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经山、在县意北三十里。昔有异僧讲经于此,故名。二名金牛山。上有金牛洞,下有经山泉。崇教寺。沈山、在经山意七里,南唐处士沈彬所居,故名。广教寺即彬居址。寺傍石壁千仞,若翠屏,下有谐山丹井。绣毬山、在县东三十里。上有白鹤泉,东行二十里,入九曲河。陈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下有玉龙泉。嘉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中有龙湫,大旱不涸。金鸡山、在县意北四十五里,下有显忠庙。九灵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下有桃花涧。仁静观,见魏法师尝居此。随驾山、在经山之西,相传秦始皇过此,故名。观音山、一名惠山,在县意漕渠东岸。中有玉乳泉,为中泠之亚。彭山,在丨县意北四十里,上有龙池、显济庙。论山、在县东南乡,第三十八福地也。神仙所都,亚于十洲。白应小在县西北孙钟墓所。化冈、在县北练湖口,即秦所凿处。练湖在县北,周四十里。一名练塘。晋陈敏据江东,令弟诣遏马林溪,引水为之,以漑云阳,号曲阿后湖。唐人取湖下地作田,分上下二活。永泰中,重开下湖。宋绍圣间,里浚治斗门,更濬湖之为田者。元及国朝,皆相继修筑。漕渠、在县西北。由夹冈通京口闸,东流达于常州界。梦溪、在朱方门外。宋沈括尝梦至一小山,花如覆锦,倚木蓊郁,山下有水,甚乐之。后谪居润,得此地,宛如梦中,遂筑室居焉,因名。辰溪、在县境,流入金坛,本名唇溪。白鹤溪、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出县之古荆城,贯金坛县北,入毗陵境,一名荆溪。九曲河、在县北。双井、在县东南二里。其泉最古,相去数尺,南者色赤,北者色黄。沸井、在县南四十四里。井有四,二清二浊,腾汤滚沸,画夜不绝。珥渎河、任县南七里。自漕、沐经珥术镇,达三金坛金觉、顾龙山、在县南五里。前望白龙荡,故名。又名乌龙山,俗乎土山。亨皇东征,尝驻出,题乐府于寺壁,命词臣续之。今建御亭于卜。大涪山、在县东南五十里长荡湖中,屹然孤秀,望之若浮。上有僧寺,景致殊绝。东南属宜兴。茅山、在县西六十五里,一仁句曲山,即华阳第八洞天也。山之西属句容县界,自大茅一峰东来,势如卧龙,曰龙尾山。海江山、在县西六十里。下有庆云洞,东有丹谷泉。方山、在县西四十五里,下有方台洞。长荡湖、在县南二十里。二名洗湖,周一百二十里,乃五湖之一。其水连震泽,入松江,至于海。思湖、在县南六里。东北受刑溪水,西南流十二里八大溪。高湖在县西北,周百论顷,出受五中。渎、自以十之里入大溪。直溪、即直里河,在县西三十五里,上。承山水,下入运河。大溪、在县西十二里,意南流入长荡胡。新河港。在县南三十里。万西陂在县东三十里。其田宜稻,倾收万刺,因名。
城社
镇江城创筑无考,自孙吴时巳目为京城,尝缮治之,复筑子城,固以璧,号为铁瓮城。晋郗鉴、唐周宝皆尝修筑。国朝初下郡时,元帅耿再成更筑之,辟门四,东曰朝阳,南曰虎踞,西曰金银,北曰定波。南北各设水关。洪武初,指挥宋礼复甃璧门上,各为丽谯,势益雄固。丹徒附郭,街八,五条十字,上河、下河、税务、屏风、新清、九里。巷十有九,司马巡检,尚书大尉人,即汤家、刁家、洪豕、封家、东观、西观、双庙、懦米、木梅、花园、瓦子、竹竿、果子、石灰。市六。大市、小市、中市、马市、菜市、米市。所治之乡八,崇德卿、大慈乡俱䩧都三。长乐乡、义里乡、丹徒乡、高午乡俱离都二。平昌乡辖都二。门仙乡辖都四。沙七,开沙、藤料沙、当江沙、少沙,俱辖里。吴家沙,軿里四,高家沙,辖里二,王团沙,里无。镇四,江口丹徒大港丁角。桥二十,嘉泰千秋,柏家绿水。怀德、嘉定清风,登瀛迎恩镇西有踞惠安皇祐云硗菜叩,七所关门。梦溪、柳溪、洗马,丁卯宫堂润壁。孩溪七里卜鼻罗木东方埋城马床。渡五,西津石公高资,丹徒大港。递铺十有二。仕府前总铺西达句容界,铺七。西门七。正占、乐亭、洪信、高资、炭渚、陶巷,南达丹阳齐铺三。三里流水冈、陆城,北达瓜洲界,铺二。西津。丹阳城即古简州城也。兴废莫详所始,今存四门,街四,居仁县前,义与俊街。巷大有三。钊家幸家南草西市谈家、淹子北草麻巷,纪家、香岩、双井西巷、新巷。所治之乡十练塘乡、寿安乡、高牧乡、桂仙乡、仁信乡、上德乡俱辖都二。石城乡、太平乡、示济乡俱辖都三。永和乡,辖都一。沙二,张珏仁济。镇五,延陵、吕城、丁桥、弭村、埤城。桥二十有一,云阳来秀泰定三思、便民、广济寺前、孔家安镇、太平民安、仁智胡公庆审丰惠,改七里、珥陵、黄堰、越塘、忠显、葛仙渡、四家、李庄、张官、花家。递铺十有四。由县前铺北达丹徒界甫三丁庄、花埤、马林,南达武进界,铺五。长乐、圣墅、陵口、栅口、吕城,西达金坛莽乱、三横塘、东庄、珥朴,西达句容界。铺二。埕头。登金坛城,唐长寿元年始筑,万岁通天中瓮以萨,岁久废。国朝正德壬申,知县董相修筑土城,周一千二百,交,辟门六,通吴望山迎跸,平湖丹阳定潮。南北置水门,俱设楼橹。街以坊名者七,市东市西,大市、小市、敬义、通津、云津。巷十有二。庄家失儿,谓豕吴家、郑家、李干后赵士镇墙壁栀子作井竹木。所治之乡九,唐安乡、若却四、礼智乡、上元乡俱辑百二。金山乡、大云乡、孝德乡俱辖里三。登荣乡辖都五,游仙乡辖都八。三同乡出者七。桥一十有七。观光三思,文清清和。高湖下口,濯缨。顾龙。呈百五章。周社思墓、彭公通济书锦许。叚顺城东、长望、害亲河、学田、分金、周渎、西阳、直里甘棠渡三将家周,家焉浩。递铺三。自县前铺东达丹阳界,铺二三里张庄。建牧镇江在昔有郡守、州刺史、知州、军知府、路总管,人佐亦殊。国朝以府直隶,领县三,屏翰之寄莫先焉。府知府一人,同知一人,通判三人,推官二人。经历司经历一人,知事一人。照磨所照磨一人,检校一人,儒学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司狱司司狱人。税课司大使一人,织染石大使一人,副使一人。杂造局大使一人,大军仓大使一人。通津递运所大使一人。京口驿、炭渚驿各驿丞一人。新港坝、丹徒坝各玂官一人。阴阳学正术一人,之学正科一人。僧纲司都纲一人,副都纲一人。道纪司都纪一人,副都纪一人。丹徒县知县一人,县丞一人,主簿二人,典史一人,儒学教谕一人,训导二人。丹徒镇巡检司、高资镇巡有司,安港巡检司、姜家嘴巡检司,各巡。检一人。丹阳县知县一人,县丞一人,主簿二人,典史一人,儒学教谕一人,训导二人。税课局大使一人。
吕城镇巡检司、包港巡检司各巡检一人。
云阳驿、吕城驿各驿丞一人,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金坛县知县一人,县丞一人,主簿二人,典史二人,儒学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湖溪巡检可巡检二人。
长荡湖河泊所所官一人,阴阳学训术一人,国学训科二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镇江卫指挥使、同知、佥事,镇抚司镇抚俱无定员。
经历司经历一人,知事一人。六千户所正、副千户、百户、镇抚俱无定员。
巡抚都察在千秋桥西。察院一在丹从县治西,二在千秋桥右。丹阳在县治东,梓金頣在县治东。公馆。在察院衒南,谷属皆设。
府治在切内东北隅,据北固山为基。宋郡守张亦彩。昪、虞奕工总,后李汝楫相继修建。国朝洪武初,知府杨遵更创,自后嗣相缮治。中为听事尚,东为经历司,西为照磨所。广盈库翼以吏胥房科,前为仪门,谯楼,左右列清军、马政、理刑诸厅及司狱司、旌善、申明二亭,官廨列于后堂之北。儒学、见学校志。司狱司、在府治谯楼南。税课司、在大市西。织染石、在仁安坊大街,即宋都统司衍。杂造石、在韩氏桥南。大军仓、在绿水桥西北。通津递运所、在京口闸东。京口驿、在至张门外。炭渚驿在城西六十里。坝官听一在新港霸,二在丹徒镇。阴阳学学在马市河西。僧纲司、道纪司。见方外志。
丹徒县治在府治东南小市街北。自宋迄元两迁。国朝洪武初,始建于此。正堂之东为幕厅,吏胥六房列于两翼。前为仪门、大门,狱在仪门之右,官廨列于堂后。
儒学见学校志。丹徒镇巡检司、在镇东港口。高资镇巡检司、在城西五曰里。安巷巡检司、在城东九十里安港口。姜家嘴巡检司,行藤料村。养济院。在太平巷东。
丹阳县以宋、元俱在县市西北隅。国朝洪武,县陈克明即旧署重修。成化及嘉靖间,知县蔡寔、张凤翀继葺之,视制略同。丹徒。儒学见学校志。税课局、在亦利南叙峤。吕城镇巡检司、在吕城驿不。包港巡检司、在县东七十里。云阳驿、在县东三漕河之滨。吕城驿、在县南四十五里吕城镇。阴阳学、在县治东。医学、在县治东,即惠民药局。僧会司、道会司、见方外志。养济院。在安镇东。
金坛县治宋在城西北隅。元大德中重建,寻炖于兵。国朝洪武初,知县蔡元臣更新之,规制与丹徒略同。
儒学见学校志。湖溪巡检司、在长荡湖口。长荡湖河泊所、在县南三十里湖溪村。阴阳学、在漕河堤上,今废。医学、在中和坊。僧会司、道会司、见方外志。养济院。在安镇东。
镇江卫治在府西南大市街。国朝洪武中,指挥宋礼创建。中为公堂,左为经历司,右为镇抚厅,前列以六房,遂为仪门。外分置六千户所及武库、架阁库,又前为大门。弘治初,指挥程琏重修。镇抚司在卫治东北,马市河街西。军器石在卫治西南。教塲。在郡城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