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京畿在周職方為幽冀并三州之地旁延兖豫自殷以前載籍無徴著於春秋十二諸侯之譜者是為燕晉之疆及秦并天下罷侯置守是為鉅鹿邯鄲遼西右北平上谷漁陽代郡漢興郡國相錯為國者七為郡者十其在於晉為國者十有三為郡者十有一其在於隋為郡者十有九其在於唐為河北道而旁延於河東河南為州者二十有九宋分河北為東西二路建康以後地入於金金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元立中書省以分鎮藩服而河北之為路者九明建北京屬府八州十有九縣百二十有六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於茲省漷縣入通州省興濟入青縣併永

寜入延慶阜平縣入曲陽行唐

聖祖仁皇帝改宣府鎮為宣化府升遵化縣為州復置阜平

縣我

皇上嗣位申畫畿疆改山西之蔚州以隸宣化河南之磁州以隸廣平山西之廣昌以隸易州大名之滑濬内黄以隸河南分順天之豐潤玉田以屬永平分保定之淶水以屬易州深澤以屬定州建天津府沿河一州五縣屬焉升易冀趙深定竝為直隸州設承徳州於熱河改梁城所為寜河縣或以厚邊鎮而固屏藩或以廣營田而盡水利或以綰河防而利漕運或以便吏治而達民情特設直隸布政使司統十府二十有三州一百二十縣規模宏逺區畫周詳皆

聖徳之所廣運云

直隸布政使司

顓頊都於帝邱其地北至幽陵

顓帝之所建帝嚳受之創制九州統領萬國北至於幽陵〈文獻通考〉

唐堯使禹平水土為冀兖二州之域

帝堯時禹平水土以為九州虞舜表提類而分區宇判山河而考疆域冀北創并部之名燕齊起幽營之號〈晉書地理志〉

虞舜肇十有二州以冀州南北濶大分衞水為并州燕以北為幽州

十二州冀兖青徐荆揚豫梁雍幽并營也中古之地但為九州曰冀兖青徐荆揚豫梁雍禹治水作貢亦因其舊及舜即位以冀青地廣始分冀東恒山之地為并州其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之東北遼東等處為營州〈尚書集注〉

夏省幽并仍為冀兖之域

古有九州舜置十二州至夏還為九州〈周禮疏〉

商因之

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荆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兖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爾雅〉此蓋殷制〈爾雅注〉禹别九州有青徐梁而無幽并營是夏制也周禮有青并幽而無徐梁營是周制也此有徐幽營而無青梁并疑是殷制也〈爾雅疏〉

周為幽冀并兖之地

東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河東曰兖州〈周禮〉

周之冀州小於禹貢時冀州以其北有幽州并州故知也〈周禮疏〉

李巡曰燕其氣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禹貢其地合於冀州也〈爾雅疏〉

周成王時改作禹貢冀野析於幽并〈晉書地理志〉

春秋為燕晉衞齊諸國地戰國時為燕趙魏齊四國之疆

武王封召公於燕其後三十六世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鴈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漢書地理志〉

趙分晉得趙國北有信都正定常山中山又𣵠郡之髙陽鄚州鄉東有廣平鉅鹿清河河間又渤海郡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陽内黄斥邱皆趙分也〈同上〉

齊地北有千乗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髙城重合陽信皆齊分也〈同上〉

秦制天下為四十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代郡邯鄲鉅鹿東郡等郡

漢武置十三州此為幽冀兖三州地

冀州刺史領魏郡鉅鹿常山清河廣平正定中山信都河間趙國兖州刺史領陳留東郡幽州刺史領涿郡勃海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廣陽〈潛確類書〉

後漢三國因之

幽州刺史部薊本燕國刺史治冀州刺史部髙邑故鄗光武更名刺史治〈後漢書郡國志〉

後漢因前代冀州理於鄗今趙郡髙邑縣幽州理薊今范陽郡縣〈文獻通考〉

晉初仍屬四州永嘉後為劉元海石勒慕容雋符堅慕容垂地

晉十九州冀治房子〈今趙州臨城縣〉幽治𣵠〈今幽州范陽縣 地理通釋〉

惠帝之後冀州淪没於石勒勒以太興三年僭號於襄國稱趙後為慕容雋所滅慕容氏又為符堅所滅孝武太元八年堅敗其地入慕容垂垂僭號於中山是為後燕〈晉書地理志〉

惠帝後幽州没於石勒穆帝永和五年慕容雋僭號於薊是為前燕七年雋移都於鄴雋死子暐為符堅滅堅敗地復入慕容垂是為後燕〈同上〉

後魏初増置定相平安瀛東燕滄殷南營九州共領四十三郡

司州太祖天興四年置相州天平元年遷都改定州皇始二年置安州天興三年改瀛州太和十一年分定州河間髙陽冀州章武浮陽置殷州孝昌二年分定相二州置滄州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置安州皇興二年置南營州永熙二年置東燕州太和中分恒州東郡置天平中寄治幽州宣都地平州晉置治肥如城〈魏書地形志〉

按相州别有三郡入河南省界

北齊置東北道行臺

後周置幽州總管府

隋大業初府廢改為涿郡上谷漁陽北平遼西安樂檀州河間博陵常山信都趙郡襄國武安清河十五郡屬冀州武陽勃海二郡屬兖州

武陽郡後周置魏州渤海郡開皇六年置棣州大業三年為滄州信都郡舊置冀州清河郡後周置貝州襄國郡開皇十六年置邢州武安郡後周置洺州趙郡開皇十六年置欒州大業三年改為趙州常山郡後周置恒州博陵郡舊置定州河間郡舊置瀛州涿郡舊置幽州上谷郡開皇元年置易州漁陽郡開皇六年徙元州於此北平郡舊置平州安樂郡舊置安州檀州郡後周為元州開皇十六年州徙尋置檀州〈隋書地理志〉

唐武徳初復改諸郡為州三年置幽州總管府邢洺魏定等州皆置總管府尋罷貞觀初分幽薊檀媯平𣵠瀛莫易定滄景鎮冀深邢趙洺貝魏澶二十一州屬河北道後又増祁州順州天寳以後分置范陽盧龍成徳魏博義武横海等節度使

天寳元年更幽州節度使為范陽節度使寳應元年范陽節度使復為幽州節度使又兼盧龍節度使置成徳軍節度使治恒州廣徳元年置魏博節度使治魏州建中三年置義武軍貞元三年置横海軍節度使治滄州太和三年罷横海節度更置齊滄徳節度使五年賜號義昌軍節度天祐元年賜魏博節度號天雄軍節度二年更成徳軍節度號武順軍節度〈唐書方鎮表〉

五代後唐平州入契丹石晉天福初割幽涿瀛莫檀薊順媯新儒武寰等州入契丹周顯徳二年廢景州為定逺軍六年復三闗増置雄霸二州於是與遼以白溝河為界遼㑹同元年建為南京道領順檀𣵠易薊景平等州其奉聖歸化可汗儒𢎞等州屬西京道宋雍熙四年分河北為東西兩路端拱二年併為一路熙寜六年復為兩路宣化五年幽州入宋置燕山府路其後三路俱入於金

東路領大名開徳河間三府滄冀博棣莫雄霸徳濵恩清十一州徳清保順永静信安保定五軍西路領正定中山信徳慶源四府相濬懐衞洺深磁祁保九州天威北平安肅永寜廣信順安六軍〈宋史〉宣和間與金合兵攻契丹五年以其地來歸七年郭藥師以燕山叛没于金〈文獻通考〉

金天徳三年遷都燕京改為中都路仍分河北為東西路又分置大名府路

金史中都路領大興府通薊易涿順平灤雄霸保安遂安肅等十三州河北東路領河間府蠡莫獻冀深清滄景八州西路領正定中山彰徳三府威沃邢洺磁祁濬滑七州大名府路領開州其徳興府宣徳𢎞武等州仍屬西京路

元初為燕京路總管至元二十一年置大都路總管府又分為永平河間保定正定順徳廣平大名共八路皆屬中書省謂之腹裏

元史大都路領涿霸通薊漷順檀東安固安龍慶十州永平路領灤州河間路領滄景清獻莫陵六州保定路領易祁雄安遂安肅完七州正定路領中山府趙冀深晉蠡五州廣平路領磁威二州大名路領開滑濬三州其順寜府保安州則屬上都

明洪武九年置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元年大將軍徐達等克元都詔改為北平設北平行中書省并置燕山大興永清等六衞九年革行省設承宣布政使司〈明太祖實錄〉

永樂元年建北京稱行在十九年始都北京改布政司為北直隸

北京東抵遼東北並邊西抵山西南抵山東自昌平經順天保定正定順徳廣平至大名府南北一千一百三十里自山海闗經通保定正定至井陘東西一千二百八十里〈潛確類書〉

本朝

世祖章皇帝統一萬方定鼎建都順天永平保定河間正定

順徳廣平大名八府直隸

京師康熙三十二年改宣府鎮為宣化府雍正二年特置直隸布政使司升正定府屬之定冀晉趙深五州

俱為直隸州三年改天津衞為直隸州七年升河間府屬之滄州為直隸州九年復改天津州為縣降直隸滄州為州更置天津府改梁城所為寜河縣十一年於熱河建承徳州十二年復降直隸晉州為州升保定府屬之易州為直隸州併轄山西之廣昌縣今領府十州二十三縣一百二十

順天府

禹貢冀州之域周武王封召公奭於此是為北燕北燕伯朝於晉〈春秋襄公二十八年左氏傳〉

世本曰居北燕宋忠曰有南燕故云北燕〈史記注〉

秦為上谷郡地

秦四十郡幽為上谷郡〈輿地廣記〉

漢髙帝時為燕國

二世元年九月韓廣為趙略地至薊自立為燕王始〈史記秦楚之際月表〉

項羽分燕為二臧荼為燕王廣為遼東王〈史記索隱〉漢五年七月從擊燕王臧荼臧荼降八月廼立盧綰為燕王〈史記盧綰傳〉

元鳯元年置廣陽郡

按水經注言秦始皇滅燕以為廣陽郡今攷史記始皇紀三十六郡無廣陽之名當以昭帝置者為定

本始元年更為廣陽國

本始元年廣陽項王建以刺王子紹封〈漢書諸侯王表〉廣陽國髙帝燕國昭帝元鳯元年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縣四薊方城廣陽陰鄉〈漢書地理志〉

建武十三年省入上谷郡永平八年復為廣陽郡置幽州刺史治於此

廣陽郡世祖省併上谷永平八年復五城薊廣陽昌平軍都安次〈後漢書郡國志〉

後漢州刺史所治幽治薊〈通典

光武封叔父良為廣陽王十五年徙王趙省廣陽合上谷和帝永安元年復立廣陽郡幽州刺史與郡同理〈太平寰宇記〉

建安十八年改屬冀州

時省幽并州以其郡國并冀州〈獻帝春秋〉

三國魏為燕國

太和六年詔曰其改諸侯王皆以郡為國〈三國魏志明帝紀〉

太和六年改封燕王〈三國魏志燕王宇傳〉

晉太康中改屬幽州永嘉後後趙改為燕郡仍屬幽州永和六年前燕徙都於此其後符堅慕容垂迭有其地州郡之名如故

燕國漢置孝昭改為廣陽郡統縣十〈晉書地理志〉石勒於薊置幽州於州置燕郡〈太平寰宇記〉

穆帝永和六年燕王儁擊趙拔薊徙都之〈通鑑綱目〉

後魏為幽州治

幽州治薊城燕郡領縣五薊廣陽良鄉軍都安城〈魏書地形志〉

北齊置東北道大行臺後周改置總管府

北齊於州置東北道行臺後周改立總管府於州〈太平寰宇記〉

隋開皇三年廢燕郡置幽州總管府如故大業三年廢幽州改置𣵠郡

涿郡統縣九〈隋書地理志〉

後周改置燕范陽二郡隋開皇三年廢郡所領縣屬州大業三年罷州以其地并入𣵠郡〈太平寰宇記〉按文獻通考開皇三年廢郡以州治民大業三年改州為郡蓋後周以前之州乃統郡之州猶今之布政司隋以後之州乃統縣之州與今之各府同

唐武徳元年復為幽州仍置總管府六年改大總管府七年改大都督府

髙祖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唐書地理志〉

武徳初邊要之地置總管以統軍七年改總管曰都督總十州者曰大都督〈唐書百官志〉

貞觀元年屬河北道

河北道幽為析木津分〈唐書地理志〉

十道四曰河北〈唐六典

開元二年置幽州節度使天寳元年更州為范陽郡幽州節度使為范陽節度使乾元元年復改郡為幽州

幽州范陽郡大都督府本𣵠郡天寳元年更名〈唐書地理志〉

開元元年幽州置防禦大使二年置幽州節度諸州軍管内經略鎮守大使治幽州天寳元年更幽州節度使為范陽節度使寳應元年范陽節度使復為幽州節度使又兼盧龍節度使〈唐書方鎮表〉

乾寧中為劉仁恭地

梁初别為十一國北有燕劉仁恭〈地理通釋〉

五代後唐仍為幽州

莊宗初起并代取幽滄有州三十五其後合一百二十三州以為唐〈五代史職方考〉

晉天福中入於遼

石氏入立獻十有六州於契丹〈五代史職方考〉

㑹同元年改幽州為幽都府升為南京

天顯十年以幽州為南京改天顯十年為㑹同元年〈五代史附録〉

開泰元年改南京為燕京幽都府為析津府屬南京道

南京析津府太宗升為南京又曰燕京府曰幽都軍號盧龍開泰元年落軍額統州六縣十一析津縣宛平縣昌平縣良鄉縣潞縣安次縣永清縣武清縣香河縣玉河縣漷隂縣順州懐柔縣檀州密雲縣行唐縣涿州范陽縣固安縣新城縣歸義縣易州易縣淶水縣容城縣薊州漁陽縣三河縣玉田縣景州遵化縣〈遼史地理志〉

中都路遼㑹同元年為南京開泰元年號燕京大興府遼㑹同元年府曰幽都仍號盧龍軍開泰元年更為永安析津府〈金史地理志〉

保大末入於金天輔七年入於宋

天輔七年二月詔平州官與宋使同分割所與燕京六州之地〈金史太祖紀〉

宣和五年為燕山府屬燕山路

宣和四年十月改燕京為燕山府𣵠易八州並賜名五年正月以王安中為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四月癸巳金遣楊璞以燕京涿易檀順景薊州來歸庚子童貫蔡攸入燕〈宋史徽宗記〉

尋仍入金天㑹三年仍曰燕京析津府七年屬河北東路貞元元年改燕京為聖都尋改中都析津府為大興府建都焉

天徳三年詔遷都燕京貞元元年改燕京為中都府曰大興〈金史海陵記〉

貞元元年以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中都大興府天㑹七年屬河北東路縣十大興宛平安次漷陰永清寳坻香河昌平武清良鄉鎮一廣陽〈金史地理志〉

元太祖十年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至元元年改燕京為中都大興府仍舊定都之九年改中都為大都二十一年改大興府為大都路總管府直隸中書省大都路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世祖至元元年中書省臣言燕京分立省部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四年始於中都之東北置今城而遷都焉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總管府領縣六州十州領十六縣縣六大興宛平良鄉永清寳坻昌平州十涿州領范陽房山霸州領益津文安大城保定通州領潞縣三河薊州領漁陽豐潤玉田遵化平谷漷州領香河武清順州檀州東安州固安州龍慶州領懐來〈元史地理志〉

明洪武元年八月改大都路為北平府九月置大都督分府於此十月隸山東行省二年三月置北平行省以北平府隸焉九年改北平行省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永樂元年正月以北平為北京稱行在改北平府為順天府

洪武元年八月壬午詔改大都路為北平府九月壬寅置大都督分府於北平十月庚寅以北平府隸山東二年三月癸丑置北平行省先北平之府州縣隸山東者皆復其舊〈明太祖實録〉

永樂元年正月辛夘制以北平為北京庚戌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明成祖實錄〉

順天府領州五縣二十二大興縣宛平縣良鄉縣固安縣永清縣東安縣香河縣通州三河縣武清縣漷縣寳坻縣昌平州順義縣宻雲縣懐柔縣𣵠州房山縣霸州文安縣大城縣保定縣薊州玉田縣豐潤縣遵化縣平谷縣〈明統志〉

本朝順治初裁漷縣入通州康熙十五年升遵化縣為州領州六縣二十統於順天府尹竝屬布政司而以霸昌通永二道分轄焉

按舊分大興宛平霸州保定文安大城涿州房山良鄉固安昌平州順義懐柔密雲永清東安香河屬霸昌道通州三河武清寳坻薊州遵化州平谷豐潤玉田屬通永道雍正四年以通永道專司河務通州三河等州縣并屬霸昌道而以豐潤玉田二縣分屬永平府九年改寳坻縣之梁城所為寜河縣十一年置熱河承徳州十二年仍以通州三河等七州縣分屬通永道今領州七縣十九

大興縣

周初薊國春秋時為燕國都秦置薊縣屬上谷郡漢初為燕國都昭帝元鳯元年置廣陽郡治此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光武省并上谷永平八年復置廣陽郡治三國魏為幽州燕國治晉因之後魏為幽州燕郡治北齊周因之隋開皇初廢燕郡為幽州大業初廢幽州為涿郡治唐為幽州范陽郡治屬河北道晉天福初入遼改曰薊北縣㑹同元年改為南京幽都府治開泰元年改府為析津府縣為析津縣為燕京治仍屬南京道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為燕山府治宣和七年仍入金貞元元年改燕山府為大興府二年改析津縣為大興縣元至元九年為大都路治明洪武初為北平府治永樂七年為順天府治

本朝因之

宛平縣

漢薊縣地隋置遼西郡以處降人唐武徳元年改曰燕州六年遷於幽州城開元二十五年徙治幽州北桃谷山天寳元年曰歸徳郡建中二年廢郡為幽都縣晉天福初入遼開泰元年改為宛平縣屬南京道析津府金為大興府治元為大都路治明初為北平府治永樂七年改為順天府治

本朝因之

良鄉縣

漢置廣陽縣屬廣陽國後漢因之晉屬范陽國後魏屬燕郡北齊省入薊縣唐為良鄉縣地五代唐長興三年始移良鄉縣來治屬幽州晉天福中入於遼屬燕京析津府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屬燕山府宣和七年仍入金屬大興府元屬大都路明初屬北平府尋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

固安縣

漢置方城縣屬廣陽國後漢屬𣵠郡晉屬范陽國後魏屬范陽郡齊廢隋開皇六年改置固安縣屬幽州尋屬𣵠郡唐武徳四年屬北義州貞觀元年屬幽州大厯四年改屬𣵠州晉天福中入於遼屬燕京析津府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屬𣵠州尋仍入金屬𣵠州隸中都路元憲宗九年改屬霸州又改屬大興府中統四年升為州明洪武元年改州為縣屬北平府永樂元年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

永清縣

漢益昌縣地晉以後為安治方城二縣地唐如意元年分安次置武隆縣屬幽州景雲元年改曰㑹昌天寳元年又改曰永清五代晉天福初入遼屬析津府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屬燕山府宣和七年仍入金屬大興府元屬大都路明初屬北平府後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

東安縣

漢置安次縣屬渤海郡後漢屬廣陽郡晉屬燕國後魏為安城縣仍屬燕郡隋復曰安次縣屬𣵠郡唐屬幽州晉天福中入於遼仍曰安次縣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屬燕山府尋仍入金屬大興府元太宗七年改屬霸州中統四年升為東安州屬大都路明洪武九年改為東安縣屬北平府後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

香河縣

唐武清縣地遼於縣之孫村置香河縣屬析津府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宣和中賜名清化尋仍入金屬大興府元初因之後屬漷州明洪武十年省縣入漷州十三年復置後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

通州

漢置潞縣屬漁陽郡晉屬燕國後魏仍屬漁陽郡後為郡治隋開皇初郡廢屬涿郡唐武徳二年置元州貞觀初州廢仍屬幽州遼因之金天徳三年於縣置通州屬大興府元屬大都路明初以州治潞縣省入屬北平府後屬順天府

本朝順治九年省漷縣入州仍屬順天府

三河縣

漢潞縣地唐武徳二年析置臨泃縣屬元州貞觀初廢開元四年析潞縣置三河縣屬幽州十八年改屬薊州五代初廢後唐長興三年復置晉天福中屬於遼屬薊州尚武軍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宣和五年屬廣川郡七年仍入金天徳三年升潞縣為通州以縣隸焉元因之屬大都路明屬順天府通州

本朝因之

武清縣

漢置泉州縣屬漁陽郡晉屬燕國後魏太平真君七年為漁陽郡治隋屬涿郡唐屬幽州天寳初置武清縣晉天福中入於遼屬析津府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宣和五年屬燕山府七年仍入金屬大興府元至元十三年改屬漷州明初改隸通州後屬順天府通州

本朝因之

寳坻縣

漢泉州縣地唐為武清縣地遼為香河縣地金大定十二年以新倉鎮置寳坻縣承安三年升置盈州為大興府支郡以香河武清隸焉尋廢州仍為縣元屬大都路明洪武十年改隸通州後屬順天府通州

本朝因之

寜河縣

本寳坻縣梁城所地

本朝雍正九年置縣屬順天府

昌平州

漢置昌平軍都二縣皆屬上谷郡後漢改屬廣陽郡晉屬燕國後魏初省昌平入軍都屬燕郡天平中於軍都城置東燕州及昌平郡昌平縣北齊因之後周州郡俱廢尋又置平昌郡隋初郡廢縣屬幽州大業初屬𣵠郡唐亦屬幽州石晉時入於遼屬析津府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屬燕山府宣和七年仍入金屬大興府元屬大都路明初屬北平府永樂中屬順天府正徳元年升為昌平州旋罷八年復升為州

本朝因之

順義縣

漢置狐奴縣屬漁陽郡晉屬燕國後魏廢唐開元二十五年移置燕州來治天寳初曰歸徳郡乾元初復曰燕州建中二年省燕州後改為順州五代晉天福初入遼仍曰順州置歸化軍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宣和五年賜名順興郡尋仍入金復曰順州置溫陽縣元廢縣存州明洪武元年廢州改置順義縣屬北平府後屬順天府正徳八年屬順天府昌平州

本朝因之

密雲縣

戰國燕置漁陽郡漢兼置漁陽縣為郡治三國魏郡廢晉并廢縣後魏復置漁陽縣屬漁陽郡又分置密雲縣屬密雲郡治白檀北齊省漁陽縣入宻雲隋以密雲縣屬安樂郡唐武徳元年於縣置檀州天寳初曰密雲郡乾元初復曰檀州屬河北道五代晉天福初入遼曰檀州武威軍屬南京道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賜名横山郡升鎮逺軍節度七年仍入金廢州以縣屬順州隸中都路後復為檀州以密雲縣并入元因之屬大都路明洪武元年十二月改州為宻雲縣屬順天府正徳中改屬昌平州

本朝因之

懐柔縣

漢漁陽縣地唐初為密雲昌平二縣地貞觀二十二年置彈汗州開元四年改曰歸順州治懐柔縣天寳初曰歸化郡乾元初復為歸順州遼州以縣屬順州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隸順興郡後仍入金明昌六年更名温陽元廢明洪武元年十一月并入檀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北平府後屬順天府正徳中改屬昌平府

本朝因之

𣵠州

秦上谷郡地漢髙帝六年置𣵠縣并置𣵠郡治焉後漢屬幽州三國魏黄初中改為范陽郡晉為范陽國後魏仍為范陽郡後齊後周因之隋開皇初廢郡屬幽州大業初屬涿郡唐武徳元年廢郡屬幽州大厯四年析幽州置𣵠州五代晉天福中入於遼仍曰𣵠州置永泰軍屬析津府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賜郡名曰涿水升為威行軍節度七年入於金仍為涿州屬中都路元太宗八年陞為𣵠州路中統四年復為𣵠州屬大都路明洪武初省范陽縣入州屬北平府尋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

房山縣

漢置良鄉縣屬𣵠郡晉屬范陽國後魏屬燕郡北齊省入薊縣尋復置隋屬𣵠郡唐屬幽州聖厯元年改為固節縣神龍初復曰良鄉五代唐時徙廢金大定二十九年置萬寜縣以奉山陵明昌二年更名曰奉先屬𣵠州至元二十七年又改曰房山仍屬𣵠州明屬順天府𣵠州

本朝因之

霸州

漢置益昌縣屬涿郡後漢廢為安次縣地唐為永清縣地五代晉天福入於遼周顯徳六年取益津闗置霸州仍置永清縣為州治以鄚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來屬宋景祐二年廢永清縣入文安政和三年賜名永清郡屬河北東路金大定二十九年創置益津縣為州治貞元二年屬中都路元亦曰霸州中統四年省州治益津縣入州至元二年復置明洪武初省益津縣入州屬北平府後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

文安縣

漢置文安縣屬渤海郡後漢屬河間國晉屬章武國後魏屬章武郡隋屬河間郡唐初為瀛州景雲二年改屬莫州五代周顯徳六年割屬霸州宋景祐初移入州郭皇祐初復還故地仍屬霸州金屬霸州隸大興府元屬霸州隸大都路明屬順天府霸州

本朝因之

大城縣

漢置東平舒縣屬渤海郡後漢屬河間國晉於縣置章武國後魏曰平舒仍為章武郡治隋開皇初郡廢屬河間郡唐武徳四年屬景州貞觀元年還屬瀛州五代晉天福初入於遼周顯徳六年収復改曰大城屬霸州宋屬霸州隸河北東路金屬霸州隸大興府元屬霸州隸大都路明屬順天府霸州

本朝因之

保定縣

漢𣵠郡易縣地唐為歸義縣地宋初為歸信縣地太平興國六年以𣵠州新鎮建平戎軍景徳元年改為保定軍景祐元年析霸州文安大城二縣五百户隸軍宣和七年廢保定軍為保定縣隸莫州知縣事仍兼軍使尋依舊金復為縣屬雄州元至元二年省入益津縣四年復仍屬霸州明洪武七年省入霸州十三年復置縣後屬順天府霸州

本朝因之

薊州

春秋山戎無終子國秦置無終縣屬右北平郡漢因之晉屬北平郡後魏改屬漁陽郡晉開皇十六年徙置元州於此兼置總管府大業初府罷尋改置漁陽郡唐武徳初郡廢屬幽州開元十八年始析置薊州天寳初曰漁陽郡乾元初復曰薊州屬河北道五代晉天福初入遼曰薊州置尚武軍保大末入於金尋入宋賜郡名曰廣川宣和七年仍入金置漁陽縣為薊州治屬中都路元太祖十年定其地屬大都路明洪武初仍為薊州以州治漁陽縣省入復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

平谷縣

漢置平谷縣屬漁陽郡後漢及三國魏皆因之晉省後復置唐為漁陽縣金置平峪縣元至元二年省入漁陽郡十三年復置平谷縣明洪武十年省平谷縣入三河縣十三年復置平谷縣仍屬順天府薊州

本朝因之

遵化州

漢置俊靡縣屬右北平郡唐為玉田縣地五代唐始置遵化縣遼重熙中於縣置景州清安軍保大末入於宋賜名灤州郡尋入金廢州仍曰遵化縣屬薊州元因之隸大都路明屬順天府薊州

本朝初因之康熙十五年以

陵寢所在

特㫖升縣為州屬順天府

永平府

禹貢冀州之域商孤竹國為幽州地春秋為肥子國應邵曰肥子奔燕燕封於此也〈漢書地理志注〉

平州春秋時山戎肥子二國地〈文獻通考〉

戰國屬燕秦為右北平遼西二郡境漢於遼西郡置肥如縣後漢及晉因之後魏於肥如縣置平州遼西郡肥如〈漢書地理志〉

平州治肥如城〈魏書地形志〉

領遼西郡

漢末公孫度自稱平州牧取襄平縣為名在今奉天府遼陽州魏晉置平州治昌黎在口外舊大寜衞界皆非後魏之平州十六國春秋後燕慕容懿以令支降魏魏以為平州牧時晉義熙三年魏天賜四年蓋自是始移平州於今府界又魏書馮文通傅子崇鎮肥如來降世祖遣李繼持節拜崇領幽平二州牧封遼西王蓋自是肥如始有平州之名即今盧龍縣也

又分置北平郡

平州領郡二遼西郡領縣三肥如陽樂海陽北平郡領縣二朝鮮新昌〈魏書地形志〉

後齊省遼西郡入北平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置北平郡唐武徳二年復曰平州

隋為北平郡武徳二年改為平州〈舊唐書地理志〉

天寳初仍曰北平郡乾元初復曰平州屬河北道天寳元年改為北平郡乾元元年復為平州〈舊唐書地理志〉

後唐同光初入於遼置遼興軍節度屬南京道平州遼興軍太祖天贊二年以定州俘户錯置其地〈遼史地理志〉

唐末劉仁恭以遺契丹後唐莊宗取之後復入契丹契丹改平州為遼興府以營灤二州隸之號為平州路〈文獻通考〉

保大三年入於金天輔七年二月建為南京

天輔七年以燕西地與宋遂以平州為南京〈金史地理志〉

尋入於宋宣和五年建泰寜軍

宣和五年遼將張覺據州來降〈宋史地理志〉

金人聞覺叛遣棟摩將三千騎來討覺拒之營州棟摩不交鋒而退覺遂妄以大捷聞朝廷建平州為泰寜軍拜覺節度使〈宋史張覺傳〉

尋仍入金

宣和五年六月遼人張覺以平州來附十一月金取平州〈宋史徽宗紀〉

天㑹四年復為平州

天㑹四年九月復以南京為平州〈金史太宗紀〉

置興平軍節度貞祐三年僑置臨潢府

臨潢府貞祐三年四月嘗僑置於平州〈金史地理志〉

四年入䝉古元太祖十年改興平府中統元年陞平灤路置總管府大徳四年改曰永平路屬中書省大徳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元史地理志〉

明洪武初曰平灤府屬山東行省明年改隸北平布政司四年又改曰永平府永樂十八年直隸京師

本朝因之領州一縣五雍正三年以順天府之玉田豐潤二縣屬焉領州一縣七

盧龍縣

商孤竹國春秋為肥子國漢置肥如縣屬遼西郡魏晉因之後魏延和初於此置平州為遼西郡治又僑置新昌縣為北平郡屬北齊廢遼西郡并所領海陽縣入肥如隋開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盧龍大業初置北平郡唐武徳二年改北平郡為平州領臨渝肥如二縣其年自臨渝移治肥如改為盧龍縣復開皇舊名遼因之保大末入於金為南京尋入宋屬泰寜軍尋又入金天㑹四年為平州興平軍治元為永平路治明為永平府治

本朝因之

遷安縣

春秋山戎令支國漢置令支縣屬遼西郡後漢因之晉初没於鮮卑為遼西郡治後魏真君八年省入陽樂後為盧龍縣地五代時入契丹以所俘安喜縣民置安喜縣屬平州金大定七年改曰遷安仍屬平州元至元二年省入盧龍後復置屬永平路明屬永平府

本朝因之

撫寜縣

漢臨渝縣屬遼西郡晉省為肥如縣地隋為盧龍縣地隋末復置臨渝縣為北平郡治唐武徳二年改為平州自臨渝移治肥如改為盧龍縣又増置撫寜縣七年二縣俱省貞觀十五年於故臨渝縣置臨渝屬平州萬嵗通天二年改曰石城五代初入契丹徙置石城於縣南五十里以就鹽官金大定二十九年以新安鎮置撫寜縣屬平州元至元二年省入昌黎縣三年復置四年復省七年復置屬永平路明屬永平府

本朝因之

昌黎縣

漢㕘縣屬遼西郡後漢省入臨渝晉以後為海陽縣地隋唐為盧龍縣地後僑置營州栁城縣五代時入契丹以所俘定州民置營州鄰海軍并置縣曰廣寜金皇統二年廢營州以縣屬平州大定二十九年以與廣寜府重改曰昌黎元至元二年省撫寜海山入昌黎三年復置撫寜四年又以撫寜海山俱入昌黎七年復置撫寜仍省昌黎海山入撫寜十二年復置昌黎以屬灤州并海山入焉尋屬永平路明屬永平府

本朝因之

灤州

古孤竹國戰國屬燕漢置海陽縣屬遼西郡晉魏皆因之北齊省入肥如隋唐為盧龍縣地五代時入契丹始析置灤州永安軍屬平州後又置義豐縣為州治金仍曰灤州天輔七年置永安軍節度使屬中都路元屬永平路明初以州治義豐縣省入屬永平府

本朝因之

樂亭縣

漢驪成縣屬右北平郡後漢省唐為石城縣地金大定末置樂亭縣屬灤州元初嘗於縣置漠州尋廢復為樂亭縣隸永平路灤州明隸永平府灤州

本朝因之

玉田縣

春秋無終子國漢為無終縣地隋為漁陽郡治唐武徳二年自無終徙漁陽郡於潞置元州領潞漁陽又分置無終縣貞觀元年省乾封二年復置縣屬幽州萬嵗通天二年始改為玉田縣神龍元年改屬營州開元四年還屬幽州八年復屬營州十一年又屬幽州十八年屬薊州遼因之宋宣和四年金以薊州來歸六年於縣建經州七年入於金仍屬薊州元因之明初隸北平府薊州永樂二年隸順天府薊州

本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屬永平府

豐潤縣

漢土垠徐無二縣皆屬右北平郡後漢移郡治土垠晉移郡治徐無後魏郡廢二縣皆屬漁陽郡北齊廢土垠後周又省徐無入無終唐為玉田縣地金泰和中置豐潤縣大安初改潤曰閏屬薊州元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當衝要復置明洪武初復改閏曰潤

本朝康熙十五年改屬遵化州隸順天府雍正三年改

屬永平府

保定府

古冀州之域有虞分屬幽州禹貢仍屬冀州周屬幽州春秋戰國屬燕趙秦屬上谷鉅鹿二郡漢為𣵠鉅鹿二郡及中山并信都國地分屬幽冀二州

涿郡屬幽州鉅鹿郡中山國信都國屬冀州〈漢書地理志〉

後漢為涿鉅鹿二郡及中山河間安平三國地𣵠郡幽州刺史部鉅鹿郡中山國安平國河間國冀州刺史部〈後漢書郡國志〉

晉為范陽鉅鹿中山河間博陵髙陽六國地

幽州范陽國冀州鉅鹿國河間國髙陽國博陵郡中山國〈晉書地理志〉

後魏為髙陽范陽鉅鹿中山博陵北平昌黎遼東樂良九郡地分屬瀛幽定南營四州

定州領中山郡鉅鹿郡博陵郡北平郡瀛州領髙陽郡幽州領范陽郡南營州領昌黎郡遼東郡樂良郡〈魏書地形志〉

齊屬東北道行臺周屬幽州總管隋屬河間上谷博陵信都四郡唐為莫𣵠易瀛定深祁七州地皆屬河北道

祁州本唐定州地分建〈文獻通考〉

五代晉天福初割屬遼置泰州開運二年収復州尋廢仍為莫州地周分置雄州宋建隆元年始分莫州地置保塞軍

按今府基址實始於此

太平興國六年升為保州

以穆宗三陵及族屬在此析易州滿城南境升為保州治保塞縣〈舊志〉

政和三年賜名清苑郡又分置廣信安肅永寜順安北平五軍與深祁雄定四州及中山府分屬河北東西路

按宋史雄州屬河北東路中山府深州祁州保州定州北平軍安肅軍永寜軍廣信軍順安軍屬河北西路

其𣵠易二州地則入遼屬南京道

南京契丹又改號燕京金滅契丹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二十四縣來歸宣和五年改為燕山府〈宋史地理志〉

金天㑹七年於保州置順天軍節度使隸河北東路又増置遂安肅蠡安完五州與𣵠易雄深祁五州及中山府分屬中都河北東西路

易州𣵠州雄州保州安州遂州安肅州屬中都路蠡州深州屬河北東路中山府完州祁州屬河北西路貞祐二年移保州順天軍屬中都路海陵仍賜名清苑郡〈金史地理志〉

元太宗十一年始升順天軍為順天路置總管府至元十二年改為保定路領易祁雄安遂安肅完七州蠡州屬正定路俱隸中書省明洪武元年改保定府隸北平行中書省七年隸北平布政使司永樂中建北京於北平遂為直隸保定府

本朝順治初移置巡撫於保定康熙八年設守道巡道各一員雍正二年以巡撫為總督二年以守道為布政司巡道為按察司十二年以易州為直隸州分淶水屬之改深澤屬定州今領州二縣十六

清苑縣

漢置樂鄉縣屬信都國又置樊輿廣望二縣屬𣵠郡後漢皆省入北新城晉復置樊輿樂鄉縣尋省入北新城屬髙陽國後魏太和初分新城置清苑縣復置樂鄉縣改樊輿曰扶輿又析置永寜縣為今滿城縣界俱屬髙陽郡北齊復曰樊輿同北新城清苑樂鄉三縣省入永寜仍改曰樂鄉隋開皇中又改曰清苑屬河間郡唐武徳初屬滿州貞觀元年改屬瀛州景雲二年改屬莫州五代晉初入契丹置泰州開運二年克復仍廢為清苑縣宋建隆初於縣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初置保州仍改縣曰保塞為州治金大定中復曰清苑元為保定路治明為保定府治

本朝因之

滿城縣

漢置北平縣屬中山國後漢晉因之後魏孝昌中屬北平郡興和二年分置永樂縣屬南營州樂良郡北齊屬昌黎郡後周省永樂改北平曰永樂隋屬上谷郡唐屬易州天寳元年改曰滿城五代晉天福初入契丹屬泰州開運初還屬晉徙泰州治此尋州廢仍屬易州宋初因之太平興國中省南境入保塞縣金大定二十八年復置滿城縣屬保州元屬保定路明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

安肅縣

戰國時燕武遂地漢置北新城縣屬中山國後漢屬涿郡晉屬髙陽國後魏曰新城屬髙陽郡永熙二年置南營州領五郡十一縣改新城曰新昌屬遼東郡北齊惟留昌黎郡領新昌縣隋開皇元年州移二年郡廢十八年改新昌曰遂城屬上谷郡唐屬易州五代周分置梁門口寨宋太平興國六年以遂城縣置威鹵軍又以梁門砦置静戎軍并置静戎縣為治景徳元年改威鹵為廣信軍改静戎為安肅軍宣和七年廢安肅軍為安肅縣尋復為軍仍治安肅縣金天㑹七年改廣信軍為遂州安肅軍為徐州天徳三年改徐州為安肅州徐郡軍大定後降為刺郡廢軍治安肅縣貞元二年號遂州為龍山郡泰和四年廢遂州為遂城縣屬保州貞祐二年復置遂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安肅州後復置遂州屬保定路明初廢遂州入安肅州洪武六年又廢安肅州為安肅縣仍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

定興縣

秦置范陽縣漢屬𣵠郡後漢為范陽侯國仍屬𣵠郡晉屬范陽國後魏屬范陽郡隋開皇初改曰遒縣屬上谷郡唐初廢入易縣五代及宋因之金大定六年始改置定興縣屬𣵠州元屬易州明洪武六年改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

新城縣

戰國時燕督亢陂漢置新昌縣為侯國屬𣵠郡後漢省唐大厯四年分固安縣地復置新昌縣太和六年又析置新城縣皆屬𣵠州五代晉入於契丹分界於此宋宣和四年改曰威城金復曰新城元太宗二年改新泰州七年復為新城縣屬大都路十一年屬順天路至元二年屬雄州十年屬大都二十三年復屬雄州洪武六年改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

唐縣

春秋燕唐邑戰國屬中山漢置唐縣屬中山國後漢及晉因之後魏屬中山郡北齊省入安喜縣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博陵郡唐屬定州五代梁開平三年改曰中山後唐同光初復故晉改曰博陵漢初復故宋屬中山府金因之元屬保定路明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

博野縣

漢置蠡吾縣屬𣵠郡後漢為侯國屬中山國晉屬髙陽國後魏屬髙陽郡北齊廢蠡吾縣入博野元至元三年省博野入蠡州三十一年復置博野縣屬保定路明洪武元年遷治故蠡吾縣界屬祁州六年直隸保定府

本朝因之

慶都縣

戰國趙慶都邑漢置望都縣屬中山國後漢及晉因之後魏初屬中山郡孝昌中屬北平郡後齊郡廢省入北平縣隋開皇六年復置望都縣大業初廢唐武徳四年復置屬定州五代因之宋屬中山府金改曰慶都縣元初屬正定府太宗十一年改屬保定路明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

容城縣

漢置容城縣屬𣵠郡後漢省入遒縣晉復置容城縣屬范陽國後罷後魏太和中復置屬范陽郡北齊天保七年省入范陽隋開皇元年改范陽為遒縣唐武徳五年於縣置北義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易州聖厯二年改曰全忠神龍中仍曰遒縣天寳元年復曰容城五代晉天福初入契丹仍屬易州周顯徳六年亦置容城縣割屬雄州尋廢宋建隆四年復置仍屬雄州金泰和八年割屬安州貞祐三年改屬安肅州後屬雄州元仍屬雄州隸保定路明初省入雄縣洪武十四年復置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

完縣

戰國燕曲逆邑漢置曲逆縣屬中山國後漢章和二年改曰蒲陰晉因之後魏初屬中山郡孝昌中分置北平郡以蒲陰屬焉北齊郡廢省蒲陰置北平縣仍屬中山郡隋屬博陵郡唐屬定州萬嵗通天二年改曰徇忠神龍元年復曰北平五代唐長興三年改曰燕平宋初復故慶厯二年置北平軍金改曰永平屬中山府貞祐二年升為完州元至元二年廢州為永平縣尋復為完州屬保定路明洪武二年廢州為完縣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

蠡縣

漢置陸成縣屬中山國後漢省入蠡吾本初元年改置博陵縣并置郡漢末郡廢以縣入安平國晉秦始元年改縣曰博陸并置高陽國治焉後魏改縣曰博野屬髙陽郡隋屬河間郡唐武徳四年屬滿州五年以縣置蠡州八年州廢縣還故屬九年復置貞觀元年又廢縣屬瀛州永泰中改屬深州元和十年復隸瀛州後又屬深州五代周顯徳二年改屬定州宋雍熙四年以縣置寜邊軍景徳元年改永寜軍宣和七年廢為博野縣尋復故屬河北西路金天㑹七年升為寜州博野郡天徳三年改為蠡州屬河北東路元屬正定路至元三年省博野縣入州明洪武二年改隸保定府八年改州為縣

本朝因之

雄縣

戰國燕易邑漢置易縣屬𣵠郡後漢屬河間郡晉曰易城縣屬河間國後魏復為易縣改屬髙陽郡髙齊天保七年省入鄚縣唐武徳五年改置歸義縣屬幽州尋以容城縣及幽州之固安歸義置北義州貞觀元年縣省八年復置歸義縣屬幽州景雲二年隸鄚州是年還隸幽州大厯四年改屬𣵠州五代晉初入契丹周顯徳六年収復於縣置雄州宋太平興國中改縣曰歸信政和三年賜郡名曰易陽金仍曰雄州天㑹七年置永定軍節度屬河北東路貞元二年屬中都路元初軍廢至元二十三年以雄州屬保定路明洪武初省縣入州七年改州為縣

本朝因之

祁州

漢置安國縣屬中山國後漢因之晉屬博陵郡後漢真君七年併入深澤景明二年復置屬博陵郡北齊廢隋開皇六年改置義豐縣屬博陵郡唐屬定州萬嵗通天二年改曰立節神龍元年復曰義豐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初改曰蒲陰縣景徳九年移祁州來治領蒲陰鼓城深澤三縣屬河北西路金仍為祁州屬河北西路元屬保定路明初省蒲陰縣入州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

束鹿縣

漢置安定郻貰三縣皆屬鉅鹿郡後漢曰鄡省安定貰縣入之晉屬趙國後魏曰�仍屬鉅鹿郡北齊改為安國隋開皇六年改為安定十八年改曰鹿城屬信都郡唐武徳四年屬廉州貞觀元年改屬深州十七年州廢屬冀州先天二年又屬深州天寳十五載改曰束鹿五代因之宋初改屬鎮州淳化九年還屬深州金仍之元至元三年改屬祁州明仍舊

本朝因之

安州

戰國燕葛邑漢為𣵠郡高陽縣地隋屬河間郡唐如意元年析河間置武興縣屬瀛州長安四年屬易州復屬瀛州神龍元年改名唐興縣景雲二年改屬鄚州五代晉改曰宜州周顯徳六年省入鄚縣宋太平興國七年改置唐興砦淳化三年建為順安軍屬河北西路金天㑹七年升軍為安州屬河北東路大定二十八年徙治葛城因升葛城為縣泰和八年移州治於渥城以葛城為屬縣屬中都路元初州還治葛城至元二年省為鎮入髙陽後復改安州仍治葛城隸保定路明洪武七年省葛城縣入州仍改州為縣十四年復置安州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

髙陽縣

戰國燕髙陽邑漢初置髙陽縣屬涿郡後漢屬河間郡晉泰始元年置髙陽國以縣屬焉後魏為髙陽郡治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滿州大業中州廢屬河間郡唐武徳四年復置滿州貞觀元年州廢仍屬瀛州五代因之宋至道三年以瀛州髙陽屬安順軍熙寜六年省為鎮八年復為縣仍為安順軍治金天㑹七年升軍為安州復置髙陽軍大定二十八年以髙陽為屬縣泰和八年改屬莫州尋復故元屬安州明洪武八年併入蠡縣十二年復置永樂後仍隸保定府安州

本朝因之

新安縣

漢𣵠郡容城縣地曰渾渥城金泰和四年析置渥城縣八年移安州治於渥城元至元二年州縣俱省改為新安鎮入歸信縣四年割入容城九年置新安縣屬保定路明洪武七年省入安州尋復置屬安州

本朝因之

河間府

禹貢冀州之域周為幽兖二州之域春秋為燕齊及晉東陽地戰國燕趙二國之境秦為上谷鉅鹿二郡地漢初為鉅鹿𣵠二郡地文帝二年始分趙地别置河間國治樂城屬冀州

河間國故漢文帝二年别為國應劭曰在兩河之間〈漢書地理志注〉

按樂城今獻縣

後漢初併入信都和帝永元三年復置為國

河間郡文帝置世祖省屬信都和帝永元三年復故〈後漢書郡國志〉

晉因之後魏初為河間郡改屬定州太和十一年分定冀二州置瀛州

瀛州取瀛海為名〈續通典〉

隋開皇初郡廢

隋初廢郡置瀛州〈文獻通考〉

大業初州廢復為河間郡

唐武徳四年復曰瀛州

瀛州隋河間郡武徳四年討平竇建徳改為瀛州〈舊唐書地理志〉

天寳元年復曰河間郡乾元元年復曰瀛州屬河北道

長慶元年置瀛莫都團練觀察使陞節度使天復元年置平營莫等州觀察使〈唐書方鎮表〉

五代晉天福元年地入遼周顯徳元年収復

瀛州晉以賂契丹周世宗取之屬霸州〈文獻通考〉

宋升為河間府置瀛海軍屬河北東路

河間郡大觀二年陞為府賜軍額〈宋史地理志〉

金為河北東路治置總管府復置瀛海軍節度河間府天㑹七年置總管府正隆間升為府置瀛海軍節度使後復置總管府〈金史地理志〉

元至元二年置河間路總管府直隸中書省明洪武元年改河間府屬河南分省二年改屬北平行省九年屬北平布政使司永樂元年直隸京師

本朝因之領州二縣十五雍正三年改府屬之天津衛為州旋又升為直隸州移青縣静海二縣屬之七年升府屬之滄州為直隸州移東光南皮鹽山慶雲四縣屬之九年復升天津州為府置天津縣而以青縣静海及滄州南皮鹽山慶雲共七州縣隸之東光縣屬河間府今領州一縣十

河間縣

漢置州鄉武垣二縣俱屬涿郡後漢省州鄉以武垣屬河間國晉因之後魏太和十一年移河間郡治武垣又置瀛州於縣之趙都軍城隋大業初置河間縣為河間郡治省武垣入焉唐武徳四年改為瀛州治五年置武垣縣貞觀元年省武垣入焉宋為河間府治金因之元為河間路治明為河間府治

本朝因之

獻縣

本漢樂成縣為河間國治後漢因之晉曰樂成仍為國治後魏太和十一年移郡治武垣以縣屬之隋開皇十八年改曰廣成仁夀元年又改曰樂夀仍屬河間郡大業末竇建徳都此唐武徳四年建徳平還屬瀛州大厯中屬深州元和十年復隸瀛州後又改屬深州五代因之宋至道三年還屬瀛州金天㑹七年升為夀州天徳三年改曰獻州屬河北東路元至元二年廢州仍為樂夀縣未幾復為州屬河間路明初省縣入州洪武七年又降州為獻縣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

阜城縣

漢置阜城縣屬勃海郡後漢徙廢晉復置後魏分屬武邑郡隋開皇九年屬觀州貞觀十七年還屬冀州天祐二年改曰漢阜五代漢復故宋淳化元年屬永静軍嘉祐八年省為鎮入東光熙寜十年復置金屬景州元因之明洪武七年改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

肅寜縣

本漢武垣縣地隋唐為河間縣地宋雍熙初置平魯寨景徳二年改為肅寜城金升為縣屬河間府元至元二年廢為鎮入河間縣尋復置屬河間路明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

任邱縣

本戰國燕鄚邑漢置鄚阿陵髙郭三縣俱屬涿郡後漢省阿陵髙郭二縣以鄚縣屬河間國晉因之後魏及隋屬河間郡唐武徳四年改屬蒲州五年始分置任邱縣屬瀛州景雲二年於鄚縣置鄚州併領任邱開元十三年改鄚為莫天寳初改州為文安郡乾元元年復曰莫州屬河北道五代晉天福元年地入遼周顯徳六年復取之宋熙寜六年省莫縣入任邱移州治之屬河北東路金貞祐二年州縣俱廢改置莫亭縣元初復於莫亭置莫州併置任邱縣屬之至元二年州縣俱省入河間後復置屬河間路明洪武七年省莫州入任邱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

交河縣

漢置建成成平景成三縣皆屬勃海郡後漢省建成景成以成平屬河間國晉因之後魏屬章武郡隋開皇十八年改成平曰景城大業初屬河間郡唐武徳四年屬瀛州貞觀元年屬滄州大厯七年復舊後隸景州尋又來屬宋初因之熙寜六年省景城為樂夀縣地金大定七年始分樂夀置交河縣屬獻州元至元二年又省入樂夀尋復置明洪武七年改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

寧津縣

本漢東光臨樂二縣地屬勃海郡後漢省臨樂晉置新樂縣屬樂陵國後魏省隋開皇十六年置胡蘇縣屬平原郡唐武徳四年屬觀州六年屬滄州仍移州來治貞觀元年州還治清池仍以縣屬觀州十七年又屬滄州天寳元年改名臨津貞元三年屬景州長慶元年還屬滄州二年又屬景州太和四年又屬滄州景福元年仍屬景州周顯徳二年還屬滄州宋熙寜六年省入南皮縣金改置寜津縣屬景州元初屬濟南路至元二年改屬河間路明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

景州

漢置修縣屬信都國後漢改屬勃海郡晉及後魏因之隋開皇五年改脩曰蓨仍屬信都郡唐武徳四年屬觀州貞觀十七年改屬徳州永泰元年還屬冀州五代宋因之金始以蓨縣屬景州元初升為元州後復為蓨縣至元二年自東光移景州來治屬河間路明初省蓨縣入州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

呉橋縣

本漢安縣屬平原郡後漢省晉置東安陵縣屬勃海郡後魏去東字隋大業初併入東光唐武徳四年復置安陵縣屬觀州貞觀十七年屬徳州景福元年隸景州尋復屬徳州宋景祐二年省入將陵縣金始分將陵之呉橋鎮置屬景州元屬河間路景州明屬河間府景州

本朝因之

東光縣

本漢置屬勃海郡後漢至晉魏仍之東魏移渤海郡於此隋開皇初郡廢九年於縣置觀州大業初州廢以縣屬平原郡唐武徳四年于弓髙置觀州以縣屬之貞觀十七年州廢縣屬滄州貞元三年又于弓髙置景州以縣屬之長慶元年州廢還屬滄州二年又置景州縣仍屬焉太和四年州廢縣還滄州景福元年復置景州縣又屬天祐五年移州來治五代周顯徳二年廢景州為定逺軍屬滄州宋太平興國六年以軍直隸京師景徳元年改曰永静軍屬河北東路金初仍升為景州大安間避諱改曰觀州元初復曰景州至元二年始移州治蓨縣以東光為屬縣明屬河間府景州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升滄州為直隸州移東光屬之九

年還屬河間府

故城縣

漢置廣川歴二縣屬信都國後漢省歴縣入廣川屬清河國晉改屬勃海郡後魏屬長樂郡北齊廢入棗强縣隋開皇六年復廣川縣於縣東界仁夀初改名長河屬平原郡唐屬徳州元和四年移長河縣治此十年又移還東界金明昌五年於唐故長河縣置上故城鎮元升為故城縣屬河間路至元二年併為故城鎮是年復置縣屬景州明屬河間府景州

本朝因之

畿輔通志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