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人,当然都以为做皇帝是最愉快的事情,尤其是前清这种政府,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更是万事如意的人了。其实这话得分两面来谈:若是一个坏皇帝当然是任意而行,自古暴虐胡为的皇帝多得很,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谈,现在只说一说规矩的皇帝。清朝的皇帝,说起来都不算坏,可以说除了西太后一人外,都比明朝皇帝较好。好的皇帝,一定要照国家的规定行事,固然不能完全按照规矩,但不能离开大格。现在把宫中的规矩大略谈一谈。

先说饮食。宫中的章程,所有席面、碗盘的件数,都是按品级规定的。

皇帝的菜品是一百零八种;

皇太后的菜品也是一百零八种;

皇后是九十六样;

皇贵妃是六十四样。

以下妃、嫔、皇太子、皇子等等,都有准的数目。吃饭的时候,都是各人吃各人的,不但各做各吃,连买菜的时候,都是由御膳房买来,把肉菜等等原料,分给各宫。每日某人应分多少,如猪肉几斤、豆腐几块、鸡蛋多少个、白菜若干斤等等,都有详细的规定,每日照单往各宫分送。按一家人吃饭,都是各人吃各人的,这话乍听,或者有人不相信。但是请想,宫中的规矩,当然都是每人单住一宫,每人应有太监若干,宫女若干,也有规定。若人太多了,也实在不能住到一起。此宫到彼宫,远者有二三里之遥,近者连出门进门转弯等等,也不在一里地之内,过几个院落,风风雨雨,也真难在一起吃饭;再者二人不能同住一宫,规定也相当严重,所以皇帝的儿子,到了岁数,离开母亲,就得单住。更有老辈的妃嫔,比方在光绪年间,同治、咸丰甚至道光的妃嫔,都有存在的,这些人更不能住在一起,所以都得各住各吃。就说皇帝的一百零八样,不必说一个人吃不了,而且端到桌上也非凉不可。但他们另有办法,吃饭前就都把菜做好,盛在黄砂碗内,摆在一大铁板上,碗上都有盖,盖上再放一大铁板,下边上边都有炭火,烤得碗中总扑哧扑哧冒泡,听到一声传膳——外边曰开饭,宫中曰传膳,把大铁板掀至旁边,把所有的菜,由砂碗中倒到细磁碗内,人多,倒菜的倒菜,擦碗的擦碗,有几分钟,就可把所有的菜端到桌上去。当然也有些样留以现炒之菜。按这种办法本算不错,但是口味,不会太高妙的。这还不要紧,最不舒服的是,只许一个人独吃,虽皇帝也是一样,不能再找别人。比方皇帝想找皇后或心爱的妃子来陪着他吃饭,那是很不容易的。不是不可以,但是相当费事,他得预先告知敬事房。敬事房者,乃伺候皇帝的太监之办公的处所。敬事房把此事登录簿记,然后传知皇后或妃嫔之敬事房(每宫都有敬事房)。该敬事房禀知皇后或妃嫔,一切事情,也得登记。皇后或妃嫔,这才妆饰打扮,预备一切,到时候传知舆夫预备肩舆,才乘舆到皇帝宫中。进门先得叩头,侍膳入座前,又得一叩首。这种礼节,不但妃嫔见皇帝如此,就是皇帝陪皇太后吃饭也是如此,赏第一杯酒第一样菜时,也都得叩头,以后就可以随便吃,但吃完了还得叩头谢宴。请看这有多么麻烦。吃饭之前,已经费了许多的手续;吃饭的时候,又得郑重其事。旁边一大群太监宫女伺候,想说一句爱情话,都不能说,这样的规矩,就是把心爱的找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但这是皇帝家的礼制,不能随便,所以皇帝也就不找人来陪了。但若在骊宫中吃饭,则可随便的多,此层容后边再谈。

再谈到起居。皇帝于办公之外,闲暇之时,自然可以传妃嫔来谈天消遣,但也相当麻烦,和传来侍膳也差不了多少,也得走敬事房的公事手续。皇帝若亲身到各宫中,似较省事,然事后敬事房也得补行纪录。而且也得预先派人口头传知,因为皇帝进门,她们还得迎接,皇后则在房屋门外,妃嫔则须在宫院门内跪接。到宫中有许多宫女、太监围随,说话也很不方便,这有什么意思呢?夜晚睡觉,也是一人独睡,床前紧靠着床有一窄矮凳,乃太监睡处,以备夜里伺候。民国初年宫中旧有陈设,有许多御榻前还有此凳,后来就都移动了。到睡觉之时,想找一妃来陪,也得传旨敬事房,告知该妃预备。装扮好后,用肩舆抬来,在另一屋换衣服,由太监抱到皇帝床上,才能同睡。恐身带暗器有行刺之心,故须在另一屋中换好衣服。此事更须详细登记,因为将来该妃倘有了孕,则日期须与此相符,倘日期不符,那就成了大问题了。所以该妃被召之前,必须声明,月经如何,是前几天过去的;倘正在经期,亦须预先声报。这固然是一件极平凡的事情,但必须形诸笔墨,则未免显着麻烦。然体制如此,登录帐簿,是万不能通融的!这就等于殿庭的起居注。也可以说是御史起居注官,是专记外边的事情,太监则专录宫掖的事情。

按以上饮食起居两种事情,乃是历朝宫掖的体制,清朝也仿而行之,当然比前朝也有点出入,但也不多。各皇帝对此当然免不了通融的时候,规矩皇帝则多是不会过分逾越的。比方清朝西太后是破坏她家法最厉害的一个人,至于她的起居,这里不必谈,只说她的饮食。御膳房的菜品,多是官样文章,且吃久了,也腻了,她便另找厨子,组织了一个小厨房,但对御膳房,她不敢公然就废掉,所以每日也照旧伺候。因为这种种的不方便,所以皇帝都愿住骊宫。骊宫就是行宫,皇帝就随便多了。吃饭的时候,可以随便传人来侍奉,得意的妃嫔一次传十位八位,也随他的便。行宫的房屋,也比宫中住着舒服得多。宫中都是呆板的四合房,或三合,院落都不够大,且不够敞亮,因为有好几层城墙(紫禁城内之宫墙也相当高),更不通风,夏天尤热。行宫之房子,虽然有许多已经毁掉,但颐和园尚相当齐整,请大家看看,便知道所有房屋,比宫中敞亮的多。各处行宫,名目上虽然都是避暑的性质,但皇帝每年住彼的日期,总是七八个月以上,多者可以住十一个月。年底则非回宫不可,一则预备过年,元旦日在太和殿受朝贺;二则各老少妃嫔人等,也得当面给皇帝贺节;三则也有许多年底年初例行的公事,所以必须回城。兹把几处行宫,也大略附带着说一说。按各行宫,虽然不在北京城内,但与北平也有离不开的关系,故也应该谈谈。

南苑。南苑在北平永定门外,又名南海子,在明朝就为皇帝狩猎之所。周围一百二十来里,近东北角处,有行宫一所,近东南角有阅兵处,名曰“晾甲台”。清朝进关,亦在此狩猎,又建行宫两处,较大者在西北边,地名“怀坊”,小者曰“围河”。于是怀坊之宫曰新宫,前明建者为旧宫。在光绪十五年前,苑中黄羊子、鹿、四不像子等兽还很多,因永定河决口,苑墙完全冲倒,所有兽类都跑到西山去了。在光绪庚子后,因西后想在西苑中海建两座洋楼,即所谓怀仁堂、居仁堂者,无款可筹,遂将南苑之地,卖与民人耕种,遂都变成农田了。康熙帝每年在此,总住几个月,怀坊之宫,即康熙年间所建,此为康熙年间皇帝惟一的避暑之所。

圆明园。在现在颐和园之东北。在康熙年间,是赏雍王的花园。雍王即位,改称雍正,雍正者雍王正位也。他把此园,大加扩充修建,于是他就永驻此园,不再往南苑了。乾隆年间,又增建了若干处,东北有很大一部分,乃仿义大利的建筑造成。从此圆明园便为清皇室中最大的一所避暑宫殿。以后的皇帝,永远驻此,一直到咸丰。咸丰在此便有四位很美的妃嫔,都是南方人,且都是纤足,每位各住一宫,每一宫中所有人员宫女的妆饰衣服,都是同样颜色,一宫一样,各不相同。此事见过几种记载,但手下无书,该记载都是何名,我不记得了。然在光绪年间,问过许多旗门中的老辈,他们都在圆明园当过差,都是亲眼见过,他们说确是如此。咸丰年间,英法联军进京,把西山几处行宫,都给烧毁,圆明园烧的最厉害,可以说是一间房也没有了。从此以后,皇帝便无行宫可驻,同治及光绪初年只把西苑中海扩充一下,将就着住住而已。

颐和园。西后用建设海军的款,才把颐和园又修建起来。最初他本想重修圆明园,因为地面大,用款太多修不起,才改意重建颐和园。然只算是修了一个前面,后半总算没动,到如今还破落如故。自此以后,西后就永远驻此了。

以上乃清朝皇帝平常所驻的避暑之宫,此外尚有热河之行宫,名曰避暑山庄,也是从前皇帝要去的地方。但此虽特别名曰避暑,其实并非避暑而另有作用,这里也可以附带着说几句。前清入关的时候,系分两路进兵,一是由山海关,一是由热河,最重要的还是热河这路。后来他虽然得了中国,建都北京,但他终归要惦记。前明有人有大规模反动攻击,他必需预备一条回去的道路,好进退有据,而山海关一路,为通行大道,果真用兵时,此路恐怕难保,于是他竭力经营这条路之安全,便在热河建设了一处大规模的行宫,并驻有重兵,以备万一。而且暗中有特别规定皇帝每年都要去一次,虽然名曰狩猎,但原义确实为保此路之精神。乾隆年间,《四库全书》修成,特置一部于此,名曰文津阁,即是由北京到奉天的津梁之义;奉天亦置一部曰文溯阁,即溯祖泽之义。乾隆在此处驻的时间最多,他永远在此过生日,他的生日在秋天,也就趁此在此行秋狝之礼。所以从前有一付对联,上联是:“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献寿。”十八公指松字也,因彼处松树最多故云。下联是:“九重天子,年年重九日塞上称觞。”上联为彭文勤公元瑞所拟,自己对不上下联,乃请纪文达公昀所对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