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柳词的地位

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是宋词昌盛的奠基人。宋初词人张先晏殊都有诗文集百卷不传,欧阳修诗、文、词都负盛名,今尚传有一百零三卷全集,他们都非专业词人。惟有柳永,文一首都没有,诗仅有《煮海歌》一首及散在方志里的零章断句。他的词集名《乐章集》,今传二百多首,可见他平生精力都集中在词上。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词论》云:“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从此,可知柳词是始出,张词是继出;柳在先,张在后;柳是主,张是辅。

二 柳词的来源

柳永一面继承唐代民间词通俗、质朴的风格,一面吸取前代文人诗歌的优良传统,因而改变旧曲,创制新声,发展慢词。唐代民间词,我们从前是不知道的。自从敦煌资料的发现,我们才知道唐代民间词现有一百六十多首,并且其中《倾杯乐》和《内家娇》词都在百字以上,可见当时民间音乐、民间歌词流行的盛况。宋太宗灭了北汉,全国才完全统一,他本人就知律制曲。《宋史·乐志》卷一百四十二云:“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总三百九十。”柳永以其很深的文学素养,习于唐乐、唐诗,又习于本朝的新乐、新词,经常流连坊曲里巷,与乐工、歌伎往来,创制大量慢词,开有宋一代风气。

三 柳词流传情况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云:“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之广也。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这里说明柳词流传之广,也说明柳永身后萧条情况。明郑麟趾《高丽史·乐志》中也有柳词,这是宋徽宗赐给高丽的宋乐,可见柳词也传到高丽的。柳词西北传到西夏,东北传到高丽,更为中原民间广大市民所喜爱。宋陈师道在《后山诗话》里,说他的词“天下咏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十六里,说他的词“传播四方”,也可证实柳词普遍流传的情况。宋徐度却扫编》还记载这样一段故事:在宣和年间,刘季高侍郎力诋柳词,忽有一老宦者,拿出纸笔,跪在季高面前,请他也作一首,季高无言可答,这也说明受到人民普遍喜爱的柳词是不容抹煞的。

四 柳词的影响

北宋词坛著名作家如张先、晏殊、欧阳修直到晏幾道,他们作词,都是沿袭西蜀、南唐的词风,致力于小令;张先的《子野词》中,欧阳修的《六一词》中,虽也有慢词,但并不太多。惟有柳永创制慢词最多,因而影响了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这些令、慢兼长的作家。尤其他们的慢词,吸取众长,转益多师,各具特色,各放异彩,形成词学空前的盛况。即如南宋辛弃疾的《水龙吟》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吴文英的《八声甘州》开头“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又何尝不与柳词《八声甘州》开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开阔气象相似。另外,在市民阶层喜爱的基础上,也影响了宋元小说和戏剧的兴起。宋无名氏《醉翁谈录》里写的《花衢实录》和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写的《谢天香》杂剧,也都是柳永的故事。

五 柳词的思想内容

(一)反映都市繁荣

汴京(今开封)是北宋的帝都。宋自统一天下后,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汴京更富庶了,商业的发展,人烟的稠密,建筑的壮丽,花木的明秀,物质的充实,歌舞的盛行,都表现了承平盛世的景色,这在柳词《倾杯乐》、《透碧霄》中都有具体的描绘。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引范镇语云:“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馀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这对柳词正是高度的评价。此外如杭州是东南财赋名都,全国著名的湖山胜区,柳永的《望海潮》词,也写足了杭州豪华美丽。词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甚至引起金人侵略的野心。

(二)描写青楼生活

在宋仁宗“务本向道”的统治下,柳永却流连坊曲里巷,与乐工、歌伎来往,创制新词,自然受到统治者的斥责。他在《鹤冲天》词里写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见他对当时社会现实极端的不满。他又说“奉圣旨填词”(见《苕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也可见他对当时达官贵人的蔑视。在对待妓女方面,柳永也有表现出真挚情感的,如《蝶恋花》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还有同情妓女不幸遭遇的,如《迷仙引》云:“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就是希望她们能够早日脱离火坑,获得自由。不过,需要特别提出的,就是柳永为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也写了不少低级趣味的冶游词,却都是糟粕,必须批判摒弃的。

(三)抒写羁旅行役

柳永功名失意,飘泊四方,怀乡、怀人、怀帝都之感,一时纷集,所写词多凄凉沉着。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就指出柳词“尤工于羁旅行役”。的确,柳词在经行役地时,不仅描画出山村水驿、奇峰突出的动人景色,并且在山光水影中凝聚着他个人的离愁别恨和身世之感。这些内容多少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羁旅行役中,柳永写了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四季之中,又以秋景最多而又最凄凉。《戚氏》一词,就是以宋玉自比,唱出悲秋的声音。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引前辈诗云:“《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他认为这首柳词,就是在《离骚》的影响下,继承《楚辞》馀绪,以宋玉悲秋的笔调,抒发出个人天涯沦落的不遇之感。

六 柳词的艺术

(一)语言通俗

从宋人陈师道、胡仔、黄昇、沈伯时直到清代《四库提要》,无不以柳词俚俗为病,以为是下里巴人。其实语言通俗是唐代民间词的本色,也是柳词的本色。柳永不用秾丽的辞藻,不走雕琢的老路,而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景、抒情,广大人民是喜爱的。如《夜半乐》:“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语言何等明白!刻画人物,何等生动!

(二)音节响亮

我们今天不知柳词的唱法,但从他词中运用四声阴阳、去声字、入声字、去上连用、句中用韵以及双声、叠韵,还可以感到音节极其响亮。如《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就是平、上、去、入四声兼用,并且是阴阳声交错运用。又如《夜半乐》“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句句都有去声字,末了一句八个字就用了四个去声字。去声字远扬发调,最响亮,最警动。柳词不单领字多用,句中句末都惯用。再如双声、叠韵,也是我国诗词中常用的。柳词在这方面也特别用得多。如《竹马子》开头:“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其中“荒凉”、“旷望”、“静临”都是叠韵。最后“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这里“霁霭”、“霏微”四个字都是叠韵,下面“零乱”、“萧索”、“送残”都是双声,可见每句中都有叠韵或双声。在苏轼所称道达到唐人高处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见赵令畤《侯鲭录》),每句也都有双声。柳词《雨霖铃》一开头“寒蝉凄切”四字,“寒蝉”是叠韵,“凄切”是双声。柳词多用双声叠韵,也显出他创制新词的抑扬顿挫、铿锵悦耳。词中“对”、“晚”、“骤雨”、“帐饮”、“泪眼”、“竟”、“语”、“暮霭”、“自古”、“纵有”、“待与”等字去、上连用,都不是偶然的。又如《采莲令》上片“客”、“轧”与下片“色”、“脉”都用入声,也不是偶然的。至于《木兰花慢》中的“倾城”、“盈盈”、“欢情”,句中叶韵,元吴师道也以为“得音调之正”(见《吴礼部诗话》)。

(三)气魄雄伟

宋初以气魄雄伟著称的词,有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和“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御街行》),但都还是小令。至于宋初慢词写出开阔的境界,显得气势雄伟的,那就不得不数柳永了。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夜半乐》)、“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采莲令》)都是一气贯注、力透纸背的出色词作。宋俞文豹《吹剑录》以为柳词只适宜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婉约词,这还是片面的看法。可以说,柳词实兼有婉约与豪放之长。

(四)结构完整

宋王灼说柳词“序事闲暇,有首有尾”(《碧鸡漫志》),已说明柳词的结构是完整的。清周济宋四家词选》论柳词云:“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这里既说明柳词全篇的层次井然,也说明柳词的骨力挺劲。柳永慢词有两段的,有三段的。大体两段的,是前段写景,后段抒情。三段的是前两段写景,最后一段抒情,如《夜半乐》一首三段,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第一段写千岩万壑的远景,第二段写舟行两岸的近景,最后一段写远离家乡怅惘的心情,大开大合,情景交融。清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词云:“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这确是公允而精到的评论。

(《大公报·艺林》1982年2月)

从《东坡乐府》里看苏轼和农民的情谊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广博的学识、开朗的胸襟,写出了大量辉煌的诗、文、词,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和丰富的思想情感。九百多年来,“苏东坡”的名字一直活在广大人民的心里,这与他当时热爱广大人民是分不开的。

他所作的《东坡乐府》,内容广阔,气魄雄伟,语言朴素,一反过去绮罗香泽及离情别绪的局限,而且词多有题或序,注明时间、地点、人名以及事实,这也是过去词坛所没有的,所以他的词是宋词空前的划时代的革新,也是宋词进一步的发展。清人周济以为南宋姜夔词的“小序甚可观”(《四家词选序论》)。其实,苏轼已早有很可观的小序了。如《西江月》的小序说: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这不是一篇很好的小品文吗?他如经、史、子、集以及佛、道诸书的随手引用,也早为南宋辛弃疾开辟了写词的道路,这都可见苏词影响之大了。

他一共写了三百六十多首词,最出色的有怀子由的《水调歌头》,表现了手足深情;有悼亡的《江城子》,表现了夫妇深情;有密州出猎的《江城子》,表现了保卫祖国的雄心;有咏鸿的《卜算子》,表现了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而在徐州作的五首《浣溪沙》,却充分表现了他和农民的情谊。

元丰元年(一〇七八),苏轼做徐州守。为了徐州春旱,他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去求雨,并且一连串地写了这五首《浣溪沙》。从词里,我们看到了石潭农村景物的美好,也看到了石潭农民努力生产的情况和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的热情,更看到了苏轼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并和农民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第一首就画出一幅农村美丽而宁静的画面,并体现了苏轼物我两忘的胸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上片写鱼、鸟和黄童、白叟的快乐,下片写麋鹿、猿猱和采桑姑的快乐。红日照暖了石潭,潭中的游鱼历历可数;绿树遮暗了全村,树里的啼乌声声可听;住在这里的黄童、白叟都表现了怡然自得的乐趣。这里还有不惊自去的麋鹿,不呼自来的猿猱,它们也都过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苏轼像(元·赵孟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首写的是农村妇女热烈欢迎苏轼的情况和麦收后农民参加赛神饮宴的愉快: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农村妇女们排门争看苏轼,以致把罗裙踏破,可见一时欢迎的盛况。下片写农村丰收,酬神作乐,不独老幼欢腾,就是乌鸢,为了获得酬神的残食也在天空翔舞着。直到黄昏归来,路上还偶然看到醉叟,这都说明当时农村的太平景象和农民庆祝丰收的愉快心情。唐人王驾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正和这种情况相似。

第三首写农村忙于煮茧并和老农谈田间生产情况: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麻叶层层,檾叶发光,正写出一个桑麻遍地的富裕农村。一路行来,既闻到农家煮茧的香气,更听到隔篱的络丝娘叫,以“娇语”形容络丝娘的声音,极细致生动。下片问带醉的老农,还有多少天就豆熟叶黄,可见关心农民生产,语言何等亲切!情谊何等深厚!

第四首仍写途中见闻和自己困顿情况:

簌簌衣中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依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开头写满头满身都是枣花,形象何等生动!枣花多也说明枣子的产量丰盛。村南村北都响起了缲车声音,更可见全村农民普遍劳动情况。卖黄瓜,还说明了自己的瓜多馀,才卖给人家吃,这都写出了石潭农村的富饶和农民劳动的热情。牛依一作牛衣,又作半依,宋人傅幹注《东坡乐府》作牛依,不是没有道理的:农村古柳参天,枝叶覆盖,正是乘荫取凉的好地方;当日高气暖的时候,牛卧在柳荫下休息,人坐在柳荫下卖瓜,都是为了柳荫又风凉又可以避日,牛依古柳,还点明卖瓜的所在。下片从酒困、路长、日高、人渴想到喝茶;从敲门试问,我们也体会到苏轼到农民家是轻轻地敲门,低低地讨茶,这种体贴农民忙于缲丝的心情是极其可贵的。

第五首叙述雨后日出的农村美景,并以躬耕的愿望作结: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原是此中人。

雨后空气清新,踏在草软沙平的路上,何等舒适;偶然日出,照得桑麻发光;偶然风来,吹得蒿艾散香,这更使得苏轼有说不出来的快感,因此引起他罢官归田的念头。“使君原是此中人”,正说明他和农民打成一片的心情。他有诗赠王庆源道:“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这和词里所表达的情感是完全相同的。

后来,他被贬黄州,自营东坡躬耕。曾有《浣溪沙》道:“但令人饱我愁无。”这是何等伟大的抱负!杜甫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讲的是住,白居易诗“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讲的是衣,而苏轼讲的是食,这三位伟大文学家都抒写了愿人人有住、人人有衣、人人有食的愿望。

元丰七年(一〇八四),苏轼从黄州调到汝州。临走的时候,他作了一首《满庭芳》留别黄州父老,上片有“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语,下片有“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簑”语,从上片可见农民平时对苏轼的情谊,从下片又可见苏轼去后对农民的关怀。词中反映农民的现实生活很少,尤其北宋,作家如秦观、贺铸、周邦彦等所写都不外情语,没有和农民有过亲密的往还,因此,也就没有有关农民的作品;惟有苏轼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情谊,写过这一方面富有人民性的作品,这在词史上是应该特别指出的。

(《雨花》1958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