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十三首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
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
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
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①?
斋时不乞食,定应空漱口②。
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
【校】
①镉,顾可久本作“锅”,非。
②凌本于此句下多“露葵自朝折,黄粱不烦剖”二句,诸本皆无之。
【注】
居士:鸠摩罗什《维摩诘经注》:“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释氏要览》:“《智度论》云:除四姓外,通名居士。”《翻译名义》:“迦罗越,《大品经》中居士是也。《楞严》云:‘爱结名言清净自居,普门疏,以多积财货,居业丰盈,谓之居士。郑康成云:‘道艺处士。’”
四大:此身因四大和合为相,骨肉之坚相为地大,津液之润湿为水大,暖触之气息为火大,动摇之筋脉为风大。《维摩诘经》:“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
根性:《华严经》:“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乐欲,而无所现。”
阴界:谓五阴十八界。《维摩诘经》:“言是身是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莲花目:《法华经》:“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花叶。”
杨枝肘:《庄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蹷蹷然恶之。”林希逸注:“柳,疡也。今人谓生节也。”
香积饭:《维摩诘经》:“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愿得世尊所食之馀,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宏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化菩萨既受钵饭,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薰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薰,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馀,终不可尽。’于是钵饭悉饱众会。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又诸毛孔皆出妙香。”
声闻:《法华经》:“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释氏要览》:“《智度论》云:若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禅观,苦而得道者,声闻教也。若观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瑜伽论》云:诸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所,闻此声教,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小果,故名‘声闻’。”
断常见:《涅槃经》:“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楞伽经》:“离于断常有无等见。”《大般若经》:“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能灭一切常见、断见、有见、无见乃至种种诸恶趣见。”《法苑珠林》:“《成论》云:‘以世谛故得成中道。以五阴相续生故不断,念念灭故不常。离此断常,名为中道。’故知因果非定断常。于现报中凡愚不观念念迁灭,则是常见。不观念念新生,则是断见。若于来报爱未尽着,随业受生,六道不定。人非常人,迷此谓常,则是常见。若谓死后更不受生,心识永谢,则是断见。”
幻梦:《维摩诘经》:“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
实相:《法华经》:“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涅槃经》:“无相之相,名为实相。”
抖擞:抖擞,犹言振作。《释氏要览》:“头陀,梵语杜多,汉言抖擞,谓三毒如尘,能坌污真心,此人能振掉除去故。”
镉:《韵会》:“《说文》:‘鬲,鼎属。本作鬲。实五觳。十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徐曰:‘上颈也。腹交文,谓其刻饰也。五觳,六斗也。’《尔雅》:‘鼎款足谓之鬲。’或作‘䰛’,又作‘镉’。狼狄切,音与‘栗’同。”
漱口:释氏法:每食后,必以杨枝漱刷口齿。
浮生:《庄子》:“其生若浮。”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
其一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①,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
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
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四达竟何遣,万殊安可尘。
胡生但高枕,寂寞与谁邻?
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
子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
【校】
①睹,一作“都”,误。
【注】
朝露:《汉书》:“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师古注:“朝露见日则晞,人命短促亦如之。”
我人:《璎珞经》:“尽观世界,空无我人。”《华严经》:“此中无少物,但有假名字。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
空有:《后汉书》:“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章怀太子注:“不执着为空,执着为有;兼遣谓不空不有,虚实两忘也。”鸠摩罗什《维摩诘经》注:“佛法有二种:一者有,二者空。若常在有则累于想着,若常在空则舍于善本。若空有迭用,则不设二过,犹日月代明万物以成。”
悬解:《庄子》:“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郭象注:“以有系者为县,则无系者县解也。县解而性命之情得矣,此养生之要也。”陆德明注:“县音玄,解音蟹。崔云:以生为县,以死为解。”
生病:《维摩诘经》:“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浮幻:《西域记》:“人命危脆,世间浮幻。”
战胜:《韩非子》:“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先王之义胜,故肥。’”
其二
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
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
讵舍贫病域,不疲生死流。
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
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
何津不鼓棹,何路不摧辀。
念此闻思者,胡为多阻修。
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
灭想成无记①,生心坐有求。
降吴复归蜀,不到莫相尤。
【校】
①想,顾元纬本作“相”。
【注】
无乘及乘者:《楞伽经》:“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生死流:《涅槃经》:“善断有顶种,永度生死流。”
喻马:《涅槃经》:“譬如大王有三种马:一者调壮大力;二者不调,齿壮大力,三者不调,羸老无力。王若乘者,当先乘谁?应当先乘调壮大力,次乘第二,后及第三。调壮大力喻菩萨僧,其第二者喻声闻僧,其第三者喻一阐提。”
为牛:《庄子》:“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迦叶:《法苑珠林》:“第四拘楼秦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叶佛。此三佛同姓迦叶。”又释迦文佛之大弟子亦名迦叶。僧肇《维摩诘经》注:“迦叶以贫人昔不植福,故生贫里,若今不积善,后复弥甚,愍其长苦,多就乞食。”
闻思修:学人修习禅观,有闻、思、修、三法,谓闻法、思惟、修习,能生智慧。《遗教经》:“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
空虚花:《楞伽经》:“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花。”《仁王经》:“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花。”
烦恼树:《佛遗教经》:“实智慧者,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涅槃经》:“是经即是刚利智斧,能伐一切烦恼大树。”
无记:释氏说心有三种:以思惟世间杂善等事为善;思惟世间五欲因缘为恶;善恶不形,寂然昏住为无记。
降吴归蜀:《蜀志·黄权传》有“降吴不可,还蜀无路”之语,右丞借用其字,承上而言,以喻灭想生心,皆非入道之径耳。
蓝田山石门精舍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①,因以缘源穷②。
遥爱云木秀③,初疑路不同④。
安知清流转⑤,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⑥,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⑦,世事问樵客⑧。
暝宿长林下⑨,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⑩,花红复来觌⑪。
【校】
①玩,一作“探”。
②缘,《唐诗纪事》作“寻”。③秀,一作“翠”。
④疑,《文苑英华》作“言”。⑤安,《文苑英华》作“谁”。
⑥未,一作“方”。
⑦及,一作“友”。
⑧问,《文苑英华》作“闻”。
⑨林,一作“井”。
⑩谢,一作“问”。
⑪《文苑英华》本分“舍舟理轻策”以下另为一首。
【注】
漾舟:谢惠连诗:“漾舟陶嘉月。”李周翰注:“漾舟,泛舟也。”
归风:木华《海赋》:“或乃萍流而浮转,或因归风以自反。”
缘源:谢朓诗:“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刘良注:“缘,寻也。”
轻策:谢灵运诗:“裹粮杖轻策。”
荫松柏:《楚辞》:“饮石泉兮荫松柏。”
道心:梁武帝诗:“道心理归终,信首故宜先。”
桃源:《搜神后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舟,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空,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难,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为叹惋。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刘歆即遣人随之往,寻向所志,不复得焉。”
殷璠云:王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至如“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又“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又“天寒远山静,日暮长河急”,又“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又“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岂肯惭于古人也。
青溪①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②,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③。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校】
①《文苑英华》作“过青溪水作”。
②漾漾,《文苑英华》作“演漾”。
③川,一作“明”。
【注】
黄花川:《杜氏通典》:“凤州黄花县有黄花川。”《方舆胜览》:“黄花川在凤州梁泉县,大散水流入黄花川。”《一统志》:“黄花川在汉中府凤县东北一十里。唐黄花县以此名。”
盘石:成公绥《啸赋》:“坐盘石,漱清泉。”李善注:“《声类》曰:盘,大石也。”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注】
【原注】山西去,亦对维门。
崔季重:苏源明《小洞庭五太守宴籍序》:“天宝十二载七月辛丑,东平太守扶风苏源明,觞濮阳太守清河崔公季重、鲁郡太守陇西李公兰、济南太守太原田公琦、济阳太守陇西李公倰于回源亭。”
濮阳:《唐书·地理志》:“河南道有濮州濮阳郡,武德四年置。”
合沓:谢朓诗:“兹山高百里,合沓与云齐。”吕向注:“合沓,高貌。”
岚:《广韵》:“岚,山气也。”
颓颜:骆宾王诗:“只应倾玉醴,时许寄颓颜。”
终南别业①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②。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③,谈笑无还期④。
【校】
①《河岳英灵集》、《文苑英华》、《唐文粹》俱作“入山寄城中故人”,《国秀集》作“初至山中”。
②空,《国秀集》作“只”。
③值,《国秀集》作“见”。林,一作“邻”。
④无还期,《国秀集》、《瀛奎律髄》俱作“滞还期”,《唐文粹》作“无回期”。
【注】
中岁:中年也。谢朓诗:“中岁历三台。”
《诗人玉屑》: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蜉蝣万物之表者也。
李处士山居①
君子盈天阶,小人甘自免。
方随炼金客,林上家绝巘。
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
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
【校】
①李,二顾本、凌本俱作“石”。
【注】
天阶:潘正叔诗:“游鳞萃灵沼,抚翼希天阶。”刘良注:“灵沼、天阶,喻左右省阁也。”
韦侍郎山居
幸忝君子顾,遂陪尘外踪。
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①。
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
良游盛簪绂,继迹多夔龙。
讵枉青门道,故闻长乐钟②。
清晨去朝谒,车马何从容③。
【校】
①水,凌本作“布”。
②故,凌本作“胡”,一作“用”。
③车,一作“鞍”。
【注】
良游:陆机诗:“念昔良游,兹焉永叹。”
长乐钟:徐陵《玉台新咏序》:“厌长乐之疏钟,劳中宫之缓箭。”
丁田家有赠①
君心尚栖隐,久欲傍归路。
在朝每为言,解印果成趣。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妇起缝素②。
开轩御衣服,散帙理章句。
时吟《招隐诗》,或制《闲居赋》。
新晴望郊郭,日映桑榆暮③。
阴尽小苑城④,微明渭川树。
揆予宅闾井,幽赏何由屡。
道存终不忘,迹异难相遇。
此时惜离别,再来芳菲度。
【校】
①《文苑英华》作“田家赠丁㝢”。
②妇,一作“妾”。
③映,一作“昳”。
④阴,《文苑英华》作“荫”。尽,一作“昼”。
【注】
傍归路:谢灵运诗:“从来渐二纪,始得傍归路。”张铣注:“傍,近也。”
成趣:《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
散帙:谢灵运诗:“散帙问所知。”刘良注:“散帙,谓开书帙也。”《说文》:“帙,书衣也。”
招隐诗:左太冲有《招隐诗》。
闲居赋:潘岳《闲居赋序》:“于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乃作《闲居赋》,以歌事遂情焉。”
桑榆:《初学记》:“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言其光在桑榆树上。”
小苑城:“小苑”字始见《汉书·萧望之传》,昔贤不注地在何处,六朝及唐人诗中多用之。或谓唐人所称小苑即宜春苑,是。成按:右丞“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之句,则不得谓宜春即小苑矣,当是指曲江之芙蓉园也。唐大内有西内苑,有东内苑,有禁苑,凡三苑。芙蓉园不及三苑之阔远,故谓之小苑,一时称谓如此。宜春宫虽在其地,然不得混指为一。
渭川:《三辅黄图》:“渭水出陇西首阳县鸟鼠同穴山东北,至华阴入河。”《唐六典》注:“渭水出渭州,历秦、陇、岐、京兆、同、华六州,入于河。”
揆予:《楚辞》:“皇览揆予于初度兮。”
闾井:《宋书·何承天传》:“并践禾稼,焚爇闾井。”
道存:《庄子》:“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
渭川田家①
斜光照墟落②,穷巷牛羊归③。
野老念牧童④,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⑤,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⑥,怅然歌《式微》⑦。
【校】
①川,《文苑英华》作“水”。
②光,《文苑英华》作“阳”。
③穷,《唐文粹》作“深”。
④牧童,《唐诗品汇》作“僮仆”。
⑤立,二顾本、《文苑英华》、《唐文粹》俱作“至”。
⑥《唐文粹》作“羡此良闲逸”。
⑦歌,二顾本、凌本俱作“吟”。
【注】
斜光:王僧孺诗:“斜光隐西壁。”
墟落:谓村墟篱落。范云诗:“轩盖照墟落。”
雉雊:潘岳《射雉赋》:“麦渐渐以擢芒,雉鷕鷕而朝雊。”郑康成《毛诗笺》:“雊,雉鸣也。”
蚕眠:蚕将蜕,辄卧不食,古人谓之俯。荀卿《蚕赋》所谓“三俯三起,事乃大已”是也。后人谓之“眠考”。庾信《归田》诗云:“社鸡新欲伏,原蚕始更眠。”又《燕歌行》云:“春分燕来能几日,二月蚕眠不复久。”则六朝时已有此称矣。
荷锄:陶潜诗:“带月荷锄归。”
式微:《子贡诗传》:“狄侵黎,黎侯出奔卫,卫穆公不礼焉。黎人怨之,赋《旄丘》。黎大夫劝其君以归国,赋《式微》。”
春中田园作①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②,旧人看新历③。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④。
【校】
①中,凌本作“日”。
②归,《唐诗品汇》作“新”。故,《文苑英华》、《唐诗品汇》俱作“旧”。
③旧,一作“故”。
④惆怅远行客,《文苑英华》作“惆怅思远客”。
【注】
春中:《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春中。”《正义》曰:“中,音仲。”
春鸠:曹植诗:“春鸠鸣飞栋。”
远扬:《诗》:“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毛苌《传》:“远,枝远也;扬,条扬也。”孔颖达《正义》:“远,枝远者,谓长枝去人远也。扬,条扬者,谓长条扬起者也。皆手所不及,故枝落之而采取其叶。”
泉脉:谢朓诗:“察壤见泉脉。”
临觞:陆机诗:“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过李揖宅
闲门秋草色①,终日无车马。
客来深巷中,犬吠寒林下②。
散发时未簪,道书行尚把。
与我同心人,乐道安贫者。
一罢宜城酌,还归洛阳社。
【校】
①闲,刘本、顾元纬本俱作“闭”。
②林,《唐诗品汇》作“篱”。
【注】
寒林:陆机《叹逝赋》:“步寒林以凄恻。”
散发:钟会《遗荣赋》:“散发抽簪,永纵一壑。”
道书:江淹《自序传》:“山中无事,与道书为偶。”
乐道安贫:《后汉书》:“韦彪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宜城:曹植《酒赋》:“其味有宜城浓醪,苍梧漂清。”张华诗:“苍梧竹叶清,宜城九酝醝。”《太平寰宇记》:“襄州宜城县出美酒,俗号宜城美酒为‘竹叶杯’。”《方舆胜览》:“金沙泉在宜城县东一里,造酒极美,世谓之‘宜城春’,又名‘竹叶酒’。”
洛阳社:《晋书》:“董京字威辇,初与陇西计吏俱至洛阳,被发而行,逍遥吟咏,常宿白社中。”吴均诗:“予为陇西使,寓居洛阳社。”
饭覆釜山僧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敝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馀①。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校】
①生,一作“日”。
【注】
覆釜山:成按:山名覆釜者,不止一处,然右丞所指疑在长安,未详所在。
敝庐:《左传》:“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
云峰:江淹诗:“平明望云峰。”
蓬蒿居:赵岐《三辅决录》注:“张仲蔚,扶风人也。少与同郡魏景卿隐身不仕。明天官,博物,好为诗赋。所居蓬蒿没人也。”
松屑:江淹《报袁叔明书》:“朝餐松屑,夜诵仙经。”又《青苔赋》:“咀松屑以高想,捧丹经而永慕。”
初夜:《遗教经》:“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
谒璇上人并序
上人外人内天,不定不乱。舍法而渊泊,无心而云动。色空无得①,不物物也;默语无际,不言言也。故吾徒得神交焉。玄关大启,德海群泳,时雨既降,春物俱美。序于诗者,人百其言。
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
事往安可悔②,馀生幸能养。
誓从断荤血③,不复婴世网。
浮名寄缨珮,空性无羁鞅。
夙从大导师④,焚香此瞻仰。
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
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
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
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
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
【校】
①得,顾元纬本、凌本俱作“碍”。
②悔,顾元纬本作“否”,非。
③荤,顾元纬本、凌本俱作“臂”,且引神光断臂事作解,非是。秉恕按,《唐书》本传谓维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此句自是实事。若讹作“臂”字,虚假无当,且不成文。
④从,一作“承”。
【注】
璇上人:《续高僧传》:“元崇以开元末年因从璇禅师咨受心要,日夜匪懈,璇公乃因受深法与崇,历上京,遂入终南,至白鹿,下蓝田,于辋川得右丞王公维之别业。松生石上,水流松下。王公焚香静室,与崇相遇神交。”《释氏要览》:“《十诵律》云:‘有四种:一粗人,二浊人,三中间人,四上人。’瓶沙王呼佛弟子为上人。古师云: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
外人内天:《庄子》:“天在内,人在外。”郭象注:“天然在内,而天然之所顺者在外,故《大宗师》曰‘知天人之所为者,至矣’,明内外之分皆非为也。”
不定不乱:《维摩诘经》:“我观如来,不定不乱。”
色空:《大般若经》:“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物物:《吕览》:“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
玄关:《头陀寺碑文》:“玄关幽键,感而遂通。”李善注:“玄关幽键,喻法藏也。谢灵运《金刚般若经》注曰:‘玄关难启,善键易开。’”
德海:《华严经》:“为令一切菩萨,于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
世网:陆机诗:“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张铣注:“婴,缠也。”
缨珮:沈约诗:“缨珮空为忝。”刘良注:“缨珮,官服饰也。”
羁鞅:《广韵》:“羁,马绊也。”“鞅,牛羁也。”
大导师:《法华经》:“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华严经》:“一切菩萨为大导师,引诸众生入佛法门。”
阮家屐:《晋书》:“阮孚性好屐,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因自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
筇竹杖:刘渊林《三都赋》注:“筇竹出兴古盘江以南,竹中实而高节,可以作杖。”《太平寰宇记》:“《蜀记》云:汉张骞奉使寻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今缘岭皆是,堪为杖,号曰‘邛竹杖’。”
身云:《华严经》:“或见诸菩萨,入变化三昧,各于其身,一一毛孔出一切变化身云。或见出天众身云,或见出龙众身云,或见出夜叉、乾闼婆、紧那罗、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转轮圣王、小王王子、大臣、官属、长者居士身云,或见出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如来身云,或见出一切众生身云。”又云:“如来、应、正等觉无上法王,欲以正法教化众生,先布身云,弥覆法界,随其乐欲,为现不同,所谓或为众生现生身云,或为众生现化身云,或为众生现力持身云,或为众生现色身云,或为众生现相好身云,或为众生现福德身云,或为众生现智慧身云,或为众生现诸力不可坏身云,或为众生现无畏身云,或为众生现法界身云。如来以如是等无量身云,普覆十方一切世界。”
天壤:《庄子》:“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壶子曰:‘尝试与来,以予示之。’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可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涕泣沾襟,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见杜权矣。’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此为杜权,是殆见吾善者几也。’”
法要:《涅槃经》:“如来为说种种法要。”
无生:《魏书·释老志》:“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三世,识神常不灭。凡为善恶,必有报应。渐积胜业,陶冶粗鄙,经无数形,藻炼神明,乃致无生而得佛道。”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与君伯氏别①,又欲与君离。
君行无几日,当复隔山陂。
苍茫秦川尽,日落桃林塞。
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前经洛阳陌,宛路故人稀②。
故人离别尽③,淇上转骖騑。
企予悲送远,惆怅睢阳路。
古木官渡平,秋城邺宫故④。
想君行县日,其出从如云。
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
【校】
①氏,《文苑英华》作“兄”。
②路,顾可久本、凌本俱作“洛”。
③《文苑英华》作“故人尽离别”。
④宫,《文苑英华》作“都”。
【注】
魏郡:成按:《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改相州魏郡为邺郡,改魏州阳武郡为魏郡。”观诗中所云官渡、邺城者,则是相而非魏矣。是诗之作,当在开元时也。或引刘昫《唐书》:“杨国忠秉政,郎官不附己者悉出于外。李峘自考功郎中出为睢阳太守。寻而弟岘出为魏郡太守,兄弟夹河典郡,皆以理行称。”右丞所谓“与君伯氏别,又欲与君离”者,正指峘、岘兄弟。考国忠秉政在天宝时,是时相州已更邺名,不得仍称魏号,盖别是一人,非李岘也。
山陂:《古诗》:“悠悠隔山陂。”
秦川:《水经注》:“秦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旧有育故亭,秦仲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秦水西径降陇县故城南,又西南,历陇川,径六槃口,过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咸谓之秦川。”《长安志》:“周自武王克商,都丰镐,则雍州为王畿。及秦孝公作为咸阳,筑冀阙,徙都之,故谓之秦川,亦曰关中地。”
桃林塞:《左传》:“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杜预注:“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史记正义》:“《括地志》云:‘桃林在陕西桃林县,西至潼关,皆为桃林塞。’”《九域志》:“潼关即桃林之塞也。”《通鉴地理通释》:“潼关,古桃林塞也。《书》:‘放牛桃林之野。’注云:‘在华山东。’《山海经》:‘夸父之山,其北有林,名曰桃林。广圆三百里。’《三秦记》:‘桃林塞在长安东四百里。’《西京赋》注:‘桃林在阌乡南谷中。’《晋地道记》:‘汉弘农函谷关有桃林。’《寰宇记》:‘自陕州灵宝县以西至潼关皆是也。’今考古函谷关在陕州灵宝县西南,潼关在华州华阴县,自潼关至函谷,历陕、华二州之地,俱谓之桃林塞。”
淇上:孔颖达《尚书正义》:“河内共县,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县,入河。”郑樵《通志》:“淇水一名清水,郑玄云即降水也。出卫州共城县北山,或云出林虑,东至(阳)〔汤〕阴,又东至黎阳,入河。”
骖騑:《说文》:“骖,驾三马也。”“墎,骖傍马也。”郑康成《仪礼注》:“墎马曰骖。”又《诗经注》:“骖,两墎也。”孔颖达《疏》云:“车驾四马,在内两马谓之服,在外两马谓之墎。”又颖达《礼记疏》云:“车有一辕,而四马驾之。中央两马夹辕者名服马,两边名墎马,亦曰骖马。”李善《文选注》:“服谓中央两马夹辕者。在服之左曰骖,右曰墎。”三说不同,而郑、孔之说为是。蔡邕《协和婚赋》:“车服照路,骖墎如舞。”
睢阳:《唐书·地理志》:“河南道有宋州睢阳郡,本梁郡,天宝元年改名。”
官渡:《水经注》:“渠又左径阳武县,故城南东为官渡。水又径曹太祖垒北,有高台,谓之官渡台。渡在中牟,故世又谓之中牟台。建安五年,太祖营官渡,袁绍保阳武。绍连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相御。合战不利,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垒。公亦起高台以捍之,即中牟台也。今台北土山犹在,山之东悉绍旧营,遗台并存。”章怀太子《后汉书》注:“裴松之《北征记》曰:中牟台下临汴水,是为官渡。袁绍、曹操垒尚存焉,在今郑州中牟县北。”
邺宫:《太平寰宇记》:“相州安阳县有邺宫。《十六国春秋》云:‘石勒大破邺宫,烧之,火旬有五日方灭。石虎建武元年,自襄国徙都之。自襄国至邺,道路相去二百里,每一舍辄立一宫,宫有一夫人,侍婢数十。季龙所起内外台观行宫凡四十四所。’”成按:自曹魏建国于邺,其后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相继都之,则宫室之盛可知。后人所称邺宫,定是泛指。释者多援引后赵时事,其解偏矣。
行县:《汉书·尹翁归传》:“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后汉书·百官志》:“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
如云:《诗》:“其从如云。”毛苌《传》:“如云,言盛也。”
魏公子:谓魏文帝。曹子建《公宴诗》:“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李善注:“公子谓文帝,时武帝在,为五官中郎也。”刘良注:“时武帝在,故称丕为公子。”
李将军:谓李典。《魏志·李典传》:“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幹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耶?’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成按:末一联是谓其行县之时,或思魏公子之风流,或忆李将军之功烈,盖览故迹遗墟,而感怀凭吊之意,皆用魏郡事实也。顾元纬以魏公子为无忌,李将军为李广,谓其姓李而官魏,故比之二人以致思。信如所解,则“遥思”、“复忆”俱属右丞而言,与上联“想君”之句不相重复耶。且相州之地在战国时虽属于魏,而信陵遗迹皆隶大梁,在唐时为汴州,其于相州若风马牛不相及也,诗人用事固不拘拘于地理之经界,而判然两境者,岂容援引而及之?至顾可久谓李广为云中太守,魏郡与上党、云中等,古之相属地也,并载李广云云,尤属无稽矣。
送康太守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候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来康乐侯①。
【校】
①来,一作“劳”。
【注】
沧江:任昉诗:“沧江路穷此。”
黄鹤楼:《元和郡县志》:“鄂州城本夏口城,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方舆胜览》:“黄鹤楼在鄂州子城西南隅黄鹤山上。此楼因山得名,盖自南朝已著矣。《南齐·志》:‘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阎伯理《记》:‘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文祎登仙[1],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张敬夫云:‘黄鹤楼以山得名也,而唐《图经》何自而为怪说,谓费文祎仙去,驾鹤来憩于此。阎伯理《记》中乃实其事,而或者又引梁任昉《记》所谓驾鹤之宾乃荀叔伟,非文祎也。此皆因黄鹤之名而世之好事者妄为之说,后来者既不之察,又从而并缘增饰之。’”《一统志》:“黄鹤楼在武昌府城西南隅黄鹤矶上。”
粉堞:梁简文帝诗:“平江含粉堞。”
铙吹:《唐书·仪卫志》:“凡鼓吹五部:一鼓吹,二羽葆,三铙吹,四大横吹,五小横吹。铙吹部七曲:一《破阵乐》,二《上车》,三《行车》,四《向城》,五《平安》,六《欢乐》,七《太平》。”
夏口:章怀太子《后汉书》注:“夏口城,今之鄂州也。”《杜氏通典》:“夏口即今江夏郡。”《方舆胜览》:“夏口,一名鲁口,似指夏水之口。然何尚之云: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浦大容舫,于事为便。而章怀太子注《东汉》,亦谓夏口戍在今鄂州,故唐史皆指鄂州为夏口自孙权取对面夏口之名以名之,而江北之名始晦。”
上头:《陌上桑古辞》:“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
候吏:《后汉书·王霸传》:“及至滹沱河,候吏还白。”
芦洲:庾仲《雍江图》:“芦洲至樊口二十里,伍子胥所渡处也。樊口至武昌十里。”《水经注》:“邾县故城南对芦洲。旧吴时客舍于洲上,方便谓所止焉。亦谓之罗洲矣。”
临川:《宋书》:“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高祖受命,降公爵为侯,后为临川内史。”
[1] 费文祎:《方舆胜览》卷二十八及阎伯理《黄鹤楼记》皆作“费祎”。
送陆员外
郎署有伊人,居然古人风。
天子顾河北,诏书隶征东①。
拜手辞上官,缓步出南宫。
九河平原外,七国蓟门中。
阴风悲枯桑,古塞多飞蓬。
万里不见虏,萧条胡地空。
无为费中国,更欲邀奇功。
迟迟前相送,握手嗟异同。
行当封侯归,肯访南山翁。
【校】
①隶,顾元纬本、凌本俱作“除”。
【注】
郎署:《后汉书·马融传》:“安帝亲政,召还郎署。”
伊人:《诗》“所谓伊人”郑康成《笺》:“伊,当作‘(翳)〔繄〕’。(翳)〔繄〕,犹是也。”[1]
河北:《唐六典》:“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境,今怀、卫、相、洺、邢、赵、恒、定、易、幽、莫、瀛、深、冀、贝、魏、博、德、沧、棣、妫、澶、营、平、安、东,凡二十有五焉。东并于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山北,通渝关、蓟门。”
征东:成按:开元、天宝间无征东事迹,当是“安东”之讹。刘昫《唐书》:“总章元年九月,司空李勣平高丽。高丽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户六十九万七千。其年十二月,分高丽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上元三年二月,移安东府于辽东郡故城。仪凤二年,又移置于新城。开元二年,移于平州。天宝二年,移于辽西故郡城。至德后废。”
拜手:《尚书·太甲篇》:“伊尹拜手稽首。”孔安国《传》:“拜手,首至手也。孔颖达《正义》:‘《周礼·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郑玄云:‘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郑惟解此三者拜之形容,所以为异也。此言‘拜手稽首’者,初为拜头至手,乃复申头以至于地,至手是为‘拜手’,至地乃为‘稽首’。然则凡为稽首者,皆先为拜手,乃后为稽首,故‘拜手稽首’连言之。”
上官:《后汉书·任延传》:“善事上官。”
南宫:成按:唐人通呼尚书省为南宫,后人因礼部郎有南宫舍人之目。及杜工部《寄礼部贾侍郎》诗有“南宫故人”[2]之句,遂谓南宫专称礼部,误矣。白乐天诗“我为宪部入南宫”,是其除刑部时诗也。卢纶诗“南宫树色晓森森”,是酬金部王郎中诗也。李嘉祐诗“多雨南宫夜,仙郎寓直时”,是和都官员外诗也。《因话录》:“尚书省东南隅通衢有小桥,相承目为‘拗项桥’,言侍御史及殿中诸郎久次者至此,必拗项而望南宫。”参互考之,其义见矣。《韵府群玉》谓“汉建尚书百官府曰南宫”,考其说亦无所本。惟后汉时,陈忠为尚书令,前后所奏,悉条于南宫,阁上以为故事。郑弘为尚书令,前后所陈,有补益王政者,皆著之南宫,以为故事。见《后汉书》。及《杜氏通典》谓尚书省为南宫,当本此。
九河:《尚书》:“九河既道。”孔安国《传》:“河水分为九道,在兖州界,平原以北是。孔颖达《正义》云:‘《释水》载九河之名云: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李廵曰:‘徒骇,禹疏九河,以徒众起,故云徒骇。太史,禹大使徒众通其水道,故曰太史。马颊,河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也。覆釜,水中多渚,往往而处,形如覆釜。胡苏,其水下流,故曰胡苏。胡,下也;苏,流也。简,大也,河水深而大也。絜,言河水多山石,治之苦絜。絜,苦也。钩盘,言河水曲如钩,屈折如盘也。鬲津,河水狭小,可鬲以为津也。’孙炎曰:‘徒骇,禹疏九河,用功虽广,众惧不成,故曰徒骇。胡苏,水流多散胡苏然。’其馀同李廵。郭璞云:‘徒骇,今在成平,东光县今有胡苏亭。’覆釜之名同李廵,馀名皆云其义未详。计禹陈九河,云复其故道,则名应先有,不宜徒骇、太史因禹立名,此郭氏所以未详也。或九河虽旧有名,至禹治水,更别立名,即《尔雅》所云是也。《汉书·沟洫志》:成帝时,河堤都尉许商上书曰:‘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县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骇,其间相去二百馀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骇最北,鬲津最南。盖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分为八枝也。许商上言三河,下言三县,则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县,其馀不复知也。《尔雅》九河之次,从北而南。既知三河之处,则其馀六者,太史、马颊、覆釜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简、絜、钩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也。其河填塞,时有故道。郑玄云:‘周时齐桓公塞之,同为一河。今河间弓高以东,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遗处。’”
七国:《晋书·地理志》:“幽州统郡国七:范阳国,燕国,北平郡,上谷郡,广宁郡,代郡,辽西郡。”
蓟门:《唐六典》注:“蓟门在幽州北。”《一统志》:“古蓟门关在蓟州,唐置蓟州,盖取此。蓟丘,在旧燕城西北隅,即古蓟门也。旧有楼馆,并废,但门存二土阜,旁多林木,蓊郁苍翠。”
萧条:《后汉书》:“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奇功:《汉书》:“阳朔中,段会宗复为都护。会宗为人好大节,矜功名,与谷永相友善。谷永闵其老复远出,予书戒曰:‘足下以柔远之令德,复典都护之重职,甚休甚休!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子之所长,愚无以喻。虽然,朋友以言赠行,敢不略意。方今汉德隆盛,远人宾服,傅、郑、甘、陈之功,没齿不可复见,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亦足以复雁门之踦。万里之外以身为本。愿详思愚言。’”
迟迟:毛苌《诗传》:“迟迟,舒行貌。”
[1] 繄:原本作“翳”,据《毛诗注疏》改。
[2] 诗题原作《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南宫故人”句即“南宫吾故人”句。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寥落云外山,迢遥舟中赏。
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
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
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
何处寄相思,南风吹五两①。
【校】
①吹,顾元纬本、凌本俱作“揺”。
【注】
宣城:《唐书·地理志》:江南西道有宣州宣城郡。
敬亭神:谢朓有《赛敬亭山庙喜雨》诗。《宣城郡图经》:“敬亭山在宣城县北十里。”《太平寰宇记》:“《郡国志》及宋《永初山川记》云:宛陵北有敬亭山,山有神祠,即谢朓赛雨赋诗之所,其神曰梓华府君,颇有灵验。”
五两:郭璞《江赋》:“觇五两之动静。”李善注:“许慎《淮南子》注曰:‘嗚,候风也。楚人谓之五两也。’”
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①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②。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③。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④,归耕为老农。
【校】
①校,一作“祕”。
②澄,顾元纬本、凌本俱作“九”。
③日,顾元纬本、凌本俱作“白”。
④余,刘本、《唐诗品汇》俱作“今”,误。
【注】
校书:按《唐书·百官志》:弘文馆有校书郎二人,集贤殿书院有校书四人,秘书省有校书郎十人,著作局有校书郎二人,崇文馆有校书郎二人,司经局有校书四人,皆九品官。
素风:袁宏《三国名臣赞》:“操不激切,素风愈鲜。”
拂衣:《后汉书·杨彪传》:“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
扣舷:舷,船边也。扣舷为声,以节歌。郭璞《江赋》:“咏采菱以扣舷。”和光:《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昭世:鲍照诗:“浮生旅昭世,空事叹年华。”
顽疏:嵇康诗:“匪降自天,实由顽疏。”
天聪:曹植《求通亲亲表》:“冀陛下傥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送六舅归陆浑
伯舅吏淮泗,卓鲁方喟然。
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
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
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
【注】
陆浑:《唐书·地理志》:“河南府有陆浑县。”
卓鲁:《后汉书》:“卓茂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鲁恭拜中牟令,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北山移文》:“笼张赵于往图,架卓鲁于前箓。”
条桑:《晋书》:“刘撅之于树条桑。”《诗》:“蚕月条桑。”郑康成《笺》:“条桑,枝落采其叶也。”孔颖达《正义》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此借用为腊月事,盖谓落其繁枝枯茎而已,与《诗》义稍异。
腊月:《汉书》注:“臣瓒曰:腊月,建丑之月也。”
酌醴:刘向《九叹》:“欲酌醴以娱意兮。”王逸注:“醴,醴酒也。”
陶令:《宋书》:“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留别丘为
归鞍白云外,缭绕出前山。
今日又明日,自知心不闲。
亲劳簪组送,欲趁莺花还。
一步一回首,迟迟向近关。
【注】
丘为:《唐书·艺文志》:“丘为,苏州嘉兴人。事继母孝,常有灵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时年八十馀,而母无恙,给俸禄之半。初还乡,县令谒之,为候门磬折,令坐,乃拜,里胥立庭下,既出,乃敢坐。经县署,降马而趋。卒年九十六。”
趁:《广韵》:“趁,逐也。俗作‘趂’。”
近关:《左传》:“蘧伯玉遂行,从近关出。”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