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十六首

夷门歌

七雄雄雌犹未分①,

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

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

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

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奇谋②,

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③,

七十老翁何所求。

【校】

①七雄,《唐诗品汇》作“七国”。

②奇,《唐诗正音》作“良”。

③颈,《唐诗正音》、《唐诗品汇》俱作“头”。

【注】

夷门:《史记》:“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弊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立久,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侯生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魏安厘王二十年,秦兵围邯郸。公子姊为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留军壁邺,实持两端以观望。公子数请魏王,魏王不听。公子乃请宾客,约车骑百馀乘,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侯生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盗晋鄙兵符与公子。侯生曰:‘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颈)〔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遂将晋鄙军击秦军。秦军解去,救邯郸,存赵。”

七雄:张衡《东京赋》:“七雄并争。”薛综注:“七雄谓韩、魏、燕、赵、齐、秦、楚也。”

雄雌:东方朔《答客难》:“并为十二国,未有雄雌。”[1]

意气:谢承《后汉书》:“杨乔曰:侯生为意气刎颈。”

七十老翁:《晋书·段灼传》:“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

成按:“夷门抱关”、“屠肆鼓刀”,点化二豪之语,对仗天成,已征墨妙。末句复借用段灼理邓艾语,尤见笔精。使事至此,未许后人步骤。

[1] 未有雄雌,《史记》、《汉书》、《文选》等皆作“未有雌雄”。

新秦郡松树歌

青青山上松,

数里不见今更逢。

不见君,心相忆,

此心向君君应识。

为君颜色高且闲,

亭亭迥出浮云间。

【注】

新秦郡:《唐书·地理志》:“关内道有麟州新秦郡。开元十二年,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十四年废,天宝元年复置。”

青雀歌

青雀翅羽短,

未能远食玉山禾。

犹胜黄雀争上下,

唧唧空仓复若何。

【注】

青雀:《尔雅》:“桑扈窃脂。”郭璞注:“俗谓之青雀,觜曲,食肉,好盗脂膏,因名云。”

玉山禾:鲍照《空城雀》诗:“诚不及青鸟,远食玉山禾。”

空仓:庾信诗:“饥噪空仓雀,寒惊懒妇机。”

同咏

卢象

啾啾青雀儿,

飞来飞去仰天池。

逍遥饮啄安涯分,

何假扶揺九万为。

【注】

扶摇:《庄子》:“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陆德明注:“司马彪云:上行风谓之扶摇。”《尔雅》云:“扶摇谓之飙。”郭璞云:“暴风从下上也。”

同咏

王缙

林间青雀儿,

来往翩翩绕一枝。

莫言不解衔环报,

但问君恩今若为。

【注】

衔环:《齐谐记》:“弘农杨宝性慈爱。年九岁,至华阴山,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堕逐树下,伤瘢甚多,宛转复为蝼蚁所困。宝怀之以归,置诸梁上,夜闻啼声甚切,亲自照视,为蚊所啮,乃移置巾箱中,啖以黄花。逮十馀日,毛羽成,飞翔朝去,暮来宿巾箱中,如此积年。忽与群雀俱来,哀鸣绕堂,数日乃去。是夕,宝三更读书,有黄衣童子曰:‘我王母使者,昔使蓬莱,为鸱枭所搏,蒙君之仁爱见救,今当受使南海。’别以四玉环与之,曰:‘令君子孙洁白,且从登三公事,如此环矣。’宝之孝大闻天下,名位日隆。子震,震生秉,秉生彪,四世三公。”

同咏

崔兴宗

青扈绕青林,

翩翾陋体一微禽。

不应常在藩篱下,

他日凌云谁见心?

【注】

青扈:谢朓诗:“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

翩翾:张华《鹪鹩赋》:“育翩翾之陋体兮,无玄黄以自贵。”刘良注:“翩翾,小飞貌。”

藩篱:张华《鹪鹩赋》:“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

同咏

裴迪

动息自适性,

不曾妄与燕雀群。

幸忝鸳鸾早相识,

何时提携致青云。

【注】

燕雀群:《史记》:“凤凰不与燕雀为群。”

陇头吟①

长城少年游侠客②,

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③,

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

驻马听之双泪流④。

身经大小百馀战⑤,

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

节旄空尽海西头⑥。

【校】

①一作“边情”。

②城,顾元纬本、《河岳英灵集》俱作“安”。

③迥,《唐诗品汇》作“尚”。

④泪,一作“涕”。

⑤身,《唐诗品汇》作“曾”。

⑥空尽,一作“零落”,《河岳英灵集》作“落尽”,《唐诗品汇》作“空落”。海西,《唐文粹》作“海南”。

【注】

陇头吟:《乐府诗集》:“《陇头》,一曰《陇头水》。《通典》曰:‘天水郡有大阪,名曰陇坻,亦曰陇山,即汉陇关也。’《三秦记》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

戍楼:庾信诗:“戍楼侵岭路,山村落猎围。”

太白:《晋书》:“太白进退以候兵,高埤迟速,静躁见伏,用兵皆象之,吉。其出西方,失行,夷狄败;出东方,失行,中国败。未尽期日,过参天,病其对国。若经天,天下革,民更王,是谓乱纪,人众流亡。”

陇关:章怀太子《后汉书》注:“陇关,陇山之关也。今名大震关,在今陇州汧源县西。”

关西老将:《后汉书》:“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大小战:袁宏后汉纪》:“汉祖与项羽战大小百馀。”

麾下:《史记》:“灌夫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正义》曰:“麾,谓大将之旗。”

偏裨:《汉书》:“大将军出必有偏裨,所以扬威武,参计策。”

万户侯:《汉书》:“文帝曰:‘惜李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苏武:《汉书·昭帝纪》:“栘中监苏武使匈奴,留单于庭十九岁乃还,奉使全节,以武为典属国,赐钱百万。”如淳注:“以其久在外国,知边事,故令典主诸属国。”师古曰:“典属国,本秦官,汉因之,掌归义蛮夷。”苏武本传:“匈奴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食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海西头:隋炀帝诗:“淮南江北海西头。”

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

步行夺取胡马骑①。

射杀山中白额虎②,

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

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

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

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③,

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④,

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傍时卖故侯瓜,

门前学种先生柳。

茫茫古木连穷巷⑤,

寥落寒山对虚牖⑥。

誓令疏勒出飞泉,

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

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⑦,

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

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⑧,

耻令越甲鸣吾君⑨。

莫嫌旧日云中守,

犹堪一战立功勋⑩。

【校】

①取,《乐府诗集》作“得”。

②山中,一作“中山”,一作“阴山”。

③便,凌本作“更”。

④箭,当作“雀”。

⑤茫茫,顾元纬本、凌本、《文苑英华》、《唐诗品汇》俱作“苍茫”。连,一作“迷”。

⑥寥,一作“辽”。

⑦三,刘本、顾可久本、《唐诗品汇》俱作“山”,误。

⑧大,刘本、凌本、顾可久本、《唐诗品汇》俱作“天”。

⑨耻,《唐诗品汇》作“敢”。吾君,刘本、《乐府诗集》、《唐诗正音》、《唐诗品汇》俱作“吴军”,误。

⑩立,《唐诗正音》作“树”,《乐府诗集》、《文苑英华》作“取”。

【注】

白额虎:《晋书》:“周处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

黄须儿:刘孝标《世说》注:“《魏略》曰: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太祖卞太后第二子,性刚勇而黄须。北讨代郡,独与麾下百馀人突虏而走。太祖闻曰:‘我黄须儿可用也。’”

转战:转战,谓相驰逐战斗也。《后汉书》:“逾越险阻,转战千里。”

虏骑:曹植诗:“虏骑数迁移。”

蒺藜:《六韬》:“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走骑。”《埤雅》:“蒺藜布地蔓生,子有三角,刺人,状如菱而小。今兵家乃铸铁为之,以梗敌路,亦呼蒺藜。”

天幸:《汉书》:“霍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按,“天幸”乃去病事,今指卫青,盖误用也。

数奇:《史记·李广传》:“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元狩四年,广从大将军青击匈奴。青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如淳注:“数为匈奴所败,奇为不偶也。”《索隐》曰:“案,服虔云:‘作事数不偶也。’”《宋景文公笔记》:“《汉书·李广传》‘数奇’注,切为所角反,故学者皆曰‘数奇’音朔。孙宣公奭,当世大儒,亦从曰‘数’。后予得江南本,乃所具反,由是复观颜注,乃颜破朔从所具反,云世人不之觉。”《齐东野语》:“《李广传》‘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注:‘奇,不偶也,言广命只不偶也。数,音所角切;奇,居宜切。’宋景文以为江南本《汉书》‘数’乃所具切,‘角’字乃‘具’字之误耳。然或以为疑。余因考《艺文类聚》、《冯敬通集》‘吾数奇命薄’,《唐文粹》徐敬业诗‘数奇良可叹’,王维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杜甫诗‘数奇谪关塞,道广存箕颍’,罗隐诗‘数奇当自愧,时薄欲何干’,东坡诗‘数奇逢恶岁,计拙集枯梧’,观其偶对,则数为命数,非疏数之数,音所具切明矣。”

全目:鲍照诗:“惊雀无全目。”李善注:“《帝王世纪》曰:帝羿有穷氏与吴贺北游,贺使羿射雀,羿曰:‘生之乎?杀之乎?’贺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误中右目,羿抑首而愧,终身不忘。故羿之善射,至今称之。”

左肘:见三卷“杨枝肘”注。

故侯瓜:《史记》:“邵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

疏勒:《后汉书》:“耿恭以疏勒城旁有涧水可固,乃引兵据之。匈奴来攻恭,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颍川:《史记》:“灌夫为人刚直使酒,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师古曰:“使酒,因酒而使气也。”[1]

贺兰山:《元和郡县志》:“贺兰山在灵州保静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其山阿东望云中,形势相接,迤逦向北,经灵武县,又西北经保静西;又北经定远城西,又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从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约长五百馀里,直边城之拒防山之东。”

羽檄:《汉书·高帝纪》:“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魏武奏事云:“今边有警,辄露檄插羽。”陆倕《石阙铭》:“羽檄交驰,军书狎至。”

节使:刘孝威诗:“边城多警急,节使满郊衢。”

三河:《史记·货殖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水经注》:“韦昭曰:河南、河东、河内为三河也。”

五道:《汉书·常惠传》:“汉大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匈奴传》:“遣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四万馀骑,出西河;度辽将军范明友三万馀骑,出张掖;前将军韩增三万馀骑,出云中;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三万馀骑,出酒泉;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三万馀骑,出五原;凡五将军,兵十馀万骑,出塞各二千馀里。”

星文:见十四卷“七星文”注。

燕弓:顾可久谓“燕弓”合作“天弓”,引弧九星为天弓为解;“天将”合作“燕将”,引安禄山反范阳为解。成按:《列子》云:“纪昌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左思《魏都赋》云:“燕弧盈库而委劲。”李周翰注:“燕弧角弓出幽燕地。”则燕弓之见称于世久矣。故温飞卿诗亦有“燕弓弦劲霜封瓦”之句,不得疑其字之误也。天将,自当依《文苑英华》、《唐文粹》、《乐府诗集》本作“大将”为是。

越甲:《说苑》:“越甲至齐,雍门子狄请死之。齐王曰:‘鼓铎之声未闻,矢石未交,长兵未接,子何务死之?为〔人臣之礼邪〕?’雍门子狄对曰:‘昔者王田于囿,左毂鸣,车右请死之,王曰:“子何为死?”车右曰:“为其鸣吾君也。”王曰:“左毂鸣者,工师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车右曰:“臣不见工师之乘,而见其鸣吾君也。”遂刎颈而死,知有之乎?’齐王曰:‘有之。’雍门子狄曰:‘今越甲至,其鸣吾君,岂左毂之下哉?车右可以死左毂,而臣独不可以死越甲也?’遂刎颈而死。是日,越人引甲而退七十里,曰:‘齐王有臣钧如雍门子狄,拟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甲而归。齐王葬雍门子狄以上卿之礼。”

云中守:《汉书·冯唐传》:“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乃拊髀曰:‘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上曰:‘公何以言吾不能用颇、牧也?’唐曰:‘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军市租尽以给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杀牛,以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及云中之塞。虏尝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符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吏奉法必用。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是言之,陛下虽得李牧,不能用也。’文帝悦。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1] 此条实为《汉书·灌夫传》注文。

燕支行

汉家天将才且雄①,

来时谒帝明光宫②。

万乘亲推双阙下,

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

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③,

朝廷不数贰师功④。

赵魏燕韩多劲卒,

关西侠少何咆勃⑤。

报仇只是闻尝胆,

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白日寒,

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

鸣笳乱动天山月⑥。

麒麟锦带佩吴钩,

飒踏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

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

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须令赴汤火⑦,

终知上将先伐谋⑧。

【校】

①天,顾元纬本、《唐诗品汇》俱作“大”。

②来时,一作“时来”。

③纔,凌本作“才”。

④不,《唐文粹》、《乐府诗集》俱作“莫”。

⑤勃,刘本、顾可久本、《唐诗品汇》俱作“”,非。

⑥天,《乐府诗集》作“关”。

⑦须,顾元纬本、凌本俱作“虽”。

⑧先伐谋,《唐文粹》、《乐府诗集》俱作“伐谋猷”。

【注】

【原注】时年二十一。

燕支:《史记》:“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馀里,击匈奴,得胡首虏骑万八千馀级。”《元和郡县志》:“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南五十里,东西百馀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与祁连同。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杨炎《燕支山神宁济公祠堂碑》:“西北之巨镇曰燕支,本匈奴王庭。昔汉武纳浑邪,开右地,置武威、张掖,而山界二郡之间连峰委会,云蔚黛起,积高之势,四向千里。”

亲推:《史记》:“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双阙:《尔雅》:“观谓之阙。”郭璞注:“宫门双阙。”邢昺疏:“《周礼·太宰》:‘正月之吉,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郑众云:‘象魏,阙也。’刘熙释名》云:‘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白虎通》云:‘阙是阙疑。义又相兼。’然则其上县法象、其状巍巍然高大谓之象魏,使人观之谓之观也。是观与象魏、阙一物而三名也。以门之两旁相对为双,故名双阙。”《雍录》:“阙之得名也,以其立土为高,夹峙宫门两旁,而中间阙然也。《周官》象魏、《春秋》两观,皆其物矣。秦始皇表南山为阙,取峰峦凹处名之为阙也。东晋寓金陵,或欲造阙,王导指牛首山曰:‘此天阙也。’则阙之为制可想矣。”

千官:《荀子》:“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

五陵:班固《西都赋》:“南望杜灞,北眺五陵。”按,李善、刘良注:宣帝之杜陵、文帝之霸陵,此二陵皆在南。高帝之长陵、惠帝之安陵、景帝之阳陵、武帝之茂陵、昭帝之平陵,此五陵皆在北。

辞甲第:《汉书·霍去病传》:“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霍光传》:“赐甲第一区。”陆机诗:“甲第崇高闼。”李善注:“《汉书音义》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甲第。”李周翰注:“甲第第一宅也。”

玉塞:《晋书·载记》:“控弦玉塞,跃马金山。”

卫霍:《汉书》:“遣大将军卫青、霍去病攻祁连,绝大漠,穷追单于,斩首十馀万级。”

贰师:《史记》“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

劲卒:《晋书·谢万传》:“诸将皆劲卒。”

咆勃:潘岳《西征赋》:“出申威于河外,何猛气之咆勃。”李善注:“咆勃,怒貌也。”

尝胆:《史记》:“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刮骨:《三国志》:“关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疮虽愈,每至阴雨,骨尝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侯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

画戟:《韵会》:“《说文》:‘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也。’徐曰:‘谓戟小支上向则为戟,平之则为戈。’一曰,戟偏距为戈。”《增韵》:“双枝为戟,单枝为戈。”

雕戈:《国语》:“穆公衡雕戈出见使者。”韦昭注:“雕,镂也。”

大旆:《左传》:“亡大旆之左旃。”杜预注:“大旆,旗名。”

叠鼓:谢朓诗:“叠鼓送华輈。”李善注:“小击鼓谓之叠。”张铣注:“叠鼓,其声重叠也。”

瀚海:《史记》:“禅姑衍,临瀚海而还。”如淳注:“瀚海,北海名。”《正义》曰:“按,瀚海自一大海名,群鸟解羽伏乳于此,因名也。”

鸣笳:魏文帝《与吴质书》:“从者鸣笳以启路。”谢灵运诗:“鸣笳发春渚,税銮登山椒。”李周翰注:“笳,箫也。”

天山:《史记正义》:“天山一名白山,今名(折)〔初〕漫罗山,在伊吾县北百二十里。”《史记索隐》:祁连山:“《西河旧事》云:‘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百馀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养。’一名天山,亦曰白山也。”晋灼《汉书》注:“天山在西域,近蒲类国,去长安八千馀里。”《北边备对》:“天山即祁连山也,又名时漫罗山,又名祁漫罗山,盖虏语谓为祁连也、时漫罗也、祁漫罗也,皆天也。”《通典》、《元和志》于张掖县既著祁连山矣,而伊、西、庭三州皆有此山,则是自甘肃张掖而西至于庭州,相去三千五六百里,而天山皆能周遍其地,此山亦广长矣。

吴钩:鲍照诗:“锦带佩吴钩。”李周翰注:“吴钩,钩类,头少曲。”《吴越春秋》:“阖闾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王曰:‘为钩者众,而子独求赏,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作钩者曰:‘吾之作钩也,贪而杀二子,衅成二钩。’王乃举众钩以示之,〔曰〕:‘何者是也?’王钩甚多,形体相类,不知其所在。于是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着父之胸。吴王大惊曰:‘嗟乎!寡人诚负于子。’乃赏百金。”

青骊:《尔雅·释(马)〔畜〕》云:“青骊,駽。”邢昺疏:“舍人曰:‘青骊马,今名駽马也。’孙炎曰:‘色青黑之间,青毛、黑毛相杂者名駽。’今之铁骢也。”

紫骝:赤色马,唐人谓之“紫骝”,后人改呼“枣骝”。

天骄:《汉书》:“胡者,天之骄子也。”

断臂:《汉书》:“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域,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月支头:《史记》:“匈奴破月支王,以其头为饮器。”

一当百:《后汉书·光武帝纪》:“诸将既经累捷,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

赴汤火:《汉书·晁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上将:《淮南子》:“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

伐谋:《孙子》:“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去津①。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不见人②。

山口潜行始隈隩,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③。

樵客初传汉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④,

竞引还家问都邑⑤。

平明闾巷扫花开,

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更闻成仙遂不还⑥。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⑦。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壑今来变⑧。

当时只记入山深,

青溪几度到云林⑨。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校】

①去,《唐文粹》、《方舆胜览》、《乐府诗集》俱作“古”。

②不见,《文苑英华》、《唐文粹》、《方舆胜览》、《乐府诗集》俱作“忽值”。

③《方舆胜览》作“近入千花映烟竹”。

④惊,《文苑英华》作“忽”。

⑤都,《唐诗正音》作“乡”。

⑥更闻,刘本、顾可久本、《乐府诗集》、《唐诗品汇》俱作“更问”,《文苑英华》、《唐文粹》、《方舆胜览》俱作“及至”。遂,《文苑英华》、《唐文粹》、《方舆胜览》俱作“去”。

⑦中,刘本、顾可久本俱作“上”。

⑧峰,《文苑英华》作“岑”。

⑨度,一作“曲”。

【注】

【原注】时年十九。

隈隩:《玉篇》:“隈,水曲也。”“隩,水涯也。”

房栊:班婕妤赋:“房栊虚兮风泠泠。”师古注:“栊,疏槛也。”左思《吴都赋》:“房栊对櫎,连阁相经。”李善注:“《说文》曰:‘栊,房室之疏也。’”

平明:《楚辞》:“平明发兮苍梧。”

桃花水:《汉书》:“来春桃花水盛。”师古注:“《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花。’盖桃方花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甚长,故谓之桃花水耳。而《韩诗传》云:‘三月桃花水。’”

东坡谓:“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民居三十馀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亦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尝意天壤之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其说甚正,乃后之诗人文士往往以为神踪仙境,如韩退之诗云“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尤荒唐”,刘禹锡云“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皆失之矣。右丞此诗亦未能免俗。

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

才可颜容十五馀。

良人玉勒乘骢马,

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

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

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

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

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

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

妆成只是薰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

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

贫贱江头自浣纱。

【校】

①一作“十八”。

【注】

【原注】时年十六①。

洛阳女儿: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对门居:梁武帝乐府:“谁家女儿对门居。”

玉勒:庾信《华林园马射赋》:“控玉勒而摇星,跨金鞍而动月。”

金盘:《陌上桑古辞》:“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1]

七香车:梁简文帝《乌栖曲》:“青牛丹毂七香车。”

九华帐:鲍照《行路难》:“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桃之锦衾。”九华,疑是古时花式之名。

季伦:《晋书》:“石崇字季伦,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崇、恺争豪如此。武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嫉己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条干绝俗,光彩耀日,如恺比者甚众,恺怳然自失矣。”

碧玉:梁元帝诗:“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

九微火:何逊诗:“月映九微火,风吹百和香。”

理曲:《古诗》:“当户理清曲。”徐陵玉台新咏序》:“五日犹赊,谁能理曲?”

赵李:阮籍诗:“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颜延年注:“赵,汉成帝赵后飞燕也;李,汉武帝李夫人也。并以善歌妙舞幸于二帝。”成按:《汉书·谷永传》云:“成帝数为微行,多近幸小臣,赵、李从微贱专宠,皆皇太后与诸舅夙夜所常忧。”此指赵飞燕、李平二女宠而言也。又《叙传》云:“会许皇后废,班婕妤供养东宫,进侍者李平为婕妤,而赵飞燕为皇后。自大将军薨后,富平、定陵侯张放、淳于长等始爱幸,出为微行,行则同舆执辔;入侍禁中,设宴饮之会,及赵、李诸侍中皆引满举白,谈笑大噱。”此则指赵、李二家之戚属言也。籍所引,正借用为贵戚事,而颜延年以赵飞燕、李夫人当之,误矣。刘孟会则以为当时实有此人,不必求其谁,何更属臆见。杨用修误读“小臣赵李”为句,又改易“专”字作“尊”字,以为即成帝尝与微行者,亦失之。

颜如玉:《古诗》:“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1] “就我”二句,当是辛延年《羽林郎》中诗句,《陌上桑古辞》系赵氏误记。

黄雀痴

黄雀痴,黄雀痴,

谓言青鷇是我儿。

一一口衔食,养得成毛衣。

到大啁啾解游飏,

各自东西南北飞。

薄暮空巢上,

羁雌独自归。

凤凰九雏亦如此,

慎莫愁思憔悴损容辉。

【注】

鷇:邢昺《尔雅疏》:鸟子生须母哺而食名“鷇”,谓燕雀之属也,《史记》“赵武灵王探雀鷇而食之”是也。鸟生子而能自噣食者名“雏”,谓鸡雉之属也,《礼记·内则》云“雏尾不盈握弗食”是也。

羁雌:枚乘七发》:“朝则鹂黄鳱鴠鸣焉,暮则羁雌迷鸟宿焉。”吕延济注:“羁雌,孤鸟也。”

九雏:古《陇西行》:“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榆林郡歌

山头松柏林,

山下泉声伤客心。

千里万里春草色,

黄河东流流不息。

黄龙戍上游侠儿,

愁逢汉使不相识。

【注】

榆林郡:《唐书·地理志》:关内道有胜州榆林郡。

黄河:《通典》:“榆林郡北至黄河五里。”

黄龙戍:梁元帝诗:“黄龙戍北花如锦,玄兔城前月似霜。”萧子显诗:“遥看白马津上吏,传道黄龙征戍儿。”《宋书》:“冯跋自号燕王,以其治黄龙城,故谓之黄龙国。”

游侠儿:曹植诗:“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问寇校书双溪

君家少室西,为复少室东,

别来几日今春风。

新买双溪定何似,

馀生欲寄白云中①。

【校】

①似,凌本作“事”。

【注】

校书:按《唐书·百官志》:弘文馆有校书郎二人,集贤殿书院有校书四人,秘书省有校书郎十人,著作局有校书郎二人,崇文馆有校书郎二人,司经局有校书四人,俱九品官。

少室:《元和郡县志》:“少室山,在河南府告成县西北五十里,登封县西十里。高十六里,周回三十里。”

寄崇梵僧

崇梵僧,崇梵僧,

秋归覆釜春不还。

落花啼鸟纷纷乱,

涧户山窗寂寂闲。

峡里谁知有人事,

郡中遥望空云山。

【注】

崇梵僧:《江邻几杂志》:“王右丞《济州》诗云‘汶阳归客’,司马君实云:‘其地则唐济、郓州,今易地矣。’又《崇梵僧》诗,初谓是僧名,乃寺名,近东阿覆釜村。”

涧户:《北山移文》:“涧户摧绝无与归。”

同崔傅答贤弟

洛阳才子姑苏客,

桂苑殊非故乡陌①。

九江枫树几回青,

一片扬州五湖白。

扬州时有下江兵,

兰陵镇前吹笛声。

夜火人归富春郭,

秋风鹤泪石头城。

周郎陆弟为俦侣,

对舞前溪歌《白苎》。

曲几书留小史家②,

草堂棋赌山阴墅。

衣冠若话外台臣,

先数夫君席上珍。

更闻台阁求三语,

遥想风流第一人。

【校】

①桂苑,凌本作“杜苑”,刘本、顾可久本、《唐诗品汇》俱作“杜宛”,《唐诗正音》作“桂宛”,俱非。故,《唐诗正音》作“旧”。

②史,《唐诗品汇》作“吏”。

【注】

洛阳才子:潘岳《西征赋》:“贾生洛阳之才子。”

姑苏:《太平寰宇记》:“隋平陈,改吴州为苏州,盖因州西有姑苏山,以为名。姑苏山一名姑胥山,在吴县西三十五里,连横山之北。《越绝书》云:‘吴地胥门外有九曲路,阖庐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湖中,窥百姓。’《淮南子》亦谓之‘姑馀’。”

桂苑:《太平寰宇记》:“桂林苑,吴立,在升州上元县北四十里落星山之阳。《吴都赋》云‘数军实于桂林之苑’,即此也。”

故乡陌:谢朓诗:“叹息东流水,如何故乡陌。”

九江:《尚书》:“荆州九江孔殷。”孔安国《传》云:“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孔颖达《正义》云:“《传》以江是此水大名,九江谓大江分而为九,犹大河分为九河,故言‘江于此州之界分为九道’。郑云:‘殷,犹多也。九江从山溪所出,其孔众多。《地理志》:九江在今庐江浔阳县南,皆东合于大江。’如郑此义,九江各自别源,其源非大江也,下流合于大江耳。然则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或从江分出,或从外合来,故孔、郑各为别解。应劭注《地理志》云‘江自浔阳分为九道’,符于孔说。”陆德明《经典释文》:“九江,《浔阳地记》云:一曰乌白江,二曰蚌江,三曰乌江,四曰嘉靡江,五曰畎江,六曰源江,七曰廪江,八曰提江,九曰箘江。张须元《缘江图》云:一曰三里江,二曰五州江,三曰嘉靡江,四曰乌土江,五曰白蚌江,六曰白乌江,七曰箘江,八曰沙提江,九曰廪江。参差随水,长短或百里,或五十里,始于鄂陵,终于江口,会于桑落洲。《太康地记》曰: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方舆胜览》:“《晁氏志》:太湖一湖而名曰五湖,昭馀祁一泽而名曰九泽,九江一水而名曰九江。”

五湖:《水经注》:“江南东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贵湖、上湖、滆湖也。郭景纯《江赋》曰‘注五湖以漫漭’,盖言江水经纬五湖,而包注太湖也。是以左丘明述《国语》曰‘越伐吴,而战于五湖’是也。又‘范蠡灭吴,返至五湖而辞越’,斯乃太湖之摄通称也。虞翻曰:‘是湖有五道,故曰五湖。’韦昭曰:‘五湖,今太湖也。’《尚书》谓之震泽,《尔雅》以为具区,方圆五百里。”《初学记》:“《周官》:‘扬州其浸五湖。’按,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里,故以“五湖”为名。或说以太湖、射贵湖、上湖、洮湖、滆湖为五湖。’按《国语》‘吴、越战于五湖’,直在笠泽一湖中战耳,则知或说非也。”《史记正义》:“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咠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一统志》:“太湖在苏州府城西南五十里,《禹贡》谓之震泽,《周官》、《尔雅》谓之具区,《史记》、《国语》谓之五湖,《图经》以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为五,魏韦昭以胥湖、蠡湖、洮湖、滆湖与太湖为五,吴虞翻云‘水通五道,谓之五湖’。其地跨苏、常、嘉、湖四府界。”

下江兵:《汉书》:“是时,南郡张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云杜绿林,号曰下江兵,众皆万馀人。”

兰陵镇:《一统志》:“兰陵城在常州府城北八十里万岁镇西南。”

富春郭:《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有富春县。《水经注》:“浙江又东北入富阳县,故富春也,晋后名春,改曰富阳也。”谢灵运诗:“宵济鱼浦潭,旦及富春郭。”[1]

石头城:《丹阳记》:“石头城,吴时悉土坞。义熙初始加砖累甓,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亦谓之石首城也。”伏韬《北征记》:“石头城,建康西界临江城也。”《元和郡县志》:“石头城在上元县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吴改为石头城。建安十六年,吴大帝修筑以置财宝军器,有戍,《吴都赋》云‘戎车盈于石城’是也。诸葛云‘钟山龙盘,石城虎踞’,言其形之险固也。”《太平寰宇记》:“石头城,楚威王灭越,置金陵邑,即此城也。后汉建安十七年,吴大帝乃加修理,改名石头城,用贮军粮器械。诸葛亮曾使建业,谓大帝曰:‘钟山龙盘,石城虎踞。’即此也。”

周郎:《吴志》:“周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陆弟:陆弟谓陆机之弟陆云

前溪:《乐府古题要解》:“《前溪歌》,晋车骑将军沈珫所造舞曲也。”

白纻:《晋书》:“《白纻舞》,按舞辞有巾袍之言。纻本吴地所出,宜是吴舞也。晋《俳歌》又云:‘皎皎白绪,节节为双。’吴音呼绪为纻,疑白纻即白绪也。”

曲几:《晋书》:“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赌墅:《晋书》:“谢安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

外台:《汉官仪》:“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裴松之《三国志》注:“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杜氏通典》:“或谓州府为外台。”

夫君:《楚辞》:“思夫君兮太息。”

席上珍:《礼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台阁:《后汉书·仲长统传》:“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章怀太子注:“台阁,谓尚书也。”

三语:《晋书》:“阮瞻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椽’。”

第一人:《南史》:“谢琨风华为江左第一。”

[1] 鱼浦,《文选》作“渔浦”。

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游有怀静者季

承明少休沐①,建礼省文书。

夜漏行人息,归鞍落日馀。

岂知三五夕②,万户千门辟。

夜出曙翻归,倾城满南陌。

陌头驰骋尽繁华,

王孙公子五侯家。

由来月明如白日,

共道春灯胜百花。

聊看侍中千宝骑,

强识小妇七香车。

香车宝马共喧阗,

个里多情侠少年。

竞向长杨柳市北,

肯过精舍竹林前?

独有仙郎心寂寞,

却将宴坐为行乐。

倘觅忘怀共往来③,

幸沾同舍甘藜藿。

【校】

①明,顾元纬本作“恩”,误。

②岂,顾元纬本、凌本俱作“悬”。

③觅,顾元纬本、凌本俱作“觉”。

【注】

比部:《唐六典》:“刑部有比部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建礼:《宋书》:“汉尚书寺居建礼门内。”《汉官仪》:“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昼夜更直五日于建礼门内。”

三五夕:谢灵运诗:“期在三五夕。”李善注:“三五,谓十五日也。”

五侯:《汉书·元后传》:“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侯,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侍中:《史记》:“留侯子张辟疆[1]为侍中。”应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后汉书》:“侍中,比二千石。无员,常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唐书·百官志》:“门下省有侍中二人,正二品。”此诗所谓“侍中”者,乃天子近臣,犹《史记》所谓“侍中”,非唐时门下省之侍中也。

宝骑:骆宾王诗:“宝骑连花铁作钱,香轮骛水珠为网。”

长杨:《三辅黄图》:“长杨宫在今盭厔县东南三十里,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

柳市:《汉书》:“万章,字子夏,长安人也。长安炽盛,街闾各有豪侠,章在城西柳市。”师古曰:“《汉宫阙疏》云:细柳仓有柳市。”

精舍:成按:精舍本为讲读之地。《后汉书·刘淑传》:“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檀敷传》:“立精舍教授,远方至者常数百人。”《包咸传》:“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李充传》:“立精舍讲授。”裴松之《三国志》注:“《魏武故事》曰: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又:“《江表传》曰: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李善《文选》注:“精舍,今读书斋是也。”自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居之,因此世俗谓佛寺为“精舍”。《翻译名义》或名僧坊者别屋谓之坊也,或名精舍者。《释迦谱》云:“息心所栖,故曰精舍。”《灵裕寺诰》曰:“非粗暴者所居,故云精舍。”《艺文类集》云:“非由其舍精妙,良由精练行者所居也。”《涅槃经》:“今在此间王舍大城,住迦兰陀竹林精舍。”《宋书·戴颙传》:“黄鹄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颙憩于此涧。”

宴坐:《维摩诘经》:“舍利弗白佛言: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释氏要览》:“宴坐,又作‘燕坐’。宴,安也,安息貌也。”

行乐:《汉书》:“人生行乐耳。”

同舍:《汉书》:“直不疑为郎,其同舍有告归,误将持其同舍郎金去。”

藜藿:《史记》:“粝粱[2]之食,藜藿之羮。”《正义》曰:“藜,似藿而表赤。藿,豆叶也。”

[1] 张辟疆,《史记·吕太后本纪》作“张辟彊”。

[2] 粱,原本作“梁”,据《史记·太史公自序》改。

故人张工诗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隶顷以诗见赠聊获酬之①

不逐城东游侠儿,

隐囊纱帽坐弹棋。

蜀中夫子时开卦,

洛下书生解咏诗②。

药栏花径衡门里,

时复据梧聊隐几。

屏风误点惑孙郎,

团扇草书轻内史③。

故园高枕度三春,

永日垂帷绝四邻。

自想蔡邕今已老④,

更将书籍与何人?

【校】

①酬,《唐诗正音》作“答”。

②书,一作“诸”。

③轻,凌本作“惊”。

④想,《文苑英华》作“惜”。

【注】

张:张彦远《名画记》:“张塌官至刑部员外郎,明易象,善草隶,工丹青,与王维、李颀等为诗酒丹青之友。尤善画山水。王维答诗曰:‘屏风误点惑孙郎,团扇草书轻内史。’李颀诗曰:‘小王破体闲文策,落日梨花照空壁。诗堪记室妒风流,画与将军作劲敌。’”

隐囊:《颜氏家训》:“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冯班丝隐囊。”

纱帽:《中华古今注》:“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诏曰:‘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弹棋:《西京杂记》:“成帝好蹴踘,群臣以蹴踘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作弹棋以献,帝大悦。”《后汉书》:“梁冀能挽满弹棋。”章怀太子注:“《艺经》曰:‘弹棋,两人对局,白黑棋各六枚,先列棋相当,更相弹也。其局以石为之。’”《梦溪笔谈》:“《西京杂记》云:‘汉成帝好蹴踘,群臣以蹴踘为劳,求相类而不劳者,遂为弹棋之戏。’予观弹棋绝不类蹴踘,颇与击踘相近,疑是传写误耳。唐薛嵩好蹴踘,刘纲劝止之曰:‘为乐甚众,何必乘危邀顷刻之欢?’此亦击踘,《唐书》误述为蹴踘。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棋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今大名开元寺佛殿上有一石局,亦唐时物也。李商隐诗曰:‘玉作弹棋局,中心最不平。’谓其中高也。白乐天诗曰:‘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长斜’谓抹角斜弹,一发过半局,今谱中具有此法。柳子厚《叙棋》用二十四棋者,即此戏也。《汉书》注云:‘两人对局,黑白子各六枚。’与子厚所记小异。”

蜀中夫子:《高士传》:“严遵,字君平,蜀人也。隐居不仕。尝卖卜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鲍照诗:“君平因世闲,得还守寂寞。闭帘注《道德》,开卦述天爵。”

洛下书生:《晋书》:“谢安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效之。”《世说》:“人问顾长康:‘何以不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刘孝标注:“洛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

药栏:李济翁《资暇录》:“今园庭中药栏,栏即药,药即栏,犹言围援,非花药之栏也。有不悟者以为藤架疏圃,可作切对,是不知其由来矣。按汉宣帝诏曰:‘池药未御幸者,假与贫民。’苏林注云:‘以竹绳连绵为禁药,使人不得往来尔。’《汉书》‘阑入宫禁’,字多作草下阑,则‘药栏’作‘药兰’,尤分明易悟也。”成考《宣帝纪》,乃是“池篽”,非“池药”,不得据此为证。梁庾肩吾诗:“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以“花径”对“药栏”,其义显然。又唐岑参诗亦有“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之句,与庾义不相远,正不必过为创异之解也。

据梧:《庄子》:“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郭象注:“行则倚树而吟,坐则据梧而睡。”

隐几:《庄子》:“南郭子綦隐几而坐。”陆德明注:“隐,凭也。”

误点:《历代名画记》:“曹不兴,吴兴人也。孙权使画屏风,误落笔点素,因就成蝇状。权疑其真,以手弹之。”

内史:《晋书》:“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耶。’姥如其言,人竞买之。”《白氏六帖》:“王右军草书于团扇。”

蔡邕:《魏志》:“王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答张五弟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长闭关,

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

君但能来相往还①。

【校】

①相,顾可久本作“且”。

赠吴官

长安客舍热如煮,

无个茗糜难御暑①。

空摇白团其谛苦②,

欲向缥囊还归旅。

江乡鲭鲊不寄来,

秦人汤饼那堪许?

不如侬家任挑达,

草屩捞虾富春渚③。

【校】

①个,一作“过”。

②疑有讹字。

③捞,刘本、顾可久本俱作“蟧”,误。

【注】

如煮:《释名》:“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茗糜:傅咸《司隶教》:“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打破其器具,使无为。”唐储光羲有《吃茗粥》诗。

白团:《晋书》:“王珉好捉白团扇。”吴均诗:“羃䍥悬丹凤,逶迤摇白团。”

谛苦:《涅槃经》:“何谓苦谛?有八苦,故名曰苦谛。”

缥囊:《隋书·经籍志》:“盛以缥囊,书用缃素。”昭明太子《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于缃帙。”吕向注:“缥,青白色。囊,有底袋也,用以盛书。”

鲭鲊:《南齐书·虞悰传》:“乃献醒酒鲭鲊一方而已。”

汤饼:《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则伏日汤饼自魏以来有之。”

草屩:《梁书·何点传》:“或驾柴车,蹑草屩,恣心所适,致醉而归。”

富春渚:谢灵运有《富春渚》诗,吕延济注:“富春渚在钱塘江上。”任昉诗“朝发富春渚”,吕向注:“富春,县名。渚,水曲也。”

雪中忆李揖

积雪满阡陌,

故人不可期。

长安千门复万户,

何处蹀躞黄金羁?

【注】

蹀躞:吴均诗:“蹀躞青骊马。”《韵会》:“蹀躞,行貌。”

黄金羁:吴均诗:“白马黄金羁,青骊紫丝鞚。”

送崔五太守

长安厩吏来到门,

朱文露网动行轩①。

黄花县西九折坂,

玉树宫南五丈原。

褒斜谷中不容幰,

惟有白云当露冕。

子午山里杜鹃啼,

嘉陵水头行客饭。

剑门忽断蜀川开,

万井双流满眼来。

雾中远树刀州出,

天际澄江巴字回。

使君年几三十馀②,

少年白晳专城居。

欲持画省郎官笔③,

回与临邛父老书。

【校】

①朱文,一作“未央”,误。

②几,《唐诗正音》作“纪”。

③笔,一作“草”。

【注】

长安厩吏:《汉书》:“朱买臣拜会稽太守,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张晏注:“故事,大夫乘官车驾驷,如今州牧刺史矣。”

朱文:《后汉书·王龚传》:“柱下无朱文之轸也。”章怀太子注:“朱文,画车为文也。”

黄花县:《太平寰宇记》:“废黄花县在凤州北六十里,本汉故道县地,唐武德元年分梁泉县置东有黄花川因名之。宝历元年,以其地并入梁泉。”

九折坂:《汉书》:“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坂,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应劭注:“九折坂在蜀郡严道县。”《水经注》:“邛崃山在汉嘉严道县,一曰新道山。南有九折坂,夏则凝冰,冬则毒寒,王子阳[1]按辔处也。”《方舆胜览》:“九折坂在邛崃山,其坂阻峻曲回,九折乃至山上。”

玉树宫:《三辅黄图》:“甘泉宫北岸有槐树,今谓玉树,根干盘峙,三二百年木也。杨震《关辅古语》云:‘耆老相传,咸以为此树即扬雄甘泉赋》所谓“玉树青葱”也。’”

五丈原:《水经注》:“斜水径五丈原东,诸葛亮《与步隲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元和郡县志》:“五丈原在凤翔府郿县西南一十五里。”

褒斜谷:《括地志》:“褒斜,二谷名,在汉中郡褒城县北五十里,南谷曰褒,北谷曰斜,长四百七十里,同为一谷。”《方舆胜览》:“凤州之东,兴元之西,褒斜谷在焉。谷口三山,翼然对峙,南曰褒,北曰斜,在唐为驿路,所以通巴汉。”

不容幰:庾肩吾诗:“长安有曲陌,曲陌不容幰。”《说文》:“幰,车幔也。”

子午谷:颜师古《汉书》注:“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道,名子午谷。”《一统志》:“子午谷在西安府城南一百里,谷中路通南北,故名。”

杜鹃啼:《埤雅》:“杜鹃一名子规,苦啼,啼血不止。一名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凡始鸣,皆北向,啼苦则倒悬于树。《说文》所谓蜀主望帝化为子巂。今谓之子规是也。”

嘉陵水:《水经注》:“汉水又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然世俗名之为皆陵水,非也。”《太平寰宇记》:“嘉陵江自凤州大散关发源,从利州下流入剑州剑门县界。”《一统志》:“嘉陵江在汉中府略阳县治西南,源出凤县东大散关,历两当、略阳,会东谷等水,流经四川利、阆、合州,至重庆府,入大江。”

剑门:《唐六典》注:“剑阁在剑州普安县界,今谓之剑门。”《太平寰宇记》:“剑门县,本汉梓潼县地,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剑门,以大剑山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剑门。姜维距钟会于此。”

蜀川:《杜氏通典》:“今蜀郡、蒙阳、唐安、临邛、卢山等郡,亦曰蜀川。”

万井:《汉书》:“一同百里,提封万井。”

双流:左思《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刘渊林注:“江水出岷山,分为二江,经成都〔南〕,东(南)流经之,故曰带也。”《水经注》:“成都县有二江双流其下,故扬子云《蜀都赋》云‘两江珥其前者’也。”《太平寰宇记》:“秦李冰穿二江于成都城中,皆可行舟,今谓内江、外江是也。”

刀州:《晋书》:“王濬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濬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果迁益州刺史。”唐人以蜀地为刀州本此,如姚合诗云:“东川横剑阁,南斗近刀州。”武元衡诗云:“锦谷岚烟里,刀州晚照西。”又云:“刀州城北剑山东,甲士屯云骑散风。”岑参、李远、李端、雍陶集中皆有之,并用王濬事也。

巴字:《三巴记》:“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文献通考》:“巴江自古集来,派于巴州郡治之右,状如‘巴’字,又曰字江。”《方舆胜览》:“《舆地广记》:巴峡水屈曲成‘巴’字。或云江分三流,中有小流,横贯成‘巴’字,故以为名。”

白晳:《左传》:“有君子白晳,鬒须眉,甚口。”《汉书》:“霍光白晳,疏眉目,美须髯。”师古注:“晳,洁白也。”

专城居:《陌上桑》古辞:“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晳,鬑鬑颇有须。”潘岳《马汧督诔》:“剖符专城,纡青拖墨之司。”张铣注:“专,擅也,谓擅一城也。谓守宰之属。”

画省:《杜氏通典》:“尚书郎奏事明光殿,省(省)中皆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女。”

郎官笔:《宋书·百官志》:“《汉官》云:尚书、丞、郎月赐赤管大笔一双,隃糜墨一丸。”

临邛:《汉书·司马相如传》:“蜀长老多言通西南夷之不为用,大臣亦以为然。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乃著书,藉蜀父老为辞,而已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皆知天子意。”

[1] 王子阳,“子”当为衍字。

送李睢阳

将置酒,思悲翁。

使君去,出城东。

麦渐渐,雉子斑。

槐阴阴,到潼关。

骑连连,车迟迟①,心中悲。

宋又远,周间之。

南淮夷,东齐儿。

碎碎织练与素丝,

游人贾客信难持。

五谷前熟方可为,

下车闭阁君当思。

天子当殿俨衣裳,

太官尚食陈羽觞,

彤庭散绶垂鸣珰。

黄纸诏书出东厢,

轻纨叠绮烂生光。

宗室子弟君最贤,

分忧当为百辟先。

布衣一言相为死,

何况圣主恩如天。

鸾声哕哕鲁侯旗,

明年上计朝京师。

须忆今日斗酒别,

慎勿富贵忘我为。

【校】

①迟迟,顾元纬本作“遥遥”。

【注】

李睢阳:《唐书》:“李峘性质厚,历宦有美名,以王孙封赵国公。杨国忠乱政,悉斥不附己者。峘由考功郎中拜睢阳太守。”

将进酒[1]、思悲翁:《宋书》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有《思悲翁曲》、《将进酒曲》。

麦渐渐:潘岳《射雉赋》:“麦渐渐以擢芒,雉鷕鷕而朝雊。”徐爰注:“渐渐,含秀之貌也。”

雉子斑:《宋书》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有《雉子斑》,此借用其字。

宋周:睢阳本春秋时宋地,与东周洛阳接壤。按《杜氏通典》:“睢阳郡东至彭城郡西界二百十里,西南到淮阳郡二百八十里,去东京七百八十里。”

淮夷:睢阳之南则淮海。孔颖达《毛诗正义》:“《禹贡》‘徐州淮夷蠙珠’,则淮夷在徐州也。”

齐儿:睢阳之东,则古齐地。《汉书·朱博传》:“观齐儿欲以此为俗耶!”

下车:《汉书》:“班伯为定襄太守。定襄闻伯素贵,年少,自请治剧,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右丞作《苗公德政碑》云:“或闭阁思政,或下车作威。”政用其事。此诗以“下车闭阁”连用,亦与碑文同意。然只用“下车”二字,似歇后语也。

闭阁:《汉书》:“韩延寿为左冯翊,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咎在冯翊,当先退。’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后汉书》:“吴祐迁胶东侯相,政惟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阁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太官:《汉书》:“少府属官有太官。”师古注:“太官主膳食。”《后汉书·百官志》:“太官令一人,六百石,掌御饮食。”《唐六典》:“太官署:令二人,从七品下;丞四人,从八品下;监膳十人,从九品下;监膳史十五人,供膳二千四百人。太官令掌供膳之事,丞为之贰。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

尚食:《唐六典》:“尚食局:奉御二人,正五品下;直长五人,正七品上。掌供天子之常膳,随四时之禁,适五味之宜,当进食,必先尝。凡元正、冬至大朝会飨百官,与光禄视其品秩,分其等差而供焉。其赐王公已下及外方宾客亦如之。”

羽觞:《楚辞》:“瑶浆蜜勺,实羽觞些。”王逸注:“羽,翠羽也。”刘良注:“觞,酒器也。插羽于上也。”班婕妤赋:“酌羽觞兮销忧。”(师古)〔刘德〕曰:“酒行疾如羽也。”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如淳曰:“以玳瑁覆翠羽于下彻上见。”张衡《西京赋》:“羽觞行而无算。”刘良注:“羽觞杯上缀羽,以速饮也。”陆机诗:“羽觞不可算。”吕延济注:“羽觞置鸟羽于杯,以急饮也。”诸家之说不同,刘与吕皆属不经,如淳尤谬,惟孟解为优。

黄纸诏书:梁简文帝《谢启》:“黄纸诏书,先开泉府。”《石林燕语》:“唐中书制诏有四:封拜册书用简,以竹为之;画旨而施行者曰‘发日敕’,用黄麻纸;承旨而行者曰‘敕牒’,用黄藤纸;赦书皆用绢黄纸,始贞观间。或曰,取不蠧也。”《演繁露》:“石林言制敕用黄纸始高宗时,非也。晋恭帝时,王韶之迁黄门侍郎,凡诸诏(黄)〔奏〕皆其辞也。则东晋时已用黄纸写诏矣。”成按:《魏志·刘放传》:“即以黄纸授放作诏。”《世说》:“元帝默然无言,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又云“明帝还内,作手诏满一黄纸”云云。则魏晋时已用黄纸,又不始于恭帝时矣。及考《春明退朝录》:“唐《日历》:贞观十年十月,诏始用黄麻纸写敕。上元三年闰三月戊子敕:‘制敕施行,既为永式,比用白纸,多有虫蠧,自今以后,尚书省颁下诸司及州下县,并用黄纸。’”则是贞观前久用黄纸写诏,但尚书所颁及州府所用尚是白纸,后乃改用黄耳。

东厢:《汉书》:“吕后侧耳于东厢听。”师古曰:“东厢,正寝之东西室皆曰厢,言似厢箧之形。”张衡《东京赋》:“下彫辇于东厢。”薛综注:“殿东西次为厢。”《雍录》:“正殿两旁有室,即厢也。车之有厢,亦其义也。”

宗室:按《唐书》,李峘乃太宗第三子吴王恪之曾孙,恪第三子琨之孙,祎之子。

分忧:《晋书·宣帝纪》:“天子南巡,观兵吴疆。帝留镇许昌,改封向亭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百辟:《诗》:“百辟卿士,媚于天子。”

鸾声:《诗》:“鲁侯戾止,言观其旂。其旂茷茷,鸾声哕哕。”

上计:贾公彦《周礼疏》:“汉之朝集使,谓之上计吏,谓上一年计会文书及功状也。”《后汉书·百官志》:“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岁尽遣吏上计。”

忘我为:古《扊扅歌》:“今日富贵忘我为。”

[1] 将进酒,诗正文作“将置酒”。

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

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

落花半落东流水①。

蹴踘屡过飞鸟上,

鞦韆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傲游,

不用清明兼上巳。

【校】

①半,顾可久本作“共”。

【注】

白芷:《尔雅翼》:“白芷出近道下湿地,处处有之,可作面脂。其叶名蒿麻,可用沐浴。”

蹴踘:《史记索隐》:“鞠戏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为戏也。”《荆楚岁时记》:“按刘向《别录》曰:‘蹴踘,黄帝所造,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按,鞠与球同古,人蹋蹴以为戏也。”

鞦韆:刘孝孙《事原》:“《古今艺术图》云:鞦韆,北方戎狄爱习轻趫之戏,每至寒食为之。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树,立架为之。”《韵会》:“鞦韆,绳戏,北方山戎以习轻趫者。”《复古编》云:“词人高无际作《鞦韆赋》,汉武后庭之戏,本云‘千秋’,祝寿词也,后讹为‘秋千’,又为‘鞦韆’。”

上巳:郑康成《周礼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贾公彦《疏》:“一月有三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后汉书·礼仪志》:“三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絜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絜之矣。”刘昭注:“谓之禊也。《风俗通》曰:‘《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絜也。春者,蠢也。蠢摇动也。《尚书》“以殷仲春,厥民析”,言人解析也。’蔡邕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杜笃《祓禊赋》曰‘巫咸之徒,秉火祈福’,则巫祝也。一说云,后汉有郭虞者,三月上巳产二女,二日中并不育,俗以为大忌,至此月日讳止家,皆于东流水上为祈禳自洁濯,谓之禊祠。引流行觞,遂成曲水。《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汉书》‘八月祓灞水’,亦斯义也。后之良史,亦据为正。臣昭曰:郭虞之说,良为虚诞。假有庶民旬内夭其二女,何足惊彼风俗,称为世忌乎?杜笃乃称‘王、侯、公主暨于富商,用事伊、洛,帷幔玄黄’。本传大将军梁商亦歌泣于洛禊也。自魏不复用三日水宴者焉。”

欧阳永叔作《浣溪沙》词,有云“绿杨楼外出秋千”,晁无咎深美之,以为“出”字后人道不到。读右丞“竞出垂杨”之句,则欧公又落第二义矣。

不遇咏

北阙献书寝不报,

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

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

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①,

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②,

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

肯作徒尔一男儿?

【校】

①共,顾元纬本作“此”。

②作,顾元纬本作“晚”。

【注】

不报:《汉书》:“朱买臣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

不登:《礼记》:“岁凶年谷不登。”郑康成注:“登,成也。”

百人会:《世说》:“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否?”此故未易得。为人作父如此,何如?’”

五侯门:《汉书》:“王氏方盛,宾客满门,五侯兄弟争名,其客各有所厚,不得左右,唯楼护尽入其门,咸得其欢心。”

河朔:《初学记》:“魏文帝《典论》曰:大驾都许,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