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四阿笈摩经》,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据传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后于鹿野苑所讲。“阿含”意为“无比法”,被称为“集结教说的经典”。其内容确定于佛教第一次结集时,迄第二次结集已被系统地整理,约于前一世纪以文字记录下来。着重讲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禅、五蕴及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教义,真实地反映了释迦牟尼的基本思想以及当时印度社会生活,不仅是一部佛教经书,而且是一部古代印度社会的历史名著。《四部阿含经》,指北传佛教所说的《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杂阿含经》,是根据经的篇幅和内容编排成的。小乘佛教各部都有四部阿含。《长阿含经》,共22卷,收30部经,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合译。《中阿含经》,60卷,18品,包括222部经,东晋僧迦提婆翻译。《杂阿含经》,50卷,收经1362部,每部经文短而杂碎,南朝宋求那跋陀罗翻译。《增一阿含经》,51卷,收经472部(又说474部经),根据法数的顺序编纂的,东晋瞿昙僧伽提婆翻译。南传佛教把《阿含经》分为《长部阿含经》、《中部阿含经》、《相应部阿含经》、《增上部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等五部,其中的《长部阿含经》与北传佛教的《长阿含经》相应,《中部阿含经》与《中阿含经》相应,《相应部阿含经》与《杂阿含经》相应,《增上部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