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国朝诗评 | 王世贞 | 明代论诗著作。王世贞著。一卷。共品评诗人八十余位,与《明诗评》所评诗人,略有出入。品评体例也与《明诗评》有所不同,取消了对诗人生平的简介,三言两语,直接品评诗人及其作品的风格和优劣,如评刘基“如刘宋好武诸王,事力既称,服艺华整,见王谢衣冠子弟,不免低眉”。评高启“如射雕胡儿,亢急健利,往往命中;又如燕姬靓妆,巧笑便辟”。评刘崧“如雨中素馨,虽复嫣然,不作寒梅老树风骨”。评杨基“如西湖柳枝,绰约近人,情至之语,风雅扫地”。评汪广洋“如胡琴羌管,虽非太常乐,琅琅有致”。评语简洁形象。有明《天都阁藏书》本及源于此本的《丛书集成初编》本。清《学海类编》丛书亦收此书,题为《诗评》。 |
光宣以来诗坛旁记 | 汪国垣 | 本书作者对古典小说、诗歌、目录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光宣以来的近代诗歌是作者的研究对象。因此本书可称得上是专家之作。该书保存了当时诗坛上不少第一手材料,是广大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光宣诗坛点将录 | 汪国垣 | 汪国垣著。初稿民国八年(1919)写于南昌,民国十四年作修改后连载于《甲寅》第一卷第五号至第九号。民国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又刊登于《青鹤》第三卷第二期至第七期。民国三十三、三十四年,又在重庆作修改和补充,写成定本。今通行本为其门人程千帆整理本,见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汪辟疆文集》及198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排印《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前有作者化名铁棒栾廷玉的赞语。诗坛旧头领一员属王闿运,都头领二员属陈三立、郑孝胥,机密军师二员属陈宝琛、李瑞清,参赞军务一员属陈衍,五虎将属袁昶、范当世等,八骠骑属陈曾寿、沈曾植等。有时一员头领下有一作某人的情况,故所录诗人实际上不止一百零八人。且早期发表之《甲寅》本与定本多有不同。点将录后又附额外头领三人:教头王进属郑珍,黄面佛黄文煜属释敬安,铁棒栾廷玉则作者自属。定本有民国三十三年作者跋,另有1983年整理者程千帆后记。 |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 黄曾樾 | 《谈艺录》出自陈衍弟子黄曾樾手,《谈艺录前言》有言:“曾樾幸生同乡国,自有知识,则知景仰先生,窃揆梼昧,不敢自致于门墙。 丁卯孟冬初弦,由董仲纯丈介谒先生于文儒坊三官堂之匹园,呈诗文为贽。 ”黄曾樾拜师期间,聆听教诲,潜心研究,为备遗忘,条次记录陈衍的谈艺评论,“有所请益, 必为畅言,退而录之,以备遗忘,随闻随记,无有汇次,名曰《谈艺录》,记实也”,从丁卯拜师,到“十九年七月”,成书仅三年时间。 在《谈艺录》中涉及人物更多、话题更广,此外,大谈诗歌写作之法,对《红楼梦》亦有见地。 陈衍认为作诗要“学问足,虽求工亦不至于苦也”,要“深于经史百家以厚其基”,“学文字当取资大家”, 更告诫黄曾樾“文字与人品有莫大关系”,人正文章自然正气凛然;此外,如何作七律、为高调、避熟字等,均详细阐述。 对诗人的评点则如:“清初诗人,吴梅村固是大家,然即其擅长之七古论,只能备一格,作诗史观”;“樊榭诗五古七绝为上, 七律次之,五律又次之,七古为下”;“渔洋虽喜用典,而用得恰好处,簇簇生新,盖以少许胜人多许也”。从唐宋之杜、韩、白、陈师道、刘克庄等,至清钱谦益、王士禛、查慎行、厉鹗等名家,陈衍评各家皆细致入微,谈艺挥洒自如。 |
补诗品 | 顾翰 |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只有两部与署名司空图之《诗品》同一类型的四言诗论著作,顾翰的《补诗品》便是其中之一。它亦是三者中唯一未见今人写有研究专著的一部。而研究内容涉及《补诗品》的著作,皆对其价值重视不够且论述过于简略。关于《补诗品》的作者顾翰及他的诗集《拜石山房诗钞》的研究现状亦如此,顾翰所处的时代之诗论的研究也比较薄弱。然而顾翰之《补诗品》的确对署名司空图的《诗品》有所“补”,具有着不同于《续诗品》的演补价值,为后世仿《二十四诗品》著作中最为规范的一部,以它为代表的四言论诗诗是中国古代诗论的最佳的文体形态。 |
忠义集 | 赵景良 | 元代诗歌总集。7卷。元赵景良编。此书由刘壎《补史十忠诗》、刘麟瑞《昭忠逸咏》和部分南宋遗民诗歌合编而成。《补史十忠诗》(1卷),收诗歌10首,为纪念李芾、赵卯发、文天祥、陆秀夫、江万里、密祐、李庭芝、陈文龙、张世杰、张珏等10位忠节之士而作。其自序云:“采清议得忠义臣十人,史不书,各赋十韵,纂其实,曰补史诗。”《昭忠逸咏》(4卷),收七言律诗50首,歌咏南宋末守边抗敌的文臣武将以及同赴国难的部卒、家眷,每一诗后详述其抗敌死节的经过,目的在以诗存史,昭明英烈。附录2卷,收文天祥、唐泾、刘深等26人诗作71首。集中诗作,颂歌精忠报国的忠臣义士,痛斥投降卖国的懦夫,对同赴国难守将家眷倍加褒扬。语言激烈,慷慨悲凉。如“茫茫南国重回首,一片丹心照海红”(《丞相陆公秀夫》);“一门尽节均无愧,千载西山叠叠青”(《江东制置使谢公枋得》);“细君含笑从君后,忠节双双今古奇”(《池州通判赵公卯发》)。这些诗作,颇能激发读者的爱国激情。“后来多少偷生者,掩面西风不敢看”(王介夫《题刘如村昭忠逸咏》)。岳天祐为之《序》云:“如村之逸咏,实可备太史氏之采择,非特游公之赏识而已”。例如文天祥死节的叙述,谢枋得绝食的记载,陆秀夫投海的经过,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因此,此书不仅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也有相当的史学价值。有明弘治中刊本、汲古阁合订唐宋元诗五集本、《艺圃搜奇》本、《四库全书》本、清道光刘氏刊本(10卷本)。 |
中兴间气集 | 高仲武 | 唐诗总集。二卷。唐高仲武编。高仲武,仕履不详,郡望渤海。此书选录当代诗人,起自肃宗至德初年(756),迄于代宗大历末年(779)。肃、代两朝正值安史乱后,时称“唐室中兴”,间气,谓杰出之人才秉五行之气而生,指代杰出人才。故以此命集。殷璠《河岳英灵集》选诗“终癸巳”(天宝十二载),本书正与之相接。入选诗人二十六人,诗一百三十余首,诗人前各有评语,其体例与殷书相仿。高氏以钱起,郎士元分置两卷之首,并谓“前有沈、宋,后有钱、郎”,甚推重之。所选诗以五律为多,五古次之,风格清新婉丽,“但使体尚风雅,理致清新,观者易心,听者竦耳,则朝野通取,格律兼收”(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序》),反映了大历时代的主要倾向,亦可见高氏的选诗标准。《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书目均著录。此书甚为后代选家看重,将其与《河岳英灵集》相提并论,严羽《沧浪诗话·考证》指出:“王荆公《百家诗选》,盖本于唐人《英灵》、《间气集》。”毛晋《汲古阁书跋》谓:“《河岳》、《中兴》二集,一选开元迄天宝名家,一选至德迄大历名家,相继品骘,真盛唐一大观也。”有武进费氏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唐人选唐诗(十种)》收录本集,即以后者排印。 |
屏岩小稿 | 张观光 | 元诗别集。1卷。旧题张观光撰。但此《屏岩小稿》内容全同于元人黄庚的《月屋漫稿》,显然是1部伪书。《四库全书》编者虽然注意到两集有个别诗相同,但仍将两书一齐收入别集类,没有细作鉴别,也没有发现《屏岩小稿》与《月屋漫稿》其实就是同一本书。张观光去世后,其子张枢编辑遗作为《屏岩文集》,由吴师道作序,但此《屏岩文集》早已亡佚不存,仅吴师道序还保存在《吴正传文集》卷14之中。由于《四库全书》所具有的权威性,自清代以来,一直将今题《屏岩小稿》的诗集当作张观光作。近代陈衍编《元诗纪事》,在卷8中将黄庚与张观光并列,虽在案语中指出《枕易》、《秋色》两诗及评语“既见《月屋漫稿》,复见张观光《屏岩小稿》”,但仍认为这是古人文集中常有的互见现象,未能发现《屏岩小稿》就是《月屋漫稿》的伪题。张观光的《屏岩文集》的亡佚在元末明初,将《月屋漫稿》伪作《屏岩小稿》的,应当是明人。 |
槜李诗系 | 沈季友 | 地方诗总集。四十二卷。清沈季友编纂。沈季友,字客子,号南疑,浙江平湖人。康熙丁卯(1687)副贡生,有《学古堂诗集》。槜李本古地名,在今嘉兴西,后专指嘉兴。清代嘉兴府包括嘉兴、秀水、嘉善、海盐、石门、平湖、桐乡七县。嘉兴在六朝时有“士大夫之郡”之称,以诗名世者,实始于唐,如丘为、顾况、殷尧藩等。后经南宋,文化逐渐发达,元、明、清三代,名诗人辈出。此集编辑嘉兴一郡之诗,自汉、晋以迄于清康熙初,共收一千九百馀家,“凡缙绅、韦布、闺秀、方外、土著、流寓,有吟咏传世者,皆录之。而以仙鬼题咏谣谚附焉。姓氏之下,又各为小传,略叙梗概。其山川古迹、土风物产,亦间加附注,以备考据”(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种体例为后世辑地方总集者树立了范本。后世辑一省、一郡之诗者大体采用此种模式(如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此书收清初诗虽只七卷,但“多表彰节概之士。季友为人,亦从可知矣”(《清诗纪事初编》)。此书之前,有明景泰间朱翰曾编《槜李英华》,崇祯末蒋之翘编《槜李诗乘》,但较芜杂。沈氏在前二书基础上去伪存真,又详加搜采,故更为精当详博。沈书一出,朱、蒋二书遂废。书中小传亦偶有沿袭旧说而失考之处。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月泉吟社诗 | 吴渭 | 宋诗总集。一卷。南宋吴渭编。吴渭字清翁,号潜斋,浦江(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曾为义乌令,宋亡不仕,退居于家。“月泉”得名于月泉书院(浦江城北旧有月泉)。南宋诗社林立,为互相唱和,以文会友之所。宋亡后吴氏成立月泉吟社,邀请遗老方凤、谢翱、吴思齐等主持社事,至元二十三年(1286)春,诗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五言、七言律诗,次年正月得诗两千七百三十五首,选中二百八十名,为刻前六十名,诗七十四首,附摘句三十三联。每人均用假名,而寓真名于其下。诗皆以田园隐逸生活为题材,藉以表现作者寄情田园,不与元代统治者合作的消极反抗心理和故国之思。风格以温厚和平为主,多用比兴手法。这种结社征诗的形式对后世影响很大。此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刊登宋代诗社的形制以及征诗时所列的社约、题意要求、誓诗坛文、诗评等章则,卷末附有赏格。据此可以想像南宋诗社活动情景。吴氏立社征诗目的还在于广泛联络遗民,结交社友,故入选之诗的作者也很相近。此书常见者有明毛晋所刊《诗词杂俎》本、清《粤雅堂丛书》本、《金华丛书》本。1984年浦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有复印本。 |
元音遗响 | 佚名 | 十卷。未著编辑者名氏。前八卷为胡布诗,又名《崆峒樵音》;后二卷为张达、刘绍诗。三人都是元朝遗民,很少在书中见到有关他们的诗与人的资料,故其爵里、仕履均不详。从本书考知:胡布字子申,张达字秀充,刘绍字子宪。刘绍为胡布姻家,曾入汝南王幕府。胡、刘二人在元末皆曾参谋军事。又从胡布诗句“我时瘴疠使,分迹南荒最”、“自我使岛夷,衔命出蛮障”,知胡布还曾奉使海外。胡布有《入理问所作》及《丙辰岁狱中元夕》诗,注称: “先生以高蹈有忤时政而被谪。”他在《丙辰十月初五发龙江》诗中,又有“羁人得遣如承檄,日暮登舟似到家”之句。丙辰是洪武九年(1376),几近写出他为明朝征而不屈,被遣,既而获释的经历。至于在另诗中有“想见霓旌拥行在”之句,是在顺帝北狩后所作,也就看出胡布旧国之思拳拳不置,其志节可见。他的诗,格调高古,不失汉、魏遗意。虽然声名不很显赫,其遗集尚犹可存。此书有四库本。 |
元音 | 佚名 | 十二卷。元孙原理汇辑、陈孟凝编选、张中达校正。孙原理、陈孟凝、张中达三人生卒年、事迹均不详。张中达出任定海县丞时方刻板行世 (乌斯道《元音序》)。本书共十二卷,共选入元朝一百七十六位诗人的诗作,并在诗人姓氏之下,略记其简历(个别的未记)。首选刘因,终于龙云从。在十二卷之后,附有无名氏之作七首,并有一组补遗。书中选诗最多的是虞集,共一百零六首,编为一卷(卷五),补遗中又收取虞集诗五首。其次是范椁、杨载,两人诗合编为一卷(卷四)。收入诗少的,仅存一首,如张立仁(伯远)、祝蕃。在内容的选择上,除七言律诗颇见特色,还特别留意选入篇幅较长的作品。至于宋代遗民之诗一般均未收。因其选诗之时,除照顾不同风格外,还尽量收入集外佚诗。故此书问世后,影响颇大。明末潘是仁辑刊数十种宋元人诗集,往往均依据《元音》成编。此书初版于洪武十七年(1384),再版于建文三年(1401)。有明抄本,《四库全书》本,1919年董康诵芬室影刊建文本。 |
元诗体要 | 宋绪 | 十四卷。明宋绪编 (生卒年均不详)辑。宋绪字公传,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成祖时,预修《永乐大典》。当时被征同邑五人有宋孟岳、赵肤迪、朱德茂、张廷,书成后,都授官职,只有宋绪独自辞归。著有《元诗体要》。此书为元诗总集。共十四卷,收录了有元一代诗作,分为三十六体,并在每体之前写了一段有关的说明。卷首有明宣德八年(1433)邓林序。卷一为四言体、骚体、选体、乐府体、柏梁体;卷二为五言古体;卷三为七言古体、长短句体;卷四为杂古体、言体、词体;卷五为歌体、行体;卷六为操体、曲体、吟体、叹体、怨体; 卷七为引体、谣体、咏体、篇体、禽言体;卷八为香奁体、阴何体、联句体、集句体;卷九为无题体、咏物体;卷十为五、七言近体;卷十一、十二为七言近体;卷十三为五七言排律体、五六七言绝句体;卷十四为七言绝句体、拗体、侧体。集中所收虽误有唐人之诗,体例亦不统一,然去取颇有鉴裁。邓林序称:“绪深于诗,故选诗如此之精”,实非溢词。然据《四库全书总目》所载 《元诗体要》并非全书,仅存六卷。此书有 《四库全书》 本。 |
元诗纪事 | 陈衍 | 四十五卷。清陈衍编。由于唐宋、金代诗均有纪事,而元代独无。清初顾嗣立所辑《元诗选》影响颇大。钱大昕想与之同步,故采各家诗文集、笔记与《元史》资料辑为《元诗纪事》。然而,《元诗纪事》似为完稿,亦未见刊本。陈衍有虑于此,故于光绪间即着手于《元诗纪事》的编纂。此书为元诗诗评汇编。凡二十四卷,为初编本。所收之诗,共六百零三人,附歌颂谣谚、杂语等五十二首。此集有光绪间铅字本。民国十年(1921),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足本,凡四十五卷。收元八百余人的诗作或断句。此书卷首有光绪十二年(1888)陈衍自序、凡例。卷一为元文宗、顺帝,卷二为顺帝太子,卷三至二十七大体以时间为序,收入数百元代诗人及作品,卷二十八为割据者,卷二十九为流贼,卷三十为金代遗老,卷三十一为宋代遗老,卷三十二为元代诗人。卷三十三为道流,卷三十四为释子,卷三十五为宫掖,卷三十六为闺阁,卷三十七为女冠,卷三十八为尼姑,卷三十九为妓女,卷四十为藩属,卷四十一为无名氏,卷四十二为乩,卷四十三为仙神鬼怪,卷四十四为梦,卷四十五为歌颂铭谣等。是书对研究元诗极有裨益。有民国《国学基本丛书》、《万有文库》丛书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
元诗别裁集 | 佚名 | 原名《元诗百一钞》。诗总集。清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琪合选。共9卷。收录元代诗人一百五十二家,诗六百一十九首。按文体编排。他们又合编了《宋诗别裁集》,与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合刻,称《五朝诗别裁集》。此书选诗以“三唐之格”(即盛唐、中唐、晚唐)为标准,所选诗篇大都是抒写封建士大夫思想感情和生活,其中也有一些反映了汉人在元朝统治下抑郁不得志的苦闷。选诗注意到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诗歌的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收录了少数民族诗人的一些作品,艺术上颇具特色。有乾隆间然藜阁刻本,1975年中华书局据此本缩版影印。 |
御选唐诗 | 康熙 | 唐诗选集。清康熙皇帝玄烨御选。共32卷。内题“总阅陈廷敬,校勘官励廷仪、蒋廷锡、张廷玉、赵熊诏”,并有缮写、纂注、校录、监造等45人。《四库全书总目》并记载有“附录3卷”。编成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此书是在康熙诏令编纂的《全唐诗》成书后编选的,卷前有玄烨所撰《御选唐诗序》。《序》中说:“盖讨索贵于详备,而用以吟咏性情,则当挹其精华而漱其芳润”。因之,就往昔披览过的唐诗中“取其尤者汇为一编,古风近体,各以类相从”,而成此书。入选之诗虽风格不一,却“以温柔敦厚为宗。其忧思感愤、倩丽纤巧之作,虽工不录”。《序》中又说:“命儒臣依次编注,朕亲加考订,一字一句,必溯其源流,条分缕析;其有征引讹误及脱漏者,随谕改定。”由此可知,此书称“御选”,并非虚美,玄烨确曾参预其事。书中卷1至卷6为五言古诗;卷7至卷9为七言古诗;卷10至卷16为五言律诗,附六言律诗3首,并有五言律诗补编;卷17至卷23为七言律诗;卷24至卷25为五言排律,附七言排律1首,并有五言排律补编;卷26至卷27为五言绝句;卷28至卷32为七言绝句。入选作家有小传。 |
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 | 康熙 | 三百一十二卷。清张豫章等奉敕编。张豫章生卒年、籍贯、仕履均不详。康熙四十八年(1709)皇帝下令博采宋金元明代之诗“义尤著者”(《序》)辑成一书。即《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简称《四朝诗》)共三百一十二卷。每代分体各编,自名篇巨集以及断简残编,“罔有阙遗,均稍择而录之。”其目的 “用以标诗人之极致,扩后进之见闻。”该书分宋、金、元、明四部分,其中宋诗七十八卷,金诗三十四卷,元诗八十卷,明诗一百二十卷。共收录自宋迄明末诗人二千二百余家。选诗之序,首为帝制,依次为四言、乐府歌行、古体等,直至杂言,以体分编。四朝之诗纷乱而广博,“虽博识通儒亦无从遍观”,因此,该书对于古代诗歌研究,尤其是别裁得失、考境源流等方面,均具有参考价值。诗前之小传详述作者爵里、仕履,对后人理解、研究作品,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该书最初刊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四十六年(1671)又重新校刊并收录于 《四库全书》 中。 |
御览诗 | 令狐楚 | 唐诗选集。1卷。又名《唐新诗》、《选进诗》、《元和御览》。署“翰林学士朝议郎守中书舍人赐紫令狐楚奉敕纂进”。书末附有陆游跋及毛晋跋。陆跋以卢纶诗为例,考证了《御览诗》确系唐旧本。毛跋说:“唐至元和中,风会几更,章武帝命采新诗备览。学士汇次名流,选进研艳短章三百有奇。”此书编成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之前,所选李益等30家,均为大历至元和年间的诗人。入选的诗歌均为五、七言律诗及绝句,即毛晋所谓“研艳短章”。其风格则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大致雍容谐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也说:“所选皆近体,间有乐府古题,其词亦皆律诗,大抵以音节谐婉为主。”陆游跋记载,集中实际有诗“二百八十九首,盖散佚多矣”。现在所看到的明代汲古阁刊本中,有诗286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将其编入《唐人选唐诗十种》,于1958年出版排印本。 |
全唐诗录 | 徐倬 | 一百卷。清徐倬(1622—1711)编。徐倬字方虎,号苹村。德清 (今属浙江)人。康熙十二年 (1673)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乞养归。后转为司业,官至侍读。以事被人弹劾,辞官归乡。康熙四十五年 (1706)奉命撰《全唐诗录》告成,被擢拔为礼部侍郎。徐倬曾师从倪元璐、刘宗周,又与冒襄、钱澄之、陆圻等遗老往来唱酬,尤与吕留良称知己,为时人所推重。善诗,亦工古文。著有 《苹村集》。是集为唐诗总集。凡一百卷。所选诗人自唐太宗始,至无名氏止。依胡震亨《唐音统签》之例,以年代编次。集中之诗或分体,或不分体,各因诸家原集,以存其旧。诗人均附有小传。并附有一些诗话、诗评。康熙四十五年 (1706)皇帝南巡,徐倬将此书缮录进呈,受到御旨嘉奖,徐倬因而由侍读擢升礼部侍郎。康熙皇帝并御制序文,赐帑金刊版。故此书亦题《御定全唐诗录》。因系 “御定”,流布颇广。其后,俞思谦又编成 《全唐诗录补遗》,所录遗诗一百五十余首。继而管世铭亦在《全唐诗录》基础上,增编为《读雪山房唐诗钞》。有《四库全书》本。 |
宁极斋稿 | 陈深 | 诗词别集。南宋末陈深撰。一卷。深字子微,室号宁极斋。 世称宁极先生。宋习举子业,入元杜门著书,弟子从游甚众。著有《读春秋编》、《宁极乐府》,诗词则反存此集。有古体二十五首,五律三十六首,七律二十六首,五、七言绝句三十二首,词七首,另有铭文一篇,赞语二段。其诗多应酬仕宦之作,清人疑为子陈植之作,未有确据,臆度而已。今综观之,诗意闲雅,气韵不失古风,《七律·晓望城有感》:“呜呜寒角动城头,吹起千年故国愁,才见专诸操匕首、旋闻西子载扁舟。霜寒古寺钟声早,月落南园树影秋。一笑浮华易盈歇,白云长在水长流”,有亡国之音,落笔不俗,不当为子植之作。有民国四年(1915)李云鼎宜秋馆刊《宋人集乙编》本, 另有《四库全书》、《天尺楼丛钞》本,均附有其子陈植《慎独叟遗稿》一卷。清康熙间顾嗣立辑《元诗选》,也收是集。 |
御定全唐诗 | 佚名 | 九百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定。此集为唐代诗歌总集。又称《全唐诗》。系清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在曹寅组织下奉敕,以季振宜《全唐诗》和胡震亨 《唐音统签》为基础修纂而成。是一部资料相当丰富、搜辑比较完备的唐代诗歌总集。 |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 | 陈廷敬 | 历代诗总集。四百八十六卷。清陈廷敬奉康熙皇帝旨编纂。陈廷敬(1639—1712)本名敬,奉旨改为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咏物诗为中国古典诗歌之重要门类,自上古即有咏物之作。此编“包罗诸品,荟藂群材”,上自天地日月宇宙之大,下及草木鸟兽鱼虫之微,无不囊括以尽。全书共分四百八十六类,又附见四十九类,起于上古,下至明末,收录历代咏物诗一万四千五百九十首,各代咏物之作,多会于此。如四库馆臣所言,书中所收“诸体咸备,庶汇毕陈,洋洋乎词苑之大观也。夫鸟兽草木,学诗者资其多识,孔门之训也”。“学者坐讽一篇,而周知万品,是以摛文而兼博物之功也。至于借题以托比,触目以起兴,美刺法戒,继轨风人,又不止《尔雅》之注虫鱼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知此书不仅使研究咏物诗者便于查考,而且对研究博物史者亦有参考价值。此编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内务府刊本,极精美,此刻分装为六十四本,未分卷。乾隆间收入《四库全书》时分为四百八十六卷,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 陈邦彦 | 一百二十卷。清陈邦彦(生卒年不详)奉敕编纂。陈邦彦,字世南,号春晖。陈元龙从子,浙江海宁人,康熙时人,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工小楷,著有《乌衣香牒》、《春驹小谱》。此书又称《历代题画诗类》,这是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反映我国古代题画诗的总结性著作,凡一百二十卷,共分天文地舆、鸟兽、草木、以至宫室、器皿与一切登临览胜如山水、名胜、古迹、故实、闲适、人事、杂题等三十类,得诗八千九百余首。凡历代绘画范围之诗所及尽录之。每一大类之下又有若干小类目,天文部以唐代李行敏《观庆云图》为首;杂题类包括“诗无专属,或义取赏鉴,或意在应酬”(《凡例》)之作。题画诗以唐宋时为最盛,大多借此以“发其旨趣”,因而古人所作诗画有“可以触类而知所务”(同上)的作用。这对我们研究古代诗歌及绘画艺术均有一定的价值。现存清康熙四十六年丁亥 (1707) 最早刻本。 |
南湖集 | 贡性之 | 诗别集。二卷。元贡性之撰。贡性之,字友初,《归田诗话》作有初,宁国宣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贡师泰之族子,元末始为簿尉,后补闽省理官。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征录师泰后人,大臣推荐性之,性之避居山阴,更名悦。其从兄弟仕于朝者,欲迎归金陵、宣城,俱不往,躬耕自给以终其身。门人私谥为贞晦。以祖居宣城南湖,因号南湖先生,并以南湖为集名。集中《画马》诗云“记得曾陪仙仗立,五云深处隔花看”,《题肃万邦蒲萄》诗云“忆骑官马过滦阳”,有倦倦不忘故国之意,又在诗中赞陶渊明,有不事二姓之意。集前有贡钦序,序称王冕工于画梅,若无贡性之题诗,其画则不贵重,故集中多咏梅诗,如“王郎日日写梅花,写遍杭州百万家。向我题诗如索债,诗成赢得世人夸”,又有“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句。其集上卷为五、七言古体和五、七言律诗,下卷为五、六、七言绝句。其诗较少用典,清丽明畅。明孝宗弘治(1488—1505)间,其裔孙贡钦将《南湖集》出示李东阳,李称其诗清新可传,为删去十之一,由贡钦刊刻行世。此集有明刊本二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二卷、丁氏抄本六卷。 |
南湖集 | 张镃 | 诗词别集。十卷,包括诗九卷、词一卷。宋张镃撰。张集在宋诸目录著作中皆无记载,镃早有《南湖集》之名目,故杨万里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曾为此集作序。宋末元初,方回为《南湖集》作跋云:近得其前集二十五卷,三千馀首,嘉定庚午(1210年)自序,盖所谓得“活法”于诚斋者。从方回之跋,可知《南湖集》最初编定时间及张镃诗作之多。明初书录中始见著录《南湖集》。《文渊阁书目》与《箓竹堂书目》并载《南湖集》五册,不知是否方回所见二十五卷本。但此后张集便沉没无闻。张镃之诗、词散见于《永乐大典》各韵之中,四库馆臣加以采掇裒次,以类相从,厘为十卷,得诗一千一十七首、词七十八阕,编为此集,收入《四库全书》,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鲍廷博刊《南湖集》十卷、《附录》三卷,其中诗词文亦自《永乐大典》中辑得,附录为遗文一卷、碑刻一卷、逸事一卷,有鲍氏知不足斋刊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