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二十六首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渭水自萦秦塞曲②,
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仙门柳③,
阁道回看上苑花④。
云里帝城双凤阙,
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
不是宸游重物华⑤。
【校】
①《文苑英华》作“奉和御制从蓬莱宫向兴庆阁道中作”。
②塞,《文苑英华》作“甸”。
③仙,《唐诗正音》、《唐诗品汇》俱作“千”。
④回,《文苑英华》作“遥”。
⑤重,顾元纬本、凌本、《唐诗品汇》俱作“玩”。
【注】
蓬莱:《雍录》:“大明宫南端门名丹凤,在平地。门北三殿相踏,皆在山上,至紫宸又北则为蓬莱殿,殿北有池,亦云蓬莱池。”
兴庆:刘昫《唐书》:“兴庆宫,在东内之南隆庆坊,本玄宗在藩时宅也。自东内达南内,有夹城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人主往来两宫,人莫知之。”《唐会要》:“开元二年七月二十九日,以兴庆里旧邸为兴庆宫。初,上在藩邸,与宋王等同居于兴庆里,时人号曰‘五王子宅’。至景龙末,宅内有龙池涌出,日以浸广,望气者云有天子气。中宗数行幸其地,命泛舟,以驰象蹈气以厌之,至是为宫焉。后于西南置楼,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长安志》:“南内兴庆宫距外郭城东垣。武后大足元年,睿宗在藩,赐为‘五王子宅’。明皇始居之,宅临大池。中宗时,望气者云此池有天子气,故尝游宴此池,上巳泛舟,以厌之。南街东出春明门。开元(三)〔二〕年置宫,因本坊为名。十四年,又取永嘉、胜业坊之半增广之,谓之南内,置朝堂。十六年,以宫成,御朝德音,释徒以下罪。二十年,筑夹城入芙蓉园,自大明宫,东夹罗城复道,经通化门,以达此宫。次经春明、延喜门,至曲江芙蓉园,而外人不之知也。”
阁道:《史记》:“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张衡《西京赋》:“钩陈之外,阁道穹隆。”吕向注:“阁道,飞陛也。”
黄山:《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槐里县“有黄山宫,孝惠二年起”。《汉书·扬雄传》:“北绕黄山,濒渭而东。”《三辅黄图》:“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水经》:“渭水又东北径黄山宫南。”郦道元注:“即《地理志》所谓‘县有黄山宫,惠帝三年起’者也。《东方朔传》曰‘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故世谓之游城,非[1]也。”
銮舆:班固《西都赋》:“乘銮舆,备法驾。”
阳气:《后汉书·郎姸传》:“方春东作,布德之元,阳气开发,养导万物。王者因天视听,奉顺时气,宜务崇温柔,遵其行令。”
成按:结句言天子之出,本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巡游,以行时令,非为赏玩物华。因事进规,深得诗人温厚之旨,可为应制体之式。
[1] 非,《四库全书》本《水经注》无,并校曰:“案,近刻也上有‘非’字,衍。”
大同殿生玉芝龙池上有庆云百官共睹圣恩便赐宴乐敢书即事①
欲笑周文歌宴镐,
遥轻汉武乐横汾②。
岂如玉殿生三秀③,
讵有铜池出五云。
陌上尧樽倾北斗,
楼前舜乐动南薰。
共欢天意同人意,
万岁千秋奉圣君。
【校】
①“生”字,一本作“柱产”二字。“上”字下,一本多“神光照殿”四字。敢,《文苑英华》作“因”。
②遥,凌本作“还”。
③如,顾元纬本、凌本、《唐诗品汇》俱作“知”。
【注】
大同殿:《唐六典》:“兴庆宫之西曰兴庆门,次南曰金明门,门内之北曰大同门,其内曰大同殿。”
玉芝:刘昫《唐书》:“天宝七载三月乙酉,大同殿柱产玉芝,有神光照殿。”“八载六月,大同殿又产玉芝一茎。”
龙池:《唐诗纪事》:“龙池,兴庆宫池也。明皇潜龙之地。”《雍录》:“帝王之兴,悉著符瑞。理固有之,然而傅会者多也。玄宗之名,与隆庆坊旧宅相符,固可命以为瑞矣。《六典》所记曰:‘宅有井,忽涌为小池,周袤数十丈,常有云气或黄龙出其中。至景云间,潜复出水,其沼浸广,里中人悉移居,遂鸿洞为龙池焉。’开元初,以为离宫,后又增广,遂为南内。其正殿名大同殿,殿之东北即有龙池殿,盖主此池以为之名也。然予详而考之,《长安志》曰:‘龙池在跃龙门南,本是平地,自垂拱初载后,因雨水流潦成小流,后又引龙首渠波分溉之,日以滋广。至景龙中,弥亘数顷,深至数丈,常有云龙之祥,后因谓之龙池。’《志》又曰:‘龙首渠者,隋城外东南角有龙首堰,隋文帝自北堰分浐水,北流至长乐陂西北,分为二渠,其西渠自永嘉坊西南流经兴庆宫。’吕《图》亦著浐水入兴庆池路。则是兴庆之能变平地以为龙池者,实引浐之力,人力胜而旧池改,故始时数尺,久乃数顷不难也。至《六典》所纪,乃言初时井溢,已乃泉生,合二水以成此池,则全没导浐之实,而专以归诸变化也。《六典》者,中书令张九龄之所领撰,已上而罢令,李林甫继之,仍加注以奏。凡此掩饰增损,实皆注文,而本文无之,则是谄辞皆出林甫,而非九龄之所得知也。以其人想之,则饰虚成有,自可见矣。”
宴镐:成按:《诗经》:“王在在镐,岂乐饮酒。”本武王事,谓为周文者,误也。然考宋之问《幸昆池应制诗》亦云“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岂唐人相袭作周文事用耶?
横汾:汉武帝《秋风辞》:“上行幸河东,祀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欣甚,乃自作《秋风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水经注》:“汉武帝行幸河东,济汾河,作《秋风辞》于斯水之上。”
三秀:《楚辞》:“采三秀兮于山间。”王逸注:“三秀,谓芝草也。”
铜池:按《汉书·宣帝纪》:“元康四年,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中。”师古注:“铜池,承霤是也,以铜为之。”与龙池义不合,亦疑有误。
五云:文人多谓庆云五色为五云,或引《周礼·保章氏》之“五云”入注者,非是。
尧樽:杜审言诗:“尧尊随步辇,舜乐绕行麾。”
北斗:《楚辞》:“援北斗兮酌桂浆。”王逸注:“斗谓玉爵。”
南薰:《家语》:“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敕赐百官樱桃
芙蓉阙下会千官,
紫禁朱樱出上兰。
总是寝园春荐后①,
非关御苑鸟衔残。
归鞍竞带青丝笼,
中使频倾赤玉盘。
饱食不须愁内热②,
大官还有蔗浆寒③。
【校】
①总,《文苑英华》作“才”。
②愁,《文苑英华》作“忧”。
③蔗,《文苑英华》作“柘”。
【注】
【原注】时为文部郎中。
文部:《唐书·百官志》:“吏部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天宝十一载改吏部曰文部,至德二载复旧。”
芙蓉阙:车诗:“重关如隐起,双阙似芙蓉。”庾信诗:“长虹双瀑布,圆阙两芙蓉。”
紫禁:谢庄《宣贵妃诔》:“收华紫禁。”李善注:“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吕延济注:“紫禁即紫宫,天子所居也。”
朱樱:左思《蜀都赋》:“朱樱春熟。”颜师古《汉书》注:“樱桃,即今之朱樱也。《礼记》谓之含桃,《尔雅》谓之荆桃。”《本草图经》:“樱桃其实熟时,深红色者谓之朱樱;紫色,皮里有细黄点者谓之紫樱。”
上兰:《三辅黄图》:“上林苑有上兰观。”
寝园:寝,寝庙;园,园陵也。《三辅黄图》:“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皆有寝园。”《演繁露》:“古不墓祭,祭必于庙,庙皆有寝,故也。凡庙列诸寝前,寝则位乎庙后,以象人君之前朝后寝也。凡寝之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者,即在庙之寝也。秦人始于墓侧立寝,汉世因之,诸陵皆有园寝。”
春荐:成按:《月令》:“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淮南》、《吕览》诸书皆同。唐李绰《岁时记》云:“四月一日,内园进樱桃,寝园荐讫,颁赐百官各有差。”亦是孟夏事。惟《汉书·叔孙通传》云:“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熟,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师古曰:“《礼记》曰:‘仲春之月,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即此樱桃也。今所谓朱樱者是也。”右丞诗中用“春荐”字,当是其时虽四月一日,而节令未改,尚在暮春,否则因师古之注而误也。
鸟衔:高诱《吕氏春秋》注:“含桃,樱桃,莺鸟所含食,故言含桃。”《史记索隐》:“张揖云:樱桃一名含桃,《吕氏春秋》云‘莺鸟所含,故曰含桃。’《尔雅》谓之荆桃也。”
青丝笼:《陌上桑》古辞:“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赤玉盘:《艺文类聚》:“史云:后汉明帝于月夜宴群臣于照园,太官进樱桃,以赤瑛为盘,赐群臣。月下视之,盘与樱桃同色,群臣皆笑云是空盘。”
内热:《食疗本草》:“樱桃食多无损,但发虚热耳。”
蔗浆:《楚辞》:“臑鳖炮羔,有柘浆些。”王逸注:“柘,藷蔗也。取藷蔗之汁为浆饮也。”《汉书·礼乐志》:“泰尊柘浆析朝酲。”应劭注:“柘浆,取甘柘汁以为饮也。柘与蔗同。”
同咏
右补阙 崔兴宗
未央朝谒正逶迤,
天上樱桃锡此时。
朱实初传九华殿,
繁花旧杂万年枝。
全胜晏子江南橘①,
莫比潘家大谷梨。
闻道令人好颜色,
《神农本草》自应知。
【校】
①全,诸本皆作“未”,非是,今从《文苑英华》、《唐诗纪事》作“全”。
【注】
逶迤:成按:《说文》:“逶迤,袤去之貌。”从移尔切。[1]《韵会》:“逶迤行貌。”从唐何切。皆与本韵不合,且义亦难通,当是“委蛇”之讹,作委曲自得解为是。
九华殿:《博物志》:“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初学记》:《洛阳宫殿簿》有九华殿。
晏子橘:《说苑》:“晏子将使荆,荆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贤人也。今方来,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于是荆王与晏子立语,有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王曰:‘齐人固盗乎?’晏子反顾之,曰:‘江南有橘,齐王使人取之,而树之于江北,生不为橘,乃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齐人居齐不盗,来之荆而盗,得无土地使之然乎?’荆王曰:‘吾欲伤子,而反自中也。’”
大谷梨: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刘良注:“洛阳张公居大谷,有夏梨,海内惟此一树。”
好颜色:陶弘景《名医别录》:“樱桃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
[1] 《说文解字》逶、迤二字皆训“袤去之貌”,“逶”字于为切,“迤”字移尔切。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①
帝子远辞丹凤阙,
天书遥借翠微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
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喧语笑,
岩间树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胜此,
何事吹笙向碧空②。
【校】
①《文苑英华》于“避暑”下多“之作”二字。
②笙,二顾本、凌本、《唐诗品汇》俱作“箫”。
【注】
九成宫:《雍录》:“九成宫在凤翔府麟游县,本隋仁寿宫,文帝以避暑,每岁春往冬还。文帝竟终于此宫。太宗欲以宫奉高祖,高祖恶之,不往。贞观五年,太宗自修缮,以备清暑,改为九成宫。”《陕西志》:“九成宫,其(趾)〔址〕在麟游县城西五里之天台山。”
丹凤阙:《唐六典》:“大明宫南面五门,正南曰丹凤门,丹凤门内正殿曰含元殿。”
翠微宫:《尔雅·释山》云:“未及上,翠微。”郭璞注:“近上旁陂。”邢昺疏:“谓未及顶上,在旁陂陀之处,名翠微。一说山气青缥色,故曰‘翠微’也。”右丞所谓“翠微宫”,盖取此意,与终南山之翠微宫无涉。
吹笙:用周灵王太子晋事,见五卷“浮丘公”注中。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送晓筹①,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②,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③,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珮声归向凤池头④。
【校】
①送,《唐诗鼓吹》、《唐诗品汇》俱作“报”。
②天,《文苑英华》作“重”。
③色,《瀛奎律髓》作“影”。
④向,凌本、《瀛奎律髓》、《唐诗品汇》俱作“到”。
【注】
大明宫:《长安志》:“大明宫在禁苑之东南,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宫城之东北隅。南北五里,东西三里。贞观八年,置为永安宫城。九年,改曰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百官献赀财以助役。龙朔三年,大加兴造,号曰蓬莱宫。咸亨元年,改曰含元宫,寻复大明宫。初,高宗命司农少卿梁孝仁制造此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每天晴日朗,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视如在槛内,盖甚高爽也。”
绛帻:《汉官仪》:“宫中舆台并不得畜鸡,夜漏未明三刻鸡鸣,卫士候于朱雀门外,着绛帻,专传鸡唱。”
鸡人:《周礼》:“鸡人夜嘑旦以嘂百官。”
尚衣:《唐书·百官志》:“尚衣局奉御二人,直长四人,掌供冕服、几案。”
翠云裘:宋玉《讽赋》:“主人之女,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
九天:《吕氏春秋》:“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仙掌:《三辅黄图》:“《庙记》曰:‘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长安记》:‘仙人掌大七围,以铜为之。’”
五色诏:《邺中记》:“石虎诏书以五色纸,着凤雏口中。”
凤池:《晋书》:“荀勗拜中书监,久之,以勗守尚书令。勗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失之,甚惘惘怅怅。或有贺之者,勗曰:‘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通典》:“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以其地在枢近,多承宠任,是以人固其位,谓之‘凤凰池’焉。”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贾至
银烛朝天紫陌长,
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
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
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里①,
朝朝染翰侍君王。
【校】
①里,《唐诗品汇》作“上”。
【注】
两省:《杜氏通典》:“时谓尚书省为南省,门下中书为北省;亦谓门下省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或通谓之两省。”成按:至德二年十月,肃宗入京师。明年,改元乾元。是时,贾至为中书舍人,杜甫为右拾遗,皆有史传岁月可证。王维之为中书舍人为给事,岑参之为右补阙,其岁月无考,要亦当在是时,皆两省官也。是年六月,甫贬华州司功参军,则四诗之唱和正在乾元元年戊戌之春中也。
紫陌:刘孝绰诗:“纡馀出紫陌,迤逦度青楼。”
御炉:《唐书·仪卫志》:“朝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
同和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
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
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
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
池上于今有凤毛。
【注】
五夜:陆倕《新漏刻铭》:“六日无辨,五夜不分。”李善注:“卫宏《汉旧仪》曰:‘昼漏尽,夜漏起,省中用火,中黄门持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
九重:《楚辞》:“君之门以九重。”
丝纶:【原注】舍人先世掌丝纶。〇《礼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唐书·贾曾传》:“玄宗为太子,遴选宫僚,以曾为舍人。俄擢中书舍人,以父嫌名不拜,徙谏议大夫,知制诰。开元初,复拜中书舍人,曾固辞。议者谓中书乃曹司,非官称,嫌名在礼不讳,乃就职。与苏晋同掌制诰,皆以文辞称,时号‘苏贾’。子至,从玄宗幸蜀,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历中书舍人。”
凤毛:《世说》:“王敬伦丰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南齐书》:“谢超宗,祖灵运,宋临川内史。父凤。超宗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解褐奉朝请。新安王子鸾,孝武帝宠子,超宗以选补王国常侍。王母殷淑仪卒,超宗作诔奏之,帝大嗟赏,曰:‘超宗殊有凤毛,恐灵运复出。’”
同和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
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
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
《阳春》一曲和皆难。
【注】
皇州:谢朓诗:“春色满皇州。”张铣注:“皇州,帝都也。”
玉阶:班固《西都赋》:“玉阶彤庭。”张铣注:“玉阶,以玉饰阶也。”
花柳:成按:朱晦庵谓唐时殿庭间皆植花柳,故杜子美诗有“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之句。岑诗用“花”、“柳”字,亦其一证。
阳春:《新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陵》、《采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也。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是其曲弥高者,其和弥寡。”
毛西河曰:丙午年,避人在湖西,长至夜饮施愚山使君官舍。愚山偶论王维、岑参、杜甫和贾至《早朝》诗,惟杜甫无法,坐客怫然。予解曰:“徐之。往有客亦主此说,予责其或过,客曰:‘不然。律法极细,吾弟论其粗者。律,律也。既题“早朝”,则鸡鸣晓钟、衣冠阊阖,律法如是矣。王维歉于岑参者,岑能以“花迎”、“柳拂”、“《阳春》一曲”补舍人原唱“春色”二字,则王稍减耳。其他则无不同者,何则?律故也。杜即不然,王母仙桃,非朝事也;堂成而燕雀贺,非朝时境也;五夜便日暖耶,舛也,且日暖非早时也;若夫旌旗之动,宫殿之高,未尝朝者也,曰“朝罢”,乱也;“诗成”与早朝半四句,乏主客也。如是非律矣。’予时无以应。然则愚山之论此岂过耶?”愚山大喜,遂书其说以作记。
成按:《早朝》四作,气格雄深,句调工丽,皆律诗之佳者。结句俱用“凤池”事,惟老杜独别,此其妙处不容掩者也。若评较全篇,定其轩轾,则岑为上,王次之,杜、贾为下,虽苏子瞻所赏在“旌旗日暖”二句,杨诚斋所取在“花迎剑佩”一联,文人爱尚各有不同。读西河毛氏之说,其优劣固已判矣,但谓王母仙桃非朝时之事,燕雀相贺非朝时之境,二语犹有未当处。仙桃即殿廷所植之桃,以其托根禁地,故曰仙桃,迎晨而春色浓酣,天然如醉,与王母仙桃迥焉无涉。燕雀每于天光焕发之后,高飞四散,此句咏“早”字甚得,然写作宫殿间景致,未免荒凉耳。要之于堂成而燕雀贺之说,杳不相干也。以此见訾,未免过苦。若其馀之所论驳,岂为无当,或者必欲不祧工部,反訾岑、王二作,宾处太详,主处太略,不如杜作后四句全注意舍人为得和诗体者,岂非溺爱而反蹈不明之过哉?或嫌右丞四用衣冠之字,未免冗杂,亦属吹毛求疵,洗垢索瘢。善言诗者,正不必拘拘于此。至《瀛奎律髓》以京师蹀血之后,疮痍未复,而四人夸美朝仪如此,讥其已泰,宋人腐语尤属可嗤。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①
汉主离宫接露台,
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
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②,
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
悬知独有子云才。
【校】
①汤,凌本、《唐诗鼓吹》、《唐诗品汇》俱作“泉”。
②树,一作“市”。
【注】
太常主簿:《唐书·百官志》:“太常寺有主簿二人,从七品上。”
温汤:《唐书·地理志》:京兆府昭应县“有宫在骊山下,贞观十八年置,咸亨二年始名温泉宫。天宝六载,更温泉宫曰华清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长安志》:“温汤,在临潼县南一百五十步,骊山之西北。《雍州图》曰:‘温汤在新丰县界温谷,即温泉也。’《三秦记》曰:‘骊山汤,旧说以三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不尔即烂人肉。俗云始皇与神女戏,不以礼,神女唾之,即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而洗除,后人因以为验。’《汉武帝故事》曰:‘骊山汤,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汉武又加修饰焉。’《十道志》曰:‘今按,泉有三所。其一处即皇堂石井,周武帝天和四年大冢宰宇文护所造。隋文帝开皇三年,又修屋宇,列树松柏千馀株。贞观十八年,诏左屯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少匠阎立德营建宫殿、御汤,名汤泉宫。太宗临幸制碑。咸亨二年,名温泉宫。天宝六载,改为华清宫。骊山上下,益治汤井为池,台殿还列山谷,明皇岁幸焉。又筑会昌城。即于汤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焉。”
离宫:《三辅黄图》:“离宫,天子出游之宫也。”
露台:《汉书·文帝纪》:“帝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师古曰:“今新丰县南骊山之顶有露台乡,极为高显,犹有文帝所欲作台之处。”《括地志》:“新丰县南骊山上犹有露台之旧址。”《翼奉传》云:“孝文露台其积土基至今犹存。”
甘泉赋:《汉书》:“扬雄,字子云。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
悬知:庾信诗:“悬知曲不误,无事畏周郎。”
《蔡宽夫诗话》:乐天《听歌》诗“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开”,注云谓:“王右丞辞‘秦川一半夕阳开’,此句尤佳。”今《摩诘集》此诗所谓“汉主离宫接露台”是也,题乃是《和太常韦主簿温汤寓目》,不知何所指为想夫之辞。大抵唐人歌曲不随声为长短句,多是五言或七言,取其辞与声相叠成音耳,岂非当时文人之辞为一时所称者,皆为歌人窃取而播之曲调乎?
杨升庵曰:予尝爱王维《温泉寓目赠韦五郎》诗。夫唐至天宝,宫室盛矣,秦川八百里而夕阳一半开,则四百里之内皆离宫矣。此言可谓肆而隐,奢丽若此,而犹以汉文惜露台之费比之,可谓反而讽。末句欲韦郎效子云之赋,则其讽谏可知也。言之无罪,闻之可戒,得扬雄之旨者,其王维乎?
成按:诗以“寓目”命题,则前六句皆即目中之所见而言也。“汉主”句纪其所见宫室之富而并及其地,“秦川”句纪其所见风景之丽而兼记其时。“青山”、“碧涧”之句乃寓目于近而言其所见者如此,“新丰”、“小苑”之句乃寓目于远而咏其所见者又如此,末则归美韦郎以见属和之意。诗之大旨不过尔尔。温汤接近露台,本是骊山实境,其曰“汉主”者,以汉武曾于此修饰堂宇,故遂以汉主离宫为言,何尝有反讽之意乎?夕阳未落,或为云霞所覆,其馀辉所及,往往半有半无,今登高望远,时一遇之,不知杨氏有何创见,而谓“四百里之内皆离宫”耶?夫以秦皇之淫侈,而史传所记宫室之广三百馀里,唐又复过之,则其淫侈又驾秦皇而上之矣,果见何书何传而为此言耶?甘泉献赋,唐人习用,执此而言讽谏,尤属迂谈。且赋云“屏玉女”、“却虙妃”者,以指赵昭仪也。倘好事者于此比类而及之曰:右丞并以此谏明皇当疏远玉环。吾知杨氏闻此,必以为实获我心也。诗人之锦心绣肠,夫岂有玲珑曲折若此者,而乃以此厚诬古人欤?
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①
名儒待诏满公车,
才子为郎典石渠。
莲花法藏心悬悟,
贝叶经文手自书。
楚辞共许胜扬马,
梵字何人辨鲁鱼?
故旧相望在三事,
愿君莫厌承明庐。
【校】
①《文苑英华》本无“皆”字、“为”字、“之”字。
②今,顾元纬本作“非”。
【注】
苑舍人:《唐书·艺文志》:“苑咸,京兆人。开元末上书,拜司经校书、中书舍人,贬汉东郡司户参军,复起为舍人,终永阳太守。”
名儒:《后汉书》:“谢该善明《春秋左氏》,为世名儒。”
公车:《汉书》“东方朔初来,上书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师古注:“公车令属卫尉,上书者所诣也。”《后汉书·光武帝纪》:“公、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章怀太子注:“公车,门名,公车所在,因以名焉。《汉官仪》曰:‘公车掌殿司马门,天下上事及征召皆总领之。’”
石渠:《三辅黄图》:“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砻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于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焉。《三辅旧事》:‘石渠阁在未央宫大殿北,以藏秘书。’”
法藏:《法华经》:“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
贝叶:《酉阳杂俎》:“贝多出摩伽陁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一者多罗娑力叉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贝多,三者部婆力叉多罗梨。并书其叶,部阇一色取其皮书之。贝多是梵语,汉翻为叶。贝多罗力叉者,汉书叶树也。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若能保护,亦得五六百年。”
鲁鱼:《抱朴子》:“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为虎。”
三事:郑康成《毛诗笺》:“以‘三事大夫’为三公。”
承明庐:《汉书》:“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张晏注:“承明庐在石渠阁外。直宿所止曰庐。”陆机《洛阳记》:“承明门,后宫出入之门。吾常怪谒帝承明庐,问张公,张公云:‘魏明帝作建始殿,朝会皆由承明门。’”
答诗并序
苑咸
王员外兄以予尝学天竺书,有戏题见赠。然王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枉采知音,形于雅作,辄走笔以酬焉。且久未迁,因而嘲及。
莲花梵字本从天,
华省仙郎早悟禅。
三点成伊犹有想,
一观如幻自忘荃。
为文已变当时体,
入用还推间气贤。
应同罗汉无名欲,
故作冯唐老岁年。
【注】
梵字:《西域记》:“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遇物合成,随事转用。”《法苑珠林》:“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梵、佉卢居于天竺,黄史苍颉在于中夏。梵、佉取法于净天,苍颉因华于鸟迹,文画诚异,传理则同矣。仰寻先觉所说有六十四书,鹿轮转眼,笔制区分。龙鬼八部,字体殊式。准梵及佉卢为世胜文,故天竺诸国谓之天书。西方写经,同祖梵文。然三十六国,往往有异。譬诸中土,犹有篆籀之变体乎!”又云:“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罗门者,总称为梵。梵者,清净也。承引光音色天。其光音天,梵世最为下。劫初来此,食地肥者,身重不去,因即为人。仍其本名,故称为梵。语言及书,既象于天,是以彼云梵书、梵语。”
华省:潘岳《秋兴赋》:“独展转于华省。”
三点成伊:佛书:“‘伊’字如草书‘下’字。”按《涅槃经》:“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酰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一观如幻:《菩萨璎珞经》:“观一切法,如空如幻。”
忘荃:《庄子》:“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陆德明注:“荃,七全反。香草也,可以饵鱼。”
间气:《春秋演孔图》:“正气为帝,间气为臣。”
罗汉:《四十二章经》:“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隋书》:“罗汉者,出入生死,去来隐显,而不为累。”
冯唐:《史记》:“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为车骑都尉。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重酬苑郎中并序
顷辄奉赠,忽枉见酬,叙末云:“且久不迁,因而嘲及。”诗落句云“应同罗汉无名欲,故作冯唐老岁年”,亦《解嘲》之类也①。
何幸含香奉至尊,
多惭未报主人恩。
草木岂能酬雨露②,
荣枯安敢问乾坤?
仙郎有意怜同舍,
丞相无私断扫门。
扬子《解嘲》徒自遣,
冯唐已老复何论。
【校】
①类,凌本作“意”。
②岂,顾元纬本、凌本俱作“尽”。
【注】
【原注】时为库部员外。
含香:《宋书》:“《汉官》云:尚书郎口含鸡舌香,以其奏事答对,欲使其气息芬芳也。”《梦溪笔谈》:“《日华子》云鸡舌香治口气,所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
扫门:《史记》:“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尝独早夜扫齐相舍人门外。舍人怪之,以为物,而伺之,得勃。勃曰:‘愿见相君,无因,故为子扫,欲以求见。’于是舍人见勃,曹参因以为舍人。”
解嘲:《汉书·扬雄传》:“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
酬郭给事
洞门高阁霭馀晖,
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①,
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珮趋金殿②,
夕奉天书拜琐闱③。
强欲从君无那老④,
将因卧病解朝衣。
【校】
①官,凌本作“客”。晚,《唐诗正音》作“晓”。
②晨,一作“朝”。
③奉,一作“捧”。天,凌本作“丹”。
④那,一作“奈”。
【注】
洞门:《汉书·董贤传》:“重殿洞门。”师古注:“洞门,谓门门相对也。”
官舍:《史记·陈豨传》:“邯郸官舍皆满。”
省中:《汉书·昭帝纪》:“共养省中。”伏俨注:“蔡邕云本为禁中,门阁有禁,非侍卫之臣不得妄入。孝元皇后父名禁,避之,故曰省中。”师古曰:“省,察也,言入此中皆当察视,不可妄也。”
琐闱:刘昭《后汉书》注:“《汉旧仪》曰:‘黄门郎属黄门令,日暮入对青琐门拜,名曰夕郎。’《宫阁簿》:青琐门在南宫。卫(瓘)〔权〕注《吴都赋》曰:‘青琐,户边青镂也。一曰天子门内有眉,格再重,里青画曰琐。’”
那:《韵会》:“那,语助也。乃个切,音与奈同。”《后汉书·韩康传》:“公是韩伯休那?”章怀太子注:“那,语馀声也,音乃贺反。”
解朝衣:张协诗:“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
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
忽蒙汉诏还冠冕,
始觉殷王解网罗。
日比皇明犹自暗,
天齐圣寿未云多。
花迎喜气皆知笑①,
鸟识欢心亦解歌。
闻道百城新佩印,
还来双阙共鸣珂。
【校】
①皆知,一作“犹能”。
②今,顾元纬本作“非”。
【注】
解网:《史记》:“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命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花笑:《史通》:“俗文士谓鸟鸣为啼,花发为笑。”
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
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
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①,
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
不如高卧且加餐。
【校】
①经,《文苑英华》作“轻”。
【注】
酌酒:鲍照《行路难》:“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波澜:陆机诗:“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
先达:《韩非子》:“管仲、鲍叔相谓曰:‘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也。与子人事一人焉,先达者相收。”
弹冠:《汉书》:“王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禹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王弇州曰:摩诘七言律,自“应制”、“早朝”诸篇外,往往不拘常调。至“酌酒与君”一篇,四联皆用仄法,此是初、盛唐所无。又云:右丞此篇,与岑嘉州“娇歌急管杂青丝,银烛金尊映翠眉。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辞。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马去迟。寄声报尔山翁道,今日河南异昔时”、苏子瞻“我行日夜见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平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又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天苍茫”八句皆拗体也。然自有唐、宋之辨。
成按:“草色”一联,乃是即景托谕,以众卉而邀时雨之滋,以奇英而受春寒之痼。即植物一类,且有不得其平者,况世事浮云变幻,又安足问耶?拟之六义,可比可兴。
辋川别业
不到东山向一年,
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然①。
优娄比丘经论学,
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
相欢语笑衡门前。
【校】
①欲,刘本作“亦”。
【注】
欲然:梁元帝诗:“杯间花欲然,竹径露初圆。”
优娄比丘:佛之弟子有优楼频螺迦叶,梵语“优楼频螺”汉翻“木瓜癃”,以胸前有癃如木瓜故也。《释氏要览》:“梵语云:比丘,秦言乞士,谓上于诸佛乞法,资益慧命,下于施主乞食,资益色身。”
经论:释氏以佛所说者为经,菩萨所言者为律,声闻所著者为论。
伛偻丈人:《庄子》:“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倒屣:《魏志》:“王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早秋山中作①
无才不敢累明时,
思向东溪守故篱。
不厌尚平婚嫁早②,
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堂蛩响临秋急③,
山里蝉声薄暮悲④。
寂寞柴门人不到,
空林独与白云期⑤。
【校】
①中,顾可久本作“居”。
②不,顾元纬本、凌本俱作“岂”。
③蛩,《文苑英华》作“虫”。
④声,《文苑英华》作“鸣”。
⑤期,一作“归”。
【注】
向平:《高士传》:“尚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建武中,男女嫁娶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蛩:《韵会》:“蛬,《尔雅》:‘蟋蟀,蛬。’一曰蜻蛚,今促织也,亦曰趋织。”《集韵》通作“蛩”。
积雨辋川庄作①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②。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③。
【校】
①积,《文苑英华》作“秋”。〇《众妙集》作“秋归辋川庄作”。
②清,《文苑英华》作“行”。
③事,一作“处”。
【注】
蒸藜:《尔雅翼》:“《毛诗义疏》曰:‘莱,藜也。’茎叶皆似王刍,今兖州蒸以为茹,谓之莱蒸。”
习静:何逊诗:“习静闷衣巾,读书烦几案。”梁朱超诗:“当夏苦炎埃,习静对花台。”
朝槿:《埤雅》:“木槿似李,五月始花。《月令》‘木槿荣’是也。花如葵,朝生夕陨。一名舜,盖瞬之义取于此。”王僧孺诗:“妾意在寒松,君心逐朝槿。”
露葵:宋玉《讽赋》:“烹露葵之羹。”曹植《七启》:“芳菰精稗,霜蓄露葵。”张铣注:“蓄与葵宜于霜露之时。”
争席:《列子》:“杨朱南之沛,至梁而遇老子。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太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杨朱蹙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家,公执席,妻执巾栉矣;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诗人玉屑》云:杜少陵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诗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极尽写物之工。
李肇《国史补》云:王维有诗名,然好窃取人文章佳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英华集》中诗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李嘉祐诗也。
《石林诗话》(诗)云:〔诗〕下双字极难,须使五言、七言之间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兴致全见于两言,方为工妙。唐人记“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为李嘉祐诗,王摩诘窃取之,非也。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不然,嘉祐本句但是咏景耳,人皆可到。
《竹坡老人诗话》云:摩诘四字下得最为稳切。
成按:诸家采选唐七言律者,必取一诗压卷。或推崔司勋之“黄鹤楼”,或推沈詹事之“独不见”,或推杜工部之“玉树彫伤”、“昆明池水”、“老去悲秋”、“风急天高”等篇。吴江周篆之则谓:冠冕庄丽,无如嘉州“早朝”;澹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澹斋翁以二诗得廊庙山林之神髓,取以压卷,真足空古准今。要之,诸诗皆有妙处,譬如秋菊春松,各擅一时之秀,未易辨其优劣。或有扬此而抑彼,多由览者自生分别耳,质之舆论,未必佥同也。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
无着天亲弟与兄,
嵩丘兰若一峰晴。
食随鸣磬巢乌下,
行踏空林落叶声。
迸水定侵香案湿,
雨花应共石床平。
深洞长松何所有,
俨然天竺古先生。
【注】
嵩丘:《艺文类聚》:“俗说曰:傅亮北征,在黄河中,垂至洛,遥见嵩高山。于时同从客在坐,问傅曰:‘潘安仁《怀旧赋》云:“前瞻太室,旁眺嵩丘。”嵩丘、太室故是一山,何以言旁眺?’亮曰:‘有嵩丘山,去太室七十里,此是写书误耳。’”《河南郡图经》:“嵩丘在县西南十五里。”
无着天亲:《稽古要录》:“初,天竺国无着大士频升知足天宫,咨参慈氏惟识宗旨。及其弟天亲菩萨生西度罗阅国,发明大乘,遂相与制论。”《通塞志》:“天竺国无着出世阐教,其弟天亲所造小乘论五百部,后因无着开悟,复造大乘论五百部,世称千部论师。”《翻译名义》:“无着是初地菩萨天亲之兄。佛灭千年,从弥沙塞部出家。”
迸水:《法苑珠林》:“晋浔阳庐山西有龙泉精舍,即慧远沙门之所立也。远始南度,爱其区丘,欲创寺宇,未知定方。遣诸弟子访履林涧,疲息此地,群僧并渴。率同立誓曰:‘若使此处宜立精舍,当愿神力即出佳泉。’乃以杖掘地,清泉涌出,遂畜为池,因构堂宇。”
雨花:《法华经》:“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古先生:《西升经》:“老子西升,开道竺乾。号古先生,善入无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李荣注:“竺乾者,西域之国名也,号古先生者,谓无上大道先天而生,故曰古先生,即老子之别号也。”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①
桃源一向绝风尘②,
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
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外青山如屋里③,
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④,
种松皆老作龙鳞⑤。
【校】
①昌,《唐诗鼓吹》作“丰”。
②一向,顾元纬本、凌本俱作“四面”,《唐诗正音》、《唐诗鼓吹》、《唐诗品汇》俱作“面面”。绝,《唐诗鼓吹》作“少”。
③外,一作“上”。
④著,《文苑英华》作“看”。
⑤诸本皆作“种松皆作老龙鳞”,今从《文苑英华》、《唐诗纪事》本。
【注】
凡鸟:《世说》:“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
看竹:《晋书·王徽之传》:“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便以此赏之,尽欢而去。”
闭户著书:《后汉书》:“王充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馀万言。”
同咏
裴迪
恨不逢君出荷蓑,
青松白屋更无他。
陶令五男曾不有,
蒋生三径任相过。
芙蓉曲沼春流满,
薜荔成帷晚霭多。
闻说桃源好迷客,
不如高枕眄庭柯①。
【校】
①枕,《唐诗纪事》作“卧”。
【注】
荷蓑:《小雅》:“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何、荷古通用。
五男:陶渊明《责子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三径:见七卷“求羊踪”注。
芙蓉:《楚辞章句》:“芙蓉,荷花也。”
薜荔:《楚辞·九歌》:“罔薜荔兮为帷。”《尔雅翼》:“薜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食之止心痛,亦缘木生,在屋曰昔耶,在墙曰垣衣。今薜荔叶厚实而圆,多蔓,好敷岩石上若罔,故云‘罔薜荔兮为帷’也。或夤缘上木,古木之上,有绝大者,开花结实,其实上锐而下平,外青而中瓤,经霜则瓤红而甘,乌鸟所啄,儿童亦食之,谓之木馒头,亦曰鬼馒头,其状如饼饵中馒头也,食之发瘴。”
庭柯:《归去来辞》:“引壶觞而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送方尊师归嵩山
仙官欲往九龙潭①,
旄节朱旛倚石龛②。
山压天中半天上,
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③,
夕阳彩翠忽成岚④。
借问迎来双白鹤,
已曾衡岳送苏耽。
【校】
①往,《文苑英华》作“住”。
②旄,顾元纬本、凌本俱作“毛”。
③杉松,凌本作“松杉”。
④彩,一作“苍”。
【注】
九龙潭:《一统志》:“龙潭在登封县东二十五里嵩顶之东,九潭相接,其深莫测。”《登封县志》:“九龙潭在太室东岩之半山巅,众水咸归于此,盖一大峡也。峡作九叠,每叠结为一潭,递相灌输。水色洞黑,其深无际,崖㟧险峻,波涛怒激。登临者至此,辄懔然生畏焉。有石记,戒人游龙潭者勿语笑,以黩神龙,龙怒则有雷恐。”
旄节:《真诰》:“老君佩神虎之符,带流金之铃,执紫毛之节,巾金精之巾。”《紫阳真人内传》:“衍门子乘白鹿,执羽盖,杖青毛之节,侍从十馀玉女。”
朱旛:刘孝绰诗:“月殿曜朱旛,风轮和宝铎。”
苏耽:成按:《水经注》、《洞仙传》所载苏耽事,皆无衡岳白鹤之说。唯葛洪《神仙传》有苏仙公,所载事迹略同,当是一人也。其传有云,“先生洒扫门庭,修饰墙宇,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侣当降。’俄顷之间,乃见天西北隅紫云氤氲,有数十白鹤飞翔其中,翩翩然降于苏氏之门,皆化为少年,仪形端美,如十八九岁,怡然轻举。先生敛容逢迎,乃跽白母曰:‘某受命当仙,被召有期,仪卫已至,当违色养。’即便拜辞”云云,岂即此事乎?
送杨少府贬彬州
明到衡山与洞庭,
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近①,
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
白头浪里出湓城②。
长沙不久留才子,
贾谊何须吊屈平。
【校】
①近,顾可久本、《唐诗鼓吹》俱作“客”,《唐诗正音》、《唐诗品汇》俱作“远”。
②出,《唐诗正音》作“见”。
【注】
彬州:《唐书·地理志》:彬州桂阳郡属江南西道。
衡山:《水经注》:“湘水又北径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容峰[1]。容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岣嵝山,为南岳也。”《括地志》:“衡山,一名岣嵝山,在衡州湘潭县西四十一里。”《方舆胜览》:“南岳,一名衡山,在潭州衡山县西三十里,晋因山以名郡。《湘中记》:‘度应斗衡位值离宫,故曰南岳,又名霍山。’《尔雅疏》:‘泰与岱、衡与霍,皆一山有二名。’《南岳记》:‘衡山者,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翼轸,钤总万物,故名衡山;下踞离宫,统摄火师,故号南岳。赤帝馆其岭,祝融宅其阳。逮于轩辕,以潜、霍二山副焉。’《长沙志》:‘轩翔耸拔九千馀丈,尊卑差次七十二峰。岩洞溪涧泉石之胜,交错于中。又有数十洞、十五岩、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六源、八桥、九井、三穿、三漏,此最著者。’”
北渚:《水经注》:“冯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县(冯溪)以托名焉。冯水带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楚辞》:“帝子降兮北渚。”
青草瘴:《广州记》:“地多瘴气,夏为青草瘴,秋为黄茅瘴。”王友琢崖谓:彬州、夏口皆在岭内,无有瘴气。“瘴”当是“涨”字之讹,盖谓青草湖之水涨耳。《元和郡县志》:“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巴陵县南七十九里,周回二百六十五里,俗云即古云梦泽也。”《一统志》:“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北连洞庭,南接潇湘,东纳汨罗之水。每夏秋水泛,与洞庭为一水,涸则此湖先干,青草生焉。”是其义矣。
湓城:《元和郡县志》:“隋文帝平陈,置江州总管,移理湓城。古之湓口城也,汉高帝六年灌婴所筑。”《太平寰宇记》:“江州初理豫章郡,后至成帝咸通元年移理湓城,即今郡是也。”《一统志》:“湓城,即今九江府治。”
贾谊:《汉书》:“天子议以贾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屈平:《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成按: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惟李供奉《巴陵赠贾舍人》诗云:“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与右丞此篇结句俱得忠厚和平之旨,可为用事翻案法。
[1] 容峰,当作“芙蓉”。
出塞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①,
白②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③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
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
汉家将赐霍嫖姚。
【校】
①城,《文苑英华》作“门”。
②白,一作“百”,非。天,《文苑英华》作“山”。
③驱,《文苑英华》作“驻”。
【注】
【原注】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
居延城:《汉书·地理志》:张掖郡有居延县,“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师古曰:“阚骃云:武帝使伏波将军路博德筑遮虏障于居延城。”《括地志》:“汉居延县故城在甘州张掖县东北千五百三十里。”《太平寰宇记》:“居延城,后汉为县,废城在今张掖县东北,本匈奴中地名也,亦曰居延塞。”
碛:《北边备对》:“幕者,漠也,言沙碛广漠,望之漠漠然也。汉以后史家变称为碛。碛者,沙积也,其义一也。”
护羌校尉:《汉官仪》:“护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
乘障:《汉书》:“上乃遣狄山乘障。”师古注:“乘,登也。登而守之。”障谓塞上险要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障蔽,以扞寇也。
破虏将军:《魏志》:“袁术表孙坚行破虏将军。”
渡辽:《汉书》:“辽东乌桓反,以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千骑[1]击之。”应劭曰:“当度辽水往击之,故以‘度辽’为官号。”《水经》:“大辽水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湘平县西,又东南过房县西,又东过海市县西,南入于海。”
靶:《说文》:“靶,辔革也。”
霍嫖姚:《汉书》:“霍去病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将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服虔注:票姚“音飘摇”。师古曰:“票音频妙反。姚音羊召反。票姚,劲疾之貌也。荀悦《汉纪》作‘票鹞’字。去病后为票骑将军,尚取‘票姚’之字耳。今读者音飘遥,则不当其义也。”然诗人多从服音。
成按:王弇州甚佳此作,谓非两犯“马”字,足当压卷。谢廷瓒《维园铅擿》以为“驱马”当作“驱雁”,引鲍照诗“秋霜晓驱雁”,阳衒之《洛阳伽蓝记》“北风驱雁,千里飞雪”为证。予谓“驱马”、“射雕”皆塞外射猎之事,若作“驱雁”,则与上下句全不贯串。诗中复字,初、盛名手往往不忌,以此擿为疮痏,未免深文。至欲改易一字以为全璧,亦如无意味画工,割蕉加梅,是则是矣,岂妙手所谓冬景哉!或谓刘梦得一诗用两“高”字,苏东坡一诗用两“耳”字,皆以解义不同,不作重复论。然观杜工部《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一诗,既云“江阁要宾许马迎”,又云“醉于马上往来轻”,两“马”字全无分别。古今诗律之细,必推老杜,杜亦不以此为忌,何必鳃鳃于是乎?
[1] 千骑,《汉书·昭帝纪》作“二千骑”。
听百舌鸟
上兰门外草萋萋,
未央宫中花里栖。
亦有相随过御苑①,
不知若个向金堤。
入春解作千般语,
拂曙能先百鸟啼。
万户千门应觉晓,
建章何必听鸣鸡。
【校】
①有,顾元纬本、凌本俱作“自”。
【注】
百舌鸟:高诱《淮南子》注:“反舌,百舌鸟也。能辨(反)〔变〕其舌,(变)〔反〕易其声,以效百鸟之鸣,故谓百舌。”
金堤:《子虚赋》:“媻姗勃窣上金堤。”师古注:“金堤,言水之堤塘坚如金也。”张衡《西京赋》:“周以金堤,树以杞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