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拜月亭记 | 施惠 | 全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也称《蒋世隆拜月亭》、《幽闺记》。南戏剧本。四十出。传说元施惠撰。据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改编。故事发生在金末,蒙古军队进攻中都(今北京),金国兵部尚书王镇的女儿王瑞兰在逃难时与母亲失散,邂逅书生蒋世隆,结为夫妇,后恰与其父王镇在招商店相遇,被迫与蒋世隆分离,随父回家。蒋世隆的妹妹瑞莲也在战乱中失散,被王夫人认为义女,到了王镇府中。王瑞兰思念蒋世隆,焚香拜月,为他祷祝,被瑞莲识破,始知彼此原属姑嫂。《拜月亭》因此得名。后来,蒋世隆和结义兄弟陀满兴福中了文、武状元,奉旨与王镇的女儿结亲。于是,夫妻兄妹团圆。关汉卿原作的结局写了王瑞兰的父亲重武轻文,将她许配武状元,而以义女许配文状元,错点鸳鸯谱,造成纠葛,反映出了女真贵族的爱好和习尚。南戏《拜月亭记》强调的则是由于蒋世隆违背盟约,接受王尚书招赘,因而受到王瑞兰的谴责。在宋元南戏中,这种批判男人负心的戏剧描写是很常见的。 |
闺怨佳人拜月亭 | 关汉卿 | 元杂剧剧本。简名《拜月亭》。4折加楔子。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共四折一楔子。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不相称,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莲撞破。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 |
白兔记 | 刘唐卿 | 全名《刘知远白兔记》,或称《刘知远》,中国古代南戏剧本。元永嘉书会才人(姓名不详)作,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清张大复《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引注云“刘唐卿改编”。(刘唐卿,约元代中期在世,有《李三娘麻地捧印》杂剧,已佚)。现存版本以富春堂本为一系统;汲古阁原刊本及清暖红室本为又一系统。除《游春》一出外,其他关目不同,曲白有别。《古本戏曲丛刊》收入富春堂及汲古阁原刊两种本。刘知远是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他从一个流浪汉而登上帝位,他的传奇经历为民间所乐道。此剧写他因赌博败家,落魄流浪,被财主李文奎收留,在李家充当佣工。李文奎见他睡时有蛇穿其七窍,断定他日后必定大贵,于是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李文奎死后,三娘哥嫂以分家为由,将有瓜精作祟的瓜园分与刘知远去看守瓜园,欲加害之。李三娘知计,力阻刘知远守园。刘知远一身武艺,抢棍而去。知远战胜了瓜精,得到了兵书和宝剑,便告别了三娘,去汾州投军。刘知远因屡立战功,受到不次提拔,官至九州安抚,娶岳氏为妻。三娘在家受尽折磨,因劳累过度,在磨房产下一子,因无剪刀,用嘴咬断脐带,故取名“咬脐郎”。又托窦公将儿子送给知远抚养。十五年后,刘知远命儿子回村探母。咬脐郎一天出外打猎,因追赶一只白兔,与正在井边汲水的母亲相遇。咬脐郎回去报知父亲。刘知远带兵回沙陀,与李三娘团聚。 |
荆钗记 | 柯丹邱 | 元代柯丹邱所作南戏。全剧四十八出,叙述王十朋、钱玉莲的故事,内容丰富,但结构及描写不佳。钱玉莲拒绝巨富孙汝权的求婚,宁肯嫁给以“荆钗”为聘的温州穷书生王十朋。后来王十朋中了状元,因拒绝万俟丞相逼婚,被派往荒僻的地方任职。孙汝权暗自更改王十朋的家书为“休书”,哄骗玉莲上当﹔钱玉莲的后母也逼她改嫁,玉莲不从,投河自尽,幸遇救。经过种种曲折,王、钱二人终于团圆。 |
杀狗记 | 佚名 | 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古代南戏剧本。作者不详。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述及元末明初时徐撰南戏《杀狗记》,多从此说。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有《杀狗劝夫》,徐或系据其改编。元萧德祥有《杨氏女杀狗劝夫》杂剧,这两部作品的先后关系尚无定论。现存多为明人改本,题名多为《杀狗记》。有明汲古阁原刊本,清暖红室刊本,《古本戏曲丛刊》本。与《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合称为“南戏古曲四大家”。全剧36出,描写富豪子弟孙华与市井无赖柳龙卿、胡子传交往,把同胞兄弟孙荣赶出家门。孙华的妻子杨月贞屡劝不听,便杀了一条狗,伪装成死尸放置门外。孙华深夜归来,大惊,急忙去找柳龙卿、胡子传,柳、胡推脱不管。孙荣却不记前恨,帮他把“尸首”埋掉,使孙华深受感动,于是兄弟重新和好。 |
张协状元 | 佚名 | 南戏剧本。一般认为是南宋作品,作者不详。写书生张协赴考遇盗,得贫女相救,后结为夫妇。张协中状元后,虽拒绝枢密使王德用的招赘,但贫女寻夫至京,嫌她“貌陋身卑,家贫世薄”,不肯相认,竟于赴任路上剑劈贫女。后贫女为王德用收为义女,终于重圆。 |
宦门子弟错立身 | 佚名 | 南戏剧本。元人作,姓名不详,题古杭才人新编。该剧讲述的是河南同知完颜永康之子完颜寿马因沉迷戏剧艺术,与山东东平府散乐年轻女演员王金榜发生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故事。才情过人的完颜寿马,在和王金榜的相恋中,摆脱了人生迷惘,借助戏剧寻找到了生命的价值。他不顾双方家族门第的巨大反差,冲破了父亲的阻挠,一路艰辛,跋山涉水,只身追寻王金榜的家庭戏班,从河南一直赶到山东。当他以叫化子的形象与王金榜再度相遇后,他以领异标新的艺术思想和超乎寻常的艺术造诣,经过王金榜父亲的严格考试和艰苦卓绝的实习过程,终于由一个宦门之后蜕变为出色的表演艺术家。思念儿子的完颜永康在廉政访察的路上与儿子儿媳不期而遇,在观看他们的表演时,不仅被二人出色的艺术创造所打动,而且从中获取了反腐败的灵感和动力,经过一番历练,最终接纳了眼前的事实,阖家团圆。讴歌了一曲女真族皇亲与汉族艺人和亲的民族团结之歌。 |
牡丹亭 | 汤显祖 | 杂剧。全称《牡丹还魂记》。汤显祖作。又称《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一日去花园游玩,疲倦小睡,梦见书生柳梦梅,醒后思念成疾,自画小像,忧郁而死,葬于梅下。后果有一名柳梦梅者来此,梦中见杜丽娘,得知使丽娘复活的方法,遂开墓穴,二人成为夫妇,同去临安,最后一家欢聚。这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封建制度下青年对于自由、幸福、爱情的大胆追求,歌颂了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剧中对杜丽娘的刻画十分成功,她是继崔莺莺之后又一个动人的妇女的艺术形象。作品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表现主题,构思奇特,以“梦而死”、“死而生”来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曲词如诗,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其词不受格律约束,服从于主题和人物情感的需要。作者自己说: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人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顾曲杂言》) |
宝剑记 | 李开先 | 明代传奇。李开先作。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明代戏曲家。著有杂剧、传奇共9种,今存4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宝剑记》。剧本前有雪蓑渔者(苏洲)序,说此剧“坦窝始之,兰谷继之,山泉翁正之,中麓子成之”,说明此剧是许多人共同创作之成果,而由李开先总其成。《宝剑记》突出了忠奸斗争的主题使林冲的形象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一改动,和作者的遭遇有关。李开先曾因受严嵩同党的倾轧而罢职闲居,因此,“特借以诋严嵩父子耳”(《曲海总目提要》)。剧中又突出了林冲的“忠君”思想,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反映。剧本最精彩的片断是写林冲夜奔梁山的第37出,作者用既疏朗又沉郁的笔调,来渲染环境,加强剧情气氛,抒发了林冲“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的悲愤情怀,和“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急走忙逃,顾不得忠和孝”的复杂心情,以及“这一去博得个斗转天回,须教他海沸山摇”的斗争决心。作为一个折子戏,至今仍是京昆中优秀剧目。 |
长生殿 | 洪昇 | 传奇剧本。清初洪昇作。初名《沉香亭》,继改称《舞霓裳》,至三稿始定今名。剧本取材于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历史故事。杨玉环册封为贵妃后,专幸夺宠,唐玄宗荒淫无度,朝政腐败,安禄山反叛,唐玄宗携杨贵妃逃入四川,行至马嵬,六军不肯前进,唐玄宗被迫杀了杨国忠,让杨贵妃自缢,反叛平息后,唐玄宗对贵妃思念不已,方士在蓬莱仙班觅得贵妃之魂,又用法术架起仙桥让唐玄宗飞上月宫,与贵妃团圆。剧中歌颂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揭露了他们的荒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的社会现实。剧作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结合起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场面壮阔,情节曲折,曲词清丽典雅,富有抒情色彩,剧中前后两折,宫调决不重复,遣词用韵,字字审慎。吴舒凫说: “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长生殿序》) |
鸣凤记 | 王世贞 | 传奇剧本。据传明王世贞门客作,一说王世贞本人作。四十一出。写大学士夏言欲收复久已失去的河套,奸相严嵩坚决反对,与总兵仇鸾勾结,阻挠出兵,并把夏言害死。兵部主事杨继盛、进士邹应龙等继续同严嵩斗争,最后严嵩父子的罪状被揭发,终于受到制裁。作品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暴露了明代嘉靖年间政治的黑暗腐败。剧情上,打破了传奇以生旦悲欢离合为主的格局;艺术形象的塑造也比较成功。作者善于在剧情的冲突中揭露严嵩、严世蕃父子残暴凶狠的本质,表现杨继盛等人不畏强暴的精神。但作品通过忠、奸斗争,宣扬了忠孝等封建伦理观念;语言上由于追求对偶,多少影响了人物描写的生动性。 |
曲论 | 徐复祚 | 明·徐复祚撰。一卷。一名 《三家村曲谈》。复祚 (1560—1630),原名笃儒,字阳初、讷川,号谟竹、三家村老等。常熟(今属江苏) 人。徐氏有笔记《三家村老委谈》三十六卷。此书即后人从中辑出有关论曲之语、编次而成。其论曲推崇沈璟,但也有自己的主见。强调作曲应发扬元曲的本色当行,以便于舞台演出,而反对雕章琢句,专在词藻的华丽上用功夫。故赞成何元朗对《瑟琶记》的批评意见,而批判王世贞对这一意见的非议,在评论《西厢记》时说:“《西厢》之妙,正在于 《草堂》一梦,似假疑真,情尽而意无穷,何必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而后乃愉快也?”对于当时戏曲创作上才子佳人题材程式化的创作作风,不无积极的针砭意义。有《古学汇刊》本、《新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
浣纱记 | 梁辰鱼 | 传奇剧本。原名《吴越春秋》。明梁辰鱼作。写赵国上大夫范螽与诸暨苎萝西村施夷光在溪水边定情。吴灭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雪仇。范蠡献计将西施(施夷光)进吴王夫差。西施以国家为重,毅然牺牲青春入吴。夫差果然沉溺酒色,荒废政事,后被越军围困而自刎。灭吴功成,范蠡即携西施泛湖归隐。剧本着力表现西施的爱国感情和范蠡的谋士风度。其写作与魏良辅整理加工昆腔约在同一时期,音律谨严,曲文华美,一向被认为是昆腔登上戏曲音乐宝座的奠基石,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起过较大作用。 |
雨村词话 | 李调元 | 清代词话著作。4卷。李调元撰。李调元著此词话的目的很明确,他在自序中说:“存前人之是,正所以正今人之非”,“择其可学者取以为法,其不可学者取以为鉴”。古为今用,以利于时人创作,态度是可取的。全书杂评前人词作优劣,间亦辨证字句讹误出处,阐述其大意。李调元论词推重南宋,盛称姜夔、史达祖、李清照,并为史达祖作“摘句图”,录数十首。他虽以婉约为宗,但也重视豪宕有寄兴的作品。如说张元幹“平生忠义,见于‘梦绕神州路’”一词;说辛弃疾词“肝胆激烈,有奇气”;评刘克庄〔满江红〕12首,“悲壮激烈,有敲碎唾壶,旁若无人之意,南渡后诸贤皆不及”。李调元也反对南宋词人的率易不经,对辛派词人豪放而有时流于粗略的毛病给予批评。《雨村词话》系杂感式的随笔,没有提出系统明确的理论观点,引用原作大多没有详细核实,以至有不少讹误失考之处,如说〔玉楼春〕“来如春梦几多时”2句为欧阳修现成对句,说程垓为苏轼中表兄弟之类。本书有《函海》本,唐圭璋据以编入《词话丛编》。 |
雨村曲话 | 李调元 | 古典戏曲论著。2卷。清人李调元著。这部论著上卷重在议论元代作家、作品,下卷重在议论明、清作家、作品,但多摘引前人的论述以表达自己的戏曲见解,其中作者亦有不少发挥。在上卷中他高度赞扬了《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认为其“宜乎为北曲压卷也”。他认为《琵琶记》“体贴人情,描写物态,皆有生气,且有裨风教,宜乎冠绝诸南曲”。这些评论都体现了李调元的识见。下卷中,在评论明、清人作品时他指出:“曲不欲多,白尤不欲多骈偶”。“曲始于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盖作曲自有一番才料,其修饰词章,填塞故实,了无干涉也。”他指出“自梁伯龙出,始为工丽滥觞”。他批评吴音一派“竟为剿袭”,“不惟曲家本色语全无,即人间一种真情话,亦不可得”。他还记录了李渔、洪昇、孔尚任剧作在当时盛行的情况。对同时代的曲作,他以为蒋士铨曲“为近时第一”。他的这些见解都有可取之处。《雨村曲话》曾收入清乾隆时李调元自己辑刻的《函海》,此本在清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都曾一再校刊。另外又有清末无名氏《曲话三种》所录抄本。《曲苑》、《重订曲苑》、《增补曲苑》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本皆源于《函海》本。 |
谭曲杂札 | 凌濛初 | 古典戏曲论著。明人凌濛初著。这部著作共15则。本文以元曲的“本色”为其论述明传奇优劣的标准,开宗明义就说:“曲始于胡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其当行者曰本色。”因而他认为梁辰鱼始为工丽之滥觞,并对王世贞盛赞梁辰鱼之作,以及对汤显祖、沈璟、徐复祚、李日华、陆采等人的剧作都有批评之词,这些批评皆有其独到之处。他又论述了戏曲结构、戏曲结尾、戏曲声律等诸多问题,强调:“戏曲搭架,亦是要事,不妥则全传可憎矣”。他反对扭捏巧造,不合情理之作。他认为戏曲结尾“大都以词意俱若不尽者为上”,反对狗尾续貂。对于戏曲声律,他力主以《中原音韵》为准。其他方面诸如对戏曲宾白、戏曲的改编等问题也有议论。虽然这些议论都是杂记形式,缺乏系统,但其中多有闪光之处。因此这也是一部了解明人戏曲理论的重要参考书。《谭曲杂札》原只附刻于凌濛初的《南音三籁》卷首,有明末刻本和清康熙间刻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将其作为专著的一种,编入书中。 |
明珠记 | 陆采 | 一名《王仙客无双传奇》。戏曲。明陆采(1497—1537)撰。采字子元,号天池,别署清痴叟,江苏吴县人。性豪爽,好游历,不修举业,日夜与所善剧饮歌呼,年四十而卒,著有传奇多种。此剧取材唐薛调传奇小说《刘无双传》,写刘无双同王仙客相恋,赠与明珠为信物。后无双被征入宫,王仙客得古押衙之助,救出无双,二人终于结为夫妻。清戏剧家李渔曾改编此剧第二十五出《煎茶》,收入《闲情偶记》。有明万历间陈眉公评本,明末吴兴闵氏校刻朱墨套印本,毛氏汲古阁原刻本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汲古阁本影印。 |
水浒记 | 许自昌 | 明代传奇剧本。许自昌撰。《远山堂曲品》著录。取材于小说《水浒传》第10至22回,及第39至44回的有关故事。写郓城县押司宋江,为人侠义好施,同晁盖友善。晁盖劫取生辰纲后,因白胜被捕,将其供出。官府行文郓城县逮晁,宋江知之,急忙报信,让晁逃往梁山。晁为报答救难之恩,致书宋江,并赠以黄金。不料书信落入宋江之妾阎婆惜手,而阎与张文远私通,即以此要挟,逼宋写休书。宋江怒杀阎婆惜,欲投奔梁山。途经浔阳,遇友人戴宗,两人登楼对饮。宋江醉后,题反诗于壁上,被蔡九知府捉住,问成死罪。晁盖率梁山弟兄,前往劫法场,救宋江上梁山聚义。剧中张文远借茶、阎婆惜活捉等情节,不见于小说,系作者新添出。此剧旨在写宋、阎的故事,然敷演晁盖等人事过多,未免喧宾夺主。曲辞宾白喜用骈俪词句,与梁山好汉身分亦不相称。《借茶》、《刘唐》、《拾巾》、《前诱》、《后诱》、《杀惜》、《活捉》诸出,一直盛行于昆曲舞台上。其他戏曲剧种亦多有改编演出。今存明刊本及清抄本,《古本戏曲从刊初集》据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影印。明王异有改订本《水浒记》,今佚。 |
精忠记 | 姚茂良 | 传奇剧本。明姚茂良著。明吕天成《曲品》以此剧入“能品”,说:“此岳武穆事。词简净。演此令人眦裂。”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以此剧入“能品”,说:“虽庸笔,亦不失音韵。《金牌宣召》一折,大得作法,惜闲诨过繁。末以冥鬼结局,前既枝蔓,后遂寂寥。“近人任二北《曲海扬波》记明冯梦龙《精忠旗自序》说:“旧有《精忠记》,俚而失实。”清梁廷楠《曲话》说:“《鸣凤》之状子,《精忠》之颂,虽皆集曲名而属,然支离牵扯,不足数矣。”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曲词质朴遒劲,以关目情节胜,壮烈悲愤,令人不觉裂眦。”此剧热情歌颂了岳飞的精忠报国,抨击了秦桧陷害岳飞、卖国求荣的滔天罪行,但亦表现出宿命论思想。作品悲剧气氛浓厚,人物形象比较鲜明,曲辞质朴苍劲,但结构较为松散。 |
锦笺记 | 周履靖 | 传奇剧本。明周履靖作。二卷四十出。履靖字逸之,号梅墟,自称螺冠子,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约万历年间在世。此剧演梅玉与柳淑娘恋爱婚合故事。梅、柳二母乃结义姊妹,梅往探柳母,事之如亲母姨。与淑娘彼此爱慕,锦笺赠答,两情既定,而柳母全然不觉。及梅玉应试高中,始合笺团圆。 |
绣襦记 | 徐霖 | 传奇剧本。明徐霖作。一说薛近兖作。取材于唐白行简传奇小说《李娃传》。情节较同一题材的元石君宝、明朱有燉所作同名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有所发展。写书生郑元和与妓女李亚仙相爱。元和金尽,鸨母遂用计拆散二人。元和流落市井,以替人唱哀歌为生。其父郑儋进京途中,意外发现儿子,将其打死,抛在荒郊。元和醒后,唱莲花落行乞。后为亚仙找回,用绣襦给他御寒,调理病体,又赎己身与之结为夫妇。元和状元及第后,授成都府参军,上任途中适与新授成都府尹的郑儋相遇。最后以郑儋承认元和与亚仙的爱情、父子妥协为结。作品歌颂亚仙与元和的真挚爱情,对郑儋的蛮横、残暴给予鞭挞。许多戏曲剧种都有改编演出。 |
玉簪记 | 高濂 | 传奇剧本。三十三出。明高濂撰。明万历年间初刻。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雇船赶上,哭诉别情。后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 |
雷峰塔 | 方成培 | 传奇剧本。清方成培著。作者《自序》说:此剧为“更定”他作而成,“遣词命意,颇极经营,务使有裨世道,以归于雅正。”近人吴梅《霜厓曲跋》说:“观其《自序》,煞费苦心。然剧中篇幅过狭,套数失次,亦非尽美之作。”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今《水斗》、《断桥》二出,最流行歌场中,艳丽之中,鬼气逼人,别具一种风格,亦杰构之一也。”此剧是一部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著名悲剧。作品成功地描写了白娘子为了争取自由爱情而进行的反抗斗争,客观地反映了以法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对异端思想的仇视和镇压,具有反封建的重大主题。剧本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悲壮的悲剧美感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宿命论观点和妥协思想。 |
鸳鸯梦 | 叶小纨 | 叶小纨撰。《重订曲海目》及《今乐考证》著录。《曲考》、《曲目表》、《曲录》亦著录,但均误为叶小鸾撰。叶小纨(1613—1657),字蕙绸。江苏吴江县人。工部郎中叶绍袁次女。为著名戏曲理论家及戏曲作家沈璟之孙沈永祯之妻。34岁而寡。善制曲。诗极多,晚年汰存二十之一,名《存馀草》。情词黯淡,过于姐妹二人。此剧作于明崇祯九年(1636)前后,凡4折1楔子。题目正名曰: “三仙子吟赏凤凰台,吕真人点破鸳鸯梦”。 |
梁山泊同窗琴书记 | 佚名 | 用泉州话演述流行于闽南的两大民间文学之一的仙伯英台故事。越州诸暨县南庄富翁,为掌中珠女儿英台择婿,特开放花园,求牡丹花诗为唯一条件。有一青年交出牡丹诗,英台却拒之且不能回诗。因而发愤读书,扮男装携书僮(亦女扮男装)登程,路上遇梁仙伯同乡东庄人,亦将前去杭州跟孙先生读书,倍感亲密。失怙的山伯先提议结义为兄弟。这可证明假装成功,但究竟是女儿身的英台未免处处露出破绽,被呆头呆脑的山伯点出尴尬的场面不止一次,英台终投降在送仙伯回乡路上戏鸳鸯时提出家乡有一妹可以许字,约二八、三七、四六──十日内在家乡见面,收山伯琴书为聘礼。仙伯合计二八、三七、四六为三十天,回到家乡时,英台已由其父纳同乡富家马俊厚聘了。仙伯病倒,幸得塾师大学士孙卓保荐仙伯为越州府知府,封英台为守礼恭人,收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