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新昌县事古庐陵虚岩刘作梁纂。

山川志

山、峰、岭、岩洞、石、岙、园、坞、溪、潭、渚、井、泉、岸、塘、湖、渡。

新初属剡,天姥、沃洲诸名胜,古今侈谈。自割台、剡而县之,凡佳山水尽入焉。其储毓灵秀,笃生英贤,暨民之生聚乐利,咸有资于斯也,是不可以无记。志山川。

五马山,一名五龙山,在县北一里。其下有光鼓潭,俗称五马饮泉,乃邑之主山也。宋李从训有诗,明侍郎吕献有诗,附十八卷。

南明山,在县南二里。形若骆驼,下有宝山,称骆驼卸宝山顶有石棋枰,乃邑之宾山也。见称宋王十朋会稽赋口。石亨之有诗附十八卷。

书案山,一名五山,在县东二里。五峰相连如贯珠,正对学宫之前,俨如书案。降而平衍为县治,乃邑之来脉山也。明尚书何鉴有诗口,侍郎吕献有诗附十八卷。

石城山在南之前明,嵬岩攒簇,石壁千仞,古藤络其上,花时如锦城。步自石牛镇而入,有锯解岩、白云庄、白莲庵、千佛洞,又有夹溪塘。循塘而行,有白□坞□。洞濯缨宋朱文公建。口明举人俞应星更于洞亭内凿小池,叠石为假山,崆峒幽邃,筑□舍其问,有未了堂、眺月台,境甚佳丽其内。为宝相寺。山门榜曰石城。曰松岩,宋张即之书。又榜曰南明山。米元章书。有紫芝岩、山髻岩。岩顶有天井,岩下穹窿如洞门,天成,人力盖相参焉。中有石佛,高百尺,梁建安王造。弥勒佛阁,甚宏伟,旁有狻猊二石。东有月峡岩,两崖峭削,中开一罅,方正如门,有双松挺立,中秋月落峡间,俨如宝镜开奁,对面有望月台,今毁。又有石缝梅。齐相井,俗传唐齐𫖮所居云。山有十五题,井其一也。唐孟浩然有诗口,李太白有诗,罗隐有诗口,宋章得象有诗口,王十朋有诗口。明吕不用有诗,二,侍郎俞钦有诗口,尚书何鉴有诗,黄御史潘沃有诗口,县令曹天宪有诗,邑人吕世东有诗口,尚书吕光洵有诗口,参议俞则全有诗口,尚书潘晟有诗,二郎中吕若愚有诗口,举人俞应星有诗,二县令田琯有诗口,清县令刘作梁有诗。

鼓山,又名屏山,在县西五里。脉自旗峰,降于平衍,岿然突起,顶圆平,若鼓若屏,有泉池。可田山,横截水浒。为邑门户焉。按:旧有希声庵、真圣院,俱废。今有石子重书院,及吕尚书真武祠口尚书何鉴有诗附十八卷。

旗山,在县西七里。其形如旗,一名天乐一名嗑山。

独秀山,在县西北三里。其脉分五马山,支陇独峙山下为醴泉。

南岩山,在十九都县十五里。山岩陡险,皆沙石积成,如筑墙状,以物触之,纷纷而落。世传大禹治水东注,积沙成岩,是为海门岩。石间或有螺壳。半壁有钓矶,俗传庄子任公故碛。崖上有巨棺,板,中有巨骨。方腊寇入山,从绝顶垂绠下窥之,见所蜕骨甚大,微红。其岩有滴水、乳香岩、太师岩。唐李绅龙宫寺碑云:南岩海迹,高峰犹存。二见称。宋王十朋会稽赋。

天姥山,在十八九都县东五十里。高三千五百丈,周围六十里。其脉自括苍山盘亘数百里,至关岭入县界。层峰叠嶂,千态万状。最高者名拨云尖,次为大尖、细尖。其南为莲花峰,北为芭蕉山,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石壁上有题字,高不可识。又有枫树,高十余丈。唐李太白有梦游天姥吟,董贯道有赋。

沃洲山,县东三十五里。山高五百余丈,围十里,与天姥山对峙,有鹅鼻峰、放鹤峰、养马坡,世传攴遁放鹤,养马于此。又有石封门、题字岩诸景。晋代名人多聚于此唐白乐天有沃洲禅院记,口尚书何鉴有诗,人监生吕光迎有诗。

刘门山在十八九都县东三十五里。山下有采药径、刘阮庙。沿溪而止,有阮公坛。唐曹唐有诗口,元祯有诗日,邑人吕华有诗口。提学桐城阮鹗。过桃源,有记,有诗二。教谕徐汉有诗,知县刘作梁有诗。

彩烟山在县南八十里。其山平衍,势盘旋崺峛,四面皆崇峻岭,居民杂处其间。宋无逸有诗。

泄上山在彩烟东南。从麒麟岭渡溪,溪潭渊汀绀澈,上数武,开小谷口,有石岭,细岭旋折而上,凡十余盘,皆回峰翳樾,流水潆溅,似无投足处。缘壁行数里,忽开豁爽垲,别有天地矣。巍峦对峙,远岫插青,佛宇楼观,幽敞深邃。又有奇花翠竹,峭石清泉,足以怡神旷怀,与华顶石梁相望,一绝境也。进士吴江令唐阶太有诗。

山背在三十三都县东三十里。四面相距四十里,旁皆峻岭,岭之外环以大溪。山上有小山,盘伏如鳌,故又名鳌峰。宋杨万里宿梁总之宅,有诗。

东岇山,一名远望尖。在三十三都县东。

九峰山。在二十四都,去县治东南六十里。

寒云千叠山,在一二都县东三十里。山高二百余丈,四面层崖如叠,地气高寒,夏多挟纩。扬养晦有诗。

九岩山,在十八九都县东南三十五里。其下有蒙泉井。

挂帘山,在县东南三里。其形如帘。旁有象蹄山、黄柏尖山,在二十八都县东南一百里。登山可见东海,故又名望海尖。

雪溪山,在二十八都县东八十里。其地阴寒,冬多霜雪,故名。

门鸡山,在三十八九都,去县东北一十五里许。两山之首,昂然而前,若门鸡状。与石塳山对峙。

三山在县南二十里。三峰并出,如笔架然。

柘溪东山。见村墟,山下小山如圆月。旋纲山。在三十九都县东二十里。平山。在县东南五里。渡王山。山在三十三都县五十里。世传禹治水时,登之以望东海诸山。

遁山。在十都县西四十里,僧支遁所居,绵亘二十余里。第一尖山。在二十七都,去县东一百里。钓泉山。在二十七都,去县东一百里。狮山。在三十五都县东北二十里,有大明寺,今废。

梓山。在三十六都县东南八十里。旧有梓木,故名。东山。见村墟口。明邑人甄圭有诗。

木队山,原名抹黛山。在十九都县东南三十里。下金山。在县西五里。眠犬山。在县西三里。西山。在六都县西一十五里。

蜈蚣山、在七都县西二十里。岩屏山一名苍龙。戏珠山。在八九都县南三十里。双笏山。在县南五里。甘棠山。在二十都县东十里。茅洋山。在七都县西三十里。余家山。在二十都,去县治东三十五。

阳坑滑石山。在一二都县南十五里。纱帽山。在六都,去县治西二十余里。裹梁山,一名仙桥。在三十八九都县东十里。画眉山。在二十都县东十里。

孟塘山。在三十八九都县东十里。宋尚书黄度建爱山亭于顶,自为之记。兰洲山。见村墟。

南山脉从天姥,群峰叠拱如环城,内稍宽广,容数百家。其景有八。县令田琯有诗。

象鼻山。在二十七都县东八十里。两象交鼻,元时遣兵凿断气脉,其迹犹存。

紫微山。在县西七十里。紫石山一名铁牛。在五六都县西廿里。展诰山。县东卅里。

鸡峰、在县西五里。五峰、在三十八九都县东北十五里。瑶宫峰一名天聪在二十都县南一十五里。莲花峰、在沃洲山。菩提峰、在二十六都县东八。与。台山接佛,故名菩提。荛坑峰,在二十六都县东八十里。崔嵬峻峭,周围十里,高千丈。兜峰、在县东四十里。映红峰、在县南二十里。七星峰。在县东三十里。

虎队岭、在县东五里。关岭、在十七都县东七十里,与天台接界。朱母岭、在二十八都县东六十里。洪武知县贾骥过岭,腹甚饥,出所怀乾饼啖之。时有父老自山谷中持蜜汤以献,不受。民乃谣曰:清泉不与盗泉仝,何事贤侯忍腹空。从此区区朱母岭,行人今古挹清风。任胡岭、在一二都县东三十里。韩妃岭、在十五都,去县南五十余里,有韩妃墓。花钿岭一名醴泉岭、在四都县西北十里,与嵊县接近。石蟹岭、在十四都县东十里。百步街岭、在县南三里。凡游石城者多由此。夹溪岭、在三十都县东三十里。溪夹于两山之之间,故因以为名。银朱岭、在三十三都县东二十里。石色似朱。黄罕岭在三十都县北五十里。宋咸通中,裘甫据宁海,浙东观察使王式给曰:惟黄罕岭可以入剡。甫果从岭入,千遂败,擒之。官岭原名佥判岭、在三十三都县东二十里。石丁岭、在三十八九都县东北,十□□。□兵岭、县西五里。东岭、县西五里。虞家岭、在四都县。口口、五六都,东北五里,□□□里。方广岭、在三十八九都县北十余里。禹庙岭、见渡王山。□□岭、在五六都县西十五里。岳家岭、在五六都县西二十余里。南岩岭、□□。□岭、在一二都,去县治南二十里。芝田岭,见村墟。会墅岭、见村墟。青岭、在一二都县南三十里。寨岭、在二十四都县东五十里。台头岭、在十都县西七十里。陈公岭又名成固十三县。岭、练使岭、西南风火岭、在十都县西三十五里。西岭、见村墟。黄坑岭、在十三都县南一百二十余里,与东阳交界。剡界岭、在三十都县东北八十里,与奉化界。苏木岭、在二十七都县东北九十里,与宁海界交。董彦光擒冯辅卿于此。打石岙岭、在四都,去县北二十余里,与嵊县交界。乔木岭一名天烛岭、在八九都县南二十里,有石笋卓立。产芝岭。□□,九都县南二十五里。

挂榜岩在学宫右,南明山之支陇也。苍翠壁立数十丈,下临碧涧,如挂榜形。又名苍岩。邑科第不绝,皆谓此钟秀。上为驼峰,有松一株,望若偃盖。岩侧有普驼、别境监生吕鸣太建翠野亭、怀棠书屋于山麓。人。金陵王洪挂榜岩有诗。修撰罗万化怀棠书屋有诗。穿岩。在十都县西五十里。其峰十九:曰鹅鼻,曰缆船,曰狮子,曰旸岫,曰泗洲,曰文殊,曰普贤,曰幞头,曰蒸饼,曰香炉,曰笔架,曰望海,曰覆钟,曰卓剑,曰棋盘,曰新妇,曰摆旗,曰磬,曰马鞍。又有穿岩洞,高挂石壁间,有窍穿透,隔岸观之,如圭窦然。诸峰罗列其上。稍宽平处有泉。田中一石山,开口如狮。旧有。穿岩庵、今废。左有伴云庵,邑潘最建。二,宋平章王爚有诗二,明张汝威有诗二,训导吕光演有诗。龙岩、在县南二里。孝子吕琰悦亲,庐墓于此。口。吕不用同曾伯漫游,有诗。知县,邑人何继有诗。隐岳岩、锯解岩,又名试剑石、仙髻岩,俱见南明山口。明训导戴邦玉有诗响。在县西岩南。里白一傅。在四都县岩西北五里。四面皆苍绀色,中有白一带,状若傅粉,故名。旧有北镇庙,今移入北城之内。蝙蝠岩、在五六都,去县治西南十余里。岩内有洞,其深逶迤不可测,好事者持灯而入,内多白蝙蝠,故名。挂钟岩、在县西二十里。两山壁立,上合下开,中露天光一线。有玉华峰、瀑布泉,盖奇景也。陈岩、见村墟。九岩、见山。金鸡、在二十五都。岩壁高岩丈余,中有洞百尺。题字岩、在沃洲山。旧传有题崖,今防入溪。宋石余亨有诗。踞虎岩、在余家山。乳香岩、滴水、俱南岩山。明赠尚岩书吕世良有诗。能口岩、在二十九都。山顶有石如熊头,开口,故名。响鼓岩、在二十九都。平阔如白鼓岩,扣之有声,故名。白岩、在五都县东南四十里。

隐岳洞在石城山。前五代时有隐岳寺。钱镠王有诗,明尚书吕光洵有诗,二,参议俞则全有诗,二,大学士潘晟有诗,口县令萧敏道有诗。水帘洞在三十三都县东四十里。大坑之中。山高十丈,广三丈余。洞口有飞瀑一派,从高喷薄而下,若垂帘然,随风东西。光辉夺目。洞中悬石如猪肝,紫色,水滴下微红。下有石盘盛之,前有石方丈许,面有迹若马蹄,因曰马蹄岩。左右有圆石如拳,碎之,内有屑如𬳊,或类麻或类。豆,随人所欲而应。俗传禹治水至此,弃其有诗赠尚。书。潘日升有诗,贡士吕光升有诗。二县令李之达同庠生吕若□游洞有诗。口训导吕光演有诗,黄县令田琯有诗,尚书吕光洵有诗。仙人洞在县北二十里。灵山洞在独秀山。明章胥民有诗。真溪在二十四洞都县东四十里。一名碧桃洞,在山半壁,人或持火入游,见有天梯石石棋枰、座具。

石棋枰,在南明山顶。一石方广二丈余,厚五尺许,阁于崖巅,面上棋路犹存。相传仙奕棋处。明陈严有诗。狻猊、在隐岩寺前。旧传天台僧智𫖮死,有二石兽至,号哭作仰天叩地状,遂化为石。载郡志及大明一统志。在县西。石牛、二里官畎边。石龟一在南洲,一在长潭,一在叠石,以形。龟象,故名。叠石见村墟。三石叠起,侧临清涧。石鼓。在杳林。

苍岙、在县东南五里。哀岙、见村墟近百尺岩。黄沙岙、在县西南五里许。石宕岙、在县西南四里。严岙、在县北五里。西岙、在县北十里。五龙岙、在县西十里。胡芦岙、在县西十里。元火鲁思密御寇于此。施家岙、在县西渡王山。徐家岙、在县东三十里。潘岙、在县南十里石溪之右。赵婆岙、在县西十五里。岭坑岙、在县南十里。蔡岙。见村墟

涉趣园,宋石子重所营。中有洗心亭、栖息轩、双清阁、澹吟斋、松洞、桃洞、探春径、回澜桥。王家园、在长潭人,宋平章王爚建。中有沂春亭、苍雪观、答春堂、闲远楼、石版街、松化石。孙塘园、在城东北,明知县周文祥建。皆可园、在城西,明尚书吕先洵建。内有池,有见可亭石假山口沃洲书楼自为之记。南园、在即□□则全读。阁阳逸积书十卷,自号翠微居士。北园一名闲乐园、在五马山阳,参议俞则全逸老怡宾之所。有长秀亭、印月池,徧竹,为蔷薇屏、芍药栏。假山三座,曰东华峰,曰西锦峰,中曰穹窿洞,绝顶曰祥露台,曰孤眺亭,曰锦翠岭,曰息机津,杂植花木,景颇幽闲。名人题咏颇多。俞则全自为诗。皆春园、在城西,内有乐间堂,水濂弟国学生潘京著其说,潘晟建。

宿云园又名山亭。在城南。贡生何纲建。有池沼、假山、藏书楼阁,有诗。归得在城西园门外,旧名川上,居辉县知县吕光化藏修之所。内有环翠楼、桂泉书屋,积书其中。自苏门解组归,更名归得,取唐人欲归之便得之义云。侄孙郎中吕若愚记。松荫园、在龙岩下。郎中吕若愚于父封君墓旁筑园造亭,率子弟读书簏其中,松阴四合,因别号故名。猗园、在城东,举人俞应星。所建,植竹万竿,故名。七芝园、在城北,举人俞应肃父,庠生俞秉瑚建。内有假山尚友堂,积书训迪子孙口郎中吕若愚有诗。静园。西泠张坽有记,吕曾模、吕爚并记,吕曾棣建。

桃花坞、见石溪山,金陵王洪有诗。后坞、在县南十五里。上泄坞、在三十都。周家坞、主簿周尚显祖父墓在焉。董公坞。在三都,有俞宾墓。

东溪其源自天台石桥瀑水,北经石笥,出青坛、沃洲。别一源出南洲北,经小将,与青坛合,下流过东北而西,三溪合流入嵊县。横溪在县东北二十里。发源蔡岙,由上徐经曹洲,至藕岸,西流至嵊浦口入江。石笋溪在一二都县南七里。又名石溪。赤土溪在二十都县东三十里。发源自会墅,经斑竹,入赤土,西流与东溪会。柘溪,在二十都县东南十里。发源九岩。山流入虎队岭,会东溪。

皇渡溪在十八九都县东南六十里。发源天台万年山,经下洲,至槐潭,合流至嵊。长潭溪在十都县西南三十二里。发源东阳,过长潭入嵊。

潜溪原名前溪,发源马鞍山,绕阳坑,经袁岙、后溪为三溪,合流至嵊。

王泽溪,在三十八九都。源出四明、奉化,由沙溪北至杜潭,别一源出天台、宁海,由三坑经唐家洲,纡绕三十六渡,北流汇潭出嵊县浦口。

郎渡溪在县西南三十里。发源东阳县界,随山流行于彩烟之间,过竹潭,至槐潭,流入剡溪界。韩妃溪在十五都县南五十里。源与朗溪渡同。中溪在二十七都县东南八十里。源与王泽溪同。

四相潭、在石溪。相传在待旦开义塾时,文彦博、杜衍、吕公著、韩绛皆来学,曾浴于此。光鼓潭、见五马山下。夫人潭、在三十都。唐方夫人丁锦奴死节于此。王洪有诗。高蟠潭,在二十三都,去县东二十里,俗称白龙母所居,岁早祈之,有应口。宋季拱辰有诗。白水潭、在南明山,俗称石佛座。下有白泉潭三大字。岸椿潭、在水帘北。有石澜自东岇山来至潭,其深不测,两旁石壁,高数丈,水流无声。上有椿树,甚怪,覆潭上。龙溪潭、有龙潜焉,在上徐,其深不测。枫潭、在高桂东一里。百丈潭、在袁岙百丈岩下。雪潭、见鳌峰中上有瀑布泉,高挂岩端,约二三丈,泻于潭。槐潭、一名长潭、在郎渡溪,方于有诗。弹子潭、在东门外五里。龟岩潭、近槐潭,下有放生池。竹潭、县西六十里。龙潭、在三十八九都,相传有龙居之。步潭。在县西十里。五有石梁可渡。邑人吕仲春有诗。

梅渚。见村墟。

七星井凡七井。烈县直街如七星然。宋知县林安宅所凿。齐相井、事具石城山寺。五氏义井、在锦村,州判王惟通所浚。潘氏义井。有二一在县东潘家桥,耆民潘惟清浚。一在县北二官道边。万历丁未,耆民潘明吾浚新邑水。邑易渴,遇旱辄涸。此井汀泓澄澈,味独清列,旱则日汲,千家多利赖焉。义泉二井、在县西二里茶亭前,行人汲饮,其一以塔盖之。天井、在南明洞顶,冬夏不涸。石井、在天姥山下。钟井、见村墟。复井。在儒学内。

蒙泉、在九岩山下。姚祐有诗。醴泉。在独秀山麓,其味甘美。宋评事章天与有诗。

藕岸、见村墟。竹岸、在查林之上。前岸。在洞岩后,在与溪浒。岸在山之西。

后畎塘、在县东北半。亩塘、在吕曾楫醉园回澜桥内。朱晦庵诗。刘锡爵快吟叙北镇关帝。庙塘、在县北。夹路官塘、在西郊桥边。胡思塘、在县西二十里。官塘。凡六处。雪塘在一、二都。醴泉塘、卢家塘俱在四都。上马塘在五、六都,坑下塘在八、九都,北池塘在十四都。俱官修濬,以备灌溉。

冷湖在县东二里盛岙,广二十亩。梅湖、在县北,内有醉园。茭湖、在县东二。里。上湖。在县西二十里。

三溪渡、在县西十二里,有石桥跨其上,至春夏水暴涨,桥即坏,行旅不可渡。知县田琯造渡船,募夫以济之。按唐史:咸通元年,贼求甫、滔剡,观察使郑祇德遣将张公著、沈君纵、李圭往击之,甫设伏于三溪北,壅上流使可渡。既战,徉败走,官军追之,半渡,壅水至,军败,三将死之口。明侍郎吕献有诗。柘溪渡。在县十里,近天台。

山川总论,论曰:余尝历览邑胜,讵天姥、沃洲为东南眉目已哉?诸若石城、南岩、水帘、百丈,其争奇竞秀,阐秘摅幽,炫心夺目者,触处而然,夫非所谓佳山水地耶?然有非常之在,必以非常之人重焉。故尼山之重以孔也,濂溪之重以周也,而南阳、河汾之胜,亦以孔明、仲淹增光焉。故山有虎豹,则山若增而高;川有蛟龙,则川若浚而深。生斯地也,当知所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