初轩取韩文公《读书斋》诗: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竹林。萧条援本事,解后
得初心。”何湛建,又名偃室。《乾隆府志》
山庄佳趣亭旧有茆屋数,曰山庄。《嘉定宣城志》。县令莫泽建。《乾隆府志》
阅古堂庙首西。宋淳间,吕泾致仕归,理宗御书“阅古”二字,敕枢密院程元
凤为文赐之。泾归扁于堂。《乾隆府志》
监书阁又名山光书楼在新建。汪文谅建,以贮所赐书。胡安定先生诗“山光入书
楼”。见《艺文志》。《康熙府志》
仙姑坛按:旧府县志皆作台。在县西南五十里,上泾乡栅山旁。
昔有吕氏女结庵学道于其上,后仙去。《洪武宣城志》
淅米池在新建玉虹桥畔。宋汪氏十世共爨淅米池。《乾隆府志》
圣母池在岳祠。水清而漪,旱涝不盈亏。邑人每以纸钱掷其中,视浮沈之迟速,
以决灾
福。或有投铜钱者。每岁岳帝诞辰,有淘池会,人情甚敬。《旌川志》
汪少师故居在新市溪,即十世同居之所。《乾隆府志》
钟谏议故居太平乡钟汪村。同上
方将军故居上泾乡归化里,即今庙首狮山下。同上
白龙潭凫山潭上,有石台,高数百丈。宋丞相刘义温题“白龙潭”三字石上。潭
旁石又有仙人仰卧迹,草履迹长数尺。《康熙府志》
蔷薇坞在县东。传者谓状元刘辉留此授业。今在东山。《旌川志》
状元石在新建里东山之溪。状元刘辉因游汪氏义学,尝浴于此,故时慕其魁多士而
名之。同上
〔元〕
王太尉亭在柳山十里牌之原,今址犹存。《
旌川志》
安乐堂县东南二十步,令王桢建。《乾隆府志》
甘露王殿在梓山之绝顶。邑人精洁致祷,归乡虔诚者则现天灯,人皆见之。至元
二十一
年,邑人于峰之南福山重建庙,几三十楹,塑像祠祭焉。《旌川志》
县镇营王桢建。《乾隆府志》
小岭山寨十九都。元末红巾贼钟富二作乱,扎营寨顶。元官额差亦怜真统官军及
本县义兵讨平之。同上
礼宾馆县南,令单执中建。同上
〔明〕
均役义仓县东,县丞陈贤建。
济农仓正统间,县丞李鹏建。
税课司县东三十步。
洪源塔下洪溪,高一十九丈,嘉靖癸亥,里人芮氏建。
鲤渊在新建。溪流环绕,鲤鱼上下游泳,生生不息。山水迅发,亦不随波而去。
溪中有五指石,宛如手掌,宣城汤宾尹、施闰章俱有诗。
督学察院县北门内。明知县宗敦一建,提学按临,试徽宁两郡生童。康熙壬寅,
奉文临府,遂倾圮。
西察院县西,今改为营房。
清风亭县北三里,与南七里铺及东后妃岭三处。覆盖皆石。相传俱鲁班同日时造
,亭额笔力清劲,宣城高维岳题,晋江、张瑞图书。以上《乾隆府志》
庆福庵在县西四十里,泾溪之阳。明季时建,历久顷圮。乾隆间,吕运镐裔因旧
址重建,更创楼阁,为泾溪村屏障焉。《采访册》
〔国朝〕
双瑞堂即清风堂,故址在县圃中。《乾
隆府志》
阅武堂尉司西。同上
英翠堂庙首吕运泳建。面临石柱,襟带玉溪,阳羡储太史大文授经之所。题曰“
成公世学”。《旌德志》
聚奎楼在阳下溪。姚明德后裔建。同上
钟鼓楼县治东。《乾隆府志》
会文所庙首玉溪北上泾桥。吕瑞建。每月合族人士会文之所。宜兴储会元大文题
曰“蓬山雄笔”。《旌德志》
鸿文阁十八都孙村水口桥侧,汪若海建。杰阁飞甍,回廊复屋,备极宏丽。前有
方池,
楼阁倒影其中,堪以游目。每月聚族人会文于此,郡守宋有记。同上
田氏义塾在十七都三溪田氏祠旁。一名经畲馆,又名溪东书屋。置田五十亩,为
严师修脯子弟膏火之资。邑侯苏一圻有记。同上
德山观县西四十里。创建未详。旧传有道藏,今遗散。《乾隆府志》
白山书屋庙首吕瑞建。飞楼连房,高爽纡曲。胞兄瑛题其堂曰“敬修”。泾川陈
桂龄讲学于此。《旌德志》
翠云斋白地王奕华建。乔松垂荫,名花满园。金竹山人吕周藩有记。
同上
园林书斋庙首吕运浚建。孙辉祖延名宿常州黄钟训课子弟。同上
萃石居下洪溪金竺冈吕仲灯建。冈峦蔚起,枣木成林,众石罗列,倚伏欹斜。莫
可名状。邑侯郑梦馨有记。同上
奇石仙桃在县境,去资福寺二十步许。石涧有桃树,不花而实。兵备使郝壁设亭
于此。《江南通志》
真武石白砂村东,石高数丈,如人端坐,左有巨石,卧伏如龟,右有土垄,蜿蜒
如蛇,故名。《乾隆府志》
松竹林在县西四十里泾溪村。其地向有古松五株,翠竹一亩。里人吕运镇因园之
,构书
舍十数间于其旁,即取园中松竹名之,以为族人讲学之所。《采访册》
修立轩在一都桂林,白沙程本诚建。东西两金山,环抱耸秀,兴雨兴雪,兼擅其
胜。并置书田,俾后裔旧志潜修者肄业于兹。《旌德志》
存园朱旺村。水木清华,图书富有。明经朱士海督课子姓于此。同上
庆松亭在县西四十里泾溪之阴。里人吕德性建,亭临溪水,轩敞绝尘,旁有大松
,枝杆苍古,因以名亭。《采访册》
泾南书屋在泾溪村之南。里人吕德性建。凿池数亩,沿池叠筑楼阁,备极名胜,
皆自系以诗。桐城叶太史酉曾为序之。性将延师讲学,未遂其志而卒,然其胜迹尚存。
黄澄潭在十四都。为汤村乔川诸水所会,深邃无底,与天井山龙鼻泉通。近潭奇
石耸秀,向有楼阁。明时里人汤帝臣有题阁诗。
龙鼻在天井山。巨石岩,俯临溪,中有两孔,水从中喷出,下注深潭,故又名
牛鼻孔。
蟾矶在藁口溪福成桥下数十步外。石高可三丈余,为县东诸水关峡。
石砚在乔亭村口。有石如砚,细腻晶莹,其光可鉴。砚口常有清泉蓄注,大雨不
浊,大旱不浊。上有石峰耸立,土人称为“文笔投池”。
漱润轩在县西四十里泾溪村。里人吕发榔建。延师课徒,广储经籍。新安朱比部
文翰过此名之。
图南阁在十四都汤村之西北。里人汤金则建。金则素尊文士,因建此阁,延师讲
学其中。厥后其子雁横即此授徒,乡里赖陶成焉。
魁星楼在十八都礼村,刘姓建。高出众屋,为一村之镇。又可望远,登眺者甚众
。泾邑赵舍人良有记。以上《采访册》
天井滩白砂村西。潭水极深,砂长则岁丰,砂退则岁歉,里人以此卜之,屡验。
旌川驿县南三十步。
监务厅酒税务县东三十步。
内新仓县南街前。
乌岭巡检司县东乌涧岭。
盘诘关在三溪铺。以上《乾隆府志》
太平县
〔汉〕
窦真君马迹石在县,有马迹、石孔见存。旧传窦真君垂
钓于此。《舆地纪胜》。得
白鱼剖其腹,得丹篆灵符,因此得道。石高一丈余,马迹入石,深数寸,当潢潦涨溢,此石
不没,若浮于水面,亦一异也。《洪武宣城志》
白鹤池在长寿乡水北仙坛侧。有炼丹泉皆存,乃窦真君子明遗迹。子明与弟子安
游本县,
至地名,各道别去。宋中书舍人王作《仙坛记》,仙坛属石埭县界,其丹台丹泉亦惟鹤池
接县界。同上
〔唐〕
太平故城在县北。《大清一统志》。县
东北至宣州二百八十里。天宝四载,太
守李和上奏,割泾县西南十四乡置。《元和志》。宋时有城,周一里二百
十步。县志
赤溪在龙山乡赤坊广岩寺侧。世传贞观中,左难当葬于此神龙,墓有赤气冲天,
州县以闻。敕下凿断山脉,时山洪流血者八里,溪水尽赤,因名。同上
袈裟池在黄山翠微寺内,相传唐僧麻衣浣袈裟处。池水常清不浊,乾隆己酉夏,
暴雨蛟
发,山水泥涨,冲涌寺内,与池水平,而池水澄清如故。《采访册》
狮子石在道泰乡清潭湾河中,有石如狮子搏球,形势毕肖。石中一潭圆似凿空,
水碧如油
。相传吕纯阳过此,坐是石饮酒赋诗。石上刊有字迹,惜为渔樵剥烂,只石上炉灶尚存。邑
宰刘元凯曾赋有“爱水心偏远,观山眼更青”之句。同上
〔宋〕
众乐亭县东南。宋嘉间,知县孙觉建,自记。明嘉靖
乙巳,知县刘元凯徒建县北重兴寺前,邑人御史崔涯建。《乾隆府志》
六劝亭在县东南五里松岩寺。宋治平初,周景贤置,作文以劝斯民,
其书一曰:行孝弟,务农桑,向儒学,兴廉逊,崇信行,近医药,为条有六。《
舆地纪胜》
琼仙井泾阳乡溪东山下,荀域记,黄庭坚跋。《康熙府志》
紫阳题石在县长寿乡狮山下,有平石丈余,朱子过访,孙觌题“阴秀”二字,
勒其上。《江南通志》
朱砂溪水出黄山叠嶂峰阴坑源,流入白云溪,径白龙潭汇此。松古禅师结庵潭外
一里许,
有石志云:横也三十六,竖也三十六,再过三十六,却来问松谷。《康熙府志》
太公钓鱼矶在县长寿乡水北有盘石,昔有老人垂钓于此。《舆地纪胜
》
义塾焦村坎下,宋主簿焦自明建,延名儒司教,远近子弟来学者膳费纸笔咸给
之。《乾隆府志》
五里塔县西金鸡山下胜果寺前。宋绍兴七年,邑民程进得泗洲僧伽像,异而祠之
,又为
佛塔。侍郎吕广问撰记,建炎兵乱,像记俱毁,其塔今存。《康熙府志》
白龙潭在黄山芙蓉峰下,去县四十五里,即黄帝炼丹之处。宋末里人有张松谷者
,世业儒
,幼聪敏博学。元至元辛巳,游池阳,馆于大通镇许氏。忽悟养真之术,遂归,弃家隐于是
,辟谷修炼,不数年而道成。凡人有病告之,即掇为药而授之,无不愈。天时亢旱,官民致
恳,松谷默祷,潭上风雨即至。其后道益显,积五十有六年,一日命侍者具纸笔书偈云:“
只有人难做,容人尽得么?这汉实风流,世人识不破。咦!铁牛鞭向四禅天,金身已寄千花
座。”俄顷坐逝。居民即其地造石浮屠于其中,所谓松谷庵是也。自今水旱疾疫,有祷必应
。《洪武宣城志》
宋城县北。世传有通津、宁远、承流、宣化四门。《康熙府志》
〔
元〕
芙蓉亭黄山芙蓉山下,尚书汪泽民记。《乾隆府
志》
云松楼在黄山麓。汪公仲建。汪文节公泽民来游,尝想其上,吟咏甚多。《太平志》
金谷殿撰焦焕炎别墅,春日莺梭如织。汪文节公联云:一谷莺声谐律吕,四时
花色谱文章。同上
双瑞书院在孙氏村。元至正九年,孙若金、若港同登进士。汪尚书泽民题“双
瑞”额赠之,今存。《康熙府志》
水竹居溪西焦叔华建,中有溪圃花竹。焦焕炎题其相曰:花分先后留春久,地
带东西得月多。《康熙府志》
盘所楼元进士杜国贤建。丞相颜跃里帖木地领兵过,假宿于楼,大书“盘所楼
”三字并诗赠之。《乾隆府志》
永济存留仓县治东。元移置县前,壬辰毁于其。同上
〔
明〕
龙镇石在长寿乡溪之东北有龙光塔,下临深潭,谷夏澄
澈,号龙光潭,一号麒麟潭。
其石高二丈余,世传有龙镇之,溪水莹白,最直造纸。《洪武宣城志》
龙光塔县西六十里,麒麟潭东北。《乾隆府志》
大山石坎县西七十里泾阳乡,高十余里,顶名云龙峰。嘉靖间,王道人居焉。
今有一坎在山顶大石上,深止三寸许,大旱弗干,相传是道人饮汲之所。《太平
志》
西山峰禅院在焦村。峰秀如画,上有西山峰禅院,每朝暮烟霏雾结,如黄岳铺
海。文待诏征明尝憩此,题曰“天光云影”。同上
喜雨亭隆庆元年六月旱,推官叶逢春祷于仙王山,得雨。父老因建此亭,侍御
崔涯记。《乾隆府志》
劝农亭水东园。明知县张廷榜建,有碑,今立汪公像。同上
贩石潭朝宗门外里许,一片平石,坐可百十人。先贤游玩,题咏多刊刻石上,惟
云鹤刘公一诗镌刻之石,横直丈许,色甚白,异于余石,咸称胜迹。《太平志》
石冈亭县南十里望仙乡有石磊磊数百步,如虎豹,蹲如戈戟列,环以奇松,朝晖
夕阴,有
亭岿然其上。湛甘泉先生题曰“石冈”。同上
巴陵仙洞县西北七十里新丰村。洞踞巴陵之巅,石磴嶙峋,层叠生崖。洞中空广
有石台,
可容十余人。洞前一石湫,清泉涌出,可取烹茶。士人逢佳节携酒游玩。泾上万道吉有记。
同上
〔国朝〕
双鲤塔在县西九十里弦歌乡。高可丈许,摇之辄动终
不仆。下临大溪,溪有二石状如
鲤,与水浮沉,虽涨不没,故名。《江南通志》
金墩县南十里,传世愈久,人民居址日众,朝夕剥削,墩不加少,一方异之。
《乾隆府志》
科斗文半段碑按《县志》作半截碑三峰庵下横眠山腰。《乾隆府志》一碑仆于地,字
如鸟迹,人莫能识。相传有志数字者,雷遂击去,其击去之形,今尚存。《太平
志》
世经轩麻潭侧。
自公堂县治西。
宣诏亭县治东。
颁春亭县治东。
中立亭即谯楼故址。
永宁亭县治外。
迎秀亭永宁门外。附浮丘仙坛在太平黄山乡大都峰下。旧传黄帝炼丹于此,与浮丘公同游,又有浮丘,伯游巷,
凤皇滩,皆故迹云。《舆地纪胜》。伯游者,浮丘伯旧游,又尝养凤皇于此,故名。
《洪武宣城志》
望仙峰在黄山。相传黄帝于此升天,人望见之,故名。《周书异记》云:黄帝、容成、浮丘于汤池,见珠函玉壶,持归中峰石室。饮甘露琼浆,披霞衣,簪宝冠,蹑珠履,光辉山谷,须臾黄帝乘飞龙,前引彩幢珠盖,二人飘然从峰顶上升。群臣攀龙髯坠地,故下龙须岩至今生龙须草。有望仙乡。《康熙府志》
按:黄帝浮丘成仙之事,皆在草昧初开之时,旧契方舆记载无传,即后之传列仙者,亦不过附会以为之说。而旧志引为可据,遂指其地而凿凿言之。且因黄山产龙须草,而更附会于攀髯之说,皆为好奇之过,第相传自苦,今姑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