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二十七首
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
明君梦帝先①,宝命上齐天。
秦后徒闻乐,周王耻卜年。
玉京移大像,金箓会群仙。
承露调天供,临空敞御筵。
斗回迎寿酒,山近起炉烟。
愿奉无为化,斋心学自然②。
【校】
①先,《文苑英华》作“见”。
②斋,一本作“齐”,非是。
【注】
玄元皇帝:《杜氏通典》:“大唐乾封元年,追号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
玉像:刘昫《唐书》:“初,太清宫成,命工人于太白山采白石,为玄元圣容,又采白石为玄宗圣容,侍立于玄元之右,皆依王者衮冕之服,(彩缯)〔缯彩〕珠玉为之。”《录异记》:“天宝中,玄宗皇帝立玄元庙于长安大宁里临淄旧邸,欲塑玄元像,梦神人曰:‘太白北谷中有玉石,可取而琢之,紫气见处是也。’翌日,命使入谷求之,山下人云:‘旬日来常有紫气,连日不散。’果于其下掘获玉石,琢为玄元像,高二丈许,又为二真人、二侍童及李林甫、陈希烈之形,高六尺以来。”《雍录》:“华清宫老君殿朝元阁之南,玉石为老君像,制作精绝。”
梦帝:《通鉴》:“开元二十九年,上梦玄元皇帝告云:‘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馀里,汝遣人求之,吾当与汝兴庆宫相见。’上遣使求得之于盩厔楼观山间。夏,闰四月,迎置兴庆宫。五月,命画玄元真容,分置诸州开元观。”
秦后:张衡《西京赋》:“昔者大帝悦秦穆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李善注:“虞喜《志林》曰:喭曰:‘天帝醉,秦暴金误陨石坠。’谓秦穆公梦天帝奏钧天乐,已有此喭。”成按:《史记·赵世家》“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乃赵简子事,其引秦穆公,但云“我之帝所甚乐”云云,不言闻乐也,《西京赋》当另有所据,今无考矣。
卜年:《左传》:“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金箓:《隋书》:“道经者云其洁斋之法,有黄箓、玉箓、金箓、涂炭等斋。”《唐六典》:“斋有七名,其一曰金箓大斋,调和阴阳,消灾伏害,为帝王国(王)〔土〕延祚求福。”
无为:《史记》:“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老子》:“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①
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
明君移凤辇,太子出龙楼。
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
金人来捧剑,画鹢去回舟②。
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
宸章在云汉③,垂象满皇州。
【校】
①应制,《文苑英华》作“之作”。
②去,顾元纬本、凌本俱作“出”。
③汉,顾元纬本、凌本俱作“表”。
【注】
春禊:《广韵》:“禊,祓除不祥也。”《晋书·礼志》:“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徐广《史记》注:“三月上巳,临水祓除谓之禊。”江总诗:“上巳娱春禊。”
凤辇:《唐会要》:“旧制,辇有七:一曰大凤辇,二曰大芳辇,三曰仙游辇,四曰小轻辇,五曰芳亭辇,六曰大玉辇,七曰小玉辇。”
陈王:《魏志》:“陈思王植,字子建。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洛水:《晋书·束晳传》:“武帝尝问挚虞三日曲水之义,虞对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村人以为怪,乃招携之水滨洗祓,遂因水以泛觞,其义起此。’帝曰:‘必如所谈,便非好事。’晳进曰:‘挚虞小生,不足以知,臣请言之。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二汉相缘,皆为盛集。’”
画鹢:《子虚赋》:“浮文鹢。”张揖注:“鹢,水鸟也。画其像于船首。”张正见诗:“波中画鹢涌,帆上锦花飞。”
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①
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
楼开万户上②,辇过百花中。
画鹢移仙妓③,金貂列上公。
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④。
渭水明秦甸⑤,黄山入汉宫。
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
【校】
①应制,《文苑英华》作“之作”。〇《万首唐人绝句》、《乐府诗集》摘首四句,题作《浣沙女》,改“辇过”作“人向”。
②户,《文苑英华》作“井”。
③妓,《唐诗品汇》作“仗”。
④妙,《文苑英华》作“妍”。
⑤甸,《文苑英华》作“殿”。
【注】
望春亭:《唐书·地理志》:京兆府万年县有“南望春宫,临浐水,西岸有北望春宫,宫东有广运潭”。《雍录》:“南望春亭、北望春亭在禁苑东南高原之上,旧记多云望春宫,其东正临浐水也。”
金貂:《隋书·礼仪志》:“武冠,今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则加金紫[1]焉,插以貂尾,黄金为饰云。”江淹诗:“金貂服玄缨。”
上公:《尚书》:“庸建尔于上公。”《晋书·职官志》:“太宰与太傅、太保皆为上公。”《唐六典》:“三师,训导之官也,其名即周之三公。汉哀、平间,始尊师傅之位在三公之上,谓之上公。”
清歌妙舞:谢朓诗:“清歌留上客,妙舞送将归。”
灞浐:《三辅黄图》:“灞水出蓝田谷,西北入渭。浐水亦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
朝宗:《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孔安国《传》:“二水经此州而入海,有似于朝,百川以海为宗。宗,尊也。”孔颖达《正义》云:“《周礼·大宗伯》:诸侯见天子之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郑云:‘朝犹朝也,欲其来之早也。(尊宗)〔宗,尊〕也,欲其尊王也。’‘朝宗’是人事之名,水无性识,非有此义。以海水大而江、汉小,以小就大,似诸侯归于天子,假人事而言也。”《诗》:“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郑康成《笺》:“兴者,水流而入海,小就大也。喻诸侯朝天子亦犹是也。诸侯春见天子曰朝,夏见曰宗。”孔颖达《正义》:“朝宗者,本诸侯见天子之礼。臣之朝君,犹水之趋海,故以水流入海为朝宗也。”
[1] 金紫,《隋书·礼仪志》作“金珰附蝉”。
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①
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
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
比地回銮驾②,缘溪转翠华。
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
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查③。
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
御羮和石髓,香饭进胡麻。
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
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
【校】
①真,刘本、顾可久本、《唐诗品汇》俱作“霄”,非。
②比,《唐诗品汇》作“此”,一作“匝”,俱非。
③流,刘本、《唐诗品汇》俱作“留”。
【注】
玉真公主:按《唐书·公主列传》:玉真公主,睿宗女,字持盈,始封崇昌县主。太极元年为道士,筑观京师,以方士史崇玄为师,俄进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
山庄:《古楼观紫云衍庆集》:“玉真公主与金仙公主俱入道,今楼观南山之麓,有玉真公主祠堂存焉。俗传其地曰邸宫,以为主家别馆之遗址也。然碑志湮没,图经废舛。惟开元中戴璇楼观碑有‘玉真公主师心此地’之语,而王维、储光羲皆有玉真公主山庄、山居之诗,则玉真祠堂为观之别馆审矣。因尽录唐人题咏,刻之祠中。元祐二年,岁在丁卯,七月望日,河东薛绍彭题。”
碧落:《度人经》:“道言:昔于始青天中,碧落空歌。”注云:“东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满,是云碧落。”
瑶台:《拾遗记》:“昆仑山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銮驾:庾肩吾诗:“銮驾总朝游。”
翠华:《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李善注:“翠华,以翠羽为葆也。”
冲天鹤:见九卷“翀天”注。
上汉查:《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馀日中,犹观日月星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馀月,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记其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种玉:《搜神记》:“阳公伯雍,洛阳县人也。性笃孝。父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水,作义浆于阪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阳公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徐氏。徐氏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
石髓:《晋书》:“王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馀半与嵇康,皆凝而为石。”《列仙传》:“邛疏者,周封史也。煮石髓而服之,谓之石钟乳。”葛洪《神仙传》:“神山五百年一开,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寿与天相毕。”
无外:《庄子》:“至道无外,谓之大一。”
九霄:沈约诗:“锐意三山上,托慕九霄中。”张铣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云笈七签》:“九霄,九天也。”
五云车:庾信诗:“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①
凤扆朝碧落,龙图耀金镜。
维岳降二臣,戴天临万姓。
山川八校满,井邑三农竟。
比屋皆可封,谁家不相庆。
林疏远村出,野旷寒山静。
帝城云里深,渭水天边映。
喜气含风景②,颂声溢歌咏。
端拱能任贤,弥彰圣君圣。
【校】
①《文苑英华》本“圣”作“御”,“应制”作“之作”。又顾元纬本、凌本俱无“等”字。
②喜,《文苑英华》作“佳”。
【注】
降圣观:按《唐骊山宫图》,降圣观在山城门之下,虢国庄在其东,饮鹿槽在其西。《通鉴》:“天宝七载十二月戊戌,或言玄元皇帝降于朝元阁。”胡三省注:“玄宗于华清宫中起老君殿,殿之北为朝元阁,以或言老君降于此,改为降圣阁。”
凤扆:孔安国《尚书传》:“扆,屏风,画为斧文,置户牖间。”谓之“凤扆”者,当是画凤于扆上也。
龙图:张衡《东京赋》:“龙图授羲,龟书畀姒。”《水经注》:“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篆字。”
金镜:刘孝标《广绝交论》:“圣人握金镜,阐风烈。”李善注:“《雒书》曰:‘秦失金镜。’郑玄注:‘金镜,喻明道也。’”
维岳:《诗·大雅》:“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八校:《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
三农:《周礼》:“一曰三农生九谷。”郑康成注:“郑司农云:三农,平地、山、泽也。玄谓三农,原、隰及平地。”
端拱:《北史》:“天子端拱,群司奉职。”
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
复道通长乐,青门临上路。
遥闻凤吹喧,闇识龙舆度①。
褰旒明四目,伏槛纡三顾。
小苑接侯家,飞甍映宫树。
商山原上碧,浐水林端素。
银汉下天章,琼筵承湛露。
将非富民宠②,信以平戎故。
从来简帝心,讵得回天步。
【校】
①龙,凌本作“金”。
②民,《文苑英华》作“人”。秉恕按,唐人以太宗讳,故以“(名)〔民〕”为“人”,右丞是作既云“应制”,自当用“人”字,“民”字疑是后人所改。
【注】
春明楼:《唐六典》:京城“东面三门,中曰春明,北曰通化,南曰延兴”。
右相:《唐书》:天宝元年,“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
复道:《史记·叔孙通传》:“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来,数跸烦人,乃作复道。”
上路:《汉书·枚乘传》:“游曲台,临上路。”梁简文帝诗:“垂阴满上路。”
凤吹:《北山移文》:“闻凤吹于洛浦。”丘迟诗:“驰道闻凤吹。”吕延济注:“凤吹,笙也。笙体似凤,故也。”
龙舆:隋炀帝诗:“翠霞乘凤辇,碧雾翼龙舆。”
明四目:《尚书》:“明四目,达四聪。”孔安国《传》:“广视听于四方,使天下无壅塞也。”孔颖达《正义》云:“明四方之目,使为己远视四方也。达四方之聪,使为己远听闻四方也。”
伏槛:《楚辞》:“坐堂伏槛,临曲池些。”王逸注:“槛,楯也。”
三顾:《三国志·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商山:《杜氏通典》:上洛郡上洛县“有商山,亦名地胏山,亦名楚山,四皓所隐。其地险阻。王莽命明威侯王级曰:‘绕霤之固,南当荆楚。’绕霤者,言四面塞阨屈曲,水回绕而霤,即今七盘十二(䋫)〔绕〕”。王应麟《地理通释》:“商山在商州上洛县南十四里,商洛县南一里。”
浐水:潘岳《西征赋》:“南有玄灞素浐。”李善注:“玄、素,水色也。”《雍录》:“浐水,源出蓝田县境之西暨,稍北行至白鹿原西,即趋大兴城。隋世自城外马头堰壅之向长乐坡入城,西至万年、长安两县,凡邑里、宫禁、苑囿,多以此水为用。直至霸陵,乃始合霸,又至新丰县,乃始同霸入渭。”《一统志》:“浐水在陕西西安府城东一十五里,源出蓝田县,合金谷水北流入灞水。”
银汉:《白氏六帖》:“天河谓之天汉、银汉、银河、河汉、天津、绛河、明河。”
湛露:毛苌《诗传》:“《湛露》,天子燕诸侯也。”郑康成《笺》:“燕,谓与之燕饮酒也。诸侯朝觐会同,天子与之燕,所以示慈惠。”
富民:《史记·平津侯传》:“治国之道,富民为(要)〔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
平戎:《左传》:“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杜预注:“平,和也。”
帝心:《后汉书·耿秉传》:“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王俭《褚渊碑文》:“绩简帝心,声敷物听。”
天步:陆机诗:“粲粲光天步。”
或谓律诗无仄韵,其仄韵者乃是对偶古诗耳。成谓古律之分,当以调以格,不当以韵。唐人试士,类用律诗,今考张谓之“落日山照曜”,豆卢荣之“春风扇微和”,裴次元、何儒亮之“亚父碎玉斗”,郭邕之“洛出书”,俱用仄韵,不居然可知乎?孙月峰作《排律(辦)〔辨〕体》,特出仄律一门,盖有见于此矣。
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
万国仰宗周,衣冠拜冕旒。
玉乘迎大客,金节送诸侯。
祖席倾三省,褰帷向九州。
杨花飞上路,槐色荫通沟。
来预钧天乐,归分汉主忧。
宸章类河汉①,垂象满中州②。
【校】
①一作“宸章在云汉”。
②中,一作“皇”。
【注】
朝集使:《唐六典》:“凡天下朝集使皆令都督、刺史及上佐更为之;若边要州都督、刺史及诸州水旱成分,则他官代焉。皆以十月二十五日至于京师,十月一日户部引见讫,于尚书省与群官礼见,然后集于考堂,应考绩之事。元日,陈其贡篚于殿庭。”《唐书·礼乐志》:“设诸州朝集使位:都督、刺史三品以上位于文、武官三品之东、西,四品以下分方位于文、武官当品之下。”
宗周:毛苌《诗传》:“宗周,镐京也。”《博物志》:“周自后稷至于文、武,皆都关中,号为宗周。”《舆地广记》:“京兆府本周室所居,谓之宗周。”
玉乘:江淹《恨赋》:“丧金舆及玉乘。”李善注:“玉乘,玉辂也。”
大客:《周礼》:“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郑康成注:“大宾,要服以内诸侯。大客,谓其孤卿。”
金节:《周礼》:“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郑康成注:“诸侯使臣行頫聘,则以金节授之,以为行道之信也。”
三省:三省,唐时以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为三省。
褰帷:《后汉书》:“贾琮为冀州刺史。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及琮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百城闻风,自然竦震。”
通沟:左思《魏都赋》:“疏通沟以滨路,罗青槐以荫涂。”
钧天:《史记》:“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
乐:当作洛音,对下“忧”字,与沈佺期“称觞献寿乐钧天”同意。
中州:《列子》:“从中州以东。”嵇康《琴赋》:“放肆大川,济乎中州。”李善注:“中州,犹中国也。”张铣注:“中州,帝都也。”
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
上卿增命服,都护扬归旆。
杂虏尽朝周,诸胡皆自郐①。
鸣笳瀚海曲,按节阳关外。
落日下河源,寒山静秋塞②。
万方氛祲息,六合乾坤大③。
无战是天心,天心同覆载。
【校】
①郐,《文苑英华》作“会”。
②静,《文苑英华》作“尽”。
③大,《文苑英华》作“太”。
【注】
不蒙:不蒙,蕃将之姓。郭友培元谓当是“夫蒙”之讹。刘昫《唐书·高仙芝传》有安西节度使夫蒙灵詧,即其人也。
鸿胪卿:《唐书·百官志》:“鸿胪寺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
命服:郑康成《毛诗笺》:“命服者,命为将,受王命之服也。”沈约《安陆昭王碑文》:“军麾命服之序。”李善注:“命服,爵命之服也。”
归旆:陆机诗:“引领望归旆。”
杂虏:鲍照《白马篇》:“杂虏入云中。”成按:杂虏朝周,盖用《王会解》中四夷大会之事,见《逸周书》第(九十五)〔五十九〕篇,文多不载。
自郐:《左传》:“自《郐》以下无讥焉。”杜预注:“不复讥论之,以其微也。”成按:右丞用其字者,亦取诸胡微细,如曹、郐小国,不足置论之意。
氛祲:《晋书·阮孚传》:“皇泽遐被,贼寇敛迹,氛祲既澄,日月自朗。”
六合:颜师古《汉书》注:“天地四方谓之六合。”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①
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
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
画旗揺浦溆,春服满汀洲。
仙乐龙媒下②,神皋凤跸留。
从今亿万岁,天宝纪春秋③。
【校】
①《文苑英华》“曲江”下有“楼”字。
②乐,顾元纬本、凌本俱作“籞”。
③纪,顾元纬本、凌本俱作“治”。
【注】
祓禊:孟康《汉书》注:“祓,除也。今三月上巳祓禊也。”师古曰:“祓音废,禊音系。”《韵语阳秋》:“上巳日于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故谓之祓禊。禊者,洁也。”
浦溆:《楚辞》:“入溆浦余儃佪兮。”吕延济注:“溆,亦浦类也。”谢灵运诗:“映泫归溆浦。”
汀洲:《楚辞》:“搴汀洲兮杜若。”《文字集略》:“汀,水际也。”
籞:《汉书·宣帝纪》:“池籞未御幸者,假与贫民。”苏林曰:“折竹以绳绵连禁御,使人不得往来,律名为籞。”应劭曰:“籞者,禁苑也。”章怀太子《后汉书·章帝纪》注亦曰:“籞,禁苑也。音语。”
龙媒:《汉书》:“天马来,龙之媒。”应劭注:“言天马者乃神龙之类,今天马已来,此龙必至之效也。”张正见诗:“红尘扬翠毂,赭汗染龙媒。”
神皋:张衡《西京赋》:“实惟地之奥区神皋。”张铣注:“神者,美言之。泽畔曰皋。”沈约《齐安乐昭王碑文》:“禹穴神皋。”李周翰注:“皋,地也。其地肥沃,故云神皋。”任昉《竟陵文宣王行状》:“神皋载穆。”李周翰注:“神皋,良田也,谓都畿之内也。”
跸:颜师古《汉书》注:“《汉仪注》曰:皇帝辇动,左右侍帷幄者称警,出殿则传跸,止人清道也。”《宋书·礼志》:“《汉仪》曰:‘出称警,入称跸。’说者云,车驾出则应称警,入则应称跸也,而今俱唱之。史臣以为警者,警戒也;跸者,止行也。今从乘舆而出者,并警戒以备非常也。从外而入乘舆相干者,跸而止之也。”
天宝:此诗是天宝改元时所作。
奉和圣制十五夜燃灯继以酺宴应制①
上路笙歌满,春城漏刻长②。
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
鱼钥通翔凤,龙舆出建章。
九衢陈广乐,百福透名香③。
仙妓来金殿④,都人绕玉堂。
定应偷妙舞⑤,从此学新妆。
奉引迎三事,司仪列万方⑥。
愿将天地寿,同以献君王。
【校】
①《文苑英华》作“奉和十五夜燃灯继以酺宴之作应制”。
②漏刻,凌本作“刻漏”。
③透,一作“迓”。
④仙,一作“神”。
⑤定,《文苑英华》作“止”。妙,一作“艳”。
⑥列,《文苑英华》作“立”。
【注】
燃灯:《菊坡丛话》:“唐明皇在东都,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设蜡炬,连属不绝,结彩缯为灯楼,高五十丈,垂以珠玉,风动锵鸣,灯有龙凤虎豹之状,士民纵乐。初止三夜,后又增十七、十八两夜。当时惟王右丞《奉和圣制》一诗括尽时事。”
酺宴:《汉书》:“酺五日。”服虔曰:“酺音蒲。”文颖曰:“音步。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今诏横赐得令会聚饮食五日也。”师古曰:“酺之为言布也,王德布于天下而合聚饮食为酺。服音是也。”
漏刻:《后汉书》:“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下漏数刻,以考中星。”
鱼钥:《芝田录》:“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梁简文帝诗:“夕门掩鱼钥,宵床悲画屏。”
翔凤:《初学记》:“《晋宫阁名》曰:总章观有翔凤楼。”《雍录》:“唐都畿内外宫殿有薰风、就日、翔凤、咸池、临照、望仙、鹤羽、乘龙等殿,凌烟、翔凤等阁。”
九衢:《楚辞·天问》:“靡蓱九衢。”王逸注:“九交道曰衢。”后人称广路曰“九衢”本此。
百福:《初学记》:《洛阳宫殿簿》有百福殿。《唐六典》:“两仪殿之右曰宜秋门,宜秋门之右曰百福门,其内曰百福殿。”《唐宫城图》百福殿在太极殿内,与千秋殿并。
奉引:《汉书·郊祀志》:“礼月之夕,奉引复迷。”韦昭注:“奉引,前导引车。”《后汉书》:“乘舆大驾,公卿奉引。”张衡《东京赋》:“奉引既毕,先辂乃发。”薛综注:“奉引,谓引道者。”
司仪:《周礼》:“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
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臣上寿应制①
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
百工逢此日②,万寿愿齐天。
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
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
御柳疏秋影,城鸦拂曙烟。
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
【校】
①应制,《文苑英华》作“之作”。
②工,顾元纬本、凌本皆作“生”。
【注】
三秋:李善《文选》注:“秋有三月,故曰三秋。《春秋元命苞》曰:阳气数成于三,故时别三月。宋衷曰:四时皆象此类,不唯秋也。”
大有年:《穀梁传》:“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百工:百官也。字见《尚书》。
芍药:《子虚赋》:“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韦昭曰:“勺药,和齐咸酸美味也。”郭璞曰:“勺药,五味也。”师古曰:“勺药,药草名,其根主和五脏,又辟毒气,故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药耳。今人食马肝、马肠者,犹合勺药而煮之,岂非古之遗法乎?”李善注:“服虔曰:‘具美也,或以勺药调食也。’文颖曰:‘五味之和也。’晋灼曰:‘《南都赋》曰“归雁鸣庵,香稻鲜鱼,以为勺药,酸甜滋味,百种千名”之说是也。’服氏之说,以勺药为药名,或者因说今之煮马肝,犹加勺药,古之遗法。晋氏之说,以勺药为调和之意。枚乘《七发》曰‘勺药之酱’,然则和调之言,于义为得。”《尔雅翼》:“芍药根可以和五脏,制食毒。古者有芍药之酱,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为芍药。《七发》曰‘勺药之酱’,《子虚赋》曰‘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南都赋》曰‘归雁鸣庵,香稻鲜鱼,以为芍药,酸甜滋味,百种千名’,是因致其滋味也。故孔子曰:‘不得其酱,不食。’非以备味,自爱之至矣。服虔、文颖、伏俨辈解芍药称具美也,或以为勺药调食,或以为五味之和,或以为以兰桂调食,虽各得彷彿,然未究名实之所起。至韦昭,又训其读‘勺,丁削切;药,旅酌切’,则并没此物之名实矣。”《西溪丛语》:“《溱洧》诗‘赠之以勺药’,江淹《别赋》‘下有芍药之诗’,《子虚》、《南都》二赋言勺药者,乃以鱼肉等物为醢食物也。子建《七发》、张景阳《七命》勺药云云,五臣注勺音酌,药音略。《广韵》亦有二音,《子虚赋》诸家皆误以为《溱洧》之芍药。韩退之《偃城联句》诗云‘两相铺氍毹,五鼎调勺药’,又曰‘但掷顾笑金,难祈却老药’二‘药’不同音也。”
金鼎:鲍照诗:“金鼎玉七合神丹。”
茱萸:《艺文类聚》:“《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玳筵:刘桢《瓜赋》:“布象牙之席,薰玳瑁之筵。”
右个:《吕氏春秋》:“季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右个。”高诱注:“明堂中方外圜,通达四出,各有左右房,谓之个,犹隔也。”[1]
宫悬:《周礼》:“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郑康成注:“乐县,谓钟磬之属县于笋簴者。郑司农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其一面,特县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县。”贾谊《新书》:“天子之乐宫悬,诸侯之乐轩悬。”
[1] 此条高诱注在《孟春纪》“天子居青阳左个”句下,非所引之句下。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
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
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
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
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
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注】
勤政楼:刘昫《唐书》:“玄宗于兴庆宫西南置楼,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长安志》:“兴庆宫之西南隅曰勤政务本楼,楼南向,开元八年造。每岁千秋节,酺饮楼前。”按《旧唐书》本纪:“天宝四载春三月甲申,宴群臣于勤政楼。”又:“十四载春三月甲寅,宴群臣于勤政楼,奏《九部乐》,上赋诗,效柏梁体。”
四聪:见本卷“明四目”注下。
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
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繁。
声连鳷鹊观,色暗凤凰原。
细柳疏高阁,轻槐落洞门。
九衢行欲断,万井寂无喧。
忽有愁霖唱,更陈多露言。
平原思令弟,康乐谢贤昆。
逸兴方三接,衰颜强七奔。
相如今老病,归守茂陵园。
【注】
袅袅:《楚辞》:“袅袅兮秋风。”王逸注:“袅袅,秋风摽木貌。”
鳷鹊观:《上林赋》:“过鳷鹊,望露寒。”张揖注:“鳷鹊观,武帝建元中作,在云阳甘泉宫外。”《三辅黄图》:“甘泉苑,建元中作石阙、封峦、鳷鹊观于苑垣内。”
凤凰原:《太平寰宇记》:雍州昭应县有凤凰原,“后汉延光二年,凤凰集新丰,即此原也,亦骊山之别麓”。《一统志》:“凤凰原在西安府临潼县东北一十里。”
愁霖唱:谢瞻《答灵运》诗:“忽获愁霖唱,怀劳奏所诚。”吕向注:“灵运寄愁霖诗于瞻,故有此答。”
多露:《国风》:“岂不夙夜,(为)〔谓〕行多露。”
平原:《晋书·陆机传》:“成都王颖以机参大将军军事,表为平原内史。”又《陆云传》:“云字士龙,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谢灵运诗:“末路值令弟。”
康乐:《南史·谢灵运传》:“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豪侈,车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又《谢惠连传》:“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语。’”
三接:见《周易·晋卦》。
七奔:《左传》:“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
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
天子幸新丰,旌旗渭水东。
寒山天仗里①,温谷幔城中。
奠玉群仙座,焚香太乙宫②。
出游逢牧马,罢猎有非熊③。
上宰无为化,明时太古同。
灵芝三秀紫,陈粟万箱红。
王礼尊儒教④,天兵小战功。
谋猷归哲匠,词赋属文宗。
司谏方无阙,陈诗且未工。
长吟吉甫颂,朝夕仰清风。
【校】
①寒,一作“远”。里,一作“外”。
②焚,《文苑英华》作“薰”。
③有,一作“见”。
④王礼,《文苑英华》作“玉醴”,误。
【注】
【原注】时为右补阙。
仆射晋公:刘昫《唐书》:“开元二十五年七月庚申,封李林甫为晋国公。”“天宝元年八月壬辰,吏部尚书兼右相李林甫加尚书左仆射。”
温谷:潘岳《西征赋》:“南有汤井温谷。”李善注:“温谷,即温泉也。”
幔城:庾肩吾诗:“别筵开帐殿,离舟卷幔城。”
群仙:按《长安志》:华清宫中有集灵台、朝元阁,皆祀神之所。
牧马:《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㝢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非熊:《搜神记》:“吕望钓于渭阳,文王出游猎,占曰:‘今日猎得一狩,非龙非螭,非熊非罴,合得帝王师。’果得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同车载而还。”
上宰:谢灵运诗:“上宰奉皇灵,侯伯咸宗长。”
陈粟:《史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万箱:《诗·小雅》:“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箱,郑康成作“车箱”解。
红:《汉书·贾捐之传》:“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左思《吴都赋》:“䚕海陵之仓,则红粟流衍。”吕延济注:“红粟,谓储久而色赤。”
儒教:《晋书·宣帝纪》:“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天兵:《扬雄·长杨赋》:“天兵四临,幽都先加。”李善注:“天兵,言兵威之盛如天也。”
哲匠:殷仲文诗:“哲匠感萧辰。”李周翰注:“哲,智也。匠,谓善宰万物者。”
文宗:《后汉书·崔骃传赞》:“崔为文宗,世擅雕龙。”《南史·徐陵传》:“自陈创业,文檄军书及受禅诏策,皆陵所制,为一代文宗。”
司谏:成按:《周礼》:“司谏,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以时书其德行道艺,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以考乡里之治,以诏废置,以行赦宥。”郑康成注云:“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则非后世谏官之职,盖借用也。
陈诗:《礼记》:“命太史陈诗,以观民风。”郑康成注:“陈诗,谓采其诗而视之。”
吉甫颂:《诗·大雅》:“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天长寺之作
已相殷王国,空馀尚父溪。
钓矶开月殿,筑道出云梯。
积水浮香象,深山鸣白鸡。
虚空陈妓乐①,衣服制虹霓。
墨点三千界②,丹飞六一泥。
桃源勿遽返,再访恐君迷。
【校】
①陈,一作“无”。
②墨,顾元纬本、凌本俱作“黑”。
【注】
【原注】即陈左相所施。
陈左相:《唐书·宰相表》:天宝五载四月丁酉,门下侍郎陈希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载二月甲辰,希烈为左丞相兼兵部尚书。
殷王国:《史记》:“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尚父溪:刘向《列仙传》:“吕尚西适周,匿于南山,钓于磻溪。”郑康成《毛诗笺》:“尚父,吕望也,尊称焉。”
月殿:萧子良诗:“月殿风转,层台气寒。”
筑道:孔安国《尚书传》:“傅氏之岩在虞、虢之界,通道所经,有涧水坏道,常使胥靡刑人筑护此道。说贤而隐,代胥靡筑之以供食。”
云梯:谢灵运诗:“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李善注:“郭璞《游仙诗》曰:‘安事登云梯。’张湛《列子》注云:‘云梯可以陵虚。’”刘良注:“仙者因云而升,故曰云梯。”然考唐人诗句,多以山磴为云梯也。
香象:《涅槃经·寿命品》云:“譬如香象为人所缚,虽有良师,不能禁制,顿绝羁锁自恣而去。”又《现病品》中列言诸象之力,有凡象、野象、二牙象、四牙象、雪山白象、香象、青象、黄象、赤象、白象、山象等名。
白鸡:《续博物志》:“陶隐居云:学道之人居山,宜养白鸡、白犬,可以辟邪。”
妓乐:《法华经》:“诸天妓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
墨点:《法华经》:“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筭师,若筭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抺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只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六一泥:《抱朴子》:“第一之丹,名曰丹华。当先作玄黄,用雄黄水、矾石水一钵作汞。戎盐、卤咸、矾石、牡砺、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数十斤,以六一泥封之,火之三十六日。成,服之,七日仙。”《云笈七签》:“作六一泥法,矾石、戎盐、卤咸、礜石,右四物分等烧之,二十日止。复取左顾牡蛎、赤石脂、滑石,凡七物,分等,视土釜大小,令足以泥土釜,合治万杵讫,置铁器中,猛下火,九日九夜,药正赤,复治万杵,下细筛,和以醇酽苦酒,合如泥,名曰六一泥。取两赤〔土〕釜,随人作多少,定其釜大小,以六一泥涂两土釜,表里皆令厚三分,日中曝之十日,期令干燥。”
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
闲居日清静,修竹自檀栾①。
嫩节留馀箨,新丛出旧栏。
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
乐府裁龙笛,渔家伐钓竿。
何如道门里,青翠拂仙坛。
【校】
①自,《文苑英华》作“复”。
【注】
檀栾:枚乘《兔园赋》:“修竹檀栾,夹池水。”谢朓诗:“檀栾映修竹。”吕延济注:“檀栾,竹美貌。”
龙笛:虞世南《琵琶赋》:“凤箫辍吹,龙笛韬吟。”
仙坛:《永嘉记》:“阳屿有仙石山,顶上有平石,方十馀丈,名仙坛。坛陬辄有一䈥竹,凡有四竹,葳蕤青翠,风来动音,自成宫商。石上净洁,初无粗箨,相传云,曾有却粒者于此羽化,故谓之仙石。”阴铿诗:“夹池一丛竹,青翠不惊寒。湘川染别泪,衡岭拂仙坛。”
赠东岳焦炼师
先生千岁馀①,五岳遍曾居。
遥识齐侯鼎,新过王母庐。
不能师孔墨,何事问长沮。
玉管时来凤,铜盘即钓鱼。
竦身空里语,明目夜中书。
自有还丹术②,时论太素初。
频蒙露版诏,时降软轮车。
山静泉逾响,松高枝转疏。
支颐问樵客③,世上复何如?
【校】
①岁,《文苑英华》作“载”。
②还丹,一作“丹砂”。
③支,《文苑英华》作“搘”。
【注】
炼师:《唐六典》:“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故当时凡称学道者,皆曰炼师云。
五岳:《说苑》:“五岳:太山,东岳也;霍山,南岳也;华山,西岳也;恒山,北岳也;嵩山,中岳也。”
齐侯鼎:《史记》:“李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按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骇。”
王母庐:曹植诗:“驱风游西海,东过王母庐。”
铜盘:《后汉书》:“左慈,字元放,少有神道。尝在司空曹操坐。操从容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元放于下坐应曰:‘此可得也。’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操大拊掌笑,会者皆惊。操曰:‘一鱼不周坐席,可更得乎?’放乃更饵钓沉之,须臾复引出,皆长三尺馀,生鲜可爱。操使目前鱠之,周浃会者。”
竦身:《淮南子》:“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葛洪《神仙传》:“班孟者,不知何许人。能飞行终日,又能坐空虚之中,与人言语。”
明目:《抱朴子》:“或问明目之道,抱朴子曰:能引三焦之升景,召大火于南离,洗之以明目,熨之以阳光,及烧丙丁洞视符,以酒和洗之,古人曾以夜书也。”
还丹:《抱朴子》:“若取九转之丹,内神鼎中,夏至之后,爆之鼎热,翕然煇煌,俱起神光五色,即化为还丹。取而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
太素:《列子》:“太素者,质之始也。”《白虎通》:“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
软轮车:《后汉书·明帝纪》:“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软轮,供绥执授。”章怀太子注:“安车,坐乘之车;软轮,以蒲裹轮。”蔡邕《独断》:“使者安车软轮送迎而至其家。”
赠焦道士
海上游三岛①,淮南预八公②。
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壶中。
缩地朝珠阙,行天使玉童。
饮人聊割酒,送客乍分风。
天老能行气,吾师不养空。
谢君徒雀跃,无可问鸿蒙。
【校】
①岛,凌本作“岳”。
②预,《文苑英华》作“遇”。
【注】
八公:《水经注》:“淮南王刘安是汉高帝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住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埋金于地,白日升天。”
坐知:《抱朴子》:“服黄丹一刀圭,即便长生不老矣。及坐见千里之外,吉凶皆知,如在目前也。”又云:“用明镜九寸以上自照,有所思存,七日七夕则见神仙,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一示之后,心中自知千里之外,方来之事也。”
一壶:葛洪《神仙传》:“壶公者,不知其姓名。时汝南有费长房者,为市掾。忽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莫识之。卖药口不二价,治病皆愈。常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之后,公跳入壶中,人莫能见,惟长房楼上见之,知非常人也。长房乃日日自扫公座前地,及供馔物,公受而不辞。公知长房笃信,谓曰:‘至暮无人时更来。’长房如其言即往,公语房曰:‘见我跳入壶中时,卿便可效我跳,自当得入。’长房依言,果不觉已入。入后不复见壶,惟见仙宫世界,楼观、重门、阁道。宫左右侍者数十人。公语房曰:‘我仙人也。昔处天曹,以公事不勤见责,因谪人间耳。卿可教,故得见我。’”
缩地:葛洪《神仙传》:“费长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
玉童:《太上飞行九神玉经》:“凡行玉清之道,出则诸天侍轩,给玉童、玉女各三千人。行上清之道,出则五宿侍卫,给玉童、玉女各一千五百人。行太清之道,出则五帝侍卫,给玉童、玉女各八百人。”
割酒:葛洪《神仙传》:“曹公召左慈,乃为设酒。慈曰:‘今当远旷,乞分杯饮酒。’曹公闻慈求分杯饮酒,谓当使公先饮,以余与慈耳。而慈拔道簪以画杯,酒中断,其间相去数寸,即饮半,半与公。”
分风:葛洪《神仙传》:“庐山庙有神,能于帐中共外人语,饮酒空中投杯。人往乞福,能使江湖之中分风举帆,行各相逢。”《水经注》:“宫亭山庙甚神,能分风劈流,住舟遣使。行旅之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咏云:‘分风为贰,劈流为两。’”
天老:《帝王世纪》:“黄帝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
行气:《抱朴子》:“欲求神仙,惟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又曰:“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有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自转增其心数,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夫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也,故曰仙人服六气,此之谓也。”
养空:贾谊《服赋》:“养空而浮。”服虔注:“道家养空虚若浮舟也。”司马贞注:“言体道之人,但养空性,而心若浮舟也。”《北史·徐则传》:“先生履德养空,宗玄齐物。”
鸿蒙:《庄子》:“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云将曰:‘朕愿有问也。’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
投道一师兰若宿①
一公栖太白,高顶出云烟②。
梵流诸壑遍③,花雨一峰偏。
迹为无心隐,名因立教传。
鸟来还语法,客去更安禅。
昼涉松露尽④,暮投兰若边。
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
岂惟留暂宿,服事将穷年。
【校】
①一作“宿道一上方院”,顾可久本作“投福禅师兰若宿”。
②云,一作“风”。
③壑,一作“洞”。
④露,一作“路”。
【注】
道一:《传灯录》:“江西道一禅师,汉州什邡人也,姓马氏,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岁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唐开元中,习禅定于衡岳传法院,遇让和尚,同参九人,惟师密受心印。”
太白:《水经注·地理志》曰:“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杜预以为中南也。亦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杜彦达曰: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太平寰宇记》:“太白山在凤翔府郿县东南五十里。”《一统志》:“太白山在西安府武功县南九十里。”
鸟来:《法苑珠林》:“齐邺东大觉寺沙门僧范,姓李,平乡人也。善解群书,时称府库。晚年出家,经论谙委,言行相辅,祥征屡降。尝有胶州刺史杜弼于邺显义寺请范冬讲。至《华严六地》,忽有一雁飞下,从浮图东顺行入堂,正对高座,伏地听法。讲散徐出,还顺塔西,乃尔翔逝。又于此寺夏讲,雀来在座西南伏听,终于九旬。又曾处济州,亦有一鹗鸟飞来入听,讲讫便去。”
洞房:《上林赋》:“岩窔洞房。”李周翰注:“洞,通也。”
山中示弟等①
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
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
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
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
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
【校】
①二顾本、凌本皆无“等”字。
【注】
吾丧我:《庄子》:“南郭子綦曰: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嵇康懒:嵇康《绝交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
原宪贫:《史记》:“原宪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
缘合:《涅槃经》:“是受皆从缘合而生。”《大般若经》:“然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缘合谓生,缘离谓灭,实无生灭。”僧肇《维摩诘经》注:“身亦然耳,众缘所成,缘合则起,缘散则离。”
性空:《涅槃经》:“观一切法,本性皆空。”《华严经》:“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广成子:葛洪《神仙传》:“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请问治身之要。广成子答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得我道者,上为皇;失吾道者,下为土。将去汝,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矣。’”
田家①
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②。
老年方爱粥③,卒岁且无衣。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
柴车驾羸㹀,草屩牧豪豨④。
多雨红榴折⑤,新秋绿芋肥。
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
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⑥。
【校】
①《文苑英华》“家”字下多一“作”字。
②苗,顾元纬本、凌本俱作“田”。
③粥,《文苑英华》作“竹”,误。
④豪,一作“膏”。
⑤多,一作“夕”。
⑥何烦,《文苑英华》作“烦君”。
【注】
卒岁:《诗》:“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郑康成《笺》:“卒,终也。”
雀乳:傅休奕诗:“雀乳空井中。”
柴车:《后汉书》:“赵壹独柴车草屏。”章怀太子注:“《韩诗外传》曰:周子高对齐景公曰:‘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柴车,弊恶之车也。”
羸:《世说》:“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㹀。”
草屩:《汉书》:“卜式既为郎,布衣草蹻而牧羊。”师古曰:“蹻即草鞋也,南方谓之蹻,字本作‘屩’。”
豪豨:《方言》:“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①
三贤异七圣②,青眼慕青莲。
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
上人飞锡杖,檀越施金钱。
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
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
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
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
【校】
①一本作“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
②圣,顾元纬本、凌本、《唐诗品汇》俱作“贤”。
【注】
三贤:《仁王经》:“三贤十圣住果报,惟佛一人居净土。”《大藏一览》:“长者论,如三乘中十住菩萨学生空观,对治閳提不信障。十行菩萨作法空观,修自利利他行,对治声闻自利障。十回向菩萨作法空观,成起悲愿力,垂形六道,教化众生,对治独觉自度障。此三十心菩萨,谓之三贤。”
七圣:释氏以信行、法行、信解、见得、身证、时解脱、不时解脱为七圣。又《仁王经》:“复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
青眼:《晋书》:“阮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青莲:《大般若经》:“世尊眼相修广,譬如青莲花叶,甚可爱乐。”《维摩诘经》:“目净修广如青莲。”僧肇注:“天竺有青莲花,其叶修而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也。”
水田:《释氏要览》:“《僧祗律》云:佛住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见稻田畦畔分明,语阿难言:‘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作衣相。’《增辉记》云:田畦贮水,生长嘉苗,以养形命。法衣之田,润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养法身慧命也。”
飞锡:孙绰《游天台山赋》:“应真飞锡以蹑虚。”李周翰注:“应真得真道之人,执锡杖而行于虚空,故云飞也。”
檀越:《翻译名义》:“梵语陀那钵底,唐言施主,今称檀那,讹‘陀’为‘檀’,去‘钵底’,留‘那’也。又称檀越者,檀即施法也。此人行施,越贫穷海。”
金钱:《法苑珠林》:“《贤愚经》云:波婆梨自竭所有,为设大会,一切都集。设会已讫,大施达嚫,人得五百金钱。”
法云地:《华严经·十地品》:“如须弥卢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诸天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法云地,亦复如是。如来力无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问答宣说,不可穷尽。”
净居天:色界十八天之中,净居天为最,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此五天皆谓之净居天,谓杂欲净身所居也。第三果人于知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故又谓之五不还天。《法苑珠林》:“从广果以上,无烦、无热等五净居天,惟是那含罗汉之所住也。纵凡生彼天者,要是进向那含,身得四禅,发于无漏,起熏禅业。或起一品,乃至九品,方乃得生。凡夫无此熏禅业,故不得生也。”
因缘法:《法华经》:“大通智胜如来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苦悲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维摩诘经》:“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华严经》:“一切世间从缘生,不离因缘见诸法。”
次第禅:《华严经》:“随其次第,入诸禅定。”《涅槃经后分》:“以三昧力得入初禅,渐渐次第,入第四禅。”
济州过赵叟家宴
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
道言庄叟事,儒行鲁人馀。
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
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
上客揺芳翰,中厨馈野蔬。
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
【注】
【原注】公左降济州司仓参军时作。
道言:《南史·顾欢传》:“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抑。”
庄叟:《北史·萧大圜传》:“沽酪牧羊,协潘生之志;畜鸡种黍,应庄叟之言。”
儒行:《礼记》:“哀公曰:‘敢问儒行?’”
散帙:谢灵运诗:“散帙问所知。”刘良注:“散帙,谓开书帙也。”《说文》:“帙,书衣也。”
林闾:颜延年诗:“林闾时晏开。”李善注:“《尔雅》曰:‘野外谓之林。’郑玄《周礼》注云:‘闾,里门也。’”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并序
吾兄大开荫中,明彻物外①,以定力胜敌,以惠用解严。深居僧坊,傍俯人里。高原陆地,下映芙蓉之池;竹林果园,中秀菩提之树。八极氛霁②,万汇尘息。太虚寥廓,南山为之端倪;皇州苍茫,渭水贯于天地。经行之后,趺坐而闲,升堂梵筵,饵客香饭。不起而游览,不风而清凉。得世界于莲花,记文章于贝叶。时江宁大兄持片石命维序之,诗五韵,坐上成。
高处敞招提,虚空讵有倪?
坐看南陌骑,下听秦城鸡。
渺渺孤烟起,芊芊远树齐。
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校】
①明,一本作“朝”,外,一本作“独”,俱非。
②霁,一本作“气”,非。
【注】
定力:《璎珞经》:“所谓定力者,立根上位菩萨摩诃萨,摄意去想不怀狐疑,是谓定力。”
解严:《宋书·武帝纪》:“公至彭城,解严息甲。”胜敌、解严皆以兵事为佛法借喻。
僧坊:《佛报恩经》:“造立僧坊,供养僧众。”
高原陆地:《维摩诘经》:“高原陆地,不生莲花。”
竹林果园:班固《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
菩提树:《唐会要》:“菩提树一名婆罗树,叶似白杨。”《西域记》:“金刚坐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如故。”
八极:《淮南子》:“八纮之外,乃有八极。东北方曰方上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高诱注:“八极,八方之极。”
太虚: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李善注:“太虚,天也。”李周翰注:“太虚,混气也。辽廓,广远也。”
端倪:《庄子》:“反覆终始,不知端倪。”
经行:《法华经》:“经行林中,勤求佛道。”《释氏要览》:“经行慈恩,解云:西域地湿,叠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曰经行。”
梵筵:沈约《栖禅精舍铭》:“往辞妙幄,今承梵筵。”
世界莲花:《华严经》“尔时普贤菩萨告大众言:诸佛子,此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在华藏庄严世界海中,如天帝网,分布而住。此最中央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以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为底,出大莲花,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有世界种而住其上,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以一切庄严具为体。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于中布列”云云,文多不备录。
江宁大兄:《唐书》:“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第进士,补秘书郎,又中宏词,迁汜水尉。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云。”
招提:《释氏要览》:“《招提增辉记》:梵云拓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笔者讹‘拓’为‘招’,去‘斗’、‘奢’,留‘提’,故称‘招提’,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
芊芊:谢灵运诗:“远树暧阡阡。”李善注:“《广雅》曰:芊芊,盛也。阡与芊同。”
同咏
王昌龄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①。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会,灵异识钟音。
【校】
①引,顾元纬本作“隐”。
【注】
圆通:周听无遗曰圆,虚明离障曰通。《楞严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
圣境:《楞严经》:“心存佛国,圣境冥现。”
天香:《涅槃经后分》:“一切诸天,雨无数百千种种上妙天香天华,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庾信诗:“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
同咏
王缙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高卧一床上①,回看六合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客,兄弟自追攀②。
【校】
①上,二顾本俱作“地”。
②客,一作“者”。
【注】
空寂舍:“空寂舍”字见《维摩诘经》,详二十卷“空舍”注中。
大隐:王康琚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同咏
裴迪
灵境信为绝,法堂出尘氛。
自然成高致,向下看浮云。
逶迤峰岫列,参差闾井分。
林端远堞见,风末疏钟闻。
吾师久禅寂,在世超人群。
【注】
逶迤:此“逶迤”当依《说文》作邪去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