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知府胡文烨纂修,同知张国宗、通判陈禹谟、通判谢祖悌,推官刘宏誉,应州知州岑绍祖,浑源州知州郎永清,蔚州知州、朔州知州胡养忠,大同县知县王度,怀仁县知县刘三章,山阴县知县赵民善,马邑县知县徐明弼,灵丘县知县罗森,广灵县知县范发愚,广昌县知县卞为麒校阅。举人丁大年,贡生徐化溥,廪生张元勋、李可大同校。

方舆志沿革

屹屹云中,鸿名肇久,帝王受命,或更或否,更否惟时,与运推移,邑不攺井,殿兹丕基志沿革。

古昔帝王之略,以疆二为首重。故姬宗八百,聿昭兴灭之典,而春秋城城必书。凡其无贬词,皆其急振举者,所以轸民社而广幅慎。大同倏丁戊子之变,国威赫濯,沦墟潴者几三年。所赖圣明在宥,忠荩上达,议以亟讲生聚,次第举行。自是而往,劬劳集于中泽,安堵再遘,典籍重光矣。云中郡唐分天下为九州,地属冀。帝命重黎之后和叔来宅。虞帝命禹来治水,始冀。帝以冀广,乃析冀方为幽、并三州。时地属幽,夏地属冀,摘封同姓为代子,地属冀。

周分天下为九州,地属幽。春秋为圵狄所居,代子僭号为王,赵襄子灭之,地属赵。显王三十六年,赵筑长城,从代西抵岚州,以备三部。赧王十五年,赵置云中、九原、代郡。武灵既破楼烦,林胡,攘地圵至燕、西至云,而中、九原皆置为郡。按云中旧城,在胜州榆林县东。圵九原旧地,在大同西圵,即唐攺丰州者。赵复筑长城,自代并阴山至高阙为塞。阴山在朔州塞外,高阙在而五原圵,两山相对,如阙甚高。

秦平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置云中郡,使蒙恬因燕、赵之旧,大筑长城备边。二世二年,赵成都君张敖来略代地。汉高帝二年,左丞相韩信来定代地。三年,置代郡。十一年,迁代于晋阳。以代边数被寇,遂使代王恒迁都晋阳。未几,复置代郡,更属幽州。十二年,分云中地置定襄郡。元朔二年,攺九原郡为五原郡。五原地,即今废丰州。建武十三年,省定襄郡,徙其民于西河。二十年,省五原郡,徙其民于河东。二十七年,复置五原、定襄郡。

帝命大尉赵憙画边防长久之规,憙上言复缘边诸郡。从之。永和五年,徙朔方来治五原。自吾斯等立车纽为单于,帅诸部攻破虎牙营,杀上郡都尉,寇凉、并、幽、冀,乃徙朔方郡。

建安二十年,并云中、五原、定襄、朔方郡为新兴郡。时诸部大扰,四郡吏民分散,乃省诸郡,合为新兴,魏王曹操之规置。

晋建兴元年,代公拓跋猗卢城盛乐、平城及新平城。咸康三年,代王拓跋翳槐城新盛乐。四年,代郡降于后赵。五年,代王拓跋什翼犍复迁于云中。太元十一年,代迁于盛乐。

隆安二年,魏主拓跋圭定都于平城。

宋永初二年,魏城平城郛,周回三十二里。景平元年,魏筑长城。

梁天监三年,魏主恪筑九城,用仆射源怀议,视恒、代要害可置戍者,量其高下大小城之。十六年,魏主诩城五原。

普通五年,魏攺怀朔镇为朔州。大同元年,魏置圵灵丘郡。即今蔚州。绍泰元年,齐筑长城。

陈太监十二年,周置蔚州。此蔚得名之始。隋开皇五年,攺肆州为丰州,复置定襄郡。七年,筑长城。十九年,筑大利城于朔州,以居突厥。大业三年,筑长城,役丁男百余万筑城,西距榆林,东紫河。唐贞观四年,置定襄、云中都督府。永徽元年,置单于都护府。

三年,徙瀚海都护府于云中。开元十一年,攺云、朔、蔚、代诸州属河东道。十三年,置横野军于蔚州东北,治安边县。

天宝三年,城大静边,徙清塞、横野军实之,又并受降、振武为一城。是后边塞少宁。十二年,置天安军于大同川之西。大同川在丰州址。

元和八年,徙西受降城于天德军。振武河溢,毁城,李吉甫请徙城天德军,李绛、卢坦曰:受降当碛口,据要冲,守边利地,欲避河流,不过退徙数里,奈何省一时之费,以隳万世策,无故而蹙地二百里。帝不听徙之。会昌元年,初置大同道,云、朔、蔚、应诸州,罢属河东。中和元年,以云、朔诸州属鴈门道。四年,分云、朔二州属河东道。

后唐天成元年,置彰国军于应州。三年,置寰州,治马邑。清泰三年,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割山后诸州赂契丹,地入契丹。宋开宝三年,命防御马仁瑀略山后地。雍熙二年,命都部署田重进等取诸州,克之,师还,复陷于契丹,升大同府为西京。宣和四年,金以其地归宋,置朔宁军,随陷于金。嘉定三年,元木华黎败金留守胡沙虎,遂取云、朔、胜、丰。

元至元二十五年,攺云州为大同路,后复升为西京。至大元年,置蔚昌府。

明洪武元年,右丞相薛显、参政傅友德取大同,寻复陷。二年,副将军常遇春取之,都督汪兴祖取武朔州。三年,指挥金朝兴取东胜州。五年,置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七年,攺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山西布政使司。置四州七县。州日:浑源、应、朔、蔚附郭县为大同外怀仁、山阴、马邑、广灵、灵丘、广昌。十年,城蔚州,指挥周房堇役,规制壮丽,甲于诸边。二十五年,置大同、东胜诸卫。镇城五卫,东胜六卫,城定边、镇朔卫。三十一年,城阳和、天城卫。宣德元年,更蔚州卫,属万全都司。正统三年,置威远卫,北倚远边,南接朔州,最为要害。十四年,弃东胜。时乘舆播迁,诸卫什伍虚耗,时患拥逼,遂徙卫于内,弃东胜地。

天顺二年,城聚落高山。成化十五年,置左右卫儒学。十七年,城平橹卫。十八年,置天城、阳和卫儒学。二十一年,筑长城,起大同中路,至偏头关界六百里。城井坪。总督尚书余子俊言:威远至朔州七百里,寇入。兵力不相救,此山西转运必经之路,宜于适中置所筑城,以通警急。诏从之,边塞称便。嘉靖三年,城红寺五堡。五年,置威远、平橹卫儒学。

十八年,城弘赐五堡。总督毛伯温慨镇北不立属堡,斥堠鲜施,乃出塞规视,相地险𠃓,立镇边、镇川、镇河、弘赐、镇橹五堡,三月而工就,号曰圵路。二十二年,凿长堑。总督尚书翟鹏上言:大同五堡既立,北边少事,沟垒之险,独不施于五堡之东西乎?乃自镇边堡东至阳和,自镇河堡西至老营堡,凿为长堑。遂于堑内城灭橹、靖橹、考橹、威橹、宁橹五堡。后复城灭狐、破狐、残狐、败狐诸堡,布列堑内。二十四年,城镇羌四堡。巡抚詹荣又于弘赐诸堡之北添设,以相犄角,共筑镇羌拒墙、拒门、助马,所谓塞外四堡。二十五年,筑长城,补故创新,凡三百余里。

二十六年,筑长城,自丫角山以东至阳和、靖橹堡旧长城不足据者,悉增修如式。二十八年,城外塞塞如偃月形,东西皆附于旧塞。暗门、敌楼如制,如明代历代外考:附圵地来居。汉宣帝甘露元年,单于呼韩邪入朝,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矢志保受降城。许之,命董忠、韩昌将兵送之,因留卫单于,助诛不服,赡给其榖米三万余。

光武建武二十五年,居乌桓于塞内。二十六年,遣中郎将叚郴授南单于玺绶,入居云中,郴将兵卫护之。二十七年,徙南单于部于西河美稷。

献帝建安二十一年,议者以南单于部久居塞内,与编户同,而不输贡赋,浸难禁治。单于入朝,魏王曹操,遂留之邺下,使右贤王归统其国,分其众为五部,居北部于新兴郡。

晋穆帝升平三年,燕主慕容俊居北部贺赖头于代郡。平舒武帝大元十六年,魏主圭居北部柔然于云中。

安帝元兴元年,魏居越勤莫弗部于五原。二年,魏居尉迟部于云中。

梁武帝普通三年,魏主诩居柔然于怀朔之圵。

元帝承圣二年,齐主居柔然于马邑川。

隋文帝开皇十九年,突厥突利入朝,立为启民可汗,筑大利城于朔州以居之。唐太宗贞观四年,既禽突厥颉利,降其众十余万,尽居之内地于丰胜、灵、夏、朔、代之间。宪宗元和三年,居突厥别部沙陀朱邪尽忠于五原。其人勇而善斗,每为回讫所苦,故尽忠与矛执宜率众内附。后以五原近回纥,遂徙之定襄,赐国姓。

论曰:中外之界,屹限乎南北,乃或利其兵力,或狃其哀词,得以居处内地,统论之,其来旧矣。曹置五部,晋封索头,唐纳沙陀始,曷尝非权宜之计?而根深盘固,甚且南北单于,大山吞噬,究为生民之扰。是在统一区宇者,驾驭有方,俾各得宁辑焉尔。

大同县:周大同川地。秦置云中县。汉为鴈门郡平城县地。魏为新兴郡,圵齐为襄阴县。隋为云内县,属马邑郡。唐贞观中为定襄县,开元间,攺为云中县。辽析云中置大同县,金、元仍旧。明因之。国朝顺治六年,议移西安附郭辽远,于府治讵体耶?亦权宜云尔。九年,复还大同。

怀仁县:秦云中县地。汉为沙南县,属云中郡。隋初为云州地,大业间,置大利县,属定襄郡。唐属云中。辽始析云中县地置怀仁县,金升为云州。

元复为怀仁县,属大同路。明仍调安东中屯卫卫所守御。国朝因之。

朔州:秦代、鴈门二郡地。汉为马邑县,属鴈门郡。魏为新兴郡地,晋置新昌郡。后魏置桑乾、神武二郡,又于定襄故城置朔州。北齐攺神武为太平,攺桑乾为广宁。隋攺州为马邑郡,治鄯阳。唐置朔州,后唐升振武军。辽为顺义郡,金仍为朔州。元属大同路。明仍旧,置朔州卫。国朝因之。

马邑县:秦汉属鴈门郡,北齐属广安郡。后唐置寰州,治寰清县。辽为马邑县,金置固州。元州废县存。明仍旧,置千户所守御。国朝因之。

应州:古唐国,属代,后属赵。秦、汉为阴馆县,后魏属神武郡。后周郡废,置阴城县。唐为金城县,后攺应州,以龙首、鴈门二山南北相应故名。后唐置彰国军节度。元复为应州。明仍旧,置安东中屯卫。国朝因之。山阴县秦鴈门郡阴馆县地,后魏属神武郡。隋置神武县。唐属马邑郡。辽置河阴县,属应州。金置山阴县。元并入金城县,寻复置为山阴县。明仍旧,置千户所守御。国朝因之。

浑源州:战国属代,后属赵。秦属鴈门郡。汉为平舒、崞二县地,属鴈门、代二郡。隋为平寇县。唐为浑源县,因八水合而浑流故名。金升为浑源州。元初,攺为恒阴县,隶西京。至元间,仍为浑源州。明仍旧,调安东中屯卫、中前二所守御。国朝因之。

蔚州:春秋属晋,战国属代,后属赵。秦置代县。汉封代王于此,为代国。后魏置怀荒、御远二镇。东魏为北灵丘郡,后周为蔚州。唐初,没于突厥,破突厥,复为蔚州,又攺为安边郡,治兴唐县。五代攺兴唐县为灵仙县。辽置中顺军,金、元皆为蔚州,治灵仙县。明洪武四年,省灵仙县入,置蔚州卫。卫属宣府。国朝因之。

广灵县:汉代郡延陵县地,后魏为怀荒、御远二镇。隋属上谷。唐为安边县地,后攺安边曰兴唐,属蔚州。后唐置广灵县。辽、金、元皆属蔚州。明仍旧。国朝因之。

灵丘县:汉属代郡,因赵武灵王所葵故名。隋初,以县属蔚州,后属鴈门郡。唐复属蔚州。金置成州,元为灵丘县。明仍旧。国朝因之。

广昌县:古飞狐口。秦汉为广昌县,属代郡。东汉属中山国。隋为飞狐县,属易州。

宋为飞狐军。金元因其地东南涞水所出,又名涞原郡。明为广昌县,属蔚州,置守御千户所。所属宜府。国朝因之。

论曰:大同,幽并之咽喉,世世为中国重。自时有变迁,名有因革,穷诘古昔,犁然可按。帝尧经营,和叔来宅,崇伯治水,故堤累累。神禹继之,恒卫仍从。汤既放桀,爱立代子,则代昉自摘也。秦并天下,因燕赵之旧,置云中郡,则云中昉自秦也。炎汉之盛,威加殊俗,式廓最宏。典午德衰,西北板荡。李唐季世,遂失河北。敬塘谋逆,乃割燕云。宋败陈谷,遂不能窥太原尺寸。比契丹移牧燕山,攺云州为大同府,则今名自辽昉也。金、元因之,至明而设府置帅,遂称重镇。

国朝一仍前代。顺治六年,缘逆变,暂镇于阳和,属隶如旧。考而镜之,固古今兴革之大较也。

方舆志疆域

记里何鼓,邮表何壤。此疆彼界,尺土不爽。相彼酂候,图书先访。无事𬨎轩,犁然指掌。志疆域。

云中郡东至保安州深井界三百六十里,百至右卫黄王山墩二百五十里,南至鴈门关二百四十里,北至长城一百里。广六百余里,轮五百余里,至京师七百里余。赵为云中、九原、代三郡,东至燕、上谷界,西至秦界,南至鴈门界,北至长城,广九百里,轮四百里。

汉为五原、云中、定襄、代四郡,平城一县,东至上谷郡界,西至朔方郡界,南至鴈门郡阴馆县界,北至长城。五原郡治五原县。属城十五:曰九原,曰固陵,曰稒。阳,曰临沃,曰文国,曰河阴,曰蒲泽,曰南兴,曰武都,曰宜梁,曰曼柏,曰成宜,曰莫觉,曰西安,曰阳河。

云中郡治云中县,属城十:曰咸阳,曰陶林,曰犊和,曰沙陵,曰原阳,曰沙南,曰北舆,曰武泉,曰阳寿。

定襄郡治成乐县。属城十一:曰桐过,曰武都,曰武进,曰襄阴,曰武皋,曰骆,曰安陶,曰武城,曰武要,曰定襄,曰复陆。

代郡治代县。属城十七:曰桑乾,曰道人,曰当城,曰高柳,曰马城,曰班氏,曰延陵,曰狋氏,曰且如,曰平邑,曰阳原,曰东安阳,曰参合,曰平舒,曰灵丘,曰广昌,曰卤城。

平城县,别属鴈门郡。此汉之四郡也。今四郡之地,惟代郡、定襄。丽在版图,云中即所弃东胜地,五原即丰州地。唐居突厥于旧部,巳非复赵、汉之疆。晋为新兴、代二郡。平城、马邑二县,四至与汉同。后魏恒州、代析十九郡,东西南至与汉同,北至大碛。隋为五原、马邑、定襄三郡,灵丘、飞狐二县,东至涿郡怀戎县,西至楼烦郡界,南至鴈门郡界,北至长城,广七百余里,轮五百余里。

五原郡治九原县,马邑郡治善阳县,定襄郡治大利县。唐为云中、马邑、兴唐、九原四郡、单于、瀚海二都护府。东至妫川郡,西至楼烦郡,南至鴈门郡,北至长城。后唐为云塑、蔚、应、寰五州,天德军,东至妫川,西至岚。州南至代州界,北至契丹,广六百余里,轮三百余里。辽为西京大同府,丰、云内、蔚、应、朔、武、东胜七州,天德一军,西至河,东至奉圣州,南至宋分水岭,北至长城。大同府治大同县,属城六:曰云中,曰天城,曰长青,曰奉义,曰怀仁,曰怀安。丰州治富民县,属城一。曰振武,云内州治柔服县,属城一曰宁人。

蔚州治灵仙县,属城四:曰定安,曰孤狐,曰灵丘,曰广昌。应州治金城县,属城二。曰浑源,曰河阴,朔州治鄯阳县,属城二。曰宁远,曰马邑。武州治神武县。东胜州治榆林县,属城一。曰河滨,天德军治中受降城,属城一曰宁边州。金因之。

元为大同路录事,同浑源、应、朔、丰、东胜、云内、蔚七州。东至保安州界,西至武州,南至代州,北至大碛,广八百余里,轮五百余里。

录事司治大同县,属城四:曰白登,曰宣宁,曰平地,曰怀仁。浑源州治浑源县,应州治彰国军,属城二。曰金城,曰山阴,朔州治唐马邑,属城一曰鄯阳。丰州治天德军,属城一曰富民。东胜州治唐所徙东受降新城,属城一曰东胜县。云内州治中受降城,蔚州治忠顺军,属城五:曰灵仙,曰灵立,曰飞狐,曰定安,曰广灵。

云中郡总图云中郡图云中郡属图。

大同县。附郭。编户二十六里。东至洪州界,西至右卫东望庄,南至应州张家庄,北至猫儿庄,广轮皆二百一十里。

怀仁县府属。编户九里,近裁为八里,在府西南七十里。东至大同县新桥,西至清凉山,南至赵家疃,北九至大同县苟家寨,广四十五里,轮六十五里。

浑源州编户一十一里,在府士东南一百二士十里。东至广灵分水岭,西至应州罗家七庄,南至灵兵县林蔡家峪,北至大同瓮城口驿,广九十五里,轮一百六十里。

应州领县一。编户二十里,在府南一百二十里。东至浑源州罗家庄,西至山阴县潘名庄,南至繁峙县茹越岭,北至大同县三山门,广七十五里,轮八十里。

山阴县属应州。编户七里,在州西六十里。东至应州长乐村,西至马邑县新村,南至代州佛宿山,北至怀仁县黄花岭,广五十二里,轮七十五里。

朔州领县。编户八里,在府西南二百八十里。东至山阴县新村,西至太原府荞麦川,南至太原府崞县叚家铺,北至大同左卫屯田所马邑河,广一百四十里,轮二百里。

马邑县属朔州。编户八里,在州城东四十里。东至山阴县新村,西至州七里河,南至鴈门关界,北至洪涛山,广七十三里,轮七十五里。

蔚州属县三。编户一十六里,在府东南三百五十里。东至保安州美峪口,西至浑源州乱岭关,南至唐县石臼村,北至怀安卫神仙口,广二百三十里,轮二百九十里。

广灵县属蔚州。编户八里,在州西六十里。东至州苏家疃,西至浑源州乱岭关,南至灵丘县义泉岭,北至在同县桦涧岭,广一百五里,轮一百里。

广昌县。嘱蔚州。编户:西里,在州东一百五里。东至直隶易州石桥林,西至灵丘县白阳铺,南至直隶唐县石臼村,北至州里石岭,广一百一十里,轮一百四十五里。

灵丘县属蔚州。编户一十里,在州西南一百六十里。东至广昌县马岭铺,西至浑源州蔡家峪,南至直隶阜平县铁岭口,北至广灵县义泉岭,广八十里,轮一百九十里。

论曰:画疆分野,本九州铸鼎之义,而周礼备列职方,制秩秩也。云峙鴈北一垣龙荒包括无外。四州七县,以暨卫戍村落,历历天府之雄。即时值迁转,规画,万祀不攺,悉延袤而详载之,非独稽道里之远近,幅陨之广獈,所以明职守而奉版章者,端在此矣。

方舆志星野

倬彼云汉,玉绳亓耿。河岳精华,垂垂如璟。蓬容不著,天矢夜炯,盛世之瑞。景卿勒鼎志星野。

恒山入昴五度。大同正属恒山。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大梁为赵大同,赵之北郡。云中,入井二度。昴、毕正赵之分野,而各星所主,且与地方人事相紊。合大同之占毕、昴,固不易之訦也。

天原发微曰:析城、王屋、太行、恒山、碣石,西倾、朱圄。其次曰大梁、析木,以负北海神,主恒山,曰辰星。此以补缠次之遗。

昴宿图。

步天歌曰:昴七星一聚实不少,阿西月东各一星,阿下五黄天阴名。阴下六乌𫇴稿营。营南十六天苑形。河中六星名卷舌,舌中黑点天谗星。砺石舌旁斜四丁。昴十一度下为日月中道,天之耳目也。又为旄头,主边外,大而尽动,若跳跃者,边外大兵起。一星独动,欲犯边。荧惑守其北,燕赵兵起。太白守之,边外兵动。

天河一星,在胃东。月一星在昴东,主女人灾福。

天阴五星在毕柄西,主从天子弋猎之臣。

天苑十六星,在昴毕南,如环状,天子之苑囿,养禽兽之所也。

𫇴稿六星,在苑西,以供苑养也。

卷舌六星,在昴北,天谗之外,主口语,以知谗佞。

天谗一星在卷舌中,主医巫。

砺石四星,在五车北,主磨砺锋刃。

毕宿图

步天歌曰:毕恰似爪乂八星出,附耳一星毕股光。天街两星毕背旁,天节耳下八乌幢,毕下横列六诸王。王下四阜天高星,节下圃圆九域城。毕口斜对五车口,车下三柱任从横。车中五个天潢精,潢畔咸池三黑星。天关一星车脚边,参旗九个参车间。旗下直建九斿连,斿下三十鸟。天园。

毕十七度,主边兵弋猎。其大星曰天节,一曰边将,主边外之尉也。明大,则远方来贡;失色,则边兵乱;动摇,则边兵起。木犯,有军功。张衡曰:毕为天马。昴毕间二星曰天街,主国界。街南,阳国中夏;街北,阴国边外也。金、火守之,边外兵起。附耳一星在毕下,主听得失。星明盛,则中国微,有盗贼,边堠警。动移,则谗佞行,兵大起,边尤甚。天节八星,在毕南,主使臣之所持也。

诸王六星在五车南,天汉之中,主宗藩。天高四星,在参、旗西北,近毕,此台榭之高,主远望气象。不见,官失守。

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共十四星,在毕东北。五车,主天子五兵。西北曰天库,主太白,秦也。次东北曰天狱,主辰星,燕、赵也。次东南曰天,主,岁星,鲁、卫也。中央曰司空,主镇星,楚也。次西南曰卿,主荧惑,魏也。五星有变,各以其所主占之。

又镇星舍五车,燕、赵大旱。三柱一曰三泉,一曰休,一曰旗。五星明,柱皆具,则仓廪实;不具,则国绝食。天潢五星,在五车中,主河梁津渡。咸池三星,在天潢南,鱼囿也。天关一星,在五车南毕西北。亦曰天门,主边塞事。参旗九星,在参西,五车之间,天旗也。明而希,则边警不动。流星入北地,兵起。玉井西南九星曰九斿,天子之旗也,主边军进退。金火守之,兵乱起。

天苑之南十三星曰天园,植果莱所也。

按昴七星曰髦头,边外星也。

毕曰罕车,为边兵。尔雅曰:浊谓之毕,故掩兔之毕,或谓之浊,因以名星。苏竟曰:毕为天纲,主纳罗无道之国。武王伐纣,求助于毕,是也。昴、毕同宫,曰大梁之次。大同,赵北郡,在天街之南,是为阳国。其正占毕、昴无疑。

论曰:羲和命而象纬明,璇玑具而七政齐,保章设。而九土辨一行云:星之与王,以精气相属,各随其所至而应验之,此知分野之若桴鼓。是以望剑气而识丰城之光,宴太丘而庆贤人之聚,有由然也。圣人神道设教,观天文以察变,理固不容舛矣。

方舆志山川

云带其腰,雨濯其足,源源而来,委委而属,空灵之秀,人物之毓。鹿塞龙潭,山高水绿。志山川。

云中郡溯原起阳和。旧镇雄山,多源于阳和之白登山,又伏鹿山而西,为阳和之断头山、采掠诸山,是其西南而迤逦者。至于翠屏当面,如帏抱城,相传为云门山间中张司马名书镌石,岿然北台者,是也。及考辽志,青坡山在长贵县。梁元帝横吹曲云:朝跋青坡,暮上白登。则此山之为青坡山居多。水则从边外来。旧志云:威宁海在城西二百二十里,绕北而东者,乃其发源也。又马邑河从西北山凿石引出城北,东流,万锦滩,园圃皆其灌溉焉。

伯与云:大同之山脉自太行而来,由鴈门入应州,更东至浑源,乃突屼而起为桓山,透迤而西而南为广灵、蔚州之留老山、倒剌山。而六棱雄于广灵,源于应州之龙首,西为镇城之方山,南垂为采掠、白登山,历右卫马头、丫角以入偏头,而渐达于牛湾、黄河。此则山之大势也。

雷公山城西北一十里,有雷公庙及龙亭,旱祷辄应。

武州山,城西二十里,武州川水出焉。七峰山,城西南四十五里,又名玉龙山,有石洞、天桥。卢朐山在五原,见汉书。缘胡山在祯陵县,见汉志。纥真山城东北五十里。其山冬夏积雪。唐昭曰:纥真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落。即此神。山城北四十里。七宝山城北四百余里,古丰州境。山下有古城,相传为汉五原郡。或云金人所筑。黑山城西北四十五里,古丰州境,与云内州夹山,东西相连。石碌山城西北五百里故平地县东四十里。山出石禄。官山。城西北五百余里,古丰州地。山上有九十九泉,流为黑河。焦山城东一百八十里。朝那山、牛头山,张仁愿受降城所置堠处。朝那一名牟那。呼延谷,有归唐栅。车路。

双山城西南一百三十里。双化岭有二,一在府西二十里,磐踞百里余,世传有二僧共化于此,故名。岭西有古寺迹。一在朔州西南。山有二:一在应州西四十里,接山阴界。一在右卫南四十里。威远卫东三十里,名大小南山。采掠山城东北四十里。其山多出药材,上有采掠大王庙及采掠观。牛皮岭城东六十里有牛皮关。高山城东八十里。丰稔山城东一百七十里。牛心山有二:一在府城西南一百八十里,一在府城北一百九十里。胜山城西南二百三十里。三宝山城北二百七十里。弥陀山城西北九十里,上建关王庙。禅房山城西南六十里,上有寺塔,皆创自辽白登单于台。

按白登因汉高之被围,汉武之自将待边,后世遂皆名曰登。一在城东七里,一在城北百余里,属阳和大都。城北者汉高帝之古迹。

拂云堆古碛口在丰州,有王昭君青塳。方山城北五十里有拓跋、魏二陵,俗传岐王墓。奚望山。斗鸡台在大同,见金志。以上并府城。

清凉山,在怀仁县城西二十里,以有甎塔,及有利国铁冶。锦屏山城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及铁冶。金龙山城西南三十五里,有泉,与马邑金龙泉相通。圃山城西北三十五里。楼子山城西一十五里。大峪山城西南十里。南通鴈门等关,西通左右卫诸城堡。向议筑城未就。小峪山城西南四十里。石井山城西十里黄花岭旁。金仙洞县石如楼殿。并怀仁。

恒山,在浑源州南二十里,即北岳也。初入山,迤逦而上,有步云路、翠雪亭,其巅最高三处,名天峰岭。岭下建北岳观。观侧有飞石窟,前有虎风口。东南五十里有潜龙泉,祷雨辄应,能愈疾。东有夕阳岩、通玄峪、碧略幢。东南有果老岭、白虎峰。北有琴棋台、会仙府、聚仙台、得一庵。又东北有白云堂、望仙岭东半璧有集仙洞。东北有紫芝峪,西南有石脂图诸胜。柏山与恒山相连,多柏,故名。翠屏山二怛山之南,其秀丽如翠屏。五峰山州东,五峰如削。昼锦山城西北二十五里。元公孙亮由御史仕至尚书而还,故名。封龙山,一名龙山,州西南西十五里。夏时雨过,山气上腾如虹。东北有惠岭,秀丽可爱。下有黑龙池,云气上升即雨。有东有五峰山,上有三阳洞,皆为胜槩。金末李治、元好间、张德辉常游此山,时号龙山三老。玉泉山,在封龙山东北五里,形势相连,上有泉,洁如玉。玉华峰州南十里,峰峦秀丽,形如削玉,即恒山之左。马鞍山州城西北,与昼锦上连。龙角山州北二十五里,其形曲上,雨峰如角,故名。孙膑山,州东南六十里,因上有孙膑寨故名。西麓有砻涓寨,相距数里。

南麓有千佛洞,皆凿石而成。凤凰山州西北七里,其形如凤。神溪之水发源于麓,明秀可爱。吴伯与评略云:八山旋而环绕处此,马鞍、龙角不在内并浑源。

龙首山在应州城北,延袤千里,比为山首。山之南跨云中。鴈门山州城西南,北与龙山相望,故州以应名。云山城东南四十里。茹越山州南。三十里,壁列如屏,所谓南山之麓。林木深秀,内多幽境。翠微山东南三十里。龙湾山州西南四十里。上有龙池,旱祷多应。西南是茹越岭,连繁峙县界。香峰山,在茹越口龙湾之南,上有香峰古寺及石甃井。并应州。

佛宿山,在山阴县南三十五里,金王拱碑云:文殊大师留宿处。山上出水,名何家泉,又名覆宿山。黄花山县北四十里。龙门山县南三十里,亦名隘门。上有射御台。后魏文成帝尝射于此。有碑记,其阴刻从臣姓名。桦皮岩县西南四十里。石滹滴水,旱祷有应。并山阴。

翠峰山,在朔州西南七十里。东连石碣峪,北接马𮪣山,道通宁武军山口,西至陀罗台山,磐踞二百余里。山阳有石洞,中有石佛。蒋山州西南八十里。燕京山州南一百二十里,一名管涔山。上有天池,汾水出焉。

东灵山州西一百余里,旧武州地。金箫融为州剌史,尝于此山建台亭,以时游眺。神武尖山,州东南一百里,即武州山之别峰也,贺拔氏宗族居于此。元姬山州北,魏道武侍姬李氏善讴,卒葬此,故名。牟那山,州北三百里。隋大同。城旧墟在此。近耳觜城及秦长城。天德山州北。汉李陵自居延行至天德山,辽太袓平党项,遂破天德,皆此。夹山州北三百四十里。辽主天秨避女直奔夹山,即此。三答巍山,州西北二十五里,山半有泉,旱祷辄应。正统是,居民为建祠。契吴山州东北五十里,与洪涛山连。玉屏山州西北六十里,西接襄山,金李纯甫居此。贺兰山在州南,即贺人,非宁夏之贺兰。弹子山州城北八十里。黑垛山州西北三十里,独出群山之表,丰王墓在其上。另山州西北六十里。苖家山州东北三十里。石磴崎岖,仅通人行。龙虎山有唐尉迟恭墓,并朔州。洪涛山,在马邑县城西北十五里,一名漯头山。灅水出马,七泉涌流,俗名涛泉。紫金山县南五十里,高二十余里,绵亘数百里。雷山县北十余里。

太和岭县西南五十里。西北有杨六郎寨,墓址犹存。笔架山县南五十里余睹谷,金执辽主延僖处。并马邑。

九宫山,在蔚州城东三十里。金章宗避暑于此,因号九宫山。道通易州。金置巡校司。高是山州西。

北七十里,滋水出焉。其东三十一里相接。倒剌山州西七十里,一名雪山。襄州北八十里,西接应州。太白山有二,一在州东南三十里,多奇石,旁有石洞,产红土,可作印色。相传周穆王乘八骏至此,马毙,其血化为土。其一在灵丘县南二十里。山有钟乳穴,穴中乳滴,如县穗然。永宁山州东南五十里,金章宗游猎,尝驻此。人头山州北一百二十里,以形似中。松子山州东南六十里,多松实。麻田山州东南七十里,内有王喜儿仙人洞,春内多种麻,故名。并蔚州,千夫山在广灵县城西北五里。相传前代遣千人取花斑石祭,祷而后取。今神祠尚在,县民祈福于此,故又名千福山。加斗山县东南二十里,有圯城,形迹犹存。天井山县西南二十里,有天井寺,故址寺有井深五六尺,虽旱不竭。九层山县西北二十五里,上有九层崖。

石梯山县西二十里,有石磴,陡绝似梯。直峪山县西南十五里,下有小河注壶。流水。平顶山县北三十里。巧八山县北三十里。其山居中,四围七山相向。东南十五里有滴水崖,泉脉自穴中出,滴水成池。牛栏埚山县北三十里。其山周围有石。栏。老山县东北三里,其山皆石。林管山,县西南四十里,下有泉,入壶流河。瓦房山县东北四十里,形如瓦屋。华山县东北四十里。其山产桦,上有三分砦。白羊山,县西五十里,上有白羊寺,遗址尚存。

望狐山,县西五十里,世传有神人引狐入山,故名。壶山,县东南一里,平地一山,下有乱泉涌出,与壶流河水合流,上建丰水神祠。玉峰山县南一里,两峰突出,如剥玉,世传仙人采芝于此,今石上有足迹存焉。鞍子山县西三里。二阜相连,宛若鞍形。社台山县西南隅,石岗如台,上建龙王庙,王人季夏飨赛于此。飞凤山县东北二十五里。黄龙山县西三十里,昔有黄龙见,故名。六棱山县西七十里。其山前后各垂三棱。临灌山县西南四十里。

上有石夹,流泉数里,以资灌溉。留老山城南二十里。昔元吉弃父于此,其子元孝谏而载归,故名。火烧岭县西北五十里。并广灵。隘门山,在灵丘县东南二十里,壁立直上,极为险隘。溏河经行处。后魏于此置义仓。宋设关防,以稽行旅。圣水山县西北三十里。山下有泉,天旱取水。祷雨辄应。狐山县东十八里。花山县西北十二里,春花赛开,故名。恶道山县东北二十里,险峻难行,故名。龙泉山县东北二十里,下有泉。三山县东二十五里,三峰巍峙。太白巍山县南二十里,其山极高峻,回绕下八盘雪积,春暮不消。银钗岭,县东二十五里,两旁高山峙立,相传妲巳过此堕钗,故名。并灵丘。

香山有二:一在山阴城县南三十里,一在广昌县西南十五里。上有古寺,松柏葱郁,花木繁盛,香气远闻,号胜境焉。臼石山,在广昌县南二十五里,有谷名曰石口,路通保定府。唐县。七山县南三里,七峰相连。登梯山县西南四十里,直上如梯,又名登梯岭。黑石岭县北五十里,上多黑石。雕窝崖县东六十里,旧有银洞,今塞。驿马岭县西五十里,相传妲巳到此死驿马,故名。

插箭岭县东南三十里,相传宋杨彦朗插箭于此。铁岭县东四十里,砂石似铁。并广。灵。盆山,在天城卫城东十里,其形似盆,故名。上有石洞。神砂山城东南六十里,其山尖峰供出,望愈远愈高。晚霞山城东南,日落晚照,霞彩灿然,故之。其形似莲花,又名莲花山。孤峰山城南二十里,由平地起,故名。上有风神庙,每遇大风不止,祭之即息。福禄山城东北十里许。二郎山城东北十五里。上有一泉,不涸不盈,取之不竭。上建二郎庙,遇旱祈祷辄应。并天城。

杨铁山在右卫城西南二十里。黄家山城西北十里。边家山城西南二十一里。圣山城西三十里。平桓山城北三十五里。大青山城西五十里。玉林山城西二十里。黄土山城西五十里。东圃山城西三十里。俱右卫。

红山在平橹卫城北三十里,王石绝红,乃是古名。磨儿山城西北五十里。山形险峻,周环如磨。又古今用武之地。昔单于把秃王与汉兵转战数日于此,今建以庙。傍有碧峰,古洞幽邃,人莫敢入。中平山城西北五十里。石山有二,一在府城东北一百八十里,一在左卫城东六十里。

吴二山,在威远卫城西。西平山平橹城西北五十里。吕公山城北四十里。小青山城西北十三里。并平橹。又考之,丘家岭,在府城西北三十里。野狐岭府北二十六里。拖皮岭府西十五里。傅家岭,在左卫北五十里。啼哭岭左卫西北三十五里。长安岭右卫城北二十五里。忙牛岭右卫西二十里。红王岭右卫东南十五里。盘石岭,右卫东四十里。太和岭马邑县东南六十里岭北口西。

山上有隹吉寨,宋杨将军屯兵之所。飞狐吸即常山之支。

磨笄山在蔚州,一名马头山,纪有辨。

最高峰在平橹卫,总督翁公所名。俱域内山之可述者。云中天下之脊,地形极高,故多上脉而少未流。东。则为御可,源自境外,从东北入口,经得胜堡而南,由府东门外折而南三十里,与十里河水会,注桑乾河。西南为十里河,自西北四十里绕府城南三十里,与御可合襟,并入桑乾。其远而与海通者,则奄遏下水海。黄河经金城、故北地,入五原、云中,历东胜、武川州,而南流平阳河东之西界。若马邑则有桑乾河,东经山阴、应州,至大同县界,又东历宣府之顺圣、西城、保安州,入居庸,以达芦沟入海。在广灵有滋水,东经蔚州北,绕襄山东麓,至宣府顺圣东城,合流桑乾。又有呕夷河,与浑源沪水,东南入倒马。广昌有拒马河,东南入紫荆。此则水之大略也。

水磨河,在府东门外,奄遏下水海府西北二百里,水潮无常,纳大纲、小洞、大汇、小汇、四海及银海水诸细流。

黄河北自东胜州界而来,历废武州西北二百五十里,南流,入太原府保德州界。桑乾河,源出马邑县北洪涛山下,经山阴、应州、大同县界,东南入芦沟河。又按水经,其河源自太原汾阳北下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县雷山之阳,汇为七泉,曰上源,曰玉泉,曰三泉,曰司马洪涛,曰金龙池,曰小卢,曰小浦,七泉合而为一,是为桑乾河。金河,在古云内州东南一百五十里,西流入天瑞泊。其泥色似金,故名。紫河府西北四十里。源自古丰黑峪口,西入云内州,东合黑河。黑河府西北四百里古丰州界。源出官山,由云内州至东胜州入黄河。

天瑞泊,在古云内州之西。武州川府南十五里,又名合河,源出白羊山溪谷中。御可源出府东北开山口,与得胜河两源合流,经府东门外。金大定中所立边元中碑,折而南,民资灌溉,与武州川水会,注桑乾可。金河泊府西北五百里古东胜州境。

上承紫河,南流入黄河。

兔毛河府西二百里骆驼山,流过废东胜州,入黄河。

君子津府西北五百古东胜州界。汉桓帝时,有大贾赍金行至此,死,津长埋之。其子寻父丧至,悉以还之,一无所取。帝闻之曰:君子也,遂以名。

沙井府西北四百里古丰州,其外即界壕,古沙陀也。沧头河府西百二十里。威远卫南。临乐、没越泺俱在城西四百里古丰州界。葫芦海府北二百里。以上并府羊圈海右卫城东南五里。三家川卫北五十里,三家河卫北五十里。小边外南大河卫南二十里王石匠河卫西南四十里。马营河卫北五十里。南小河卫南关近门。杨千户河卫城南。箫官人河卫西二十里。并右卫。

天河天城卫南一里,流至城北,常泥泞不易过,故名。廖家河。左卫城自西游东,衿带城北。汤旗河平橹卫城西北三十里。姚、赵二河卫北三十里,流入沧头河。细水河井坪堡南十里并各卫。

上石井怀仁县西南一百里。下石井县西南一百二十里。镇子海县东一百五里,周回二十里,西北有泉,深不可测,遇旱祷雨辄应。南河也县南五十里。双井县城西南一百一十里。相传地一丈涌泉一所,今砌二井并怀仁县。

浑源川在浑源州西南,源出叹玉峪,分流至州西北,汇为大泽,西流入神溪。崞川在州西南,源出应州安西镇,折而北注于桑乾河。凝水州南七十里,西南入温泉水。温泉出宣谷,其水温热若汤,浴之能愈百疾。黑龙河州城秀岭之下,云气升,不三日即雨。神溪水州北七十里,中有孤石,方亩,高丈余,有律中祠,周回泉混出,傍有受水池,虽隆冬不冰,俱西南流。李峪山州西南一十五里。乳泉水州西二十里。凌云口水州西南三十里。磁窒水口州南十里,东西分水,引入城上。并浑源。金凤并在应州旧城内东北隅,相传晋王李克用生时,有金凤飞出,故名。

龙湾泉州西南四十里。大小石峪水,俱自城南流,至西旧城外,合注桑乾河。浑河州东二十里。唐泉州东二十里,冬夏长流,傍有镇国将军唐鉴墓。圣泉州东三十里北胡疃平地,冬夏长流,旱祷辄应。并应州。

沙家泉在山阴县。神泉在山阴县西北四十里,一泉三眼,水白而甘,并山阴。灰河,在朔州城南三里。源出宁武军山口,北流至洪崖村,伏流十五六里,涌出,经城南,至马邑入桑乾河。居延川州北云内境,一名居延泽。汉苏武尝因于此。神池州西南九十里,东南有古城遗迹。七里河州北七里,源出洪涛山,下流经酸剌村,东南合灰河。泥河州东七十里。宁边河州北二十里洪涛山之阳,水连桑乾。圣水井州西北三塔嵬山下,其水潦不溢,旱不涸,郡人遇旱,祈祷辄应。并朔州。

灅水,源出马邑县城西北洪涛山,即桑乾之源也。汉书谓之治水,水经谓之溹涫水。金龙池,在县西北十里洪涛山下,有水一泓,深不可测,严冬不冰。后魏以来,人传池有二龙,时化为马,一骊一黄,遇天阴晦辄出。

民间之马遇之生驹,神骏,或有角,如鹿茸然。恢河县南五里。发源宁武山口,北经流红崖村,伏流十五里,至塔底地复出,经朔州马邑县城南,东流至庄头村,入桑乾可。黄水河县南二十里。泥河县东北三十里。鄯河县东三十里。

呕夷河,源出浑源州东南五十里□峰岭,至今峰口沟堂山之水自西北来,合流,东南经灵丘、广昌、倒马关、定州界,注魏河,入海。

周职方曰:并州川曰呕夷。又名唐河。并马邑。

壶流河在蔚州城北二里。源出广灵县,壶泉自西南而来,绕城北,东南流,入安定县西界。金河州东八十里,源发五台山,其水映石如金,内有临洞,水泉如盆,酌之不竭,注之不溢。

七里河州东七里。滋水有一,二在蔚州西南三十里南马庄,一名神水泉,东北入壶流河。一在灵丘县西南,回岭悬流五丈,湍激之声,震动山谷,东流入唐河。乾河州东南三十里,源出太白山,流二里,出口四散,灌溉民田数十顷,入壶流河。

渡口河州东北九十里。正德间,巡按王时中筑桥并蔚州。莲花池州东北六十里,周围一百五十步,其水温暖,有荷花汤。浴泉在五台山内,浴之可愈疾。二泉一凉一热。

丰水在灵丘县东南平地,一山,乱泉涌出,东流为葫芦水。有丰水神祠在焉。作疃池县西方十亩,其水潜缩,中约五亩,遇雷雨动作,则水涌涨。

集兴疃池县南十里,其水清湛,冬夏不竭,注壶流河。

壶流河,古名滋水,源出广昌县西西三十里沙泉山下,水名沙泉,东注合壶川山下水名神泉,二水合流,其形如壶,故名。经蔚州,注顺圣川,入于桑乾。

枕头河县南三里,其源出自翟家疃,东注壶流河并广灵。觉山井在灵丘县城东南三十里,环堵皆山,而井在其中,深可三百尺。

驮水县南十里,俗传僧畜驴驮桶,自下山取水,时人识之,僧遂酌水注桶,自驮而去。

黑龙河,源出县西四十里黑龙谷,上,建黑。龙神庙南入唐河。涞水发源广昌县城,南,流入保定府易州并灵丘。

木瓜涧在广昌县。唐乾宁间,李克用计燕师刘仁恭遇战于此。

拒马河,源出县南三里七山下,即涞水之源也。相传杨彦郎拒敌于此,故名。又云:金章宗至此,乏水,见土色润,以鞭指得水穴,马跑饮之,又名跑马河,流入紫荆关,抵易州并广昌。

又考之,白道泉,在府城北,相传即饮马长城窟。石窟寒泉府西三十五里石佛寺。

三圣井府城东一百二十里沉家窊。俗传元帝驻跸于此。饮马涌泉,在天城卫西南角百步余,其水万人用之不竭,终年不用不溢。

西涧泉,在平橹卫西南一里,滔滔涌出,其济无穷。乳泉在浑源城西。

灰泉怀仁悬城东二十五里。元大德乙巳夏,大同地震,有声如雷,怀仁县城裂二所,涌水尽黑,漂出松柏朽木,即此泉也。

莎泉怀仁县城,后魏尝以此名县。杨泉朔州城,尝有鲤鱼化虹之异。小浦泉在马邑县。玉泉马邑城西北上源泉之右。上建龙王庙,祷辄有应。

上源泉在马邑西北雷山前,距城十里。细卢湾泉马邑西北金龙池东,相拒里许。暖泉,在蔚州城西,其水夏凉冬暖,民资灌溉。金波泉,在蔚州代王故城,其味甘美。海子泉州北一百五十里,隆冬不冻,盛夏逾寒。饮马泉州西十里许,父老云:唐大宗饮马于此,后因名。

白马泉灵丘县城西北四十里。旧傅汉文在潜邸时,经此,乏水,白马跑地得泉。瑞泉广灵县城西五十里白羊山内,瀑湍奔腾,如唾玉。石夹泉县西南五十里临灌山,其泉自石缝中突出。

洒雨泉县西南五十里直峪山,源从石孔中突出,遇旱,使众妇人泼洒之,遂雨。其泉尝灌田数十顷,比注枕头河,东入壶流河。神泉又名丰水,在壶山下。有泉百泓,汇为一池,广数亩,碧光潋滟,四时游人不绝。鸦儿泉,在县西南四里,鸦多饮啄于此。中有古冰,人感寒疾者,取而饮之,汗出即愈。谚云寿民丹水。

莎泉,在县西三十里,泉半多莎草,故名。壶流河源一斗泉,在广昌县城西北三十里九层崖。涞源泉县南半里,东流合拒马河,入紫荆关。马跑泉县南九十里。俗傅杨彦朗统兵至此,渴甚,忽见白鹿,射中驰追,惟箭插地,马以蹄跑地,泉即涌出,北注唐河。

又府有祁夷、鸿鴈,天城有天潮河,右卫有石温泉、红草泉、东流泉、三里泉,左卫之肖尽河、威远之打鱼河、丰州之雕鹈泉、百泉湖,朔州之沙楞河、怀仁之古镜泉、山阴之白泥河、黄水河、集兴池、广昌之滴水泉、鸦儿汇,杂见其名,道里莫考。

论曰:天地之气,结为山,融为川,其远且大者,归乎虮拔峾沦,统之而尽乎包蕴矣。云中山可指名者百余,大都祖于恒岳;川可指名者百余,大都宗于桑乾。然一面一眉宇,连山而𧕪螉可割,共水而分湖可注,标奇擅秀,随地拔尤,则道子腹中,正自不能不详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