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

國家誕膺天命撫有寰宇東臨滄海西被流沙南距交趾北極大漠海隅日出罔不率俾而光宅

京師實當恒代渤碣之中大矣哉踞九州之上游俯萬方如庭户土風宣暢百物阜安洵北幹崇隆之氣所欝盤而融結也昔朱子統論海内山川形勢謂此地山脈自雲中来岱宗聳其左華嶽峙其右襟帶黄河而嵩髙為前案又其前則淮南江南五嶺諸山環拱而内嚮者凡三四重自古建都之地莫與比並粤稽載籍軒轅氏都涿鹿顓頊氏都髙陽近代遼金元明相繼營建於此而我

朝發祥於長白天作髙山其南麓分為二幹東包朝鮮西折為醫巫閭以及

興京

盛京塞門諸山蜿蜒綿亘擁衛於肩背者復數重四面形勝皆我版圖是則前代所未有也體厚者勢崇源洪者流逺億萬斯年之丕基盖於兹而永建矣城池

京城周圍四十里為九門南曰正陽崇文宣武東曰朝陽東直西曰阜成西直北曰安定徳勝城南一面長二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北二千二百三十二丈四尺五寸東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西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髙三丈五尺五寸垜口五尺八寸基六丈二尺頂收五丈

遼史南京析津府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廣一丈五尺八門東曰安東迎春南曰開陽丹鳯西曰顯西清普北曰通天拱辰金史海陵天徳二年始圖上燕城宫室制度三月命張浩等増廣燕城城門十三東曰施仁宣曜陽春西曰麗澤顯華彰義南曰景風豐宜端禮北曰會城通元崇智光泰周七十五里元史至元四年城京師方六十里十一門正南曰麗正南之右曰順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東曰安貞北之西曰健徳正東曰崇仁東之右曰齊化東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義西之右曰肅清西之左曰平則明實録洪武元年徐達取元都指揮華雲龍經理築城縮其城之北五里廢光熙清肅二門其九門俱仍舊永樂七年營北京城十九年營建宫殿成乃拓其城周圍四十里正統二年命太監阮安等修城樓四年工成乃改麗正曰正陽文明曰崇文順成曰宣武齊化曰朝陽平則曰阜成我

朝定鼎宅中建極屢加修整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禁旅分駐左右翼東則鑲黄正白鑲白正藍西則正黄正紅鑲紅鑲藍翊衛

帝居又有提督九門步軍統領左右翼步軍總尉及巡城

御史専司稽察而規制𢎞備矣

城壕之水源出昌平州白浮村之神仙泉通榆河會一畝馬眼諸泉滙為七里濼東流遶都城曰玉河又西山玉泉從水闗徑銀錠橋流入

西苑遶

宫禁自玊河橋入城壕合流至大通橋入漕河明正統時侍講劉球請於城外宣武橋西量作減水河以洩城中諸水從之仍命欽天監正皇甫仲和等審視仲和言宣武門西舊有凉水河其東城河南岸亦有舊溝皆可疏通以洩水勢嘉靖中工部尚書雷禮以外城壕池淺狭請悉深濬水乃自城西北隅環城東注厯九橋九閘從城東南隅流入大通橋

皇城起

大清門厯長安左右門東安西安地安三門周圍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正南曰

大清門少北曰長安左門曰長安右門東曰東安門西曰西安門正北曰地安門自

大清門之内曰天安門天安門之内曰端門左曰闕左門右曰闕右門

按地安門舊為北安門

本朝順治九年改今名天安門舊為承天門順治八年改今名

紫禁城起

午門厯東華西華神武三門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東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城髙三丈垜口四尺五寸五分基厚二丈五尺頂收二丈一尺二寸五分南曰

午門左曰左掖門右曰右掖門太和殿前曰太和門左曰昭徳門右曰貞度門其東之南曰協和門北曰左翼門其西之南曰雍和門北曰右翼門太和殿前東為體仁閣西為𢎞義閣由太和殿入為中和殿保和殿東有中左門後左門西有中右門後右門保和殿之後為乾清門左曰内左門右曰内右門其東為景運門西為隆宗門自協和門出為東華門自雍和門出為西華門城之正北曰神武門文華殿在東華門内箭亭之南武英殿在西華門内南薫殿在武英殿之南

按遼史皇城在南京析津府西南隅大内門曰宣教外三門曰南端左掖右掖西曰顯西設而不開北曰子北統和二十四年改南京宣教門為元和外三門為南端左掖門為萬春右掖門為千秋大金國志宫城四圍凡九里三十步自天津橋之北曰宣陽門内城之南門也東曰宣華西曰玉華北曰拱宸輟耕録元宫城周圍九里三十步分六門正南曰崇天崇天之左曰星拱右曰雲從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厚載舊志明初燕王府建於元之皇城舊址即今之西苑門四東曰體仁西曰尊義南曰端禮北曰廣智至永樂十五年乃改建皇城於東去舊宫一里許至東華門之外宣徳七年始加恢廓移東華門於河之東遷居民於灰厰西之隙地

京城南一面轉抱東西角樓止長二十八里為七門南曰永定左安右安東曰廣渠東便西曰廣寧西便城南一面長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東一千八十五丈一尺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各髙二丈垜口四尺基厚二丈頂收一丈四尺各門俱有甕城外城建於嘉靖三十二年先是成化十二年定西侯蔣琬言宜倣南京舊制築土城嘉靖二十一年都御史毛伯温等言成祖遷都金臺當時内城足居所以外城未立今城外之民殆倍城中宜築外城城外取土即可成壕時以給事中劉養直言而止二十九年議築正陽崇文宣武三闗廂外城不果三十二年朱伯辰復言四郊咸有土城故址環繞如規周可百二十餘里因命都督陸炳平江伯陳圭等相度形勢尋又以西南地勢窪下難於施工命先築南面四十一年工部尚書雷禮請修繕重城添永定等七門之甕城從之四十三年京師重城成我

雍正五年

特發帑金於廣寧門外叠石為道廣二丈長亘九里九年増修城洞門復廣石道數里又於朝陽門外叠石為道直至通州所費以億萬計行旅商賈引重致逺感頌

皇仁因立

龍亭於道左

壇廟

圜丘壇在正陽門外南郊其制三成南向一成面徑五丈九尺髙九尺二成面徑九丈髙八尺一寸三成面徑十二丈髙八尺一寸各成面甎用一九七五陽數及周圍欄板柱子皆青色琉璃四出陛各九級白石為之内壝圓墻九十七丈七尺五寸髙八尺一寸厚二尺七寸五分靈星石門四面各三外壝方墻二百四丈八尺五寸髙九尺一寸厚二尺七寸靈星門如前壇之東有神庫神厨祭器庫宰牲亭壇之西有神樂觀犧牲所鑾駕庫又外圍方墻為門四南曰昭亨東曰泰元西曰廣利北曰成貞雍正八年

特發帑金於壇門外叠石為道至正陽橋

皇穹宇在

圜丘後制圓象天環轉八柱圓頂重簷覆以青瓦中安寳頂東西南三出陛各十四級檻墻欄柱俱用青色琉璃左右兩廡各五間亦覆青瓦四圍圓墻前設門三每年冬至大祀

天於圜丘日月星辰雲雨風雷分四從壇

祈穀壇在

圜丘壇北曰大享殿殿以圓為制周圍共十二柱内柱亦十有二中龍井柱四圓頂三層上覆青瓦中覆黄瓦下覆緑瓦中安寳頂殿陛圍圓三級白石為之殿臺三層俱有石欄前後各三出陛上中各九級下十級東西一出陛級同左右兩廡各二座前廡九間後廡七間俱覆緑瓦四圍方墻前為大享門東西北各有門又外圍墻為門四南即成貞門東西北亦各有門後為

皇乾殿五間上覆青瓦下繞石欄墻之東有神庫神厨宰牲亭西南有齋宫每年正月上辛恭祀有事則改次辛按明初以冬至祀天圜丘夏至祀地方澤洪武十年罷之而以正月上辛合祀天地于大祀殿并日月星辰山川諸神俱在焉嘉靖九年分為圜丘方澤朝日夕月四郊其大祀殿則以孟春上辛祈穀十年又改啓蟄月祈穀二十四年又改大祀殿為大享殿而祈穀禮不行崇禎十四年復行祈穀禮用上辛

本朝因之我

聖祖仁皇帝及我

皇上敬

天勤民躬親祀禱精禋感格宜大有之頻書也

方澤壇在安定門外其制二成北向一成面方六丈髙六尺二成面方十丈六寸髙六尺各成面甎用六八隂數皆黄色琉璃青白石包砌四出陛各八級周圍水渠一道長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濶六尺内壝方墻二十七丈二尺髙六尺厚二尺靈星門六正北三東西南各一外壝方墻四十二丈髙八尺厚二尺四寸靈星門如前壇之西南有神庫神厨樂器庫宰牲亭西北為齋宫又有鑾駕庫又外圍方墻二重内重北門三東西南門各一最外惟西向三門又西有石坊曰泰折街雍正二年

欽定曰廣厚街

皇祗室在

方澤後向北五間上覆緑瓦四圍方墻前有門每年夏至大

地於方澤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分四從壇

本朝順治十六年

啓運山

積慶山

天柱山

隆業山附四從壇分配十八年罷

積慶山配享康熙二年以

昌瑞山從五鎮之次

按歴代天地之祭分合不一由漢厯唐千餘年皆合祭其分祭者惟魏文帝之太和周武帝之建徳隋髙祖之開皇唐明皇之開元四祭而已宋之分祭惟元豐六年一祭而己明初亦合祭天地於南郊嵗以孟春行事至嘉靖九年乃作圜丘方澤於南北郊分祭天地

本朝䖍供祀典定以冬至祀

天於圜丘夏至祭

地於方澤就陽荅隂比之前代義益周而制更備矣朝日壇在朝陽門外西向方廣五丈髙五尺九寸壇面甎青色琉璃四出陛九級圓壝墻七十五丈髙八尺一寸厚二尺三寸靈星門六正西三東南北各一壇之北有神庫神厨宰牲亭祭器庫其南為齋宫外圍墻前方後圓西北各三門墻之西北有石坊曰禮神街雍正二年

欽定曰景升街每年春分祭遇甲丙戊庚壬年

親祭餘年

遣大臣攝祭

夕月壇在阜成門外東向方廣四丈髙四尺六寸壇面甎白色琉璃四出陛六級方壝墻二十四丈髙八尺厚二尺二寸八分靈星門六正東三南北西各一壇之南有神庫神厨宰牲亭祭器庫其北為齋宫外圍方墻東北各三門墻之東北有石坊曰禮神街雍正二年

欽定曰光恒街每年秋分祭遇丑未辰戊年

親祭餘年

遣大臣攝祭

太嵗壇在正陽門外之西正殿

太嵗兩廡月將殿七間南向東西兩廡各十一間前有拜殿七間壇之東為齋宫其西有神庫神厨祭器庫宰牲亭每年於正月上旬吉日十二月杪俱以時享

太廟日致祭

按明洪武三年建山川壇於天地壇之西繚墻周𢌞六里中為正殿七壇以祀太嵗風雲雷雨五嶽四鎮四海四瀆鍾山之神東西兩廡六壇以祀山川城隍月將之神永樂時於北京建壇一如其制嘉靖十一年即山川壇為天神地祗二壇始别建壇以専祀太嵗隆慶元年禮官議神祗既從祀南北郊不宜復有神祗壇之祭而太嵗之祭如故

本朝亦専祀太嵗其山川神祗二壇並省

先農壇在太嵗壇西南南向方廣四丈七尺髙四尺五寸四出陛東為齋宫鑾駕庫東北為神倉東南為具服殿殿前為觀耕臺方廣五丈髙五尺南東西三出陛耤田在觀耕臺南每嵗仲春

皇上舉行耕耤大典

親詣行禮

按歴代耕耤之制載在經史漢耕於鉅定於美田於定陶於下邳無定所唐戒近郊履千畝行九推宋耕數十畝或十有二畦無定數明制稍備我

世祖章皇帝順治十一年

親享先農行耕耤禮

聖祖仁皇帝康熙十一年

親享先農行耕耤禮

皇上恪共祀事珍重農功於雍正二年

親載耒耜舉行大典以後每嵗

躬耕並

勅各省守土之官俱行耕耤之禮愷澤𢎞敷

天和逺召頻生嘉穀屢慶豐年禾黍呈祥或一莖十有餘穂或一稃二米洵亘古未有之盛事也

社稷壇在

午門右北向同壇同壝壇二成上成方五丈次成方五丈三尺髙五尺四出陛用五色土隨方築之壝垣四面開靈星門垣之色亦各如其方壇之北有殿又有拜殿俱南向其西為神庫神厨宰牲亭外為周垣東西廣六十六丈七尺五寸南北袤八十六丈六尺五寸垣皆飾以紅覆以黄琉璃瓦

太廟在

皇城内午門之左南向前殿九間東西兩廡各十五間中殿九間東西兩廡各五間後殿九間東西兩廡各五間南為廟門東為神庫宰牲亭西為神厨每年四孟月時享嵗暮祫祭以親王及功臣配享兩廡我

聖祖仁皇帝

躬承大祭齋明儼恪始終不懈

皇上敬

天法

祖仁孝誠敬每當大祀尤為精意感孚所以

上帝居歆

祖考來享為自古所罕覯云

奉先殿在

景運門之東南向前殿七間後殿七間中設暖閣寳床内安

神龕順治十三年

世祖章皇帝以

太廟時享逾時稍逺思得朝夕奠獻以展孝思命稽往制建

奉先殿十四年告成康熙二十年

聖祖復命重修節序朔朢香帛酒醴内務府掌儀司供獻

每逢

萬夀聖誕及

國家大典禮若

乗輿出入則告祭

夀皇殿在景山北上門内安奉

聖祖仁皇帝御容

皇上孝思純篤嵗時朔朢必

親詣行禮

傳心殿在文華殿東南向康熙二十四年崇祀

皇師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

帝師陶唐氏有虞氏

王師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武王聖位正設南向先聖周公聖位左旁西向

先師孔子聖位右旁東向每年仲春仲秋

經筵前一日遣官告祭

山陵

孝莊文皇后昭西陵在

世祖章皇帝孝陵之南

按先是

聖祖仁皇帝遵奉

孝莊文皇后遺命以

昭陵奉安年久未便合𦵏建造兆域必近

孝陵乃於康熙二十七年擇地

孝陵之南建

暫安奉殿

皇上雍正二年以

暫安奉殿安奉三十餘年

聖祖歴數綿長子孫蕃衍海宇昇平民物康阜乃恪遵文皇后慈㫖仰體

聖祖孝思即

暫安奉殿建為

昭西陵以定萬年之兆云

世祖章皇帝孝陵在遵化州西七十里鳯臺山麓孝康章皇后

端敬皇后合𦵏

按鳯臺山峰巒層秀頂如華盖羣岫環拱衆水来歸規模𢎞整天造地設五峰山在東北崛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西曰紅翠北曰虎嵒中曰紫盖綿聨起伏互相擁䕶

寳城前為享殿曰隆恩殿門曰隆恩門

神道南為

神功聖徳碑亭外為紅門康熙二年封鳯臺山為昌瑞山從祀地壇禮部工部題定地界自分水嶺起左山麓以南至鮎魚池口瞭馬臺以北河西岸山麓以西右山麓以南至寛佃峪口以北河東岸山麓以東俱屬

陵寢重地守衛森嚴又

陵後馬蘭闗第二臺以西龍洞闗第二臺以東不應有城皆

撤焉

孝惠章皇后孝東陵在

孝陵東

聖祖仁皇帝景陵在昌瑞山之東

孝誠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合𦵏

敬敏皇貴妃祔𦵏

景陵匾額皆

皇上御筆親書

御製

聖徳神功碑敘述

聖祖六十一年鴻猷盛烈昭示萬世凡數千言

特命並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漢文至碑亭制度悉凖

孝陵

昌瑞山脈自太行逶迤而來前有金星峰後有分水嶺諸山即太行之支麓左有鮎魚闗馬蘭峪右有寛佃峪黄花山森羅𢌞拱鳯臺左水鳯臺右水分流夾繞俱滙於龍虎峪誠乃天生福地靈區陵垣東自馬蘭闗城起南過馬蘭峪城西東南由石門驛北南過金星山西南由天臺山北北由杏花山西抵黄花山東南山角廣袤四十餘里左為水闗者十二右為水闗者十南面正門三墻門二

孝陵於康熙十六年彩雲煥發從已越午雍正元年蓍草叢

生莖長八尺雍正五年嘉禾呈秀

景陵安奉

龍輴之日五色祥雲覆䕶繚繞經時雍正六年芝生寳鼎七年復生於

聖徳神功碑側鳯凰鳴於天臺山十二年復生九芝於寳城最近山上

世祖

聖祖峻徳洪功

皇上至誠純孝感召盖如此云

妃園寢在

景陵之東

温僖貴妃

慧妃

榮妃

平妃

良妃

康熙二十年建妃衙門雍正五年尊為妃園寢

祠宇

堂子在長安左門外玉河橋東享殿三間環以周廊中為八角亭北為神房外為殿門又外為大門神厨順治元年建每年元旦

親祭

歴代帝王廟在阜城門内街北正殿九間曰景徳崇聖之殿重簷五出陛東西兩廡各七間南為景徳門東為神庫神厨西為宰牲亭又南為廟門街曰景徳街每年春秋二仲月祭以歴代名臣配享兩廡按歴代帝王廟崇祀三皇五帝三王及漢唐宋遼金元明創業諸帝兩廡以開國勲臣配享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

聖祖仁皇帝特命重加詳定歴代享國之君俱増入崇祀其名臣輔佐太平者増入配享雍正元年

皇上祗遵

聖諭䖍設神位上自伏羲下迄有明凡一百六十四帝名臣

自風后力牧以下七十九人

皇上常親詣行禮以展誠敬

文廟在安定門内國子監之東南向正殿七間三出陛題曰

先師廟中顔

聖祖仁皇帝御書萬世師表

皇上御書生民未有匾額東掖為祭器庫西掖為樂器庫東西兩廡各十九間丹墀中建碑亭五兩廡之南折而北向為東西序各十一間門各一兩序之中為廟門五間中門三門左右列石鼓各五相傳為周宣王獵碣元大徳十一年虞集為大都路教授移置國學今置廟門之内其文漫滅不可讀潘迪音韵載四百九十四字薛尚功帖載四百五十一字今存三百二十五字殿後為

崇聖祠初名啓聖祠雍正元年加封

先師五代王爵改題今名每年春秋二仲上丁日致祭有事則改次丁或下丁四配十一哲配享兩廡先賢先儒分祀

本朝順治九年

世祖章皇帝親詣

文廟行釋奠禮十七年以修葺

文廟成

親詣釋奠康熙八年

聖祖仁皇帝親詣

文廟行釋奠禮

皇上雍正二年釋奠

文廟以舊稱臨雍幸學皆尊君之辭

特命改稱詣學以表至敬兩廡從祀先儒

特命重加詳議増定復頒

諭㫖每年親祭一次雍正六年二月仲丁

親詣行禮

御製詩刻石建碑

顯佑宫在地安門西北每年恭遇

萬夀日遣官致祭

東嶽廟在朝陽門外二里每年恭遇

萬夀日遣官致祭

元延祐中建廟有趙孟頫書張天師神道碑虞集𨽻書仁聖宫碑趙世延書昭徳殿碑並列階下明正統中重修有英宗御製碑記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重建

聖祖仁皇帝御製碑文記焉

都城隍廟在京城西隅每年秋遣官致祭恭遇

萬夀日遣官致祭雍正三年重修

紫禁城城隍廟在

神武門内之西每年秋遣官致祭恭遇

萬夀日遣官致祭

闗帝廟在地安門西每年春秋二仲月及五月十三日遣官致祭本朝順治九年

勅封神為忠義神武闗聖大帝雍正三年

封神曽祖為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崇祀後殿五年

修廟

御書忠貫天人匾額懸置廟中一在正陽門月城内火神廟在地安門北每年六月二十三日遣官致祭按唐貞觀中建廟元至正中即其遺址重建明萬歴中増飾壯麗

本朝康熙二年列於祀典

宣仁廟在

紫禁城外東北隅

本朝雍正六年

勅建以祀

風神

御賜題額

時應宫在西安門内金鰲坊南

本朝雍正二年

勅建以祀

龍神

御賜題額

凝和廟在

皇城東

本朝雍正八年

勅建以祀

雲神

御賜題額

昭顯廟在興龍寺南

本朝雍正八年

勅建以祀

雷神

御賜題額

景恵殿在太醫院北每年仲春仲冬上甲日遣禮部堂官致祭太醫院官分獻

按明嘉靖中建廟崇祀三皇以勾芒祝融風后力牧配享東西兩廡岐伯雷公華陀等二十八人從祀

崇元觀在

皇城内西北隅明時建

光明殿在

皇城内西南隅明嘉靖年建

拜斗殿在

皇城内西南隅明嘉靖年建

福祐寺在

皇城内西華門之北

本朝雍正元年建

白塔山寺在承光殿北

本朝順治八年即瓊花島舊址立塔建寺康熙十八年

重修

𢎞仁寺在太液池西南岸

本朝康熙五年建有

聖祖御製碑記

靜黙寺在雷神廟南康熙五十一年

勅建

松竹寺在

皇城内東北隅康熈年

勅建

廣濟寺在西四牌樓康熙年

勅建

柏林寺在雍和宫南元時建康熙年

勅建

大興隆寺在西長安街元至元中建有二塔一七級一九級寺僧海雲可菴𦵏其下正統十三年修嘉靖十五年改為講武堂

崇國寺在府西北隅元時有東西二崇國寺此西寺也有趙孟頫所書寺碑明宣徳間重建賜額大隆善護國寺寺為托克托丞相故宅今佛坐下有遺像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奉

勅重建

白塔寺遼夀昌二年建塔制如幢色白如銀元至元八年加銅網石欄十六年改建聖夀萬安寺明天順二年改名妙應寺

福夀寺在海子内

拈花寺在

皇城西北舊名䕶國報恩千佛寺明萬歴初建本朝雍正十一年奉

勅重修

賜額拈花寺

御製碑文

勅果親王書丹勒石以紀

萬夀寺在

皇城西

本朝雍正十一年建

覺生寺在

皇城内西北

本朝雍正十一年

勅建

廣通寺在

皇城西

本朝雍正十一年建

觀音寺在

皇城西南

本朝雍正十一年建

大髙元殿在

神武門之北南向

勅建怡賢親王祠在宛平縣治東一在

正陽門内東南隅雍正十年户部公建

苑囿

瀛臺在

皇城内西華門之西

按太液池之南舊為南臺池水澄泓波光瀲灔葭蒲散綠菡萏舒紅兩岸芳樹隂森畫橋蜿蜒崇臺傑閣掩映交輝欄檻之外逺岫遥峰倒影波中望如蓬島

聖祖仁皇帝御以避暑肇錫今名又於苑中

特建勤政樓夏月

御殿聽政或時

召大臣遊宴其中臺之正北為五龍亭中曰龍澤左曰澄祥曰滋香右曰湧瑞曰浮翠合名之為五龍亭

孝莊文皇后嘗避暑於此

聖祖每駕御舟問安或侍膳亭上左右為蕉園臨漪亭水雲榭承光殿紫光閣臺之西南為豐澤園秋雲亭知稼軒嘗

御以觀稼池中石梁長數百步東西各建華表曰金鰲曰玉蝀迤北稍東又有石橋亦峙華表北曰堆雲南曰積翠明為西苑禁地

本朝自紫禁城外車馬皆得往来過之者如歴仙源云南海子在外城永定門外

按海子之水自萬泉莊平地湧出共滙於此為海子大小凡三方一百六十里繚以圍牆四面各為門物産充牣為遊獵之地元曰飛放泊明永樂中擴其地

本朝因之時

命禁旅行圍以肄武事

暢春園在

京城西直門外十二里

按園地本名海淀明武清侯李偉别墅在此

聖祖仁皇帝以駐蹕之暇飲泉而甘乃

命因其勝概稍加恢擴築宫設籞不事華飾

賜名暢春園時奉

孝莊文皇后

孝恵章皇后晏憩於此

御製記文以紀其勝

圓明園在

暢春園北

皇上雍邸時

聖祖賜園也疏泉扶石藻繪不施曲磴平橋髙槐翠栁大門外對列各部院朝房羣臣奏事盛夏無暑

學校

國子監在安定門内

文廟之西南

按監之中為彛倫堂

聖祖御書賜額又有

世祖

聖祖臨雍諸勅諭

聖祖御書大學聖經石刻

皇上御書文行忠信匾額堂左為繩愆㕔右為博士㕔兩廡有率性脩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為諸生肄業之所後有東西兩廂為祭酒司業休憩之地門曰集賢門街曰成賢街

本朝順治九年

世祖章皇帝臨雍行釋奠禮幸彛倫堂講書賜賚有加四氏子孫隨班觀禮者俱送監讀書廣監生鄉試額十五名康熈八年

聖祖仁皇帝臨雍亦凖順治九年例四氏子孫觀禮者准十五名送監讀書廣鄉試額八名雍正二年

皇上親詣太學

御彛倫堂

命祭酒司業進講諸生雲集觀光盛典

特頒諭㫖廣監生鄉試額十八名郡縣學量増入學名數文教覃敷中外嚮化琉球自康熈二十七年遣子弟入監就學至是復来為從来所罕覯云

宗學有左右二翼左翼在東大市街之東屋一百餘間右翼在瞻雲坊之北屋九十餘間為宗室弟子誦讀之所雍正三年

特建

八旗官學在各旗分地雍正五年以就學者衆乃即各旗官房容百人誦讀者増建官學

八旗義學各旗就所分地官房延師課授㓜學雍正三年

特建雍正九年以選拔貢生實雍者衆

特㫖修葺監門外官房二百餘間為諸生肄業地

官署

内閣在 午門内東南隅 文華殿之南外門西向南為本房専譯章奏迤北為大學士内閣學士治事之所東為典籍庫蔵秘書圖籍又

皇史宬在東安門外東南

實録

玉牒

起居注蔵焉皆内閣經管

按明制儒臣入閣辦事預機務曰文淵閣又曰東閣

本朝初改為秘書國史𢎞文三院大學士集昭徳門内東南隅辦事惟新拜時於内閣一設公案康熈二十八年始辦事閣中

起居注館在午門内之西日講官恭繕

記注之所

内務府在武英殿後

本朝特設以總管内大臣掌之領司七曰廣儲會計掌儀都虞慎刑營造慶豐院三曰奉宸武備上駟及織染局藥房皆各有分署

御書賜額曰職司綜理

六科在 午門外東西向吏户禮在東兵刑工在西按

本朝初六科直房在 午門内西與内閣相對謂之六

科廊後遷今處

中書科在 午門外之西

宗人府在

皇城東吏部公署之北西向

御書賜額曰敦崇孝弟

吏部在宗人府公署之南西向

御書賜額曰公正持衡堂後為休憩之所有明侍郎吳寛手植紫藤花左右為文選驗封稽勲考功四清吏司及司務㕔分署

户部在吏部公署之南西向

御書賜額曰九式經邦堂左右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四清吏司及司務㕔分署

總督倉塲署在崇文門外朝陽坊

崇文門監督署在崇文門外街東

禮部在户部公署之南西向

御書賜額曰寅清贊化堂左右為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及司務㕔分署行人司會同館鑄印局屬焉按行人司署舊在長安右門外後改為督捕㕔又改為製造庫今司署在正陽門外雍正七年統於禮部

兵部在宗人府公署之後西向

御書賜額曰整肅中樞堂左右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

清吏司及司務㕔分署

按兵部舊有督捕司

本朝特設以侍郎主之佐以理事官及郎中員外主事公署在長安右門外康熈三十八年裁併刑部

刑部在

皇城西貫城坊東向

御書賜額曰明刑弼教堂左右為左現審右現審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山東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六清吏司及司務㕔督捕司分署司獄附焉

按現審左右二司雍正二年設立係本部司官兼攝七年更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及筆帖式等官専司其事

工部在户部公署之後西向

御書賜額曰敬勅百工堂左右為營膳虞衡屯田都水四清吏司及司務㕔分署瑠璃厰黒窑厰灰厰柴木厰屬焉

八旗都統公署在各旗分地

本朝定鼎之初滿洲䝉古漢軍八旗禁旅分駐左右翼正東則正白鑲白東北鑲黄東南正藍正西則正紅鑲紅西北正黄西南鑲藍各設都統副都統叅領佐領等官領之其治事未設専署雍正二年

命以各旗分地官房為都統衙門

理藩院在長安左門外長安街北玉河橋東南向

本朝特設掌䝉古喇嘛外藩之事

御書賜額曰宣化遐方堂左右為禄勛賓客柔逺理刑四

司分署

按院舊在刑部北後遷今處

都察院在刑部公署之北東向

聖祖御書賜額曰都俞吁咈堂左右為河南江南浙江山西山東陕西掌道監察御史分署京畿道分署在其南巡視五城御史公署皆在正陽門内之西又五城兵馬司舊惟東城指揮有署在崇文門外朝陽坊雍正八年

命各就所轄地以官房為署又雍正八年五城闗内設巡檢十四員闗外設巡檢十二員闗内各按鋪司立柵欄四百四十處每處派撥兵丁二名人役一名令巡檢分𨽻巡查闗外令巡檢亦各按界址巡邏俱無定署

翰林院在長安左門外玉河西岸北向

聖祖御書賜額曰道徳仁藝堂左為講讀㕔右為編檢㕔後有敬一亭瀛洲亭寳善亭原心亭成樂軒皆晏休之所

按明永樂初翰林在禁内供奉不别立公署正統七年始於玉河西岸以元之故鴻臚寺為翰林院院内有劉井學士劉定之所浚在堂之左有柯亭學士柯潛所建在堂之右

詹事府在玉河東岸西向

聖祖御書賜額曰徳業仁義堂左為春坊右為司經局列署

府中皆不𨽻府而以翰林官序補

通政使司在長安右門外長安街南北向

御書賜額曰慎司㗋舌登聞鼓院屬焉

按登聞鼓院在長安右門外舊設滿漢科道各一員掌之雍正二年統於通政司

大理寺在都察院公署之南東向

御書賜額曰執法持平

太常寺在刑部公署之北鑾儀衛南東向

御書賜額曰祗肅明禋

光禄寺在

皇城東華門内大官珍羞良醖掌醢四司屬焉

御書賜額曰敬慎有節

太僕寺在正陽門内東中心臺

御書賜額曰勤字天育

按寺舊在長安左門外雍正七年遷今處

四譯館在正陽門外中西坊北向凡八館曰西天曰暹羅曰囘囘曰八百曰髙昌曰西蕃曰緬甸曰百譯譯字生學習其中以太常寺少卿提督之𨽻於翰林院

鴻臚寺在工部公署之南西向

御書賜額曰肅贊朝儀雍正五年統於禮部

欽天監在鴻臚寺公署之南西向

御書賜額曰奉時敬授

按監所司觀象臺在城東南隅一名瞻象臺上有渾天儀如尚書璇璣玉衡圖皆鑄銅為器四柱以銅龍架而懸之又有簡儀狀相似而省十之七止周圍數道而已玉衡亦以銅為之如尺而首尾皆曲有二孔對孔直窺以候中星又有銅毬左右旋轉以象天體以方函盛之函四周作二十八宿真形臺下小室有量天尺鑄銅人捧尺北面室正中穴其上以候日中測景之長短中為紫微殿旁有銅壺滴漏按元至正十六年建司天臺於大都儀象之器悉仍金之舊而規環不協太史令郭守敬出所製簡儀仰儀及諸儀表皆極精妙明洪武中取至南京正統中復置觀象臺儀器銅毬方函南面有明英宗銘

本朝康熈十一年

聖祖仁皇帝御製儀器安設臺端曰天體儀曰赤道儀曰黄道儀曰地平經儀曰地平緯儀曰紀限儀凡六座其舊儀移置臺下蔵焉

太醫院在欽天監公署之南西向

按院内有明堂針灸銅人金時安撫王檝使宋時所進嵗久缺壊元至元二年尼波羅國人阿尼哥修之闗鬲脈絡皆備又有針灸經石刻宋仁宗御書題篆至元間自汴移此

鑾儀衛在刑部公署之北東向左右中前後五所鑾輿馴馬擎盖弓矢旌節旛幢扇手斧鉞戈㦸班劔東西十二司屬焉馴象所在宣武門内之西衛中員掌之

御書賜額曰恪恭輿衛

貢院在城東南隅觀象臺北

按院制外為崇墉四周皆施以棘院之前中左右各樹坊中曰天下文明左曰虞門右曰周俊坊之内為貢院門次為龍門直甬道為明逺樓左右號舍鱗次櫛比中為至公堂東為監試㕔左右為受卷彌封謄録對讀供給五所堂後隔以重門曰内龍門内為聚奎堂考官閲卷之所又後為會經堂堂東西經房相屬同考官居之按此地為元禮部舊基明永樂時改為貢院萬厯初因故址拓地重建

本朝三年大比屢加増葺規制益為𢎞備云

衍聖公府在

皇城東太僕寺街明仁宗賜第

教塲在徳勝門外

大閲時臨幸

本朝順治十三年建

八旗教塲在

京城各門外鑲黄旗在安定門外正黄旗在徳勝門外正白旗在東直門外鑲白旗在朝陽門外正紅旗鑲紅旗在阜成門外正藍旗在崇文門外鑲藍旗在宣武門外各有演武㕔以時講肄操練

厯局在宣武門内天主堂東

按明天啓二年建首善書院後禮部尚書徐光啓於此修厯改署曰厯局

本朝因之

寳泉局在順天府治東南屬户部雍正二年添設東西南北四局以裕鼓鑄仍統於寳泉

寳源局在朝陽門内西南屬工部

織染局在地安門内之東

倉庫

火倉在户部公署之西

木倉在長安右門外屬工部

海運倉厫八十座

舊太倉厫八十座

南新倉厫七十五座

禄米倉厫五十七座

北新倉厫八十座

興平倉厫八十座

富新倉厫六十四座

太平倉厫八十座以上八倉俱在

京城之東

萬安倉厫四十二座雍正元年建

裕豐倉厫六十四座雍正七年建

儲濟倉厫一百八座雍正七年建以上三倉俱在

正陽門外

豐益倉厫三十座雍正八年建在

圓明園西

本裕倉在清河厫三十座

大運西倉厫二百三座

大運中倉厫一百一十九座

大運南倉厫八十一座以上三倉俱在通州

鑾駕庫在長安左門外翰林院公署之西

户部大庫在户部公署東北

縀疋庫屬户部舊在户部公署今在西安門内顔料庫屬户部舊在户部公署今在西安門内節慎庫在工部公署之東

製造庫在長安右門外以上二庫俱屬工部又門神庫簾子庫俱屬製造庫

按門神庫在東安門内小南城簾子庫在地安門内之東雍正二年併入製造庫經管

西十庫在西安門内曰甲字庫乙字庫屬户部丙字庫丁字庫戊字庫屬工部承運庫廣盈庫廣恵庫廣積庫贓罰庫屬内務府又内務府所屬縀庫盔甲庫鞍庫氊庫俱在

太和殿東銀庫衣服庫茶葉庫在

太和殿西瓷器庫器皿庫在西華門内木庫房庫鐵庫在營造司署傍

畿輔通志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