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去海二十里,日出,初光先照,故名。形升若盆,色如火水,扶日而上,滚滚如银浪,俗曰日盆,盖一方奇观也。西北去京师一千八百里,去本府四百六十里,东北去莱州府四百八十里,去登州府七百里,西北去济南府八百里,以上京府皆有合干公事文役,以此百姓甚劳。西去莒州三百六十里,北去诸城县二百六十里,东北去胶州二百二十里,南去赣榆县一百六十里,西南去安东卫九十里,以上五处,皆有合干夫马递送,以此百姓甚苦。东去海二十里。与朝鲜止隔千有余里,倭航可乘风而至,宜严备。东西广三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古鲁地,属青州府辖,分巡青州海防道驻札青州府。
日照县志卷之第一图考
河洛载道,图先于书,此公憎事权舆也。夫有文字则天下无遁情,有图绘则天下无遁形。萧相国得秦府图籍,知山川阨塞,户口多寡强弱之数,用此道也。儒者左图右史,又何可偏废欤?丁时序。
疆域图
境内图
星野图
城郭图
县治图
儒学图
调导宅
日照县志卷之第一沿革
九畿列于禹贡,五服辨于周官,所以重封守也。照虽小邑,山连岱岳,水汇沧溟,齐、鲁错其疆,而经画宜审;淮、徐接其壤,而土宜当辨。盖古今兴废,陵谷变迁,雄都重地,尚失其真,他可知矣。旧序。
周、秦以来,未有邑号,西汉始置海曲县,属徐州部。新莽天凤四年,用吕母事,邑寻废。今城西古城,其旧址也。因夙有曰照镇,金改为县,其后隶属各异,而县名不易焉,盖取海隅曰出之义云。
周、属莒地,青兖之域。春秋、属莒。战国、并于齐。秦、属琅琊郡。汉、为海曲县地,置盐官于此,属徐州部琅那郡。按齐乘:海限寒山,有此一曲,故名。东汉、为莒县地,属徐洲,部邶而郡。晋、属青州,部城阳郡。宋、属徐州,部东莞郡。北魏、属青州部东莞郡。隋、属徐州部琅耶郡。唐、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宋、属京东东路。元祐二年,置日照镇。金、属山东东路。莒州高密郡,始置日照县,属莒州。元、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属莒州。明、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初刑二千户,领兵镇守。洪武二年,革去镇守官,仍置县令,隶山东行中书省,后以隶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同青州府莒州。皇清。仍日照县,隶山东等处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
丁时论曰:儒者好谈轶事,每于越都历国,必考其沿革所由。顾上下古今情形,亦自有异。或附此,或隶彼者,小沿革也;或筑邑,或堕城者,大沿革也。要之皆论世之资,不可略焉。
分野
保童氏以星土辨九州,察灾祥,天官以曰月五星察十二次。盖人事感于下,天变应于上,不可忽云。是故日食修德,月食修刑,星变察次,有若影响。昔人所云玄枵、降娄,确有定论,详录于后,仰观俯稽,抑亦经野钦若之亟务也。李璇序。
奎娄在戍,降娄之次也,为鲁分野。史记。
东海入奎二度,琅琊入奎六度,城阳入奎九度。见天文志。
按自奎二度至胃三度,为降娄之次,于辰为戍,属禹贡徐州之域。天文家推曰照分野,当在奎六七度之间云。
丁峕论曰:唐严思善云:山川精气,上为列星。是星也者,体在地而形在天,其说支矣。乃观前贤言德星之聚,字星之没一,何凿凿也!照千寰区,无异黑子,然一撮之土,不可谓非地,一管之窥,不可谓非。
祥异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天人感应之理,讵可诬与?洪范五行,休咎用昭,春秋一书,灾异特纪,皆以彰往而察来也。彼祯符灾祲,何代蔑有?若曰星之应,物产之祥,与夫水旱疹疫之作,震腾螽蜎之变,皆备录之,是亦守土者恐惧修省之助也。旧序。
纪祥
宋
文帝元嘉五年,白雉见。秋七月,白鹿见。八年四月,松榆连理。二十五年七月,白兔见。
元魏
宣武帝景明四年五月,木连理。
宋
太祖乾德五年三月,五星聚奎。
明
成化十五年,岁大稔,麦一茎两岐,谷二茎双颖。
嘉靖二十一年十二月,乡民汉恭妻二产三男。
万历七年,麦秀两岐。十五年,麦秀两岐。十九年,有年。二十年元日,万鹤南来,蔽日,旋绕于城,自午至酉,北飞去。是岁大有年。四十四年,大有年,野粟遍生,亩收数钟。
崇祯十四年,𪉍斗食蝗,旋吐旋食。
皇清
康熙十年,尹家庄民郑建妻谢氏,三产三男。十一年,高家庄有蝻甚盛,县尹杨士雄率民捕之,忽有虾墓数万成群,食蝻殆尽。
纪异
汉
文帝元年也,震山崩,大水溃出。
武帝元狩三年,大水。
元帝建昭二年冬,大雪深五尺。
晋
武帝泰始四年九月,大水。五年,大水。
东魏
孝静帝元象元年,虾蟆鸣于树上。
北齐
世宗武成帝大宁三年,大水。
后主武平四年,饥。六年八月,大水。
隋
文帝开皇十四年十一月,有彗孛于虚、危、奢娄之分。
炀帝大业五年饥。六年,大水。八年,大旱。
唐
太宗贞观元年夏,大旱。八年秋七月,大水。
高宗总章元年,旱,饥。
玄宗开元三年,大蝗。四年夏,蝗食稼,声如风雷。
德宗贞元元年夏,蝗,东自海隅,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禾稼,靡有遗存。
后晋
高祖天福七年,蝗害稼。
后汉
高祖乾祐元年七月,蜎生。
宋
真宗景德三年,蝻生。
高宗建炎三年,大饥,人相食。
金
童宗明昌二年,旱,大饥。
卫绍王太安二年春,大旱。六月,淫雨,大饥,斗米千余钱。
元
成宗元贞十一年,饥。
成宗大德元年八月,彗星出奎。九月朔,彗星复犯奎。
仁宗延祐六年,大水。
顺帝元统二年十月朔,青、兖有赤气,照耀千里。
明
洪武元年各十月,火逐金过齐、鲁分。成化十八年,大水。弘治五年,大旱,民相食。正德三年,大旱,民相食。嘉靖十年,海出大鱼,喷水如注,官民往视不敢近,十八年七月辛卯夜,大风雨,海水溢岸五里,漂没禾稼。十九年冬十月,西南有气如火,黑气从中截之。是夜,西北气亦如之。冬十有二月,白气贯珥,东南紫气七块,又有五色云如电。二十年三月朔,大风自西北起,黄霾障天。是年秋,飞蝗自北来,食苖几尽,复向东北去。二十二年三月,地震,有声如雷,移时乃止。
万历十三年夏,旱。十四年夏,旱。十五年夏,旱,饥。十八年,自正月不雨,至夏五月。四十三年,大旱,蝗,赤地千里,入相食,子女赈若牛羊,死者枕籍于道。四十七年,蚩尤旗出东方,扫奎。
崇祯七年,大水,淹田禾,慓民舍。十三年,蝗旱,大饥,人相食。十五年,鵽鸠至。其鸟黧身连爪,千百成群,夜宿于平沙,数月而绝。或以为莺𪆁,或以为反燕,或以为数斯,俗以为沙鸡,皆非也。按字汇:鵽鸠,大如鸽,色似雌雉,鼠脚,无后趾,岐尾。为鸟憨急,群飞,出北方沙漠地。二名寇雉,见则有兵乱。
皇清
顺治七年,大水,淹没田禾。十六年,大水,淫雨六十日。
康熙三年,大雨雹,径围皆尺余,田禾皆打入泥中,野鸟击毙无筭。四年,大旱,税粮全免,复发帑银赈济。七年六月十七曰,地震,声如雷,山崩地裂,涌水。喷沙民家堂奥出水。洪宁镇地陷如池,山间涌海上车螯,城郭官廨民房倾地,压死民人三日。再震五六七日,又震渐差二十七日,大风雨自戌至寅房屋再倾,以后或决旬微震,逾月微震计四年。余免本年税粮四分,复发银米赈济。九年冬,大雪三日,平地深二尺余,隆寒异常,民有冻死者。
论曰:凡物之来,有开必先。赤符兴汉,白鱼兆周,尚矣。然而凤仪于虞则治,凤巢于新则乱。岂凤祥于虞而不祥于新,则圣狂之分也。圣人作春秋,纪灾不纪祥,有以也夫。旧志。
疆域
照东南濒海,西北丛山,幅帽三百余里,封亦四塞,庶云固矣。然当东南之要冲,青、莒沂、密之藩篱也。涓鲸出没,略与登、莱等,彼有专备,兹仅藉乡社上民。鸣呼,果长虑哉!旧序。
径二百二十里,广一百二十里。东抵石臼所二十里接海,西抵九里坡莒州界一百里,至莒州一百六十里,南抵分水江南赣榆界,九十里,至戆榆一百六十里,北抵两城集、诸城县界四十里,至诸城一百六十里。东北抵龙汪口,五十里接海,东南抵夹仓二十里接海,触北抵只清、诸城界一百四十里,西南氏平上集、莒州界九十虽,西北至本府四百六十里,西北至省城八百里,西北至京师一千八百里。
相启运论日: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谓视邻国之子,无以异于吾之亦子也。虽然疆界不明,则兼并推谈,其弊滋甚。故先王画疆而理,使各治其国,以统其治于方伯,如田之有畔,室之有壁,使当事者视为吾家事耳,可不严哉!
形胜
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照邑大洋环东。群山萃秀,南北走集。青、莒维藩,亦云四塞之区云。李璇序。
东道之雄,凭负山海。明一统志。
孤奎南峙,沧海东濒。通志。
地控青、齐,山连兖、鲁。郡志。
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南燕潘聪。
洪涛澜汗,万里无际。木华海赋。
丁时论曰:先王建都制邑,虽三隅之小,亦必视阴阳向背、山川倚伏之势,乃经理焉,无漫然从事者。照维蕞尔,东带沧溟,非长江天堑可以比阔。而西北一路,蚕丛鸟道,绵亘达于穆陵,借以一丸泥封崖上之险,所谓一夫当关,不是过焉。盖齐、鲁边微,一岩邑也,可不辑欤?
山川
邑有山川,具瞻系焉。照也,大海在东,岑环三面,可为东南之胜槩者。第山也,草木生,则贵照山童矣;海也,宝藏兴,则贵照海泊矣。何取山川,徒悬流峙尔。无怪乎民生不饶。旧序。
河山。在县治正北二十里。自岱历岘磅礴至马耳山,山蜿蜒而南五十余里,为县主山,以其为境。内众河之源,因名河山。峭壁端严,屹然一邑屏障。云山上有石洞吐云,土俗以此占雨方池涌水,清洌不涸。至绝巅有官寨顶、庞家铺。正德年间,刘贼乱,官民避兵于此,全活甚众。
聚奎山。郡志曰:孤奎山。通志曰:奎山在城南十七里,为县之文笔峰。
丝山。城东北二十五里,山崖悬溜如丝,二山对峙,丝水发源于此。
三柱山。城北十五,即始皇东游,命名载广舆。
出石山。城北四十里。
风火山。城南六十里,两都辐辏,明椒出杨中心愍公宿此,有诗,载文苑。
虎山。城南八十里。
观山。城南九十里。
洪宁山。城西北一百里。
观澜山。城西北一百里陟巅,东望大海,因名。
空中水山。城西北六十里,从雀畔飞瀑,望若匹练,详邑景。
五姑洞山。城西北六十里,相传李睦妹修炼于此。
马喊空山。相传有一将至此,为赋所困,垒断谷,日不能出。所乘马喊嘶不巳,山忽自开得应,故名。
榖仓峪。城西北八十里,洞壑幽深,颇堪游息云。
盘谷山。城西北八十里,东偏有泉,深不可测,俗呼为海眼。顶上池广数亩,间产石菖蒲,通志误作牌孤山。
铁骨山。城北一百里。按齐乘,崔琰述征赋云:涉淄水,过相都,登铁山,望齐密,即此山也。
高梁山。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龙姑山。城西北一百二十里,相传龙女姑嫂修炼于此,故名。塔址墓迹尚存,祷雨辄验。
柏林山。城西北二百里,松柏参错成林,故名。
笔架山。城西北一百里,形如笔架。
庶凰石山。城西北七十里。
驮儿山。城西北一百里。山椒有石如负儿状,寨河发源于此。山顶有秦正碑、磨剑石。详古迹。
会稽山。城北四十里,相传越王登此,号小会稽。
荆山。在会稽西北十里。
分流山。山阴之水北流,山阳之水南流,因名。
昆山。城西北二百里,出石,稍细润,最佳者可与第石埒,名昆山石。
葛子山。城西南四十里,亦名葛山,见通志。
矮岐山。成西南六十里,顶有岐丝双峰,故名。竹子河发源于此。见府志。
朝元山。与𮉫岐相连,上有银杏一株,阴被敷亩,植自宋熙宁间,阶下有泉,清其可挹。邑士子恒肄业于此,诚一幽境云。
小儿山。城西南八十里,世传难孔子小儿,故里,下有小儿庙。按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人物考。称为袁家庄人,即此是也。
磴山。城西南六十里,山径纡回,行六七里始到寺前。冈岭四合,中平如掌,岩下有泉,芳列异于他水。梵刹池亭,布置楚楚,涧谷含桃最伙,亦胜地也。
幽固山。城西南八十里。正德年,刘贼得獗,居民避兵于此。有贼上山,被一农妇滚石双于黑石岩下,贼众遂惧而退。居人因易之日保安山。有诗载文苑。
得踪山。城西南八十里,俗传张果老失。驴得踪处。
桃源洞山。城西南六十里。
白梁山。城西南八十里,山巅壁立,可以避兵。
甲子山。在白𣐟山后。
韩家寨山。城西南三十里,相传韩氏屯兵处。
白云山。城西南三十里,冈岭四合,西偏独缺,竹木参差,亦可备韵士之流览云。
高于山。城西南四十里。
黄山。城西二十里大庄河发源于此。
阿掖山。县南八十里山东北上元寺,元朝碑记存焉。
马陵山。城西北三十里。
灵樵山。城西北四十里有柏树,大数围,相传建寺时,大风飘去。梁、杜忽有樵人指示其处。樵遂不见,因以名山。
不落固山。城西六十里。
灵出。县南二十里,与聚奎东西对峙,夹河两岸,为一邑旗鼓之象云。
南北铁山。城西南八十里。
东海。城东二十里。禹贡海岱惟青州,太公赐履,东至于海,是也。一望滇渤,与天相际。其所属夹仓等口岸最狭,皆有沙碛巨舰,不能入潮。汝随月消长,不爽时刻。数年前,曾经海啸,沿海膏腴或有变为斥卤者所出详土产。
龙汪门、万皮口、夹仓口、涛洛口、涨洛口。
丁峕论曰:照海溟渤,七支耳,口岸浅狭,仅容小舟。般货洋船,从所不到,但南通、庙湾一镇为籴粜津梁。麦方旗而商船至,豆未箕而贾舶来,豪有力之家以巳舟运已粟,利固倍蓰,即贫农有需,亦得咄嗟致金钱焉。且有粟未登场,蚤计其南亩之所获,以取商箧中镪,商虑粟价之渐昂也,亦乐出其镪以易之,故虽多获而粟价不至于过贱者,此丰年之赖有海也。间二不登,商又以其南方之粟来,故虽稍文而粟价不至于太踊者,此凶年之赖有海也。嗟乎!照土之瘠,他邑所无,乃上下支持,而不至有流亡转徙之患者,恃此二海耳。是照之有海,犹人之有咽喉也。通利则生,哽噎则毙,岂待智者而后知之乎?
自鲸鲵梗化,国家加意海防,片板不许入商,计陆运亏母,钱遂用裹足是照之民终岁作苦,而谷惯视昔减四之三粮徭则如故也,日用则如故也,纵多收数斛粟,且不足以供公家糊口,其何资焉?一逢水旱,而邻粟不来,惟有坐以待毙已耳。是向之丰凶俱便者,今且丰凶俱困也。照之贫苦病皆坐此,近釜底游魂,渐次解散。
皇恩浩荡,许以筏捕,沿海渔人,蒸蒸有起色矣。但采捕之利小,转输之利大,照固以农为国者,万姓待泽,盖不能无奢望于朝廷云。
丝水。城东五里,源出丝山,绕聚等山,东流入海。有诗载文苑。
大庄河。城东三里,源出黄山奈子沟,通固河入海。
傅疃河。河源出若儿山,南流为红河,又南为沈疃河,又东南逶迤十里为曲河,至城南十八里,南北通衢,聚西北众流为一,始名傅疃河,东南入海。
固河。城南十六里,东南入海。
竹子河。诚南五十里,自𮉫岐山发源,束流入海。
勤稽汪。城西南五十里,在层山映十,深不可测,相传为神龙所窟。遇旱每祷于此龙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