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花

古今注》:“秦始皇制冠子,令妃嫔当(昼)〔暑〕戴芙蓉冠,插五色通草苏朵子。”是通草花秦已有之。《南部烟花记》:“张丽华梳凌云髻,插白通草苏朵子。”《夷坚志》:“饶州民李小一以制造通草花朵为业。”

五时衣

催妆盒,相沿用五时衣。其名见《后汉·东平宪王传》:“帝阅阴太后旧时衣服,怆然动容,命留五时衣各一袭。”

头  ,本音陟贿切,俗呼作“吼”平声

《广韵·十四贿》“ ”字注:“假发髻也。”今俗,新嫁娘假髻有“ 头”之称。考《晋书·五行志》:“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为盛饰。用髲既多,不可恒戴,必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其制始于此。

睡鞋 膝裤

闺阁中,临寝著软底鞋,曰睡鞋,取足不放弛也。案,《南部烟花记》:“陈后主宫人卧履,以薄玉花为饰,内散以龙脑诸香。”则是时已有睡鞋。 古男女足衣俱称膝裤。今楚俗犹然。 宋秦桧死,高宗谓杨和王曰:“朕今日始免膝裤中带匕首。”《炙毂子》云:“三代时号角袜,前后两足相成,中心系带。”是即今之膝裤也。《致虚阁杂俎》谓始于杨妃,未的。

钉鞋 钉靴

雨行多用钉鞋。按,古人惟用木屐。《旧唐书·德宗纪》:“入骆(宗)〔谷〕,值霖雨,道滑,东川节度使李叔明之子昇等六人著钉鞋、行幐,更控上马以至梁州。”钉鞋之名见于此。 又,皮靴亦曰钉靴,见《明史·礼志》:“百官入朝遇雨,皆蹑钉靴,声彻殿陛。太祖令为软底皮鞋,冒于靴外,出朝则释之。”叶适诗:“火把起夜色,丁鞋明齿痕。”即钉鞋也。

纽襻 钮扣

衣纽之牝者曰纽襻。按,《类篇》:“襻,衣系也。‘扳’去声。”《汉·贾谊传》师古注:“偏诸,若今之织成以为要襻及标领者。”按,“织成”,谓织现成之物,褥帐衣帽等皆有之。见《宋书·礼志》。 此则织成之小者。刘孝标诗:“襻带虽安不忍缝。”昌黎诗:“妻瘦剩腰襻。”又,庾子山《镜赋》:“裙斜假襻。”则凡带之可系结者,皆曰襻。《类篇》:“或作 ,亦作 。”《说文》:“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孔氏《玉藻》疏云:“纽谓带之交结之处。” 钮子为钮扣。按,《说文》:“钮,印鼻也。”“扣,金饰器口也。”《正字通》:“凡物钩固者,皆曰钮。”如今搭钮之类。

鞋帮 音邦

鞋面曰鞋帮,见宋王履道诗:“凤鞋微露绣邦相”,《能改斋漫录》引之,谓“邦”即“帮”字。《广韵》“帮”注:“衣治鞋履,出《文字指归》。亦作 。”又,“鞤”字注:“鞋革皮也。”《集韵》云:“本作帮,又作 、 。”

尖头靴

著靴喜尖头。按,周煇北辕录》:“淳熙中,张子政往贺金国生辰,其俗无贵贱,皆著尖头靴。”刘熙释名》云:“鞾,本胡服,赵武灵王所服。”《广韵》:“鞾,亦作靴。鞾,鞋也。”

开裆裤

童子七八岁,无男女,皆著开裆裤。按,《汉·外戚传》:“霍光欲皇后擅宠,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师古注:“穷裤,有前后裆,不得交通。即今绲裆裤。”是则古妇女通著开裆裤。绲音魂,缝也。本音“衮”,带也。 绲裆裤,盖即俗所谓“ 裆裤”。 音瞒,《广韵》云:“无穿孔。”《南史·高昌国传》:“著长身小袖袍、缦裆裤。”是外国之裤,始不开裆。

兜膝

蔽膝曰兜膝。即古之韨也。古以韦为之,故字从韦。通作芾。《诗》:“赤芾在股。” 今则以缯及布,无用韦者。卢辩《大戴记·公冠篇》注:“古者,田狩而食肉,衣其皮,先以两皮如 ,以蔽其前后。及后世,圣人易之以布帛,犹存其蔽前,示不忘古。尊祭服,异其名曰黻。其制,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博二寸。”《清异录》:“温韬少无赖,拳人几死,拜逾数百,得不送官。既贵,拍金薄搭膝带之。” (1) “兜”盖“搭”字之转。

肚兜 抹胸

刘氏《释名》有“抱腹”,言上下有带,以抱裹其腹。按,今谓之肚兜,妇女所带,亦名抹胸。《中华古今注》谓之袜肚。隋炀帝诗:“宝袜楚宫腰。”

汗衫

当暑衬衣有汗衫,以木芙蓉皮,或寸断小竹,纻线结之。按,师古《汉·石奋传》“厕牏”注云:“近身小衣,若今之汗衫。”《中华古今注》云:“汉高祖与楚战归,汗透其衣,遂改名汗衫。”

背单

马缟《古今注》谓背子起于隋大业末。按,《拾遗记》:“汉哀帝命董贤易轻衣小袖,宫人皆效其断袖,亦曰割袖。”此盖背子所由起。《玉篇》谓之“ 裆”,其一当背,其一当胸,此即背子之制。朱谋 《骈雅》所谓“胸背衣”也。《南史·柳元景传》:“薛安都著绛衲 裆衫,驰入贼陈。” 今俗号曰背单。亦曰背搭,言可搭背心也。

霞帔 音被

命妇服有霞帔。按,《三仪实录》云:“披帛始于秦,帔始于晋,唐令三妃以下通服之。宋代帔有三等,霞帔非恩赐不得服,为妇人之命服,而直帔通于民间。”是霞帔之制始于宋,其名则起于唐。肃宗赐司马承祯红霞帔。帔,背子也,以其覆于肩背,故名。见程大昌演繁露》。太白“受道箓于齐,有青绮冠帔一副”,见魏颢《李翰林集序》。是男子学道者,亦可服。元制,命妇服金搭子。即帔也。

襕衫

秀才、举人公服曰襕衫。按,《纲目集览》:“马周以三代布深衣,因于其下著衫及裙,名曰襕衫,以为上士之服。”考乐天诗云:“醉翻襕衫拋小令。”《类篇》:“衣与裳连曰襕。”或云当为“蓝衫”,取李固言“柳汁染袍”之意。故今公服多用蓝色。

鞓带

方阔带曰鞓带。按,《姑苏志·杂事》“宋嘉祐中,昆山县海上飘泊一船,船中三十余人,系红鞓角带。方鹏《昆山志》讹作红鞋。 详其人,乃新罗岛”云云。鞓,本作 ,音汀。《玉篇》:“皮带也。”今俗声重,呼作挺。

毡笠子

小毡帽曰毡笠子。见《能改斋漫录》,政和间,有旨:“一应士庶,京城内不得辄戴毡笠子。”

凉帽 顶子

夏秋间所服缨帽曰凉帽。见《辍耕录》:“河南王卜怜吉(死)〔歹〕尝郊行,天暖欲易凉帽,左右捧笠侍,风吹堕石上,跌碎御赐玉顶。”今帽上顶曰顶子,亦见此。又,“大德间,有回回巨商卖红剌石一块于官,用嵌帽上,大朝贺则服用之”。又,《元史》:“仁宗为太子时,淮东宣尉使撒都献七宝帽顶。”则帽之有顶,元制然也。

虎脸子

假面曰虎脸子,以其形可畏,号之曰虎。按,北齐兰陵王长恭白皙,类美妇人,著假面,与周师战金塘下,勇冠三军。此虎脸子之始。陆放翁《笔记》:“桂府进面具,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即假面也。乐天诗《西凉伎》:“假面胡人弄狮子。”弄狮,即今俗所谓“跳大头” (2) 。

搔背爬 如意

削角竹作手形,脊背痒处,手不能及,以此代之,名搔背爬。案,吕蓝玉《言鲭》云:“即古之如意杖,以其如人之意,故名。”亦曰“爪杖”。王敦以如意击唾壶,韦叡以白角如意麾军,唐宪宗赐李训犀如意,王昭远执铁如意指挥军事。皆是。 今之如意,作云头屈曲状。释氏以文殊执之,道家以梓潼文昌执之,殊失古制。

钞袋 钞,呼为“稍”

小颜《外戚传》注:“今苍头所携贮笔砚者,谓之照袋,以乌皮为之。始皇时谓之算袋。”按,今俗以布为之,名曰钞袋。钞讹为稍音。 盖明代用钞,以此贮之,故有是称。今相沿不改尔。

苏头

龚持宪《方言考》云:“俗谓绦帨之蕊为苏头。”晋挚虞云:“流苏者,缉鸟尾垂之,若旒然,以其蕊下垂,故谓之苏。”先子《邑乘小识》云:“吴音‘苏’与‘须’混,盖为须头之误。”

手巾

盥手布曰手巾。见《汉名臣奏议》:“太后亲自以手巾拭王闳泣。”又,《〔国〕三老袁良碑》:“手巾各一。”又,秦嘉妇《与嘉书》“今奉越布手巾一枚”,见《艺文类聚》。司马徽《江表传》云:“孙权使亲近以手巾拭潘濬面。”庾子山《对烛赋》:“手巾还欲燥。”

手帕子

王建《宫词》:“缏得红罗手帕子,当心香画一双蝉。”帕,亦作“帊”。

抹布

陆伸《侬渠录》云:“船家以幡布为抹布,忌‘翻’字也。”幡布,见《世说》。今民间多称“抹布”,船家曰㳠 。俗亦呼“转布”,从“翻”字转出。

界尺

书塾中以木尺许镇书,曰界尺。二字见《五代史·赵光逢传》:“在唐以文行知名,时人称其方直温润,谓之玉界尺。”唐欧阳通号界尺曰由准氏,见《清异录》。 或作戒尺,谓以戒饬塾童,即古夏楚之意,亦通。但镇压书纸则说不去。

桠杈

扬子《方言》云:“江东呼树枝为桠杈。”今俗有此称,或书作“丫”,亦通。《广韵》“丫”注:“象物开之形。”

面杖

做面具曰面杖,旧有此称。宋廖莹中《江行杂录》载:“太祖在后周时,民间喧言‘当立为天子’,太祖密以告家人,其姊方在厨,引面杖逐击之,曰:‘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来家恐怖妇女何为?’”

柺杖

拄杖曰柺杖。案,《五代·汉高祖纪》:“遣王峻等奉表契丹,耶律赐以木柺一。持归,虏人望之皆避道。” (3) 彭大翼山堂肆考》云:“柺仙姓李,有足疾。西王母度之得仙,授以铁柺。”洪觉范诗:“一柺西风健行李。”《类篇》:“柺,与‘ ’同,老人杖也。”

笊篱

汤中取物竹器曰笊篱,见《指月录》:“唐庞蕴居士访大同济师,师提起笊篱曰:‘庞公!’庞云:‘你要我笊篱,我要你木杓。’”亦作 。杨诚斋诗:“ 亲捞微带生。”苏鹗杜阳杂编》:“同昌公主出降,镂金为笊篱。”

箕 箲帚

盛饭器曰 箕。见《海录碎事》引许慎《古今注》云:“陈留以饭帚为 。”今人呼为 箕。按,《说文》“ ”字注:“一曰饭器,容五升。一曰宋、魏间谓箸筒为 。” (4) 《类篇》作筲,并音梢。 箲帚,见《广韵》,亦作“筅”,注云:“饭具。”

粪箕

粪箕,见《续传灯录》:“僧问文悦禅师:‘如何是第三句?’曰:‘粪箕扫帚。’”扫帚,始见《南史·刘休传》:“休妻王氏妒,宋帝闻之,令休于宅后开小店,使王氏亲卖皂荚、扫帚,以辱之。”

释氏盛食器及研药具曰钵 。按,《世说》:“王、刘听林公讲。王云:‘自是钵 后王何人也?’”吴任臣《字补》云:“钵 ,僧家饭器。”岑参《太白胡僧歌》:“床下钵盂藏两龙。”亦作“盋盂”。《汉·东方朔传》注:“盂,食器也。若盋而大。”东坡《〔游〕中峰杯泉》诗:“戏取江湖入钵盂。”

注子 酒鳖 自斟壶 滴苏

酒壶曰注子。见郑獬《觥记注》:“唐时有注子,名偏提。”吕氏《言鲭》云:“唐郑注为相,民间呼注子曰自斟壶。”明人《山家清事》云:“偏提,即今之酒鳖。”按,酒鳖之称,以其形似也。 又曰:“滴苏,当为急须之讹。”沈括《忘怀录》有行具二肩,其附带杂物内有虎子、急须子。陆容菽园杂记》云:“急须,溺器也。以其应急而用,故名。赵襄子漆智伯头为饮器。注:‘饮,于禁切,溺器也。’今人以暖酒器为‘急须’,‘饮’字误之耳。吴音‘须’与‘苏’同。”又,转“急”为“滴”,遂呼为“滴苏”。

钱筒

市肆以竹筒盛钱,号钱筒。案,《说文》“缿”音项。 注:“受钱器也,古以瓦,今以竹。”则汉时已然。又,《赵广汉传》“缿筒”注:“若今盛藏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筒,皆为此制。”

火筒

灶下炊火具曰火筒。见《淮南子》:“鼓槖吹埵,以销铜铁。”注:“吹火筒也。”俗转“筒”为“通”。

梯桄

梯上横木曰梯桄。桄,本音光,今作“狂”上声。按,释氏《大智度论》云:“譬如缘梯,从一初桄而上。”字盖本此。

醡床

压酒具曰醡床。“醡”亦作“榨”。山谷《放言》诗:“榨床在东壁。”《切韵》“醡”注:“压酒具。”《玉篇》:“又作 。”

抽替

厨桌有版如匣可出入者曰抽替。按,周密癸辛杂识》云李仁甫撰《通鉴长编》,“作木厨十版,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云云。盖取抽出而有所替代之意。又,《南史·孝武帝纪》:“殷淑仪死,帝思之,为抽替棺,欲见辄引替。”此又仁甫抽替匣之所本。俗作屉。案,字书有“屜”无“屉”,惟《字汇》“屉”:“音替,鞍屉也。”《类篇》“屜”注:“履中荐也,音替,亦作‘ ’。”

石敢当 石将军

立短石门首,镌“石敢当”三字,相传镇压风水。按,《急就篇》“罗列诸物名姓字”,有云“师猛虎,石敢当”。颜师古注:“卫有石碏、石买、石恶,郑有石癸、石(到)〔制〕,皆为石氏。”“敢当,言所当无敌也”。师猛虎亦人名。 宋人《继古编》云:“吴民庐舍,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曰石敢当,以寓厌禳之旨。”则此风已久。俗读“当”作去声,或增“泰山”二字。皆非。又,考《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与愍王议事,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椎以虞变,与左右格斗而死”。此又一石敢也。陈眉公《琐碎录》、刘元〔卿〕《贤奕编》俱以石敢当为五代时人,亦未之审矣。又,《汉书》:“中郎将孟溢破贼张纯于石门,土人立庙祀之,庙侧立石,曰石将军,至今尚存。”今俗或称“石敢当”为“石将军”,亦有出。《淮南毕万术》云:“埋石四隅家无鬼。”庾信《小园赋》:“镇宅神以薶石。”薶,即“埋”字。

喇叭

吹器曰喇叭。见明总戎戚继光新书·号令篇》,云:“喇叭,军中吹器。”喇,读如“辣”上声。叭,读如霸。俗谓之号筒。正德间,高邮王磐有咏喇叭《朝天子》词,云:“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时阉寺在外作威,所至多用号筒喇叭迎接,故云。见《坚瓠集》。

铁懒

《侬渠录》云:“吴农呼垦田器四齿者音若‘铁懒’。”恐“懒”即“犁”音之转,当是铁犁。如班固《宾戏》内“赖”字,吴才老作力制切,是音“利”也。吴正传注《国策》“漆身为疠”云“癞、疠声近假借”。《中吴纪闻》云:“吴人呼‘来’为‘厘’,自陆德明始。”是可证也。陆氏《释文》“贻我来牟”、“弃甲复来”皆(因)〔音〕“厘”。

鹞子 鹞,音效

清明前后,儿童竞放纸鸢,谓之鹞子,取其乘风高扬也,或作鹰隼形,呼曰“老鹰鹞”,不识鹞为何物矣。又以竹片缚纸鸢背,因风播响,曰鹞琴,即古之风筝。高承事物纪原》云:“纸鸢,俗谓风筝,古传韩信所作,以量未央宫远近,欲穿地入宫应陈豨也。一云侯景攻台城,羊侃令小儿作纸鸢,藏诏于中,简文帝出太极殿前,因北风起,放之,冀得达援军,贼谓是厌胜,射落之。”按,二说皆无据。《五代史·李业传》云汉隐帝与业造纸鸢,为宫中之戏。盖始乎此。杨升庵谓:“唐人诗所谓风筝,乃檐前铁马。”详五卷“铁马”条。

走马灯

走马灯之名,见《姑苏志》:“上元作灯市,或悬剪纸人马于傍,以火运,曰走马灯。”周庚有《走马灯》诗。“何人刻楮作游龙,尾似流星耳逐风。一跃便当三万里,不知局促在环中。”

拨弗倒

吴梅村有《戏咏不倒翁》诗。按,即今儿童嬉戏之“拨弗倒”也。俗讹如佛佛倒。 或以之侑酒,古名“酒胡”。《唐摭言》:“卢汪连举不第,赋《酒胡子》以寓意,序曰:‘巡 之胡,听人旋转,所向者举杯,颇有意趣。然倾倒不定,缓急由人,不在酒胡。’”《陆桴亭集》有《酒胡歌》。

竹夫人

暑中床席间置竹笼以憩手足,谓之竹夫人。见东坡诗:“闻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自注:“世以竹几为竹夫人。”又诗:“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陆放翁诗:“空床新聘竹夫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云:“李公甫谒真西山,西山以竹夫人为题曰:‘蕲春县君祝氏,可封卫国夫人。’”黄山谷《内集·赵子充示竹夫人诗,盖凉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职,予为名曰青奴》诗云:“青奴元不解梳妆。”是其名起于宋,陆鲁望诗谓之竹夹膝。

汤婆子

床中暖足器有汤婆子。按,范石湖有《戏赠脚婆》诗,盖本山谷《暖足瓶》诗“千金买脚婆”句。东坡与杨君素札云“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达旦不冷”云云。即今“汤婆子”之制也。然未有其名。吴匏庵宽有《汤婆子传》,号曰“汤媪,有器量,能容物”云云。其名盖起于是时。匏庵,明天启初相国也。

太师椅 交椅 杌子

高背大圈椅曰太师椅。见张端义《贵耳录》:“交椅即胡床,向来只有栲栳样,秦太师偶仰背坠巾,吴渊乃制荷叶托背以媚之,遂号曰太师样。”按,椅子之名,见《丁晋公谈录》:“窦仪雕起花椅子二,以备右丞及太夫人同坐。”又,王铚默记》:“李后主入宋后,徐铉往见李,卒取椅子相待。铉曰:‘但正衙一椅足矣。’引椅偏,乃坐。”椅,本作倚,以可倚靠也。《正韵》始作椅,盖以木所成,故从木,读倚。○“杌子”之名亦起于宋,见周益公《玉堂杂记》。胡三省《通鉴》注云:“胡床,今谓之交床,其制本自虏中,隋恶‘胡’字,改曰交床。”阮吾山云:“今之交椅是也。”案,今俗转为高椅。

佛郎机

礟大者曰发郎机。案,《事物绀珠》:“佛郎机铳,铜为管,大者千余觔,小者百余觔。佛郎,本海外国名,嘉靖二十八年入寇,败之,得其礟,即以为名。”俗以“佛”为“发”声转也。《说文》“礟”注:“机石也。”今俗作“砲”。考《唐书·李密传》:“以机发石,为攻城具,号‘将军礟’。”是犹不用火药也。宋虞允文始用火药,后遂无用机石者。铳之制,亦起于明初。古只训銎。音“蛩”,斤斧受柄处。 《事物纪原》谓:“轩辕作砲,吕望作铳。”不知何据。《事物纪原》一书,(唐)〔宋〕元(封)〔丰〕中高承增益朱绘《事原》为之。然宋陈振孙《书录解题》谓较《崇文总目》所云,多至数百事。是已非元本。正德版且多至一千八百余事,则为明人所增益矣。 郎瑛《类稿》谓《山谷集》中有“铳”、“ ”等字,蜀人语也。

风炉

煮茶炉曰风炉。见岑嘉州《晚过盘石寺》诗:“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陆羽茶经》云:“风炉以铜铸之,如古鼎形,凡四窗,以备通飙漏烬之所。”山谷《谢黄司业寄惠山泉》诗:“风炉煮茗卧西湖。”

蟹簖

编竹,湖中以取鱼蟹,名曰蟹簖。按,字书无“簖”字。吴梅村《涂松晚发》诗:“簖响若鸣滩。”《吴江县志》引陆鲁望《渔具诗·序》“列竹海澨曰沪”,今谓之簖。考陶九成引鲁望《蟹志》:“渔者纬萧,承其流而障之,名曰蟹断,断其江之道焉尔。”则当为“断”字。《姑苏志》亦作“断”。

烟草

男女相尚吃烟,渐至童稚亦然。按,辽阳刘廷玑在园杂志》云:“闽外人相传,高丽国妃死,王哭之恸,梦妃告曰:‘冢生一草,名曰烟草,焙干,以火燃之,而吸其烟,则可止悲。’王如言采得,遂传其种。其国有盖露、佘糖、发丝等名。”《食物本草》云:“草顶数叶,名曰盖露。” 姚旅《露书》云:“吕宋国在海中,后为佛郎国所并。 有草名淡巴菰,一名金丝醺。”按,《明史》:“淡巴,西南海中国名,其地多草木。”菰,犹草也。或其地产此,故名。万历间,闽人得其种,植之,获厚利。崇祯初,以其通外,置重典,民犹冒死私植,后释其禁。以边军寒疾,非此不解也。 自是植者益多,渐流入吾地。先辈志镇洋者列之土产,谬矣。康熙间《苏州志》已有之,云:“向无此种,明季始种植。”○长洲韩宗伯菼酷嗜之。试六馆士有《淡巴菰赋》 (5) 。汪讱庵《本草》谓其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饥能使饱,饱能使饥,代酒代茗,终身不厌。谓之相思草。鄙人雅不喜此,未之信也。

————————————————————

(1) 宋陶穀《清异录》卷上“金搭膝”条原文作“拍金薄为搭膝带之”。

(2) 按,白居易诗中所言“弄狮子”与后世舞狮表演不同,乃谓戴着假面和扮成狮子的演员同台演出。此处“弄”指“戏弄”,为唐代戏剧的一种演出形式。

(3) 虏,原文作“卤”,乃清代避讳而改。今改回为“虏”。下文同。《旧五代史·汉高祖纪上》:“又赐木柺一。蕃法,贵重大臣方得此赐,亦犹汉仪赐几杖之比也。王峻持柺而归,契丹望之皆避路。”

(4) 《说文·竹部》“ ”:“陈留谓饭帚曰 。从竹捎声。一曰饮器容五升。一曰宋、魏谓箸筒为 。”“《海录碎事》引许慎《古今注》”之说有误。《海录碎事》无此语,《古今注》作者是晋崔豹

(5) 试六馆士,清代学者全祖望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