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師忠武蘄王韓世忠暨妻妾白、梁、茆、周四夫人墓在靈岩山西麓。(見誌。)有巨碑,紹興二十一年高宗禦題「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趙雄撰,周必大書,(高二丈五尺九寸,八十八行。)久荒。道光十年,巡撫陶澍、布政使梁章钜、郡紳韓崶重修,並建祠於寶藏庵左,僧永如捐地成之。郡紳石韞玉呈請編祭,縣丞袁縉、紳士顧翔雲、顧沅、戴文榮、張心源經營其事。十三年,巡撫林則徐題聯曰「祠廟肅滄浪,更尋來一萬字穹碑,新煥岩阿榱桷;威靈震吳越,還認取七百年華表,遙傳江上旌旗。」布政使陳鑾題聯曰:「高塚臥麒麟,回首感六陵風雨神;弦彈霹靂,歸魂思一曲滄浪。」顧沅輯《祠墓志》行世。

明陳文莊公仁錫前宅正廳梁上懸佛像,倉場柱礎鎊龍鳳,相傳地亦積慶寺址。

漢廖化墓在金山。康熙中,山裂見石碣,有「漢前將軍廖化墓」七字,後沒為蕩。(顧榮照記。)

翻轉甏一件,爭白炭二枚,郡西貝仁宇家。昔有僮阿留所遺,後悟是仙。白牛塚在瑞光寺內,宋淳熙十三年,白牛自來助役,死葬於此。

義鹿塚在堯峰山,明大銀台侯峒曾所畜。侯死節,鹿跳擲斷角,不食死,山僧義而葬之。(《縣榻編》及王言《聖師錄》。)明鄉賢許中翰朝相墓,在洋涇製字圩。

昭忠祠在大關帝廟北首,嘉慶十一年奉敕建。祀王錕、錢邦彥、江瑤、王翼孫、施錦、陸霖。

王太尉廟,葑婁門外村落多有之,惟王家村最古。神姓王名皋,行萬六,弟行百十五,汴人,從高宗南渡,居荻扁,子孫累世成神。有港,明初賜名神港。(錢希言記。)

周瑜宅即今郡廟址,故井猶存。內有古柏,瑜手所植。至宋,周虎尚居之,因建武狀元坊,(即今狀元橋。)地名周將軍巷,亦有祠,久廢。墓在吳縣治東二里,無考。

玩月台在穹窿山寧邦寺內,宋韓世忠建。(蘄王墓誌。)

大石壁在潭西蟠螭山,峭壁嶄簽,下臨太湖,最為幽險。梅花至盛,遊人罕到。

小石壁在善人橋東伏龍山,峭壁千仞,下有小池甚深,多種荷花。

明刑部侍郎王心一暨配顧夫人墓在玉遮山。(隸吳邑上七都□圖福庇字圩。)文震孟誌。贈公應賢、(心一祖,傳載《吳縣志》。)有極(心一父,王敬臣高弟,配享仁孝祠。)並葬玉遮山。

吳太宰伯嚭宅在西泮環巷。(馮猶龍《雜志》。)

明孝行莫存義墓在婁門外劃船梢,(隸元邑廿三都九圖。)存義,王敬臣高弟,孝友立品,學者宗之,配享仁孝祠。

明隱士莫怡墓,在元墓山奉慈村內。(隸吳邑十九都下六圖臨深字圩。)怡為徐汧、顧頊門人。明亡,勵節終身,墓傍築香雪藏。(王時敏書並繪圖。)其師顧頊集古語為楹帖以贈曰:「風不出,雨不出;歌於斯,哭於斯。」勖其志也。怡祔祀徐忠節祠。(二條皆《婁關小志》。)

施茶亭在桐涇,明萬曆時,楚僧廣慧捐建,以濟暑雨祁寒。

桐涇雲隱庵門聯有刻「堤景駕虹橋,二里人家三里樹;寺門臨雁宕,一溪山翠半溪云。」明王稚登題並書。(《百城煙水》。)吳{大弓}昧墓在六直{大弓}陵山。

唯亭中市延福寺內,有漢時銀杏,甚古。(二條皆《甫裏志》。)

予告前刑部尚書韓崶暨配顧夫人墓,在香山福田濱。董國華誌。崶篤於孝友,汲引人材,文章書法,經濟事功,名重中外。予告歸,振興學校,捐修先賢祠墓,力倡義舉,德垂桑梓。

靈祐廟在承天寺內,祀梁街尉卿陸僧瓚女聖姑,吳民祈子輒應。(《圖經續記》。)留船磯在遊湖中,行船誤入其中,倒撐方出。

雅園即橙林小隱,在史家巷,顧吏部予咸所構。今僅存一池一阜,中有爽致軒。(金聖歎書。)又有八景曰:虹橋春漲、綠沼荷香、明致桐陰、臥雲石壁、渚閣朝煙、荷亭晚霽、爽軒叢桂、曲徑寒梅。顧廣文舜年有八詠詩。(顧達尊記。)

宋團練張純忠公選墓在篁村。敕建祠在謝宴嶺。選傳見史誌,崇祀吳郡名賢祠。(張光懋記。)石像在胡廂使巷石像庵內,宋淳熙間,僧清一墾土所得。

陽山覺海寺古桂大可五抱,宋初人值。

支硎山占松三十六株,晉支遁手植。明萬曆三十二年,土人伐以充賦,趙宦光出資止之,今僅留十八株。冶坊浜古松七株,唐人手植。康熙初,周姓伐去作造酒之所。

洞庭翠峰寺前古松二株,宋初物。明正德間,僧伐以賞征徭,王文恪公鏊有《憫松序》。元道士黃孤山道淵墓,在清真觀後,禱取墓土,能療宿疾。

顧窯蕩菱之佳者,軟尖味美,出葑門外顧榮墓。

晉侍中顧元公榮墓在葑門外皇天蕩南百腳橋內巷門裹,塚上有晉時銀杏二株,甚古。順治七年將為勢家孫某伐去,郡紳蔣德埈、彭瓏、族裔瀛秀、予咸、起鴻、永祚、嫡裔禹心、德輝、超仲竭力保護。傍有左威將軍張敏墳,西有廟,弟眾、從孫和、曾孫愷之,元謝應芳、周舜臣配。(久廢移祀復舊祠。)前有二阜,上有古桐,名雙梧墩。

唐張將軍廣墓在張廣橋側,或云在天庫前。

唐鄭將軍思墓在天庫前,即鄭思橋。後因宋鄭戩居此,亦作鄭使橋。唐柳儒生毅墓在閶門西街五峰園內,東有柳毅橋。王將軍某墓在大王家巷東。

盧相公某墓在南濠打線巷內。蕭王墓在蕭家巷中蕭氏雙節堂下,(今屬陳氏。)並祀王於寢。錦峰山石色紫,陰雨不潤。

趙王墳在穹窿塢拈花寺內,王有像如關聖,或云宋宗室某所葬。(按誌載有宋知軍州正惠公趙希憚葬此,存參。)

婁門至寶城橋,國初順治十六年,將軍祖大壽,盡撤民房為滿兵營,迎春坊為鎮帥府,故西有大營門之名。至康熙三年,巡撫韓世琦奏移京口,復歸民業,吳人感之,立祠於虎邱山塘。

方碑在山塘韓公祠內,碑蓋佛頭,高大而方;東面刻須菩提像,西面鎊《重修白堤記》,明萬曆三十九年王穉登撰,文從簡書。南面刻五百尊者像,北面刻寒山、拾得像,薛益畫,陳元素銘。

癩皮祖師廟在彭山北安姑山,患癩者禱之必應。逢仙橋在婁門外道觀弄口,僅存一石,元吳國寶遇仙處。雨花台在婁門接待寺後,宋焚人亭也。

九槐村在婁門塘南,唐時物,今存二株。(在老土地堂西。)昔人諺云:「出婁門,九槐村。井挑橋,(永安橋兩堍皆有井。)橋挑井。(永寧橋底有井。)石將軍,守山門。(接待寺門有古石人。)獅子石,鎮橋心。(官瀆橋有古石獅子。)俗仁厚,皆良民。」

顧港在唯亭。明初,顧升由銅坑移此,力行善事,築堤捍澇,民感其德,遂名其港。又有顧巷村。(十七條皆顧芬記。)

明工部侍郎蒯福墓在香山璠村。福,永樂初以木工得官。又有蒯祥、蒯鋼、蒯義,並至侍郎。蒯轍官至少卿。(《弇洲史料》。)今有上蒯、下蒯二村,子孫聚族於此。

徐氏百花膏在閶門吊橋堍,徐漢三創始。

石人在柳貞巷中,甚古,曾顯靈捕盜,香火遂盛。(徐模廷記。)竹葉瑪瑙門枕石在大成坊巷西劉氏宅。慶忌廟在蠡口北老婆涇,齊門外村落多有之。

復舊祠在長元學西偏,即樊子祠,載在祀典。址本宋學士孫冕祠,(見誌。)明嘉靖二十年改學,此祠未毀,(更祀漢王充蔡邕,宋朱公綽等十九賢合祠。)久廢。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紳士彭定求、鈕希文重建,(增祀宋崇大年等。)又圮為射圃。乾隆四年,彭啟豐、蔣槳再建。嘉慶元年,韓是升、蔣華、王煦等修,敬奉有專祠而已廢者,(周張仲,漢顧綜,晉陶潛、顧榮,唐劉知幾、顧少連、謝崇禮,宋王旦、韓琦、孫載、蔣堂、張日中,元過宗一,明孔鏞、黃暐、皇甫錄、張文奇,國朝張慶孫等,並各祠配祔等。)暨石湖鄉賢祠(宋范成大等,)錄功祠(明任環等,)教場恤忠祠(明項鼎鏞等,)咸祔之,以待後興,故改名復舊祠。尋廢為吏舍,位多散失。道光六年,韓崶、胡鳳儀、蔣希賢重建,對重書祠額。八年大學士兩江總督蔣攸銛給聯曰:「崇賢祠,附膠庠重;舉廢典,分俎豆榮。」十四年韓崧、吳延琛、主兆辰、朱文漣、蔣賡塤、吳廷澍、張士垣、顧祿、胡清綬、蔣庭英、顧思度、陸毓麟、徐立方等,呈請增祔。(載誌郡賢:吳步隙,唐陸元方,暨有功學校陸德原等。)兩學彙詳,知府李昭美批準並給「行可為表」匾,飭縣備案。(按各祠祔祀,皆後人景仰前賢,奠主於傍者。原非祀典所及,例不載誌,從無備案。此次整飭祀事,呈官批祀,以昭慎重。)學院廖鴻荃給「明德維馨」匾。正楹崇祀周先賢樊子須,東楹移祀周張仲、陳亢、澹台滅明,漢綺裏季、周術、崔廣、唐宣明、王充、顧綜、蔡邕,晉陶侃、陶潛、盛彥、顧榮(顧眾、顧和、顧愷之、謝應芳、周舜臣祔、)陸雲、皇甫圓宴,齊沈約,陳顧野王(顧盛南、顧鴻南、顧周南、顧夏南、顧允南、顧琮、顧在鎔祔,)唐郭子儀、劉知幾、沈傳師、劉禹錫、顧少連(顧師邕、顧師閔、顧珽玉、顧臨、顧鸞。顧鳳祔,)五代謝崇禮(謝濤、謝絳祔,)宋孫冕、陳省華、葉參、姚憲、王旦、康孝基、曹豳、魏庠、楊存中、黃彥、張岩、葉延年、韓琦、朱公綽、朱壽昌、章粢(章縡、章綜、章綖、章縯、章茇、章蓋祔、)趙希懌、蔣堂(蔣佑、蔣道元、蔣德茂祔、)趙與薏、吳淵、吳潛、楊簡(莫孜、范廷珍祔、)王禹你、趙訓之、孫載(孫理祔、)范成大、莫子文、盧容、張浚、張栻、張九成、張選、張日中、張叔夜、張日明、孫臨、盛度(盛庸、盛頤、盛昶、盛應陽、盛應期、盛王讚祔、)張世傑、張德成、張克戩、鄭思肖、孫察、謝枋得、開趙,元高智耀、顧愚(顧啟明、顧存仁祔、)王都中、過宗一、盧廷瑞、盧守仁,明薛逸甫、常遇春、袁黼、袁黻、顧亮、金問、陳繼、闕成章、陳堯道、孔友諒、張貢英(張昶、張準、張汴、張滂、張衝、張鳳翼、張獻翼、張燕翼、張文熙、張長瀾祔、)莫諟、莫禮、朱應辰、顧麒、孔鏞、吳文泰、莫轅、周孔教、黃暐(黃魯曾、黃省曾、黃河水、黃姬水、黃袞、黃師瓊、黃裳,黃庸祔、)劉昌、周繼、張璹、過龍、陳瑞、張適、張、張朝儀、張慕渠、王行、張文奇、莫震、莫旦、李鼎、盛寅、盧雍、盧襄、袁袠、王寵、周天球、皇甫錄(皇甫衝、皇甫訪、皇甫涍、皂甫濂配、)馬容、陸治、金應徵(金士衡、周序配、)鄭淩霄、祁承牒、葉成章、胡士容、韓原善、牛若麟、宋儀望、任環(金葵、徐佩、張大綱、劉受臣、張治、曹鑒、陳恕、車梁、孫鍾,顧全、陸金、翁參、俞某、任之俊、任之重、任之秀、張二、陳夢楨、李一謙、徐{處言}、嚴大顯、嚴大年、嚴大成、嚴大俸、嚴大邦、嚴星、嚴鬥、陸仲周、釋明際、釋碧溪、釋智囊、釋玉田、釋太虛、釋性空、釋東空、釋古泉,釋大用、釋徹堂、釋一峰、釋真元、釋天池、釋人造、釋一舟、釋西來、釋天移、釋古峰、釋了心、釋月空、釋大來、釋應募、長洲二鄉農祔、)路振飛、項鼎鏞、朱士英、餘公寀、陳於王、包文達、莫是驊、吳承先、張其威、錢上選、於廷佐、虞萬章、石電、趙廢、蔣秉鑒、龔是尚、徐本倫、李國華、畢希賢、陳瑛、曹天祐、曹賓、王欽依(周愷、周悌、周輿山祔、)周嘉,國朝顧藻、張慶孫(張孟球、張大純、顧紹敏、遇於飛、顧起鴻、張大緒、徐崧、張士琦、吳廷楨祔、)劉殿衡、汪琬、顧希喆、張大受、韓、惠士奇、宋實穎、尤侗、於成龍、何焯。(以上各有專祠,具載郡邑等誌,列入祀典。困祠圮祭闕,剛人並考配祔,一並移祀於此。又考任現錄功祠拊享,向有總位計百九十餘人,明巡撫翁大立所定。道光初,後裔任兆麟復歸本祠,今所存者皆有功吳門,故仍祔之。)西楹祔祀吳(步隙、陸凱,)劉宋(殷景仁,)齊(張緒、何點、何求、何允,)唐(陸元方、林披,)宋(崇大年、富嚴、麋師旦、顧禧、范正夫、陸子止、周虎、黃士毅、錢藻、鄭景召、范彤、朱迪、范鏜,)元(陸德原、樊執敬、連景元、顧元龍,)明(金絅、高啟、高遜誌、王誌、丁世雍、徐垕、黃昱、華嵓、欽謙、顧宏圖、蔣京義、欽見道、蔣一中、蔣二南、顧士安、莫存義、鄒穀、雷翀、丁肇亨、丁文蔚、吳爾璋、王景皋、賀言、邢伯高、劉羽儀、袁徵、袁衡、楊廷楨、袁肖緝、殷獻臣、殷獻民、沙舜臣、吳時信、許成、劉應文、載鏞,叮泆、楊芳、莫怡、蕭思腆、季卯孫、鄒應貞、馬士鯉、蔣錦侯、劉翁、殷三、蔣垣、蔣圻、劉應言、劉宜言、顧奕、顧德元、馬光、顧延澦、劉斅、顧震孫、曹學佺、婁復聞,李杭之、王統、韓沐、王心一、劉古江、顧若齊、劉洪席、劉洪應、趙維垣、顧之後、熊開元、李模、蔣老童、顧充永、曹應旌、李魁春、尤挺秀,)國朝(蔣維城、褚人獲、顧鳳山、吳愉、吳一蜚、蔣揆、顧漢秀、丁宏度、尤臣堯、孫璜、文點、朱瞻、顧鼎榮、丁偉、鈕希文、王嗣芳、文赤、文轅、楊繩武、黃林、陸觀潛、顧祖鎮、未采,蔣濟選、錢廷熊、孫嶽頒、顧嗣協、張錫祚、顧進、蔣日梁、吳三復、顧芬、習寯、李錦、蔣楫、蔣棨、繆彤、朱嶽壽、金學稼、申讚皇、錢襄、蔣恭榮、邵泰、繆日芑、張塤、顧德焻、郭廷讚、郭廷采、汪虞炳、汪鼎煌、朱楫、顧嘉瑞、顧嘉祥、許時佑、陸敬、沈誌祖、沈慰祖、彭宗求、尤秉經、顧鈖、汪元亮、丁揆、錢棨、金三才、彭績、蔣重光、蔣含光、盧元鑠、顧培源、彭紹升、彭紹謙、顧公燮、王煦、謝希曾、錢思元、潘覬、程應桂、顧孫詒、程烈、彭紹誠、顧禮琥、顧禮璜、施錦、張鳳翼、江瑤、顧後裕、王九錫、吳鍾、吳錦慶、毛金墉、陳鶴、汪美基、沈仁業、彭希韓、彭希旦、李福、顧庭萱、袁大德、江朝棟、蔣啟緒、顧步青、蔣邦基、吳文煥、吳文燝、王翼孫、胡鳳儀、顧瑾、蔣希賢、顧紹先、曹福山、俞大猷、吳鶴翔、吳廷珍、王慶瀾。以上皆公舉忠孝賢達,或蒙恩恤憲獎,或詳誌書,並有向來增祔祠傍及今憲準祔祀者,仍書雙行,以示區別,茲據祠位所錄。)頓綿章、顧錦雲等,捐池產以助祭品(案附丁祭,局內收租辦糧承祭,)後裔公修,顧元愷記。(《崇祀錄》。)十六年,巡撫署總督林則徐給聯曰:「復古溯漢唐以降,有廢必興,重傍黌宮分俎豆;表微祔文行諸賢,無德不報,長留珂裏作楷模。」

松陽縣教諭潘兆鼎暨配汪孺人墓在光福費家河頭。兆鼎自徽來吳,積德累仁,子孫貴顯,甲於郡中。明廣東副使戈立祠在尹山,墓亦莊焉,巡按樊祉建,陳矞記。

紫霄峰在育嬰堂北端威道院後,地甚高聳。宋淳祐元年,道士龍源清築,今名東天王堂。

朱子分祠在橫山青字圩,祀朱子,以良侯(鄂韓父)配。嘉怯鄴十二年,裔孫鄂韡建,顧震濤記。(葉鍾齡述。)大井巷即大酒巷,唐人於此醞美酒處。

澗上草堂在上沙戚字圩,明舉人徐枋隱居處,久廢。康熙三十九年,潘太史耒贖歸為祠。嘉慶十四年,徐待詔達源、趙錄事筠重建,奉吳祖錫、張舜臣、戴易,釋儲公配。道光六年,顧明經祿捐修,並輯記略行世。

摩睺羅,木瀆袁氏所製,稱天下第一。

相王墳在盤門東城下古蛇門傍,周擊賊將軍黑莫郝所葬,舟人賽祀不絕。孟光故里在上沙梁巷。

寒山寺內寒山、拾得二像甚幻奇,對人如欲笑語,明初仙手所塑。寒山寺古銅佛尺許,有真珠一顆,傍鑄赤烏年款,人不可近。

北寺銅彌勒佛腹上隆起隆慶錢一枚。鑄佛時,一貧女解少時所佩之錢投爐,故其跡不滅。

劉宋殷文成公景仁墓在香山。公長平人,忠勤德懋,傳載史誌,求醫寓吳,卒葬於此。唐羅隱宅在甫裏北隅。

橫海將軍廟在婁門外下塘,名老土地堂。神姓韓名說。廟甚古,明初作淫祠。嘉靖五年,有司改正,誤為斬王,封陳公,習義二鄉上穀神。國朝康熙初,移建西數步。道光十年,紳士韓崶、顧鼎、蔣希賢、韓俊傑等呈官更正,復列祀典,以蘄王配。裏士徐耕山、顧榮照等捐建,顧震濤、蔣庭英記。

窯神閣在婁郊老土地堂西,神姓樊名己,即夏臣昆吾氏。(按:《物原》「昆吾」作石灰。)祔以陶磚烏曹氏、陶瓦楊於陵二神,灰窯同業奉香火,莫頤記。

盛氏十賢祠在婁門外西街,本宋文肅公度祠。(宋文昭、文聘、文韶,文蔚、文炳,元明遠,明逮皆祔。)明初改文昌殿,更為淫祠,已久廢。國朝康熙三十三年,巡撫宋犖重建,增祀晉侍郎彥,暨彥師、度、庸、頤、、應期、應陽、寅、王讚,改名十賢祠。裏士徐之天、後裔盛三錫、符升洪等捐資成之。因廢,移祀復舊祠。(按今位中,獨少彥師一人。)

唐尚書顧文敬公少連祠在張果老巷。(見誌。)子師邕、師閔,後裔宋珽玉、臨、鸞、鳳配。並祀公先世陳野王、盛南、鴻南、周南、夏南、隋允南,唐琮、在鎔於寢。(相傳光福祠圮,移位於此。)並廢,移祀復舊祠。

九張先生祠在紫陽書院北,即南軒祠址,久廢。道光九年,郡紳韓崶、蔣希賢、顧震濤,後裔張久文力復之。並奉張氏諸廢祠合九為一,故名。祀宋先儒拭,(祠即原址,)崇國公世傑,(祠在正二圖。)忠靖公日明,(祠在獅林寺巷,)郡判官日中,(祠在乘鯉坊東,)忠文公叔夜,(祠在府學前,)明宣課使適,保定知府,福清知縣朝儀,饒州通判慕渠。(四公並祀乘鯉坊祠內。)按張氏此外尚有廢祠,宋殿丞迪,(祠在北寺東,)魏國公浚,(祠在東大營門,)平江知府岩,(祠在瑞光寺內,)純忠公選,(祠在成家浜,)衛尉丞克戩,縣吳令德成,(二公並祀橫渠書院,)皆廢,移祀復舊祠。

明黃部郎暐祠在吳趨坊,並祀明省曾、魯曾、姬水,(見誌。)萬曆初已廢,移建南園。國初更移梅灣墓左,增祀明忠昱、河水、農。國朝師瓊、裳、庸。(黃丕起記。)因廢,移祀復舊祠。

唐名宦長洲尉談令公戭墓在長邑十字港口。(五條皆蔣希賢記。祠在學內,裔孫盡永、孝曾祔。)槵在高峰山寺,亦名無患樹,結菩提子。望水檀在齊門外無量寺內,春槁夏榮,梅雨過而舒葉。

孩兒蓮,樹大葉濃,花厚色紅,專治血症。在百獅子橋趙氏宅內,一在東洞庭山,翁漢津分植吳中,隻此二株。(顧洤記。)趙宅今王有慶所得,請為義莊祠。(金有容記。)

漢吳侯顧貴、吳丞相雍、梁建安令烜三墓並在白馬嶺小黃山。(隸吳邑十四都十五圖蓋字圩。)宋運使彥成、元高士禧皆祔,屢被侵佔,毗村支後裔世守之。道光元年後裔維栻、尚煜、步青、震濤立碣表墓。

伍王劍在澹台湖中,長五尺許,有伍子胥款,時浮水面,人取之必病,棄之即安。

秋燈紡績樓在婁郊北塘,雍正初建,諸生莫讓繼妻汪氏、弟啟賢妻朱氏,妯娌守節居之。(顧承合傳。)曾孫頤乞周行、蔣寶齡繪圖以彰節行。袁寶樹、顧震濤有記。道光十六年,紳士采訪彙請旌血。(蔣賡塤《闡幽編》。)

吳王夫差義子墳十八所在陽山東。(《吳地記》。)臨頓今臨頓橋,吳王逐東夷歇軍,設宴於此。

平江路古名十泉裏,有古井十口,華陽橋南一、奚家橋南北各一、徐家弄北一、魏家橋南北各一、朱馬高橋北一、混堂巷口一(今無)、張家橋南一、苑橋北一。

常熟嚴文靖公訥大學士坊在吳縣直街,公昔冒試吳縣,眾攻擊之,笞於此。嘉靖時,公為相,建坊以記舊忿。(顧公燮記。)乾隆五十年,邑吏嚴實捐修。(俞孝庭記。)

八字娘娘廟在北寺內,每歲(正、八)月八日,婦女祈禱資福。又在善人橋北馬崗山上。(趙增元記。)周馮驅宅在長鋏巷,有碑,墳亦在焉。

元旌義儒士金宏道墓在婁門外王巷村,戴良誌。(《吳中塚墓記》。)吳王夫差廟在姑蘇山東北,村落多有之。(朱籌添記。)

明旌表孝子南昌府通判顧順升,(傳載誌書,王敬臣高弟,配享仁孝祠。)墓在香山梅舍。南濠利濟寺十八石羅漢像,經火僅存二尊,甚稱靈應。

烏葉出支硎山牆壁間,煮汁作黑飯,四月八日用之,名阿彌飯,道家名青精飯。或云即楊桐葉、(《事類合璧》。)天南燭葉。(《脈藥聯珠》。)

明贈文林郎趙韓墓在清流山。子耀,孫名宦徐聞令一鶴,(傳載誌書,王敬臣高弟,配享仁孝祠。)曾孫士俊,元孫會魁炳,(傳載誌書。)皆祔。

宋公祠陳皮半夏在渡僧橋北,祠祀宋昭澤侯文獻公禮元。至正初,曾孫莊建。國朝康熙元年,十五世孫懋禧得仙授秘方法,制為入藥,神品,閩廣尤珍貴之。(《宋相公祠志》。)

「五人之墓」四大字石碑,韓貞文馨八歲書。墓門坊上「義風千古」四字,楊廷樞書。

贈雷瓊道少府董如蘭暨配矯淑人墓在周圓浜王家村。(隸吳邑十一都八圖圓字圩。)朱綬誌。如蘭孝友敦倫,歷倡義舉,有功學校善堂,屢辦賑濟,全活甚眾。

毛家庵在橫山九龍塢,明善士張懷古捨宅建,卒葬庵中,子近齋祔。寺僧肖懷古夫婦像為伽藍神,傍有毛氏世忠祠,祀明忠襄公吉,殉節衛經維張,文學爾張,儒士兩照,家人李升祔。巡撫湯斌給「吳門無兩」匾旌之。(按懷古,維張外祖,因無後,毛氏世守。)

蘆根筅帚店,迎春坊歸氏世傳,唯亭亦有一家。

洽隱園在北顯子巷,多美石,有小林屋,石洞幽深,明歸湛所築。後歸韓貞文馨所居,今西為范太史來宗洽園。

陰陽台在喬司空巷陰陽弄內,即宋元時陰陽學署址。(顧達尊記。)

天下六泉,唐張又新品定,吳門有四。(第一泉郭璞墓前,第二泉無錫惠山。)第三泉在虎邱山,第四泉在治平寺,即楊素井。(《戒庵漫筆》。)第五泉在獅山獅子浜,第六泉在蔣家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