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上

宣城县

〔周〕

楚王城在宣城县东北百里,兵兴尝扼隘于此。《舆地纪胜》。周回四里,高二丈五

尺,厚一丈,城之东北古驿路也,斥候存焉。地接当涂、溧水。旧经云,昔吴、楚相距

创此;或云晋司马休之尝于此筑垒;或云伍子胥鞭平王尸处。考之传志俱不合,昔秦敏学尝

文以辩其非,以《左传》“楚伐吴至衡山”为证,衡山在今广德,距此相近,谓楚王为熊

是也

。《洪武宣城志》在旌德县北一百里,相传吴、楚相距时筑,又有故楚城

在南湖北岸。《大清一统志

按:《一统志》以此城在旌德县,今县北四十里即泾县界,其不能有此城可见。且云故楚城

南湖北岸,考旧志,南湖在宣城县东北五十里,此在北岸正与《舆地纪胜》相合,自应

载宣城,其谓在旌德者疑误。

〔汉〕

宛陵故城即今县治,汉初置丹阳郡治,晋改为宣城郡治。

咸和中,桓彝为内史,值苏

峻之乱,城未及坚,乃退屯广德,隋始改县曰宣城。《大清一统志》。宣

城县在

宣州郭下,隋自宛陵移于今理,疑今宣城县治,非汉宛陵故治也。《元和志》

彭泽聚宛陵彭泽聚在西南。《汉书·地理志》今名彭泽街,在

大东门外,《汉书注》谓在宛陵西南,因旧丹阳郡治在今郡城东北。

宣城旧城在城西青弋江。并《乾隆志》

丹阳郡旧治今郡城阳德门外。同上

丧临镇相传汉楚王英徙泾,舆榇临此,故名。《康熙府志》

麻姑山寨府东三十里。《乾隆府志》

仙坛麻姑山最高峰,相传为麻姑炼丹处,旧有丹灶、剑池、石秤、钓鱼矶、天游

亭诸迹,多名人题咏。同上

严公台在县西南四里,相传严子陵尝钓于此。《大清一统志》。

下临响潭,渊深数十丈

,世传严子陵垂钓处也,台西旧有览翠亭,中有碑。宋初桑补阙埙以碑石推沉潭中,莫能

解其

旨。《洪武宣城志》。圣俞诗云:“上过桓彝宅,下经严子台。”《嘉定宣城志》

金钱湖古五湖之一,与南湖东西相望。孙权时,中原避乱来归者众,始筑为园田

,初名化城,后易名金宝圩。《乾隆府志》

〔孙吴〕

龙溪古塔城北八十里水阳东岸,吴赤乌二年建。同上

〔晋〕

逡遒城在县北六十里,汉县,属九江郡。其地在今庐州

府界。晋南渡后,侨置于芜湖

县界,属淮南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初并入宣城县。《大清一统志》。

周回二百八十步,

高十丈,厚六尺。城之西有古驿址,号常山驿,后为酒垆。溪流以西曰牛头弯,东出南湖,

水源至此而浊,其东西二港以清水、浊水名。岸以东则通半山路也。《洪武宣城

志》按:《

左传》“公会吴于橐皋”,杜注在淮南逡遒县,遂以此取证,旧经亦然,顾野王《舆地

志》云

宛陵县界亦有逡遒,殊不知吴会橐皋在江北,今庐江、舒城乃其地,援传注附会于此,非也

。《嘉定宣城志》

鲁显水东南九十里,晋、宋间,里人鲁显领部曲戍此。《乾隆县志》

〔萧齐〕

中园纪功曹中园,谢与何从事吴郎联句诗。《康熙府志》

高斋又名北楼,又名谢公楼,又名叠嶂楼,又名北望楼。在府治东。齐永泰中,

谢玄晖出

守,有《高斋视事闲坐答吕法曹》诗。又刘梦得诗云“内史高斋兴有余”,韦苏州

诗云“高斋谒谢公”。

在府治内。谢守宣城时,建斋以居,以其丽陵阳之麓,故谓之高斋。明嘉靖间,郡守方逢

时有《重葺高斋记》云:稽其故址,鸠工庀材,盖复旧观也。《万历志》称以廉惠亭改建,

误。《康熙府志》。

后人于其地创北楼,唐李白《秋登谢北楼》云:“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是也。《嘉定宣城志》。

北楼在宣城县治北。《明一统志》:南齐守谢建,李白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后人亦称谢公楼。咸通中,刺史独孤霖改名叠嶂,自为记。《大清一统志》

在府治。唐咸通中,独孤霖建,记曰:郡以溪山著名,而溪少负,则以叠嶂名之为宜。《舆地纪胜》。即古高斋地,唐初一名北楼,独孤霖改建,易名叠嶂,而北楼

之名废矣。国朝郡守

许廷试重建,又复北楼之名,题曰“古北楼”。《乾隆府志》

一曰北望楼,郑薰诗云:“高斋今北望,池上犹春酌。”自注高斋今北望,以斋易楼,唐人

实为之。《嘉定宣城志》

今日校《谯国集》适此两卷皆公在宣城诗。某为儿时,先人以公真藁指示,某是时以能成诵

,今日读之,如见数十年前故人,终是面熟,但句中时有与昔时所见不同,必是痛遭俗人改

易耳。如病起一诗云:“病来久不上层台,原注为宣城叠嶂双溪也。窗有

蜘蛛径有苔。多少

山茶梅子树,未开齐待主人来。”此篇最为奇绝,今乃改云“未报园花莫惆怅,故教太守及

春来。”非特意脉不伦,然亦是何等语。《竹坡诗话

按:《舆地纪胜》与诸府志皆载高斋与叠嶂楼,而不载北楼。《一统志》载高斋、北楼,而

叠嶂,以叠嶂因北楼易名,似高斋别有其地,非也,不知北楼、叠嶂楼即高斋旧址,以及称

谢公楼、北望楼皆为一地,不过屡易其名耳。观《嘉定志》载高斋云,后人于其地创北楼,

《一统志》载北楼云,改名叠嶂,其一地可知。

谢公亭在县北二里,《九域志》齐太守谢玄晖置。旧经云谢玄晖送范云内

史,此其

处也。《舆地纪胜》。即谢送范云赴零陵之地。《大清一统

志》。《谢集》、《文选》载,

其诗题云《新亭渚别范零陵》。说者以新亭渚在建邺,然古今相传谢公遗迹不可泯也。唐李

白诗云:“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范云之游处,国朝诗人留咏亦多,此不悉载

庆元初,齐侯庆胄访得遗址,议重建亭,不果。《嘉定宣城志》。亭之西

修竹茂林,昔人卜筑其中,扁曰“企贤”,兵火久废。《洪武宣城志》

〔隋〕

三天洞东南去郡城五十里。《太平寰宇记》。洞三窍,皆见天流澌,昼夜不绝。

《舆地纪胜》。在稽亭山,洞有名龛,隋扶风禅师安禅之地。流泉涓涓,溉山下田千

余亩。又有风穴,深不可测,旧经云,穴水直通禹穴及湘潭。《洪武宣城志

〔唐〕

温城在县东二十里,唐刺史温璋所筑。《大清

一统志》

张路斯田在城北五里,俗传其田不利耕者,岁多罹水。张路斯者,非人,盖龙神也

。《洪武宣城志》

。《昭灵侯庙碑》云:南阳张公讳路斯,隋初家颖上县百社村。唐景龙中为宣城令,

以才能

称。自宣城罢令归,尝钓于焦氏台之阴,顾见钓处宫室楼台,遂入居之。夫人石氏,生九子

至是,公语夫人曰:“我乃龙也,蓼人郑祥远亦龙也,与我争此居,明日当战,使九子助我

,领有白绢者我,青绢者郑也。”明日,九子射中青绢者,公逐之去,所过皆为溪谷,而达

于淮。九子皆化为龙以去。事见唐布衣赵耕之文,淮颖人立庙祀之。《苏东坡

》。张右

史题诗云“张公乃神物,为令尝在兹。至今城北田,相传为路斯。”尝阅《集古录》,亦有

龙公碑。《嘉定宣城志》

拥翠亭即李白独坐题诗处,碣尚存,与今之云齐阁、额珠楼相去里许,总一山也

。《乾隆府志》

灵源寺李白有《赠灵源上人仲浚》诗,创建所在亡考。同上

宛溪馆在宛溪上。李白诗:“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

康熙府志》

沃洲亭在县东会胜寺侧。李白诗云:“五松何清幽,幽静美沃洲。”好事者即以名

亭。《

舆地纪胜》。胡文恭公宿留题二诗。按沃洲本在越之新昌,白乐天撰《山院记》以为

东南

山水之胜,此殆名之偶同,或以李白诗在宣州作,故因取之云尔。《洪武宣城志

开元寺水阁景德寺后,名人题咏甚富。《乾隆府志》

开元古井开元寺后,凿井与建寺同时,故名。又寺前一井亦名开元,水可

疗疾,岁旧湮没。康熙间,僧募众开浚,邑贡生唐益记。同上

阴塔井在泰和门外内梨园总寓中,建置年月莫考,相传与景德寺开元塔同建,久

淤。乾隆五十八年重浚,邑人梅瓒宪记。《采访册》

铁佛开元寺大殿后。绍兴二年,铁佛自动迭前迭后,若伛而就人者数日,未几,

城内居民火。旧府志

黄蘖泉在城北一十五里之明寂寺,俗谓之书堂泉。才一泓,不见其发源处,冬

夏不竭,世

传唐黄檗禅师卓锡于石上而泉出。寺又大士殿,殿前有沼。宋嘉四年,僧余交以寺去泉远

,掘沼深五丈不及泉,跌坐其中,三昼夜泉即涌出,号观音灵沼,祷雨辄应。

金鸡井城北广教寺右。唐黄蘖禅师建寺千间,其树皆罗松,相传禅师托迹安南国,

募化罗松万株,限某日树自运至山。是日,有金鸡相斗入井,罗松随泉涌出。架屋九百九十

九间,后灾毁,今尚一木横井口。《乾隆府志》

西侯亭城西门五里,唐天宝十四载,宣州刺史赵悦建,以舍使客李白作序颂,有

“煌煌锵锵,如文翁之堂”等语。《宣城事函》

后如洞在县西三十里,唐永泰中,寇王万敌啸聚于此,招讨袁率师御之。《嘉定宣城志》

韩昌黎别业旧址不可考。朱子《韩文考异》云:愈有别业在宣城,集内《示侄爽

自京师之宣城》诗有“宣城去京国,闾里故依然”之句。

古西溪即溪口,唐西平王李晟后裔宗旺由团山迁此,时人艳称古西溪,万山环聚

,族甲华

阳。溪傍有洞,高数仞,广数丈,楼台、丹灶、石钟、土鼓、仙迹在焉,李氏子孙,世家于

此。《乾隆府志》

石盎寺在敬亭山旁,僧置传灯阁,藏佛书,沈括记,杜牧有诗,梅尧臣有《寻古

石盎寺》诗。今山后亦有石盎寺,恐非其旧。同上

九女墩楚王城侧,昔有九女遭水难,其尸抱结,逆流而上,至此止焉。里人瘗之

,故名。同上

狮子门在府治东,当城门外,有大石狮子二,蹲踞以对跨鳌桥,世传寅山高耸,

故以狮子压镇之,今犹存焉。《洪武宣城志》

迎春阁在叠嶂西,即条风故址。《乾隆府志》

按:旧志皆云,宋建双溪阁即仍此故址。

瞻星馆在县西五里。《舆地纪胜》

昼廉堂在县治中。同上

四贤堂在府治。同上

德政陂在城东南五十六里,即今笪岳坝。唐观察使陈少游筑,引水灌田,民食其

力,故名。《康熙府志》

薛公堰在城北一百一十里,唐建中初,宣歙观察使薛邕所筑。《洪武

宣城志》

宛陵公署久废,未详所在。旧志云,唐观察使崔衍建,秘书顾况记。

《乾隆府志》

响山亭在城东南二里,唐刺史路应、跨潭为梁,架两亭于东西岩,营州兵。权德舆

为记。镌岩石,久剥落。《康熙府志》

坐啸堂又名虚明观,在府治,旧曰虚明观,在叠嶂楼南隅。唐郑刺史薰、独孤刺

史霖刻石存焉。《舆地纪胜》

按:旧志载,虚明观与此略同,又载坐啸堂,旧名清凉。

云根石在一峰之巅,怪石如撅,李白题“云根”二字。《乾隆府志》

九曲池

在郡城北三里,唐刺史裴休种莲为游观所,今池仅存。《康熙府志》

裴公井在城北,味甘异他井,唐丞相裴休所开。《舆地纪胜》

。旧经云,裴相井在

石盎院,宋梅圣俞有《古石盎山》诗。时寺基迁徙,莫知古石盎山,然旧址尚存山中,有井

相去可一二里,岂《图经》所传裴公井耶?今近城石盆寺亦有井,恐非是。盖一在城北万寿

禅院南麓,即旧经所载者,一在敬亭山万松亭侧,即梅公所谓古石盎之旧基也。《洪

武宣城志》。有裴公井,前志所载,不能无疑似之惑,况石盆、万寿二寺并,万松亭

圮岁久,井之遗迹不可考矣。姑录之以俟知者。《嘉靖府志》

乳洞龙洞并在蔡后山,有棋秤、石龙穴诸胜。《采访册》

龙泉洞石佛庵右,一名窑头洞,有田塍、鸥鹭、池沼诸胜。国朝施闰章、梅枝凤

均有诗,又有龙门洞,在箬丝潭。《采访册》

小厅乾宁中,节度田建,沈颜记。《乾隆府志》

新安院城东句溪上,本都督府署,唐天佑十三年建,尉迟枢为赞记。

同上

海榴堂唐时建,许浑有《陪崔尚书宴海榴堂》诗。同上

放生池唐乾元中奉诏建,在城北。宋乾道中,改城南祝家塘,守颜颐仲改济

川桥西,有记。宋天禧丁巳,诏江淮等处有放生池者浚之,即此。同上

南亭钱起有《和张太守南亭秋夕》诗。同上

仙人岩城东南稽亭山。古仙人尝居此,今稍东有仙人岩,下为三天洞,中有扶风

禅师智琰石龛。宋元以来多名人题咏。旧图经

鼓城城南十五里,山形似鼓,下有桥,俗讹为古城桥。《乾隆府志》

〔南唐〕

碑亭在城西十五里,亭久隳,而碑尚存,盖南唐徐知

证墓道碑也。按:知证乃李先主

之弟,始俱为徐温养子。既贵盛,温诸子皆忌,唯知证常阴之。故以为德,知证封魏

王,出为宣州刺史。卒葬于丁山,据此十里许,今碑文剥缺,多不可辩云。

铁牛门在府治东北城内。前志“双牛:冶铁为之”。俗传郡无丑山,故象大

武以为压镇。谚云:

丑上无山置铁牛。自五代林仁肇更筑罗城,旧门关皆改革,今唯一牛存,里人即其地为司土

神庙,号铁牛坊云。《洪武宣城志》。府治东北,双牛铁铸,五代林仁肇

更筑罗城,旧门改

置铁牛。一于大东门木禾殿中,今称铁牛庙;一在小东门罗城内,今移置济川桥上。《乾隆府志》

〔宋〕

敕书楼府治西二十步,建隆壬戌奉诏建,从宗亲赵矩请

。《乾隆府志》。又敕书楼在县治前。《乾隆县志》

发愿文亭有御制文碑,端拱中敕建,从李宗谔请。同上

原堂在叠嶂西,宋初榜曰“宣城通判徐铉篆书”。天圣中,守江嗣宗更名“原

榴”,自为记。同上

观风楼在叠嶂楼东,宋学士边肃有记。同上

巢林亭宋施元长父焕隐居石子涧,有巢林亭,梅尧臣数为赋诗。同

揽翠亭宋天圣中,推官李某建,梅尧臣命名为记,勒碑。同上

环波亭在城上,下临城壕。《舆地纪胜》。旧岁尝植莲藕,花时

芬郁,水风上下。皇

中,邵侯饬命名,梅圣俞诗云:“今吾太守乐,副此邦人望。”《方舆胜览》。府堂后。宋

天圣中,郡守邵饬命名,在子城北壕上。《乾隆府志》

按:邵饬官宣

州时在皇间,谓天圣中,误。

陵风堂在府治,旧曰“重梅”,梅公圣俞所名也。《舆地记胜》。旧重梅

亭址,皇初

邵侯饬建,梅圣俞文所谓“春月民游遨,予命之为重梅也”。亭圮梅毁久矣,绍兴中改建此

堂。《方舆胜览》

索笑亭在圃东北,以梅取义。同上

共乐亭郡后圃池旁,邵饬建,梅尧臣名,疑即“重梅”。《乾隆府志

绮霞阁在厅,天禧间建,江白撰记,江嗣宗书额。《舆地纪胜》。通判厅后。嘉中

,石尧夫修,守张岷记,后通判朱正辞重修,汪白记。《乾隆府志》。按

:阁有诗碑,宋苏为序,宋仁后序,见文纂。

池轩通判厅后,杜君懿建,王安国记。同上

时雨堂又名宣城堂。宣城堂旧名时雨,治平中,刁侯约建,取沈休文“昔

贤侔时雨”之义。木

侯待问改为见德堂,陈侯谠扁曰“宣城堂”。《方舆胜览》。在府治。《舆地纪胜》。颜熙中更名“屡丰”。《乾隆府志》

双溪阁在府治,取宛句二水以为名。《舆地纪胜》。治平二年,

刁侯约建。先是唐世有

北望、条风、清暑等楼,后惟存二楼,曰观风,曰迎春,居其东偏即条风旧址也。至是并拓

其地,筑杰阁取宛句二水为名。熙宁初,余侯良肱有《双溪夜宴》诗,蒋颖叔、郭功父其客

。明年,庐侯革赋古风,备述阁之所始及命名之义。略云:“景纯南州望,才名早熏灼。侯

昔命小负,二水颜久作。景纯兼取之,志度良已搏。叠嶂最惊目,排清隐星络。双溪颇醒心

激素出林薄。”景纯,刁侯字也,言侯者谓唐独孤刺史也。元丰末,苏文定赴宰绩溪,留诗

云:

“仰攀叠嶂高,俯阅双溪美。”绍圣初,张侯耒颖二榜扁于楼阁。绍兴二十八年,李劝重鞠

勒石。淳熙九年,陈侯于阁之南隅,辟二斋为退食之所,扁曰“怀农思政”。

《方舆胜览》

按:“仰攀”二句,为梅尧臣《次韵侯宣城叠嶂楼双溪阁》诗,此以为苏文定公诗,不知何

据?

松风亭城东永庆寺旁,梅尧臣诗“亭下已无柏,涧边独有松”。今无松,有大柏二

株,轮数围,相传为五代时台手植。《乾隆府志》

松林院东溪上,梅尧臣题,又有《寄松林长老》诗云:“大松五丈百余岁,小松

五尺前时种,俱有坚完不朽心,莫以今轻古为重,东溪一片寒玉光,夜挂高枝何所用。”今

毁不存。同上

梅溪城南三里,双羊山下,梅都官诗“风雪双羊路,梅花溪上村”。故名梅溪。

《康熙府志》

宛陵堂在便厅西,吕居仁诗“叠嶂楼前纳凉处,宛陵堂前探梅时”。

《舆地纪胜》。近岁植岩桂堂下。《方舆胜览》

曲肱亭黄鲁直《题宛陵张侍举曲肱亭》诗:“仲蔚蓬蒿宅,宣城诗句中。人贤

巷陋,境胜失

图穷。偃蹇勋业外,啸歌山水重,晨鸡催不起,拥被听松风。”《舆地纪胜》。在城西

桃花源,宋张贵监薄植亭于此,黄太史题留,今遗址漫灭,不可知矣。《洪武宣

城志》

符里镇即今东门渡。相传许旌阳游山南,于窑傍置铁符,断自符以东可陶,今

陶皆出铁符

之东。有许真君祠。宋建中靖国元年,监宣州酒税左殿直洛阳柴巽建真符观。镇之东为东门

渡,旧为焦村市,有屯师壕堑。《乾隆府志》

安济坊城东南,宋崇宁乙酉诏建于纪家巷。今贫有疾者居之,官给药食。庆元间

,宋之瑞复,久废。同上

漏泽园在城西北五里,近桃花源。崇宁三年,诏曰:“人物繁庶,贫无以葬,或

至委弃路傍,

寄留僧舍,甚可悯。州责之县,选僧管干,可名漏泽园,许支用常平钱。”漏泽园名始此。

熙十年,陈侯始置园于此,凡墓之地,别创土瓦屋,委僧行居之。庆元五年,宋侯之瑞下

令,遗骸不能掩,愿焚化者听。于是裒辑墓地及僧屋皆如制。宝元初,户部言州县有暴露骸

,请官为收葬,诏从之。熙宁元年,诏州县检视暴骸,赐官钱埋瘗,仍给酒馔酌发。考课格

野无遗骸,为守令最之一。《嘉定宣城志》。嘉熙元年,吴公渊持江东漕

节时,以居养院

颓圮,漏泽园充斥,始命知宣城县李振移置院于城西官道之傍,又买地广义阡于西郭外,又

以私帑给棺及埋葬钱,自是小民无迭死之撼矣。漏泽园旧以僧掌之,嘉定间改命道流喻如

能,募缘更造堂宇,名曰“圆清”,而义阡别创庵五楹在其侧。《嘉靖府志》

绍堂宣和中,司士胡充国建,得其祖胡文恭宿判郡时,会胜寺诗石二,藏诸壁。

初,胡绶为郡刑曹掾,允弼为宣城令,并文恭孙。豫章罗竦记,绍兴末,胡景修判宣州,复

徙二石置东序,故宇仍名绍堂,教授吕广问记。《乾隆府志》

绿阴亭县丞厅西,靖康初,丞罗靖建。同上

惠泉城东南,宋建炎州守李光因寇围城,凿池潴水以饮兵民,人感其德,故名。

同上

宣诏亭守沈晦建。同上

颁春亭守沈晦建。同上

露香阁在府治,下临东池。《舆地纪胜》。旧名凌虚。叶侯清臣

、孙侯锡皆有诗。绍兴

中,朱侯翌扁今名,且赋诗刻柱间。《方舆胜览》。又有翠寒楼亦在东池

上,嘉定己卯,

守洪汲建,疑即此阁易名。《康熙府志》。按:《嘉靖志》,翠寒楼其下

为露香阁,则即阁之上建翠寒楼,明矣,非易名也。

合同场即茶场,绍兴中建。《乾隆府志》

澄江亭在县城,取“澄江静如练”之句,今名澄江阁。《舆地纪胜》

。在宣城县北三里

。宋绍兴中,太守秦梓取谢句而名。《大清一统志》。郡治北,宛水上

,秦梓建。开禧初,守陈修,更名“练江”。《乾隆府志》

坡仙石碣城北广教寺双塔中,苏轼书。《乾隆府志》

金牛洞南湖北,即云山洞。有巨人迹仰印石上。四壁石乳下悬,魏良臣有洞记,

庐维屏于

洞口题“云窝”二字。洞中石刻句云:“翠谷阴中神变化,碧天深处吼风雷。”又每岁有牡

丹艳放石间,不植自生,无定所亦无定数。余详云山。《乾隆府志》

贡院在郡治西,郡守朱翌建。始通判余召虎,后守凌景夏成之,翌为记,久废

。同上

敬斋在府治西。《舆地纪胜》。绍兴中,楼侯立。

《方舆胜览》

水阳驿久废。旧志:王给舍宅。《乾隆府志》

资深堂郭祥正《感怀赠李公择》诗:“君来宣城幕,众谓得良牧。

我适游昭亭,林中骑白鹿。时趋资深堂,遇君亦休沐。”《舆地纪胜》

平云阁郭祥正《赋平云阁》诗:“宣城多名山,诗人旧经历。独无平云篇,疑怯

作者敌。”《舆地纪胜》

秋水阁郭祥正《题秋水阁》诗:“偶登秋水阁,静吟秋水篇。白云散林麦,苍山

落檐前。”同上

列岫亭郭祥正《列岫亭》诗:“谢公遣句惜埋沉,更作新亭一百寻。宿霭拥山眉

敛翠,夕阳浮水带横金。”同上

古宛陵郡坊在府治西,乾隆年间废。《采访册》

片云石在敬亭山麓,里人尤复摹“片云”二字。《乾隆县志》

西园宋时邑人林宋放陪郡守游此时,从者汪珍、倪应渊等十九人,以“飞盖游西

园”为韵,并有诗。《乾隆府志》

耕坞一名望稔亭。耕坞,淳熙中,陈侯置。尝于此,佣工种禾麦,以候农时之

早晚,且

结茆为小亭,扁曰“望稔”。又别置竹篱茅舍,今存。《方舆胜览》。望

稔亭,旧志云“耕坞”,在城北。《乾隆府志》

隐岩在府治,有假山《舆地纪胜》,旧小亭曰“望仓”。郡侯

于此察廪人出纳,后好

事者植竹其旁,号“翠葆”。淳熙中,陈侯叠石为假山,中刳为曲径,以通幽步,号“

隐岩”。其小亭扁曰“揖青”。《方舆胜览》

柏枧飞桥城东南七十里,柏枧山下,跨岫为梁。宋淳熙中,梅文明鸠族人建。明

洪武中,

梅清四修。万历中,梅振祚改建,高广构亭其上,凡七楹,郡守罗汝芳题曰“引虹”。由此

而曰谷口,曰临流,曰流华,曰云生处,曰奇甚,题石殆遍。更进为仙人岩,为伞骨庵,皆

奇迹也,互见山川。《乾隆府志》

钟鼓潭柏枧山中,由谷口桥进二里许,石潭冲击,响如钟鼓,日丽风清,声逾宏

亮。同上

大圣古洞葛家冲,怪石岈,高厂深邃,东西南列三门,上为七当山,柏枧绝顶

也。同上

笔架石城东南华阳山,石高数仞,下有珠泉环绕。同上

鉴止即东池之支流,傍植翠木,扶疏可爱。陈侯始创,略酌于此,可憩息。《方舆胜览

》。按:旧府志作鉴池,《宣城县志》作鉴,盖止池声相似。故传写各异,今

从其初作止。

曲水堂一名叙情堂。叙情,在宣城堂后庑。绍兴元年,赵侯师垂以东

池水注于此,遇宴客,流

觞饮之,今扁曰“曲水”。《方舆胜览》。曲水堂初名叙情堂,尝引东池

水注堂下,流觞宴客,因改名。《乾隆府志》

五桥刘震孙长卿,号朔斋。知宛陵日,吴毅夫潜丞相方闲居,刘日陪五桥之游,

奉之亦甚

至。尝携具开宴,自撰乐语一联云:“入则孔明,初则元亮,副平生自计之心;兄为东坡,

弟为栾城,无晚岁相逢之恨。”毅夫大为击节。刘后以召还,吴饯之郊外,刘赋《摸鱼儿》

以词为别,末云:“怕绿野堂边,刘郎去后,谁伴老裴度。”毅夫为之挥泪,继遣一价追和

此词,并以小奁侑之,送数十里,启之精金百星也。前辈怜才赏音如此,近世所无。《齐东野语

谶松阁在府城东旧府学中,初相地者云,百年后,松梢过阁,当有魁天下者。至

嘉定间,吴潜果大魁,因以名阁。《江南通志》。

嘉定甲戌得亚魁汪介,丁丑大魁吴清,因建是阁,又名松连阁。又有时观阁,在谶松阁南。

《乾隆府志》

翠寒楼嘉定己卯,洪侯建。其下为露香阁,年深颓圮。淳辛丑,颜侯颐中

更造

,改为观政堂。嘱南厅邹梦得为之记,具载本末,仍移露香额于虚舟荷池之上。《嘉靖府志》

济美堂一名靖庆堂,靖庆堂乃府治中之堂也。绍定癸巳,汪侯绎鼎新之,其

父义端尝守兹土

,故名曰“济美”。明年,袁侯君儒以郡圃陆峰堂旧扁易之,至嘉禧庚子,杜侯范更今名。

同上

按:《乾隆府志》作汪侯铎,但考《职官表》中作汪绎,乃知旧志字

误,今仍从作绎。

望仙亭其名尚矣,亭废乃其址为都厅。至绍定戌子,潘侯始复其旧刻、前人

题咏于其上。同上

按:此亭亦在府治内,旧志均未详其处。

琴清堂宋嘉禧令黄元直建。《乾隆府志》

忠勤楼在府南门宕吴氏村口。宋景定间,吴渊置楼于丞相第中。御书“忠勤楼”

三字额赠之,今祀吴柔胜、吴渊、吴潜三公于其上。府志云,明万历初改建。《

江南通志》。

按:旧府志皆云明改建于此,上层又名三公台。《江南通志》所引,盖取此义而文异耳

文昌宫城北澄江亭侧,郡人汤应隆、震隆改建,别有道院,以居守者。又为堂,祀

正肃吴公

及其子参政庄敏公、丞相许国公,今仅存废址。《乾隆府志》

敬亭一名昭亭,在府北十里敬亭山。《江南通志》。在敬亭

山麓,今废,石坊存同上。

按:旧府志皆作昭亭,不知此亭因敬亭山得名,其名昭亭,盖亦宋时避讳而改耳。

仙溪在折山,相传昔有奚氏女浣纱不返,家人索之,但见溪流清异常,以为仙去

,故名。《宣城县志》

古州学大东门外,古青郊地。旧州学建此,后屡为山水所败,改建城内。《乾隆府志》

石头浦在县北二十里,旧经引《方舆记》:宛陵石头浦遗迹存焉。旁有山,石

壁嵌峻,

下临溪流,泓澄可爱,是为峡石山。《嘉定宣城志》。石头浦附在峡按:旧本作陕,今据诸志改正。石山。《洪武宣城志》

奉真堂在圃西南,堂内有小池,泓深莫测。《方舆胜览》

〔元〕

参云亭在叠嶂东,贡奎有诗。《乾隆府志》

彰教寺创建所在亡考。邑人贡师泰有《和陈公辅游彰教寺》诗云:“春风延客为

开关,天

雨空花紫翠间。欲向云中问鸡犬,苍苍松柏暗丁山。”汪泽民诗云:“春来游戏日相关,带

雨看花紫翠间。闲读唐碑访遗迹,石麟残缺卧丁山。”自注:魏王徐知证墓在焉,今丁山在

郡城西南隅。同上

南湖书塾在府城东六十里南湖。贡氏《萃美集》云:元广陵侯浚置,张养浩诸

人题咏。《江南通志》

书堂寺邑人何儒行有《从硖石归访书堂寺》诗:“为寻丞相迹,引到野僧家。”

创建未详。《乾隆府志》

南水门在城东南五十步元妙观之东,俗传开此门不利,遂废,惟存斗门以泄水。

《洪武宣城志》

〔明〕

落叶桥在城北兴国寺前,明相传洪武过此,适一叶吹落

,因以名桥。

凝虚院在玄妙观西偏,张邋遢曾居此。

税课司在阳德门内街南。洪武知府胡乾建,设大使,掌甲兵吏各一人,巡捕八

人。凡商

侩屠市皆有常税,以时权之而输于府,民间贸田宅契券,请司铃印,以备奸伪。嘉靖辛亥,

部议请推收税亩,县官征解,用备边储,印契归县。甲子,知府罗汝芳议省冗员,奉文裁

革。其旧址嘉靖后改俞忠愍祠。

织染局在府治西街东,明初知府杨观建。成化知府刘重修,后改中察院,今为

宣州卫公

署。明初设局大使、副司吏各一人,堂长九人,络丝匠九十八人,染匠四十五人,线匠一

十五人,络纬匠九人。凡岁币有常数其赀府给之,使督其成,纳府帑上,于台使覆视,印记

贡。若朝旨有需非额造者,则府为他市以供。局自弘治后,匠户凋耗,岁币皆官为市易。嘉

靖知府屠应坤议,从局织造,遣富人贸丝,捐资有至数百金者,匠丁不娴业,陪出催值,胥

切病之,去任乃已,仍今商领织充贡。隆庆,知府钟一元议请裁革官吏,其堂长、匠户量

征丁银充价如故,匠丁银详田赋。

鱼潭河泊所府北三汊河,知府黄容祖建,设大使一人,掌记、攒典各一人。凡业

鱼有恒处

亦有额课,以时征之。其输于工部者,为生铜、熟铁、鱼线、胶、翎毛;输府则以钞,居工

部之半。初并以银折,后部议铜、铁、胶半折,翎毛全折,少易于前。嘉靖甲子,裁革鱼潭

。隆庆二年,续革南湖所,其课以府幕职司之。今改属县南湖课额,宣城五之三,建建:脱“平”字,应为建平,今郎溪县。

五之二,二所各以渔户轮充催首,征解于县课,银数详田赋。

南湖河泊所明守黄荣祖建,在府北马山埠,距府六十里。

和丰仓府治西南。初在城北门外,明天顺中,知府沈性建。弘治,知府范吉、知县

方溢移入城内春归台东北高埠上。国朝顺治八年,李日改为营房,仓废。

宛陵驿旧在北门养济院北。正统间,知府沈性建,驿丞一人,驿吏一人,廪给库

子二人,

馆夫二人,铺陈库子二人,站舡四双,水夫一百人,凡主乘传廪饩之事。嘉靖甲子,知府罗

汝芳议请裁革,事皆归县驿。址改建宋郡守文丞相祠。

清献楼谯楼南,弘治间,知府范吉以杜清献尝刺是郡建,副使冯兰记。以上《乾隆府志》

景梅亭在府城南。宋梅尧臣祠墓之左,府志云知府范吉建。《江南通志

惠廉亭郡治东北,莫详创始。或云太

守惠隆建,通判李某因旧址题曰“惠堪”,旁构小亭曰“戒弦”,又南为“退思”,并废。

洗心亭初名“守拙”,正德中,通判何宇建,郡人吴宗周记。万历甲戌,通判石

玉铭重建,名“洗心”。

式敬轩正德中,知县周廷用建,贡汝成曾读书其中,有诗。

一枝轩嘉靖初,翰林侍讲汪佃谪判宁国,居此,自为记。

东察院府治东,邑人贡钦记。堂左有射圃亭,嘉靖巡按冯恩绘秦桧为射的,自撰

《发奸亭记》。东为凤鸣台,旧名观风台,知府罗汝芳修改为察院,后废。

一合庵城北里许,三汊河口,俗名天王殿。明嘉靖中詹应鹏建,基现存。有水尖

垒石,为府治下关护沙。

古半月台明郡守罗汝芳题,今石嵌北楼壁间。以上《乾隆府志》

岩台石城南岩台山,山有石洞瀑布,古松大十围。郡守罗汝芳同大参梅守德游,

罗书“岩

台”二大字镌诗石上。“台端松抱石,岩低栖云”二句尚存,余剥蚀不

辨矣。《康熙府志》

天延阁小东门外,贡生梅鼎祚读书处。地俯青郊,颇多名咏。《乾隆府

志》

按:县志

作天逸阁,查梅鼎祚读书处为天逸阁。天延阁在小东门内,为梅清吟啸处,见《宛雅》。

梦珠泉在一峰庵后山,喷泉如珠,四时不断,庵僧用竹笕接水入厨。郡守罗汝芳题

曰“梦珠”。《康熙府志》

芥子庵城西五里,明万历中,徐笃庆建,陶望龄记,断碑现存。《乾

隆府志》

天柱阁在鳌峰东麓,郡学左侧。明万历间,推官张嘉言建。里人铨部胡国鉴诗:

“遥惊天

际跨东南,文脊霏微送远岚。桃李溪溪春色满,每从去后忆张堪。”今阁废。《

康熙府志》

半岩书屋北楼下,古柏苍天,黛色下映,居然岩谷深处。外即磴道,人拾级以登,

谓之“桧门”。《乾隆府志》

焚香处与半岩书屋接,明郡守关骥题。同上

春归台在西城内高阜,为郡人春游之所。里人明经刘仲光诗:“秋尽行春逸兴同

,春归台

上醉秋风。怪来满座桃花色,霜叶千杯入酒红。”台下有方丈名曰“小指庵”,宁镇副将

张鹏程同僧宗乐建。《康熙府志》

最高亭在敬亭山腰,天启间知县谢元珧建。《乾隆府志》

公馆久废,旧志:西门内,即张少保宅。

额珠楼城北敬亭山最高亭之上。明崇祯间,知县陈泰来建,自为诗记,刻石四壁

丹楼冠山,烂若霞举矣。《康熙府志》

圣泉正学书院堂后右檐,凿二尺许,清泉旁渗,洁洌异常,因石成

井。沈寿昌谓先儒效灵,以示蒙养之象,故名。《乾隆府志》

龙首塔正学书院左,缘荫书院建,梅守德有记。同上

龙首亭在文昌台南五十步,今废。同上

因悟庵城北三十里,明崇祯戊辰梅殷祚建。施香灯田三十亩。郡守黄梦松宿庵中

,题曰“西来精舍”。同上

四牌坊在上市街,四面题“世德、忠孝、诗伯、尚书”四额。据萧良

誉《贻徐元泰书》增。今圮。

濯缨亭在澄江亭右,张守道建,王万年有诗。《采访册》

铜井在阳坡山下,井深数丈,汲之声响如钟。《康熙府志》

茶峡荡在阳坡山下。旧产佳茶名“瑞草魁”,一名“横纹”。今为民居,不复种

茶。城内有三荡,此其一也。《乾隆府志》

啸泉城东十字路山,人鼓掌而啸,则泉涌出。同上

破城有破城桥。同上

新城在城北馆驿前,三汊河宛句合流处。同上

虎窥泉在城北敬亭山闲云庵左,游人吟咏颇多。同上

义仓一在敏应庙,久废;一在水兑仓内,今为社仓

。同上

〔国朝〕

云齐阁在府敬亭山翠云庵前,取唐李白诗“合沓与云

齐”为名。《江南通志》。

游人每宴集于此,把酒凭栏,江城在掌,诗赋不可胜载。顺治间灾,知府龚鲲重建。乾隆戊

午,知府程侯本、知县吴飞九、邑人詹上彩倡募重修。《乾隆府志》

按:“合沓与云齐”句乃谢玄晖《敬亭山》诗,《通志》以为取唐李白诗,误。

南察院府治西南,顺治甲午,宣城知县王同春重建。康熙九年,知府庄泰宏修,

今废。《乾隆府志》

勒诗石古昭亭石坊左有大磐石,姜安节题句,隶书刻其上曰:“足蹑丹梯上,

身居碧落间。天风响松顶,心与白云闲。”苔纹剥蚀,拂拭可读。

退思轩在宅东北,知县李文敏建。

丹梯亭在七贤祠之旁,康熙戊戌毁于蛟。乾隆戊午,邑人詹上彩重建。

理刑厅康熙丁未奉裁。

松筠阁城西南,阁对敬亭。松竹环绕,邑人阮尔询、孙卓、耿世际、詹日怀、袁

保鲁等会文于此,号松筠八子。梓有《松筠阁课艺》。

培风阁在鳌峰关帝庙前,郡丞郑载建。南数十步有月台,即今悠然亭。

待仙洞坐吉山南数里,石埂之阴,宽敞可列坐数十人。古有僧诵经于此,秀水张

敬,邑孝廉梅以燕有诗。

怀谢亭在正心楼后,康熙己卯,太守佟鹦彩建。

晚翠轩在北楼西,郡守张云翰建,后佟赋伟植枇杷成阴,与同人倡和有诗勒石,

旁有池亭,桐柳交荫。大司寇胡苕山题曰“柳风桐月之轩”。

三鉴堂晚翠轩前,郡守佟赋伟修,院有老梅,尝与同人觞梅联句。前又建待高轩

以礼士。

柳幄与怀谢亭接,北向临池,隔岸有高柳数十株,故名。太守佟赋伟葺“深柳轩

”以处宾客,颇幽胜。戊戌夏汜于水。

穿云亭在敬亭山腰,乾隆戊午,知府程侯本、邑人詹上彩建。以上《

乾隆府志》

进水斗门在南门吴家村右,创建莫考,年久湮灭。嘉庆九年,里人捐资复浚得之

,有知县严克任碑示,永禁阻塞。《采访册》

更鼓楼在府治东首。《宣城县志》。按:更鼓楼即谯楼,详《官

署门》。

南陵县

〔周〕

鹊洲按:旧府志作鹊江,今从《通典》改

正。《左传》云:昭公五年,楚败吴于

鹊岸。即此也。《通典》。杜注:庐江舒县有鹊尾渚,一曰繁昌鹊头,三

山鹊尾,统称鹊岸。《乾隆府志》

按:《元和郡县志》有鹊头镇,云在县西一百十里。亦引《春秋》事证之,又云沿河八十里

有鹊尾

洲,吴时屯兵处。今考杜注云在舒县,以此为县西百一十里,固不能逾江至舒也。盖鹊尾

洲有八十里,其为地最广,则江以南亦自有名鹊洲在南陵县者。

颜渊在县南赏溪。《舆地纪胜》

〔汉〕

宣城故城在县东四十里青弋江上,汉置,后汉省。建安

三年,孙策平定宣城以东。二

十年,孙权使蒋钦屯宣城,皆即故城也。晋太康二年,于宛陵县置宣城郡,复置宣城县属焉

。隋初改宛陵县为宣城,而故城遂废。章怀太子曰,宣城故城在今宣州南陵县东。《大清一统志》

青阳城即今南陵县治。梁置南陵县,在今繁昌县界,唐初移今治。《

大清一统

志》。宣州南陵旧治赭圻城,长安四年移理青阳城。《旧唐书·地理志》

当涂废县南陵有汉当涂县故城,在东南。《通典》。在南陵县北

,汉县也。晋成帝时以

流民侨置,属淮南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移置姑熟,而废故县入宣城。

《大清一统志》

按:《续汉书·郡国志》,当涂属九江郡,知汉以前当涂皆在江北,此废县非汉县明矣。考

《元

和郡县志》,汉成帝时,以江北之当涂县流人过江在于湖者,侨立为当涂县,后属宣州,则

知实晋之侨县,不得称汉县也。李贤注《后汉书》亦误以晋侨置县为汉县。

春谷故城在县西一百五十里。《元和郡县志》、《舆地纪胜》。

今繁昌之移风乡。春谷本

汉县,晋武帝改为阳谷,安帝并阳谷入芜湖县,遂废。《繁昌志》又云,在芜湖之陶辛圩。

《乾隆府志》

〔孙吴〕

甘公城按:《舆地纪胜》、《嘉靖府志》作

甘罗城。在南陵县北七里,一名甘公城。城甚坚,缭以漳水

,可容数千人。《舆地纪胜》。相传吴将甘宁尝屯于此

,俗讹为甘罗

城。《名胜志》甘公城甓甚坚,缭以漳水,可容千人。有甘公庙门址,略存。

《大清一

统志》。旧经云,甘公,盖甘卓,本传不载,尝仕春谷。《寰宇记》及旧经

皆载其名。《嘉靖府志》

按:此城得名,旧说不一。其谓秦甘罗者,固俗讹传,即谓吴将甘宁,说亦未确。考《三国

·吴

志·甘宁传》,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二县,后从攻皖,为升城督,迹其所历,未必有

宣城事。惟《晋书·甘卓传》云,丹阳人,授历阳内史,拜豫章太守。所居皆近宣州,虽无

州内史事,或曾在此筑城,差为可据。但《嘉靖志》又云,《寰宇记》、旧经皆载其名

,今考《寰宇记》并无载甘公名处,不知何本。

赭圻城按:《寰宇记》城作屯。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西临大江

,吴所置赭圻屯处也。晋

哀帝时,桓温领扬州牧,入朝参政,自荆州还至赭圻,诏止之,遂城赭圻镇焉。后城被火灾

,乃移镇姑熟。《元和郡县志》《舆地纪胜》

〔晋〕

战鸟圻在江中,本名孤圻。昔晋桓温举兵东下,住此圻

中。宵鸟惊温,谓官军围之,既而定,群鸟惊噪,俗因曰战鸟。《通典》

按:《元和郡县志》、《寰宇记》载战鸟山与此同,惟云贼谓官军已至,一时惊溃,因以

为名,稍有异耳。

葛洪井在南陵县西、宝胜院侧,遗在焉。按:洪仕晋为著作郎,后为勾漏令,入

罗浮山。世传此井为洪炼丹取汲之处。《舆地纪胜》

丹井朗陵山南,相传晋朗陵侯何琦辟谷炼丹处。《乾隆府志》

〔唐〕

五松山铜井西五里,有古精舍,访之土人,五松即繁之

五峰。唐李白诗云:“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又云:“要

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繁邑向隶南陵,固非铜之五松也。纂邑志

梅根监在县西一百三十五里,梅根并宛陵监每岁共铸钱五万贯。《元

和郡县志》

石场旧志载作碌。于仁义乡析置法门、石两场,以别征

摄。自后法门于义安县

,又析义安入铜官冶为铜官场,今铜官为铜陵,石为繁昌县,皆此邑之地也。

《太平寰

宇记》。唐废繁昌县为石碌场,考《本草》空青下有铜,重则生绿青,《衍义》云

即石碌也。《圆经》云,绿青今谓之石碌,夏之符有赞。《乾隆府志》

大农陂积水溉田千顷,废不治。唐摄县事范传真修复,韦灌有记。同

狐相门在县东南。俗传唐令狐相公故居也。门侧有狐公堂、狐公庙,今废。或云

旧湖湘门也,传者讹尔。《洪武宣城志》

新酒坊李白寓饮之所,白凿井尚存。按:其地当在铜官山,醉后绝句云:“我爱铜

官山,千

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注:唐宣州南陵县铜官山隶其地。《康

熙府志》

龙堂精舍在五松山,李白《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诗有“龙堂若可憩,吾欲归

精修”之句。注云:铜井西五里有古精舍。同上

谢家池安贤寺侧,昔人游咏之所。杜牧之有诗,李白游谢氏山亭亦即此地,今池

废为田。同上

罗隐宅在南陵县七十里,旁有井及祠堂,俗号罗家庙,又有罗隐墓,见后。《舆地纪胜》

孔子书堂按:旧志皆作孔子书院,今从《洪武宣城志》改正。

在县南六十里。旧经

引孔子为言,盖侧近有孔荷村,意者乃孔姓人居此,后人好事,因借吾夫子以为重耳。《洪武宣城志》。在吕山下,旧传孔子之楚道此,疑不足据。《

康熙府志》

按:书院之名,起于唐时,宋兴之。初天下有四大书院,则此书院之建,应在唐以后,前志

孔子道此,究何所据。惟《洪武志》作书堂,以为因孔荷村得名,良是。今特从之。

〔宋〕

黉堂书院县西二里,宋熙宁学士徐元功建,延师训乡子

弟,故名。《康熙府志》

敕书楼在县治前。《洪武宣城志》

宣诏亭在县左。同上

敬临堂县治西,知县郭建,谏议大夫谢谔记。同上

高爽榭在南陵县治内,登之可望四面山,故名。《大清一统志》

玩芳亭寄息亭清奸阁并县治后圃,知县郭建。以上《乾隆府志》

〔明〕

龙池工山之西峰,旧名龙湫池,旁有龙池庵,旱祷即应

。《康熙府志》

后乐亭县后圃,成化中县丞谢文祥建。

税课司籍山桥东,正德间裁。

思补轩县宅右,嘉靖中知县钱照建。

一中亭知县郜永春建,今亭废,石坊存。有“陵阳水口孔颜乐处”八字。

祖饯亭北门外,知县林鸣盛建。

望华楼县署后,知县沈尧中建。康熙间,知县屈升瀛重建。

白鹊楼县治南,万历乙酉,白鹊飞集,知县沈尧中立扁,久圮。康熙庚戌,知县

屈升瀛重建,更名正明楼。

醴泉亭县东南,建以覆井。知县沈尧中修,扁曰“醴泉”。

甘雨亭知县朱朝望建。顺治十一年,知县杨必达修。以上《乾隆府志

马踏石在平山之阳,其石至今尤有马蹄迹在。《康熙府志》

石鱼北门外新建龙会桥之南,俗称萧家嘴,水中一洲有石如鱼。县治东南二水

俱会此,萦纡盘绕,顾而复流,谶云:石鱼游中流,科第永不休。同上

半间亭县治内,多名人题咏。《采访册》

泾县

〔汉〕

泾县故城在泾县西,汉置。后汉建安三年,孙策攻刘繇,

平定宣城以东,将太史慈因

自芜湖进往泾县,立屯府。晋咸平中,苏峻之乱,内史桓彝退屯泾县。隋大业末,邑人左难

当据县。唐武德三年归唐,寻授猷州刺史,八年州废,仍属宣州。《大清一统志

》。泾县

东北至州一百五里。《元和志》。猷州城在县西三十里,大宁山前。州

废后,移治赏

溪之西,有城周一百二十八步。宋崇宁间,赏溪东徙,城为所圮。嘉靖三年,移于东溪,去

旧治二里,地名留村。元至元十三年,又徙于旧治东门敬天坊,即今治也。县

琴高台按:《嘉定志》台作堂。在泾县东北二十里,有炼丹处,

别有岩名“隐雨”,俗传琴高

公控鲤上升之地。李白诗云“相招琴高饮”,又云“赤鲤涌琴高。”《舆地纪胜

》。在琴

高山巅,山高百余丈。有炼丹遗迹,详载《叙神仙》。《嘉定宣城志》。

按:《列仙传》云

,琴高者,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间。二百余年后

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至日皆洁,齐候于水旁,设祠屋。果乘赤鲤来,出祠中,

万人观之。留一月余,后入水去。不知何为仙迹在此。或云琴高苏耽也,以其好弹琴高目之

。其山有苏耽炼丹洞,山足有隐雨岩,悬崖峭壁上薄云汉,古木修篁掩映其间,流湍潺溪,

真仙隐之所也。蒋右丞之奇诗云:“未至泾川十里余,崭然崖石翠凌虚。自惭不是神仙骨,

空羡琴高控鲤鱼。”郡守光禄卿余良肱和云:“山形江势共纡余,潦退寒潭澈底虚。控鲤仙

入无复见,春来犹有药滓鱼。”元都官积和云:“云敛尘霾春雨余,寒溪清浅水涵虚。真仙

已上青霄去,空使时人羡鲤鱼。”《泾川志》

按:《泾川志》以琴高赵人,不宜留踪泾县,而遂已苏耽当之,则益非是。考《洞仙传》云

苏耽者桂阳人也,少以至孝著称。母食欲得鱼羹,耽出湖州市买,去家二千四百里,俄顷便

返。耽叔父为州吏,于市见耽,因书还家,家人大惊。耽后白母,耽受命应仙,方违远供养

。以两盘留家中,若需食即扣小盘,欲得钱帛扣大盘,是所需皆立至。乡里共怪其如此白官

,谴吏检盘无物,而耽母用之如神。先是耽初去时云,今年大疫,死者略半,家中井水饮之

无恙,果如所言,阖门元吉。母年逾百岁终,闻山上有人哭声,服除乃止。百姓为之立祠。

此事《太平广记》引之,又引《神仙传》苏仙公事,大意相同。谓即桂阳之苏耽也,并无好

弹琴乘赤鲤事,安得以琴高附会之,且谓琴高赵人,与泾相远为可疑,而苏耽桂阳人,宁与

泾近而可信乎?乃知或以苏耽为琴高者,益为无据。

真君炼丹井在县南承流山,昔许、窦二真君在上炼丹,今有丹灶犹存。

《洪武宣城志》

元虚洞承流山畔仙人窦子明辟谷处,醮坛丹灶存焉。山后有避兵洞。

《乾隆府志》

〔孙吴〕

勇里一名东山战场,在泾县西北,后汉建安中,

太史慈

据泾县,孙策击擒之于勇里。《大清一统志》。即此。东山战场在县东三

里,汉建安三年

,孙策擒太史慈于泾之勇里,即此。《泾县钱志》。按:《一统志》谓,

勇里在县西北,而府志、县志皆作东山战场,遂谓在县东耳,其实一事一地也。

安吴故城按:《江南通志》作吴故城,旧府志、县志作安吴城。

在泾县西南,三国吴置,属

宣城郡。晋以后因之,梁大宝初,宣城内史杨白华不附侯景,进据安吴。隋县废,唐武德三

年复置,属猷州。八年复废,旧志: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蓝山南,今有安吴市及安吴渡

。又旌德县北三十五里有古城,俗呼沙城,即古安吴城,或谓唐初所改置也。《

大清一统

志》。吴故城在泾县西南五十里,落星潭东,俗称沙城。《江南通志》。安吴城,县西五

十里大蓝山南,《晋书》:太康二年置。《水经注》: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宋书》及《旌

德志》俱吴置。乾隆三年掘得古碑,字多磨灭,而赤乌三年字迹犹可辨,当系吴置。城据泾

上游,梁宣城内史杨白华据以抗侯景兵。今其地有旧城隍祠、安吴市、安吴渡、操军坦、鼓

楼墩、鹤县志作学迹坦诸故迹。《乾隆府志》

〔晋〕

桓公城 在泾县东四十里乌溪岭。晋咸和中,桓彝所筑。

《大清一统志》。苏峻寇江

东,桓简公尝筑城于此以拒之,故名桓公城。其地最高而平,四围皆水如壕堑,然水外皆山

,实形胜之地也。《洪武宣城志》。乡民旧立湖山,行祠奉祀。《泾川志》。晋内

史御苏峻之乱,屯泾遣俞纵守兰石,即此。《一统志》载入旌德,误。《康熙府

志》

按:《乾隆府志》云,《明一统志》:在旌德北五十里,地名兰石;省志云:在县东六十里

公岭西,均误。则知载入旌德之误为《明一统志》也。但此云省志亦误,今考《江南通志》

所载与《大清一统志》略同,并无县东六十里之说,乃知所谓省志亦旧省志也。

桓公磴 在刘遗民钓台之侧,桓公拜宣城内史尝憩于此石。《洪武宣

城志》。后诏还宣城

郡时,人因目为桓公磴。郡守叶内翰清臣诗云:“名邦有良吏,流惠沾民襦。弭牒诉,

泉驻旌旗。朝来曲肱饮,暮入专城居。于今人爱磴,还订甘棠庐。”《泾川志》

战坦 在县西。安吴旧县之南距战坦二里许,有洗刀坑,桓彝与韩晃接战处。

由安吴县而上,有落马潭,相传彝战北落马于此,故名。《乾隆府志》

兰石在泾县东七十里,下临藤溪。《通鉴》:晋桓彝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即此

。又有俞将军走马城,在县南四十里,是其屯戍处。《大清一统志》

走马城 在泾县南四十里。晋桓彝将俞纵屯兵处。又有兰石在县东六十里桓公

岭西,桓彝使

俞纵守兰石,即此。《江南通志》。走马城:县东四十里,今哨台犹存。

旧志谓在县南,误。《乾隆府志》

落马潭 在县南四十里吴村,桓简公征战回,有一马坠潭中,因名。

《洪武宣城志》。按:《乾隆府志》附载见战坦下,谓战北落马,与此稍异。

洗刀坑 在县南五十里萧村。桓简公征战到此,刷洗兵刀,因名。同

寨坛基在县南七十里。其寨元置,立小山顶上。续因洪水推荡山路,险峻岩,

祭祀者往来良难,遂烹鹅于山下祀之,其鹅死而复生,飞至南容李村田下坡,俗传乃郭璞

献地。里人即其处立坛祭祀,甚有灵感。里正晦朔祭于坛,焚镪飞向东南去者,其月必吉,

向西北去者,其月必凶。郭璞有诗曰:“南容一片地,拉搭似牛皮。若人得遇者,世代挂绯

衣。”盖为此也。《泾川志》

仙人台在泾县涌溪石纲坑,孤峰特立,绝顶上有石台。《舆地纪胜》

。在涌溪,绝顶上

有石台。父老相传云,昔葛仙翁炼丹于此。《洪武宣城志》。在涌溪石纲

,溪流环绕中,一孤峰特立,崖石险峻于绝顶,山有石台,然人之迹所不能及,故其遗迹莫

详焉。《泾川志》

葛仙翁炼丹井按:府志皆作葛洪丹井。在宝胜寺南,井泉清洌。

翁即晋之葛洪稚川也,弃官炼丹此地,后入罗浮山,不知所终。《洪武宣城志》

。井泉清洌,甘香可爱。昔翁仕

晋为著作郎,后为勾漏令,著书百卷,弃官炼丹此地。旧寺僧尝为亭以覆之,设井辘轳以

取汲,今芜废不复浚治,古尚存。《泾川志》。按:《舆地纪胜》载葛

洪井在南陵县,其事迹亦与此同,今两存之。

落星石按:《嘉靖志》石作潭。在县之南四十里花林。晋时陈霸

兄弟二人在船上捕鱼,梦

见一星落于潭中,因此号为落星潭。《洪武宣城志》。石壁上有龟形,昔

县尉刘公谊寓于

此潭,见金龟在石,尝欲凿而取之,今有形迹犹存在蓝山下,翰林李太白曾游,咏诗曰:

“蓝岭耸天壁,突兀如鲸额。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潭在大溪中,与溪流混而为一,

但差深尔。翰林游而乐之,与何判官有结茅炼金液之约,然不能践也。《泾川志

》。在安

吴旧县西,即《水经注》落星山。其左邃岸悬濑注穷坎之下,石骨绵亘潭底,为、为屿、

为石笋林立。中产雪鲤曰雪花鱼,严冬雪霁,渔人于石罅网得之,味似江鲥。峻绝处产异草

,如

卷柏而小,四时苍翠,曰万年松。《乾隆府志》。一名龙吞石,若龙首

,日有气从口出

。昔李白泊舟踞坐石上,期结茅焉,即是处也。后郡守罗汝芳更名“起星”,刻诗于上。

《泾县志》

刘遗民钓台在县西三里,今白云寺前,水浒有钓矶存焉。《嘉定宣城志

》。钓台在泾水

西岸湖山下,遗民即东晋高士也。《郡县志》。在赏溪西岸白云潭之上,

遗民盖晋隐君子

,即与陶渊明、惠远、宗雷、陆修静辈十八人入庐山结白莲社者。尝为柴桑令,其后弃官渔

钓于此。《洪武宣城志》。台又名“岿然”,下临潭水,深不可测,清澈

见底,鱼鲔所聚

。古今名公多有题咏,每秋高春媚,烟朝月夕,则浮光跃金,静影澄碧,渔轴客艇往来其间

,风物如画,实为胜概。郡守叶内翰清臣有诗云:“云岩俯穹石,下瞰清溪流。释缚州县职

,寄情江汉游。宗雷结良社,严吕希前俦。秋风绿筱媚,鱼惊游避钩”。蒋右丞之奇诗云:

“最爱先生卧白云,一竿来此钓江鳞。我今不学蟠溪叟,待作宗雷社里人。”郡守光禄卿

良肱和云:“先生高谊薄浮云,薄宦应同涸辙鳞。尽日持竿钓台上,此心宁是羡鱼人。”

都官积中和云:“石转矶头疑虎踞,风吹水面老龙鳞。古今不卜先生意,多少溪边掷钓人。

太史章诗云:“雨笠烟蓑细葛布,持竿不识白莲人。当时若得文王猎,泾水还同渭水滨。”

《泾川志》。按:晋陶渊明与周绩之、刘遗民同隐于庐山,曰浔阳三隐,

未闻其至泾钓隐,相传已久,姑存之。《泾县志》

〔萧齐〕

淳于棼故居按:府志居作宅在泾县西五里,今为兴教院。

《大清一统志》。县

西五里。棼,南齐明帝时相国,舍宅为寺,名凌岩寺,后为兴教院。有清湍、凉风、回溪诸

亭阁,称水西名胜。《乾隆府志》

〔隋〕

汪公栅安吴县西。隋大业间,汪华据贼屯此。今地名寨口

。《乾隆府志》

幕山军垒县东北三里,左难当据辅公故垒,未泯。同上

白龟城按:《洪武志》城作穴。在县东北三十里,柏山之侧,

昔有白龟履雪而东,因名之

。《洪武宣城志》。武德初,置南徐州,改猷州,以龟止之处筑城以居之

。后为宣城郡,

遂尚龟形以筑府城,因目曰“白龟城”。《嘉定宣城志》。隋大业十年,

盗贼群起。武德

初,置南徐州总管,后改为猷州总管,以龟止之所筑城而居之。以赵郡王孝恭为副元帅,十

一年贼平州废。后属宣郡,俗因谓之白龟城。《泾川志》。在泾县东北柏

山,隋末左难当

所筑。《大清一统志》。左难当欲筑城拒辅公,会溽暑大雪,有白龟印

雪周行,随迹筑

城,故名。《江南通志》。按:柏山前临大溪,高数十丈,岸有石垒横亘

二三十丈,上皆

窍,中一巨石约二三丈,昂起如龟,头足必具,今山下故城遗址犹存。其下潭名龟潭,又山

经白龟岭而来,当时依山设险,或以此命名。如旧志祝雪、印雪、溽暑大雪等说,诞妄未可

信。又载昔宣城未建,卜基此地

,偶役者捶石而破白龟之首,流血满溪,遂名港为红子港,滩曰赤滩,龟行至宛水而止,定

为州基。故宣城曰白龟城,语亦荒诞。《泾县志》

〔唐〕

猷州城在泾县西三十里,今大宁寺也。《舆地

纪胜》。武德三年,以泾县置南徐州

,寻更名猷州。《唐书·地理志》。武德中,置猷州,州城于此。《嘉定宣城志》。初以

县置南徐州,更名猷州,今废。《明一统志》载,城在石埭县,以晋泾县、石埭同隶宣城郡

故,孔颖达有《建州城碑记》。

李长史宅在留村,即今县治。《泾县志》。按:唐陈简甫《开元

以来良吏记》:长史名孝称,自太平长迁于泾,后卒于泾,而家因寓焉。

万家楼在桃花潭侧,相传李白慕万家酒楼来此。村人汪伦尝酝美酒以待之。今废

。《泾县志》

垒玉墩在桃花潭上,相对为彩虹冈,唐李白与万巨、汪伦游吟处。《

乾隆府志》

桃花潭在西南,物象幽奇,花卉芬馥,好奇之士多游其间。唐李白放逸江湖,爱

玩此地,邑人汪伦遇之甚厚。《洪武宣城志》

涩滩县西九十里,唐李白有诗。《康熙府志》

汪伦宅在桃花潭上,李白有诗。《乾隆府志》

万巨宅在万村渡西,唐卢纶、韩并有诗。同上

放歌台县西五十里蓝山,为李白放歌处。台石方竦,俯临绝涧,瀑布飞流。《水

经注》:

安吴县南落星山,有悬水五十余丈,即此。下曰活泼滩,滩石嵌空,有井三。深广如,曰

“炼丹井”。台左刻石云:“天宝十五载三月,李白偕汪伦、寺僧”数字,余磨灭不辨。同上

麻溪渡去县百里,在县直南。山水之胜,殆甲江左。自万家楼溯流而上三十里,方

抵麻口

,自太平、石埭沿流而下六十里,方至麻溪。山环水会,自是一洞天。唐李白、杜荀鹤皆曾

此。杜诗云:“两岸山相向,三春鸟乱啼。”李诗云:“舟人与渔人,撑折万张篙。”建

初,天宁寺主僧慧日同圆通寺主僧清止,避地结茅兹山二十余年。日有诗曰:“溪绕茅堂山

绕溪,溪山深处是真栖。山人若问西来意,云自高飞鸟自啼。”止亦有诗云:“江南江北

干戈,茅屋深迁入薜萝。梦幻利名知险恶,虚舟身世若风波。石门路险交游少,竹坞云深

蕨多。闹里打闲谁似我,千岩春色一声歌。”又有汪寺丞留诗曰:“麻溪渡口古滩头,万

青山绕四周。地僻鼎分三县界,渊澄辐辏两川流。客槎时下佗山木,渔桨偏归暮雨舟。寂寞一年会再到,可怜异代谪仙游。”《泾川志》

踏歌岸阁在桃花潭上,即汪伦送太白处。《泾县志》

磨崖碑在县西石洪头山,石值立如墙堵,岁久字泯,仅仿佛,曰:巍巍法宇,圣德灵奇,天仙作乐,神人护持。又曰:猗欤居士,博大能洽,迹晦岩泉,情存佛法。又曰:挟黄鹤仙,带白龙水,清净妙地,虚空至理。后记曰:唐天宝十四载岁次癸巳四月壬申朔《嘉定志》作壬寅,从诸本改。二十八日《嘉定志》作二十四日,误,从诸本改。己亥午时刻石。余不可考。《嘉定宣城志》。在县西七八十里,石洪头山,上有碑石,立如墙堵,乃山之活石也。岁月深远,石长字泯,铭记不可全考。《洪武宣城志》。磨崖碑有五:一在琴高台巅,古刻磨灭,不可复辨。宋蒋之奇叙略曰:子游泾川过琴溪,浮舟钓台道旁,石崖苍苍,上摩穹,意其下必有环观焉。自还自水西,泾令陈中裕饯子岩寺。尉刘公曼云:向所观石崖古刻尚在,乃唐玄宗开元甲子,河间邢巨、沛国武平一尝游是溪,题绝句其下,又刻一长编,尤雅澹有清思,姓氏湮没。其序云:二十二年,予自柱史谪宣城,明年九月连率班公景倩,读其诗有云:“忽邢武辞,聆其金石备。”以诗序考之,盖后邢武一纪而来,疑即是杜伟也。一在县东四十里朱砂山,相对之慈音洞,左为宋尚书郭燮凿石开道处。宋郭燮记云:朱砂山上成绝壁,下瞰长溪山腰,蹊径突兀,崎岖憧憧,率由乎是危行深涉之病,盖亘古已然。余切慨念焉,于是为之鸠工聚众,镌凿其突兀,芟夷其崎岖,削平砌,跨一桥以济二水,俾行者无昔时之苦。役费虽不资,荷乡里相协赞,不日而成,岂斯道之合坦履于今日乎!竣事之后,因识岁月于道左。宋端平二年,邑人郭燮记。一在县西南九十里石门,宋隐士徐时镌诗于上云:“山中薄业有菜田,出入于兹五十年。夹径雨崖几蜀道,沿流十度异贪泉。鹿门莫遂平生愿,屐齿常为险阻穿。晚卜一丘旗岭上,辋川风月为留连。”自注曰:《蜀都赋》缘以剑阁,阻以石门。石门、瞿塘两崖也。广州东二十里地名石门,有贪泉,饮者多无厌之欲。晋吴隐之有诗讽之,云为宋淳熙己卯记。一在县西一百里石柱山观音岩,峭壁插天,平削如砥。乾隆十八年正月崖崩碑露,其字半漫漶,可读者二十八字,文曰:时丁丑绍兴二十七年十二月记□□□凿险崖取平路往来人宜□顾举□□□全体露。一在县西八十

里石洪头山,有巨石屹立如堵,字多剥蚀,可辨者七十三字,文曰:巍巍法宇云云。《泾县志》

东峰亭在刘遗民钓台之北,唐永泰中,李按:《泾县志》作季,下同。广琛将兵讨石埭寇方清,时幕客刘太真、崔何、王伟、郭瞻、苏寓、陆渭皆从李宴亭上,适前锋告捷,遂各赋诗,而太真为之序,刻石存焉。《嘉定宣城志》。在白云寺,自昔相传相国淳于棼按:原书作髡,误,今改正。送客之所也。唐永泰元年二月,江西帅御史中丞李广琛尝至泾水,于旧址创亭。明年秋,中丞袁招讨江淮,回军屯泾,命宾僚宴亭上,赋诗纪事,今石刻存焉。后人更名李公亭,古今名贤诗文颇多,录于别卷,亭久废。《洪武宣城志》。按:诸旧志及诗俱为袁有石埭之捷,与从官刘太真等赋诗刻石纪其事,而袁公与崔王诸人唱和之作具在,是创亭者李公,而宾僚赋诗者袁公也。《嘉定志》以为皆李公事,疑误。

郑少府谔宅在水西。《泾县志》

清居台在水西,唐魏峦有诗。《乾隆府志》

粲公楼在水西,唐杜牧有诗同上。杜牧尝为宣武宣武,应为宣城。城牧,游泾溪水西寺留二小诗。其一云:“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此诗今载集中。其一云:“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楼。”此诗今榜壁间,而集中不载,乃知前人好句零落多矣。《竹坡诗话》

伏虎神师石按:县志神作禅。在白云寺后,昔师开栎山时,所往来虎迹石也。《洪武宣城志》。寺盖其开山也,昔师尝同时开栎山道场,即今大宁寺。两地相去几三千里,师尝乘虎往来,晨食白云寺,午食大宁寺,盖其道行灵异云。今虎迹石及隐塔见在,寺后又湖岭山,有狮往来栎山,中途憩息之所在焉。《泾川志》

磨箭石在丁溪战岭上,有磨箭痕,拭去复见。又慈坑有石亦名磨箭。《泾县志》

仙鼓石在县东余冲,有石平铺土面,击之有声如鼓。相传有仙击石,歌啸于此,今石上足迹宛然。同上

血岭在县西北七十里,昔黄巢作乱,有保聚于山者曰章公寨,与贼争战,血流山谷,因以为名。《洪武宣城志》

裴相公岩在县南七十里,父老相传为裴休隐居之所也。同上。昔尝有人于其所得断残戟,至今天色阴晦,有音乐鼓吹声。《泾川志》

罗家宅按:《江南通志》作罗隐墅,旧府志皆作罗公宅。在小溪上,罗隐尝居于此,有罗隐祠堂。居民呼为罗家庙,惜其无碑记可考,又不知罗因何卜居于此也。《洪武宣城志》罗家宅在地名小溪,溪行两山间,居民皆依山而种植。父老相传云,昔罗隐尝居于此,

今遗址及井见存。地虽深僻,然山川环绕,亦幽居之胜。《泾川志》。按:《舆地纪胜》以罗隐宅及罗隐墓皆云在南陵县,而旧府志诸书俱改载入泾县,或境地相接。今昔疆域略有变易,以至不同耳,今仍两存之。

〔南唐〕

齐云亭县厅后,南唐保大中建。《乾隆府志》

乘山塔县东七十里报恩寺后,五代时冯述建。相传塔成后,忽夜半风雷,塔移至太平县麻陂潭,仅存半塔。今潦净潭清,塔顶犹见水中。同上

洪尚书故宅按:《江南通志》作洪永章宅。在举山下,有荒基遗迹。《洪武宣城志》。

其遗迹甚广袤,父老相传无所依据。廉访得其诰敕于煨烬之余,其可见者云“银青光禄大夫兼兵部尚书兼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洪允章敕久列偏裨备彰忠”。自此以后皆缺,惜乎无岁月可考。时代疑五代之际,雄霸此地,朝廷亦资其捍御,故有是命。且云国朝混一,江南亦尝宣召,而辞疾不起。《泾川志》

〔宋〕

宾月阁在县治东。《舆地纪胜》

秋爽阁崇庆寺后,居两山之间,中有涧水,清冷逼人,遇雨则瀑布飞流。唐李白诗有“五月思貂裘,谓言秋霜落”之句,故名阁。前有溅玉亭《康熙府志》,后有云锦堂,横跨两山,廊庑皆为阁道。《乾隆府志》

溅玉亭在泾县,亭跨洞水,每遇雨,则悬崖瀑布作声。《舆地纪胜》

领要亭在水西刘遗民钓台侧,邑人池、汪琛建,今废。《泾县志》

回波亭与领要亭相近,今废。同上

风玉亭在泾县,侍郎陈天麟建。《舆地纪胜》

侍郎凌策宅在留村,或云在县南七十里凌家湾。《泾县志》

御史刘琦宅在留村,今为县治。同上

大宁院塔县西三十里大宁寺前,寺旧为猷州城址,宋庆历间悟公建。

《乾隆府志》

铜峰塔县西八十里,铜峰寺左。宋武帝时建,今仅存半面。塔畔有大枫十丈余,相传为天宝间物。同上

水西塔有二,一名崇宁塔,存宝胜寺侧,大观二年建。一在崇庆寺左,绍兴中建。

同上

碧莲池在妙峰庵。同上

珍珠泉在妙峰庵。同上

子瞻石在妙峰庵。同上

藏春洞在妙峰庵。宋石禅师有《赋石洞》二诗。同上

风光阁在泾县西赏溪上。旧有亭,宋绍兴中,县令魏杞改建阁,取“风光水西”

之句名之。后为水啮,移县治左。《江南通志》

回澜阁回澜、凉风二阁,清湍亭俱在水西精舍前,取李白诗语名之,近并废。《泾县志》

浚清阁在县西桃花潭东岸,宋府教翟阳建,久圮,今重建。同上

蒸霞亭在泾县治《舆地纪胜》。在旧县圃,宋魏杞建。《康熙府志》。在泾县北,亭旁植桃,唐韩愈诗“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远近蒸红霞”。后人取以名亭。《大清一统志》

三友亭县治西,宋翰林左泰成建,尝与邑中七贤游憩。绍定间,知县张贤之重修有记。《康熙府志》

峨岱书院在县西峨山,宋进士文澄源、洪源建。《乾隆府志》

翠峰书屋在县南承流山下,相传宋吴潜、吴渊读书处。同上

戏彩堂在旧县圃,知县王永建。同上

清白堂在旧县圃。同上

锦照堂在旧县圃。同上

凌风台当水西精舍前,取李白“凌风振寥廓”之句,今废。《泾县志》

和尚井其穴深不过咫尺,阔弗逾跬步,水虽不溢,旋取旋涌,千众是给。间或暂涸,群儿以石片双扣口作钹声者,未几泉出如初,因以和尚名之。《泾川志》去县七十五里,在小坑山之下。昔有一僧卓锡于此,而泉涌出,以故得名。国朝己亥年间,琴溪山麓为水荡裂,出一碑石,上镌云“水从白额山前过,白屋儿郎尽挂绯”。姑录于此,尚俟来者考焉。《洪武宣城志》

石井在县南六十里方村之腰,有一井若窍于石如淫尊,然其泉清激甘冷,昔有神人过饮此泉,今石上马迹存焉。《洪武宣城志》

清心轩县厅后。《乾隆府志》

希颜轩、景范轩俱在县厅东。同上

周公亭按:旧府志,亭作台。在泾县东二十里,地名洗马涧,下临泾溪。昔周氏筑亭于此。

石涧有石碑,篆额存焉,蒋颖叔尝游访之。《舆地纪胜》。后人留题绝句云:“人言周公

来结宇,不知建立何年中。撰词仍是谪御史,残缺欲读嗟难通。”《嘉定宣城志》在石碑山,有石突峙水旁,石碑撰额云“周公亭”,其文字漫灭。《康熙府志》

赏溪楼在泾县治《舆地纪胜》。在县治酒务旁,与丞厅相对,今废。《泾县志》

森翠楼在琴溪,宋炎子隐此,文丞相守宣时过访,书名其居,今废。同上

〔明〕

放杖岭在县南五十里凤村,父老相传,旧有一老人如仙,放杖少憩,因以为名。《洪武宣城志》

发运仓明宣德年间,凡天下租税,非通舟楫者,悉令以货贿折纳。巡抚周忱以泾当徽郡六邑之冲,请于朝,建于南川一里许,以为收发之所。正统中,知府袁旭改作公馆。《乾隆府志》

郊迎亭县东北,成化中建。同上

府馆县治东北,弘治间知府刘廷瓒建,今废。同上

皇华馆县东北。同上

熙光亭在水西书院后,明督学洪毗建,后圮。国朝知县银文璨重建,今废。《泾县志》

〔国朝〕

税客局 县治北,正德间省。

存留仓县南门外,俗呼南仓,明知县胡永成建。

济农仓在礼辞都。

南仓在茂林都。

北仓在泉北都。

均役义仓在礼辞都。

响山亭在县西北五里,明太守罗汝芳题曰“山鸣谷应”。以上《乾隆府志》

烟雨亭在泾县西宝胜寺前,枕山面溪,烟云如画。《江南通志》。肇建于明。国朝邑令侯世准重建,寻圮。康熙辛卯,郡同知郭威钊复新之,邑人潘乘龙有记,复圮。乾隆二十年,知县王廷栋、县丞李兆、邑痒生赵际飞、贡生赵一廷重建。《泾县志》

蓝山书院在耸壁寺左,万历间水西讲学诸先生建,久圮。《乾隆府志》

幕山塔在小幕山,今废。明翰林院修撰焦记。《泾县志》

玉屏园在桃花潭西,玉屏山之巅,明末万应隆建。《乾隆府志》

〔国朝〕

大观亭在小幕山巅,魏宪有诗。

见山亭丞厅西。

催课亭在尉司。

白鹭亭赏溪西滨。以上《乾隆府志》

钓隐亭在桃花潭畔,翟尚书故迹,今废。《泾县志》

敕书楼县圃内。《乾隆府志》

清华阁县西二十里孤坑,土人尝陶于此。《康熙府志》在县北二十里孤坑,今废,或曰在柳湖堤上。《泾县志》

永月阁县圃内。

挹爽阁县圃内。

环璧阁在尉司。

昼馆县东门。

甘棠馆县门西。

迎诏馆县署前。

泾川馆礼宾坊。

三友馆市东。

双清堂在尉司。以上《乾隆府志》

龙蜕石在县东鼎阳洞侧。康熙戊戌雷雨中,一龙从石罅腾空,今洞石龙迹宛然。《泾县志》

附 

冯唐宅在泾县东南四十里石鼓山。《舆地纪胜》。乡老相传云,汉冯唐宅,尝名鼓以集宾客,故名。石鼓山焦坑有冯唐庙,即石鼓山之左。《洪武宣城志》。或云陈后主尝击此鼓,号令师徒。《泾川志》。按:《汉书》,冯唐祖父赵人也,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则唐为安陵人,何由在泾有宅集宾,但旧志并载,今亦仍之。甄塘在县治之南,广袤五十余亩,塘皆芙蕖。世传三国魏文帝皇后甄氏出于此。考之史传,后乃中山人。但小说谓甄塘有宣阳观,道士晨出,见婴儿卧于莲叶上,怜而取育于邻,既长有颜色,归袁氏,后魏文平邺,纳之为后。《洪武宣城志》。在泾县南二里,世传魏甄后所生处。《江南通志》。按:《三国·魏志》后,中山无极人。父逸,上蔡令。裴注引《魏书》曰:逸娶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又云长女姜,次脱,次道,次荣,次即后。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本末详备。何缘由在泾事,旧志附会,殊为无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