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十六首

春过贺遂员外药园

前年槿篱故,今作药栏成①。

香草为君子,名花是长卿。

水穿盘石透,藤系古松生。

画畏开厨走②,来蒙倒屣迎。

蔗浆菰米饭,蒟酱露葵羮。

颇识灌园意,於陵不自轻。

【校】

①今,顾元纬本、凌本俱作“新”。

②画,一作“书”。走,一作“去”。

【注】

药园:唐李华《贺遂员外药园小山池记》:“贺遂公,衣冠之鸿鹄,执宪起草,不尘其心,梦寐以青山白云为念。庭际有砥砺之材,础礩之璞,立而像之衡巫,堂下有畚锸之坳,圩塓之凹,陂而象之江湖。种竹艺药,以佐正性,华实相蔽,百有馀品。凿井引汲,伏源出山,声闻池中,寻窦而发,泉跃波转而盈沼,支流脉散而满畦。一夫蹑轮而三江逼户,十指攒石而群山倚蹊。智与化侔,至人之用也。其间有书堂琴轩,置酒娱宾。卑痺而敞若云天,寻丈而豁如江汉。以小观大,则天下之理尽矣。心目所自,不忘乎赋情遣辞,取兴兹境,当代文士,目为诗园。道在抑末敦元,可以扶教。赵郡李华举其略而记之。”

槿篱:沈约诗:“槿篱疏复密。”《通志略》:“木槿,人多植庭院间,亦可作篱,故谓之槿篱。”

香草:《楚辞章句》:“《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侫;灵修美人,以嫓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长卿:谓司马长卿也,喻风流艳丽之意。白乐天《东亭》诗云“绿树为闲客,红蕉当美人”,亦是此意。或谓是草中之徐长卿,盖本萧子云赋“长卿晚翠,简子秋红”之句而云然。成按:《蜀本草》:“徐长卿生下湿川泽之间,苗似小麦,两叶相对。三月苗青,七月、八月着子,似萝摩子而小,九月苗黄,十月凋。”初非奇英珍草,与名花意不贯。

开厨:《晋书》:“顾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南史》:“时有高平郗绍作《晋中兴书》,数以示何法盛。法盛有意图之,绍不与。至书成,在斋内厨中,法盛诣绍,绍不在,直入窃书。绍还失之,无复兼本,于是遂行何书。”是书、画二者皆有开厨失去之事,愚意究以“画”字为是。

蒟酱:《史记》:“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裴骃《集解》:“徐广曰:‘枸,一作“蒟”,音寠。’骃按:《汉书音义》曰:‘枸木似榖树,其叶似桑叶。用其叶作酱酢,美,蜀人以为珍味。’”《索隐》曰:“按:晋灼枸音矩。刘德云:‘枸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味酢,取其实以为酱,美。’”小颜云:“枸者缘木而生,非树也。今蜀土家出枸,实不长二三寸,味辛似姜,不酢,刘说非也。”《广志》云:“枸色黑,味辛,下气消谷。”刘渊林《蜀都赋》注:“蒟酱缘树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时正青,长二三寸,以蜜藏而食之,味香,温调五脏。”《南方草木状》:“蒟酱,荜茇也。生于蕃国者大而紫,谓之荜茇;生于番禺者小而青,谓之蒟焉。可以为食,故谓之酱焉。交阯、九真人家多种,蔓生。”

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

上客能论道,吾生学养蒙。

贫交世情外,才子古人中。

冠上方簪豸①,车边已画熊。

拂衣迎五马,垂手凭双童。

花醥和松屑②,茶香透竹丛。

薄霜澄夜月,残雪带春风。

古壁苍苔黑,寒山远烧红。

眼看东候别,心事《北山》同③。

为学轻先辈④,何能访老翁。

欲知今日后,不乐为车公。

【校】

①簪,《文苑英华》作“安”。

②醥,一作“醴”。

③山,《文苑英华》作“川”。

④为,《文苑英华》作“若”。

【注】

养蒙:字出《周易·蒙卦》。

簪豸:《独断》:“法冠,楚冠也,一曰柱后、惠文冠,高五寸,以纚裹,铁柱卷,秦制执法服之。今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獬豸冠。獬豸,兽名,一角。今冠两角,以獬豸为名,非也。”刘昫《唐书·舆服志》:“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台流内九品以上服之。”

画熊:刘昭《后汉书·舆服志》注:“《古今注》曰:武帝天汉四年,令诸侯王大国朱轮,特虎居前,左兕右麋;小国朱轮画,特熊居前,寝麋居左右,卿车者也。”

醥:左思《蜀都赋》:“觞以清醥。”李周翰注:“醥,清酒也。”

候:候谓封土为坛,以记里也。唐制,五里只候,十里双候。韩昌黎《路旁堠》诗“堆堆路傍堠,一双复一只”是也。

北山:《申公诗说》:“《北山》,大夫行役,不得以养其父母,而作此诗。”

先辈:成按:先辈有三义。一为尊敬之称,《国史补》云“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是也。一为己第之称,《演繁露》云“唐世举人呼己第者为先辈”是也。一为先达之称,《魏志·陶谦传》注“郡守张磐同郡先辈与谦父友意殊亲之”、《吴志·阚泽传》“州里先辈丹阳唐固亦终身积学,称为儒者”、《隋书·经籍志》“班固为兰台令史,与诸先辈陈宗、尹敏、孟冀等共成《光武本纪》”是也。右丞此句当作先达解。

车公:《晋书》:“车胤善于赏会。当时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云:‘无车公不乐。’谢安游集之,日辄开筵待之。”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并序①

舜觐群后,有苗不服②;禹会诸侯,防风后至。动干戚之舞,兴斧钺之诛,乃贡九牧之金,始颁五瑞之玉。我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大道之行,先天布化,乾元广运,涵育无垠。若华为东道之标,戴胜为西门之候,岂甘心于邛杖?非征贡于苞茅。亦由呼韩来朝,舍于蒲陶之馆;卑弥遣使,报以蛟龙之锦。牺牲玉帛,以将厚意;服食器用,不宝远物。百神受职,五老告期,况乎戴发含齿,得不稽颡屈膝?海东国日本为大,服圣人之训,有君子之风。正朔本乎夏时,衣裳同乎汉制。历岁方达,继旧好于行人;滔天无涯,贡方物于天子。司仪加等,位在王侯之先;掌次改观,不居蛮夷之邸。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彼以好来,废关弛禁。上敷文教③,虚至实归,故人民杂居,往来如市。晁司马④结发游圣,负笈辞亲,问礼于老聃,学《诗》于子夏。鲁借车马,孔丘遂适于宗周;郑献缟衣,季札始通于上国。名成太学,官至客卿。必齐之姜,不归娶于高国;在楚犹晋,亦何独于由余?游宦三年,愿以君羮遗母;不居一国,欲其昼锦还乡。庄舄既显而思归,关羽报恩而终去。于是驰首北阙,裹足东辕⑤。箧命赐之衣,怀敬问之诏。金简玉字,传道经于绝域之人;方鼎彜樽,致分器于异姓之国。琅邪台上,回望龙门;碣石馆前,夐然鸟逝。鲸鱼喷浪,则万里倒回;鹢首乘云,则八风却走。扶桑若荠,郁岛如萍⑥。沃白日而簸三山,浮苍天而吞九域。黄雀之风动地,黑蜃之气成云。淼不知其所之,何相思之可寄?嘻!去帝乡之故旧,谒本朝之君臣。咏七子之诗,佩两国之印。恢我王度,谕彼蕃臣。三寸犹在,乐毅辞燕而未老,十年在外;信陵归魏而逾尊,子其行乎!余赠言者。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⑦,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⑧。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⑨。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校】

①还,《极玄集》、《文苑英华》、《唐诗正音》俱作“归”。又《极玄集》、《唐诗品汇》俱无“国”字。

②服,一本作“格”。

③上,顾元纬本作“止”。

④晁,旧本作“朝”,盖古字朝、晁通用故也。顾元纬以“朝”字为误,真误矣。

⑤驰,一本作“稽”;裹,一本作“里”,俱非。

⑥萍,一本作“浮”。

⑦远,《极玄集》作“所”。

⑧帆,一作“途”。

⑨鱼,一作“蜃”。

【注】

秘书监:《唐书·百官志》:“秘书省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二品上。”

晁监:《唐书·日本传》:“长安元年,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开元初,粟田复朝,请从诸儒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即鸿胪寺为师,献大幅布为贽,悉赏物贸书以归。其副朝臣仲满慕华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多所该识,久乃还。天宝十二载,朝衡复入朝,上元中,擢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

日本:《唐书》:“日本,古倭奴也。去京师万四千里,直新罗东南,在海中,岛而居,东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国无城郭,联木为栅落,以草茨屋。左右小岛五十馀,皆自名国,而臣附之。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有苗:《韩非子》:“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防风:《博物志》:“禹平天下,会诸侯会稽之野,防风氏后到,杀之。”

九牧金:《左传》:“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

五瑞玉:《尚书》“辑五瑞”孔颖达《正义》:“《周礼·典瑞》云:‘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是圭璧为五等之瑞,诸侯执之以为王者瑞信,故称‘瑞’也。”

尊号:刘昫《唐书·玄宗本纪》:天宝八载闰六月丙寅,“群臣上皇帝尊号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

先天:《周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广运:《尚书·大禹谟》“帝德广运”孔安国《传》:“广谓所覆者大,运谓所及者远。”

涵育:《宋书·顾姸之传》:“夫圣人虚怀[1]以涵育,凝明以洞照。”

无垠:屈原《九章》:“穆渺渺之无垠。”《广韵》:“垠,岸也。”

苦垂:苦垂,未详,徐宗伯《全唐诗录》作“若华”。成按:《大荒北经》:“泂野之山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花光赤下照地。”非东方之木,疑非是。

标:郭璞《江赋》:“峨嵋为泉阳之揭,玉垒作东别之标。”李善注:“标,表也。”

戴胜:《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郭璞注:“胜,玉胜也,音庞。”又《大荒西经》:“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候:《后汉书·百官志》:“门有门候。”《三辅黄图》:“汉城门皆有候,门候主候时、谨启闭也。”

邛杖:《史记》:“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正义》曰:“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节高实中,或寄生,可为杖。”

包茅:《左传》:“齐侯以诸侯之师伐楚,楚子使与师言,管仲对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杜预注:“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

蒲陶馆:《汉书》:“元寿二年,单于来朝,上以太岁厌胜所在,舍之上林苑蒲陶宫。”成按:此是乌珠留单于事,非呼韩邪,盖误用也。

卑弥:《魏志》:“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子朝献。其年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曰:‘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带方太守刘夏遣使送汝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逾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绉粟罽十张、蒨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

不宝远物:《尚书·旅獒》:“不宝远物,则远人格。”

百神受职:《礼记》:“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孔颖达《正义》:“百神,天之群神也。王郊天备礼,则星辰不忒,故云受职。”

五老:沈约《宋书》:“尧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相谓曰:‘《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黄姚。’五老因飞为流星,上入昴。”

戴发含齿:《列子》:“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

王侯先:《汉书·匈奴传》:“呼韩邪单于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

掌次:《周礼·掌次》:“掌王次之法,以待张事。王大旅上帝,则张毡案,设皇邸。朝日、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设重帟重案,合诸侯亦如之。师田,则张幕,设重帟重案。诸侯朝觐会同,则张大次、小次。”

蛮夷邸:《后汉书·西域传》:“传送京师,县蛮夷邸。”章怀太子注:“蛮夷皆置邸以居之,若今鸿胪寺也。”《三辅黄图》:“蛮夷邸,在长安城内藁街。”

尔诈我虞:《左传》:“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文教:《禹贡》:“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问礼:《家语》:“孔子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学诗:《家语》:“卜商,卫人,字子夏。习于《诗》,能通其义,以文学著名。”

鲁借车马:《家语》:“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遂言于鲁君曰:‘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曷以乘资之,臣请与往。’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竖子侍御,敬叔与俱至周。”

缟衣:《左传》襄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缟衣”字疑误。

上国:《左传》昭二十七年:“吴子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孔颖达《正义》:“服虔云:‘上国,中国也。盖以吴辟在东南,地势卑下,中国在其上,流故谓中国为上国也。’下云‘遂聘于晋’,则上国之言不包晋矣,当总谓宋、卫、陈、郑之徒为上国耳。”

齐姜:《诗》:“岂其娶妻,必齐之姜。”

娶高国:《左传》:“齐侯伐晋夷仪。敝无存之父将室之,辞,以与其弟,曰:‘此役也不死,反必娶于高、国。’”杜预注:“高氏、国氏,齐贵族也。无存欲必有功,还取卿相之女。”

在楚犹晋:《左传》:“苟有寡君,在楚犹在晋也。”

由余:《史记》:“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穆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穆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僻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缪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詧,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悦之,终年不还。于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穆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

遗母:《左传》:“颍考叔为颍谷封人,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羮,请以遗之。’”

不居一国:《汉书》:“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

昼锦:《前汉纪》:“朱买臣拜会稽太守,上谓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今还故乡,富贵于子何如?’买臣顿首谢上。”

庄舄:《史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

关羽:《三国志》:“曹公擒关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裹足:《后汉书·郅恽传》:“君不授骥以重任,骥亦俛首裹足而去耳。”

敬问诏:《汉书》:“孝文前六年,遗匈奴书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

金简玉字:《吴越春秋》:“禹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

方鼎:《左传》:“晋侯赐子产莒之二方鼎。”孔颖达《正义》曰:“服虔云:‘鼎三足则圆,四足则方。’”

彜樽:《国语》:“出其尊彜。”韦昭解:“尊、彜皆受酒之器。”《尚书叙》:“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彜,作《分器》。”孔安国《传》:“赋宗庙彜器酒樽赐诸侯。”孔颖达《正义》:“《周礼》有司尊彜之官,郑云:‘彜亦尊也。郁鬯曰彜。彜,法也,言为尊之法正。’然则盛鬯者为彜,盛酒者为尊,皆祭宗庙之酒器也。”

琅琊台:《山海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郭璞注:“今琅琊在海边,有山嶣獆特起,状如高台,此即琅琊台也。”《史记正义》:“琅琊山在密州东南百三十里,琅琊台在山上。”《水经注》:“琅琊,山名也,越王句践之故国也。句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琊。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以为郡。城即秦王之所筑也。遂登琅琊大乐之〔山〕,作层台于其上,谓琅琊台。台在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馀里,傍滨巨海。秦王乐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山下,复十二年。所作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馀步,高五里。刊石立碑,纪秦功德。”《舆地广记》:“越王句践欲霸中国,徙都琅琊,起观台于山,周七里,以望东海。”

龙门:高诱淮南子》注:“龙门,河之隘也,在左冯翊。”《太平寰宇记》:“龙门山,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禹贡》所谓‘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三秦记》云:‘河津一名龙门,外悬泉而两旁有山,川陆不通,鱼鳖莫上,故江河大鱼有暴腮龙门之困。’”

碣石:《水经注》:“濡水又东南至累县碣石山。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累县,王莽之选武也。累县并属临渝,王莽更临渝为凭德。《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城县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舆地广记》:“平州石城县有《禹贡》碣石山,秦皇、汉武皆登之,以望巨海。其石碣然而立在海旁,故名之。《晋太康地志》云:‘秦筑长城,所起于碣石,在今高丽界,非此碣石也。’”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碣石,在平州石城县西南,汉右北平郡骊城县,碣然而立在海旁。其山昔在河口海滨,历世既久,为水所渐,沦入于海,去岸五百馀里。《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经》:‘碣石之山,绳水出焉。’注《水经》曰:‘今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秦皇刻碣石门登之,以望巨海。’《通典》:‘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城县,长城起于此山。长城东截辽水而入高丽,遗趾犹存。’”

鸟逝:木华《海赋》:“望涛远决,冏然鸟逝。”

鲸鱼:《古今注》:“鲸鱼者,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十丈。一生数万子,常以五月、六月就岸边生子,至七、八月,导从其子还大海中。鼓浪成雷,喷沫为雨,水族惊畏皆逃匿,莫敢当者。其雌曰鲵,大者亦长千里,眼为明月珠。”

鹢首:《淮南子》:“龙舟鹢首,浮吹以娱。”高诱注:“鹢,大鸟也。画其像着船头,故曰鹢首也。”

八风:《淮南子》:“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掬风,西北方曰丽风,北方曰寒风。”

扶桑:《十洲记》:“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又有椹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馀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一体皆作金光色,飞翔空玄。其树虽大,其叶椹故如中夏之桑也。但椹稀而色赤,九千岁一生实耳,味绝甘香美。”《南史》:“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馀里,地在中国之东,其上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扶桑叶似桐,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锦。’”

若荠:《颜氏家训》:“《罗浮山记》云:‘望平地,树如荠。’戴暠诗:‘今上关山望,长安树如荠。’”薛道衡诗:“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郁岛:《水经注》:“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徙此云。山上犹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故崔季珪之叙《述初赋》言‘郁州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人石室也,乃往观。见一道人,独处休休然,不谈不对,顾非己及也。’即其赋所云‘吾夕济于郁洲’者也。”《太平寰宇记》:“海州东海县,本秦末田横所保郁洲,亦曰郁州,亦谓之田横岛,为赣榆县之地。宋泰始六年失淮北,于郁洲上侨立青州,即此地。”《一统志》:“淮安府海州朐山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又名郁州,一名郁州山,一名苍梧山,或云昔从苍梧飞来。”

九域:李善《文选》注:“《韩诗》云:‘方命厥后,奄有九域。’薛君曰:九域,九州也。”

黄雀风:周处《风土记》:“六月则有东南长风,俗名黄雀长风。时海鱼变为黄雀,因为名也。”

蜃气:《埤雅》:“蜃形似蛇而大,腰以下鳞尽逆,一曰状似螭龙,有耳有角,背鬛作红色,嘘气成楼台,望之丹碧隐然,如在烟雾。高鸟倦飞,就之以息。喜且至,气辄吸之而下,今俗谓之蜃楼,将雨即见。《史记》曰‘海旁蜃气成楼台,广野气成宫阙’,即此是也。”

七子诗:魏文帝典论》:“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幹、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王度:《左传》:“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乐毅:《战国策》:“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信陵:《史记·信陵君列传》:“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震天下。”

积水:《荀子》:“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鳌:《楚辞章句》:“鳌,大龟也。”

[1] 虚怀,《宋书·顾姸 之传》作“怀虚”。

送徐郎中①

东郊春草色②,驱马去悠悠。

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

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

早晩方归奏,南中绝忌秋③。

【校】

①徐,顾元纬本、凌本俱作“祢”。

②草色,顾元纬本作“色早”。

③绝,诸本皆作“才”,今从《唐诗品汇》及顾可久本作“绝”。

【注】

湘水: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湘水出全州清湘县阳朔山,东入洞庭,北至衡州衡阳县入江。”《唐六典》注:“湘水出桂州湘源县,北流历永、衡、潭、岳四州界,入洞庭。”

露版:《宋书·谢灵运传》:“孟姸露版上言。”

邮:《广雅》:“邮,驿也。”

南中:《华阳国志》:“晋泰始六年初,置蜀之南中诸郡。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

送熊九赴任安阳①

魏国应刘后,寂寥文雅空。

漳河如旧日,之子继清风。

阡陌铜台下,闾阎金虎中。

送车盈灞上,轻骑出关东。

相去千馀里,西园明月同。

【校】

①安,刘本、顾可久本俱作“洛”,误。

【注】

安阳:《唐书·地理志》:相州邺郡有安阳县。

应刘:《魏志》:“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汝南应玚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幹,并见友善。”谢庄《月赋》:“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

漳河:《杜氏通典》:“漳水在相州邺县西。”《元和郡县志》:“浊漳水在相州邺县北五里。”

铜台:《水经注》:“邺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其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馀间。”《一统志》:“铜雀台在漳德府临漳县治西,魏曹操筑,并金虎、冰井,三台相去各六十步。其上复道楼阁相通,中央悬绝,铸大铜雀,高一丈五尺,置之楼顶。”

金虎:《魏志》:“建安十八年九月,作金虎台,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一统志》:“金虎台在漳德府临漳县治西南邺镇,曹操于台下凿渠,引漳水入白沟,遗址尚存。”

灞上:《元和郡县志》:“白鹿原在万年县东二十里,亦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王仲宣诗曰‘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即此也。”《雍录》:“霸上,霸水之上也,亦曰霸头。”

轻骑:《史记·刘敬传》:“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

西园:曹子建《公宴》诗:“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沈约诗:“西园游上才。”吕向注:“西园,谓魏氏邺都之西园也。文帝每以月夜,集文人才子,共游于西园。”《一统志》:“西园在彰德府邺县旧治,魏曹操所作。”

送李太守赴上洛

商山包楚邓,积翠蔼沉沉。

驿路飞泉洒,关门落照深。

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

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

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

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

【注】

上洛:按《唐书·地理志》:商州上洛郡属关内道。

楚邓:《太平寰宇记》:商州“东至邓州七百里”。

关门:《南都赋》:“是以关门反距,汉德久长。”《水经注》:“《晋地道记》曰:峣关当上洛县西北。”《括地志》:“故武关在商州商洛县东九十里。”《唐书·地理志》:商州上洛郡商洛县东有武关。

板屋:《诗》:“在其板屋。”

丹泉:《水经》:“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岭山,东南过其县南,又东南过商县南,又东南至于丹水县,入于汋。”《一统志》:“丹水出商县竹山,东流入河南界。”

虢略:《左传》:“东尽虢略。”孔颖达《正义》云:“虢略,虢之境界也。”《后汉书·郡国志》:弘农郡“陆浑西有虢略地”。《太平寰宇记》:商州“北至虢州四百里”。

白羽:杜预《左传》注:“析,楚邑,一名白羽,今南乡析县。”《水经注》:“淅水又东径淅县故城北,盖《春秋》之白羽也。”《舆地广记》:“邓州内乡县,本楚之白羽邑,《春秋》昭十八年‘许迁于白羽’,后改为析;汉属弘农郡,后汉属南阳郡;晋属顺阳郡,后曰西淅,置淅阳郡;后周改曰中乡;隋改中乡曰内乡,属淅阳郡;唐属邓州。”

荆岑:王粲《登楼赋》:“蔽荆山之高岑。”李善注:“《汉书》:临沮县荆山在东北也。”

西山爽:《世说》:“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板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黄绮:《高士传》:“四皓者,皆河内轵人也,或在汲。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皆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退入蓝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雒,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己。”陶潜诗:“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成按:诗中复二“泉”字、三“山”字,凡十二见地形,竟无太守意。古人不以为病,李于鳞选唐诗,去取极刻,亦登此首,则诗之所尚,概可知矣。彼吹毛索垢者,必执一例以绳古人之诗,又安能得佳构于牝牡骊黄之外哉?

游感化寺①

翡翠香烟合,瑠璃宝地平②。

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

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

琼峰当户拆,金涧透林鸣③。

郢路云端迥,秦川雨外晴。

雁王衔果献④,鹿女踏花行⑤。

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

香饭青菰米⑥,嘉蔬绿芋羮⑦。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校】

①《文苑英华》作“游化感寺”。

②地,凌本、《唐诗正音》、《唐诗品汇》俱作“殿”。

③鸣,《文苑英华》、《唐诗品汇》俱作“明”。

④雁,一作“凤”,非。

⑤踏,《文苑英华》作“蹈”。

⑥菰,一作“萌”。

⑦绿,一作“紫”。芋,《文苑英华》、《唐诗品汇》俱作“笋”。羮,《文苑英华》作“茎”。

【注】

翡翠:梁简文帝《咏烟》诗:“欲持翡翠色。”

瑠璃:《法华经》:“地平如掌,瑠璃所成。”

檐楹:谢惠连诗:“落日隐檐楹。”

金涧:鲍照诗:“霜崖灭土膏,金涧侧泉脉。”

雁王:《佛报恩经》:“有五百群雁从北方来,飞空南过。中有雁王堕猎网中,时有一雁悲鸣吐血,即鼓两翅来投雁王,五百群雁徘徊虚空,亦复不去。猎师念言:‘鸟兽尚能共相恋慕,不惜身命,我今当以何心而杀是雁王?’寻时开网,放使令去。”《法苑珠林》:“宋京师道林寺有沙门僧伽达多,博通经论,偏以禅思为业。以元嘉之初来游宋境。达多常在山中坐禅。日时将逼,念欲受斋,乃有群鸟衔果,飞来授之。达多思维:昔猕猴奉蜜,佛亦受而食之;今飞鸟授食,何为不可。于是受进食之。”

鹿女:《佛报恩经》:“有国号波罗奈,去城不远,有山名圣所游居。其山有一仙人住居南窟,复有一仙住居北窟。二山中间有一泉水,其泉水边有一平石。尔时南窟仙人在此石上浣衣洗足。去后未久,有一雌鹿来饮泉水,次第到浣衣处,饮是石上浣衣垢汁。饮此衣垢汁已,回头反顾,自舐小便处。尔时雌鹿寻便怀妊,月满产生。鹿产生法,要还向本得胎处,即还水边,住本石上,悲鸣宛转,产生一女。南窟仙人闻是鹿大悲鸣声,即出往看,见此雌鹿产生一女,以草衣裹拭,将还,采众妙果,随时将养,渐渐长大。至年十四,其父爱念,常使宿火令不断绝。忽于一日,心不谨慎,便使火灭。其父语其女言:‘北窟有火,汝可往取。’尔时鹿女即往诣北窟,步步举足,皆生莲华,随其踪迹,行伍次第如似街陌。往至北窟,从彼仙人乞求少火。尔时仙人见此女人福德如是,足下生莲华,报言:‘欲得火者,汝当右绕我窟,满足七帀,行伍次第,了了分明。’随其举足,皆生莲华,绕七帀已,语其女言:‘复当在此右边还归去者,当与汝火。’尔时鹿女为得火,故随教而去。”

贫里:用《法华经》穷子事,见二十卷“宝藏”注。

归依:《华严经》:“哀哉众生,生老病死之所恐怖,我当云何,为作归依,令其永得身心安隐。”

野蕨:谢灵运诗:“野蕨渐紫苞。”

嘉蔬:郭璞《江赋》:“挺自然之嘉蔬。”傅亮《喜雨赋》:“覃馀润于嘉蔬。”

绿芋羮:沈约诗:“绿芋郁参差。”《汉书·翟方进传》:“饭我荳食羮芋魁。”师古注:“羮芋魁者,以芋根为羮也。”

清梵:庾信诗:“清梵两边来。”

游悟真寺①

闻道黄金地,仍开白玉田②。

掷山移巨石,咒岭出飞泉。

猛虎同三径,愁猿学四禅。

买香燃绿桂,乞火踏红莲③。

草色揺霞上④,松声泛月边。

山河穷百二,世界满三千⑤。

梵宇聊凭视⑥,王城遂渺然。

灞陵才出树⑦,渭水欲连天。

远县分诸郭⑧,孤村起白烟⑨。

望云思圣主,披雾忆群贤⑩。

薄宦惭尸素,终身拟尚玄。

谁知草庵客,曾和《柏梁篇》。

【校】

①《唐诗纪事》、《唐诗品汇》俱以此诗为王缙所作。

②开,《文苑英华》作“依”。

③踏,一作“塌”。红,凌本、《唐诗纪事》俱作“青”。

④上,《唐诗品汇》作“起”。

⑤满,一作“接”。

⑥凭视,《文苑英华》作“平览”,《唐诗纪事》作“凭览”。⑦才,一作“才”。

⑧诸,《文苑英华》、《唐诗纪事》俱作“朱”。

⑨村,《文苑英华》作“城”。

⑩忆,一作“隐”。

【注】

悟真寺:《长安志》:“崇法寺,即唐悟真寺也,在蓝田县东南二十里王顺山。白居易有诗述其灵,后改名。”《法苑珠林》:“雍州蓝田东悟真山寺,寺居蓝田谷之西崖,制穷山美,殿堂严整。”

黄金地:《法苑珠林》:“须达长者请祇陀太子,欲买园造精舍。祇陀太子言:‘若能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者,便当相与。’须达曰:‘诺,谨随其价。’便使人象负金出,八十顷中须臾欲满,残馀少地。须达思惟:‘何藏金足,不多不少,当取满之。’祇陀问言:‘嫌贵置之。’答言:‘不也。自念金藏,何者可足,当得补满。’祇陀念言:‘佛必大德,乃使斯人轻宝乃尔。教齐且止,勿更出金。园地属卿,树木属我。我自上佛,共立精舍。’”

白玉田:《后汉书·郡国志》:“蓝田出美玉。”张衡《西京赋》:“爰有蓝田珍玉,是之自出。”

咒泉:《十六国春秋》:“昙无谶随王入山。王渴须水,不能即得,谶乃密咒石为出水,因赞曰:‘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邻国闻者,莫不叹伏。”

四禅:《涅槃经》:“获得四禅,神通安乐。”《华严经》:“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正受乐,住第三禅;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

绿桂:《拾遗记》:“王母与昭王游于燧林之下,取绿桂之膏,燃以照夜。”

乞火:见本卷“鹿女”注中。

百二:《汉书》:“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应劭曰:“言河山之险,与诸侯相悬隔,地绝千里,所以能擒诸侯者,利百二也。”苏林曰:“百二,得百中之二,二万人也。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

世界三千:《法苑珠林》:“《长阿含》、《起世经》等:四洲地心即是须弥山。山外别有八山围。如须弥山下,大海深八万四千由旬。其边八山大海,初广八千由旬,中有八功德水。如是渐小,至第七山下,水广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其外咸海,广于无际。海外有山,即是大铁围山。四周围轮,并一日月,昼夜回转,照四天下,名为一国土。即以此为量,数至满千,铁围绕讫,名小千世界。即数小千,复至一千,铁围绕讫,名为中千世界。即数中千,复满一千,铁围绕讫,名为大千世界。其中四洲、山王、日月,乃至有顶,各有万亿。成则同成,坏则同坏,皆是一化佛所统之处,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梵本正音,名为索诃世界。依《自誓三昧经》云沙诃世界。”《释氏要览》:“三千大千世界,即释迦牟尼佛所化境也。世界何义?《楞严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又云: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名界、过去、未来、现在名世。《长阿含经》并《起世因本经》云:四洲地心,即须弥山。梵音‘苏弥卢’,此云妙高。此山有八山绕外,有大铁围山,周回围绕,并一日月昼夜回转,照四天下,名一国土。积千国土,名小千世界。积一千小千界,名中千世界。积一千中千界,名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王城:鲍照诗:“家世宅关辅,胜带宦王城。”

望云:《史记》:“帝尧者,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披雾:《晋书》:“尚书令卫瓘见乐广而奇之,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尸素:《汉书》:“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潘岳《关中》诗:“愧无献纳,尸素以甚。”李善注:“薛君《韩诗章句》曰:何谓素餐?素餐者,质人但有质朴,而无治民之材,名曰素餐。尸禄者,颇有所知,善恶不言,默然不语,苟欲得禄而已,譬若尸焉。”

尚玄:用扬雄《太玄》事。

草庵客:《神仙传》:“焦先居河之湄,结草为庵,独止其中。”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①

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

回看双凤阙②,相去一牛鸣。

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

手巾花㲲净,香帔稻畦成。

闻道邀同舍,相期宿化城。

安知不来往,翻以得无生③。

【校】

①《文苑英华》、《唐诗品汇》俱以此诗为王昌龄所作。

②凤,顾元纬本作“树”,误。

③以得,顾元纬本、凌本、《唐诗品汇》俱作“得似”。

【注】

头陀行:《法苑珠林》:“夫五欲盖缠,并是禅障。既能除弃,其心寂静,堪能修道。故此章内具明十二头陀之行。少欲知足,无过此等。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着。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翻译名义》:“头陀,新云杜多,此云抖擞,亦云修治,亦云洮汰。《垂裕记》云:抖擞烦恼故也。《善住意天子经》云:头陀者,抖擞贪欲、嗔恚、愚痴、三界、内外六入,若不取不舍,不修不著,我说彼人,名为杜多。今讹称头陀。《大品》云:须菩提,说法者,受持十二头陀,一作阿兰若,二常乞食,三衲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住,八树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大衣。”

世谛:《涅槃经》:“世尊,所说世谛第一义谛,其义云何?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或复有法有名有实,或复有法有名无实。有名无实者,即是世谛,有名有实者,是第一义谛。如我众生,寿命知见,养育丈夫,作者受者,热时之焰,乾闼婆城,龟毛兔角,旋火之轮。诸阴界入,是名世谛。苦集灭道,名第一义谛。”昭明太子二谛义云:“所言二谛者,一是真谛,二名俗谛。真谛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谛。真谛、俗谛,以立体立名;义谛、世谛,以褒贬立目。”《宗镜录经》云:“以凡夫见之为世谛,以圣人见之为空谛。所称谛者,审实不虚,故称为谛。世谛不无,执假为谛,真谛非有,证实为谛。”

一牛鸣:《太藏一览》:“一牛鸣地,其声五里。”《翻译名义》:“拘卢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谓大牛鸣声所极闻。或云一鼓声。《拘舍》云二里,《杂宝藏》云五里。”

心平:《楞严经》:“持地菩萨言:毘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花㲲:《南史》:“高昌国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冤,名曰白叠子。国人取之,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

晓行巴峡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①。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②。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旧国声③。

赖谙山水趣⑤,稍解别离情。

【校】

①鸡,《唐诗品汇》作“禽”。

②杪,凌本作“上”。

③旧,《唐诗正音》作“故”。

④谙,《文苑英华》、《唐诗品汇》皆作“多”。

【注】

巴峡:刘渊明《蜀都赋》注:“三峡,巴东永安县有高山相对,相去可二十丈,左右崖甚高,人谓之峡,江水过其中。”

馀春:梁简文帝《晚春赋》:“待馀春于北阁。”

树杪:《韵会》:“杪,木末也。”

殊方:《汉书》:“殊方万里,悦德归谊。”

赋得清如玉壶冰①

藏冰玉壶里,冰水类方诸②。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③。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④。

【校】

①凌本、《文苑英华》皆无“赋得”二字。

②《文苑英华》作“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

③言,《毛氏试帖》本作“涵”。

④《文苑英华》作“若向贪夫比,贞心定不馀”。又“如”字,顾元纬本、凌本俱作“知”。

【注】

【原注】京兆府试,时年十九。

清如玉壶冰: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

方诸:郑康成《周礼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淮南子》:“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热。月盛时,以向月下则水生,以铜盘受之,下水数滴。”

绮疏:《后汉书·梁冀传》:“窗牖皆有绮疏青琐。”章怀太子注:“绮疏,谓镂为绮文也。”

飞鹊镜:《神异传》:“有夫妇相别,破镜,人各执半以为信。其妻与人通,镜化为鹊,飞至夫前,夫乃知之。后人因铸镜为鹊,安背上。”吴均诗:“愿为飞鹊镜,翩翩照离别。”

聚萤书:《晋书》:“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春日直门下省早朝

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

遥闻侍中佩,暗识令君香①。

玉漏随铜史②,天书拜夕郎③。

旌旗映阊阖,歌吹满昭阳。

官舍梅初紫,宫门柳欲黄。

愿将迟日意,同与圣恩长。

【校】

①君,《文苑英华》作“公”。

②随,《文苑英华》作“催”。

③拜,《文苑英华》作“问”。

【注】

【原注】时为左补阙。

门下省:《雍录》:“按《六典》,宣政殿前有两庑,两庑各自有门。其东曰日华,日华之东则门下省也,以其地居殿庑之左,故又曰左省也。凡两省官系衔以左者,如左散骑、左谏议、给事中皆其属也。西廊有门曰月华,月华之西即中书省也,凡系衔为右者,如右谏议、右常侍、中书舍人则其属也。故东西两省皆有骑省,为其各分左右,而常侍亦分左右也。”

骑省:谓散骑之省,出潘岳《秋兴赋序》。唐时两省皆有散骑常侍,故亦谓之“骑省”。

侍中佩:《宋书·礼志》:“侍中、左右常侍皆佩水苍玉。”《古今注》:“汉末丧乱,玉佩之法绝而不传。魏侍中王粲识古佩法,始更制焉。”

令君香:《艺文类聚》:“《襄阳记》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铜史:陆倕《新漏刻铭》:“铜史司刻,金徒抱箭。”李善注:“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曰:盖上又铸金铜仙人,居左壶,为胥徒,居右壶,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晩。”

夕郎:见十卷“琐闱”注中。

歌吹:梁徐(俳)〔悱〕妻刘氏诗:“况复昭阳近,风传歌吹声。”[1]

迟日:《诗》:“春日迟迟。”毛苌《传》云:“迟迟,舒缓也。”孔颖达《正义》云:“迟迟者,日长而暄之意,故为舒缓。计春秋漏刻多少正等,而秋言凄凄,春言迟迟者,阴阳之气感人不同。张衡《西京赋》云:‘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然则人遇春暄,则四体舒泰,春觉昼景之稍长,谓日行迟缓,故以迟迟言之。及遇秋景,四体褊燥,不见日行急促,惟觉寒气袭人,故以凄凄言之。凄凄是凉,迟迟是暄,二者观文似同,本意实异也。”

[1] 此二句出自《玉台新咏》中《和婕妤怨》诗。清纪容舒《玉台新咏考异》云:“案,《乐府诗集》此首及下一首均作王叔英妻,《玉台》旧本亦必如是,后人因《艺文类聚》载此首为徐悱妻,遂改题此首为令娴,而未检前之已见耳。”

上张令公

珥笔趋丹陛,垂珰上玉除。

步檐青琐闼,方幰画轮车。

市阅千金字,朝开五色书①。

致君光帝典,荐士满公车。

伏奏回金驾,横经重石渠。

从兹罢角抵,希复幸储胥②。

天统知尧后,王章笑鲁初。

匈奴遥俯伏,汉相俨簪裾。

贾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

学《易》思求我,

言《诗》或起予。

尝从大夫后,何惜隶人馀。

【校】

①开,一作“闻”。

②希,顾元纬本、凌本俱作“且”,误。

【注】

张令公:《唐书·玄宗本纪》:开元十一年“四月甲子,张说为中书令”。二十(一)〔二〕年五月戊子,“张九龄为中书令”。此张令公应是九龄,顾元纬以为张说,误矣。

珥笔:曹植《求通亲亲表》:“安宅京室,执鞭珥笔。”李善注:“珥笔,(载)〔戴〕笔也。”潘岳诗:“优游省闼,珥笔华轩。”吕向注:“珥,执也。”

垂珰:鲍照诗:“垂珰散佩盈玉除。”

步檐:《上林赋》:“步櫩周流。”师古注:“步櫩,言其下可行步,即今之步廊也。”左思《魏都赋》:“方步櫩而有逾。”李善注:“步櫩,长廊也。”

青琐闼:范彦龙诗:“摄官青琐闼,遥望凤凰池。”

方幰:纪少瑜诗:“日落庭光转,方幰屡移阴。”

千金字:《史记》:“是时诸侯多(辨)〔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帝典:王俭《褚渊碑文》:“光我帝典,缉彼民黎。”

回金驾:颜延年诗:“金驾映松山。”李善注:“金驾,金辂也。”《后汉书》:“帝尝轻与期门近出,姚期顿首车前曰:‘臣闻古今之戒,变生不意,诚不愿陛下微行数出。’帝为之回舆而还。”

石渠:《汉书》:“韦玄成受诏,与太子太傅萧望之及《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

角抵:《汉书·武帝纪》:“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文颖注:“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乐技也。”《元帝纪》:初元五年“罢角抵”。《贡禹传》:“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罢角抵诸戏。”《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后汉书·南匈奴传》:“祖会飨赐作乐,角抵百戏。”章怀太子注:“角抵之戏则鱼龙爵马之属,言两两相当,亦角而为抵对,即今之斗朋,古之角抵也。”

储胥:《三辅黄图》:“武帝作迎风馆于甘泉山,后加露寒、储胥二馆,皆在云阳。(甘泉中)[1]”

天统:《汉书》:“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着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孟康曰:“十一月天统,物萌色赤,故云得天统矣。”臣瓒曰:“汉承尧绪,为火德。秦承周后,以火代木,得天之统绪,故曰得天统。汉初因秦正,至太初元年始用夏正,不用十一月为正也。”

王章:《左传》:“晋侯请隧,弗许,曰:‘王章也。’”

鲁初:《檀弓》:“夫鲁有初。”郑康成注:“初,谓故事。”

匈奴:《汉书》:“单于来朝,引见白虎殿。丞相王商坐未央廷中,单于前,拜谒商。商起,离席与言,单于仰视商貌,大畏之,迁延却退。天子闻而叹曰:‘此真汉相矣。’”

贾生:《汉书》:“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尚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已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汲黯:《史记》:“汲黯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

求我:见《周易·蒙卦》。

隶人:《左传》“隶人、牧、圉”。

[1] 按,“甘泉中”三字当属下读。露寒、储胥二馆皆在甘泉宫外。

哭褚司马

妄识皆心累,浮生定死媒。

谁言老龙吉,未免伯牛灾。

故有求仙药,仍馀遁俗杯。

山川秋树苦,窗户夜泉哀。

尚忆青骡去,宁知白马来。

汉臣修《史记》,莫蔽褚生才。

【注】

老龙吉:《庄子》:“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妸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投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弃予而死。亡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伯牛灾:《史记》:“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

青骡:《鲁女生别传》:“李少君死后百馀日,人见其在河东蒲坂,乘青骡。帝闻之,发棺,无所见。”

白马:《后汉书》:“范式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仕为郡功曹,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怳然觉寤,悲叹泣下,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

褚生:《史记索隐》:“张晏曰:‘褚先生,颍川人。仕元、成间。’韦陵云:‘《褚姸家传》:褚少孙,梁相褚大弟之孙,宣帝时为博士,寓居沛,事大儒王式,故号“先生”,续《太史公书》。’”

过沈居士山居哭之

杨朱来此哭,桑扈返于真。

独自成千古,依然旧四邻。

闲檐暄鸟雀,故榻满埃尘。

曙月孤莺啭,空山五柳春。

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

善卷明时隐,黔娄在日贫。

逝川嗟尔命,丘井叹吾身。

前后徒言隔,相悲讵几晨①。

【校】

①几,凌本、《唐诗品汇》俱作“岁”。

【注】

杨朱:《列子》:“随梧之死,杨朱抚其尸而哭。”

桑扈:《庄子》:“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善卷:《高士传》:“善卷者,古之贤人也。尧闻得道,乃北面师之。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卷曰:‘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嗖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终。”

黔娄:《列女传》:“鲁黔娄先生死,曾子与门人往吊之,哭之曰:‘嗟乎!先生之终也,何以为谥?’其妻曰:‘以“康”为谥。’曾子曰:‘先生在时,食不充口,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旁无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荣,何乐于此,而谥为“康”乎?’其妻曰:‘昔先生君尝欲授之以政,以为相国,(而辞)〔辞而〕不为,是有馀贵也。君尝赐之粟三十钟,先生辞而不受,是有馀富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其谥为“康”,不亦宜乎?’”

逝川:鲍照诗:“东海并逝川,西山导落晖。”王俭《褚渊碑文》:“感逝川之无舍,哀清晖之渺默。”

丘井:《维摩诘经》:“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鸠摩罗什曰:“丘井,丘墟枯井也。”

哭祖六自虚

否极当闻泰,嗟君独不然。

悯凶才稚齿①,羸疾至中年。

馀力文章秀,生知礼乐全。

翰留天帐览,词入帝宫传。

国讶终军少,人知贾谊贤。

公卿尽虚左,朋识共推先。

不恨依穷辙,终期济巨川。

才雄望羔雁,寿促背貂蝉。

福善闻前录,歼良昧上玄。

何辜铩鸾翮,何事与龙泉②?

鵩起长沙赋,麟终曲阜编。

城中君道广,海内我情偏。

乍失疑犹见③,沉思悟绝缘。

生前不忍别,死后向谁宣?

为此情难尽,弥令忆更缠。

本家清渭曲,归葬旧茔边。

永去长安道,徒闻京兆阡④。

旌车出郊甸,乡国隐云天⑤。

定作无期别,宁同旧日旋⑥。

候门家属苦⑦,行路国人怜。

送客哀终进⑧,征途泥复前⑨。

赠言为挽曲,奠席是离筵。

念昔同携手,风期不暂捐。

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仙。

未省音容间,那堪生死迁?

花时金谷饮,月夜竹林眠。

满地传《都赋》,倾朝看药船。

群公咸属目⑩,微物敢齐肩。

谬合《同人》旨,而将玉树连。

不期先挂剑,长恐后施鞭。

为善吾无矣,知音子绝焉。

琴声纵不没,终亦断悲弦⑪。

【校】

①齿,凌本作“子”,误。

②《文苑英华》作“底事碎龙泉”。又“与”字一作“失”,一作“劚”。

③见,《文苑英华》作“在”。

④闻,《文苑英华》作“开”。

⑤天,凌本作“间”。

⑥旧,凌本作“昔”。

⑦属,凌本作“族”。

⑧终,一作“难”。

⑨泥,《文苑英华》、顾可久本俱作“哭”。

⑩公,一作“英”。

⑪断,一作“继”。

【注】

【原注】时年十八。

否泰:《抱朴子》:“寒暑代谢,否终则泰。”

闵凶:《左传》:“寡君少遭闵凶。”杜预注:“闵,忧也。”

稚齿:《后汉书·郎姸传》:“子奇稚齿,化阿有声。”王融《曲水诗序》:“耆年阙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

羸疾:《晋书·陶潜传》:“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天帐:《书断》:“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书知名。举孝廉为郎,灵帝重之,亦在鸿都门下,迁幽州刺史。魏武甚爱其书,常悬帐中,又以钉壁,以为胜宜官也。”

终军:《汉书》:“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才,召见军,甚奇之。”

贾谊:《汉书》:“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虚左:见六卷“夷门”注中。

穷辙:《晋书》:“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巨川:《尚书》:“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羔雁:《说苑》:“卿以羔为贽。羔者,羊也。羊群而不党,故卿以为贽。大夫以雁为贽。雁者,行列有长幼之礼,故大夫以为贽。”《后汉书·陈纪传》:“每宰府辟召,常同时旌命,羔雁成群。”

福善:《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

歼良:《诗》:“歼我良人。”孔绍安诗:“与善成空说,歼良信在兹。”

上元:扬雄《甘泉赋》:“将郊上玄。”李善注:“上玄,天也。”

铩鸾翮:颜延年诗:“鸾翮有时铩。”李善注:“许慎曰:铩,残羽也。”

龙泉:见十六卷“龙跃平津”注[[1]]。

鵩赋:《汉书》:“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鸟也。谊既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

麟终:《春秋元命苞》:“孔子曰:‘丘作《春秋》,始于元,终于麟,王道成也。’”范宁《穀梁集解》:“《春秋》之文,广大悉备,义始于隐公,道终于获麟。”

曲阜:《史记》:“封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是为鲁公。”应劭曰:“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

京兆阡:《汉书》:“武帝时,京兆尹曹氏葬茂陵,民谓其道为京兆阡。”

郊甸:潘岳诗:“登城望郊甸。”

风期:庾信诗:“风期幸共存。”

神仙:《后汉书》:“郭林宗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振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金谷:石崇《金谷诗叙》曰:“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竹林:《魏氏春秋》:“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都赋:《世说》:“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是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药船:《晋书·夏统传》:“会三月上巳,洛中王公以下,并至浮桥,士女骈填,车服烛路。统时在船中曝所市药,诸贵人车乘来者如云,统并不之顾。”

同人:见《周易·同人卦》。

玉树:《世说》:“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挂剑:《史记》:“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勿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为善:《左传》:“子产闻子皮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惟夫子知我。’”

知音:《楚辞章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不更复鼓,以世无知音也。”

[1] [1]十六卷“龙跃平津”注:《晋书》:“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吴方强盛,未可图也,惟张华以为不然。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华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曰:‘欲屈君为宰,密共寻之,可乎?’焕许之。华大喜,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馀,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焕以南昌西山北岩下土以拭剑,光芒艳发。大盆盛水,置剑其上,视之者精芒炫目。遣使送一剑并土与华,留一自佩。或谓焕曰:‘得两送一,张公岂可欺乎?’焕曰:‘本朝将乱,张公将受其祸。此剑当系徐君墓树耳。灵异之物,终当化去,不永为人服也。’华得剑,宝爱之,常置坐侧。华以南昌土不如华阴赤土,报焕书曰:‘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因以华阴土一斤致焕。焕更以拭,剑倍益精明。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反。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华叹曰:‘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