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

大井: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到此,曾在此井取水,即今西定坊大井也。

藥水:在鳳山縣淡水社,相傳明三保太監曾投藥水中,今土番百病,水洗立癒。

三保薑:相傳崗山巔名三保太監曾植薑其上,至今常有薑成叢,樵夫偶然得之,結草爲記,次日尋之,弗獲故道。若得其薑,百病食之皆瘳。

玉山:在鳳山縣。山甚高,皆雲霧罩于其上,時或天氣光霽,遙望皆白石,因名爲玉山。

金山:在諸羅縣萬山之中。山之前後皆化外野番,人跡罕至。山之高大幾何,亦無人見而所傳之者。

湯泉:在鳳山線下淡水社。有赤山一座,山頂並無溝渠,不時出湯,亦無定處,日潑黃灑,夜見紅光。

仙人山:在鳳山縣沙馬磯頭。其巔往往帶雲如仙人狀,傳聞絳衣黑衣常遊其中,今有生成石棋盤及石磴在焉。

石湖:在諸羅縣茄荖罔社,從大武郡入,行程十餘日,有一石湖,大里許,通海,天將雨,湖中水漲丈餘。

木排田:在諸羅縣水沙連社。四面皆水,中一小洲,其土番以大木連排盛土,浮之水上,耕種其中,若欲他適,幷田扯去。

鳳芋:在鳳山縣。大呂覓番原居大呂覓山上,相傳有芋一叢,高丈餘,月將出時,有二物如鳳凰,從芋下奮翮振羽,騰飛戾天。其番驚怪,始移居社內。

水漣潭:在諸羅縣半線社。外高山,內其潭,周圍二、三丈,形圓若井。天將風雨,則潭內發聲如潮,水亦漲滿,番民每以占陰晴。

火山:在諸羅縣猫羅猫霧大山之東野番界內。山上日則有烟,夜則有光,但人跡鮮到,亦止傳聞如此。

湯泉:在諸羅縣鷄籠山後野番內三朝社。

災祥〈附兵亂〉

傳聞古鳳山有石,忽開一隙,內有讖云:「鳳山一片石,堪容百萬人。五百年後,閩人居之。」俄而復合。

辛丑年五月間,鹿耳門水漲丈餘。原鹿耳門水淺,僅小艇可循江出入。是歲,鄭成功攻取臺灣,水漲,大小戰艦遂盡進港。

庚申年六月間,有一星如劍,長數十丈,見西南隅,至經月方隱。

癸亥年五月間,澎湖有一怪物,狀如鰐魚,長四五尺,步沙而上,鳴聲嗚嗚。居民以楮錢送之下海,是夜登岸死焉。

夏六月二十六日,是夕有一大星殞于海,其聲如雷。

冬十一月,雨雪,是夜冰堅厚寸餘。從來臺灣無雪無冰,此異事也。

丙寅年四月二十日辰時,地大震。地震臺灣時時有之,此日大震。

兵亂

明天啓甲子年,紅毛入港,逼逐日本倭,遂築臺灣、赤嵌二城。時居民無幾,各安其生,無所騷擾。

崇禎元年,海寇劉卿攻臺灣,不克而遁,居民無擾。

戊戌年,紅毛肆虐,居民不堪。漢人郭懷一率漢民反叛,事覺,凡漢人屠殺殆盡。

辛丑年夏五月,鄭成功取臺灣,克之。紅毛奪港遁去。居民秋毫無犯。

癸亥年六月間,靖海將軍侯施帥師攻澎湖,克之。秋八月入臺灣,耕市不變,民扶老攜幼以迎焉。

扼塞

古者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所以固疆圉、安井牧也。大司徒掌邦之土地,分九州之域,廣輪平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之名,制其畿疆。故有山,則守山;有水,則守水。因地度宜,擇要以扼之,制勝以防之。兵可百年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誠慎之也。夫地之有險,猶室之有門,或啓或閉,固于其內,以威乎其外,悚然有所不可越者,然後寢闥之間,可以無恐。若不慎,其窺伺之隙,雖千仞之山,百尋之水,仁得而易之。何則?其見于外,未得其要也。

臺灣雖屬荒島,然環海依山,延袤二千餘里。自有天地以來,沉晦于雕題鴂舌之鄉,歷數萬年始入版服,思造物當日之生此地者,不爲無意;而今日之開闢此地,以九州之治治之者,亦非無故。則綢繆鞏固,以爲不拔之基,不可不觀于形勢而樹之防矣。

澎湖一島,乃臺郡之門戶。門戶固守,則堂奧清寧,是所謂扼塞之大者,若澎湖若也。當大洋之衢,而扼其吭者,鹿耳門是已。鹿耳門之上有大線頭,線南有澳曰海翁崛,可泊船隻,港口甚隘。大線頭設防,則寸板不得到鹿耳,守鹿耳,當先守大線也。拊一郡之背,而挈其領者,安平鎭是已。然就海防海,亦就郡防郡,猶其近者也。若入海之道,南路之打狗港、淡水港、沙馬磯頭,北路之半線港、竹塹港、上淡水港,皆可以縱帆四出,陰謀不測之徒,不稽其往來可乎哉?

鷄籠突處外洋,爲諸夷經行之道,紅毛城又孤聳天半,去府治二十餘里。今不置一卒,不設一官,倘奸人窺我虛實,乘間而襲,城以自固,我之應援,由海而上者有風濤之阻,由陸而出者有山溪之險,勞師襲遠,急難攻克,且運芻轉餉,千里待食,師不宿飽,利害所關,誠非淺鮮。固鷄籠雖遠,實扼全勢,不可以不守;打狗等港,亦屬要津,不容不防也。

因山而計之,南路之儡傀山,內有野番七十餘種,南覓社下通直脚宣,與北路接壤,其內深林障蔽,數百里不見日色,非我騎擊之長所可馳騁。北路之斗六門,至二重埔而進,至于林驥,環溪層拱,有田可耕,爲野番南北之咽喉,路通哆羅滿,買猪、抹里、沙晃等種,匪人每由此出入。半線以東,以接沙連三十八社,控弦持戟者二千餘人。三十四年秋,土官單六奉令至郡,今去而不可復問者,恃其險遠,謂非我所能至也。南嵌、竹塹之間,山深水闊,外翻錯襍,亦草竊之淵藪。淡水江南北皆山,據西來之門戶。鷄籠山後,直接三朝以上三十六社。水陸之交,皆要害處也。鄭氏曾設重兵以鎭之,今則寄命于通事,而通事多無賴奸民,托身遠社,不免脧番以自肥。番苦則怨,怨則爭殺易起,道里艱險,非一役一卒所能制。先事之圖,所宜急籌也。

竊計臺灣之形勢,欲內安必先守山,欲外寧必重守水。守山之法勞而易,守水之法逸而難。蓋陸地之防,惟在嚴斥堠,慎盤詰,實心衛民,勿以擾民,不過得其人以任之而已;水地之防,必資于船,多設船,則有蓬、桅、纜、碇修葺之工費,歲需不貲,是在主計者之持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