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文。共四卷,甲卷存故事开端处,乙卷只存十二行,有六行断行,丙卷存故事主要内容,丁卷仅存两节,俱在丙卷所存部分中,文句稍有异同。王重民校录。变文讲唱春秋时伍子胥为父兄报仇的故事。楚国平王在位,天下大治。上相伍奢,勤恤国事,忠贞耿直,敢于犯颜直谏。平王听从大夫魏陵意见,为太子娶秦穆公之女。秦女至,平王见其貌美,自纳为妃。伍奢闻之,谏责平王,获罪下狱。伍奢有二子,长子子尚在郑国为官,次子子胥在魏国为官。平王用魏陵计,诈伍奢之名,投书郑、魏,召子尚、子胥。结果子尚入楚,与父俱被处死。子胥独自逃难,辗转流离,备尝苦辛。最后入吴,为吴王所用,拜为宰辅大臣。子胥治吴五年,吴国大治,遂兴兵伐楚。时楚平王已死,子昭王在位。吴楚交战,楚兵大败,子胥执昭王,兵入楚都,掘平王墓,以剑击尸,并杀昭王、魏陵,终报父兄之仇。子胥为吴国大相,后越王勾践兴兵伐吴,子胥领兵击败之。吴王死,子夫差立。子胥为吴差解梦,直言凶兆,触怒夫差,以剑剔死。后五年,勾践兴兵伐吴,吴军无力应战。变文以下缺失。变文着重刻画伍子胥立志为父报仇的决心和恩怨分明的性格。全文重点描绘了伍子胥逃难途中的经历,他与浣纱女、外甥、妻子、鱼人的遭遇及恩怨,情节生动,有自然景色的铺叙,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对话及心理刻画,浓郁的抒情(子胥的仗剑悲歌),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后来子胥功成名就,对昔日逃难途中遭遇的人物,一一将恩报恩,以怨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