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十四行集 | 冯至 | 诗集。冯至著。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初版本中没有序跋,有27首十四行诗和附录杂诗5首。1949年1月《十四行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重印,删去了附录杂诗,增加了一个自序。集子中的诗都写于1941年。其时冯至任教于西南联大。十四行诗又译作“商籁体”,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又传入美、法等国,产生了几种大同小异的变体。意大利十四行诗多由2个4行组与2个3行组或2个4行组与一个6行组构成。冯至的14行诗形式上接近意大利式。但这位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作者,善于把自己的诗情和才思与诗歌的形式和谐地统一起来,因此,他的诗未被形式所累,而是运用这种特殊的诗歌形式表达了自己特殊的诗的沉思和感悟。正如作者在《十四行集·序》中所说:“我采用十四行体,并没有把这个形式移植到中国来的用意,纯粹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我用这个形式,只因为这形式帮助了我。”十四行诗形式的特点是既错综又整齐、层次多而疏密有致,韵法精致委婉,极适合表述深遂曲折的感悟与柔密婉转的情思。冯至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十分注意表达的流畅自然,不为十四行诗这种形式所拘束,用韵多用变式,力求符合朴实自然的白话,因此,他的《十四行集》比之运用这种形式的其它中国诗人的作品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十四行集》中的诗作,大都是起兴于身边琐事、飞虫小草、个人经历、历史感悟,由此升发开去,达到对人生底蕴、存在真谛的把握和领悟。因此,可以说,《十四行集》的基本风格是“沉思”的,它通过严整的格律、流畅的韵律,以诗思作为动力,构成了一首首发人深思的隽永小诗。 |
曲录 | 王国维 | 古近代戏曲论著。6卷。王国维著。宣统元年(1909)晨风阁丛书本。后辑入1927年刊《王忠悫公遗书》、1934年石印本《王忠悫公遗著十五种》及1936年石印本《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中。卷首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作者《自序》及宣统元年夏五月《自序》。成稿于光绪三十四年。作者在宣统元年《自序》中云:“国维雅好声律,粗暗流别,痛往籍之日丧,惧来日之无征,是用博稽故简,撰为总目。存佚未见,未敢颂言;时代姓名,粗具条理。为书六卷,为目三千有奇。非徒为考镜之资,亦欲作搜讨之助。”该书系参考焦循《曲考》、黄文旸《曲目》、无名氏《传奇汇考》等各家曲目、各种曲谱及藏书家目录辑成。主要著录宋金杂剧院本及元、明、清杂剧、传奇曲本和总集、散曲集并曲谱、曲韵等书目。当时姚燮《今乐考证》尚未被发现,该书即为收集较为详备的一部古典戏曲书目。 |
陈独秀诗集 | 陈独秀 | 本书收集陈独秀的诗、联等。从中既能了解到陈独秀斐然的诗意才情,又能感受到陈独秀傲然不屈的品格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事世事。诗如其人,读诗足以看出陈独秀的文化精神、政治思想、品格情操之全貌。他的诗风格既有诗经之淳朴、自然,也有乐府之古风、遗韵,更有魏晋之恢弘、恣肆;既有李白之奔放、豪迈,亦有杜甫之深沉、练达,更有韩柳之犀利、峻峭;他的诗往往以政治、哲理入诗,眼界广阔,思想深刻,词锋锐利。 |
咏史八首 | 左思 | 组诗。西晋左思作。关于这组诗的思想艺术成就,历来评价甚高。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说:“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无遗力矣。”钟嵘《诗品》上说:“晋记室左思,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说: “《咏史》之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魏杜挚《赠母丘俭》,叠用八古人名,堆垛寡变。太冲题实因班,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七说:“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秋绝唱也。后惟明远、太白能之。”张玉榖《古诗赏析》卷十一说:“太冲《咏史》,初非呆衍史事,特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也。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默寓。”《咏史八首》是左思的代表作。这组诗或借古咏怀,或陈古刺今,深刻揭示了当时寒门知识分子与门阀士族之间的尖锐矛盾,批判了门阀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抒发了诗人虽志大才高却身受压抑的愤懑和反抗情绪。作品意义深刻,感情充沛,语言纯朴,笔调劲健,代表了西晋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应间 | 张衡 | 辞赋名篇。东汉张衡作。《后汉书》见载。《后汉书·张衡列传》曰:“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乃设客问,作《应间》以见其志。”文章设为客言:前哲首务为下学上达,佐国理民,“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主者何不卑体屈己,美言相剋,立功立事,式昭德音。衡则应之曰:“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耻智之不博”,“得之在命,求之无益”,借鉴前训,我只有“韫椟以待价,踵颜氏以行止”。一句话时机有投合和不投合,天生性命是难以强求改变的。是赋旨在言志,而流于自慰。文章气势苍劲,言词精腴,恣态横溢,刘勰称其“密而兼雅”(《文心雕龙·杂文》)。虽仿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而作,却不似二者恢谐,更具正色。 |
气出唱 | 曹操 | 《气出唱》是汉末曹操创作的三首游仙诗。第一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想象自己能自由翱翔四海八荒,得到长生不老的保养方法与灵丹妙药,透露出诗人期望自己能够长寿,实现心中宏愿。第二首诗通过描写与仙人同饮共舞、鼓瑟和鸣的和乐融洽情景,表现出作者渴望长生、冀求升仙的企盼。第三首诗通过写君山的奇山异石,西王母瑶台的光辉灿烂与高朋满座,表达诗人对仙界的无限向往和祈愿能够成仙的殷切之情。 |
鹤月瑶笙 | 周履靖 | 散曲别集。明周履靖著。四卷。卷一“霞外清音”,皆为道词;卷二“闲云逸调”,写幽栖穴隐,闲云野鹤的生活;卷三“鸳湖渔唱”,写渔家水上生活之乐;卷四“梅里樵唱”,写采樵山木之趣,寄托了作者的生活理想,未必皆写实。又每卷十套,多为南曲,间有南北合套者。每套曲后各缀七绝一首。吕天成《曲品》评周履靖:“著述俱侈,吟咏颇饶。放乎葛天、无怀,解乎《南华》、《道德》,”指的当主要是其散曲。此集初收入周履靖编《夷门广牍》丛书,万历间刊本。卢前《饮虹簃所刻曲》收入此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散曲聚珍》亦收。 |
千片雪 | 冯子振 | 《千片雪》是元代冯子振、明代周履靖撰,咏梅唱和诗集,二卷。是集编次为:冯咏在前,周和列后,依题而和,唱和相随。周自记云:“甲午泛舟吴淞,访太冲袁君,既而登书楼,得观冯海粟《梅花百咏》,依题和之。”上卷,冯咏四十九首,周和同此数。下卷,冯咏五十五首,周数亦与之同。梅花之色白,一望如千片雪,香气馨人。故名。 |
元明杂剧 | 顾学颉 | 顾学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版。这是一本有关杂剧的普及性读物。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一。全书分为14节,第一至第十节论元杂剧,第十一至第十三节论明杂剧,第十四节为“现存元明杂剧剧目”。第一节论述元杂剧的名称和渊源。第二节论述元杂剧产生的背景,以及元杂剧里所反映的元代社会。认为民族的压迫、阶级的压迫、都市畸形发展等都是元杂剧产生的客观条件,元杂剧深刻反映了元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第三至第七节主要介绍元杂剧的体制,诸如折、楔子、宾白、曲调、题目正名等;元杂剧的脚角、化装,诸如末、旦、净、杂及面部化装、服饰等;元杂剧的排场,诸如舞台、场面、砌末、乐队等;元杂剧的演出和宫调等。第八节论元杂剧作家,主要对元杂剧作家的分期及每一时期的作品进行了论述。在分期上同意王国维的“三期说”,认为第一期为蒙古时代,第二期为一统时代,第三期为至正时代。第九节介绍元杂剧作品的总况、分科及取材特点。第十节重点分析欣赏了《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陈州粜米》等杂剧作品。全书内容较为充实,观点正确,深入浅出,对读者很有帮助。此书是在196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加以修订、补充而成。 |
味雪诗存 | 陈钟秀 | 味雪诗存,清朝陈钟秀(临谭东路梨园村人,生于1800左右,1876年卒)所作之诗集,原四卷,现仅存第三卷 。又有部分佚文出现于《洮州厅志•卷十五•艺文下•诗》与《临潭县志稿•第五册•艺文志》,共244首。 |
千家诗译注 | 刘克庄 | 诗总集。 题宋谢枋得、明王相编。四卷。 录唐宋人五七言近体诗二百余首,分体编排,计七绝九十余首、七律四十余首、五绝三十余首、五律四十余首。系据宋刘克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重加删选(亦有少量增补)而成,故收诗人虽有限,仍以“千家”为名。其中七言二卷旧题谢枋得编,但杂有明人诗作,恐系伪托;五言二卷乃王相续编。所选多浅显易懂、琅琅上口之篇什,旧时用以为儿童启蒙读物,流传极广。有简明注解,颇肤浅。现存数种明清刻本,1957年东海文艺出版社据莆阳郑濯之刻本断句校印,198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亦加印行。另有清黎恂《千家诗注》二卷、悔斋学人《续千家诗》二卷、今人王启兴等《千家诗新注》、汤霖、姚枫《千家诗注析》、李觉《千家诗今译》等相继行世。 |
秦州杂诗 | 杜甫 | 二十首,唐杜甫的五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辞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客居期间,先后以五言律诗形式写成20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举凡鼓角、天马、戍卒、使臣、驿亭、隗嚣宫、南郭寺、东柯谷、仇池穴等等,或游览,或感怀,或即事,无所不咏。清张溍谓“随意所及,为诗不拘一时,不拘一境,不拘一事,故曰杂诗” (《杜诗镜铨》卷6引)。 |
诗经今注 | 高亨 | 《诗》学著作。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该书对《诗经》全部作品作了解题和注释。其指导思想是:“不迷信古人,不盲从旧说”,“依循它的本文,探求它的原意”,“创立新义,力求出言有据,避免游谈无根”。解题文字简洁扼要,观点明确,多用阶级分析方法理解诗歌,贵有个人新意,自成一家之言。注释文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注”,对诗句中有关字词加以解释;二是“附录”,对某些注文及解题再进一步作较为详细的说明,指出其所得结论的依据。其中亦不乏创新之处。书前还有一篇《诗经简述》,介绍“三百篇”的来历、分类、地域和时代。要之,《诗经今注》确乎以“今”见长,作者不囿旧说,在有一定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推论,敢于大胆畅谈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些观点和方法也还存在可商榷甚或牵强附会之处,在学术界曾引起过一定争论。 |
黄庭坚诗选 | 潘伯鹰 | 宋诗别集选注本。今人潘伯鹰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初版。注者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宁陈三立覆刻日本宽永六年(1629)大和田意闲翻宋绍定五年(1232)闽中刊本《山谷诗集注》和朝鲜活字本《山谷外集诗注》为依据,精选一百五十首诗作,详加注释,为建国后出版的第一部黄庭坚诗歌选注本。注者在任渊、史容注释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史传及宋人笔记中与黄诗有关的材料,并参照钱钟书《谈艺录》中的有关见解,对所选作品在用典、句法、诗旨等方面的特点作了颇为详赡的注解。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注者常常联系对具体作品的阐释将这类诗作的句法特点作简要交待,如《内集·次韵公择舅》注云:“这是一种六言四句的诗,宋朝人多喜欢作,山谷尤精于此体”,“这其中要诀,须将句法炼得坚挺,把不相干的转折字、虚字删得干净。这样才能将意思的转折藏在里面,因而耐人寻味”。凡此种种,对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而探讨宋诗的独特面貌,颇富启发意义。卷首导言对黄庭坚的生平、政治见解、思想渊源及其诗作在章法、写景、句法方面的特点作了细致的阐述,对理解所选诗作甚有裨益。 |
元明清散曲选 | 王季思 | 散曲,是我国最后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古典诗体。此前散曲选本多录元曲,而极少涉及明、清。本书则是一部全面展示元、明、清三代散曲风貌的选本,选录思想与艺术并重,题材、体裁、各种风格流派兼顾,还选录了少数与散曲极为相近的民间小典,充分显示了散曲绚烂多姿的面目。主编是一代曲学大师王季思(王起),除了详实的注释,每篇还有独到精妙的解读,无论对赏读者、初学者还是研究者,都不啻为良师益友,是可供读者长久赏读的佳作。 |
元曲三百首 | 佚名 | 《元曲三百首》收选了300首元曲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元曲风格多样,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常与唐诗、宋词并称,从而形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的三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时代文学。 |
乾嘉诗坛点将录 | 舒位 | 清舒位著。作者自序谓“仿东林姓氏之录,为西江宗派之图”。系受明末《东林点将录》的启发,以梁山泊一百零八将排座次的方式来评点清乾隆、嘉庆诗坛的诗人。入录各诗人有小传,大多数下列赞语。因都头领有托塔天王一员属沈德潜,另有额外头领附录黄面佛一员属彭绍升,故点将实一百十员,又因某几员头领下有一作某人的情况,故实际收录诗人又多于一百十人。点将另有及时雨属袁枚、玉麒麟属毕沅、智多星属钱载、入云龙属王昶、小旋风属阮元、大刀属蒋士铨、豹子头属胡天游、霹雳火属赵翼、花和尚属洪亮吉、行者属黄景仁等,作者自点为没羽箭。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叶德辉刊宋体字本,另有宣统三年(1911)叶德辉刊行楷体字本,两本略有不同。今有标点整理本,据谢国桢藏金丝玉壶斋随笔稿本中过录舒位原作早期抄本参校两种叶刻本而成,附叶刻本旧序、附考、题词及《东林点将录》,收入198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排印《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 |
陆游诗选 | 游国恩 | 1957年3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陆游诗歌选本。共选注陆游诗歌260余篇。每首诗配有详细的“解题”和“注释”。“解题”详细地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注释”对诗中的生僻字、典故、史实做了准确详明的解释。这是一部进入陆游诗歌世界的可靠选本,出版以来,广受学界好评。 |
饮酒二十首 | 陶渊明 | 组诗。东晋末南朝宋初陶渊明作。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孙。 王瑶根据《饮酒二十首》诗序“比夜已长”“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推断这二十首诗创作于同一时期。王瑶、袁行霈等均推断这组饮酒诗创作于义熙十三年(417),即东晋、刘宋即将易代之际。 |
素文女子遗稿 | 袁机 | 袁机著,袁枚辑,离绝后袁机作诗三十余首,死后由袁枚编辑刊刻,题名《素文女子遗稿》,收入《小仓山房全集》中,为“袁家三妹合稿”之一,有1891年印本,又被收到《随园全集》中,有1918年上海文明书局刻本。 |
归园田居 | 陶渊明 | 组诗。陶渊明作。收入《陶渊明集》。 陶渊明 (365—427),晋代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之家,《晋书》、《宋书》均谓其系东晋名将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决心去职归隐。诗文辞赋,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成就。有《陶渊明集》行世。本组诗共5首,作于公元406年的春天和夏天,是陶诗的代表作。组诗的第1首叙述诗人归隐之后的生活和愉快心情。他把自己置身的官场比喻成“羁鸟”和“池鱼”,田园生活则是“旧林”和“故渊”。回到鸡犬相闻的田园,犹如出笼之鸟,无比畅快。诗人之所以这么愉快是因为归田园之后没有世俗的交往,也没有世俗的想法,“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第2首)在这样一种环境里,诗人亲自参加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第3首),去山泽游娱,虽然偶尔也有“人生似幻化”(第4首)的感叹,但终归还是要比官场强得多,可以在这优美的环境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第5首),怡然自得。这组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之作。自陶渊明开始,诗人们才把田园生活当作歌咏的对象。唐代王维、孟浩然以及更后的咏田园诗人,无不受其影响。 |
白狼王歌 | 佚名 | 汉代少数民族用古代藏缅语族语言创作的诗歌。又名《远夷慕德歌》。原歌载《后汉书》卷86《西南夷列传》。后汉明帝永平(58-75)年间,益州刺史朱辅大力宣扬汉朝功德,在附近少数民族中造成颇大影响。当时,“白狼王唐菆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歌颂汉王朝中央政权的大功大德。诗歌由一个名叫田恭的官员记音并“译其辞语”后送到京都洛阳。全歌共3章44行176个字,通篇是汉文意译与白狼语汉字记音并排对照,两者句数、字数完全相同。这首歌,除了歌颂汉王朝的功德,还反映了普米族族源、原生活区域以及逐渐从甘南迁到青海,又从青海南迁到川西北、川西南,直至南迁到滇西北地区的迁徙历史和路线,反映了普米族先民“食肉衣皮,不见盐谷”的生活习俗,反映了普米族与汉族之间和睦团结、长期共处的友好关系,这些,是这一古歌历史价值所在。关于这首歌的研究,明清时期主要侧重于校字和对白狼部落居地的考证,20世纪后,中外学者开始运用现代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这首歌进行深入的探讨,探究其族属。所得结果,众说不一。1985年,彝族学者刘尧汉和陈久金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历史文献、自然地理、民族分布、民族语言、民族称谓、生活习俗等方面入手,对《白狼王歌》的族属问题作了新的探讨,论证了《白狼王歌》是现代普米(巴苴、西番)族人祖先的诗作(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
冬青馆古宫词 | 张鉴 | 诗别集。三卷。清张鉴撰。张鉴(1768—1850)字春冶,号秋水,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嘉庆间副榜贡生,授武义教谕。阮元抚浙时聘至诂经精舍执教。著有《冬青馆集》等。此集所收宫词三百首,起自春秋时吴、越,终于明代,皆为七绝,写历代宫中事,清末桂荣为之注,引据颇丰。张氏宫词,亦多清词丽句。此组诗为张氏少作,初刻于咸丰间,后收入《功顺堂丛书》。民国间商务印书馆收入《丛书集成》,有排印本。又有民国元年(1912)刊本。 |
狱中日记诗抄 | 胡志明 | 诗集。作者〔越南〕胡志明。收集了胡志明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期间于1942年8月底至1943年9月中旬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辗转关押在广西省各监狱时所写的一百余首汉文诗。原作共133首诗,大部分是绝句。1960年越南文学研究院译成越南文出版,收诗113首,另加一首出狱后的诗作。1983年再版时,又补诗13首。诗集真实地反映了胡志明这一段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天限忠诚。他虽身陷囹圄,但一心想着革命,密切关注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越有骚动》 )。他怀念祖国,忧国忧民,向往自由与革命(《秋夜》、《病重》、《不眠夜》、《惜光阴》)。诗作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身受监狱苦难生活的折磨,但却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夜宿龙泉》、《半路搭船赴邕》 )。诗作既朴实无华又含蓄深沉,既有古典的风范又有时代的特色,既表现了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又洋溢着感人的情怀。 |
檀青引 | 杨圻 | 诗。近代杨圻作。见《江山万里楼诗钞》。为七言古诗。作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时作者二十三岁。檀青,蒋姓乐师,善弹筝吹笛,咸丰间在清宫献艺,乐部推为第一。作者光绪二十一年道经扬州,遇檀青,闻其述当年宫中事,后二年,又遇之于青溪花舫,遂作此诗。借蒋檀青之口,叙述咸丰十年(1860)八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文宗逃往热河,蒋追随行在,明年文宗崩,蒋乃浪迹江淮间等事,抨击文宗耽于声色,荒废政事。全诗“哀感顽艳,确可以嗣响梅村,康南海题其集曰:‘绝代江山’,不为过也”,“易实甫评曰:‘……目击时艰,抚今悼昔,……婉而多讽,与香山有同志焉。’缘情绮靡,其余事矣”(钱仲联《梦苕庵诗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