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志祠祀附

元末兵乱,州治尽毁,官就夏侯堡治事者五年。洪武二年,知州魏必兴至,乃重建州治。翰林编修金华王袆记。正中为州堂,左为吏目厅,右为酂侯祠,为土地祠,东西为六房,前为仪门,仪门内中为戒石亭,右侧为狱房,外左侧为督粮听,为马厩。堂后为退思堂,堂东西为库房二,又后北为知州宅,东为同知,西为判官,西南为吏目宅,又南为吏舍。嘉靖二年,省同知、同知宅今易为民居。嘉靖三十二年,知州李廷宝以故川乔三耀州志故退思堂小且久,益壤,乃攺建五间,自为记。退思堂后有莲池,池西有亭,嘉靖十八年,知州温秀作者。

大门就门上为鼓楼,宋天圣时,节度使薛中大始建,未作台。金承安中,昭勇将军仆散诲列更为台门。学正王师古记。寻亦毁。洪武二年知州魏必兴,三十年知州高永登,皆因旧址修。至弘治五年,知州任奎尽撤其旧创修之,楼始大。中允清平张天瑞记。州故无钟楼,钟悬西门上屋中。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屋坏,钟露悬。

旌善厅、申明厅各三间,始建州前丁字街两旁,后徙鼓楼下厅南。正中小屋三间,对鼓楼门,如屏壁然,不知建自何时。屋下置大石曰泰山石。人言南门直对州门,于法为冲,故作法厌胜云。

儒学在北城下东文庙西。山寿寺。宋嘉祐时知州史炤建。元祐中,知州王瑛重修,教授李注记。元末尽毁。有明洪武三年,知州魏必兴再建。成化十一年,知州邓真始大修之,规制益闳。提学副使伍福记。弘治八年,知州任奎再修。张天瑞记:中为明伦堂,堂后为讲堂,堂前东为训导斋二,西为训导斋一,馔堂一,各三三间,东西号舍四十四间,今废且尽。仓房吏舍共六间,今尽废。中门有左右门,前为大门。学正宅在明伦堂左后。训收宅三,一在文庙神厨后,二在学前,北向。正德中,省一训导。学前一宅废。后神厨与学前二宅俱废。嘉靖二十五年,知州周廷杰以学前废宅作官地易粟,罢矣。今二训导居东西号舍中,又倾敝无完舍。三十三年,知州李廷宝就东西号舍俱增屋三间为训导宅。又于学前建射圃厅三间。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学堂斋多坏。李廷宝自以纸赎四十金修葺两斋,巳又以大门低,更增高大门。三十九年,知州江从春始大议修举,乃即撤故讲堂,攺建。

敬一亭,亭后创建尊经阁。国家颁赐经史、御制诸书,与诸别购图籍贮其上。巳乃修明伦堂与斋庑二门。巳又创作泮池,引通城渠水注之池南,又特建石坊,门左右与文庙前又各建石望柱二,堂基增数尺,阁基高与城齐。今升堂即望见南山,登阁则四望益远。学至是始恢廓壮丽饰观矣。又石刻科贡题:我归复庙学前隙地,改攺学垣,攺建射圃、厅事,皆足启观望而作士气者。其役费规画,详在余所著修学记碑中。余览元至顺时文庙碑阴载学田六顷,巩村三顷,唐家堰二顷,茹家社一顷,人有明无此田矣。

布政分司在州治西,旧在东门,建自正统五年知州刘彧,弘治五年,知州任奎以漆水坏城,乃西徙。

察院在东门内,洪武九年,同知陈季镛建。

西安行府在州治南,洪武三年,知州魏必兴建。

顺义驿在府署南,旧名鉴山驿,后更今名。永乐二年,碑犹称鉴山。知州江从春分其北半攺建。按察分司税课局,洪武三年建,宣德四年,碑犹载局官,不知后何年省去,局地亦不知所在。

预备仓丰盈仓在州治西。洪武末,知州高永登始建。成化时,知州邓真增修。仓房至五六十间,今废者已十之八矣。

总舗在驿南,先在州门南街东,嘉靖九年,知州陈文学徙此。州北十里曰孝家庄铺,通同官州南即富平境,入三原,无耀州舗。

阴阳学、医学在城隍庙西小街。洪武十七年始建府署北,嘉靖五年,知州陈维从此。

养济院在城隍庙东,引治中,自旧府署北攺建此。

僧正司在山寿志。道正司在州治后新街。太白观俱建自洪武三年,寺则僧行镜、行寿、明锐相继,凡三修。今净贤又募印藏经来顾观日就废。道士亦无常住者。

社学、义仓、桑枣园里各一,俱洪武末知州高永登建者。今社学独在市里尚存。其始在州治南,弘治七年,知州任奎攺建北门内东小街。嘉靖九年,知州陈文学乃徙今布政司西旧草场地。今草收预备仓中。各里中社学与义仓、桑枣园俱尽废,在同官、富平者亦皆若是云。

演武场在东城外静明观。道士常住地中。旧自南门外攺北门外,皆民田。嘉靖二十年,知州杨煦以玉皇阁宫地易此。

漏泽园在北城外东北一里。

文正书院在北城外二里步寿原岩下故明。德寺也。今故塔存,嘉靖二年,知州赵时攺建者,提学副使唐公龙记。记曰:始知州赵时议变置佛宇,广弟子舍,乃请于都御史滦江王先生,王先生曰:是义事也,宜亟成之。又曰:宋文正公仲淹初知邠州、庆州,后知耀州。今邠人、庆人咸尸祝之。顾耀州祠独阙,吾惧人无所繋其思矣。亟迁土佛,葺其宇,即中以为公祠,外因斋庑,居弟子员,吾将巡功焉。知州乃奉命,攺殿为祠,祀文正公。傍仍其材,为庑各九楹,东曰经义,西曰治事,令弟子肄习其中,命曰文正书院。后知州温秀即塔上题举人名,曰:他日当为小鴈塔。自嘉靖巳酉后,士无游此者。今堂与门俱渐敝,碑亦断。东西庑尽废往。以己卯士,午时士望举,顾不得举。自癸未有书院,乃乙正、卜酉即举二人。余滥其中。戊子、辛卯、庚子、癸卯,各二人。以甲午三人,丁酉、巳酉各一人,顷丙午、壬子、乙卯皆无举者,人皆以书院废也。古称地灵者,岂不信哉!余故志之,俟后有兴复者,可览观焉。

夏侯堡旧传夏侯婴舍,此,亦无攺。在州南二十里。元末州治毁,官治事于此,后空无人言。嘉靖二十五年,复筑堡城,以小丘。堡在州西北四十里,亦嘉靖二十五年筑者二。堡,盖上官奉朝议,为备虏计云。

岸门在州西北八十里分水岭上。嘉靖三十二年,泰参政张涣以虏报急,乃令知州李廷宝筑此。然涂者由七里川行,即不经岸门。

祠祀

文庙。宋嘉祐中,知州史炤建。元延祐中,剌史张仲重修。太常廉悻记。元末尽毁,独古柏数十株存。国朝洪武五年,知州魏必兴重建庙殿。九年,同知陈季镛建两庑三十四间,棂星门、戟门、庖库皆备。镛盖撤东岳利祠两庑为之,俱常经记。宣德四年,知州胡思鲁重修。学正冯宣记。成化十一年,知州邓真大修之。殿增至七楹,崇四十尺,增两庑各二十楹。正殿、戟门、棂星门,覆瓦,兽脊皆琉璃。修故文昌祠三间,创神厨五间。自是规制益闳,提学副使伍福记。记言邓真肇工时,匠腹师方虑乏材,民来献大木以百数计,若待用者。耀州诸修建,惟此为壮丽云。今殿与门庑日渐敝,神厨废已十年。

文昌祠学正谦建,今攺启圣祠。社稷坛在城西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南。郡厉坛在北门外。三坛俱洪武三年,知州魏必兴建。又里厉坛各在其里中。

城隍庙在州治南,亦知州魏必兴建。成化十七年,知州邓真重建。弘治七年,知州任奎修。嘉靖三十四年,州人又增修。石门举人张蒙训记。其略曰:国家祀典,以有庙有坛,惟城隍与孔庙并建。守臣至,则斋戒宿庙中,祭而誓辞焉,而后莅任,朔望日又行香益虔。及春秋有事,则则迎主于山川坛,并祭之,而飨厉鬼,又以城隍主焉。是城隍之祀兼庙与坛也。我圣祖制礼之意,州已民巳建置,深远难窥。然州人则以八月二日报赛城隍云。祭备方物,乐兼男女,骏奔者动乎一境,岂非神灵之感而自然之应邪。

乡贤、名宦祠旧在文庙东,祠卑隘,又二祠同所,名义未安。知州江从春攺建文庙。西南各为祠,祠各三间。范文正公祠在文正书院。

八蜡庙在州西三里茹家社,即故晋公庙。嘉靖九年,令州县皆立八蜡庙,知州陈文学奉令攺建焉。东岳。庙在北门外东北。岁以三月二十八日为报赛之期。

同官县治在城西北隅,中为正堂,东典史厅,西銮驾库前,东西为六房,六房吏住舍即各在其后。又前为仪门。仪门内,中戒石碑亭,东土地祠马廐,西狱房。又前为大门,就门上为鼓楼,堂后有中堂,中堂西为书屋,后为知县宅,銮驾库东为主薄宅,东为门,门南有隙地,西为崇积库,库西南为典史宅。

旌善厅、申明厅在县大门外鼓楼下。儒学在县东南,宋遗址,洪武八年因建焉。中明伦堂前东西两斋,斋东南号舍,今废。堂南即文庙,堂后为敬一亭,亭东西为教谕宅。学仓废。察院在县治南。布政、按察二分司俱县治东。漆水驿在县治东北。驿仓旧在驿,今废。□学在县治东。阴阳学阙。僧会司在重兴院,道会司在清宁观,俱城中。预备仓在县治西南。社学在文庙前,西射圃在文庙前东。草塲桑枣园总舗俱废。以北抵宜君三舗,曰曲掌、神水、赤渠。南抵州五舗,曰雷平、飞仙、佑佐、朝阳、礼润。演武塲有北门外。崇正书院在县东北一里故频山寺。嘉靖八年,御史王仪行县攺书院,顾有司承事不力,久未成。金锁关在县北三十里,旧无城,嘉靖三十二年,参政张涣命知县亢鸿庆修关城及二水关。黄堡在县南四十里,嘉靖二十五年筑。

祠祀

文庙在县东南庙门内,东南为奎光楼,知县亢鸿庆建,光禄卿马理𬤥铭。启圣祠在学中。城隍庙在县治东,关王庙在县治北。社稷坛在城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东南隅,厉坛在城北里,厉坛各在其里中。孟姜女庙在县北三里,始建不可考。宋嘉佑中,县令宗谔重修,顷县令亢鸿庆又增编祭银。庙夫

一名孟姜女者,澧州人也。其夫姓范氏,亡其名,人称曰范郎。秦始皇时,范郎役长城下,久不归。人言死生不可知。孟姜乃自往长城下,问其夫所在,人曰:秦法役怠者。辄填城土中死,死人如乱麻,独尔夫也。于是孟姜乃往来城下,哭,哭昼夜不辍。久之,城从哭处崩,见崩土中骨出,又多不可辨。孟姜又哭祷曰:妾愿以指血试骨,是妾夫血即入,非妾夫不入。已而果遇血入者骨,乃自信范郎也,则又抱其骨伏地哭。已,乃负其骨归。历数千里,至同官金山岩下,力困竭,饥渴死。同官人因就岩下为祠,即其骸塑像祀之。今澧州有镜石、针刺竹、望夫台,与浍河手迹、北高山哭泉,相传皆孟姜故迹也。一统志载为同官人,今定为澧州,则自尚书李如圭始。如圭,澧人也,其言盖有据云。乔世宁曰:余览孟姜集,载异迹甚多,天其以此彰义烈也。至山移事,则非其事实不可传。余特著其信世者,备颂说焉。

东岳庙在孟姜庙东北。富北县治,洪武三年建。儒学在县治东。洪武十五年建。明伦堂五间,堂后敬一亭三间,又后为三教官宅,三宅止一十二间,又后为诸生号舍六十五间。学仓在明伦堂后。布政分司在东门内,正统十二年建。按察分司在县治东。洪武九年建。预备仓在县治东南,县仓附此医学、阴阳学。俱县治东,洪武十五年建。二学止二间。税课局在县治南,洪武三年建,寻革去。僧会司,在胜佛寺城西。道会司在关王庙。城中总舗在县东街,抵三原。二舗曰都村、坡峪抵州。二舗口温泉、庄里、横水抵蒲县城。四舗曰旧村,新旧移庄子。养济院在预备仓东。社学、桑枣园俱久废。钟鼓楼在县东廓厢里。演武塲有城外下池。西南一里,故有厅,今废。草塲在城东,今攺预备仓。中。美原堡、流曲堡、庄里堡、到贤堡、张乔堡,俱嘉靖二十五年筑者。

祠祀

文庙在县治东。洪武三年,主簿陈忠信创建。天顺三年知县王杰,弘治六年县丞司珉,正德六年,知县刘藻重修。文昌祠在文庙西。社稷坛有城西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南,厉坛在北城外,里厉坛各在其里中。城隍庙在东门内,吏部尚书张𫟄祠在文庙戟门左,提学副使唐公龙记。

记曰:昔武王陈师牧野,夷齐扣马而谏,左右欲兵之,武王以为义而释焉,卒饿死首阳之下。夫自有夷齐,然后人臣之节显,故包胥哭于秦庭,王躅经于画邑,忠臣节士,盖接迹而兴焉。自有武王,然后人君之度彰,故齐桓释射钩之愤,晋文忘斩袪之雠,即五霸亦无修怨之事矣。先生信以持义,义以成信,是故生则守官,危则授命,死不离次,非今之夷齐乎?文皇包荒含垢,以体天道,俾得反葬其骨,曲全其家,显荣其子,非今之武王乎?嘉靖纪元,诏天下甄录遐遗,用广褒劝。陕西则参政潘埙司其事。会学官王道举先生以告埙,埙即请于抚按,令即其邑建祠祀焉。是举也,岂惟不遗先王之典刑而已,抑亦仰昭圣度,如天之无不帱,如地之无不载。

耀州志第三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