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水经注释 | 赵一清 | 地理文献考证著作。清赵一清撰。《水经注释》四十卷、附录三卷,五十三万余字。 《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十七万余字。一清字诚夫,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国子监生。赵氏尊其师全祖望之说,以郦道元《水经注》因久传写不仅造成舛误多,且使经注混淆,又有佚卷,故纂是书以正之。成书约在乾隆十九年(1754)。以文义离析原《水经》与道元《注》之文字,用大字与细字分别书写。作者考证、校定、注释文则以双行书写,语不相杂,而文义联贯,统属分明。编者据《唐六典》注称桑钦所引水一百三十七,而今流传本仅一百一十六水;又考宋《崇文总目》载: 《水经注》三十五卷,说明宋代已佚五卷,今本乃为后人将篇帙离析, 以合原卷数,所少二十一水当在已佚卷内。故在全祖望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原著,博采他书,一一考其所佚二十一水之名。所据有关史志文献颇富,汲取前人成果亦广,考证、补订颇为精赅,更有独创之处。此二编,向为世人所重。明清时研究《水经注》者众多,而以一清与戴震最为有名。是研究《水经注》和地理、方志的重要参考文献。有乾隆十九年(1754)赵氏刊本, 《四库全书》本。 |
水经注集释订讹 | 沈炳巽 | 地理文献考证著作。清沈炳巽撰。四十卷。炳巽字绎旃,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沈氏以明嘉靖间黄省曾《水经注》刊本为蓝本,进行校定,历九年纂为是编。雍正九年(1731)成书,五十四万余字。其中有以己意厘正者;对郦道元所引之书,历代传抄讹误者,遍检史志文献,取诸书文字之异同录于下方,以备参考;将诸家考订成果,亦录于后;凡所涉及地理方位、 州县沿革,悉以今地名注释。惟于方位注释,有错误处。然其考订较细,厘正原书之漳水、沁水、漯水等处颇多,取材丰富,故为研究《水经注》重要参考文献资料。有《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总目》误作《水经注集释订伪》。 |
水道提纲 | 齐召南 | 山水志。清齐召南撰。二十八卷。召南字次风,号琼台、息园,浙江天台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官至礼部右侍郎。曾纂修经史考证,著有《礼记注疏考证》、 《前汉书考证》等。因长于地理、被召入翰林院纂修《大清一统志》。久居志馆,饱览图籍,鉴于全国水道除《水经注》外无专著,故参考康熙五十七年(1918)实地测绘编制《舆全图》,用《水经》遗意,上法《禹贡》导川,芟除地志中烦琐附会文字,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成书,正文并注约二十万字。原则上以巨川为纲,所受支流为目,但直接入海小河亦按主源干流、大川巨渎分纲目,故目中有纲,纲中有目。以海为纲中之纲,故冠于首,自北而南,分述海域。以盛京为清王朝故都做起点,自鸭绿江以西而南而西南至合浦(广西南流江口),然后自云南而西而北,又自漠北阿尔泰山、肯特山(今属蒙古人民共和国)而东至今鄂霍茨克海,再而南而西而北包括朝鲜半岛诸水。凡入印度洋、贝加尔湖以西诸湖内海之水系均未收载,声言待续。此前唯《水经注》记水,但详于北而略于南,北水变迁多已非旧;黄宗羲撰《新水经》,仅粗具梗概,塞北诸水颇多舛譌。清前期国土辽阔,借重西法实地测量,各地州县又多有呈进图册、地志,可广为利用,综合编撰新著,必然超越前人,成为我国第一部最全面的专叙水道源流分合的地理专著。由于作者不曾亲自考察,当时科学技术不够发达,采用第二手资料居多,误谬也在所难免,如云乌苏里江全长二千三百余里,今实测为八百九十公里。一些水名张冠李戴。有《四库全书》本,光绪七年(1881)上海文瑞楼铅印本、二十四年(1898)新化三味书室刻本。 |
雍正陕西通志 | 刘于义 | 陕西地方志。清刘于义修,史贻直、沈青崖纂。一百卷。于义字喻旃,号蔚冈,江南武进(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贻直官西安总理巡抚。青崖官陕西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佥事。此志成于雍正十三年(1735)。约五百万字。体例仿康熙《志》。正文分星野、建置、疆域、山川、职官、贡赋、学校、祠祀、选举、兵防、驿传、水利、盐法、茶马、物产、风俗、祥异、人物、古迹、 经籍、 纪事、艺文等三十二门。部分门下列目,如艺文门列御制、诏诰、奏疏、表、状、议等三十一目。建置门自夏商至清每代各附一图,凡十四幅, 配以图说,又以表叙三代、秦汉抵清历代政区沿革,引正史地理志诸书以证之,明晰详核。疆域门绘省、府、州、县舆图百幅,山峰河流地名等地理要素标注齐全,图绘亦精。经籍门分经、史、子、集四部著录历代典籍约二千种,并附原书序、跋或解题,多有今已失传者,堪称一部完整地方文献书目。艺文门含御制、诏诰、奏疏、碑文二十篇,记三十余篇,序二十五篇,传五篇,论、说、辨、考、文各十余篇,均为陕西地方史料。搜罗宏富,考证严谨,为陕西通志中最大一部,对研究古代陕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教育诸方面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订古证今,详略悉当”,由于修志者时代和阶级限制,对非正统王朝诸如王莽政权、苻坚、石赵政权、人物、室制、地名不予承认而摈弃,降低了文献价值。有雍正十三年底稿本藏北京图书馆,十三年刻本。 |
雍正山西通志 | 觉罗石麟 | 山西地方志。清觉罗石麟等修,储大文(1664—1743)纂。二百三十卷。石麟为正红旗人。监生。历官都御史、山西巡抚。大文字六雅,号画山,江苏宜兴人。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存砚楼集》。修纂者奉旨为《一统志》备采,以其时山西九府十州六十三县地理山川与上下数千年历史人文为内容,参以旧志,另修新志。历时五年,雍正十二年(1734)成书。约五百万字。志分图考(含省、府、州及风景图四十幅)、星野(含天文图十三幅)、沿革、疆域、山川、水利、田赋、风俗、物产、武事、古迹、职官、名宦、人物、艺术、祥异、艺文、杂志等四十门。以详考山西古今地名变迁、巨姓氏族支系和广载典籍书目优于旧志。大文先有《存砚楼集》为考订舆地之力作,故于志山川形势颇得其要领。辨证门以历代地理名著考证阳曲、上党、云朔等上千历史地名的沿革变化。关隘门详列雁门、偏头、壶口、宁武等三千余关堡墩寨。氏族门考其时山西柳、薛、裴、阎、狄、武等四百余巨姓的世系来源及历代迁徙;及以经、史、子、集四类列晋地书籍一千五百余种,均为重要人文史料。有雍正十二年(1735)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嘉庆十六年(1811)校刊本。 |
雍正山东通志 | 岳濬 | 清岳浚修,杜诏等纂。三十六卷。岳浚,字厚川,四川成都人,山东巡抚都御史。杜诏,字紫纶,江苏无锡人,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是书始修于雍正七年,成于十三年,乾隆元年梓行。又有《四库全书》本、道光十七年补刻本。卷首有序、凡例、图考。正编三十六卷:卷一典谟;卷二星野;卷三建置:卷四城池;卷五疆域:卷六山川;卷七形胜;卷八圻封;卷九古迹;卷十巡狩;卷十一阙里;卷十二田赋;卷十三盐法;卷十四学校;卷十五选举;卷十六兵防;卷十七驿递;卷十八河防;卷十九漕运;卷二十海疆;卷二十一秩祀;卷二十二桥梁;卷二十三风俗;卷二十四物产;卷二十五职官;卷二十六公署;卷二十七宦绩;卷二十八人物;卷二十九列女;卷三十仙释;卷三十一方伎;卷三十二陵墓;卷三十三五行;卷三十四经籍;卷三十五艺文;卷三十六杂记。康熙十三年山东曾修通志,因迫于期限,时间仓促,康熙通志多因袭明志,质量不高。此次纂修,于康熙通志多有改革。如宦绩、人物以经史所载者,不再收录。而于建置、兵防、河防、漕运、海疆、田赋、盐法等与清代政治军事经济制度有关内容,则详为补辑,是一部有较高资料价值的志书。 |
西川青羊宫碑铭 | 乐朋龟 | 寺观志。唐乐朋龟撰。一卷。朋龟曾官兵部侍郎。中和四年(884)成稿,凡九千余字。记道观西川青羊宫的地理位置及四周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矿物、居民、政区隶属沿革等,虽以道家说教,行文迷离,然有关地理记述较多。所记道教传说、历代川蜀政治与军事史实,可供研究该地区唐代历史参考。有《道藏》本, 《重刊道藏辑要》本。 |
彰化节孝册 | 吴德功 | 本书全一卷,吴德功纂辑。此为彰化在清同治十二年、光绪十二年及日据以后所采近三百人节孝妇女名册(内有二人于光绪十三年请旌、一人于十五年请旌),有传附列者约及百人。卷端,并有「节孝名称及报请理由」一则。书末,今另加一附录「台湾孝节录」,为日人鹰取田一郎于民国五年时所编。 |
三吴水考 | 周大韶 | 水利志。一名《水利图说》。明张内蕴、周大韶撰。十六卷。内蕴为南京吴江(今属江苏)生员。大韶为华亭(今江苏松江)监生。万历四年(1576)因南京、苏州、松江、 常州、镇江诸府水利久湮,于是命御史林应训规划治理,凡六年功成。应训乃委内蕴等编辑此书,约三十五万余字。前有万历八年徐拭、九年刘凤、十年皇甫汸三序。全书分诏会、水源、水道、水年、水官、水议、水疏、水移、水田、水绩和水文等十二考。载三吴水利总图,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水利总图和诸属县水利图共二十五幅。水源考,列水利大纲,分太湖、三江、海、捍海塘、运河、天关,闸㪷以及太湖考、应天府、杭州府、湖州府和嘉兴府水源及水源考等。该书虽“体例稍冗,标目亦多杜撰”,然对于“诸水之源流, 诸法之利弊,一一详赅。盖务切实用”。是明代江南重要水利书。有《四库全书》本。 |
泉州府志选录 | 佚名 | 本书不分卷,选自清乾隆二十八年黄任与郭赓武重修、同治九年知府章倬标等补刊之「泉州府志」。原书列有四十六门类,凡七十六卷、卷首一卷。,本书所选有关台湾史料,改以志地、志事、志人分目,而殿以「志余」六则。首为「志地」,录有原书军制门「明军制」「水寨军兵」一节,记明代泉州府属诸岛屿--包括澎湖设寨置汛概况。次为「志事」,此目分两篇:一伪节自原书祥异门所附「纪兵」,一为选录海防门有关纪载。「纪兵」上撷宋干道七年昆舍邪入寇事,下取明崇祯二年以讫清康熙二十二年止明季「海寇」扰泉活动及清初郑氏海上之进止。「海防」断自明万历二十五年添设澎湖游兵以及于台湾入清以后以台、厦为枢纽之海上交通管制诸措施。又次为「志人」,选自原书「名宦」、「封爵」及「人物」诸传。其最早者为宋干道时汪大猷传,有涉及昆合邪之记载;最晚者,则止于清雍、干间人。至未附「志余」六则,本诸原书「拾遗」门转载诸家笔记或文集有关台、澎及郑氏之轶闻。 |
清一统志台湾府 | 佚名 | 本书系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选辑「台湾府」部分而成,因名之曰「清一统志台湾府」。书分二十四目,曰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明)、祠庙、寺观、名宦(本朝)、人物(本朝)、流寓(明)、流寓(本朝)、列女(本朝)、仙释、土产、番民。书末,今另收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关澎湖与泉、漳二府之资料,作为「附录」。 |
钦定盛京通志 | 阿桂 | 《盛京通志》130卷。康熙二十三年(1684)奉天府尹董秉忠奉敕纂修,为32卷。雍正十二年(1734)奉天府尹吕耀曾等再修,为33卷。乾隆元年(1736)宋筠等将此书又增修为48卷。十二年、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又亲自令大学士汪由敦、阿桂等人两次纂修,增纂为130卷,定名为《钦定盛京通志》。其内容包括盛京地区的坛庙、宫殿、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山川、城池、关邮、津梁、田赋、户口、职官、选举、学校、兵防、圣制、京城、山陵等,集中记载了满族入关前帝王后妃的活动,及入关后历朝皇帝来此祭祖的情形,对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和东北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书目前流传的版本较多,有咸丰二年(1852)重修的48卷本和1917年袁金铠重印的乾隆四十九年修130卷本。 |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 傅恒 | 边疆地理著作。清傅恒奉敕修,褚廷璋纂,英廉(1707—1783)增纂。四十八卷,首四卷。恒有《皇清职贡图》已著录。廷璋字左莪,号筠心,长洲(今苏州)人。乾隆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英廉姓冯氏,汉军镶黄旗人。雍正举人,官至汉大学士,署直隶总督。此书于乾隆二十七年(1756)纂成,四十七年增纂约六十六万余字,首四卷为天章,列康熙、乾隆等有关西域题咏、统论等。正文图考三卷,新图二十一幅,前代旧图十二,每图后均有文字说明。列表二卷,上起秦汉,下至元明,并以明国土分合、建置沿革为据。晷度二卷,以古法定其经纬度。疆域十二卷,分四路叙:安西南路,嘉峪关外州县隶属;安西北路,哈密至镇西府迪化州;天山北路,库尔喀喇乌苏至塔尔巴哈台伊犁;天山南路,关展至和阗诸回部。山四卷、水五卷、官制二卷、兵防一卷、屯政二卷、贡赋、钱法、学校各一卷、封爵二卷、风俗、音乐各一卷、服物二卷、土产一卷、藩属三卷、杂录二卷,记流沙尤详。为新疆第一部官修通志,记“武功”较详,其他所记也皆具史料价值。专列音乐一卷,为古今志书所罕见。疆域志所述亦详,对考证新疆历代沿革有较大价值。有乾隆四十七年武英殿刊本, 《四库全书》本,光绪铅印大字本,台北《中华史地名著丛刊》本。 |
钦定热河志 | 和珅 | 一百二十卷。清和珅、梁国治纂修。和珅(1714-1799),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袭轻车都尉世职,授三等侍卫,受高宗赏识。四十一年(1776)授户部侍郎,旋擢军机大臣,在任二十余年。历任步军统领,户、兵、吏部大臣,理藩院尚书。后晋文华殿大学士。曾充四库馆、国史馆正总裁。累封至一等公。嘉庆四年(1799)高宗死,为仁宗数二十大罪,赐死,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谚。着有《嘉乐堂诗集》。梁国治(1723-1787),字阶平,号瑶峰,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外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擢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办平粜。三十六年(1771)移湖南巡抚,供金川军需。三十八年(1773)升为军机大臣,旋入值南书房。曾充四库全书副总裁。后官至东阁大学士。着有《敬思堂集》。热河最初以温泉得名。《热河志》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全书二十四门:天章、巡典、徕远、行宫、围场、疆域、建置沿革、晷度、山、水、学校、藩卫、寺庙、文秩、兵防、职官题名、宦迹、人物、食货、物产、古迹、故事、外记、艺文。每门列有小序,以记缘起。该志考古证今,辨疑传信,既精且博,蔚为舆地大观。此志图表甚多,如建制沿革门附有热河历代建置沿革表,以府州县为经,以时代为纬。藩卫门附有藩卫表,其罗列世系,俱经过严谨考证。该志尚有乾隆间《四库全书》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印本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辽海丛书》本。 |
淮关小志 | 冒广生 | 本书为《淮安文献丛刻》丛书第三部,《淮安文献丛刻》有选择地点校出版淮安地方旧的府、州、县志,以及记述淮安历史上漕、河、盐、榷、驿等方面内容的专志、乡镇志、关志、山水志等。同时,对淮安地方的野史杂记、风土记、笔记等,也有收入。《淮关小志》不分卷,而是采用条目式方式进行编纂,每一条即为一目,每一目记一事。《淮关小志》将《续纂淮关统志》与《淮安府志》的异同进行了对比,显示出冒广生深厚考据功底。此外,《淮关小志》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增补了《统志》所未记载的事情,有论者认为:“《淮关小志》与《续纂淮关统志》衔接起来,就成为了一部内容基本完整的《淮关志》。” |
沪游梦影 | 池志澂 | 余在台湾之明年二月,有闽客招饮,召歌姬侑酒。酒半,客问曰:“子久沪,能为予谈沪之胜乎?”余曰,‘今日之饮乐甚,沪亦不过是,奚必沪哉!”既而客醉,余亦醉,仿佛身在海天龙电间,忽然珠环翠绕,忽然杰阁层楼.既醒而叹曰:‘嗟乎!世之游沪者,何一而非梦哉!然予之梦久矣,今曷为有是?夫物在彼而影生焉,游于昔而今梦焉,兹之迷离变幻,是殆梦中之影也欤?!”酒毕,即以平日闻见所及为客陈之。 |
杭俗遗风 | 范祖述 | 风俗志。清范祖述撰。一卷。于同治二年(1863)撰成是书,专记道光至咸丰以来俗情掌故。约三万七千字。分时序、乐善、声色、婚姻、寿诞、丧事、排场、俦品、女工、饮食、驰名、备考十二类。时序类记其四季风俗、婚姻、寿诞、丧事,排场诸类记婚嫁、生日、作茔安葬、搭彩等三十余事,为民俗学研究提供丰富史料。声色类载杭城四大戏班,南词、花调、木人戏、花鼓词及著名艺人,是研究戏曲发展史重要资料。女工类记妇女所事职业,如磨纸、糊锭、办线、收生等,详叙其操作,工具及生意状况。饮食类专载各味食店及四时点心。全书内容广泛,所记均为作者亲见,详实可据,与后出《杭俗怡情碎锦》相接,备载杭城近代掌故。抄本见藏台湾,前有林真序及自序,后附吴凤藻撰祖述墓志铭及自跋。 另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申报馆丛书》续集本等。 |
海南杂著 | 蔡廷兰 | 本书(一册六二面三七、二○○字)凡三篇:一曰「沧溟纪险」、一曰「炎荒纪程」,又一曰「越南纪略」;蔡廷兰撰。廷兰字香祖,号秋园;澎湖人。年十三入泮,嗣食饩。清道光十二年,澎湖饥,兴泉永道周凯勘赈,上「请急赈歌」以进。十五年秋,赴省试报罢,由厦渡澎,遭风飘至越南;次年初夏,由陆返闽。因成「海南杂着」三篇,记其见闻。后领乡荐、登进士,澎湖科甲自此始。出为峡江知县,历官至同知。本书「沧溟纪险」篇,叙遭风历险十画夜抵越南之情景;「炎荒纪程」篇,按日记在越及归途之经过;「越南纪略」篇,述越南史事并及其典章服物、风土人情。书末,今另据「澎湖厅志」抄出蔡氏若干诗文及其传略与著作书目,刊作「附录」。 |
海东札记 | 朱景英 | 地理杂志。清朱景英撰。四卷。景英字幼芝,一字梅冶,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乾隆举人,官至北路理藩同知。著有《畲经堂集》。历官台湾,遍及南北路,凡所见闻,俱成杂记,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成书,记事止于乾隆三十三年,约三万字。正文含方隅、岩壑、洋澳、政纪、气习、土物、丛璅、社属等八记。方隅,考台湾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土地面积、四至八到;岩壑专载台湾山水、一年四季自然景观、地理形势、火山喷泉;洋澳则自厦门出海,有澎湖、鹿耳门、海啸、风雨以及航海须知;气习记飓风、台风、风向、风信、气候(四时皆夏,一雨成秋);土物、丛巢分记台湾动物、植物, 物产尤多,大陆鹊至此难活,土气不宜,马小且弱等目以自然地理为主。政纪、社属则专载行政区划、社会组织,偏重人文地理。有乾隆三十七年刻本,1968年福州古旧书店据此复印本。 |
鼓山艺文志 | 佚名 | 地方志。本志收载了有关鼓山的诗、词和游记文学作品。 |
欧游心影录 | 梁启超 | 近代梁启超著。发表于1920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收入《饮冰室合集》时,作了删削,改名《欧游心影录节录》。全文分八个部分。记述沿途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及世界影响,详述了游历经过和感想。认为当时欧洲资产阶级文明已经破产,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反对和抵制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欧洲的工业革命孕育出来的,“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悉数搬来应用,流弊有无,且不必管,却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主张用“东方文明”,即中国和印度的传统封建文化来救中国。但也认为在宣扬孔、孟、墨等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时,还“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个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的好处”。另有1936年中华书局单行本。 |
番社采风图考 | 六十七 | 风俗志。六十七编撰。辑入孙殿起、雷梦水辑,叶祖孚编《台湾风土杂咏》,时事出版社1984年12月初版。本集原作者署为“白麓六十七居鲁甫”。“白麓”是作者籍贯。六十七,字居鲁,清代满族人,乾隆时官至给事中,曾任巡台御史。撰有《台阳杂咏》、《番社采风图考》等。《番社采风图考》编撰有关反映台湾高山族平埔人风情习俗的诗作,计21首,详加诠释,为后人了解与研究高山族提供民族学与民俗学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诗词分社师、舂米、织布、乘屋、口琴、沐儿、布床、穿耳、箍腹、文身、凿齿、戏球、鼻箫、斗走、种芋、完饷、公廨、会饮、番戏、渡溪、艋舴、秋千、洛川等为题,分门别类归纳独特的“番俗”风情:住宅削竹为椽,编茅为盖;杵粟“计足供一日之食”;“蓬麻茜草”编织”达戈纹”,贯耳“使耳孔大如巨环,垂肩上”;以针刺肤,文身“有如花草锦绣及台阁之状”;凿齿联姻,“取痛庠相关之意”;箍腹斗走,托球秋千;构屋笄居,琴箫挑逗;沐儿灌,祛病除邪;农事既毕,招邀同饮赛;歌舞盛会,备极媚态;竹筏渡溪,刳木造艋舴等。同时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间南北诸社创办“社师”,传授儒学经典的情景。这些诗词优美清新,风格质朴,韵律委婉,常为清代以后研究高山族社会风俗的史家学者所广征博引。 |
河源纪略 | 纪昀 |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纪昀撰。纪昀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乾隆进士。累迁侍读学士。坐事戍乌鲁木齐,寻释还。复授编修。官至协辨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卒谥文达。纪昀贯通经史,旁通百家。任四库全书总纂。前编提要,校订整理,皆出其手。还着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文集》。《河源纪略》故宫博物院影印本,共三十六卷,卷首一卷为御制诗文。其下分七门。一曰图说,为三卷,有河源全图、葱岭河源图、和关河源图、北山河源图、罗布淖尔图、东境北路诸泉图、罗布淖尔东南方浮流沙图、阿勒坦郭勒重源图、河流积石山南会三昆都伦河图、河流绕积石山三面至贵德图、库库淖尔图。又附汉书水经注河源图,及唐刘元鼎出使所穷河源图。二曰列表,为五卷,有河源分合复见表、河源星度表、河源流行方向表、河源古今地名表。三曰质实,为五卷,大旨谓河水发源葱岭,西源为喀什噶尔河,西南源为叶尔羌河,又一源为河关河,三源既合,行经戈壁之北,为塔里木河。东行至罗布淖尔,而伏潜流千五百里,乐南至阿勒坦噶达素斋老流出。是为河水伏流重出之真源。四曰证古,为六卷,一曰昆仑,二曰葱岭河源,三曰于关河源,四曰北山枝河,五、六曰青海重源。五曰辨讹,为六卷,所辨为《山海经》、《史记》、《汉书》、《水经》、《郡国志》、《隋书》等着作中错讹之处。六曰纪事,为六卷,首载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末载平定青海告成太庙碑文。余则叙述河水所经各地。七曰杂录,为四卷,凡河流所经,风俗土宜,物产气候,名山胜迹,石刻神象,轶闻琐事,悉附载焉。此书图表明晰,辨说翔实,博引旁征,折衷贵当,展卷了然。 |
东城志略 | 陈作霖 | 金陵聚宝门城墉,左右袤延,淮水邪界于其北,中狭而旁广,故城厢隙地,如舒两翼。然土人呼门东、门西。而徐锦衣园亭分踞其胜,因又有东、西花园之称。予既辑《凤麓小志》以纪西南隅之名迹,而东城阙如。山川有灵,殆将怨我。会于暮秋之初,访秦君伯虞于南冈草堂,时天雨新霁,景物澄鲜,疏柳摇风,丛芦作雪,相与登孝侯之台,寻鹫峰之寺,俯仰陵谷,不尽流连,古意满怀,呼之欲出。归乃披图检册,就所闻见,排比成编,命曰《东城志略》。 |
滇南杂记 | 吴应枚 | 地理杂志。清吴应枚撰。 一卷。应枚字颖庵,号小颖,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官大理寺卿。著有《滇南杂诗》。吴氏于雍正十一年(1733)入滇,以见闻纂为是编。分新正元日、岁首、梯田、点苍山、感通寺等三十余条。记述风俗、习尚、山川名胜、物产、建筑等,多简略。滇中条载其地铁索桥最多,惟保山县跨澜沧江者,长达三十余丈。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