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帘秀
〔双调〕寿阳曲
答卢疏斋[1]
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2]。倚篷窗[3]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注释】
[1]卢疏斋:卢挚,号疏斋。
[2]玉堂人物:指卢挚,他做过翰林学士,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
[3]篷窗:船窗。
【鉴赏】这首曲子是作者存留至今的唯一的一首散曲,是为赠答著名散曲作家卢挚而作的。卢挚的原作为“才欢悦,早间别,痛煞煞好难割舍。画船儿载将春去也,空留下半江明月。”根据曲意推测,他们俩分明有一段情缘,因为双方的社会地位相差悬殊,感情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于是含恨而别。“痛煞煞好难割舍”一句便透出了其中的消息。朱帘秀的这支曲子充满深情与怨恨,表现了对卢挚的一往情深。这支曲子以景写起,境界十分开阔,“山无数,烟万缕”两句,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无数青山将成为隔离情人的障碍,屡屡云烟犹如纷乱的情丝,虚无缥缈,缠绵不觉。第三句由景到人,描写送别之人的悲凉情绪,反衬出自己的感伤。卢挚曾为翰林学士,而翰林院在宋代以后往往就被称为“玉堂”,所以这里“玉堂人物”指卢挚。“憔悴煞”与卢挚“痛煞”相呼应,表现出卢挚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别离的苦痛。四、五句又从卢挚写到了自己,据卢挚原作中“画船儿载将春去也”一句可知,朱帘秀将乘船离去,也许是一去不返,成为永诀,因而双方的心情都很沉重。行舟将发,作者想到自己将要面临的会是不尽的孤独与寂寞,只有那滔滔的江水与悠悠的离恨与自己做伴,这样的处境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因而说是“活受苦”。由此而想到了死,一死了之,岂不万事都得到了解脱,“恨不得随大江东去”一句就是这种心愿的表白。至此,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全曲也在悲慨沉痛的调子中结束,暗含了作者对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的控诉。
全曲语言质直,感情强烈,节奏明快。
邓玉宾子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闲适
乾坤一转丸,日月双飞箭。浮生[1]梦一场,世事云千变[2]。
万里玉门关[3],七里钓鱼滩[4]。晓日长安近[5],秋风蜀道难[6]。休干,误杀英雄汉。看看,星星两鬓斑!
【注释】
[1]浮生:即人生。
[2]世事云千变:出于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3]万里玉门关:借用班超弃官求归的故事。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是通西域的古道。
[4]七里钓鱼滩:是写东汉严子陵弃官归隐,渔钓于富春江的故事。
[5]晓日长安近:这里以“长安日”比喻君王,以“长安近”表示官运亨通仕途得意。
[6]秋风蜀道难:这里是作者借李白诗意,抒写文人学士怀才不遇的悲愤。
【鉴赏】这首带过曲展现了诗人对古人所了解的几个基本哲学命题——空间、时间、生命和社会的宏观思考和判断。无限的宇宙空间只如小小的转丸,永恒的时间也如飞箭一般稍纵即逝;浮生若梦虚妄无定,世事如云变幻无常。这种观念,乃是中国历代文人人生和政治体验长期积累所获得的“共感”。“浮生梦一场”引用庄子的思想表达出人生的虚无,作者在曲中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判断,肯定了虚无恬淡、闲适归隐的处世态度。这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产生于元代这个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之中。元代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猜忌防范,一般文人士子不免都有世事难测、朝不保夕的心理,于是常常感叹祸福的难测,从而赞赏急流勇退之举。[得胜令]一曲便十分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理。文中“万里……鱼滩”两句,引用东汉名将班超和隐士严光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功成身退,隐居田园的思想。在这里,“万里玉门关”表示仕进,“七里钓鱼滩”表示隐退,“晓日长安近”表示官运亨通仕途得意,“秋风蜀道难”表示仕途坎坷。这两个典故并列,一表示顺境,一表示逆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否定征战事功而肯定隐居闲适。
综上所述,这首曲子通过对闲适的处世态度的肯定,抨击了元代统治者的刻薄寡恩,否定了当时险恶的政治。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叹世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
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1]了好汉,咸阳市干休[2]了丞相。这几个百般[3],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4]。
【注释】
[1]消磨:消除,消灭。
[2]干休:白白地葬送。
[3]百般:意思是各式各样。
[4]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此处化用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鉴赏】这首曲写于作者辞官回家之时表达了作者的处世态度及方法,以隐居来躲避祸患。
开头“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两句,写出了作者此刻的矛盾心理。官场生活烦琐劳累,再加上仕途险恶,不但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更是朝不保夕,整日提心吊胆,于是便想过一种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而现在隐居回家,过上闲散自由的生活时,又不能完全忘却世情,还想着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名留青史。
针对这种世人在所难免的心态,作者接下来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活动:“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他回顾历史,寻找解决这种矛盾心理的办法。从前当官的,哪一个有好下场?此刻作者的语气已由平铺直叙转向感慨愤激了。
紧接着,作者连续摆出了四个历史事实: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忠贞爱国,却遭小人谗言,被楚王放逐,最后自沉汨罗江;吴国大将军伍子胥,曾协助夫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使吴国国富兵强,但终被太宰所谗,被夫差赐以属镂之剑,自刎而死;项羽推翻秦朝的暴政,成为西楚霸王,但最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岸;秦朝丞相李斯,为秦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出谋划策,但最后被赵高诬蔑,腰斩于咸阳。
这四个当年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到头来都下场凄惨,想到这里,作者的入世之心大大削减。“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写作者幡然醒悟,伴君如伴虎,所以只能走“得闲”这条路了。于是结尾一句“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表达自己已经完全顿悟,不再有投身官场的念头了。最后用陶渊明的故事也与前面所引的四个历史典型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血淋淋的悲剧,一个是自由自在的“散诞”,作者在这也是要告诫人们,还是过轻松自在的隐居生活为佳。
曲子白描铺叙,明白流畅,语言不事雕琢,风格和谐奔放。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退隐
云来山更佳[1],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杖立云沙[2],回首见山家[3]: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4];看时行踏[5],云山也爱咱。
【注释】
[1]云来山更佳:此句化用宋沈辽《初创二山》诗中“雨余山更佳”的句意。
[2]倚杖立云沙:云沙,高远之处。
[3]山家:山那边,山那处。
[4]山无价:化用“清风明月本无价”之句。
[5]看时行踏:看时,是衬字。行踏,是自我招呼放慢脚步。
【鉴赏】这是由同属双调的〔雁儿落〕和〔得胜令〕两首曲子联缀而成的一首带过曲。两首曲子相互衔接,对作者隐居后恬淡自适的心情做了细致刻画。
作者在元武宗时曾任监察御史,因“疏时政万余言”而为“当国者不能容”,“乃变姓名遁去”,隐居于家乡山东济南。后来又被起用,先后任礼部尚书、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英宗即位后又被任命参议中书省事。次年“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养浩上书直谏。英宗大怒,后再览奏章,又转而为喜,认为此“非张希孟(养浩)不敢言”,乃采纳其言,并多赐赏品“以旌其直”。不过,张养浩深刻认识到伴君终究如同伴虎,此次虽然侥幸被采纳,但不如归去,乃“以父老,弃官归养”。此后直至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皆不赴”征召。张养浩归居济南云庄别墅,优游林下长达八年之久。
这首〔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就是张养浩归隐云庄时期所作,共六首,这首是六首之二。作者居于云庄别墅,纵情诗酒,寄情山水,过着闲适自由的生活。本曲主要写作者远望云山变幻之景的跃动之情和闲适心境。结尾“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表明了作者已经完全超脱于世俗,一心想过隐居的生活。此时,只有“山”和“云”与作者为伴。
这首曲子语言清新,写景动静结合,抒发了纯朴天真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双调〕水仙子
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1]神仙一样看,出门来山水相留恋。倒大来[2]耳根清眼界宽,细寻思这的是[3]真欢。黄金带[4]缠着忧患,紫罗襕[5]裹着祸端。怎如俺藜杖藤冠[6]。
【注释】
[1]合共:同。
[2]倒大来:程度副词,十分,非常。
[3]的是:确实是。
[4]黄金带:达官的佩带,有金玉做装饰,故称黄金带。
[5]紫罗襕:显宦的官服。
[6]藜杖藤冠:此指隐者的装束。
【鉴赏】张养浩在仕途上曾有过追求,也曾有过卓著政绩。但在经过宦海沉浮之后,他开始怀疑和厌倦官场生活了。由曲意推测,这首曲大概是作者中年辞官归隐后的作品,此曲就是这种心理的真实写照。曲子通过对比官场与隐居的生活,批判揭露了险恶的官场,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元代,统治者实行等级制度非常残暴,曾长时间废除了科举,断绝了汉族知识分子的为官之路。导致知识分子地位的低贱,以致社会上对人分等级用至有“九儒十丐”之说。同时官场的争斗异常凶险,广大官员终日提心吊胆。于是,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摆脱这种不公待遇,归隐山林。这首曲子中,作者结合自己隐居后的生活,将其与官场做了对比:归隐后,寄情于“神仙”、“山水”,悠闲自在,“耳根清眼界宽”,怡然自得;归隐前,虽然紫袍官带加身,但是终日提心吊胆,朝不保夕。“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襕裹着祸端”两句可谓是全曲的“曲眼”,这才是作者“中年才过便休官”的真正原因。与其在异常凶险的官场中整日战战兢兢,还不如全身而退,摆脱“黄金带”和“紫罗襕”的羁绊,远离“忧患”和“祸端”,寄情山水,逍遥自在。
全曲语言通俗易懂,质朴自然。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对比了仕隐两种生活,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1],两岸人家接画檐[2],芰荷丛[3]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4]。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5]。爱杀江南。
【注释】
[1]照晴岚:照,倒映。晴岚,晴天山林中的雾气。岚,山林中的雾气。
[2]接画檐:美丽的房檐彼此相连。画檐,美丽的屋檐。
[3]芰荷丛:菱荷丛生。芰,菱角的一种。
[4]卷香风十里珠帘:即“十里香风卷珠帘”,化用了杜牧《赠别》中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香风,散发着芬芳的微风。
[5]风外飐:顺风儿飘动。飐,风吹物动的样子。
【鉴赏】这首曲子是对江南水乡的秋色的细腻描写。风格清逸,格调欢快,音律和谐。
首句“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天然美景图:江面经晴日照射,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次句“两岸人家接画檐”透露出在这里居住的不是普通人家,因为其房屋是经过精雕而成的。接着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上,“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一个“淡”字,把温柔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给人几许诗意盎然之感。“看沙鸥舞再三”写的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适自得之意。“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两句不仅字面相对,所描述的情景也对应,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最后一句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爱煞江南”总结心得。
这首曲子在艺术上,将近景远景交错来写,富于变化。在写景的层次上,作者以荷塘为中心,写荷塘堤上起舞的沙鸥,然后又由荷塘延伸到周围,进而延伸到天边,由中间到四周层层展开,以点到面连及整个江南,构思精巧!
〔双调〕落梅引
野水明于月[1],沙鸥闲似云,喜村深地偏人静,带烟霞[2]半山斜照[3]影,都变做满川诗兴。
【注释】
[1]明于月:比月光还亮。
[2]烟霞:指暮霭和霞光。
[3]照:倒映。
【鉴赏】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恬静安适的山村风景画,表达了作者对清新、明静的大自然的热爱,写于作者归隐之后。
开头两句“野水明于月,沙鸥闲似云”,点明了时间、地点,交代了隐居的环境。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明月升起,倒映在清澈见底的山溪中。描写了作者清幽雅静的居住环境。暮色渐浓,而沙鸥却不着急返巢,仍在悠闲地飞舞,表现了山林生活的清闲自在。这两句表面写景,实际则写出了作者不受拘束、喜好自然的性格,为下一句埋下了伏笔。“喜村深地偏人静”,紧承上两句写景,突出了隐居环境的深幽,也反映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第四句“带烟霞半山斜照影”,写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别有一番韵致。至此,作者完成了对自己居住环境的描绘。波光粼粼的溪水,悠闲自在的沙鸥,寂静清幽的村庄,朦胧如带的烟霞,以及夕阳斜照下的山峦,都给人一种闲淡安适之感。作者被这些景致深深吸引住了,不禁陶醉其中,从而“都变作满川诗兴”。一个“都”字,表现出作者对居住环境的满意与喜爱。
这首曲子写景写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通俗自然,格调高雅,清新自然。
〔双调〕得胜令
四月一日喜雨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1]。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2],欢喜的无是处。
【注释】
[1]濡:湿。
[2]和余:即“余和”,我也和他们一样。余,我。
【鉴赏】天历二年(1329),元朝出现了全国性的大旱灾,关中地区尤甚,有饥民相食,亲人相互残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他隐居期间曾几次拒绝朝廷的任命,但这次临危受命,张养浩义不容辞,一改隐居悠闲之态,救民于水火之中。后来因日夜操劳,终于累死于任上。
据《元史·张养浩传》所载,张养浩“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于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张养浩也和广大群众一样欢欣异常,先后写下了小令〔双调·得胜令〕和散套〔南吕·一枝花〕,表现了作者无比高兴的心情。
在〔双调·得胜令〕一曲中,首句“万象欲焦枯”,描述当时的实情,表现了旱情程度的严重,与下文的“喜雨”形成对比。第二句“一雨足沾濡”随即转入“喜雨”,前两句形成强烈对比,充分展现了作者由悲到喜的心理变化。三四两句“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大量描绘了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为后面写人物活动埋下了伏笔。表现了人们对未来满怀着强烈的希望。“农夫,舞破蓑衣绿”两句,先写广大农民久旱逢甘雨的欣喜若狂,一个“绿”字,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全曲紧紧围绕着“喜雨”二字,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忧民爱民之心、与民同乐之情。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中吕〕喜春来
路逢饿殍[1]须亲问,道遇流民[2]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3],只落的白发满头新。
【注释】
[1]饿殍:饿死的人。
[2]流民:因天灾人祸而流离失所的人。
[3]哂:微笑,讥笑。
【鉴赏】这首曲子是作者在陕西赈灾济民期间所做的,描述了作者赈灾时的情形,“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乃是真实直言,丝毫没有夸张的描述。“满城都道好官人”也是事实。他的确是一个爱民如子、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官。面对百姓的称赞,他理应感到欣慰,但又为什么“还自哂”呢?首先,这是一种严于律己的态度,他并未居功而是对百姓的颂扬自觉受之无愧;其次,朝廷所拨赈灾的之物,虽能解一时之急,然而也只是微不足道,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面对着饥民的困厄,他并未因博得了“好官人”的称呼而满足,而是为不能真正救民于水火之中而心急如焚。套曲[一枝花]《咏秋雨》云:“眼觑着灾伤叫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这正是他“还自哂”的原因,下文“白发满头新”的含义即在此。同时,其“还自哂”还包含着更深的自责,不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枉费了“好官人”的称号,这让他感到不安。
此曲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对仗工整,语言通俗,情真意切。
〔中吕〕喜春来
乡村良善全性命,廛市凶顽[1]破胆心,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未戮乱朝臣。
【注释】
[1]廛市凶顽:这里指的是趁火打劫者奸商、富豪。廛:房屋。
【鉴赏】这首曲子是作者在陕西赈灾济民期间所作,一方面表现了赈灾工作的艰难,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同时也透露出了深深的遗憾。
前两句“乡村良善全性命,廛市凶顽破胆心”,交代了作者救灾一方面是救济善良的百姓,一方面是严惩趁火打劫者和鱼肉百姓的奸商、富豪等。在封建时代,一旦有灾情发生,就会有一些丧尽天良的贪官和奸商趁机巧取豪夺、欺压百姓。所以,作者能使“廛市凶顽”生出“破胆心”,足以表现其赈灾的魄力和才能以及一颗爱民之心。“满城都道好官人”就是对作者努力的最好回报。
最后作者发出感叹,“还自哂,未戮乱朝臣”,充分展示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听到满城百姓的赞许,作者只是微微一“哂”,这一“哂”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既是谦虚的笑,又是无法改变黑暗现实、无可奈何的苦笑,也就是感叹壮志难酬的笑。
这首曲子淋漓尽致的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高尚品质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吕〕朱履曲
那的是为官荣贵?止不过多吃些筵席,更不呵安插些旧相知,家庭中添些盖作[1],囊箧[2]里攒[3]些东西。教好人每[4]看做甚的!
【注释】
[1]盖作:指铺盖,用具。
[2]囊箧:包裹,箱子。箧,小箱子。
[3]攒:积攒。
[4]每:义同“们”。
【鉴赏】这支曲子用尖刻辛辣的笔触,揭示出了“为官荣贵”的实质,无情地鞭挞了官场中一些人的丑恶嘴脸。
曲子以“那的是为官荣贵”一个问句开头,引发读者思考,引起下文。“为官荣贵”冠冕堂皇,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为迷惑知识分子为其服务的诱饵和美好的说辞,同时这也是当时社会的共识。
接着,作者又用“止不过”三个字加以否定,生动的传达了作者对其轻视和不屑,在“止不过”之后,作了解释,结果竟然是无实际意义的“多吃些筵席”,语气中透露着鄙夷。“更不呵”更进一步表现了这种鄙夷与不屑。“安插些旧相知,家庭中添些盖作,囊箧里攒些东西”,连续列举了那些为官者的腐败以及可耻、可笑的肮脏行为。他们结党营私,沽名钓誉,贪污受贿,敲诈剥削,无恶不作。这四句将为官者昏庸腐败、中饱私囊的丑恶嘴脸刻画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身为名堂高官,在解释“为官荣贵”时,用上了“止不过”、“更不呵”、“安插些”、“添些”、“攒些”等泼辣通俗的口语,把“为官”的看得比乡下的土财主还不屑,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不屑。
〔中吕〕朱履曲
才上马齐声儿喝道[1],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2]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3]威风不见了。
【注释】
[1]喝道:旧时官员出行,仪仗士卒前引传呼,使行人避道。
[2]恰:才,真正。
[3]旧来时:旧时、当初。
【鉴赏】这首曲子揭露了那些为官者平日里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到最后终究落得天怒人怨的结局,字里行间充满作者的嘲讽,也表达了作者蔑视功名、厌恶官场的思想。
曲子开头“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就对为官者声势显赫、不可一世的气势做了形象地刻画。“齐声儿喝道”,表现了为官者耀武扬威、得意忘形的架势!第二句作者马上变换话题,得出一个结论:“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这种忘乎所以、得意忘形的做派,便是葬送人的祸根啊。作者在此只是冷眼旁观,作者在官场中历经风雨,这种事屡见不鲜,早就习以为常了。
紧接着,“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与开头对应,骑着高头大马,不可一世,一旦弥足深陷,才会开始“心焦”。“深坑”在这里很显然是指在充满凶险的官场。“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这两句作者表现方法更加直接,形象地刻画了为官者作威作福的嘴脸,在大祸临头时的狼狈相,与首句所写的神气形成了鲜明对比。
结尾“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是对前两句所描写的丑态的概括和评价,与开头呼应,也让人们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在这首曲子里,张养浩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揭露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险恶。
全曲风格笔调冷峻,语言通俗,明白如话,韵味深长,耐人寻味。
〔中吕〕普天乐
芰荷衣[1],松筠盖[2],风流尽胜,画戟门排[3]。看时节采药苗,挑芹菜,捕得金鳞船头卖。怎肯直抢入千丈尘埃[4]。片帆烟雨,一竿风月,其乐无涯!
【注释】
[1]芰荷衣:用荷叶裁制成的衣裳。
[2]松筠盖:用松竹制成的车子。此以松与竹之品格来喻己。
[3]画戟门排:即指在官场为官作臣。
[4]尘埃:这里指污浊不堪的官场。
【鉴赏】这首曲子是对退隐江湖的闲情逸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操。
曲子开头四句,概括描写了以芰荷为衣、松筠为盖的山中隐士,其气派风韵,完全超过画戟门排的达官显贵。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对官宦生涯的厌恶之感溢于言表,从而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格以及风雅的气度,语气强烈肯定。
接下来“看时节”三句,进一步刻画隐居生活的“风流”,具体描绘了隐士上山采药,挖芹菜,捕鱼的日常生活,平凡中透露着闲适。“怎肯直抢入千丈尘埃”一句,直抒胸臆,流露出作者的一种心愿,也就是宁可走自食其力的道路,也不愿身处黑暗的官场之中,表现了作者立志超尘出世的决心。
最后“片帆烟雨,一竿风月”两句,表现了垂钓江湖的放浪行为,对自己的渔农生活作了美好的总结,在恬静中寓意着潇洒。末句“其乐无涯”,抒发了自己怡然自得的心情。
整首曲子将对隐居生活的具体描绘和抒情融为一体,刻画意境深邃,语言自然脱俗而又不失清丽,句式错落,别出心裁。
〔中吕〕普天乐
莫刚直,休豪迈。于身无益,惹祸招灾。放的这眼界高、胸襟大,问甚几度江南[1]浮云坏,且对青山适意[2]忘怀。子真谷口[3],元龙楼上[4],其乐无涯。
【注释】
[1]江南:繁华之地。所以“几度”句,可理解为朝代兴废。
[2]适意:顺心。作者在此暗用张翰、陶渊明的典故,表明自己要归隐的心迹。
[3]子真谷口:这里作者表示要像西汉郑朴(字子真)一样不屈其志,隐居躬耕。
[4]元龙楼上:元龙为东汉末陈登的字。这里作者运用典故,表示自己要像陈登一样高卧楼上,不问世事。
【鉴赏】作者通过对自己仕宦生活的回顾,揭露了官场的黑暗与险恶,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归隐完全是出于被迫的。这首曲子从不同角度将仕宦和隐逸进行对比,多方面描写了归隐山林的快乐和悠闲。
开头“莫刚直,休豪迈”两句,直言做人不可刚直、不要豪爽。紧接三、四句道出原因:“于身无益,惹祸招灾”。原来性格刚直、性情豪迈会招来祸患和灾难,这四句表现了作者的激愤。“放的这眼界高、胸襟大,问甚几度江南浮云坏,且对青山适意忘怀。”既然官场容不下刚直、豪迈之气,而自己又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于是不得不从消极的一面来总结人生经验,不得不走上归隐的道路。也就是抛弃那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襟,对于如“浮云”聚散一样的王朝兴替,只好放大眼界和心胸而懒得去过问了。
最后“子真谷口,元龙楼上”两句,紧承上面几句,表明自己的心迹:隐居于青山绿水之间,不问世事。整支曲子情感激愤,泼辣直率,表面上闲适旷达,实则内心苍凉悲壮。
〔双调〕折桂令
过金山寺[1]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2],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
【注释】
[1]金山寺:在江苏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
[2]蓬莱:传说中海山三座神山之一,后来泛指想象中的仙境。
【鉴赏】这首曲子围绕江山楼台,对雄伟壮观的金山寺进行了具体描绘,表现了作者吟诗饮酒、醉心于江山美景的生活状态。
开篇“长江浩浩西来”,写浩浩荡荡的江水由西奔涌而来。接下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视线由水面而云山,由云山而楼台,视线逐步高仰,表现了山、楼高耸入云的雄姿。“山水相连,楼台相对”两句,不仅写出楼台的繁复,而且将长江、云山、楼台等连接起来,用“天与安排”四个字作了极高的评价与赞美,表现出一派波澜壮阔、雄伟的气势。“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两句,对置身于壮美的山水之中饮酒赋诗的豪情逸致传神的刻画了出来。“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这四句,是写醉眼蒙眬中的金山。当舟行一过,然后强睁开朦胧的醉眼,回望这犹如蓬莱仙境般的金山,带有一种朦胧飘逸之美。
这首曲子用山、水、楼台、云烟,塑造了一幅有山水楼台,风云变幻,还有个诗人吟诗饮酒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双调〕折桂令
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1]?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2],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3]婆娑。老子[4]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5],不醉如何。
【注释】
[1]一轮飞镜谁磨:化用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的词意。
[2]泠泠:晶莹明净的样子。
[3]桂影:月影,月光。
[4]老子:老年男人的自称,即老夫。
[5]恹恹:无精打采的样子。
【鉴赏】这首曲子是对明月朗照的中秋夜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无限喜悦之情。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一句,从秋月之“圆”与“亮”两方面进行奇妙的想象。下文则侧重中秋之月的亮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写。“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两句,写月光照耀的无边无际,使意境更加开阔。“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通过描写秋露的晶莹和银汉的明净如洗,从侧面烘托出秋月的皎洁。“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回到明月本身的描写,不仅以桂影“无碍”反衬出月光的亮度,而且增添了浪漫色彩。
最后四句“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写作者仰首望月,引吭高歌,不禁慨然向月里的嫦娥发问,与其让你这样没精打采,还不如去一醉方休你看如何?极言作者面对良辰美景的无限喜悦之情。
此曲以咏月为中心,将自己置于其中,然后又将神话缀于其中,情景交融,意境空灵,静谧清幽,令人神往。
〔双调〕折桂令
咏胡琴[1]
八音[2]中最妙惟弦。塞上新声,字字清圆[3]。锦树啼莺[4],朝阳鸣凤[5],空谷流泉[6]。引玉杖轻笼慢捻,赛歌喉倾倒宾筵。常记当年,香案之前,一曲春生,四海名传。
【注释】
[1]胡琴:这里指琵琶。
[2]八音:古代乐器的统称。
[3]“塞上”两句:由于琵琶来自塞北,如今配上新制的歌词和曲调,所以说是塞上新声,琵琶女又弹的当行出色,唱得腔圆字正,音色甜润,正可以说是“累累如贯珠”了。
[4]锦树啼莺:形容乐声犹如绿树中黄莺的啼声。
[5]朝阳鸣凤:此处喻为琵琶声。
[6]空谷流泉:写曲调又变,如谷中清泉,流走自然。
【鉴赏】这首曲子是对一位弹奏琵琶的女子的高超技艺的描写,将琵琶的曲调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给人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开头就指出在乐器中最喜爱的是弦乐器,然后从音响效果着笔,通过多个方面的想象和联想,极力表现了琵琶声的悦耳动听,让读者在多方面进行审美的联想。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黄莺宛转的啼声和凤凰难得而又美妙的鸣叫比喻琵琶声,说明声音的绝妙,又将曲调的变化比喻为谷中清泉,顺畅自然,令听者神清气爽。“引玉杖”两句,都是从侧面烘托琴声的美妙,一是写琵琶女弹奏姿态的柔美,一是写琴声赛过歌喉,令人倾倒。以上描写将琵琶女技艺之高超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作者构思巧妙,进一步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声之美。
这首曲子采用倒叙的手法,构思奇特,结构严谨,比喻贴切,行文流畅,风格清新质朴。
〔中吕〕朝天曲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1],看鸥鹭闲游戏[2]。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着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注释】
[1]杖藜徐步近钓矶:杖藜,钓矶这里暗用两个典故。杖藜,是宋代王安石所做的《杖藜》诗为作者晚年诗作,讲虽白日游历,但归来梦中却始终蒙绕着谁是谁非的问题,后世多用此意借比辞官归隐。钓矶,是宋代赵蕃所作《钓矶》一诗亦借喻辞官归隐。
[2]鸥鹭闲游戏:比喻隐者自乐,不以世俗为怀。
【鉴赏】这首元曲歌咏作者辞官归隐后喜悦的心情,表露了作者悠游田园山水的闲情逸趣。
开头三句“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描绘出一个绿柳萦堤、竹影婆娑、溪水潺潺的清幽世界,以此作为人物出场和活动的背景。作者一开始就用轻灵的画笔定下了绿色的基调,给人以安详、宁静之感,但一个“筛”字,顿时使作者描绘的宁静画面鲜活起来,一阵微风吹过,阳光透过茂密的绿叶的缝隙射在地面上留下斑驳的日影微微晃动。“杖藜徐步近钓矶”一句描写作者的活动,表现其悠闲,暗用典故,接下来“看鸥鹭闲游戏”作者将自己的这种心情加在正在嬉戏的鸥鹭身上,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环境的宁静与闲适的心境相互衬托,画面妙趣横生,而农父渔翁在“贪营活计”,又使画面充满了生机。曲子所描绘的是一幅秀美的画卷,碧溪、翠竹、垂柳、日影、钓矶、鸥鹭,而渔翁、农父,仿佛点缀在画卷之中的景色。然而,虽然农父渔翁在“贪营活计”,忙于耕捕劳作,没有闲暇的心境,所以身在画中也并不自知。这里用别人的忙,突出作者的闲。最后数句,作者面对此情此景,也被这“山水”所陶醉了,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此曲采用白描手法,动静结合,语言通俗自然,用典贴切而不露痕迹,用字简练明确,笔力深厚,描绘了一幅闲适悠游的归隐图。
〔越调〕寨儿令
绰然亭[1]独坐白日迟,锦鸠啼,看儿童汲泉浇菜畦。杨柳风微,苗稼云齐,桑柘翠烟迷。映青山茅舍疏篱,绕孤村流水花堤。看蜂蝶高下舞,任鸥鹭往来飞。笑嘻嘻,不觉日平西。
【注释】
[1]绰然亭,是作者家乡园林中的一座亭子。
【鉴赏】这首曲子对乡村春日的景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图,表现了作者归隐生活的闲适。
开头三句“白日迟,锦鸠啼,看儿童汲泉浇菜畦”,描绘的是田园近景。春日白天长,正值午后时分,闲暇之时看打水浇菜的儿童,倾听悦耳的斑鸠声,内心涌起一阵喜悦。“杨柳风微,苗稼云齐,桑柘翠烟迷”三句,将目光移向远处,柳枝在微风的拂动下,显得袅娜多姿,桑园地在淡翠的烟霭之中,显得朦胧缥缈。
“映青山茅舍疏篱,绕孤村流水花堤。看蜂蝶高下舞,任鸥鹭往来飞”四句所描绘的景物有远有近,远者如青山、花堤,近者如茅舍、疏篱;有动有静,动者如流水绕孤村、蜂蝶高下舞、鸥鹭往来飞,静者如青山、茅舍、疏篱、孤村。远近相称,动静相宜,使人沉醉。
结尾“笑嘻嘻,不觉日平西。”“笑嘻嘻”三个字正是作者心情的写照,营造了一种恬淡闲适的气氛,通过对动作和情态的描写,使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
此曲清丽淡雅,清新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觉令人陶醉。
〔中吕〕山坡羊
骊山怀古
骊山[1]四顾,阿房一炬[2],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注释】
[1]骊山:在今陕西省临潼市东南。
[2]阿房一炬:指阿房宫被项羽烧毁。
【鉴赏】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秦始皇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建造阿房宫,结果却身死国亡,阿房宫也被付之一炬,传达了列国纷争、王朝兴废的徒劳无益、胜败成空之感。
曲子开头以“骊山四顾”为写景的基点,作者登上骊山,极目远眺,只看到荒烟蔓草,而昔日宏伟瑰丽的阿房宫,早已被项羽烧毁。“楚人一炬”写其被焚毁的史实。“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反问,构成今昔对比,饱含无限的凄凉。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三句,上承“今何处”,但见衰草残败,冷水萦绕,到处长着荆棘和杂树。作者用满目萧条凄凉的景象,映衬王朝兴废、遗恨无穷的悲凉结局。“遗恨”两字,承上启下,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作者的感慨。由阿房宫他想起列国的兴衰。“列国周齐秦汉楚”,这里的列国,仅列出一些国家及朝代的名称,省略了干戈争斗的历史场面,显得凝练概括,而这种国家及朝代名称的排列,大大延伸了历史的纵向。
最后,作者以“赢”和“输”来概括列国诸侯的兴亡,归根到底,“都变做了土”,这两句重复,照应“阿房一炬”,揭示了历朝统治者可悲的下场,令人心寒。这种大彻大悟式的结尾弥漫着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色彩,也暗含批判和醒世的作用。
全曲背景辽阔,画面纵横,感慨深沉,风格悲凉沉郁。
〔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1]
峰峦如聚[2],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3]。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1]潼关怀古:潼关,古代著名关塞,历来是东西交通要道,军事攻守重地。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2]峰峦如聚:这儿聚集了众多山峰。峰峦,指潼关西南华山诸峰。
[3]望西都,意踟蹰:“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踟蹰,这里是惆怅、郁闷的意思。
[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指华丽的宫殿苑囿,在战乱中被破坏殆尽。
【鉴赏】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为元曲名作,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为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为四到七句,“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也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为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南吕〕一枝花
咏喜雨
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1]下些值玉值金雨[2]。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3],唤省焦枯[4]。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5]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的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6]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7]。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8],只落的雪满头颅[9]。
〔尾〕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10]从今罢叹吁[11]。只愿的三日霖霪[12]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13],都淹了九衢[14],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注释】
[1]祈:此指祈雨。
[2]值玉值金雨:久旱逢甘霖,价如金玉。
[3]沾濡:浸润,浇湿。
[4]唤省焦枯:指使干旱焦枯的庄稼恢复了生气。省,同“醒”。
[5]当不的:当不得,受不了。
[6]澄河沙:干枯了的河床中的沙子。
[7]天禄:即官禄,朝廷官员的俸禄。
[8]没是处:没有办法。
[9]雪满头颅:指愁白了头发。雪,指白发。
[10]赤子:此指百姓。
[11]叹吁:叹气声。
[12]霖霪:久雨。
[13]五湖:此指到处是水。
[14]九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鉴赏】这支套曲抒发了救灾时天降甘霖的喜悦之情,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与灾民同甘共苦的心情。
首曲〔一枝花〕开宗明义:“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用尽”、“祈下”,表明了是作者一片为民为国的忠忱之心,所以才感动上苍,祈求得珍贵的雨水。“雨”之所以“值玉值金”,是因为无数灾民盼望了它多年,来之不易。面对这场及时雨,作者与灾民一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作者写了自己在雨中的所见所感。“当不的”和“留不住”,两两相对表明灾民之所以“离乡背土”、“弃业抛家”,皆是因为灾情的严重,作者不禁忧从中来,为百姓痛心。由此,一个与百姓休戚与共的好官员形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了。
〔梁州〕一曲,以“恨”字承接上句,并将恨的内容具体化。在如此大灾面前,百姓最缺的就是粮食和财物,因此恨不得将野草翻为菽粟、河沙变作珍珠。但却加“恨不的”三字作领,表明了作者企图救民于水火的强烈愿望。作者不禁产生了一个狂妄的心愿:“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其勤政爱民的人道精神和诚挚深厚的忧乐情怀,令人感动。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再称职的官员也无计可施,愁白了头发,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厚感情。
〔尾〕一曲,作者压抑着满腹的悲叹,但对救灾的前景仍然寄予了厚望。久旱逢甘霖,终究可喜,百姓从此可以不必再为灾情长吁短叹了,所以作者向老天拜谢。紧接的四句,作者继续祈祷希望“霖霪”不要就此停住,以冲走数年灾旱带给人们的痛苦。“犹自洗不尽”,欲言又止,意犹未尽,表明作者深感前路漫长,要想扫尽苦难,需要竭尽所能,鞠躬尽瘁,与开头“用尽我为民为国心”遥相呼应。
张养浩的散曲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强烈批判性,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