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十

仁和赵一清

沔水篇

沔水【卷二十七一页六行】

一清按丏音勉丐音盖沔水之沔从丏不从丐今文多误不可不辨也

出河池县【卷二十七一页八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沔水又东南【至】曰沮口【卷二十七一页十行】

一清按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卷二十七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胡渭校衍汉水二字

故如淳曰北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卷二十七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北汉志注作此今校改

沔水又东【至】濜水入焉【卷二十七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往汉中断絶阁道【卷二十七二页二行】

一清按蜀志刘焉传作住汉中从亻不从彳阁道作谷道疑是史误

沔水又东迳武侯垒南【卷二十七二页十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迳沔阳故城南【卷二十七二页十三行】

笺曰原本此十字是注文谢云据宋本作经文一清按沔水篇多混注作经原本十字是注此蛛丝马迹之犹可追寻者也谢耳伯又改易之误矣沔阳下落县字

即汉王位于此【卷二十七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蜀志先主传云羣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落中字

莫知墓营所在【卷二十七三页一行】

一清按营当作茔

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卷二十七三行十二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在山上【卷二十七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方舆记要引此文作城在沔阳东山上今校补

梁州刺史杨亮以即险之固【卷二十七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以字衍文

後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此城【卷二十七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相仍下落守字

容裘谿注之【卷二十七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谿下落水字

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卷二十七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二曰浊检【卷二十七四页一行】

一清按二当作一

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卷二十七四页九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合褒水【卷二十七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泉悬注【卷二十七五页十行】

一清按泉上落有字

逮灵帝建和二年汉太中大夫同郡王升【卷二十七五页十五行】一清按灵帝当作桓帝汉太中大夫据碑是汉中太守

所谓北出褒【卷二十七六页三行】

一清按褒下落斜字

汉水又东迳汉庙堆下【卷二十七六页九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以南为称【卷二十七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南下落郑字

故水得其名【卷二十七七页六行】

一清按名下落矣字名胜志校增

汉水又东得长柳渡【卷二十七七页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归之宋府【卷二十七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宋下落公字何焯校增

汉水又左会文水【卷二十七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黑水注之【卷二十七八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左谷水出西面【卷二十七八页十三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西南一清按面字不误盖左谷水与涔水异源而同流也

左谷水出汉北【卷二十七八页十四行】

笺曰宋本作右一清按左谷水出汉志亦见上右谷水则未闻也

即智水也【卷二十七八页十四行】

笺曰六朝壻字皆书作聓此智水智乡即聓水聓乡也後世传写误作智字一清按壻汉碑作聟与智字形尤近古隶已然何待六朝

壻之行未还【卷二十七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寰宇记隶释引此文俱无之字是也晏公类要作知字知即聟之缺文後人更加壻字于知字之上作壻知行未还今本之字又从知字音同转讹金石文字记壻字一传为□再传为□三传为聓四传为聟皆胥之变也诗有女同车释文壻音细字林作□战国策韩且坐而胥亡乎胥臣之反而行并作咠书大传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作咠晋书五行志沦咠作北音义咠息鱼反张骏传有黄龙见于揖次之嘉泉吕光载记迎大豫于揖次音义揖子鱼反次音恣汉书地理志武威郡有壻次县此皆胥字之误汉仙人唐公房碑壻字作聟晋王右军帖有女聟字

其俗以为【卷二十七九页二行】

笺曰以为下脱一壻字一清按非也寰宇记引此文是信然二字今校补隶释载此文作其俗以为神盖盘洲以意增尔

百姓为之立庙于其处也【卷二十七九页三行】

一清按何焯校衍也字

上有匈奴城【卷二十七九页五行】

笺曰旧本作上有匈如城吴改作匈奴城未有所因?疑当作上有丘如城一清按匈奴城即胡城也魏书地形志梁州汉中郡汉阴下云有胡城元丰九域志兴元府汉中郡下云有古胡城蜀记云汉张骞使匈奴与胡妻及堂邑父俱还至汉中筑城居之即此城也事见汉书张骞传行水金监匈奴城在今城固县西然则吴琯改本不误可以释中尉之疑矣

汉水又东至灙城南与洛谷水合【卷二十七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西南注汉水【卷二十七十页二行】

一清按汉水下通监注引此文有所谓洛口也五字今校补名胜志曰傥谷亦名骆谷南口曰傥北口曰骆骆洛音同通用

汉水又东迳小城固南【卷二十七十页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城固之城当作成前後并同

汉水又东迳石门滩【卷二十七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东出寒泉涌山顶【卷二十七十页十三行】

一清按寒泉下落岭泉二字下蘧蒢溪口注云阳都坂西连寒泉岭是也方舆纪要云寒泉水出洋县东北寒山

汉水又东迳嬀虚为滩【卷二十七十页十七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为字衍文

或作妫墟故舜所居也後或姓姚或姓妫【卷二十七十页十九行】一清按妫墟当作姚墟刘昭郡国志补注曰帝王世纪云姚墟在西北困学纪闻左传正义曰世本舜姓姚氏虞思犹姓姚也至胡公周乃赐姓为妫是即姓姚姓妫之分此文姚墟字故与上妫墟别也舜所居也四字重文宜衍

事妄未知所从【卷二十七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事当作是

汉水又东迳□经滩【卷二十七十一页二行】

笺曰经旧本作俓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迳小大黄金南【卷二十七十一页四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宋遣秦州刺史萧思话【卷二十七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萧思话下落西讨二字全祖望校增

话令阴平太守萧祖【卷二十七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萧祖字误当作萧垣宋书萧思话传校

汉水又东合蘧蒢汉口【卷二十七十一页十一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溪口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好乘危缀饮【卷二十七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缀当作啜

汉水又东右会洋水【卷二十七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故目其地为洋川用表夫人诞载之休祥也【卷二十七十二页七行】

一清按又故二字当倒互洋川御览引此文作祥川诞载二字当倒互

汉水又东历敖头【卷二十七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合直水【卷二十七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又南蓰阁下【卷二十七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又南下落迳字

汉水又东迳直城南【卷二十七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迳千渡而至虾蟇岭【卷二十七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按岭黄省曾本作□盖頧字之误音都囬切地之高阜隆起形似虾蟇故以名之亦谓之虾蟇培赵次公东坡诗注云昔先生与子由自眉州乡里舟行趋京师过峡州虾蟇培从舟中望之颐颔口吻甚类虾蟇即此石也

汉水又东迳晋昌郡之宁都县南【卷二十七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治王谷【卷二十七十三页三行】

一清按治上落县字

汉水又东迳鱼脯谿口【卷二十七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谿黄省曾本作谷

汉水又东迳鼈池而鲸滩【卷二十七十三页八行】

一清按而当作为

汉水又东右得大势【卷二十七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右对月谷口【卷二十七十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迳西城县故城南【卷二十七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为鱣湍【卷二十七十四页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合旬水【卷二十七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今人不能上【卷二十七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今字衍文

不知所道【卷二十七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道当作述

山下石坛【卷二十七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山下下落有字

旬水东南注汉之旬口【卷二十七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汉下落谓字

汉水又东迳木兰南【卷二十七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木兰下落寨字吴琯本校增

石岸有城【卷二十七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石当作右

汉水又东左得育汉【卷二十七十五页一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育溪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与晋旬阳二县分界於是谷【卷二十七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宋书州郡志魏兴太守领兴晋令旬阳令兴晋令魏立曰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羊元之封兴晋侯即此县与当作兴

汉水又东注谷甲水口【卷二十七十五页二行】

笺曰注一作迳一清按非也黄省曾本无注字盖缺文谷字乃合字之误

于地理属弘农【卷二十七十五页八行】

一清按地理下落志字郡国志南阳郡析故属弘农有丰乡城是也

甲水又东南迳魏兴郡之兴阳南【卷二十七十五页十行】

笺曰晋志魏兴郡有洵阳无兴阳一清按当是兴晋之讹兴晋下落县字

汉水又东迳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卷二十七十五页十四行】一清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入谷有长谷故城【卷二十七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长谷黄省曾本作长利

汉水又东历姚方【卷二十七十六页一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故地留姚称也【卷二十七十六页二行】

一清按是卷之尾当接二十九卷一页七行又东过堵阳县至八页三行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上魏兴郡锡县与上粉县界相连上粉分自房陵房陵锡汉志并属汉中郡裴松之三国志注云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沔水上中下三篇当省中篇分上下二篇不然二十八卷之末已叙沔汉入海之道何缘复历荆襄之境乎禹贡锥指曰以今舆地言之汉水又东北迳兴安州北又东迳洵阳县南又东迳白河县北又东迳郧西县南又南迳郧县南又东北迳均州北又东南迳光化县南又东南迳谷城县东北又东南迳襄阳县北此即汉水自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至襄阳县北所流之境也

又东过堵阳县堵水出焉自上粉县北流注之【卷二十九一页七行】

一清按此卷经注当移接二十七卷十六页二行故地留姚称也之次焉字衍文

言二滩阻碍【卷二十九二页五行】

一清按阻碍下落也字寰宇记校增

又东过郧阳县南【卷二十九二页六行】

一清按史志无郧阳县晋立郧乡县寰宇记云郧乡故锡所改注文可见阳字误也

与真不别【卷二十九二页八行】

一清按不别下落山北有崖旁视之有一穴甚明号为星牖十六字寰宇记校补

汉水又东迳郧乡县故城南【卷二十九二页九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郧有关【卷二十九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曰有郧关郧有二字当倒互

汉水又东迳琵琶谷口【卷二十九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庾仲雍汉记【卷二十九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隋书经籍志汉水记五卷庾仲雍撰落水字

东西流为沧浪之水【卷二十九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西当作南胡渭校

地连纪郢【卷二十九三页三行】

一清按郢当作鄀胡渭校

汉水又东为佷子潭【卷二十九三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南迳武当县故城北【卷二十九三页八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世祖封邓晨子堂为侯国【卷二十九三页九行】

一清按堂後汉书本传作棠

汉水又东平阳川水注之【卷二十九三页十一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南迳县城东【卷二十九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迳下落武当县下落故字

沔水又东迳龙巢山下【卷二十九四页二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南迳涉都县东北【卷二十九四页五行】

笺曰宋本作涉都城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王莽更名南庾者也【卷二十九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庾汉书地理志作庚

又南迳谷城东【卷二十九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学教立碑【卷二十九四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按学教二字当倒互

沔水又东南得洛溪口【卷二十九五页一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北抗洛溪【卷二十九五页二行】

一清按抗当作枕

又南过筑阳东【卷二十九五页四行】

一清按筑阳下落县字

又东迳学城南【卷二十九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六字是注混作经

冠军张仲踰【卷二十九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踰隶释载此文作瑜

沔水又南迳筑阳县东【卷二十九六页二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世祖封吴财为侯国【卷二十九六页九行】

一清按後汉书吴汉传作盱章怀注云盱音火俱反财字误也

沔水又东为漆滩【卷二十九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即郡国志所谓武当县之和聚【卷二十九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续志是和城聚落城字

有大石激【卷二十九六页十九行】

笺曰激当作礉其字从石一清按激字不误说文激碍衰疾波也一曰半遮也汉书沟洫志云为石堤激使东注激者聚石于堤旁冲要之处所以激去其波也济水注云立激岸侧以扞鸿波是也若从石作礉音核又音敲非其义矣

女嫁为阴县佷子【卷二十九七页三行】

一清按为当作於

沔水又东迳乐山北【卷二十九七页十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迳隆中【卷二十九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合檀溪水【卷二十八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情邈灌疏【卷二十八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疏黄省曾本作蔬二字通用

楚之北津戍矣【卷二十八二页九行】

一清按矣黄省曾本作也

其土古鄢都卢罗之地【卷二十八二页十行】

一清按都当作鄀

号此为北部【卷二十八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北部下孙潜校增焉字

邑居隐赈【卷二十八二页十二行】

笺曰隐赈当作殷赈薛综西京赋注云殷赈谓富饶也一清按上林赋湛湛隐隐注云隐隐盛貌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休嘉砰隐溢四方师古曰砰隐盛意古字多假借不必例彼规此

沔水又迳平鲁城南【卷二十八三页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对樊仲山甫所封也【卷二十八三页八行】

一清按樊下落城字顾炎武校增

沔水中有鱼梁洲【卷二十八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迳桃林亭东【卷二十八四页八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杜元凯碑处【卷二十八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杜元凯下落沈字

沔水又东南迳蔡洲【卷二十八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洲大岸西有洄湖【卷二十八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大当作东

又作石伏逗【卷二十八五页六行】

一清按伏当作洑

广十二步【卷二十八五页七行】

一清按十二当倒互作二十

沔水又东南邑城北【卷二十八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宋本作东南迳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合洞口【卷二十八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西流迳今山北【卷二十八六页六行】

一清按今山字误当作金山

苏伯河望气处也【卷二十八六页九行】

一清按河当作阿後汉书光武帝纪校改

沔水东南迳黎丘故城西【卷二十八七页十一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朱佑自观城瀹丰于黎丘是也【卷二十八七页十四行】

笺曰後汉书作围丰于黎丘一清按郡国志邔侯国有犂丘城刘昭补注朱佑禽秦丰苏岭山当作擒

东流至即县北界【卷二十八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即当作邔汉书地理志南郡邔县孟康曰邔音忌

谓疎口也【卷二十八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谓下落之字

好在碛中【卷二十八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引荆州记作碛上

又南过邔县东北【卷二十八八页三行】

笺曰邔一作印一清按此是今本郡国志误文当以史记年表汉书地理志作邔字为正

汉高帝十二年【卷二十八八页五行】

一清按二史表作一

此中猪屎臭【卷二十八八页十二行】

一清按此中下落作字孙潜校增

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卷二十八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夷水出自房陵东流注之【卷二十八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房陵下落县字杨慎本校增

即汴水也【卷二十八九页六行】

笺曰谢云汴一作汒疑作沵一清按非也通监注作沶音怡方舆纪要云沶水在宜城县西晋怀帝永嘉四年刘聪逼洛阳荆州刺史王澄自将欲援京师至怡口衆散而还即此

上通梁州没阳县之默城山【卷二十八九页六行】

一清按没阳当作沔阳

其水东迳新城县之沵乡县分房陵丘【卷二十八九页七行八行】一清按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孟达为太守见三国志刘封传新城县当作新城郡晋书地理志新城郡统沶乡县宋书州郡志作祈乡令何志魏立晋太康地理志作沶音祁丘字误当作立

迳蛮城城南在宜城南三十里【卷二十八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上城南二字当倒互

引西山谷水即是水者也【卷二十八九页十四行】

一清按当作长谷水落长字荆州记校增长谷即左传之荒谷也者字衍文

颉郡人也【卷二十八十页三行】

笺曰宋本作郡人也一清按郡字似误刻不然与本文何异乎隶释载此文作鄀人

见一冢东向【卷二十八十页四行】

一清按冢当作家隶释校改

孤坟向□【卷二十八十页六行】

笺曰向宋本作尚一清按□隶释作整

汉末多士其中【卷二十八十页十三行】

一清按多士当作名士下落居字何焯校

以闻侍中龎季【卷二十八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闻当作问

沔水又迳鄀县故城南【卷二十八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即楚昭王为吴所迫絶郢徙都之【卷二十八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絶当作纪汉书地理志江夏郡若县下云楚

昭王畏吴自郢徙此纪郢上落自字

沔水又东敖水注之【卷二十八十一页八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寔曰敖口【卷二十八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寔当作是

沔水又东南与臼水合【卷二十八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竟陵县东北耶屈山【卷二十八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左传定公五年杜预注曰江夏竟陵县有臼水出聊屈山西南入汉耶字误

又东过荆城东【卷二十八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六字是经混作注

沔水自荆城【至】章山东【卷二十八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右会权口【卷二十八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南与阳口合【卷二十八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阳口晋书作扬口通监注引此文俱作扬下同

又东北路曰湖水注之【卷二十八十二页十七行】

笺曰克家云路当作流一清按非也白湖亦曰路白湖与中湖昏官湖而为三杜预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即是水也

春秋水盛【卷二十八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按秋当作夏方舆纪要校

通路自湖【卷二十八十三页三行】

一清按自当作白

杨水又东北流得东赤湖水口【卷二十八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杨水当作扬水得东二字倒互

湖东北有大置台【卷二十八十三页八行】

一清按寰宇记江陵县下云清暑台一名大暑台在城东二十里置字误也

有灵港水【卷二十八十三页十行】

一清按港当作溪晋书桓玄传云义军乘胜竞进振该等距战于灵溪是也

国语所谓楚灵王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者也【卷二十八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汉当作溪即所谓灵溪也

杨水又东北与祥谿水合【卷二十八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祥谿当作柞谿

西迳杨水【卷二十八十四页八行】

一清按迳当作注

即趣汉津【卷二十八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蜀志先主传云斜趣汉津斜与邪同

浩若沧海【卷二十八十四页十七行】

笺曰浩宋本作渺一清按浩字义通

洪潭巨浪【卷二十八十四页十七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洪涛一清按潭字不误

又东南迳江夏云杜县东【卷二十八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即堵口也【卷二十八十五页一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堵口当作?口晋书甘卓传作猪口若作堵口则是堵水之口非矣互见夏水篇

左传所为若敖聚于?是也【卷二十八十五页一行】

一清按为当作谓聚当作娶

沔水又东迳左桑【卷二十八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昭王南征之不复【卷二十八十五页六行】

一清按之左传作而

沔水又东合巨亮水口【卷二十八十五页十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北承亮湖【卷二十八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亮上落巨字

沔水又东得合驿口【卷二十八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谓之横桑【卷二十八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谓之郑潭【卷二十八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今谓世数既悬【卷二十八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今当作余

沔水又东得死沔【卷二十八六页二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与力口合【卷二十八十六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南溳水入焉【卷二十八十六页九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南通县之太白湖【卷二十八十六页十行】

一清按县上落沔阳二字江水注参校增

沔水又东迳沌阳县北【卷二十八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案地说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卷二十八十七页一行】

一清按陂何焯校改阪

水遵巢湖【卷二十八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按遵当作导

西流注栅水【卷二十八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西下落南字通监注校补

山上有虎山【卷二十八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虎山下落城字

登城鼔噪【卷二十八十八页七行】

一清按城黄省曾本作塘三国志吴书丁奉传云遂据徐塘方舆纪要云徐塘在濡须水东

胡景城北【卷二十八十八页十行】

一清按胡景下落略字梁天监四年侵魏合肥胡景略与赵祖悦同军交恶而韦叡解之事见南史韦叡传然有大可疑者梁天监四年是魏孝昌元年明年道元被害于阴盘其成书又不知在何时安得遽取胡赵筑城以相证而又云魏事已久难用取悉何耶此与襄阳水下引吴均诗同一蔽也

谓之栅口水【卷二十八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当作栅水口即栅江口也

而方界石城也【卷二十八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界当作届

地理志曰毗陵县旧会稽之属县丹徒县也北二百步有故城【卷二十八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按也字当移在属县之下

经书在北江则可【卷二十八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江字衍文

东合天溪【卷二十八十九页五行】

一清按天当作大

南江又东与贵长池水合【卷二十八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南江又南东迳宣城之临城县南【卷二十八十九页十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又南之南衍文

南江又东与桐水合【卷二十八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北合东汉水【卷二十八二十页二行】

一清按汉水当作溪水即旋溪也

而同注南江之北【卷二十八二十页七行】

一清按于文当重一江字

南江又东迳宁国县南【卷二十八二十页七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此保险【卷二十八二十页九行】

一清按此下落乡字刘昭郡国志补注引吴地记校补

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河口【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五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河口当作湖口下云谓之五湖口是也

江南东注于具区【卷二十八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按江南二字当倒互

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贵湖滆湖也【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七行】笺曰射贵湖下脱上湖二字一清按方舆纪要云五湖虞翻云太湖有五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及太湖为五湖郦道元曰长塘湖射湖贵湖滆湖与太湖而为五此即虞氏之说又云射贵湖今常州之芙蓉湖当时或分为二故虞翻以射贵为二湖也名胜志云上湖一名射贵湖则上湖即射贵矣盖上湖之名晚出故以射贵可分为二湖以当五湖之数而不容增上湖于射贵之下读者审之朱长文续吴郡图经则以为道元谓长荡湖贵湖上湖滆湖与太湖而为五盖传闻之异久矣

越伐吴而战于五湖是也【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而字衍文

斯乃太湖之摄通称也【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之下落兼字孙潜校增

今在余姚鸟道山北【卷二十八二十一页十六行】

笺曰旧本作曰北一清按北上落西字会稽志引此文校正作曰字误也

杨修五湖赋曰【卷二十八二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杨修当作杨泉何焯校

俗说此本在太湖中【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按此下落山字续吴郡图经引此文校增

禹治水移进近东又西南有两小山【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行】一清按续吴郡图经引此文作禹治水移进近吴又东及西南有两小山今改正

自此以求差深【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求续吴郡图经引此文作东

东则松江出焉【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六字是注混作经续吴郡图经亦作注

松江北去吴国五十里【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吴国下落南字

国南五十里【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五字重文宜衍

江水奇分谓之三江口【卷二十八二十三页四行】

笺曰奇分当作岐分尔雅水岐为渚一清按广韵奇异也言所出异道也字不误九字是注混作经续吴郡图经引此文亦是注

庾仲初杨都注曰【卷二十八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当作扬都赋注落赋字

与松江而三也【卷二十八二十三页九行】

一清按续吴郡图经引此文而三下有非禹贡之三江七字今校补

即吴之柴僻亭【卷二十八二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按僻当作辟汉书地理志校师古曰辟读曰壁

晋太康中分嘉兴治【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治孙潜校改立

王莽名之辰武【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作展武辰字误

汉安帝武原之地【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安帝下落时字孙潜校增

谷水於县出为散浦【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吴郡志开元五年刺史张廷珪奏置海盐县澉浦镇至元嘉禾志澉浦在海盐县南四十五里散字误

东余姚县【卷二十八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东下落至字

江水又东迳黄桥下【卷二十八二十五页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迳绪山南【卷二十八二十五页十行】

一清按陈书徐陵传子仪隐于钱塘之赭山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云赭山在盐官县西南四十五里姚寛西溪丛语云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门海宁县志云赭山与绍兴龛山相对盖浙江潮汐所由也绪字误

时有江南者【卷二十八二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有当作在

江水又东迳余姚县故城南【卷二十八二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因其句余山以名县【卷二十八二十六页一行】

笺曰宋本作句章山一清按山海经南山经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郭璞注曰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余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见张氏地理志张氏疑是张勃朱氏以注下有句章之名伪托宋本改句余为句章岂知出于山海经乎又寰宇记引郭璞注云山多珧璋故取二县以为名较今本山海经注多一句吴志伊广注之所未及引也

江水又东注于海【卷二十八二十六页四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潜水篇

大禹自通汉疏通【卷二十九八页八行】

一清按通汉当作导汉

水暴长【卷二十九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水上落汉字寰宇记果州相如县西汉水下引此文校增

莫不于水上祭【卷二十九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祭下落之字寰宇记校增

其南源取巴西【卷二十九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取下落道字

湍水篇

东南流迳南郦县故城东【卷二十九九页三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郦属南阳郡此落阳字

史记所谓下郦也【卷二十九九页四行】

一清按郦下落析字

云是左桃伯碑【卷二十九十一页一行】

笺曰列士传左伯桃一清按非也隶释引此文作左伯豪黄省曾本原是豪字後汉书云左雄字伯豪涅阳人是也列士传之左伯桃未能知其葬处魏书地形志濮阳郡廪丘县有左伯桃冢宝刻丛编引访碑录云左伯桃碑在安肃县西十五里皆去涅阳甚远朱氏不引范史而杂引他传盖好奇之过也

邓扬为晨宅略存焉【卷二十九十一页九行】

一清按为当作谓

均水篇

又南当涉都邑县北【卷二十九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续志筑阳有涉都乡汉表武帝封南海守弃子嘉为涉都侯则西京已有是邑而未为县师古曰邑繁于县县字羡文

封卫尉马康为侯国晋太康中立为顺阳【卷二十九十二页一行二行】

一清按马康是马廖之误见范史马援传顺阳下落郡字见晋志

谓之汋口者也【卷二十九十二页三行】

一清按汋口当作汮口北史魏广阳王建弟嘉孝文南伐诏嘉断均口益验梁书汮均口之误何焯曰梁书汮均口均字是读者所音後人误以入行魏书孝文纪只作均口虽易以今字尚不至重复也今人读史不知汮均重音改作汋均口

故地理志谓之淯水【卷二十九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弘农郡卢氏县下云育水南至顺阳入沔全祖望曰育淯之不可混犹汮均之不可通也盖与过邓入沔之淯水有别也下同

粉水篇

粉水导源东流【卷二十九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寰宇记云粉水出房陵县东流盖本水经以立文也导源下落房陵二字

谓之粉水【卷二十九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水当作口

粉水有文将军冢【卷二十九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粉水下落旁字全祖望校增

白水篇

王莽更之曰朝阳也【卷二十九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朝阳县莽曰厉信注文曰朝阳也四字衍

泚水篇

经云泄水从南来【卷二十九十三页九行】

一清按南来下落注之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盖悞引寿春之泚泄耳【卷二十九十三页九行】

一清按寿春之泚水是沘字字或作淠淠沘音同泄水流合焉经云沘水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东北东北过六县东北入于淮泄水出博安县北过芍陂西与沘水合西北入于淮是泄水与入蔡之泚水了无关涉此篇经云泄水从南来注之自是经误道元故辞而辟之汉志则以南阳泚阳之泚水为比水水经则以庐江灊县之比水为泚水交失之矣是注泚字误当作沘

泚水又西南历长冈月城北旧泚水又会马仁陂水【卷二十九十三页二十行十四页一行】

一清按旧字当移在月城上又孙潜校改右

公私引列【卷二十九十四页三行】

一清按列当作裂

与绪水枝津合【卷二十九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淯水注云地理志曰泚水堵水皆言入蔡互受通称绪字误

二源微小【卷二十九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二寰宇记校改其

城周回侧水【卷二十九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侧水下寰宇记引此文有申伯之都邑五字今校补

岸下湥【卷二十九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岸上落高字名胜志校增

郡国志曰以为新野之东乡【卷二十九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按曰字衍文

故蓼国也【卷二十九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湖阳县下云故廖国也师古曰廖音力救反左氏传作飂字其音同耳汉六安国有蓼县则是舒蓼之蓼音六盖字形之似而其地相去甚远

爰自宅阳【卷二十九十五页十五行】

笺曰宅阳乃比阳之误一清按非也以隶释校是宅阳

起庐舍【卷二十九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起上落广字名胜志校增

为无穷之巧不可言【卷二十九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之下落功字何焯曰以钞本隶释校增

又西南流于淯水也【卷二十九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按流下落注字

淮水篇

淮水又东迳义阳县【卷三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迳义阳县故城南【卷三十二页三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世谓白茅城【卷三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世谓下落之字

淮水又东油水注之【卷三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和帝建初四年封子全为王国【卷三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建初是章帝纪年子全见范史章八王传和帝字误

淮水又东曲岸北【卷三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又东下落迳字

沿流波三丈【卷三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流字衍文

王莽之利新也【卷三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利新汉书地理志作新利

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卷三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北流左会湖水【卷三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迳安阳县故城南【卷三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得溮口水【卷三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溮水又东迳义阳故城北【卷三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义阳下落县字

东迳锺武故城南【卷三十四页六行】

一清按锺武下落县字

世祖封邓邯为鄳县按苏林曰【卷三十四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鄳县侯按字衍文一清按非也鄳县当作鄳侯按字仍存

北流至瑟水注之【卷三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至字衍文

罗山西【卷三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罗山西下落俗谓之仙居水六字名胜志引此文校补

又东迳新息县南【卷三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淮水又东迳浮光山北【卷三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即弋山也【卷三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寰宇记引此文作即弋阳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为碁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淮水又东今校补二十四字

又有魏汝南太守程尧碑【卷三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程尧当作程晓魏书程仲德传云分封少子延及孙晓为列侯晓嘉平中为黄门侍郎裴松之注引世语曰晓字季明有通识隋书经籍志有程晓集二卷梁有录一卷即其人也

蛮田益宗効域【卷三十五页三行】

一清按域当作诚

淮水又东合慎县水【卷三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县字衍文

又东迳南入淮【卷三十六页一行】

一清按迳字衍文南下落流字

淮水又东右壑水【卷三十六页五行】

笺曰宋本右下有合字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卷三十六页十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至】白城南【卷三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迳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卷三十六页十五行】一清按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北合黄水【卷三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导木陵山【卷三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按导下落源字

南有子相庙【卷三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子相当作子胥初学记

淮水又东北淠水注之【卷三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淠一作一清按非也淠水即沘水淠沘音同九字是注混作经

军所谓顿防【卷三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按谓字衍文

淮水又东谷水入焉【卷三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南注【卷三十八页十一行】

笺曰注下当有之字一清按不当有之字于文似落淮字耳

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卷三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而东入【卷三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而东下落于淮二字胡渭校补

淮水又东北穷水入焉【卷三十八页十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淮淮中有洲【卷三十九页六行】

一清按淮字重文宜衍

使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卷三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镇西当作镇东

泚水洪水合北注之【卷三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此庐江灊县之沘水也泚字误合北下落流字

左合泚口【卷三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泚口当作沘口

淮水又东流【至】寿春县故城西【卷三十九页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按二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东南迳苍陵北【卷三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方舆纪要云寿州西北有苍陵城魏书地形志云寿春故楚有苍陵城是也苍陵下落城字

淮水又北左合椒水【卷三十十页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北流迳虵地南【卷三十十页四行】

一清按地当作城

谓之清水口者左合椒水焉【卷三十十页五行】

一清按者下落也字全祖望云左合椒水焉羡文当衍盖迳虵城南者即椒水也何合之有

肥水从城而北入于淮【卷三十十页八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

南为肥水北为鸡陂【卷三十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肥水上落夏字下鸡水又会肥水亦落夏字

夏肥东流【卷三十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夏肥下落水字

淮水又北迳山峡中谓之硖石【卷三十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下蔡新城也【卷三十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下蔡上落即字寰宇记校增

淮水东迳八山北【卷三十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当作八公山落公字

北迳萧亭东【卷三十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北迳上落又字

肥水县东北注者也【卷三十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肥水下落从字

淮水又北迳莫耶山西【卷三十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禹娶在山西【卷三十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娶当作墟

淮水又东北濠水注之【卷三十十三页一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莫耶山东北之溪【卷三十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之字当移在东北上

淮水又北沙水注之【卷三十十三页四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淮出于荆山之左【卷三十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淮当作渠

西扬涛北注之【卷三十十三页八行】

一清按西北堂书钞引此文作而

淮水又东迳夏丘县南【卷三十十四页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鼔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卷三十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景鼔黄省曾本作景公误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宋终于景公之四十年实周敬王之四十三年也年表云六十四年卒宋世家同盖卒于周元王之二十四年六国表魏惠王十七年为周显王十五年去景公之卒已九十二年矣今从吴琯本所改考正之景鼔之族疑出景公以諡为氏者也

十八年惠成王以韩师诸侯师于襄陵县【卷三十十四页十五行】一清按韩师下落败字县字衍文孙潜校正今本竹书纪年作惠成王以韩师诸侯师县于襄陵大缪

又东迳杨亭北【卷三十十五页十行】

一清按杨亭当作阳亭

今睢阳东南三十里有故杨梁【卷三十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按今字衍文杨梁下落城字

汉武帝元年封杜延年为侯国【卷三十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汉书功臣表杜延年以昭帝元凤元年封是注有缺误今改正

出谯城北自汀陂【卷三十十六页三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自当作白

王莽更之曰留城也【卷三十十六页六行】

一清曰按留城汉书分注作单城是也宋祁谓郸有留音非也宋书索虏传云步尼公进军清东屯留城此春秋传侵宋吕留之留汉县属楚国沛郡之郸县苏林音多寒反不当作留音也

嵇本姓奚【卷三十十六页六行】

一清按嵇下落康字

故为嵇字【卷三十十六页七行】

一清按故三国志注引虞预晋书作改

地理志曰故垂乡也【卷三十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垂汉书作□师古曰音直恚反又高帝纪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军于会缶孟康曰音侩保邑名属沛国蕲县苏林曰缶音□师古曰会音工外反缶音丈瑞反苏音是也此字本作□而转写者误为缶字耳音保非也黥布传正作□字此足明其不作缶也史记高祖纪作会甀裴駰曰汉书音义音侩保邑名甀直伪反黥布传索隐曰上古外反下持瑞反吴王濞传索隐曰会音古兑反甀音锤以是知汉纪缶字音保诚误也

应劭曰城在【卷三十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城在下落谷水之阳四字汉志校补

南迳蚿城南【卷三十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蚿字误当作虹即地理志沛郡县续志作虹

又东合长直故沟【卷三十十六页二十行】

一清按沟当作渎下同

又东南至巉石【卷三十十七页八行】

一清按巉石下落山字

淮水又东迳浮山【卷三十十七页九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迳徐县南历涧水注之【卷三十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导徐城西北徐陂【卷三十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导上落水字

淮水又东池水注之【卷三十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以数千骑追羽帅二十八骑【卷三十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于文当重一羽字

因四隤出【卷三十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汉书项籍传云因四隤山而为圜阵外向孟康曰四下隤陁也

淮水又东蕲水注之【卷三十十八页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蕲水又东南北入丈八故沟出焉【卷三十十八页十二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八丈故渎一清按出焉二字衍文

又东流南北长直故渎出焉【卷三十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当作又东南流北字衍文

又东流入徐县【卷三十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按又东下落南字

淮水又东历客山迳盱眙县故城西【卷三十十八页十七行】一清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北临淮水【卷三十十九页九行】

一清按北上落城字

旧水道也【卷三十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旧下落江字

而北至末口淮【卷三十二十页一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末口下落入字胡渭校正

王莽郡曰江平县曰安定【卷三十二十页五行】

一清按王莽下落更名二字安定汉书地理志作定安

又自湖之南北口【卷三十二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北字衍文胡渭校

陈穿沟更凿白马濑百里渡湖者也【卷三十二十页十三行】一清按是陈敏穿沟落敏字

中渎又东【卷三十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中渎下落水字

四年常山宪王子思王商为国【卷三十二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四年下落封字

寔曰口也【卷三十二十一页七行】

一清按寔当作是曰下落淩字

即经所谓之小水者也【卷三十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按之字当移在即经下

应劭曰浦岸也【卷三十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浦岸字误汉书地理志注作淮涯

盖侧淮渎【卷三十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盖下落临字

淮水出县故城【卷三十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故城下落东字

历朐县与沐合【卷三十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沐当作沭即沭水也

又匡胊山西【卷三十二十一页十二行】

笺曰匡字譌未详一清按当作迳

乃往观所【卷三十二十一页十九行】

笺曰所字衍一清按孙潜校改焉

其神化为黄龙【卷三十二十二页七行】

笺曰黄龙字误一清按非也黄龙字见山海经郭璞注之开筮

游水左迳琅琊即丘县故城之西【卷三十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即丘字误当作计斤汉书地理志琅琊郡有计斤县若即丘则东海之属县也

即此水也【卷三十二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水当作城

水经注笺刋误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