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突击 | 萧红 | 现代话剧剧本。3幕。塞克、萧红、绀弩、端木蕻良集体创作,塞克执笔。初刊于1938年4月1日《七月》第2集第6期。1939年3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1938年1月作者随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在晋南同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师,应丁玲要求,创作这一剧本。1938年4月中旬由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西安首演。剧本描写1938年初春,太原附近一个村庄,田大爷、李二嫂等老百姓,目睹敌人疯狂洗劫后的一切,自动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向敌人袭击。他们用扁担打死两个鬼子;深夜冲进敌人据点,消灭了10个鬼子,缴获了枪支弹药。他们欢呼,要打回老家去。全剧充满着胜利的欢欣情绪。它的“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就是一点也不公式化”(茅盾《〈突击〉》)。 |
民族魂鲁迅 | 萧红 | 1940年7月,萧红创作了四幕哑剧《民族魂鲁迅》,这是萧红的第二部剧作,也是她有关鲁迅的最后一部作品。一如萧红的小说创作不符合“小说做法”,她的戏剧也不符合通常的所谓创作“规范”:没有贯穿始终的剧情,不铺排激烈的戏剧冲突,乃至人物对话。萧红寄希望于观众的或许是对鲁迅精神的领会把握。第一幕选取鲁迅的少年时代,剧中安排少年鲁迅和他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相遇:家道中落的他耳闻目睹了何半仙、孔乙己、阿Q、单四嫂子、王胡、蓝皮阿五、祥林嫂等的生活,面对人间的悲喜剧,他“不言不动不笑”,却好似已经看穿了人情的奸诈浮薄。第二幕选取鲁迅日本留学时期,安排的人物只有鲁迅、日本人甲、朋友和“鬼”,主要情节来自幻灯片事件、弃医从文的抉择和回国后发生的踢“鬼”故事,突显他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坚定信念。第三幕选取鲁迅的北京时期,以鲁迅与朋友、绅士、强盗、贵妇、恶青年、好青年的交往,象征了鲁迅的战斗人生。第四幕发生在鲁迅上海时期,鲁迅的境遇更其恶劣,多了商人和市侩的攻击,但他的战斗更其坚韧,直到生命的结束。四幕剧分别勾勒鲁迅改良国民性、痛打落水狗、关心中国命运的战斗人生,人物内在精神的冲突被写意化。每幕剧只包含简单的“剧情”说明和“表演”说明,糅合了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生活中的战友和敌人,用象征的手法体味鲁迅深广的忧愤,描画他洞穿一切的眼神,力挺他不屈的傲骨,定格他伟大的背影。哑剧的形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强力效果。虽然没能充分展其“治学之经略,接世之方法,”但这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有关鲁迅的剧作,无疑为萧红对鲁迅的书写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
上海滩的春天 | 熊佛西 | 剧本。熊佛西写于1956年。本剧描写资本家王子明一家在上海解放前夕、解放初期、五反运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四个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新中国成立后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歌颂了党的政策的正确和威力。剧中的王子明,解放前夕因舍不得丢下自己一手创办的元丰纺织厂,把汤恩伯逃跑时送给他家的飞机票撕了。但资本家信奉的是钱、金条,认为只有“这才是真正的力量”,因此不可能很顺从地坐上社会主义的航船。解放后不久,他便犯下偷税、漏税、抽逃资金、棉花掺假等“五毒”行为。五反运动开始,他还同心腹赵国初订立攻守同盟、企图蒙混过关。他的弟弟王子澄在解放后抗拒改造,曾抽逃资金去香港、台湾,把华生橡胶厂的烂摊子扔给政府,由于碰了壁才重又回到上海。这一切描写都生动地刻画了未经改造的资本家形象。同时,剧作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剧中,党支部书记、女工田英的形象,刻画得相当成功。她正确执行党对资产阶级“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既严正揭露王子明的“五毒”行为,又通过他的妻子丁静芳、亲威丁慕之等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还利用赵国初的坦白交代宣传党的治病救人的方针。这样,在党的政策的巨大威力面前,在家庭内部的催促下,王子明终于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剧本反映的四个时期的斗争生活,都发生在春天,“春天”是新生命的季节,正是在这“上海滩的春天”中,资产阶级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开始成为社会的新人。这是最早的一部反映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剧作。 |
过渡 | 熊佛西 | 三幕话剧。熊佛西编剧。发表于《东方杂志》33卷18、19号(1936年9月16日、10月1日)。大流河阻隔着河东河西,两岸的村民到县城去,这条河是必经之道。胡家村首户胡老爷在河上设了一个渡口,管渡人是他的亲戚王善文。王善文专门欺压手下的船夫和穷苦的渡客。这天,从城里大学毕业的张国本带着几个青年桥工正在渡口边建桥,众渡客因过渡费从四大枚涨到了八大枚而和王善文争吵起来,王善文说少一枚都不行,没钱就别坐船。几个渡客商议着要涉水过河。张国本趁机号召众人帮助建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把桥造出来,这样就可以不花钱、不受气、平平坦坦地过河了。张国本的父亲15年前在渡河时淹死了,张国本发誓要在河上架座桥,以造福乡人,所以他大学毕业后便回到村里,好容易动员乡绅们把修龙王庙的钱捐了出来造桥。众渡客纷纷响应他的号召,表示愿意出力,大伙儿便夯起地基来,一边干活一边高唱《过渡歌》。 |
一片爱国心 | 熊佛西 | 三幕话剧。熊佛西编剧。发表于1926年《东方杂志》第23卷10、11期。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剧本从家庭内部矛盾这个生活侧面,通过对人物内心复杂矛盾的开掘和激烈的外部冲突,深刻地揭示了一场爱国与卖国之不可调和的尖锐斗争。女主人公唐亚男是聪明热情的女学生,母亲秋子是一个日本籍妇女,母子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亚男对母亲可以说是百依百顺,连被同学们骂为“卖国奴”的痛苦都能忍受。亚男的父亲唐华亭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者,他对其妻秋子的救命之恩无限感激,相爱甚笃。但是,当涉及国家民族利益这一大是大非问题时,女儿和父亲的爱国热情便如火如荼的迸发出来。母亲要让身为实业督办的儿子唐少亭在一张出卖祖国矿山权益的契约上签字,父亲夺过契约,欲以火烧;母亲抢过来,要送日本公使馆,女儿夺回契约,撕了个粉碎!全剧谴责了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行为,表现了反对侵犯国家主权的强烈反帝意识。 |
甲子第一天 | 熊佛西 | 三幕悲剧。熊佛西著。1926年4月11日至5月2日在上海文学研究会编的《文学周报》第220期至223期连载。1923年2月15日, “二七”大罢工的领导者之一的施洋,被军阀吴佩孚指使湖北总督王占元在武汉杀害。熊佛西当时正在武汉,接触了许多码头工人和共产党员,对他们舍己为人、为解救人民痛苦奔走呼号的精神衷心敬佩。他被施洋牺牲的消息所震动,并且引起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三幕悲剧《甲子第一天》便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剧本通过青年律师时伯英支持罢工,不幸被军阀逮捕杀害的悲壮事迹的描绘,热情地歌颂了这位革命志士的献身精神。剧本曲折而深沉地寄托了作者对反动军阀的愤慨和抗议,对工人领袖施洋(其化身为剧本中的主人公时伯英)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无限的同情与钦佩。这是熊佛西在建国前创作的一部直接描绘革命者形象的剧本。 |
王三 | 熊佛西 | 现代独幕话剧剧本。又名《醉了》。熊佛西著。1928年4月11日写于北平。初刊1928年5月上海《东方杂志》第25卷第9号。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6年6月初版。收入1930年3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版《佛西戏剧第二集》。又收入《近代独幕剧选》(1931)、《中学生文学读本》(1932)、《现代戏剧选》(1934)、《现代最佳剧选》(1940)等。1928年8月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在北平首演,熊佛西导演。 剧本描写清代一个“刽子手”的醒悟。王三迫于生活,充当统治阶级的“刽子手”,曾屈杀无数无辜的“犯人”。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醒悟到:“这那是人干的活”,“我就是饿死,再也不指望衙门里的那几块造孽钱。”他决心洗手不干。但是母亲病危,房东逼租;要做小生意,又没有本钱。衙门又派人催他去杀人。他被灌得酩酊大醉,放声痛哭,一刀砍死前来逼租的赵五。“这不仅是熊氏的成功之作,即在近来的剧坛上也不愧为稀有的剧作”,“使我们深深地感到社会经济压迫之可怕,这无疑是对时代所需要的作品。”(马彦祥:《现代中国戏剧》)1957年8月,《剧本》月刊选此剧为“五四以来优秀独幕剧名著”重新发表,认为剧本“短而精,实在令人喜爱,确是见功夫”,“深刻地表现社会冲突”,“主要以人物的思想感情起剧烈变化的过程组织为戏剧动作”,“细微而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命运”,“叫出内心深处的巨大的怨愤和激怒”(刘沧浪:《重读〈王三〉杂记》)。 |
青春的悲哀 | 熊佛西 | 现代话剧剧本。独幕剧,初刊于1923年5月北平《晨报副刊》,熊佛西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1月初版,列入“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青春的悲哀》写稽查处长贾正经买了一个孤女晓琴做姨太太,后晓琴同贾的大儿子相恋,双双出走。 |
武则天 | 宋之的 | 五幕剧。宋之的著。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6月初版。作品描写武则天由一个尼姑成为皇妃后,利用种种手段逐渐取得皇帝的信任,乘机专权。在充满矛盾斗争的朝廷内部,她凭借手腕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排斥异己,成了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塑造了一个精明强干、果断而又狠毒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在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女性的反抗和挣扎,在某种意义上肯定了女性应该享有的做人的权利。 |
兰亭诗集 | 佚名 | 诗集。《兰亭集》是一本由37首诗组成的诗集,关于《兰亭集》的来由是这样的: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当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等四十多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跞,曲水流觞,饮酒作诗。众人沉醉于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人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
庚辰集 | 纪昀 | 《庚辰集》是纪晓岚所编纂的一部清代诗歌集,此书编纂缘起在纪晓岚撰写的序文里有说明:“余于庚辰七月闭户养疴,惟以读书课儿辈……日取数首讲授之,阅半岁,又得诗二、三百首,儿辈以作者登科先后排纂成书,适起康熙庚辰,至乾隆庚辰止,因名之曰庚辰集……其初,但有评点,既而,儿辈考询字义,呶呶然不胜其烦,因于及门李子文藻、吴子钟侨、张子天植、孟子生蕙等检阅诸书,为之注……辛已十月十日,河间纪昀书。”可见此书乃纪晓岚赋闲在家养病之时,“为课儿辈”而主持编纂的。《庚辰集》全书共5卷,收录185名作者的诗作251首。卷一至四收录馆阁诗,卷五收录应试之诗。所谓“馆阁”,乃北宋时掌管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的昭文馆、龙文阁等机构。明代将其职掌移归翰林院,故翰林院亦称“馆阁”。清代沿之,馆阁中人常须应制作文章,其文体、书体皆力求典重式致,世称“馆阁体”,馆阁诗亦由此而来。 |
唐人试律说 | 纪昀 | 唐诗选本。清纪昀编。此书所选都是唐人五言试律诗。随见随抄,不分卷,也不以诗人生卒先后排列,首篇为元稹《数蓂》,未篇为祖咏《终南积雪》。前有纪昀的序,末有其外甥马葆善以及纪昀的跋文各一篇。马葆善《跋》说明他曾跟从舅舅纪昀在阅微草堂读书,纪昀在讲授经学之余,也讲授唐人五言应试律诗,马葆善都敬录抄存,又请纪昀点勘校正,刊刻印行。纪昀在自序中说:“迩来选本至伙,大抵笺注故实,供初学者之剽窃。初学乐于剽窃,亦遂纷然争购之。于抄袭诚便矣。如诗法何?”“若夫入门之规矩,则此一删书略见大意矣。”可见这也是为当时科举考试所用而编的,诗后都有深入浅出的述说,有如串讲,有时也涉及章法结构,但显得很有条理。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本。 |
玉谿生诗说 | 纪昀 | 唐诗别集选评本。清纪昀评说。约成于乾隆十五年(1750),有手抄本,沈厚塽辑评、光绪十三年(1887)朱纪荣朱氏槐庐校刊本以及镜烟堂十种本等。槐庐校刊本朱纪荣《序》云:“抄本《玉谿生诗说》二册,中多批抹增删之处,朱墨烂然,皆公手迹。闲取沈辑本对校,颇有不能吻合”,“盖沈所见仅是评本,而此则别自为编断,为后定之本无疑也”。于是经雠校后付梓,入《槐庐丛书》三编。全书上下二卷。上卷为李商隐诗选评,按照纪氏的品评标准,“于流俗传诵尖新涂泽之作,大半弃置,而当时习气所渐流于飞卿、长吉一派者亦概为屏却,却瑕取瑜,宁刻毋滥”(《序》),然后录诗若干,间采诸家之评而附以己意。下卷为“抄诗或问”,以问答形式说明诸不入选诗的取舍理由,也评说诗旨高下、艺术成败,兼及各家注释、评论之得失等,涉略较广,形式也比较灵活。朱纪荣《序》谓:“以明其取裁之义,举全集诸题或取或不取,皆有说以处之。”作者原抄本有《补遗》一卷,朱氏校刊时依次入之。又有《补录》若干条附于卷首。本书是较早的李商隐诗选评本,于义山诗多有一家之所得,但所论亦难免偏颇,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对之即多有辨驳。 |
乐府雅词[标点本] | 曾慥 | 宋词总集。三卷,《拾遗》二卷。南宋曾慥编选。编定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曾慥,字端伯,号至游居士。生年不详,卒于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晋江(今福建南安)人。官至尚书郎,值宝文阁。学问淹博,著有《高斋漫录》、《高斋诗话》,并编有《宋百家诗选》,均已散佚,今惟《类说》传世。是集选录宋词人欧阳修以下凡三十四家,《拾遗》选录十六家。共五十家。据编选者曾慥自序云:“余所藏名公长短句,裒合成篇,或后或先,非有诠次,多是一家,难分优劣。涉谐谑则去之。当时艳曲,谬托欧公者悉删除之。”此即其选录标准,亦为“乐府雅词”之由来。有宋一代,为词之极盛时期,柳永、晏殊父子、周邦彦、秦观等皆词林高手,为宋词蔚成风气,贡献极大,但曾慥株守传统,斥为“软媚”一流,弃而不选。然此集亦有极可宝贵者。卷上分《转踏》、《大曲》、《雅词》三类,其《转踏》中录有皇宫内庭传出的无名氏《九张机》、《调笑》,《大曲》中录有《道宫薄媚》等,皆他本所罕载,是今天我们研究唐宋歌舞曲的重要资料。此集未选苏轼词,因曾慥另刻有《东坡居士长短句》。有明代星凤阁校钞本、《词学丛书》中的享帚精舍本和承启堂本。并收入《四库全书·集部词曲类》、《四部丛刊·集部》、《粤雅堂丛书》及《丛书集成初编·文学卷》中。《四部丛刊》本为三卷,《拾遗》二卷;《粤雅堂丛书》和《丛书集成》则为六卷,《拾遗》二卷。 |
明史杂咏 | 严遂成 | 四卷。清严遂成(1694—?)撰。严遂成,字崧瞻,一作松占,号海珊,乌程 (今浙江吴兴)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父去世归乡。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因母丧归。后历雄州知州、云南嵩明州知州。遂成负诗名,工于咏物,或雄奇瘦硬,或委婉工致,风格两异。其咏史诗尤负盛名,被称为“诗史”,与唐胡曾、明李东阳有异,能自成一家。古体近体相间,故名曰杂咏。是书赋明一代之事,其中有精辟之见,然亦有伪讹及门户之旧论。该书 《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
唐人万首绝句选 | 王士祯 | 唐诗选集。共七卷。清代王士禛编纂。选唐诗人二百六十四家,诗八百九十五首。卷前有《序》。此书是有感于宋代洪迈《唐人万首绝句》的驳杂,将其刊定而成。洪迈编书卷帙繁复,原本一百卷,今佚九卷,每卷一百首,计七言绝句七十五卷,五言绝句二十五卷,末附六言绝句一卷三十七首,为唐人绝句总汇。此书成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据王氏在《蚕尾续文》中自述:“是岁予年七十有五,笃老矣,目昏眵不能视书,唯大字本略可辨识。偶案上有洪景庐《唐人万首绝句》旧版本,乃日取读之,两月而毕,于是撰录其尤者凡九百余首,以继《文粹》、《诗选》之后。”书中所选五言绝句以王维最多,李白、韦应物、李商隐次之;七言绝句以李商隐最多。选书推崇王勃、王维、李白、韦应物、王昌龄等人,基本上选汇了唐人绝句的精华。诗虽无笺注评点,但在《凡例》中却对诗人诗作有所评论,推举李白《早发白帝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长信秋词》、王之涣《凉州词》为压卷之作,很有欣赏和参考价值,流行较广。版本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芸香阁刻本,商务印书馆据以刊行。 |
唐李推官披沙集 | 李咸用 | 诗别集,六卷,唐李咸用撰。咸用字号不详,陇西(甘肃省陇西县一带)人。大约唐懿宗咸通前后在世。李氏古体多为乐府旧题模拟之作;近体则多为应酬之作,存诗二百余首,绝大多数水平不高。模拟之作生硬,缺少现实内容;应酬之作浮泛。古体如《短歌行》:“一樽绿酒绿于染,拍手高歌天地险。上得青云下不难,下在黄埃上须惭。”思想格调之卑下,造句之笨拙可见一斑。《春宫词》中的“风和气淑宫殿春,感阳体解思君恩。眼光滴滴心振振。重瞳不转忧生民。女当为妾男当臣,男力百岁在,女色片时新,用不用,惟一人……”如此肉麻地歌颂皇帝(特别是对于晚唐皇帝)在唐诗中还不多见,而且用意也极为鄙俗。其近体虽缺乏社会内容,但却时有佳句可取,如“竹扉难掩月,岩树易延云。曙鸟枕前起,寒泉梦里闻”(《宿隐者居》);“蝉稀秋树瘦,雨尽晚云轻”(《遗兴》);“烟残偏有焰,雪甚却无声”(《冬夕喜友生至》);“春雨在五色,酒来花旋成”(《红薇》)……比他的古体诗轻灵一些,但亦只限于句,其完篇甚少。此集为其八世孙李兼(南宋人)所传,有杨万里序,现存有南宋临安陈氏书棚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据此影印。 |
吊古战场文 | 李华 | 辞赋名篇。唐代李华作,《文苑英华》、《全唐文》、《唐文粹》见载。李华唐开元年间(713—741)为谴责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政策而写的一篇赋。作者由古战场的凄凉景象写到秦汉以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其间充满着他对历代士兵悲惨遭遇的同情,抒发了厌恶战争、反对战争的思想感情。文章着重反对秦汉以来的开边战争。唐玄宗时,大举进行开边战争,人民深受其害。作者最后提出制止战争的办法是:施行仁政,安定四境。因此,本文在当时是有针对性的。文章采用了“铺采摛文,体物言志”的写法,极力铺陈夸张描写,有强烈的感染力。另外,语言流畅,音韵和谐,读来毫不拗口。对后世影响较大。 |
地母传 | 佚名 | 2006年宜昌市夷陵区发现整理出一部民间长篇神话史诗《地母传》,被有关专家称为“人类辉煌的母亲颂”和“东方远古洪水文化的瑰宝”。据介绍,《地母传》分5章,加上《序歌》和《尾声》,共7部、650行,讲述了民间关于地母神的传说故事。其基本梗概是:太古混沌时期,遥远的西方有个西弥洞,洞中有虚空地母神。地母神吐出阴阳二气,凝结成洞外的灵山和混沌世界,并服食黄龙赠送的龙蛋生下天皇、地皇和人皇。此后,又历经千难万险,沧桑变迁,终使“东土人气旺盛万象新”。全诗形象鲜活,结构完整,语言优美,能唱易传,具有撼人的艺术魅力。据考证,《地母传》创作于明代中后期,与三峡地区发现的另一神话史诗《黑暗传》创作时间大致相同,且在内容和诗句方面有互相渗透之处。《地母传》受中国道教经文影响明显,诗中关于天堂、地狱和人间三界及生灵转世脱生的描述又受到佛教故事的影响,长诗推崇的“三教主”则是明代中后期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的体现。 |
全唐五代词 | 佚名 | 《全唐五代词(上下)》为唐五代曲子词之总集,旨在纲罗放佚,存词存人,故虽断章残句,亦加摭拾。《全唐五代词(上下)》分正编、副编两部份。正编主要收录倚声制词之曲子词,副编主要所录;一、属诗属词,唐宋人有争议之作品;二、明清人词选集、总集、词谱、词话等词籍所载录而可考原为诗后被度入声律演唱并赋予词名之作品,以及可考原为乐府或绝句而被明清人改加词调之作品;三、明清词籍所载录而未见于唐宋词籍且与唐宋人其它同调长短句体相*之齐言体作品;四、调名字数句式同正编所收词作而唐宋词籍未载录、属诗属词难以判定之作品。 |
元宫词百章笺注 | 佚名 | 明朱有燉著,今人傅乐淑笺注《元宫词百章》刊刻于明代永乐年间。书前冠有不著姓名的《原序》写道“永乐元年,钦赐予家一老抠,年七十矣,乃元后之乳母女,常居宫中,能通胡人书翰,知元宫中事最悉,间尝细访之,一一备陈其事。故予诗百篇,皆元宫中实事,亦有史未曾载,外人不得而知者,遗之后人,以广多闻焉。永乐四年二月朔日,兰雪轩制。” |
近体乐府 | 周必大 | 又称《平园近体乐府》。词别集。宋周必大著。毛晋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系从其文集摘录而成,存词十二首。《四库全书》用毛本。《彊村丛书》本则从翻宋刊《平园集》录出,存词十三首,较毛本多《点绛唇》一首,字句亦略有不同。《全宋词》据晨风阁本《益公大全集·近体乐府》录入,并增补四首,共存词十七首。 |
首尾吟 | 邵雍 | 首尾吟,组诗,一卷,135首。为邵雍自创的诗作形式,七律,以“尧夫非是爱吟诗”开篇并结句,首尾连环。富有喜剧气息,曾风行一时。司马光、程颢均有和作。毕亨《题伊川击壤集后》云:“予家食时,手录康节先生《首尾吟》二十余首,读之欣然自得。”至明代,还有“庄昶诸人,转相摹仿”。 |
雍邸集 | 雍正 | 《雍邸集》为清世宗雍正皇帝继位前之诗集。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之二十一~卷之二十七》。 |
训蒙诗 | 朱熹 | 训蒙诗,又称朱子训蒙诗、训蒙绝句、训蒙诗百首、性理绝句百首,一般题朱熹编撰。此本据清代郑端编《朱子学归》及朱玉编《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两本互相参照整理,共79题97篇。儒家很早就有“诗教”一说,诗教虽不像其它伦理教材那样直接对蒙童进行道德教育,但它通过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熏陶渍染,渐滋化育,使儿童在讽诵吟咏、欢笑嬉戏中接受教育,诵读歌诗久则可使蒙童“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达到“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从而义理渐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