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第一期的杂剧作家,很多是由元入明的,因此,过去把其中一些人或列为元代,或列入明代。例如:在罗贯中、王子一、谷子敬、李唐宾、杨景贤、贾仲明等人的朝代划分上,就发生这样的问题。这里,除罗贯中仍算作元代作家外,其余均列为明代作家,今择要介绍于后。
王子一,生于元末,事迹不详。作杂剧四种,今存《刘晨阮肇误入天台》(一作《误入桃源》)一种,有息机子《古今杂剧选》本、《元明杂剧》本、《元曲选》本(题:元·王子一撰)、《柳枝集》本(题:明·王子一著)。演神话爱情故事——汉末,刘晨、阮肇采药入天台山,路远,不得返,遇二仙女,款以胡麻饭、山羊脯等,遂成婚,留居半年;二人苦求还乡,至家,乡邑零落,已隔十代矣。事见《名山记》及《天台山志》等书。剧中刘、阮及仙女诗,均系用唐人曹唐之作。明初戏剧评论家朱权《太和正音谱》评明初戏曲家十六人,首列王子一,称其剧作风格“如长鲸饮海”;又谓:“风神苍古,才思奇瑰,如汉庭老吏判辞,不容一字增减,老作,老作!其高处如披琅玕而叫阊阖者也。”从现存的各种作品看来,朱权对每人的评语,都不免抽象,有夸大、过誉之处。
刘兑,字东生,浙江人,事迹不详。杂剧二种,《金童玉女娇红记》今存;《月下老定世间配偶》仅存曲文,见于《词林摘艳》、《雍熙乐府》。《录鬼簿续编》谓后者“极为骈丽,传诵人口”。《太和正音谱》列刘兑为明初剧作家第二,评为“如海峤云霞”;“熔意铸词,无纤翳(yì)尘俗之气,迥出人一头地,可与王实甫辈并驱,蔼然见于言意之表,非苟作者,宜列高选”。
《娇红记》,共八折,可作两本看待;但在第二折、第八折之后均有题目正名,最后还有“总关目”四句,已不完全像元杂剧的规格。剧中写两个青年男女相爱慕的故事。明杂剧中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剧本很多,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也有来自现实社会的。如《娇红记》、《寒衣记》、《卓文君》、《北红拂》、《桃花人面》、《僧尼共犯》、《女真观》等等,都属于这类作品。故事情节虽不尽相同,但基本思想却是一致的,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而追求以爱情相结合的自由婚姻。这种表现在婚姻问题上的民主自由思想,是和封建社会所提倡、维护的伦常礼教、封建秩序,大相违背的。像卓文君、红拂那样主动、大胆的女性,像《僧尼共犯》、《女真观》剧中的和尚、尼姑、女道士那种冲破宗教束缚的大胆行动,都具有一定的反抗意义。但是,像《娇红记》、《寒衣记》等剧,本来是暴露性较强烈的爱情故事,而作者偏偏要假手于仙人,通过曲折的历程,使男女主脚得到大团圆。把悲剧变为喜剧,遮掩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冲淡了人们反抗黑暗、打破枷锁的情绪和意志。虽然大团圆的结局,也表达了当时人民的一种幻想式的愿望,并且也是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通常采用的格局,但这一点,还是显出了剧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谷子敬,江苏金陵人,元末,为枢密院掾史。明《周易》,通医道。口才捷利,所制词曲隐语,盛行于时。所作杂剧五种,四种是神鬼故事,今存《吕洞宾三度城南柳》,有《古名家杂剧》本、《古今杂剧选》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太和正音谱》评其作品风格“如昆山片玉”,又谓:“其词理温润,如璆(qiú)琳琅玕,可荐为郊庙之用,诚美物也!”
杨文奎,作剧四种,今存《翠红乡儿女两团圆》,有《古今杂剧选》本、《元曲选》本。《太和正音谱》评谓:“如匡庐叠翠。”
李唐宾,号玉壶道人,江苏广陵人,官淮南省宣使。戏剧评论家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谓:“与余交久而敬,衣冠济楚,人物风流;文章乐府清丽。”作剧二种,今存《李云英风送梧桐叶》,有《古名家杂剧》本、《元明杂剧》本、《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本。《太和正音谱》评谓:“如孤鹤鸣皋。”
杨讷,原名暹,字景言,一字景贤,号汝斋。蒙古人,由元入明。家于钱塘,从姊夫杨镇抚,人因以杨姓称之。善琵琶,好戏谑,尤工于隐语。明永乐初,特重语禁,召讷入直宫中,以备顾问。与杂剧家贾仲明友善,相交五十年。后卒于金陵。作杂剧十八种,现存《西游记》六卷(每卷四折,共二十四折),及《马丹阳度脱刘行首》二种。因元人吴昌龄有《唐三藏西天取经》剧,过去曾将吴、杨两人的作品混为一谈。《太和正音谱》评谓:“如雨中之花。”其剧作《红白蜘蛛》一种(已佚),《录鬼簿续编》有著录,其他戏曲书目未载。据话本《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篇,叙郑信在庙里遇见日霞、月华两个仙女,她们在空中斗法现出原形,原来是一个红蜘蛛和一个白蜘蛛。杨讷这本杂剧的剧情,可能即此事。
刘君锡,燕山人,工隐语,为燕南独步,人称为“白眉翁”。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谓其:“性差方介,人或有短,正色责之。……家虽甚贫,不屈节。”作杂剧三种,今存《庞居士误放来生债》,见《元曲选》本。剧情充满神道迷信、因果报应的气氛,客观上为地主阶级放高利贷辩护。庞居士,即唐代襄阳居士庞蕴,平生好施与,行善事;后来受惠者到“来生”变马变驴还他的债。他“悟道”后说:“我则待要钱妆得你如狼似虎,谁承它今日倒折得做马为驴。”事见《释氏稽古录》、《五灯会元》等书。
贾仲明,一作仲名,号云水散人,山东临淄人,后徙居兰陵。博究群书,善吟咏,尤精于乐章隐语。尝侍文皇帝(明成祖朱棣)于燕邸,甚宠爱之。每有宴会应制之作,无不称赏。公丰神秀拔,衣冠济楚,量度汪洋,天下名士大夫,咸与之相交。生于元至正三年(1343),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以后。著有《录鬼簿续编》,著录了元末明初戏剧作家七十一人,杂剧一百五十余种,是研究元末明初杂剧家的重要著作。另有《云水遗音》及杂剧十七种。《太和正音谱》评其作品风格“如锦帷琼筵”。今存四种,即:《荆楚臣重对玉梳记》,见《元明杂剧》本、《元曲选》本、顾曲斋本、《柳枝集》本;《萧淑兰情寄菩萨蛮》,见《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顾曲斋本、《柳枝集》本;《铁拐李度金童玉女》,见《古名家杂剧》本、继志斋本、《元曲选》本;《吕洞宾桃柳升仙梦》,见《古名家杂剧》本、《孤本元明杂剧》本。
黄元吉,事迹不详。钱曾王《也是园书目》题为“元明黄元吉”,盖亦由元入明、为明代前期的剧作家。所作杂剧,今存《黄廷道夜走流星马》,见脉望馆抄校本及《孤本元明杂剧》校印脉望馆本。本剧写唐王朝听说番邦有一匹千里流星马,就派黄廷道到番邦用计盗马。他与番王的女儿结婚、逃走,后来番王自动投降唐朝的故事。情节荒诞不经,却反映了封建帝国的扩张思想,应该予以批判。
朱权,明太祖第十六子,自称大明奇士,晚号臞(qú)仙、涵虚子、丹丘先生。正统十三年(1448)卒,谥献王。工戏曲,著有《太和正音谱》,为研究元明北曲的重要著作。清朱彝尊《列朝诗集》谓:“江右俗故质朴,俭于文藻,士人不乐声誉。王弘奖风流,增益标胜。博学好古,诸书无所不窥。旁通释老,尤深于史。凡群书有秘本,莫不刊布国中。”所作杂剧十二种,今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及《卓文君私奔相如》;《元曲选目》、《今乐考证》均误为元人柯丹丘之作,当因其别号“丹丘先生”而误。明万历时脉望馆抄校本均题作“明丹丘先生撰”,是。
朱有燉(1379—1452;一说1439年卒),明太祖之孙,袭封周王(藩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卒后谥为宪王。自号全阳子、老狂生、锦窠老人、诚斋等。在明代初期剧作家中,他的行辈较晚,在他进行创作和死后的这几十年里,他似乎成了这个时期的唯一的杂剧作家。在他死后若干年,剧作家的行列,几乎成了空白,直到十六世纪初期,才有康海、王九思等人继起,是为明杂剧后期。
他勤学好古,留心翰墨,谙晓音律;所作杂剧、散曲,甚为丰富。杂剧凡三十一种,总名《诚斋乐府》,今存。明李梦阳《汴中元宵绝句》云:“中山孺子倚新妆,赵女燕姬总擅场;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可想见其盛况。沈德符《顾曲杂言》云:“《诚斋乐府》至今行世,虽警拔稍逊古人,而调入弦索,稳惬流利,犹有金、元风范。”王世贞《艺苑巵言》云:“周宪王……好临摹古书帖,晓音律,所作杂剧凡三十余种,虽才情未至,而音律颇谐,至今中原弦索多用之。”朱彝尊《明诗综》云:“周宪王有燉,周定王长子,高皇帝孙,洪熙元年袭封,景泰三年薨。有《诚斋新录》。留心翰墨,谱曲尤工,中原弦索,往往借以为师。”杂剧之外,所作诗文有《诚斋新录》、《诚斋集》、《诚斋遗稿》及《诚斋词》等。
作杂剧三十一种,计为:《庆朔堂》、《桃源景》、《继母大贤》、《团圆梦》、《香囊怨》、《复落娼》、《仙官庆会》、《得驺(zōu)虞》、《仗义疏财》、《常椿寿》、《十长生》、《蟠桃会》、《八仙庆寿》、《神仙会》、《牡丹仙》、《牡丹品》、《牡丹园》、《辰钩月》、《踏雪寻梅》、《夜半朝元》、《悟真如》、《曲江池》、《小桃红》、《乔断鬼》、《豹子和尚》、《烟花梦》、《灵芝庆寿》、《赛娇客》、《海棠仙》、《降狮子》和《义勇辞金》。就其内容来讲,大部分是神仙道化和烟花风月剧,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其中《关云长义勇辞金》为历史故事剧,较著名。第四折〔货郎儿一转〕“凉时节秋风八月……”一曲,据说近代湖南高腔尚能传唱,可见其流传之久。
他的剧作的大部分,在形式上还能大体上遵守元杂剧的规范;但也有不少作品在“唱”的方面,已打破元杂剧由一种脚色主唱到底的体制。例如:《曲江池》第一折,有“旦”唱,又有“二净”唱。第二折,“末”、“外”都有唱。第三折,“旦”唱。第四折,“末”唱。第五折,“旦”唱。《得驺虞》第二折,四个探子各唱〔醉花阴〕一支;“末”扮正探子与四探子“同唱”〔喜迁莺〕。《仗义疏财》,李逵和燕青有时各唱,有时合唱。《牡丹园》甚至有十美人同唱。在曲调方面,也不像元杂剧那样,只用北曲,而是采用南北合曲。例如:《神仙会》,一、二、三折均由“末”唱北曲,由“旦”唱南曲;第四折均用北曲,而八仙及张珍奴各有唱词。这一主唱形式,实为南戏格范,而非元杂剧的遗制。
另外,《豹子和尚自还俗》剧,开始由宋江念出梁山泊三十六人姓名,很多与现今流传的《水浒传》不同。如:第三名玉麒麟李义,而不是卢俊义;第五名混江龙李海,而不是李俊;第十三名莽二郎阮进,而不是短命二郎阮小二;第十四名关必胜,多了一个“必”字;等等。连绰号带姓名,有半数不相同,可作为研究《水浒》的一种资料。
以上介绍明代初期杂剧作家十余人。此外,还有汤式、陈伯将、丁野夫、李时英、须子寿、金文质、汪元亨、邾(zhū)经、陆进之、陶国瑛、高茂卿、宋让、马惟厚等人,剧作都已佚失不存,这里不详谈了。
明杂剧后期作家,以康海、王九思、杨慎、徐渭、梁辰鱼、王骥德、吕天成、叶宪祖、陈与郊、凌濛初、孟称舜等人较有名。这时,南曲已盛行,北曲渐不为人所熟习,上演已成问题,便逐渐让位于由南戏衍变而来的传奇,而失去戏剧重心的地位;并且,体制唱腔等方面也远远离开元杂剧的矩范。以上这些作家当中有不少人兼作传奇,所以,明杂剧到了后期,已成强弩之末了。简述于下。
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进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作杂剧二种:《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王兰卿服信明贞烈》。前者,相传为讽刺李梦阳而作,盖康海尝营救李梦阳于狱中;后来,反因事被李所弹议,故作此剧以寓意。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鄠(hù)县人,弘治时进士。贬官后,与康海“每相聚沜(pàn)东鄠杜间,挟声伎酣饮,制乐造歌曲,自比俳优,以寄其怫(fú)郁” [1] 。作剧二种:《杜子美沽酒游春记》、《中山狼院本》,均存。后者虽名为“院本”,实即单折杂剧。康海用了四折写这个故事,而王九思只用一折写同一故事,似乎有意和他的朋友斗奇争胜。院本最后讽刺忘恩负义的人,说:
呀!这的是施恩容易报恩难,做时差错悔时难!你道那世人奸巧把心瞒,空安眉戴眼,他与那野狼肺腑一般般!
“中山狼”这个恩将仇报的寓言故事,流传很广;戏剧家如康海、王九思、汪廷讷、陈与郊等人都把它作为杂剧的题材,以寓其讽世之意。过去,一般从恩怨观点出发,把这只狼看作是忘恩负义的典型。这种看法,不一定妥当。因为:就狼来说,人救它也好,不救也好,它总归是要吃人的。就人来说,要消除狼之为害,只有老实不客气地加以挞伐、歼灭;反之,对它采取任何同情、温情主义甚至替它解危、救它的态度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东郭先生犯了这个错误,几乎丢掉性命。这就告诉人们:在敌人面前,谁想当东郭先生,谁就要吃苦头!这个教训,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是明代有名的学问家,著述甚富。杂剧一种,《宴清都洞天玄记》,有脉望馆校藏明刻本、《孤本元明杂剧》校印脉望馆本。
李开先(1501—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所藏词曲甚多,有“词山曲海”之称。尝访康海、王九思于武功、鄠杜之间,赋诗度曲,二人恨相见之晚。作剧七种,今存《园林午梦》一种,见明万历刘龙田《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卷尾附录本及《六幻西厢》附录本等。
徐渭(1521—1593),字文长,有天池、青藤山人、山阴布衣等号,浙江山阴人。是一个有名的才子,诗文书画皆工,著作甚多。所作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一出)、《玉禅师翠乡一梦》(二出)、《雌木兰替父从军》(二出)、《女状元辞凰得凤》(五出)四个独立的短剧,合称为《四声猿》,极有名,其门人王骥德《曲律》评云:“吾师徐天池先生所为《四声猿》,高华爽俊,秾丽奇伟,无所不有,称词人极则,追躅(zhú)元人。”传刻本颇广。
冯惟敏,字汝行,山东临朐(qú)人。诗文雅丽,尤善词曲。王世贞《艺苑巵言》称其曲云:“北调,近时冯通判惟敏独为杰出。其板眼务头,撺抢紧缓,无不曲尽,而才气亦足以发之。止用本色太多,北音太繁。”作剧二种:《僧尼共犯》,有《海浮山堂词稿》附刻本,原标总名为《僧尼共犯传奇》,实系四折北曲,为杂剧体制;另有脉望馆抄本、《孤本元明杂剧》校印脉望馆本。此剧对官吏的贪污受贿有所揭露,对和尚、尼姑的冲破宗教束缚有所反映。《梁状元不伏老》剧,写梁颢(hào)屡困场屋,一直到八十二岁,终能如愿以偿,考中状元。写的是宋朝人,实际上是为明代的以八股文取士和历代的科举制度作辩护,无异替统治者劝告读书人:你们不要灰心,往圈套里钻下去吧,将来总会有出路的,梁颢就是你们的活榜样!这也正反映了作者(代表当时的许多读书人)对于科举,对于考状元的一往情深,至死不悟。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南溟,安徽歙县人。官义乌县令时,教民讲武,世称“义乌兵”,备兵闽海,曾随戚继光破倭寇。所作杂剧,今存《大雅堂乐府》四种,即:《高唐记》、《洛神记》、《五湖记》、《京兆记》。
梁辰鱼(约生于正德末年,卒于万历中叶),字伯龙,号少伯,江苏昆山人。雅擅词曲,精于音律。时邑人魏良辅工于乐歌,始变“弋阳”、“海盐”旧调为“昆腔”。辰鱼独得其传,填制《浣纱记》传奇,梨园弟子多歌之。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伯龙雅擅词曲,所撰《江东白苎》,妙绝时人。时邑人魏良辅能喉转音声,始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腔’。伯龙填《浣纱记》付之。王元美诗所云:‘吴阊白面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是也。”杂剧仅存《红线女》一种,见《盛明杂剧》本、《酹江集》本。
王骥德,字伯良,一字伯骥,号方诸生,别署秦楼外史,浙江会稽人。自幼嗜乐歌,精研词曲,始师同县徐渭,继与沈璟讨论音律,最为沈氏所推服。与当时有名戏剧家吕天成、顾大典、叶宪祖、汤显祖等相友善。卒于明末天启时。所著《曲律》、《南词正韵》,为研究明代戏曲重要著作。剧作今存《男王后》一种,见《盛明杂剧》本。
吕天成(约1577—1614),字勤之,号棘津,别署郁蓝生,浙江余姚人。幼年即喜音律,善词曲。其祖母藏古今戏剧极富,故天成得以博览。著《烟鬟阁传奇》十种,杂剧八种。最服膺沈璟,作剧恪守宫调、平仄。与王骥德为文字交凡二十年。有《曲品》二卷,为研究明代戏曲重要参考书。所作《齐东绝倒》杂剧,旧署“竹痴居士”撰;据今人考证,知“竹痴居士”即吕天成。这是一本颇富讽刺意味的讽刺剧:对于被历代王朝和儒家吹捧为“圣君”的舜,和他周围的许多“贤臣”,剧中都以诙谐的笔调,调侃的口吻,作了辛辣的嘲弄,颇尽嬉笑怒骂之能事。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不过是些装腔作势、令人发笑的一伙骗子而已。揭开神秘的帏幔,所谓“圣君”、“贤臣”的庄严相,也就一扫而光了。这和元人散曲《高祖还乡》的嘲弄刘邦,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剧见《盛明杂剧》本。
叶宪祖(1566—1630),字美度,别署槲园居士,浙江余姚人。是明末的一位著名戏剧家。作剧二十四种,今传:《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有《古名家杂剧》本;《壮荆卿易水离情》,有明万历刻本、《盛明杂剧》本;《金翠寒衣记》,有《古名家杂剧》本;及《琴心雅调》、《北邙说法》、《俏佳人巧合团花凤》、《夭桃纨扇》、《碧莲绣符》、《丹桂钿合》、《素梅玉蟾》、《三义成姻》、《渭塘梦》等。清代黄宗羲为宪祖所撰墓志铭云:“生平至处在填词,一时玉茗、太一,人所脍炙,而粉筐黛器,高张绝弦,其佳者亦是搜牢元人成句。公古淡本色,街谈巷语,亦化神奇,得元人之髓。吴石渠、袁令昭皆词人巨手,令昭则槲园弟子也。花晨月夕,征歌按拍,即令伶人习之,刻日呈技。”可想见其平生。
陈与郊,浙江海宁人,万历二年进士。万历十六年,书林新安徐氏所刻《古名家杂剧》一书,即与郊所选辑。所作杂剧五种,今存《昭君出塞》、《文姬入塞》、《袁氏义犬》三种。
许潮,字时泉,湖南靖州人。所作杂剧,今传《王羲之兰亭显才艺》、《刘苏州席上写风情》、《苏子瞻泛月游赤壁》、《晋庾亮月夜登南楼》、《武陵春》、《午日吟》、《同甲会》等,见《盛明杂剧》二集。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署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人。著述甚富,词曲小说,均其擅场,所编话本小说《拍案惊奇》初、二刻极有名。精于曲学,著有《曲律》、《谭曲杂剳》、《南音三籁》。所作杂剧九种,今存:《识英雄红拂莽择婿》,有明末精刻本;《虬髯翁正本扶馀国》,见《盛明杂剧》本;《宋公明闹元宵》,见《二刻拍案惊奇》第四十卷。
孟称舜,字子若,浙江山阴人。明崇祯时秀才。尝校辑元、明人杂剧五十六种为《柳枝集》、《酹江集》,合称《古今名剧合选》。复校刻元钟嗣成《录鬼簿》,均为研究元、明杂剧之重要书籍。所作杂剧,今存五种:《桃花人面》,有《盛明杂剧》本、《柳枝集》本;《死里逃生》,有《盛明杂剧》本;《花前一笑》,有《柳枝集》本;《郑节使残唐再创》,有《盛明杂剧》本、《酹江集》本、明刻《四大痴传奇》本;《陈教授泣赋眼儿媚》,有《柳枝集》本、《杂剧三集》本。
徐士俊,原名翙(huì),字三有,号野君,又号紫珍道人。浙江仁和人。工词曲,《杭郡诗辑》云:“所撰多至六十余种,佳者欲与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郑(德辉)抗手。”今存杂剧二种:《小青娘情死春波影》,有《盛明杂剧》本、明刻《雁楼集》本;《奇女子风里络冰丝》,有《盛明杂剧》本。后者演梁朝沈休文遇一女子随风引络(冰丝)事,出《嫏嬛记》。
此外,明杂剧后期作家,还有陈沂、王衡、汪廷讷、陈继儒、桑绍良、梅鼎祚、王澹、徐复祚、程士廉、杨之炯、车任远、沈自徵等人,各有剧作传世。另有由明入清的一位杂剧作家陆世廉,字起顽,号生公,南明时官光禄卿,作剧《西台记》一种,写宋亡后,谢翱登西台设文天祥灵位哭奠,描述、悼念了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反抗侵略和坚贞不屈的伟大事迹。作者处在明亡入清的时代,来写这个历史题材,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
[1] 见《明史·王九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