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三十九首

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宴应制

侍从有邹枚,琼筵就水开①。

言陪柏梁宴,新下建章来②。

对酒山河满,移舟草树回。

文同丽日,驻景惜行杯。

【校】

①就,《唐诗品汇》作“向”。

②下,《文苑英华》作“自”。

【注】

供奉:《唐书》:“玄宗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

曲江:康骈《剧谈录》:“曲江池,本秦世隑洲。开元中疏凿,遂为胜景。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思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上巳即宴赐臣僚,京兆府大陈筵席,长安、万年两县以雄盛相较,锦绣珍玩无所不施,百辟会于山亭,恩赐太常及教坊声乐。池中备彩舟数只,惟宰相、三使、北省官与翰林学士登焉。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入夏则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渠,湛然可爱。好事者赏芳辰,玩清景,联骑携觞,亹亹不绝。”《长安志》:“升道坊龙华尼寺南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其深处下不见底。司马相如赋云‘临曲江之隑州’,盖其所也。”《雍录》:“唐曲江本秦隑州,至汉为宣帝乐游庙,亦名乐游苑,亦名乐游原。基地最高,四望宽敞。隋营京城,宇文恺以其地在京城东南隅,地高不便,故阙此地不为居人坊巷,而凿之为池,以厌胜之。又会黄渠水自城外南来,可以穿城而入,故隋世遂从城外包之入城为芙蓉池,且为芙蓉园也。长安中太平公主于原上置亭游赏,后赐宁、申、岐、薛王。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即此祓禊,帟幕云布,车马填塞,词人乐饮歌诗。汉武帝时,池周围六里馀;唐周七里,占地三十顷,又加展拓矣。地在城东南升道坊龙华寺之南。”

侍从:班固《西都赋》:“言语侍从之臣。”

邹枚:邹阳、枚乘也。《水经注》:“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

柏梁宴:《三辅黄图》:“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阙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得上。’”

建章:《三辅黄图》:“建章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丽日:庾信诗:“朱帘卷丽日,翠幕蔽重阳。”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①

杨子谈经所②,淮王载酒过。

兴阑啼鸟换③,坐久落花多。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④。

【校】

郭茂倩《乐府》采首四句入《近代曲辞》,题作《昆仑子》,《万首唐人绝句》亦同。

②所,《文苑英华》、《唐诗正音》、《唐诗品汇》俱作“处”,《万首唐人绝句》、《乐府诗集》俱作“去”。

③兴阑,《万首唐人绝句》作“醉来”。换,《唐诗正音》、《唐诗品汇》俱作“缓”。

④拥,一作“引”。

【注】

岐王:刘昫《唐书》:“惠文太子范,睿宗第四子也。初封郑王,寻改封卫王。长寿二年,随例却入阁,徙封巴陵郡王。睿宗践祚,改封岐王。开元初,拜太子少师,带本官,历绛、郑、岐三州刺史。八年,迁太子太傅。范好学工书,雅爱文章之士,士无贵贱,皆尽礼接待。与阎朝隐、刘庭琦、张谔、郑繇篇题唱和,又多聚书画古迹,为时所称。”

应教:魏晋以来,人臣于文字间有属和,于天子曰“应诏”,于太子曰“应令”,于诸王曰“应教”。

淮王:《汉书》:“淮南王安好学术,折节下士,招致英隽以百数。”

载酒:《汉书》:“扬雄家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玉珂:张华诗:“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

严城:何逊诗:“禁门俨犹闭,严城方警夜。”

艇斋诗话》:前人诗言落花有思致者三:王维“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李嘉祐“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荆公“细数落花应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

座客香貂满,宫娃绮幔张。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①。

积翠纱窗暗②,飞泉绣户凉。

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

【校】

①少,《文苑英华》作“吐”,非。

②暗,《文苑英华》作“透”。

【注】

香貂:江总诗:“香貂拜黻衮,花绶拂玄除。”

绮幔:司马相如《长门赋》:“张罗绮之幔帷兮。”《大般若经》:“张以绮幔,内施珠帐。”

和尹谏议史馆山池①

云馆接天居②,霓裳侍玉除。

春池百子外③,芳树万年馀。

洞有仙人箓,山藏太史书。

君恩深汉帝,且莫上空虚④。

【校】

①尹,《文苑英华》作“伊”非。

②云,一作“灵”。

③子,一作“草”,非。

④空,一作“云”。

【注】

尹谏议:刘昫《唐书》:“开元二十五年,道士尹愔为谏议大夫、集贤学士兼知史馆事。”宋祁《唐书》:“尹愔,秦州天水人。博学,尤通老子书。初为道士,玄宗尚玄言,有荐愔者,召对,喜甚,厚礼之,拜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兼修国史。固辞不起。有诏以道士服视事,乃就职,专领集贤、史馆图书。开元末卒。”

史馆:《长安志》:“史馆在门下省北。贞观三年,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又置史馆,以编国史。”

云馆:左思《吴都赋》:“虹蜺回带于云馆。”

天居:鲍照诗:“层阁肃天居。”

霓裳:《楚辞》:“青云衣兮白霓裳。”

玉除:曹植诗:“凝霜依玉除。”李善注:“玉除,阶也。《说文》曰:除,殿阶也。”

百子池:《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说:在宫内时,常以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

万年树:《西京杂记》:“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异。中有千年长生树十株,万年长生树十株。”

仙人箓:《隋书·经籍志》“道经”:“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受《上清箓》。箓皆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受者必先洁斋,然后赍金环,一并诸贽币,以见于师。师受其贽,以箓授之,仍剖金环,各持其半,云以为约。弟子得箓,缄而佩之。”陈子昂诗:“凤蕴仙人箓,鸾歌素女琴。”

太史书:《史记·太史公自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上空虚:葛洪神仙传》:“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帝即幸其庵,躬问之。帝曰:‘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公即抚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中,去地数丈,俯仰而答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臣民之有?’帝乃下车,稽首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小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直以暗昧,多所不了,惟愿道君有以教之。’公乃授素书二卷与帝,曰:‘熟研之,此经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注此经以来一千七百馀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言毕,失其所在。”

同崔员外秋宵寓直①

建礼高秋夜,承明候晓过。

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

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②。

更惭衰朽质,南陌共鸣珂。

【校】

①同,《文苑英华》作“和”。

②消,《文苑英华》作“开”。

【注】

寓直:成按:潘岳《秋兴赋序》云:“予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本以虎贲中郎将无省,故寄直于散骑省耳,后人则以直宿禁中为“寓直”矣。

曙钟:庾肩吾诗:“风长曙钟近,地迥洛城遥。”

珠斗:谓斗星相贯如珠。

绛河:《初学记》:“天河亦曰绛河。”

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高楼月似霜,秋夜郁金堂。

对坐弹卢女,同看舞凤凰。

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

结束平阳骑,明朝入建章。

【注】

杨驸马:按《唐书·公主列传》,玄宗二十九女,驸马杨姓者凡七人,未知孰是。

月似霜:梁元帝诗:“玄兔城前月似霜。”

郁金堂:沈佺期诗:“卢家少妇郁金堂。”

舞凤凰:张衡《东京赋》:“鸣女床之鸾鸟,舞丹穴之凤凰。”

少儿:《汉书》:“阳信长公主家僮卫媪,长女君孺,次女少儿,次女则子夫。”

小玉:鲍令晖有《代葛沙门妻郭小玉作》二首。又白居易诗“吴妖小玉飞作烟”,自注云:“夫差女小玉死后,形见于王,其母抱之,霏微若烟雾散空。”然观元微之诗“小玉上床铺夜衾”,李长吉诗“小玉开屏见山色”,与右丞同意,俱作侍儿解,未详。

平阳骑:《史记》:“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壮,为侯家骑,从平阳主。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宫幸上,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

成按:《汉书》:少儿初与霍仲孺通,生去病,后更为詹事陈掌妻。卫青初为平阳侯家骑,后青尊贵而平阳侯曹寿有恶疾,就国,上诏青尚平阳主。皆非驸马家美事,而右丞用之,盖唐时引事,初无顾忌若此也。

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贫居依谷口,乔木带荒村。

石路枉回驾,山家谁候门?

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①。

惟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②。

【校】

①烧,一作“绕”。

②“闻”字,疑是“间”字之讹。

【注】

虞部:刘昫《唐书·职官志》:工部有虞部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上。

蓝田别业:《一统志》:“辋川别业在西安府蓝田县西南辋谷,唐王维置别业于此。”

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①

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②。

桃源迷汉姓③,松树有秦官④。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

羡君栖隐处⑤,遥望白云端。

【校】

①台,凌本、《文苑英华》俱作“堂”。〇一作卢照邻诗。

②候,《文苑英华》作“俟”。

③源,一作“花”。

④树,顾元纬本、凌本俱作“径”。

⑤栖,凌本作“归”。

【注】

秦官:《艺文类聚》:“《汉官仪》曰:秦始皇上封泰山,逢疾风暴雨,赖得松树,因复其下,封为五大夫。”《初学记》:“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见在。”

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

公门暇日少,穷巷故人稀。

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

不知炊黍否,谁解扫荆扉?

君但倾茶椀,无妨骑马归。

【注】

少尹:《唐六典》:“京兆、河南、太原府尹一人,从三品,少尹二人,从四品下。”

公门:《东观汉纪》:“吴汉,南阳人。邓禹及诸将多荐举者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

篮舆:《晋书·陶潜传》:“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邀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闻)〔见〕,遂欣宴穷日。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曰:‘素有脚疾,向乘篮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舆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有羡于华轩也。”

炊黍:裴松之《三国志注》:“沐并字德信,河间人。始为名吏,有志介。尝过姊,姊为杀鸡炊黍而不留也。”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

纱帽乌皮几,闲居懒赋诗。

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

灵寿君王赐,雕胡弟子炊。

空劳酒食馔,特底解人颐

【注】

乌皮几:谢朓有《同咏座上玩器得乌皮隐几》诗。

六身:《左传》:“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师旷曰:‘七十三年矣。’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正义》云:“二画为首,六画为身,下首之二画并之,使如其身旁,则是生来日数也。因亥画似算位,故假之以为言。”

灵寿:《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孟康注:“扶老杖也。”服虔注:“灵寿,木名。”师古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

解人颐:《汉书》:“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如淳注:“解颐,使人笑不能止也。”

酬慕容上①

行行西陌返,驻幰问车公②。

挟毂双官骑,应门五尺僮。

老年如塞北,强起离墙东。

为报壶丘子,来人道姓蒙③。

【校】

①一作“酬慕容十一”。

②幰,刘本、顾可久本俱作“炉”,非。

③“姓”字,疑是“住”字之讹。

【注】

车公:《杜氏通典》:“车胤为桓温治中,有会不同,温辄云:‘无车公不乐。’”

官骑:《后汉书》:“将军赐官骑十人。”《晋书·王祥传》:“置官骑二十人。”

应门:《晋书·李密传》:“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壶丘子:《高士传》:“壶丘子林者,郑人也。道法甚优,列御寇师事之。”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①,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②,空知返旧林③。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④,渔歌入浦深。

【校】

①年,一作“来”。

②长,一作“良”。

③知,《文苑英华》作“如”。

④君,一作“若”。

喜祖三至留宿

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

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

行人返深巷,积雪带馀晖。

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

答王维留宿

祖咏

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何为?

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

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

语默自相对,安用傍人知?

酬贺四赠葛巾之作

野巾传惠好,兹贶重兼金。

嘉此幽栖物,能齐隐吏心①。

早朝方暂挂,晚沐复来簪②。

坐觉嚣尘远,思君共入林。

【校】

①齐,凌本作“高”。

②复,凌本作“更”。

【注】

兼金:赵岐《孟子注》:“兼金,好金也。其价兼倍于常者,故谓之兼金。”江淹诗:“承荣重兼金。”

晚沐:沈约诗:“晨趋游建礼,晩沐卧郊园。”李善注:“沐,休沐也。”

入林:《世说》:“谢公道豫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寄荆州张丞相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鸟①,何由寄一言。

【校】

①飞鸟,顾元纬本、凌本俱作“无雁”。

【注】

张丞相:刘昫《唐书》:“开元二十五年,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忤旨,㩧之殿庭,朝堂决杖死之。尚书右丞相张九龄以曾荐引子谅,左授荆州长史。”

所思竟何在:沈约《临高台》诗云:“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刘孝绰《棹歌行》云:“所思竟何在?相望徒盈盈。”首联全学其句。

荆门:盛宏之《荆州记》:“郡西溯江六十里,南岸有山,名曰荆门,北岸有山,名曰虎牙。二山相对,楚之西塞也。虎牙石壁红色,间有白文,如牙齿状。荆门上合下开,开达山南有门形,故因以为名。然唐人多呼荆州为荆门,文人称谓如此,不仅指荆门一山矣。”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校】

①转,顾可久本作“积”。

【注】

辋川:李肇《国史补》:“王维好释氏,故字摩诘。立性高致,得宋之问辋川别业,山水绝胜,今清源寺是也。”《雍录》:“辋川在蓝田县西南二十里,王维别墅在焉,本宋之问别圃也。”《陕西通志》:“辋川在蓝田县南峣山之口,去县八里。川口为两山之峡,随山凿石,计五里许。路甚险狭,过此豁然开朗,村墅相望蔚然,桑麻肥饶之地。四顾山峦掩映,似若无路,环转而南,凡十三区,其美愈奇。王摩诘别业在焉。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二十景,维日与裴迪游咏其间。旧有《辋川图》四幅,沈国华摹十二幅,举世宝之。”

墟里:陶潜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①

寒更传晓箭②,清镜览衰颜③。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④。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校】

①居,一作“处”。〇一作王劭诗。

②一作“寒更催唱晓”。

③览,一作“减”。

④门,一作“帘”。

【注】

袁安:《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馀。洛阳令自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

春芳歇:刘铄诗:“屡见流芳歇。”

王孙:《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①,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②。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③,归来且闭关④。

【校】

①清,《文苑英华》作“晴”。

②禽,《文苑英华》作“云”。

③高,《文苑英华》作“山”。

④闭,一作“掩”。

【注】

嵩山:按《元和郡县志》:“嵩高山,在河南府告成县西北二十三里,登封县北八里,亦名外方山,东曰太室,西曰少室,嵩高总名,即中岳也。山高二十里,周回一百三十里。”

长薄: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带华薄。”又《挽歌》:“按辔遵长薄。”李周翰注:“草木丛生曰薄。”

归辋川作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

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韦给事山居

幽寻得此地①,讵有一人曾。

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

庖厨出深竹,印绶隔垂藤。

即事辞轩冕,谁云病未能?

【校】

①幽寻,凌本作“寻幽”。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①,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②,红莲落故衣。

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校】

①树,凌本作“径”。

②嫩,顾元纬本作“绿”。

【注】

苍茫:庾信诗:“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

荜门:《左传》:“荜门圭窦之人。”杜预注:“荜门,柴门也。”《礼记》“荜门圭窬”,郑康成注:“荜门,荆竹织门也。”

莲衣:庾信诗:“莲浦落红衣。”

终南山①

太乙近天都②,连山到海隅③。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④。

【校】

①《文苑英华》作“终山行”。〇《乐府诗集》采此诗后四句作一首,题曰“睦州歌第一”。

②乙,一作“一”。

③山,《文苑英华》作“天”,误。到,一作“接”。

④水,《文苑英华》作“浦”。

【注】

太乙:张衡《西京赋》:“于前则终南太乙,隆崛崔崪。”李善注:“《汉书》曰:‘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五经要义》曰:‘太一一名终南山,在扶风武功县。’此云‘终南太一’,不得为一山明矣。盖终南,南山之总名;太一,一山之别号耳。”潘岳《西征赋》亦云:“面终南而背云阳,跨平原而连嶓冢。九嵕嶻嶭,太一巃嵸。”《唐书·地理志》:“京兆府武功县有太乙山,高十八里。”《一统志》:“太乙山在终南山南二十里,连亘秀特,上插云霄。”皆以终南、太一为二山也。右丞此作,则犹以太一为终南之别称耳。

青霭:江淹诗:“虚堂起青霭,崦嵫生暮霞。”

成按:《唐诗纪事》云:“或说此诗为议时之作,谓‘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言势焰盘据朝野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言有表而无其内也。‘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言恩泽偏也。‘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言畏祸深也。”其说甚凿。王友琢崕尝辟之曰:“诗有二义,或寄怀于景物,或寓情于讽谕,各有指归。乃好事之徒,每以附会为能,无论其诗之为兴、为赋、为比,而必曲为之说,曰此有为而言也,无乃矫诬实甚欤。试思此诗,右丞自咏终南,于人何预?而或者云云,若是彼飞燕兴谗于太白,蛰龙腾谤于眉山,又何怪焉?黄山谷谓:‘杜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斯言也,岂仅读杜者当奉为金科哉?”琢崕又言:“首句‘天都’字,依《淮南子》云:‘登太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右丞《韦氏逍遥谷宴集序》云:‘天都近者,王官有之。’韩昌黎《乌氏庙碑铭》云:‘作庙天都,以致其孝。’皆以天都为帝都之别称,乃或引《关中记》言‘终南山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天都’者,是失之踳矣。次句是言其与他山连接不断,直至海隅耳。文意极明显。乃或谓终南在陕境,去海极遥,‘到海隅’者,形容之辞,如此必指东方之海隅而言,则齐鲁之间,岂有终南之拳石在者,是失之拘执矣。‘分野’句,是极言山之广大,《陕志》谓终南山西起陇山,东逾商洛,绵亘千里有馀,南北亦然,其盘踞不止一州之地,则知天之分野,亦不专隶一舍。或谓中峰之北,为雍为井鬼,中峰之南,为梁为翼轸者,是失之臆撰矣。”其讨论曲当,不事挦撦,多此类。平日论诗,必因其自然之势,而不好为钩深索隐之言,以求苟异于人,多与予见吻合者。故集中诸家曲说,刊削殆尽,洗清之功,实多得其益焉。

辋川闲居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映①,白鸟向山翻。

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校】

①映,一作“拔”。

【注】

白社:《水经注》:“北则白社故里也,昔孙子楚会董威辇于白社,谓此矣。”《太平寰宇记》曰:“社里在洛阳故城建春门东,即董威辇旧居之地。”

於陵子:《高士传》:“陈仲子者,齐人也。其兄戴为齐卿,食禄万钟。仲子以为不义,将妻子适楚,居於陵,自谓於陵仲子。楚王闻其贤,欲以为相,遣使持金百镒,至於陵聘仲子。仲子出谢使者,逃去,为人灌园。”

桔槔:《韵会》:“桔槔,汲水机器。”

春园即事

宿雨乘轻屐,春寒着弊袍。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注】

宿雨:江总诗:“初晴原野开,宿雨润条枚。”

淇上即事田园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①,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②。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校】

①日隐,一作“白日”。

②猎,《瀛奎律髓》作“田”。

与卢象集朱家

主人能爱客①,终日有逢迎。

贳得新丰酒,复闻秦女筝。

柳条疏客舍,槐叶下秋城。

语笑且为乐,吾将达此生②。

【校】

①爱,凌本作“对”。

②达,凌本作“适”。

【注】

卢象:刘禹锡《卢象集序》:“尚书郎卢公讳象,字纬卿。始以章句振起于开元中,与王维、崔颢比肩骧首,鼓行于时。妍词一发,乐府传贵。由前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转右卫仓曹掾。丞相曲江公方执文衡,揣摩后进,得公深器之。擢为左补阙,河南府司录,司勋员外郎。名盛气高,少所卑下。为飞语所中,左迁齐、汾、郑三郡司马,入为膳部员外郎。时大盗起幽陵,入洛师,中夏衣冠不克归王所,为虏劫执,公堕胁从伍中。初谪果州长史,又贬永州司户,移吉州长史。天下无事,朝廷思用宿旧,征拜主客员外郎,道病留武昌,遂不起。”

贳:《汉书》:“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师古注:“贳,赊也。李登、吕忱并音式制反,而今之读者谓与‘射’同,乃引地名射阳其字作‘贳’以为证验,此说非也。”

新丰酒:梁元帝诗:“试酌新丰酒,遥劝阳台人。”

过福禅师兰若

岩壑转微径①,云林隐法堂。

羽人飞奏乐,天女跪焚香②。

竹外峰偏曙,藤阴水更凉。

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

【校】

①《文苑英华》作“岩壑带松径”,一本作“岩壑带茅径”。

②天,一本作“仙”。跪,凌本作“跽”。

【注】

兰若:即僧寺。《释氏要览》:“兰若,梵云阿兰若,或云阿练若,唐言无诤。《四分律》云空净处,《萨婆多论》云闲静处,《知度论》云远离处。”

羽人:《楚辞》:“仍羽人于丹丘。”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羽毛也。”

黎拾遗昕裴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①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②。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③。

【校】

①一本“裴”字下多“秀才”二字。

②向,刘本作“尚”。

③求,一作“牛”,误。

【注】

促织:《诗纪历枢》:“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促之候也。”郭璞尔雅注》:“蟋蟀,今促织也,亦名青。”

白法:释氏以恶法为黑法,善法为白法。《华严经》:“能普增长一切白法。”

狂象:《遗教经》:“又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涅槃经》:“譬如醉象,狂暴恶,多欲杀害。有调象师以大铁钩钩斲其项,即时调顺,恶心都尽。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贪欲瞋恚愚痴醉,故欲多造恶,诸菩萨等以闻法钩斲之令住,更不得起造诸恶心。”

玄言:《晋书》:“王衍妙善玄言,惟谈老庄为事。”

老龙:《庄子》:“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

求羊踪:《群辅录》“求仲、羊仲不知何许人,皆治车为业,挫廉逃名。蒋元卿之去兖州,还杜陵,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二人从之游,时人谓之‘二仲’。”谢灵运诗:“惟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①,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校】

①鹊,《唐诗品汇》作“雀”。

【注】

晚春:梁元帝《纂要》:“三月季春,亦曰暮春、末春、晚春。”

三径:《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上客:沈约诗:“匹彼露葵羮,可以留上客。”

黄发:《论衡》:“人少则发黑,老则发白,白久则黄。”颜师古《汉书》注:“黄发,老称,谓白发尽落,更生黄者。”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①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②,松风直似秋。

【校】

①感化寺,《文苑英华》作“化感寺”。

②林,顾可久本作“村”。

【注】

感化寺:按刘昫《唐书·方伎传》:感化寺在蓝田。

虎溪:《莲社高贤传》:“远法师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师每送客过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陆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因相与大笑。”《太平寰宇记》:“庐山有虎溪桥,远大师送客不过此桥。”

同咏

裴迪

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

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

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

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注】

灞陵:《长安志》:“灞陵故城在万年县东北二十五里灞水之东。《十三州志》曰:‘灞陵,秦襄王所筑芷阳也。汉文帝更名霸陵。莽曰水革。’《郡国志》曰:‘在通化门东二十里。秦襄王葬于其坂,谓之霸上。其城即秦穆公所筑。汉王元年十月,至霸上,子婴降。文帝后六年,宗正刘礼为将军,次霸上,文帝后葬其地,谓之霸陵,因为县。’晋改为霸城。后周建德二年省。”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注】

龙钟:《埤苍》:“龙钟,行不进貌。”

义心:《楞伽经》:“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

空病空:《维摩诘经》:“得是平等,无有馀病,惟有空病,空病亦空。”鸠摩罗什注:“上明无我无法,而未遣空。未遣空,则空为累,累则是病,故明空病亦空也。”

天眼:《法苑珠林》:“昔佛在世时,诸弟子中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翻译名义》:“天眼通者,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无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从报得,二从修得。”又云:“凡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

法身:僧肇《维摩诘经注》:“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超三界之表,绝有心之境。阴入所不能摄,称赞所不能及。寒暑不能为其患,生死无以化其体。故其为物也,微妙无象,不可为有;备应万形,不可为无;弥纶八极,不可为小;细入无间,不可为大。故能入生出死,通洞乎无穷之化,变现殊方,应无端之求。此二乘之所不识,补处之所不睹。况凡夫无目,敢措思于其间哉?聊依经诚言粗标其玄极耳。然则法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岂可近舍丈六而远求法身乎?”《涅槃经》:“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断取一切十方无量诸佛世界,悉内己身。其中众生悉无迫迮,亦无往返及住处想。”

同咏

裴迪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

烦暑自兹退①,清凉何所求。

【校】

①退,顾可久本作“适”。

【注】

安禅:《佛报恩经》:“山林树下,安禅静默。”

不染:《维摩诘经》:“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非求法也。”《华严经》:“不染世间一切法,而不断世间一切所作。”

郑果州相过①

丽日照残春②,初晴草木新。

床前磨镜客③,林里灌园人④。

五马惊穷巷⑤,双童逐老身⑥。

中厨办粗饭⑦,当恕阮家贫⑧。

【校】

①相,凌本作“见”。

②丽,刘本作“斜”。

③前,顾元纬本、凌本俱作“头”。

④林里,顾元纬本作“树下”,凌本作“花下”。⑤惊,《方舆胜览》作“过”。

⑥逐,《方舆胜览》作“送”。

⑦中厨,《文苑英华》作“厨中”。

⑧当恕,《文苑英华》作“常恐”。

【注】

果州:《唐书·地理志》:山南西道有果州南充郡。

磨镜客:《列仙传》:“负局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语似燕、代间人,常负磨镜局,徇吴市中炫,磨镜一钱。因磨之,辄问主人,得无有疾苦者,出紫丸药以与之,得者莫不愈。如此数十年。后大疫病,家至户到与药,活者万计,不取一钱。吴人乃知其真人也。”

五马:王琢崖所辑《李太白诗注》辨“五马”事极详悉,今载于此,云:五马之说,古今谈者不一。据《墨客挥犀》云:“世谓太守为‘五马’,人罕知其故事。或言《诗》云:‘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郑注谓‘《周礼》:“州长建旟。”汉太守比州长,法御五马’,故云。后见庞几先朝奉云:‘古乘驷马车,至汉时太守出,则增一马。’事见《汉官仪》也。”《演繁露》云:“太守五马,莫知的据。古乐府‘五马立踟蹰’,即其来已久。或言《诗》有‘良马五之’,侯国事也。然上言‘良马四之’,下言‘良马六之’,则或四或六,原非定制也。汉有驷马车,正用四马,而郑玄注《诗》曰:‘《周礼》:“州长建旟。”汉太守比州长,法御五马。’玄以州长比方汉州,大小相绝远矣。周之州乃反统隶于县,比汉太守品秩殊不侔,不足为据。然郑后汉时人,则太守之用五马,后汉已然矣。至唐白乐天《和春深二十首》诗曰:‘五匹鸣珂马,双轮画轼车。’至其自杭分司,有诗曰:‘钱塘五马留三匹,还拟骑游搅扰春。’杜诗亦曰:‘使君五马一马骢。’则是真有五马矣。若其制之所始,则未有知者。”按,今本《毛诗》郑注但云“《周礼》‘州长建旟’,谓州长之属”,不云“汉太守亦比州长,法御五马”,则其说舛矣。据师古《杜诗注》云:“昔王义之出守永嘉,庭列五马,后人遂据为太守事。”今按《晋书》及古今传记,羲之并未尝为永嘉太守,则其说亦谬也。宋人《五色线集》:“北齐柳元伯五子同时领郡,时五马参差于庭。”故时人呼太守为五马。今按古《罗敷行》已有“五马踟蹰”之句,则非自北齐始矣。《潘子真诗话》:“《礼》:天子六马,左右骖。三公九卿驷马,右骖。汉制,九卿则中二千石,亦右骖。太守驷马而已,其有加秩中二千石,乃右骖,故以‘五马’为太守美称。”《遯斋闲览》及《学林》云:“汉时朝臣,出使为太守增一马,故称‘五马’。”其说亦无他证,唯沈约《宋书》引《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后之太守,即古之诸侯,故有“五马”之称耳。此或近之。前之数说皆未的也。

双童:庾信诗:“五马遥相问,双童来夹车。”

中厨:古乐府《陇西行》:“谈笑未及竟,左顾敕中厨。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

阮家贫:《晋书》:“阮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贫。”

过香积寺①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②?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校】

①《文苑英华》以此诗为王昌龄作。

②深,《文苑英华》作“空”。

【注】

香积寺:《雍录》:“香积寺,吕图在子午谷正北微西。郭子仪肃宗时收长安,陈于寺北。唐本传云:‘距丰水,临大川。’大川者,沉水、交水、唐永安渠也。盖寺在丰水之东,交水之西也。吕图云:‘在镐水发源之北。’则近昆明池矣。”《长安志》:“《城南名胜古迹图》:香积寺在神谷原右。《唐昭陵图》:香积寺与麻池相近,菩提寺在其左,惠昭寺在其右,属醴泉县。”《陕西通志》:“香积寺在长安县神禾原上。”

咽:《北山移文》:“石泉咽而下怆。”

毒龙:《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

成按:此篇起句极超忽,谓初不知山中有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踪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高手,未易多觏。“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着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或谓上一句喻心境之空灵动宕,下一句喻心境之恬憺清凉,则未免求深反谬耳。“毒龙”宜作妄心譬喻,犹所谓心马情猴者,若会意作降龙实事用,失其解矣。

过崔驸马山池

画楼吹笛妓①,金椀酒家胡②。

锦石称贞女,青松学大夫。

脱貂贳桂酌③,射雁与山厨。

闻道高阳会,愚公谷正愚。

【校】

①画,一作“书”。

②椀,顾元纬本、凌本俱作“埒”。

③酌,顾元纬本、凌本俱作“醑”。

【注】

崔驸马:按《唐书·公主列传》,玄宗二十九女,驸马有崔惠童、崔嵩二人,未知孰是。

吹笛妓:《晋书》:“王恺尝置酒,导与敦俱在坐,有女妓吹笛。”

酒家胡:辛延年《羽林郎》诗:“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锦石:庾信诗:“锦石平砧面,莲房接杵腰。”

贞女石:《水经注》:“贞女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昼晦,忽化为石。斯诚巨异,难以闻信。但启生石中,挚呱空桑,抑斯类矣。物之变化,宁以理求乎?”

脱貂:《晋书》:“阮孚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尝以金貂换酒,为所司弹劾。”

桂醑:沈约《郊居赋》:“席布骍驹,堂流桂醑。”

高阳会:徐友逊斋谓用山简饮酒高阳池上事;胡友澹园谓用高阳里德星聚事;郭友培元谓用《左传》“八恺”事,借作才子字用,不必拘泥“会”字。三说皆得。

愚公谷:《说苑》:“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㹀牛,生子〔而〕大,(而)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送李判官赴江东①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校】

①江东,一作“东江”。

【注】

判官:按《唐书·百官志》:“节度、观察、团练、防御诸使,各有判官一人。”《杜氏通典》:“判官分判仓、兵、骑、胄四曹事,副使及行军司马通署。”

皇华使:杜预《左传注》:“《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之诗也。”

皂盖:《后汉·舆服志》:“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皂盖,朱两整。”

封章:《汉书》:“营平守节,屡奏封章。”

左语:扬雄《蜀纪》:“蜀之先代人民椎结左语,不晓文字。”

文身:《礼记》:“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颖达《正义》云:“文身者,谓以丹青文饰其身。”《汉书》:“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应劭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淮南子》:“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高诱注:“文身刻画其体肉,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

扬子:《方舆胜览》:“扬子江在真州扬子县南,与镇江分界。”《一统志》:“扬子江在扬州府仪真县南,经通、泰二州,入于海。”

富春:《一统志》:“富春江在杭州富阳县南,即浙江之上流。”

泣珠:《搜神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