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考(寺观、园亭附)

古蹟无关轻重之条,释家有左圣贤之道;似君子之搜罗记载,无妨从略焉。虽然,古今地志有所不废。兼之胜境名区,足资游览;晨钟暮鼓,常谱讴吟:是亦雅士、词人所不能阙者也。于是,考古蹟。

五星墩在县治北二里许,罗列猫里溪口。旧时墩数有七,人呼七星;居水口。今尚存五墩。

笔架山在县治东五里许。三峰挺峙,人以形名。其山又一名尖山。

墨砚山由笔架山北行一里许,突起一坪,荡平方正,有小池;人亦以形势名其山。

火焰山在三叉河界,南临伯公坑。尖起如火焰;春时常北出浓烟,至是山辄止。

印斗山在苑里东南三里。遥望之,如印斗;人称为苑里界之名山。

仙人岛在县治西二里许。山如掌形,故名。

雷公崁在县治西南七里。悬崖历乱,未尝崩颓。

合干榕在县治西四里仙人凸上。有榕两株并生,高至五、六尺,其干相合为一。观者咸称为奇云。

泉水洞在吞霄堡南势湖界内。其泉或从峭壁悬流,或自地涌出合流;灌溉田园,计三十余甲。俗呼为泉水窝。

土地公坑在一堡界。常见坑南雨而坑北晴,坑北雨而坑南晴。

火穴在苗栗溪头山尖。牧童常因而炊饭。

天池在三叉河西南五里。天然一池颇深广,居民沟通灌田,计榖有二百余石。

鲤鱼潭在一堡内。多产鲤鱼;俗传旧有一头重数十筋者。

磺油窟在铜锣湾东十余里牛斗山下。油夹水而出,其色黄;以木瓢盛之,挹注不竭。

滚水在北坑东南三里许。水流中有如釜里沸腾,因以「滚水」名其地。

咸泉在县治东二十余里八角林界。泉从半壁涌出,可煮为盐;但味稍苦。常有青鸠百十为群,饮此水焉。

山顶泉在苑里东南五里。有高尖山矗起三十余丈,极际有泉,四时不涸。

响泉在磺油窟之山麓。从石罅涌出,时作椎凿声。

石井在县城内城隍庙右畔。

下沟井在猫里街和善寺前。

甘泉井一在县治南七里大平顶山脚,一在吞霄堡北势庄。味俱甘美,冬温、夏冷。

水井在铜锣湾双峰山下。

蟹目井在樟树林庄内。两井相对,约离百余步。

国姓井在铁砧山巅。相传郑成功屯兵大甲,以水多瘴毒,乃拔剑斫地得泉。味清洌;旁有小碣镌此三字(节「厅志」)。

蟾蜍石在县治东十里北河界内。有石高广,俱丈余;以形似蟾蜍得名。

寺观

善德寺在县治北门外嘉盛庄。道光二十八年,刘盛与其弟贵舍地倡建;复施田为香灯费。光绪十七年,猫里街江台兴重修。

和善寺在猫里街。咸丰三年,刘玉石倡建。

行修寺在县治东十里许大坑庄。同治九年,张进生自己建造及施祀田。

清修寺在县治南十三里铜锣湾街。同治七年,例贡生陈嘉乐倡建。

养真寺在吞霄街虎头山下。同治六年,张农佑倡建。农佑持长斋遍游乡里,收拾字纸贮积寺之廊庑间;多则与绅士协理虔送。今年八十余,其身所能到处,犹杖行收拾不倦;敬圣蹟之诚,乡人咸称焉。

观音寺在县治东十余里观音凸上。凸高数十丈,极际有石室一间,坐东朝西,可容数十人。昔时,有生成观音石像;就近居民,每至其处焚香祝祷。后被人窃去,别雕石成像,依原位置之。

园亭

迎风亭在县治南七里许大坪顶。光绪八年,黄南球与徐立盛同建。

焕藜园在县治南八里许芎蕉湾庄。刘氏别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