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街道

北平城之宏大、壮丽、齐整,谈起来真可以说是惊人。到过北平的人,当然都知道,未到过的可实在应该前去看一看。我说这话,实不是故作惊人之谈,兹在下边略谈谈此话的理由。

北平之城,当然是世界中惟一特殊的一个城。在各国之都城,比他大的当然很有几处,但没有这样齐齐整整的城墙。中国的城,虽然都有城墙,但没有这样大,有一两处或比此略大,如南京等处,但没有这样四方四角的方正,街道更没有这样的平直这样的宽阔,建设没有这样的完备,地基也没有这样平坦。

城墙之方正

各国都没有城墙,只有莫斯科尚有元人所筑之城,但极小;法国巴黎有城,而是只与地平。各省、府、州、县都有城墙者,只有中国一国。而全国所有的城,又都不及北平的方正。北平的城是四方四角,前边三个门,其余三面,各有两门,距离都是一样,只西北角略缺,乃风水的关系。后来又添筑外城,亦极方正南面三门,东西各一,北面左右各一,全国之城,没有可与此比拟者。再进一步说,是保存得还很齐全。全国之城,大致多有损坏。有的年久失修,又经硝碱侵蚀,全部倒塌,或局部毁坏者;有的因开辟市场,重新建筑,特别拆除者;有的数十年来,经炮火毁坏者,总之像北平这样完整者,实不多见。诸君若想知道祖国的建筑,及千八百年以来的文化等等,只有到北平还可看到完全的情形,其他地方的城池,大致都有缺点了。

街道之平直宽阔

世界城池中之街道,划的较为平直者,美国较多,如纽约等处,都有这种街道,但都是新城市。若五六百年以前之旧城,而能划的这样齐整者,以北平为最。内城建筑较早,固都是直的街道,外城乃后来补筑,亦多直街。无论内外城,倘有一街巷稍斜,则必特加一斜字,标名曰某斜街,内城如东西斜街、烟袋斜街,外城如李铁拐斜街、樱桃斜街,等等皆是。因为都是正街,所以北平说方向,永远不像外国说左右,他永远说南北东西。比方鼓楼东大街某胡同内路东或路西,他永远是如此说法,他绝对不说鼓楼左大街某胡同左边或右边——你若同北京人这样说法,他要讥笑你的,他说你说的可笑而不准确:比方前门大街,由北往南走,则东边是左;由南往北走,则西边是左,所以他以为你的说法,无法明了。这种情形,北方多是如此,长在国外的人,是不可不说。说到街道的宽阔,更是大家意想不到的。他原建筑规定的尺寸,我虽不记得,但原来的大街之宽,可以并行十辆汽车,这是毫无疑义的,所以北京从前有一付对联曰:

自街东望街西,恍若无,恍若见;

由城南往城北,朝而出,暮而归。

这确系实在情形,所谓朝出暮归者,实因彼时只有骡车,若汽车当然就不会如此了,由此可以知道他的宽阔。后来几百年的工夫,经商家屡屡侵占,街道便窄了许多,商业越发达的地方,街道便越窄。然有些地方还存在着原样,如朝阳门大街、东直门大街,等等稍冷静的地方,都还很宽。按被侵占最多的地方,是前门外大街。最初五间牌楼之东西,尚有很宽阔的地方,后来东西两边又各添了许多房,两边房之后,即是原来之街面,后来又起了两个名字,东边名曰“肉市”,西边名曰“珠宝市”,则大街焉得不窄呢?他虽然窄,而在全国城池中,还得算很宽的街道。例如,南方城池的街,只能平行两乘二人小轿便足,北方则必须能平行两辆大车,所以永远较宽。按能并行十辆汽车的街道,在西洋各国改建的都市中,是很算不了什么的,而在中国之古老的城池中能如此,恐怕是很稀少的,就这一层,诸君就应该去看一看。

建设之完备

北平一切的建设,不但完备而且美丽。所谓完备者,如河道、桥梁、地沟,等等的建设都远胜他处。所谓美丽者,如各街道之商号门面房,等等都很讲究。

先说河道。城内河道,都加人工,多数都用大石块砌成河岸,非常宽大而齐整,南方城池中之河,也有用石砌成者,但绝对没有这样宽阔。

桥梁。中国桥工,多数不讲究,惟独北平则所有桥都是石质,而且非常坚固,尤以天安门外之外金水桥,太和门外之内金水桥,尤为美观。其设计之美,比巴黎之铜质桥,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如平西之卢沟桥,看去好像很平常,但几百年来,几十次大水,而该桥则毫无伤损,其建筑之坚固,雕刻之精致,实所罕见。桥两旁石栏之柱,每柱头都刻有小狮子几个。相传有人打赌,数此小狮,共有若干,向来没有人能数清者。按此实在要数,则当然没有什么数不清,但其数之多,设计之繁,则可想而知。

再谈到地沟。世界中的下水道,以巴黎为出名。而北平的地沟,也相当宽大,宽高各五六尺,每年淘沟,都是人进去淘;西洋之下水道,乃污粪等水,北平则只为雨水而设。此在吾国各城中是没有的,而北平在六七百年以前,便有此设备,这也可以说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再谈铺面房。铺面房三个字,是北平的通语,是指的商家做买卖临街的门面房,有许多家都是金碧辉煌,雕镂精绝。在前清时代,凡外国人之到北京者,都要把这些铺子照相留影。诸君不要以为照一张相片,算不了什么,值不得一提,须要知道,彼时的照相器,还没有现在之发达,照一片相,相当费事。我曾看到过一次照相,现在想起来,几几乎是一件笑谈。东城灯市口路东,有一家大点心铺,名曰合芳斋,九间门面,都是木质雕镂,非常辉煌。有一次一外国人,想摄此景,工作了一个多钟头,才照了去,为什么这样费事呢?他用三足架把照像器架好,自己蒙上一块黑布,看好大半天。这还不要紧,彼时人看见过照相的还很少,大家看此不懂,而极以为新奇,于是围了几百人,围的风雨不透,彼时人民还不怕外国人,与庚子以后情形不大相同。因有这些人围聚,外国人不但不能照相,且不能对光,但他赶不走这些人,他作揖请安,闹了一个多钟头才照了去。

以上这些情形还在其次,最优美的情形,是北平的房矮,因为北平不许盖楼房,所以都是一层房。住房固然都是一层,铺面房也只是一层。繁华街道,地皮贵房不够用,亦可多盖上一层,但上层屋高不得过五尺,只可存些物器,或夜间睡觉。白天因为在屋中直不起腰来,所以屋中不能做事,且盖此楼于报建筑时,只名曰“重檐”,不得叫做楼。因为房屋都矮,于居民生活,可就舒服多:各家都有院落不算外,大街或小巷都很宽,房屋再矮,空气是流动的,太阳光是充足的。世界上最坏的城池是纽约、伦敦等处,一年见不到几次太阳,每日见太阳的时间不过一两个钟头,其余时间都被高楼遮住。尤其是空气最不流通,倘无大风,则街巷中之空气,可以说一天也改换不了一次。若北平则太阳一出地平便可看到,因为中国最讲究这个,所谓“向阳门第春无限”者是也。至于空气之流动,更是无比,房矮街宽,没有阻挡空气流动的建筑,所以稍有微风,则空气便可全部改换。这些地方,于人类当然都是大有益处的。尤其下雪下雨,更美观。在宽阔无垠的平地上,盖上一层雪,自是极为壮观,一大片房屋上盖上雪也很好看,一片大树林上盖上雪尤为美丽;这三种固然都美观,但若凑到一起,大地、房屋、树木,同时看到,则另有一种风景。可是这非在北平看不到,因为西洋大城中,看到房则看不到树,更见不着平地。再说下雨,每逢落雨你立在房上一看,真是一个大树林,其中露出许多房脊,一层一层,像波浪一样,栉比鱗次其间,更是绝好的风景。比方唐诗中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绝胜烟柳满皇都”及“雨中春树万人家”等等这些诗句的景致,亦只有北平能看到,他处则不易得。因为中国城池多是房多树少,败落的古城,如几十年前之南京等,则虽有平地树木,而房屋不够了。再者西洋各城,虽也有树木,但除公园外,只有大街两旁之行树,这种为数太少;北平则大户人家,院中都有几株老树,所以树木特别显多,景致美丽。

街道之平坦

北平地面之平,在大城中亦不多见,全城街巷高矮差不了几尺,所以所有的街道,都是宽而平。重要交通之处,都有大方块厚尺余之石板墁路。例如,由前门到永定门、北小街,朝阳门到通州,广安门到大宫等处,因为运官粮、运民粮,都有几十里长之石路。这在六七百年以前,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西洋人之到北平者,都赞成北平之平。民国成立之后,改建柏油路,才把这些石路,尽行拆去,如今则又是一番景象了。再者我国城池中改建柏油路,若想加宽,则非拆房不可,惟独北平,建筑了这些条宽大马路,而没有拆过房屋。目下虽有稍窄之处,亦可将就行车,此足可证旧有街道之宽阔了。

无论中外人士,凡在北平居住过一年以上者,无不想念北平,都有恋恋不舍之意,其原因就是因为上边谈的这些情形,使人怀念不置。

北平的管理

在前清时代,北平没有巡警,内城归旗人管理,外城归御史管理。因为前清初到北平,占据内城,所驻都是旗人,汉人中之工商人等,尚可在偏僻地方居住,若稍有地位或稍有知识之人,是不许的。若汉人中之大臣,则经皇帝特赏,乃可在内城居住,但此非亲信之人是得不到的。内城完全是旗人的地界,西洋人管此叫做满洲城者即是因此。管地面之堂官,名曰“步军统领”,通称“九门提督”,下边又分左、右两翼,名曰左右翼总兵,一驻东城,一驻西城。一切治安民事诉讼等等,都归他们管理。各大街每段都有官厅,高级者名曰协尉官厅。每一胡同中,都有一间房,此名曰“堆子”,为兵丁所住,遇胡同中有窃盗、火灾、斗殴等等的事情,都归他们管;完结不了,便到厅上;再完不了,便到协尉官厅;倘步军统领衙门再不了结,则归大理院或刑部。此已往之情形,现在各胡同中,还有存留着的这种堆子,大家都不知道他是作何事用的了。他们每日办公的情形,是由步军统领或左、右总兵,乘车到各大街巡查两次,各官厅官员,届时都在各该厅门口站班等候。后来一创办巡警,这些官厅虽依然存在,但治安权就归巡警了。

前清还有一件事情,值得谈一谈,也是多数人不知道的,就是所谓“杆儿上的”,关于这件事情,我曾写过一篇文宇,兹只简单的谈谈就是了。

“杆儿上的”这个名词,在前清北平城内的人,是无人不知,如今知道的人是很少了,只有《红鸾禧》戏中,还有这个名词,如金松老丈便是杆上的,亦名曰“团头”。按“团头”这个名词,来源却是很远,至晚在宋朝已经风行,如《水浒传》中之何九叔便是“团头”,不过彼时之“团头”,与北平清朝之“团头”,性质不一样就是了。而“杆儿上的”这个名词,确自前清才有之,我为这件事情,也考查过几年的工夫,问过许多旗人中的老辈,才知道他的来历。在前清进关时,当然跟随来的人很多,初到北京,还无法安置,即是同来人,多少有点关系,既恐其流落,又恐其滋生事端,乃特别设立了一个机关,专门管理安插这些人员,管吃管住,有机会便给他们安插工作,法至善也。这笔款项,便出自各商家,大的商号每月或出三四两银子;平常铺子,每月不过大个钱六吊,折合银元约三角上下。此款且不白出,倘以后有人在门口打撹捣乱,或乞丐来麻烦,该机关都管保护。各商家因出款不多,而减少许多麻烦,所以也乐意捐输。该机关收到了款,即分给闲散游民,俾得安定生活,但严禁其滋生事端。此机关组织之初,因其非官衙公式的组织,可是负的治安责任很大,且与官场时有接触,非有一位大有权威之人不足担当,最初是一贝勒为总首领。清初的贝勒,就等于王爵,以后永远如此,到了光绪年间,最末一位乃是皇五子醇亲王,为咸丰之亲弟兄。从前因为他们办理的好,皇帝特赐一根木杖,凡不遵命令者即用杖责打,打死勿论。从前所谓打死勿论者,乃打死之后,不必再动公事,是完全不管法律,对法律不负责任之义,请看他权势有多大?此杖永远用黄绒绳缠绕,黄布包裹,供于该机关之正堂上,名曰“大梁”,俗名“杆儿”。凡在此机关有职分吃钱粮之人,见此杖必须行一跪三叩首大礼,乞丐见之也是如此。此名曰“拜大梁”,俗话就叫做“拜杆儿”。总首领呼为总管,东西城有两分处,各有副首领一人。光绪年间,西城之副首领姓陈,通呼为杆儿陈,我未见过。东城之副首领姓赵,通呼为杆儿赵,住东四牌楼北三条胡同路北。我同他相识,往他家去过两次,后来此房卖与徐中堂郙。因为总首领,都兼有他项公务,所以这个机关的公事,多数归两个副首领管理,总首领不过签字画行而已。两副首领之下,又分几等,最低级为“把儿头”,亦曰“团头”。按“把儿头”这个名词,用的地方很多,不止此处。各大街每段就有一位“把儿头”,《红鸾禧》中金松之“团头”,就是这个阶级,乃直接管乞丐之人。所有款项收进来之后,由两副首领按级发放,所有乞丐,也都得到机关报名也按月领款,所以在街上不许乞讨。有新来之乞丐,尚未报名者,亦不得强要,也先到机关报名,候批准后,便可按月领款;倘若强要,则“把儿头”便可驱逐;倘不服约束,便可拉进机关,用“大梁”责打。所以二三百年以来,北平内城地区永远很平静的,这可以说完全是这个机关的功力。不过日久也有了毛病弊端。第一是克扣钱粮,所以两副首领都发了大财,杆儿陈,杆儿赵,在北平都是出名的富户。第二是他组织了一班唱莲花落的人。打的乍板,比平常之落子乍板长两三寸,特名曰“大板落子”,这个名词在从前也是人人知道的。有新铺号开张,必须给该机关出一笔费用,再规定月出捐若干,这都得预先说妥;开张的那一天,他派人前来照料。倘没有预先说妥,随便开张,则到那一天,他必要派一个唱“大板落子”的来唱;当天再说不妥,则第二天便派两个人来唱,再说不妥便派四人。他明着并不承认是他派来的,但人人知道是他所派。于是便有左近商号出来说和。这种情形在光绪年间,有时便可看到,这总算是变成虐政了。

以上乃有清一代,杆儿上的之始末情形。末后几十年,虽然有了些毛病,但从前则确帮助市面安静不少,且也可以说是极好的一种措施。我为什么特别要写这一段事迹呢?一因他是中国历朝没有的这么一种组织。二是他可以算是平民的机构,永远没有衙门,没有官场的意味,而于市面治安,确有极大的益处。三是只北平有之,其他城池,亦未尝不可仿效。

外城的管理

外城归御史管理,由都察院奏派,名曰“巡城御史”,共分五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城,每城两位御史,一正一副。办公的衙门曰“城上”,下级的办公处名曰“坊上”,一切治安诉讼等事,都归管理;若捉拿贼盗等等,则另有营讯。巡城御史,每日巡街两次。巡街时都乘骡车,前头有顶马,再前则差役四人,二人持板,二人持鞭,一边走一边喊,说巡城老爷过来了。这种御史权势极大,倘街上有人不规则,或不服指教,便可按倒在车前街上,打一顿屁股板子。戏馆子中演戏时,倘他认为有不合法之处,立刻便可命令停演封门。巡城御史这种组织,是全国最简的组织。别的地方关于诉讼事,是分三四层,例如内城之厅中到步军统领衙门之后,再不能了结,才到刑部;各省亦是知县、知府、按察使、总督,才到刑部。此处则巡城御史审不完,一直就到刑部,中间只一层。

光绪末年创办警察,所有内、外城的治安就全归警察了。然北京办的警察也特别好。这也是值得谈一谈的事情。从前全国哪一个城,也没有警察学校,只北平有之,而且办得好,所以各处都管北平要警察,如上海、香港都要过。不但如此,平津、平绥各铁路之警察,亦多由北平警察考来;甚至北平的邮差,也是由北平警察改变的占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