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大德昌国州图志 | 佚名 | 元昌国州(今浙江舟山)地区方志。七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元冯福京修、郭荐撰。刊行于大德二年(1298年)。冯福京,自号学泉居士,潼川(今四川治县)人,元贞元年(1295年)以登仕郎为昌国州(今舟山市)判官。郭荐,昌国州(今舟山市)人,以乡贡进士官鄞县教谕。志有卷首,载福京自序及请耆儒修志牒。卷末则有郭荐等缴申文牒。据原目所载,本志尚有环山、环海及普陀山三图,图志之名实由于此。正文七卷九门六十二目,约四万字。 |
大清一统志 | 佚名 | 全国总志。清代官修。五百六十卷。目录二卷。康熙朝命廷臣效仿元明修纂《一统志》,雍正朝重加编辑,乾隆八年草成,初不分卷。乾隆二十九年(1764)奉命续修,四十九年(1784)乃成。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三百四十二卷,而外蕃及朝贡诸国,别附录”,一题五百卷。嘉庆朝,命国史馆总裁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1856)主持重新修订, 嘉庆二十五年(1820)完成,道光二十三年(1842)刊刻。故又题《嘉庆重修一统志》。前后共修3次。初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乾隆八年(1743)成书,342卷,徐乾学等主修。乾隆四十九年(1784)再次重修成书,500卷,和珅主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第3次重修成书,560卷,穆彰阿主修。目前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海宝石斋石印本和1934年上海涵分楼的《四部丛刊》续编的影印本。 |
大元一统志 | 佚名 | 元代官修地理总志。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由札马剌丁、虞应龙等编纂,至元三十一年(1294)完成初稿,共七百五十五卷。后因得《云南图志》、《甘肃图志》和《辽阳图志》,遂议重修,由孛兰盻、岳铉等主其事,成宗大德七年(1303)最后完稿,计一千三百卷,六百册。是书综合了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等书成例,分为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势、古迹、宦迹、人物、仙释诸门类,比前代总志设类更为齐备。所用资料,据金毓黻考证,长江以南各行省,大半取材于《舆地纪胜》和宋元方志;北方各行省,多半取材于《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方志。所引旧志,今多不传,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书成后,藏于秘府,后于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刻版。明嘉靖以后,此书逐渐散佚。近人金毓黻曾蒐集整理﹐刊有《大元大一统志》残本十五卷﹐辑本四卷。金毓黻有辑本并加考证,收在《辽海丛书》内。后赵万里又加以辑录,分成十卷,题为 《元一统志》,196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
塔子沟纪略 | 哈达清格 | 辽宁地方志。清哈达清格纂。十二卷。作者号素斋,满族镶黄旗人。塔子沟,今约辽宁凌源、建昌、喀喇沁一带。乾隆三年(1738)设直隶厅。三十八年,哈达清格任通判时,就其见闻,参以旧档修成是志。约五万字。冠有一序,舆图一幅。 正文分建置、疆域、市镇、诸山、河道、古迹、寺庙、废城、土产、蚕事、艺文、附余十三门。考证山、水、镇、寺,并将蒙古名译为汉语。古碑字迹不辨者悉缺之,讹错者亦不改正,照录不更,颇具金石家良法。其载记于三座塔之东塔掘得石碑一通,其碑文对考证古柳城、兴中府的建置沿革颇有价值。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辽海丛书》本。郝瑶甫《东北地方志考略》(1984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可供参考。 |
四镇略迹 | 马幼良 | 清马幼良纂。幼良撰《四镇略迹》记老吴市、董浜、归市、苏家尖四镇,实乃四镇合志。 |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 魏岘 | 水利志。南宋魏岘撰。二卷。《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是南宋关于东南沿海御咸蓄淡水利工程的代表作。记载浙江鄞县唐大和七年(833)郧县(在今宁波市东南)令王元修建大溪(樟溪)上的它山堰工程及其灌溉、供水效益以及下至南宋时的改进、维修等。南宋魏岘著,书成于淳祐三年(1243)。内容虽常为元、明地方志所采录,本书“传本颇稀”。明末崇祯时,鄞人杨德周得成化时 (1465—1487)旧抄本。同邑陈朝辅于崇祯十四年(1641)作序、刊印。 |
噶玛兰志略 | 柯培元 | 地方志。十四卷,卷首一卷。作者柯培元,字复子,号易堂,山东胶州人。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出任噶玛兰厅通判,任期仅两月。噶玛兰古称“蛤仔难”,位于台湾岛东北,嘉庆年间设官置厅,1875年(光绪元年)改为宜兰县。该书成于1837年(道光十七年),凡14卷,下分33篇。书成未刊。十四卷,卷首一卷。培元号易堂,山东历城人。道光举人,累官知县、通判。是编为其道光十五年(1835)任噶玛兰通判时修纂。共三十三志,见存抄本九万余字。全书除卷首天文志外,卷一为建置、疆域两志,卷二为山川志,卷三为城池、街市、关隘、津粱四志,卷四为海防、水利两志,卷五为户口、田赋、屯田三志,卷六为盐法、蠲政两志,卷七为祀典、祠庙、寺观、学校、书院五志,卷八为公署、职官两志,卷九为兵制、铺递两志,卷十为宦绩、人物、武功三志,卷十一为祥异、物产、风俗三志,卷十二为番市志,卷十三为艺文志,卷十四为杂识志。 |
噶玛兰厅志 | 陈淑均 | 地方志。清陈友松初辑,陈淑均总纂,李祺生续辑。八卷。友松事迹不详。淑均,福建晋江人。嘉庆举人,曾任噶玛兰仰山书院讲席。祺生,台湾噶玛兰(今宜兰)人,道光生员。是志道光十二年完成初稿,二十年(1840)最后成书。噶玛兰设厅始自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初无厅志。1831年(道光十一年)陈淑均始纂该志,次年粗成志稿10卷。经过删繁补缺,于1840年改订为凡八卷,分十二纲,一百二十余目。卷首有序、例言、引用书目及图。卷一封域,卷二规制、职官、赋役,卷三礼制、礼典、风教, 卷四学校、武备,卷五风俗,卷六物产,卷七、八杂识。 |
嘉靖武安县志 | 佚名 | 邑继治者不乏,而竟未创志以传,亦武安阙典也,大夫士恒病之。嘉靖甲辰(1544年)秋,介石子至,佥曰:"盍志诸盍志诸:何不修志?盍,相当于"何不"。诸,"之乎"的合音。?"介石子色泚泚:汗出貌,这里为自谦词。,然不敢应也,已而,唐云川侯起补是邑令。越二祀,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佥曰:"有贤令矣,盍志诸?"介石子曰:"唯唯"。 |
吴兴志 | 谈钥 | 一作《嘉泰吴兴志》。地方志。南宋谈钥撰。20卷。宁宗嘉泰元年(1201)成书。吴兴,县名,今属浙江。此志网罗古今旧闻,采核当时情况,分门别类,厘然成编,可供研究当地地方史。但草率成书,尚未尽善。今有《吴兴丛书》本,1990年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即据以影印。后宋代又有周世南等所撰《吴兴志续编》,今仅存清代范锴辑本1卷,收入《范声山杂著》。 |
嘉泰会稽志 | 施宿 | 南宋地方志。嘉泰年间施宿等撰。会稽即宋代绍兴府,治今浙江绍兴。南宋时绍兴府地位重要,每以宰执兼领,但方志未备。嘉泰元年沈作宾为守时始创修,赵不迹、袁说友相继编订,施宿始终参与其事,诗人陆游父子亦曾参与,陆游并为之序。全书二十卷,共分一百七十个细目,叙述简赅,姓氏、送迎、古第宅、古器物、求遗书、藏书等条,皆他志所不详。对研究浙江绍兴地区历史与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
嘉定镇江志 | 史弥坚 | 南宋地方志。宁宗嘉定六年(1213),知镇江府事史弥坚修,卢宪撰。原书30卷,今存22卷。镇江府治今江苏镇江。卷首为《郡县表》。分卷叙地理、风俗、攻守形势、田土、赋税、宫室、僧寺、道观、学校、古迹、公廨、刺守、宰贰、人物、祥异、杂录等内容。该志成书之后,其后历代目录书都较少著录该志。《嘉定镇江志》原本三十卷,现仅存二十二卷,附卷首一卷。 |
嘉定赤城志 | 陈耆卿 | 《嘉定赤城志》是南宋时期纂修的一部台州总志。全志分地理、公廨、秩官、版籍、财赋、吏役、军防、山水、寺观、祠庙、人物、风土、冢墓、纪遗、辨误十五门,计四十卷。是现存台州诸多方志中称得上承上启下、最具特色的一部名志。《嘉定赤城志》的主纂为陈耆卿。 |
嘉义管内采访册 | 佚名 | 又名《嘉义管内打猫各堡采访册》。地理杂志。清佚名纂辑。不分卷。约当光绪二十七年(1901)仿《云林县采访册》程式纂辑成书,记事补至二十四年,约四万字。分打猫西堡、北堡、南堡、东下堡下三分、东顶堡五个区域,设目因堡而异。各堡位置、四界、规模分冠于首。均详积方目。灾祥目记同治元年至光绪二十四年有关地震、风暴、旱灾等具体情况。山川目记打猫山、番仔溪等山河发脉、走向、源流、分合。全书多具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资料价值,其中风俗、街市、水利诸目内容尤为丰富。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
咸淳玉峰续志 | 佚名 | 石湖先生志吴郡尝与龚滕周三君子相铨次有某人持某事求入志不得遂哗曰志非石湖笔也石湖笑不辨昆山之作向出于二人之手事词或未一今夏不揆续修将以厘前误而纪新闻或有议其擅者其与议吴志者若相反焉于此可以知后进之视先达天地之相辽绝也于其锓梓之毕书以自讼此意边实敬书 |
咸淳毗陵志 | 史能之 | 南宋地方志。度宗咸淳年间知常州事史能之撰。30卷。毗陵即常州,治今江苏常州。此志叙地理、诏令、官寺、秩官、文事、武备、风土、祠庙、山水、人物、词翰、财赋、仙释、寺观、陵墓、古迹、详异、碑碣、纪遗等内容,繁简得中,井然有条。附图七,窜入明代内容,或说史能之原图已佚,后人传钞者补入。此志为现存最早的常州方志,今有清嘉庆二十五年重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即据以影印。 |
淳佑临安志 | 施谔 | 南宋地方志。淳佑十二年(1252年)施谔撰。卷数不详:今残存六卷。临安治今浙江杭州市,为南宋行在。残本仅余城府、山川两类,每类冠以总论一篇,下分细目,叙述详晰。所收诗文金石,与《咸淳临安志》互有详略。清胡敬又由《永乐大典》中辑出佚文四册,后亦散佚,仅存祠庙、寺、院、宫观四类,编为《淳佑临安志辑逸》八卷,刊入《武林掌故丛编》。 |
咸淳临安志 | 潜说友 | 南宋地方志。咸淳四年(1268)知临安府潜说友撰。说友,字君高,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临安,府名,南宋行在,治今浙江杭州市。原书一百卷,今存九十五卷。宋刊本在明成化年间尚多完好,后逐渐散佚。宋本初归浙江海盐胡氏、江苏常熟毛氏(子晋)所藏,后皆归朱彝尊(竹垞),存八十卷,合朱氏抄补十三卷,亦仅九十三卷 缺卷六十四至六十六《人物》,卷九十、九十八、九十九《纪文》,卷一百《历代碑刻目》等七卷。临安,府名,治今浙江杭州,为南宋行在所。前15卷为行在所录,记载皇城及中央官署。16卷以下为府志,分列疆域、山川、诏令、御制、秩官、寺宫、文事、武备、风土、贡赋、人物、祠祀、园亭、古迹、祥异等20门。以《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为基础,加以扩充。 |
吴郡图经续记 | 朱长文 | 江苏地方志,与《长安志》同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北宋朱长文撰。三卷。长文字伯原,号乐圃先生,苏州人。末冠登进士乙科,以足疾不仕。后经苏轼荐充教授,太常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吴郡大中祥符间曾修有《图经》,是故称“续记”,神宗元丰七年(1084)成书。分封域、城邑、户口、城市、物产、风俗、仓务、海道、桥梁、寺院、山水、治水、往迹、园第、碑碣、事志、杂录等28门进行记叙。 |
台湾采访册 | 佚名 | 地理杂志。清陈国瑛等撰。二册不分卷。国瑛等均属台湾搢绅,共谋宏扬乡邦,协力为修《台湾府志》而分途采访,采访者有陈国瑛,黄本渊、曾敦仁等17人。于道光九年(1829)至十年成册。约十二万字。按列星分野、气候占验、疆域山水、台湾府城龙局、沿革、山形、水势、火山考、罗水、嘉义县城、彰化县城、台邑街市、桥、淡防厅城、噶玛兰厅城、城池、火烧屿、鲫鱼潭、鹿耳门港、围溪、凤山县城、纪事、祥异、兵燹、大学士九卿议复公中堂福议奏等八十六项大小类目分撰。凡嘉庆十一年(1806)前二志资料,概不收录。祥异目记录大量地震、海上无名火、奇异潮汐、风暴等自然灾害。内容较为丰富,史料价值较高。原稿本有彩绘台湾图一幅,尤为珍贵。收清代人物简记二千余条,为他志所不及。有1959年《台湾文献丛刊》第五十五种本、1968年《台湾丛书》第一辑《台湾方志汇编》本。台北《国方志丛书》本,附有索引和插图。 |
台湾通志 | 唐景崧 | 台湾省志。不分卷。清唐景崧修,蒋师辙、薛绍元撰。书稿修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唐景崧,字维卿,亦作薇卿。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卒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西灌阳人。同治进士。中法战争期间会同刘永福黑旗军援越抗法,战后晋升台湾道道员、迁台湾布政使、署台湾巡抚。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唐景崧反对割让台湾,并被推为总统。后日军侵占基隆,唐景崧弃台内渡。著有《请缨日记》。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建省,设局修志,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成稿十之六七,适日军侵台而中辍。有原稿本、抄校本传世。约五十五万字。 |
台湾舆地汇钞 | 佚名 | 本书所收的文献,共有十六种:台湾杂记,台湾随笔,台湾始末偶纪,闽游偶记,闽中摭闻,台湾番社考,台湾府图志,台湾府方舆考证,闽杂记,全台图说,闽峤輶轩录,台湾小志,台游笔记,台湾地略,台湾省舆地考,茅港尾纪略。 |
台湾舆图 | 夏献纶 | 古人右史左图,观览并重。萧何入关,首收图籍;盖凡道途险阻、山川阨塞,非图莫周悉也。。 |
台风杂记 | 佐仓孙三 | 台风杂记是日本人佐仓孙三撰的。他在台澎割让後入台,供职於台湾总督府民政局的警务部门有三年之久。他曾到各处去巡视过,和台湾社会接触较多,因此把所见所闻的事情记载下来成为这部书。书中记事共计一百一十四条,举凡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以及农工商贾、器皿产物,莫不有所叙述。每条之後,皆附评语,是佐仓氏的几个朋友写的。评语除补充事实外,多以台湾与日本本土作比较,说明台湾习俗,有些很好而足资取法,有些不良而应加改革;大体可以说是持平之论。若以此书与那些摘录方志和私家着述纂为台湾风土记之类的着作相比较,自以此书能显出当时的真相。因此将省立台北图书馆藏的明治三十六年(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东京国光社排印本抄录出来,加以标点,列为台湾文献丛刊之一。 |
台湾旅行记 | 佚名 | 本书(一册一一○面六六、○○○字)合刊三篇「台湾旅行记」,分由邱文鸾、刘范征、谢鸣珂撰着。按民国四年十二月间,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何缵(系甫)尝率领学生渡台旅行,辑有「台湾修学旅行报告书」一种,内载何氏「绪言」一篇及学生邱文鸾等「台湾旅行记」三篇。卷首并载有「参观要项」,计分农林行政、农林教育、农林制造、农林经营实地状况及渔业等。盖当时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已二十年,在日人殖民政策之下,各项建设发展甚速,颇为国人所注意;来台参观考察,时有其人。本书已略去原报告书之「绪言」以及卷首各项记载,易以今名,亦可谓民初国人来台考察报告书之一;诚如何氏「绪言」有云:「非徒骋游观已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