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 夜行船

秋思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1]。昨日春来,今朝花谢。急罚盏夜阑[2]灯灭。

〔乔木查〕想秦官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3]渔樵没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4]。

〔庆宣和〕投至[5]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巢鸠[6]计拙,葫芦提[7]一恁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8]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9],陶令白莲社[10],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11]探吾来,道东篱[12]醉了也。

【注释】

[1]嗟:叹词,在此指慨叹。

[2]夜阑:夜很深了。

[3]恁么:这样。

[4]龙蛇:代指年份。

[5]投至:乃至。

[6]巢鸠:指不善于经营生计。

[7]葫芦提:糊糊涂涂。

[8]蛩:蟋蟀。

[9]裴公绿野堂:裴公指唐代的裴度,他曾在洛阳修了两座别墅叫做“绿野堂”,用来与诗人们饮酒赋诗。

[10]陶令白莲社:陶令指陶潜,相传他曾参加晋代慧远法师组织的白莲社。

[11]北海:指东汉的孔融,因他曾出任过北海相,后世称之为“孔北海”。

[12]东篱:指因羡慕陶潜隐逸生活而自号为“东篱”的马致远本人。

【鉴赏】马致远的散曲,写景物的、写爱情的、叙事的都有,而写隐居恬退生活的、发抒情感的,为数更多。这篇〔夜行船〕套数,是后一类的代表作品。这套套数表现了马致远的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粗粗看来,好像他在歌颂与世无争、及时行乐的处世哲学,好像他十分旷达,其实他是要从恬退中解除痛苦,要借酒浇愁,跟那纨绔子弟极骄奢,尽富贵以满足耳目口腹之欲的享乐是根本不同的;作者是在愤世嫉俗,是在发牢骚呢!他们受统治者的压迫,抑郁苦闷,他们不满当时的社会,对统治阶级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不肯向他们屈服,所以他们跟那醉生梦死之徒是不大相同的。

开头〔夜行船〕一支,作者主要是说,人生百年,犹如一梦,应该抓紧时间,饮酒享乐。这支曲子总领全篇。帝王有无上的权威,这是不是值得羡慕呢?作者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王图霸业都没有用,秦宫汉阙到头来无非变成牧场,做渔父樵夫谈今论古的材料。纵使荒坟上有记载丰功伟业的断碑残碣,可是那字迹也不能清晰地留下来。帝王如此,那些英雄豪杰又如何呢?英雄豪杰辅佐帝王,南征北战,创成鼎峙的局面,功勋显赫,位极人臣。可是等到他们死后,坟墓变成狐兔之穴,功勋事业仍然不能保持多久。吴宫花草,魏晋江山,现在又在哪里?再说富人。富人有钱舍不得用。“好天良夜”,“锦堂风月”,本来应当珍惜地享用它,可是守财奴却白白地辜负了。帝王、豪杰、富人的结果是这样,作者在以下两支曲子里叙说了自己的处世态度。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时光飞快,今天眼看又过去了;明天呢,明天的容颜比今天更老。因此与其思前想后,愁得鬓添白发,还不如丢开一切,黑甜乡里枕酣睡。(曲文“晓来清镜添白雪”,或作“不争镜里添白雪”。“不争”有“与其”的意思。“上床与鞋履相别”,指睡觉。)斑鸩虽然自己拙得不会筑巢,可是它将就着住喜鹊的巢,那又有什么不好?这样看来,自己也马马虎虎地装呆吧。利与名无须争夺,是与非不必分辨。住在隔绝尘世的清幽去处,再好没有。

就写作技巧方面来说,这套套数也是非常有名的。这套曲子,明、清曲家颇有和韵之作,但是都没有马致远原作写得好。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1]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2]。犬褪得毛苍,人搠[3]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4],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5]。他部从入穷荒[6],我銮舆返咸阳[7]。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8]。

【注释】

[1]迥野:辽阔的原野。

[2]兔早迎霜:兔毛早已变成了白色。迎霜,指白色,迎霜兔是元人习用的一个词。

[3]搠:戳,这里是两手朝前端起的意思。

[4]糇粮:干粮,熟食。

[5]携手上河梁:表示惜别之意。语出《文选·李少卿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河梁,河上的桥梁。

[6]部从:部属随从。穷荒:遥远的荒野。

[7]銮舆:皇帝的车驾。銮,指车上的銮铃。咸阳:秦故都,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渭水以北。汉元年曾改为新城、渭城。这里为押韵,用以代指长安。

[8]高烧银烛照红妆:宋代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

【鉴赏】这一折戏,写汉元帝到灞桥为王昭君饯行。他虽然愁肠百结,与昭君难分难舍,但昭君终于还是落入番邦之手。汉元帝从欢乐的顶峰一步步地坠入痛苦的深渊。

〔梅花酒〕、〔收江南〕,把汉元帝的这种心情作了传神的写照。给人以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感。它以简短急促的旋律、重叠交错的文辞,刻画了汉元帝恋念昭君,精神恍惚,悲凉凄楚的心境。从“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开始,一句一转,越转越深,以急促的音节和旋律,把读者带到了“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的回野悲凉境界。这一片深邃苍凉的深秋景象,本来是昔日“打猎起围场”的时节,但今天孤独的汉元帝却在这个萧索荒凉的舞台上同自己的爱妃诀别,眼看着昭君一步步地向着大漠深处走去,消失在遥远的天际,汉元帝的心情是多么痛苦、凄凉啊!在这里,作者用了四个五言句,描绘了汉元帝的无限伤怀心情,三个“他”字和三个“我”字在这里迭用,把汉元帝泣不成声的哽咽感伤情绪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出来。以下“返咸阳,过宫墙……绿纱窗,不思量”等句,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手法,后一个分句重复前一个分句,头尾衔接,层层递进,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接着,以〔收江南〕曲,转到对王昭君的怀念:“不思量,除非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用反衬夸张的手法,把汉元帝肝肠寸断的痛苦心情发挥描写得淋漓尽致。

《汉宫秋》第四折

〔上小楼〕早是我神思不宁,又添个冤家缠定。他叫得慢一会儿,紧一声儿,和尽寒更。不争你打盘旋,这搭里同声相应,可不差讹了四时节令[1]?

〔幺篇〕你却待寻子卿、觅李陵[2]。对着银台,叫醒咱家,对影生情。则俺那远乡的汉明妃,虽然薄命,不见你个泼毛团,也耳根清净。

〔满庭芳〕又不是心中爱听,大古似林风瑟瑟,岩溜泠泠[3]。我只见山长水远天如镜,又生怕误了你途程。见被你冷落了潇湘暮景[4],更打动我边塞离情。还说甚雁过留声[5],那堪更瑶阶夜永,嫌杀月儿明!

【注释】

[1]“不争你”三句:意思是如果你在这里盘旋不前,雁群同声相应,简直让人把四时节令都弄糊涂了。大雁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往南方。不争,假如。

[2]寻子卿,觅李陵:子卿即苏武。苏武和李陵都是汉代官员,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在后贝加尔湖牧羊,不能返国;李陵领兵和匈奴作战,兵败投降。这两个人都在匈奴境内生活了一段时间。

[3]“大古似”两句:意思是雁声凄苦,不那么动听。大古,大概。岩溜,岩石上的泉流。泠泠,山泉流动的声音。

[4]“见被你”句:意思是现在雁儿盘旋不赶路程,使潇湘风景受到冷落。过去传说雁落平沙是潇湘八景之一。见,同“现”。

[5]雁过留声:“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当时成语。

【赏析】第四折是整个《汉宫秋》悲剧故事的高潮。作者为了渲染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思念,加重悲剧气氛,以十分强烈的抒情笔调,描绘了一幅“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的画面。

这一折集中表现了杂剧的特定环境。这场戏一开始,就写深秋之夜,汉元帝独居汉宫,夜深人静,面对着冷衾孤灯,形影相吊,涌起了对昭君的无限思念之情。在恍惚入梦之际,忽见昭君飘忽而至。在汉元帝的梦境里,昭君从北地私自逃回,又被从后面赶来闯入汉宫的抓走。孤雁的哀鸣打破了这一寂寥的画面,把汉元帝从梦中惊醒。元帝本为这意外的幽会惊喜,希望做一个“团圆梦境”,但忽被天上嘎嘎的雁声所惊醒,于是他怒不可遏的愤懑情绪不可抑制地迸发出来。“孤雁”的意象具有很深的含意,在第二折中就已出现,伴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预示了汉元帝的悲剧命运。剧中以孤雁之哀鸣惊醒汉元帝之梦,饱含隐喻之意。汉元帝痛失昭君,此时正像那失偶的孤雁,听到空中大雁的哀鸣,心中顿时产生同病相怜之感。

接着,以拟人的手法刻画了大雁失群的孤零心情,抒发了汉元帝的满腹幽怨的缠绵之情。在〔满庭芳〕及以下〔十二月〕(本书未选)两支曲中,表现了汉元帝对这只孤雁的矛盾心情:既嫌它聒噪麻烦,又不忍赶它离去,因为它毕竟给汉元帝寂寥的心情带来了一丝慰藉,为他与昭君之间搭起了一座幽思恋念的桥梁。在这种强烈的哀怨声中,鲜明生动地突出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深切思恋,刻画出一个痴情国君的形象。

《汉宫秋》不仅文辞卓秀,文采熠熠,而且能把感情和环境描写融为一体,以独具一格的意境给人带来压抑和伤感,在丰富的思想内容中包含无尽的艺术魅力。

赵孟頫

〔黄钟〕人月圆

一枝仙桂香生玉,消得唤卿卿[1]。缓歌金缕[2],轻敲象板[3],倾国倾城[4]。

几时不见,红裙翠袖[5],多少闲情。想应如旧,春山淡淡[6],秋水盈盈[7]。

【注释】

[1]消得唤卿卿:消得,即值得。卿卿,原为夫妻间的昵称,这里指对女子的倾慕。

[2]金缕:指《金缕曲》。

[3]象板:即象牙制成的拍板,一种乐器。

[4]倾国倾城:代指美人。

[5]红裙翠袖:指歌妓。

[6]春山淡淡:形容女子的眉毛弯弯如静静的春山。

[7]秋水盈盈:这里形容女子眼波清亮。

【鉴赏】这首曲子分两个层次,抒发了作者对意中人的相思之情。第一层写作者记忆中昔日的情景,着重从美人的风度情态上落笔。“一枝仙桂香生玉”一句,以玉之莹润比喻桂花的洁白晶莹,“香生玉”说明桂花的芬芳怡人。作者以这样一枝仙桂来比喻意中人,鲜活地刻画出其美丽可爱的姿态、超凡脱俗的气质,表现了作者对女子的倾慕。“缓歌金缕,轻敲象板”,描写美人唱歌时的风韵,也表明了她的歌妓身份。“缓”与“轻”表明美人的性情温和、柔顺。动人的风姿,悦耳的歌声,再加上美丽的容颜,足以令人为之倾倒。作者的重点在对于佳人难得的感慨上,虽然女子身为歌妓,作者仍视她为自己的心上人,足见对她的爱慕与深情。第二层写别后的相思。“几时……闲情”一句,表现作者与这位女子分别已久,故生出许多“闲情”,也就是相思之情。作者对女子思念不已,以致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她娇美的容颜。“想应……盈盈”,是对美人容貌的回忆,以春山润泽比喻女子眉毛的秀美,以秋水澄清比喻女子眼波的清亮,一静一动,更显女子的姣好面貌,表现了作者对她的一往情深。

这首曲子,通过对女子容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女子的思念和倾慕之情。

〔仙吕〕后庭花

清溪一叶舟,芙蓉[1]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2]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3]。

【注释】

[1]芙蓉:荷花。

[2]起:惊起、惊动。

[3]休: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吧”。

【鉴赏】这首曲子写女子采菱的场景,洋溢出浓郁的诗情画意与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的羡慕和向往之情。“清溪……岸秋”一句,写了清澈的溪水、叶叶扁舟、亭亭玉立的荷花,展现了一幅动人、恬美的金秋图画。“清溪一叶舟”流露出作者逍遥自在的淡泊心境。“采菱……暮鸥”一句,表现一群采菱的姑娘们美艳动人,使眼前的美景更添无尽的韵致。她们悠扬的歌声,惊起了暮色中早已归巢的鸥鸟。接下来,“乱云愁”笔锋急转,刹那间乌云密布,带来“满头风雨”。突降骤雨,采菱女们没有带雨具,但是她们从容不迫,“戴荷叶归去休”,折下一片荷叶,戴在头上,荡着小舟,踏上归途,别有一番神韵。

这幅明朗的采菱画,暗含着深刻的寓意。面对官场的险恶和变幻莫测,作者由采菱女面对风雨处变不惊的坦荡,受到了启发,引发了他政治上的归隐之意。

李寿卿

〔双调〕寿阳曲

切鲙[1]

金刀[2]利,锦鲤[3]肥,更那堪玉葱[4]纤细!添得醋来风韵[5]美,试尝道甚生[6]滋味。

【注释】

[1]鲙:指切得很细的鱼肉。

[2]金刀:指很名贵的刀。

[3]锦鲤:鲤鱼的一种,色彩华美。

[4]玉葱:比喻女子的手。

[5]风韵:即风度。

[6]甚生:什么样。

【鉴赏】这首曲子表面上写“切鲙”,但实际上是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开头三句“金刀……纤细”,是说切鱼的刀既名贵又锋利,鲤鱼肥美,烹调之后,加上纤嫩的葱,味道鲜美无比。这三句既写“切”鱼,又暗含对切鱼女子的调笑,语意双关。“玉葱纤细”既指葱,又指人;“风韵美”,既指鱼味,又形容女子。后面两句,“添得……滋味”,是说在烹调鲤鱼时,再加上一些香醋,味道就会更加鲜美。“甚生滋味”既指这样鲜美的鲤鱼以前从未尝过,又指两人的关系是初见,不熟悉。作者在宴席上第一次见到这位美丽的女子,被女子的美貌所吸引,即兴口唱“更那堪玉葱纤细”,表达了爱慕之情。

这首曲子前三句语言典雅华丽,后两句极近口语,活泼生动,自然明快。

阿里西瑛

〔双调〕殿前欢

懒云窝自叙[1] (三首选二)

懒云窝,醒时诗酒醉时歌。瑶琴[2]不理抛书卧,无梦南柯[3]。得清闲尽快活,日月似撺梭过,富贵比花开落。青春去也,不乐如何?

懒云窝,客至待如何?懒云窝里和衣卧,尽自婆娑[4]。想人生待则么[5]?贵比我高些个,富比我松些个?呵呵笑我,我笑呵呵。

【注释】

[1]懒云窝:西瑛有居号懒云窝。

[2]瑶琴:这里意指精美乐器。

[3]南柯:意指升官发财的好梦。

[4]婆娑:盘桓、逍遥、自由。

[5]则么:即怎么。

【鉴赏】阿里西瑛所居懒云窝,在吴城(今江苏苏州)东北隅。“懒云窝”之名,源于北宋邵雍安乐窝之居号。邵雍安贫乐道,“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日安乐窝”。作者“懒云窝”之号虽源于此,但特定含义与时代背景已有所不同。“懒云窝”,起唱三字,便好玩味。古人名其所居,多取雅洁字面,且一般曰堂、曰斋、日室、日庵。作者自称所居曰窝,略见玩世不恭的色彩。用懒云名窝,更见放纵不羁的个性。“懒云”二字,实无理而妙。云之为物,舒卷自如,逍遥自在。“懒云”二字,不仅为云传神,也暗暗为主人公传神。“醒时诗酒醉时歌”。醒时吟诗饮酒,醉时唱歌吟诗,醒与醉的循环,诗与酒的流连,便构成主人公的整幅生活。

这是写其“自恣以适性情”,有如云之舒卷自如逍遥自在。作者的生活态度是:“得清闲尽快活。”不求富贵则清,不争富贵则闲。唯有清闲,才能快活。得了清闲,便尽管快活。“瑶琴不理抛书卧”,连瑶琴也不想弹,连书也不想看,全抛在一边,只管一枕高卧。这是写其自恣适情,已到了懒的境地。“无梦南柯”一句,也用不着做什么富贵之梦,则是写其精神的自由,决不为世俗所累。这是作者的生活态度的正面叙述。

下面两句:“日月似撺梭过,富贵比花开落。”撺梭即穿梭。光阴似箭,人生如梦,富贵荣华不过如花开一时,转瞬便已凋落。“青春去也,不乐如何。”结微两句,歌唱快活的人生,才是珍惜美好的时光。这组散曲所写照的醒了醉、醉了醒、抛书卧、和衣卧之懒,固然不可取。不过,主人公的这种懒散,原是其放纵不羁到极致的体现。主人公的放纵不羁,实有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视富贵如浮云的精神。在元代,老庄思想成为一代士子的共同心理。不是入世,而是遁世,成为有元一代散曲的普遍情调。这在中国诗史上是一特异现象。其社会背景,乃是元代政治极为黑暗,士人没有出路。阿里西瑛虽是回人,属色目人,但其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实具有普遍意义,所以才能引起当时诸名曲家的共鸣与合作。从西瑛此曲,也可以见到元代西域人接受汉文化之深。

这三支曲为元曲名作,写出后多人作和。

冯子振

〔正宫〕鹦鹉曲

山亭逸兴

嵯峨[1]峰顶移家住,是个不唧[2]樵父[3]。烂柯[4]时树老无花,叶叶枝枝风雨。

〔幺〕故人曾唤我归来,却道不如休去。指门前万叠云山,是不费青蚨[5]买处。

【注释】

[1]嵯峨:形容山高之貌。

[2]不唧 :即麻木,迟钝。唧,宋元俗语,指伶俐。

[3]樵父:即打柴人之意。父,古时对男人的称呼。

[4]烂柯:烂掉的斧柄,比喻时间过得快。

[5]青蚨:代称钱。

【鉴赏】这首曲子的主人公是一位樵夫,但他不是一位土生土长、精于采樵之业的樵夫。他中途迁居到此,“是个不唧樵夫”,对于采樵事业并不精通,显得有点笨拙糊涂,但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他的身份是樵夫,实际上并不从事辛苦的采樵工作,而是像神仙一样,在深山老林中的亭子里整日下着围棋来消磨时光。当然,樵夫的生活也并非无忧无虑,他没有猿鹤为伍,没有麋鹿为伴,没有山花野果,更没有丹崖壁洞,伴随着他的只有无花老树,落叶枯枝。“故人……休去。”是说在朝为官的老朋友得知他生活的凄苦寂寞,便招他回去。老樵夫在去留的问题上仔细权衡比较的结果是:“不如休去”。留在山林,固然清苦,但回到朝廷,官场险恶,也许痛苦更甚。“指门……买处”,写的是他指门前所望见的万叠云山,对着来山中招隐士的故人说:“你看,这里有无限的山林乐趣,不必用金钱去买,而且用金钱也不可能买到。”在他看来,山林隐逸之乐远远胜过荣华富贵。作者通过老樵夫的形象,表达了遗世弃俗、泊然名利的思想。

这支散曲简洁精练,以极少的笔墨抓住士大夫隐于樵的形象特征,刻画了一个生动而丰满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作者遗世弃俗的高洁品行。

〔正宫〕鹦鹉曲

农夫渴雨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1]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2]青天雷雨。

〔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3]南去。望[4]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注释】

[1]懊恼:即烦恼。

[2]渴煞:即渴望。

[3]虹:古人以为虹霓主风雨。

[4]望:即渴望的意思。

【鉴赏】这首曲子写稻花开时农夫盼雨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农家生活和农民的思想情绪。前篇写农夫盼雨。农民对风霜雨雪最为敏感,他们一年四季辛苦耕作,总希望风调雨顺,而眼下稻苗肥壮,恰逢杨花吐穗,偏偏久旱不雨,眼睁睁地看着一年的辛苦将要付之东流,农夫焦虑欲绝。[幺]写农民盼望的是及时雨,而天公偏不作美,只能看见不能作雨的残霞闲云,使人恨悠悠、望也休。由于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对农人情感体会真切,所以状物抒情,极为自然,绝无扭捏作态之迹。

此曲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感人,歌咏农民的疾苦,传达他们的心声。在手法上,作者以对立的两方结构全篇:农夫急切盼雨与天公不遂人愿,展示了农夫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读来牵动人心。

〔正宫〕鹦鹉曲

荣华短梦

朱门[1]空宅无人住,村院[2]快活煞耕父[3]。霎时间富贵虚花,落叶西风残雨。

〔幺〕总不如水北相逢,一棹木兰舟去。待霜前雪后梅开,傍几曲寒潭浅处。

【注释】

[1]朱门:指代豪门。

[2]村院:即农夫的住宅。

[3]耕父:农夫。

【鉴赏】这首曲子通过对富贵短暂的书写,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遗世弃俗,隐居山林的高雅情怀。曲子开头“朱门……耕父”,以“朱门空宅”和“村院快活”的鲜明对比,表现了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而粗茶淡饭、自耕自给的农夫却能够得到长久的快活。接着,“霎时……残雨”一句,是说富贵荣华如虚幻的鲜花,瞬间就会凋零。作者用“西风残雨”中的“落叶”比喻富贵之花的虚空和短暂,至此,标题“荣华短梦”四个字已被形象具体地描述出来,并且作者那视容华如短梦虚花的淡泊情怀,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幺〕“总不……舟去”,体现了作者的志趣,他追求的是邀几个志同道合的友人,乘着木兰舟,去追寻大自然的美。“总不如”三个字,将上下文进行比较,承上启下。“待霜……浅处”两句,具体写出了“一棹木兰舟去”的时间,作者要在寒冷的时节,在“霜前雪后”,在去清浅的水潭边观赏“凌寒独自开”的梅花,表现了作者怡然自得的情怀。

本曲语言疏淡雅洁,淳朴自然,感情真挚,情景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正宫〕鹦鹉曲

野渡新晴

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1]。说[2]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幺〕碧[3]天边[4]云归岩穴,白鹭一行飞去。便芒鞋竹杖[5]行春[6],问底是[7]青帘[8]舞处?

【注释】

[1]野叟、田父:在这里都是指种田的农夫。

[2]说:奔走相告的意思。

[3]碧:青绿色,有时用来形容草,有时用来描绘天。

[4]边:尽头。

[5]芒鞋竹杖:草鞋和竹手杖,为古人出行野外的装备。

[6]行春:此处为春日行游之意。

[7]底是:哪里是,哪有。

[8]青帘:酒店门口的青布招子。

【鉴赏】这首曲子写作者归隐村居后雨后春游的喜悦心情。曲子开头“孤村……田父”,描写了作者隐居的地点:一处小小的“孤村”,只有两三户人家,荒凉无比,居住的全是农夫,充分对应了标题中的“野”字。接下来“说今……新雨”,说明了原因:这里空气清新,风景宜人。〔幺〕开头两句“碧天……飞去”写顺势出门所见的春天的景色。抬头仰望,碧空万里,天高云淡,一行行白鹭悠悠上青天,令读者眼前顿时浮现出一幅诗情画意的画面。如此美景,使作者不禁穿上草鞋,拿着手杖,踏着雨后松软的泥土,信步闲游。最后“青帘舞处”交代了地点,他要去乡村小店,喝点小酒,慢慢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首曲子语言清丽淡雅,景色充满乡土气息。

〔正宫〕鹦鹉曲

渔父

沙鸥滩鹭缡依住[1],镇日坐钓叟纶父[2]。趁斜阳晒网收竿,又是南风催雨[3]。

〔幺〕绿杨堤忘系[4]孤桩,白浪打将[5]船去。想明朝月落潮平,在掩映芦花浅处。

【注释】

[1]沙鸥滩鹭缡依住:沙、滩,都是指水边的陆地。鸥、鹭,都是食鱼的水鸟。缡,即相依、一块儿。

[2]镇日坐钓叟纶父:镇日,即整日、整天。钓叟、纶父,在这里都指渔夫。

[3]又是南风催雨:又是,说明水边经常有暮雨。“催”字,说明风雨来得快速、突然。

[4]系:捆住、扎住。

[5]打将:将,是“打”的动词尾,无实义。打,侧面表现暮潮之大。

【鉴赏】这首曲子描写渔夫的生活,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小令选取了远离世俗的海边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优美和谐的垂钓图:渔夫们每天与鸥鹭相伴,在海边垂钓,生活惬意无比。曲子开篇暗用典故,说明渔夫除了操持生计之外,别无他求,以至于鸥鹭都愿意与他相处,这就把我们带到了远离尘嚣的世外淳朴之地。“趁斜……催雨”,将渔夫的“晒网收竿”贯穿于“斜阳”、“催雨”之中,但这一切渔夫早已司空见惯,所以不慌不忙,泰然自若,又暗示了他在人生的风雨中安之若素。〔幺〕描绘了一幅富有情趣的场景。“绿杨……船去”,渔夫在狂风暴雨面前,虽然从容自若,但还是有些漫不经心,竟然忘了把渔船捆牢,使得渔船消失在滚滚白浪中了。这里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世俗功名富贵的厌倦与不屑。渔夫丢了船,暗含作者舍弃了功名富贵。“想明……浅处”,表明渔夫在失船后的淡然心态,表现了渔夫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心态。

全曲以富于隐喻性的景象巧妙地构思安排,既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

〔正宫〕鹦鹉曲

市朝归兴[1]

山林朝市[2]都曾住,忠孝两字极[3]君父。利名场反覆如云[4],又要商量阴雨。

〔幺〕便天公有眼难开,袖手不如家去。更峨眉[5]强学时妆,是老子[6]平生懒处。

【注释】

[1]市朝归兴:市,交易买卖的场所;朝,官府治事的处所,这里泛指官场。归兴:指根据当前的感受而发的吟咏。

[2]山林朝市:山林,指宅第。朝市,即市朝。

[3]极:即最高限度。

[4]利名场反覆如云:利名场,指官场中名利争逐如同做买卖,危恶可见。反覆如云,这里比喻巧弄权术,反复无常。

[5]峨眉:借为美人的代称。

[6]老子:骄傲者对自己的称呼。

【鉴赏】这首曲子描写作者对官场追名逐利、变幻无常的失望和愤慨,对官员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态度的厌恶,表现了作者傲然高洁的品格。曲子开头“山林……君父”,简要概述了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在家侍奉父母尽了孝道,做官奉公职守尽了臣道,忠孝二字已经做到尽头了。由这两句可以看出,主人公并不是作者自己,而作者对这位当事者是同情的。“利名……阴雨”两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揭露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世的险恶,表达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之情。〔幺〕曲表明了作者的退隐之志。“便天……家去”是在劝说主人公,即使天公有眼,对着这险恶的名利场,也只是视而不见,有口难言。“更峨……懒处”,表明作者不愿随波逐流,并且愤慨地表示:“老子”一生就懒得这样做,其蔑视鄙夷的态度溢于言表。

本曲大量运用比喻,生动贴切,将许多抽象的内容描绘得既精炼又形象,同时含有尖锐而又犀利的讽刺。

〔正宫〕鹦鹉曲

赤壁[1]怀古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2]出抱膝[3]梁父[4]。笑谈间汉鼎三分[5],不记得南阳耕雨[6]。

〔幺〕叹西风[7]卷尽豪华[8],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9],算也是英雄了处[10]。

【注释】

[1]赤壁:孙权与刘备联军打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省黄冈市。

[2]赚:这里是请出来的意思。

[3]抱膝:用手抱住膝,指诸葛亮吟诗的样子。

[4]梁父:本指《梁父吟》,相传为诸葛亮所作,在此代指诸葛亮。

[5]汉鼎三分:汉室天下分为三国。鼎,借指政权。

[6]南阳耕雨:指诸葛亮在南阳时风雨耕种的生活。

[7]西风:即秋风。

[8]豪华:豪气芳华。

[9]彻如今话说渔樵:彻,直到。指渔人樵夫以三国时事作为谈说的内容材料。

[10]了处:指归宿。

【鉴赏】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以诸葛亮出茅庐辅佐刘备的历史故事为题材,抒写诸葛亮未能坚守初衷,最后愿望未果之事,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与慨叹。

“茅庐……梁父”,是说那一处茅庐曾是诸葛亮住过的地方。诸葛亮早年隐居隆中,吟诗品酒,不问世事。只因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才出山帮助刘备打天下,形成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笑谈……耕雨”,是写诸葛亮的豪气与才华,为他的出山入世表示深切的惋惜。纵然诸葛亮出山后纵横捭阖,羽扇纶巾,成为风云人物,但他却彻底错过了美好的雨中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遗憾。〔幺〕回顾历史沧桑,表达了无尽的慨叹。“叹西……东去”,写诸葛亮的豪气与芳华被凄凉的秋风席卷殆尽,他的宏图伟志都付诸东流,那种壮志难酬的遗憾再次宣泄而出。“彻如……了处”,到如今,他的英雄事迹还常常被村野的渔父和樵夫传诵,这也算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慰吧!这是作者的无限感慨,也给予了对诸葛亮式的英雄人物些许同情。

全曲以善意的嘲讽统领,对诸葛亮的智慧采取了平视甚至俯视的态度,构思新颖,立意独到,表现了元代知识分子因怀才不遇而流露出来的虚无感。

〔正宫〕鹦鹉曲

处士[1]虚名

高人[2]谁恋朝中住,自古便有个巢父[3]。子陵[4]滩钓得虚名,几度桐江春雨。

〔幺〕睡神仙别有陈抟[5],拂袖华山归去。漫纷纷少室终南[6],怎不是神仙隐处!

【注释】

[1]处士:即隐士。

[2]高人:即高士,指摆脱一切名利不做官的高尚之士,即真隐士。

[3]巢父:尧时的隐士,相传巢居山中树上而得名。

[4]子陵:指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年少时曾与刘秀(汉光武帝)同游学,有高名。刘秀称帝后,严光改姓换名隐居富春山。

[5]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北宋时隐士。

[6]少室、终南:都是山名,少室山在河南,终南山在西安市南。这两座山都是隐士、僧道士居住的地方。

【鉴赏】这首曲子借咏史来讥讽那些沽名钓誉、徒有虚名的假隐士。曲子起笔以“高人谁恋朝中住”发问:真正的高人,有谁还留恋朝中生活呢?此后,“自古便有个巢父”一句,肯定了巢父是真隐士。其后列举严光和陈抟的例子,继续说明什么样的是真隐士。严光年少时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有高名。刘秀称帝后,严光改姓换名隐居山林。刘秀派人寻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严光不受,退隐于富春山。其他诗文,大多对归隐持肯定的态度,而在作者看来,如果严光是真隐士,就应该像巢父那样远离朝廷,而不该应召到朝中去逗留,他缺少巢父那种与名利决绝的坚决态度,所以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假隐士。然后作者又列举北宋隐士陈抟的例子,他先后隐居武当山、华山修道,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故有睡神仙之称。他曾于后唐长兴中举,但进士不第,后来又多次到朝廷受到宋太宗礼遇,被赐号“希夷先生”,又赐紫衣,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在朝廷逗留数月,太宗屡与之切磋诗赋。作者对这位归隐华山的“睡神仙”也是不以为然的,批评他依恋朝廷,与名利不能决绝,也不是所谓的“高人”。综合上面所举的例子,作者最后感慨道:“漫纷……隐处!”只要真心归隐,哪里都是隐居之处,何必一定要找那些诸如少室山、终南山那样的名山呢?这就对严光和陈抟归隐的实质产生了质疑。作者将巢父与严光和陈抟作对比,赞扬了巢父的真隐,讽刺批评了严陈等徒有虚名的隐士。

这首曲子用典较多,借古讽今,以议论开头,又以议论结尾,褒贬明确,对比鲜明,真率大胆。

〔正宫〕鹦鹉曲

泣江妇

曹娥江主婆娑住,五月五水面迎父[1]。蔡中郎“幼妇”碑阴,古刻荒云深雨[2]。

〔幺〕夏侯瞒智肖杨修,强说不多来去[3]。怕文章泄漏风光,谜语到难开口处[4]。

【注释】

[1]“曹娥”两句:是歌咏东汉曹娥入江寻父尸的史事。

[2]“蔡中郎”两句:歌咏蔡邕为曹娥碑题词的故事。

[3]“夏侯”两句:说的是曹操与杨修猜测蔡邕题碑的隐语逸事。曹操本为夏侯家人。

[4]“怕文章”两句:是对蔡邕题词的评说。

【鉴赏】这是一首咏史曲作,其中牵涉到一系列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开篇破题。“曹娥……迎父”两句,就是歌咏曹娥泣父的史事。曹娥是东汉的孝女,会稽上虞人。其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顺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盱在县江逆水涛中婆娑(舞蹈)迎神,不幸溺水而死,不得尸骸。其女曹娥年十四,沿江哭号十七昼夜,投江而死,其江故名为曹娥江。汉桓帝元嘉元年,上虞县长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并为立碑。度尚弟子邯郸淳作碑文,其辞妙绝。其后大文豪蔡邕见邯郸淳的碑文,就在碑的背面又题八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三国时,曹操(即夏侯瞒)和杨修曾过曹娥碑下,看到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意,但杨修破译了蔡邕题词的隐语: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词”,而曹操行三十里后始解其意,因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曹娥泣父的故事在元代颇为流传,元顺帝曾加封曹娥为“慧感灵存昭顺钝懿夫人”。这首曲子标题作《泣江妇》,但重点不在于歌颂曹娥泣父的孝行,而是引出一桩文坛的趣事,重点着笔于邯郸淳、蔡邕、杨修等人的文思上,对蔡邕题词“谜语到难开口处”,略有微词,而对曹操嫉杨修之才但口头上说自己无才思也略有批判。曲子思想蕴含,但能把有关曹娥泣父的历史人物和事迹联缀成曲,典雅富丽,又不失酣畅流利,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正宫〕鹦鹉曲

感事(二首之一)

黄金难买朱颜[1]住,驷马客羡跨牛父[2]。石将军百斛明珠,几日欢云娱雨[3]。

〔幺〕趁春归一瞬流莺,万事夕阳西去。旧婵娟[4]落在谁家?个里[5]是高人[6]省处。

【注释】

[1]朱颜:指青春焕发的脸色。

[2]驷马客羡跨牛父:这句用司马相如“高车驷马”的典故代指达官贵人,用老子乘青牛车出函谷关的典故代指隐者。

[3]石将军百斛明珠,几日欢云娱雨:以晋石崇用百斛明珠买得美姬绿珠,最终被抄家杀身,绿球跳楼身亡的典故,说明富贵如浮云,不能长久,财富会使人丧生的道理。

[4]婵娟:此处指绿珠。

[5]个里:个中。

[6]高人:指摆脱名利,不求仕进的人。

【鉴赏】这首曲子开头“黄金……牛父”两句点明主旨,感叹朱颜易逝,青春不常驻,感叹人生;接着,用司马相如“高车驷马”的典故代指达官贵人,用老子骑牛隐居的典故代指隐者,说明达官显贵反而羡慕隐居之士。起首这两句可谓全曲之纲,点明了全曲所感喟的仕不如隐的主旨,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三、四两句“石将……娱雨”,承接上两句,言石崇虽然富甲天下,曾经以百斛明珠买得美姬绿珠,却未得几日欢娱,抒发了作者的感叹,说明富贵如浮云,不能长久。五、六两句“趁春……西去”,由豪门之富贵说到世间万事和美景,不过如春归时莺鸟的美妙的鸣叫声和西沉的夕阳,转瞬即逝,表达了对富贵无常的感慨和万事皆空的人生悲叹。最后两句“旧婵……省处”,是对石崇这一典故的感慨,再一次说明富贵如云,暗示了作者“仕不如隐”的人生态度。首尾呼应,点明主旨。

〔正宫〕鹦鹉曲

感事(二首之二)

江湖难比山林住,种果父胜刺船父[1]。看春花又看秋花,不管颠风狂雨。

〔幺〕尽人间白浪滔天,我自醉歌眠去。到中流手脚忙时,则靠着柴扉[2]深处。

【注释】

[1]刺船父:划船的人。

[2]柴扉:柴门。

【鉴赏】这首曲子开头两句“江湖……船父”总领全曲,把“江湖”比作险恶的官场,而把“山林”比作闲适的隐居场所,以“种果父”喻隐士,把“刺船父”比作官场中人。这种比喻新鲜生动,富有创造性,为下文做好了铺垫。接下来,作者以“看春花又看秋花”、“我自醉歌眠去”、“靠着柴扉深处”等描写比喻隐者的怡然自得,而以“颠风狂雨”、“尽人间白浪滔天”、“到中流手脚忙时”等比喻宦海中人所处的险恶环境。作者就是在这种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之中,突出了“江湖难比山林住”的主题,也就是所谓的“仕不如隐”,照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这首曲子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句式变化多端,灵活自如,通篇的比喻又使全篇韵味无穷。

王实甫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1],更那堪远水粼粼[2]。见杨柳飞绵[3]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4]香风阵阵,掩重门[5]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6]。新啼痕压旧啼痕[7],断肠人忆断肠人[8]。今春,香肌瘦几分,裙带[9]宽三寸。

【注释】

[1]隐隐:隐约,含糊。

[2]粼粼:水波闪动的样子。

[3]飞绵:飞絮。

[4]内阁:内室,深闺。

[5]重门:这里指院门与闺门。

[6]销魂:即失魂落魄的样子。

[7]啼痕:这里指泪痕。

[8]断肠人:指伤心至极的人。曲中前面一个“断肠人”是思妇自指,后一个“断肠人”指被思念者。

[9]裙带:即腰带。

【鉴赏】这是一首“带过曲”,描写闺中思妇怀念远人的情景。全篇按写法可划为两层。〔十二月〕六句为前一层,描写女主人公面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句法对仗工整。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皆能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思念的描述,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溢于言表。〔尧民歌〕为第二层,直接表现女子的相思情态。前四句说明主人公肝肠寸断的相思之情,这种日复一日的相思的结果就是玉肌销减、衣带渐宽。末尾以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全曲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含情脉脉,如泣如诉,哀婉动人。

开头“自别后”,点明了曲的主旨——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接着作者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凄清孤凉的景色。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运用“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二是加强了凄清冷落之感,表达了希望的渺茫,情景交融。

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

〔越调·斗鹌鹑〕云敛晴空,冰轮[1]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夫人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2]”他做了个影儿里的情郎,我做了个画儿里的爱宠[3]。

【注释】

[1]冰轮:指月亮。

[2]“靡不”两句:语出《诗经·大雅·荡》:“天生焘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郑玄笺:“鲜,寡;克,能也。”《广韵》:“靡,无也。”是说人生之初无不具有善性,但很少能把这种善性保持到底。用作不能善始善终的典故。

[3]画中爱宠:《闻奇录·画工》:“唐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遂呼之百日,昼夜不止,乃应曰:‘诺。’急以百家彩灰酒灌,遂活,下步言笑,饮食如常。曰:‘谢君召妾,妾愿侍箕帚。’终岁,生一儿。儿年两岁,友人曰:‘此妖也,必与君为患。余有神剑,可斩之。’其夕,乃遗颜剑。剑才及颜室,真真乃泣曰:‘妾南岳地仙也。无何为人画妾之形,君又呼妾名,既不夺君愿。君今疑妾,妾不可住。’言讫,携其子,却上软障,呕出先所饮百家彩灰酒。睹其障,唯添一孩子,皆是画焉。”(《太平广记》卷二八六)

【鉴赏】《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写书生张珙在蒲东普救寺遇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通过侍女红娘的帮助,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约束而结合的故事。

这一折,张生唱的曲词,堪称是一篇优美的披之管弦的叙事诗。

〔斗鹌鹑〕开始写月夜的良辰美景勾勒了一幅月夜清明图,接着写张生在花阴里悄悄地去看莺莺前的行动、神态、心情,该折化唐代诗人元稹的《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一诗的诗境,张生在月下热切地等待莺莺的到来,表现他追求莺莺的迫切和热烈的爱情。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1]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2]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3]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4]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5],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6]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7]不闷杀人也么哥[8]!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9]的寄。

【注释】

[1]黄花:即菊花。

[2]玉骢:毛色青自相杂的马。

[3]迍迍的:行动迟缓的样子。

[4]破题儿:唐宋人诗赋的起首称破题,引申为事情的开头。此两句谓相思才了,别离又起。

[5]靥儿: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装饰。

[6]揾:拭,擦。

[7]兀的:怎么,表感叹。

[8]也么哥:元明戏曲中句末常用的语气词。

[9]凄凄惶惶:悲伤不安的样子。

【鉴赏】《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讲的是,张生在崔老夫人的逼迫下,即将离别莺莺赴京赶考;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送别,张生与莺莺挥泪相别。这一折戏情节比较简单,沿袭《西厢记诸宫调》关于这段情节的描写,主要是写莺莺和张生的离别之情。作者将场景安排在深秋的长亭古道边,以整套优美感伤的曲辞表现这对恋人离别时的痛苦和悲伤,抒情气氛浓厚,充满诗情画意。此折主唱者为莺莺,通过莺莺所唱的曲词,刻画莺莺和张生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开头〔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为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首曲〔正宫端正好〕,渲染出了暮秋的凄凉气氛,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衬托出莺莺为离愁别恨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作者选取了几种典型的意象,“碧云天,黄花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营造了寥廓萧瑟、黯然销魂的境界。“晓来谁染霜林醉”这种反问语气的运用,使得大自然的景色,带上了离人的主观色彩。一个动词“染”字,把这种主观色彩渲染得更加形象突出,更加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紧接着两支曲子,是莺莺的内心独白,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真实可感,细腻动人。

《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以优美精湛的语言,对人物心灵的深层刻画和真实描摹,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了人物的情感节奏,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杰作,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三折

〔正宫·端正好〕一地里受煎熬,满海内空劳攘,兀的不慌杀了海上龙王。我则见水晶宫血气从空撞,闻不得鼻口内干烟炝。

〔滚绣球〕那秀才谁承望,急煎煎做这场,不知他挟着的甚般伎俩,只待要卖弄杀手段高强。莫不是放火光,逼太阳,烧的来焰腾腾滚波翻浪。纵有那雷和雨,也救不得惊惶。则见锦鳞鱼活泼剌波心跳,银脚蟹乱扒沙[1]在岸上藏。但着一点儿,就是一个燎浆[2]。

〔倘秀才〕这秀才不能勾花烛洞房,却生扭做香水混堂[3],大海将来升斗量。秀才家能软款,会安详,怎做这般热忽喇[4]的勾当?

〔滚绣球〕俺也不是化道粮,也不是要供养,我则是特来相访。(张生云)我是个穷秀才,相访我有甚么化与你。(正末唱)俺本是出家人,便乞化何妨。(张生云)若得见那小娘子,肯招我做女婿,便有布施。(正末唱)则为那窈窕娘,不招你个俊俏郎,弄出这一番祸从天降。你穷则穷,道与他门户辉光。你那里得熬煎铅汞[5]山头火?你那里觅医治相思海上方?此物非常。

〔脱布衫〕俺实丕丕[6]要问行藏,你慢腾腾好去商量,将这水指一指翻为土壤,分一分步行坦荡。

〔小梁州〕直着你如履平原草径荒。(张生云)到那海底去,莫不昏暗么?(正末唱)却正是日出扶桑[7]。(张生云)小生终是个凡人,怎敢就到海中去?(正末唱)虽然大海号东洋,休谦让。(带云)去来波!(唱)他则待招选你做东床。

〔幺篇〕便休提弥漫弱水三千丈,端的是锦模糊水国鱼邦。(张生做望科,云)我看这海有偌般宽阔,无边无岸,想是连着天的,好怕人也!(正末唱)你道是白茫茫如天样,越显得他宽洪海量。我劝你早准备帽儿光[8]。

〔笑和尚〕去去去,向兰阁,到画堂。俺俺俺,这言语,无虚诳。(张生云)是真个么?(正末唱)你你你,终有个酸寒相[9]。他他他,女艳妆。早早早,得成双。来来来,似鸳鸯并宿在销金帐。

〔尾声〕则为你佳人才子多情况,唬得他椿室萱堂[10]着意忙。你貌又轩昂才又良,他玉有温柔花有香;意相投,姻缘可配当;心厮爱,夫妻谁比方。似他这百媚韦娘[11],共你个风流张敞。(带云)去来波!(唱)须将俺撮合山的媒人重重赏。(同张生下)

【注释】

[1]扒沙:爬行。

[2]燎浆:被水烫过或火烧,皮肤上所起的亮泡。

[3]香水混堂:浴池,澡堂。

[4]热忽喇:就是热。忽喇,语助词,无义。

[5]铅汞:道家炼丹用的两种原料。

[6]实丕丕:实实在在。

[7]扶桑:神木名,神话传说,日出其下。

[8]帽儿光:古代民间赞贺新郎衣帽整洁的谐谑语,也指新郎。

[9]酸寒相:旧时对贫穷读书人的形容词。

[10]椿室萱堂:“父、母”的代词。

[11]百媚韦娘:即杜韦娘,唐代有名的一个歌妓。

【鉴赏】《张生煮海》,全名《沙门岛张生煮海》,李好古著。全剧四折无楔子。主要剧情写的是:瑶池会上的金童玉女有思凡之心,罚往下界,金童脱生为潮州张家之男,名张羽;玉女脱生为东海龙王第三个女子,名琼莲。张羽虽深通儒术,但功名不遂。一日,张羽寓居石佛寺,清夜抚琴,招来东海龙王三女琼莲,两人生爱慕之情,约定中秋之夜相会。结果到了约定的时候,因龙王阻挠,琼莲无法赴约。东华仙姑送他银锅一只,金钱一文,铁勺一把,用勺舀海水于锅中,放金钱在水内,用火煎煮。龙王存坐不住,不得已将张羽召至龙宫,与琼莲婚配。最后经东华仙姑点化,“返本朝元”,“还归正路”。这部剧作虽然神仙道化气息较浓,但主要还是反映青年男女勇于反抗封建势力和对幸福爱情的大胆追求。

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和尚仲贤的《柳毅传书》,都是描写龙女和人相爱的故事,可以称得上元代神话剧中的双璧。《张生煮海》第一折是“听琴约会”,第二折是“遇仙得宝”,第三折是“煮海允婚”,第四折是“入海团圆”,虽然每一折都给下一折留下悬念,引人入胜,线条比较单纯,张生与琼莲结合道路上的两重障碍——人神相阻、龙王凶狠,经过煮海这一举动便迎刃而解;张生每遇困难,不是东华仙姑指迷帮助,就是石佛寿和尚做媒导引,戏剧冲突显得一般化,不如《柳毅传书》那样大起大落,显得比较松散和平淡。

这里选的“煮海”一折,集中表现张生这个温文尔雅的秀才,为了实现与琼莲的自由姻缘,煮海不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毅精神。这折戏还带有喜剧色彩,石沸寺行者开场时一段饱含讽刺的有趣独白;海水滚沸,龙王派人劝化;石佛寺长老对张生始而恐吓,继而乞求,最后领路做媒的“三部曲”;还有张生家童的插科打诨,都起到渲染喜剧气氛的作用,更衬托出张生的敢作敢为,最终实现了幸福姻缘的美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