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出家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是著名的苦吟诗人。注重诗句锤炼,刻意求工。其诗情调凄苦,也偶有一些清新的小诗。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寄 远

贾岛

别肠长郁纡,

岂能肥肌肤?

始知相结密,

不及相结疏。

疏别恨应少,

密别恨难祛。

门前南去水,

中有北飞鱼。

鱼飞向北海,

可以寄远书。

不惜寄远书,

故人今在无?

华山岹峣形,

遥望齐平芜。

况此数尺身,

阻彼万里途。

自非日月光,

难以知子躯。

贾岛诗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以《寄远》为题,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思念友人,别情郁忧。诗人开笔就写得十分生动。他说,人有了别肠在腹中长期郁忧曲折的话,哪里能长胖呢!出语形象,词意深蕴。这不仅将整日对故人牵肠挂肚的思念的情状表现了出来,而且也体示了诗人与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情厚谊。接着,诗人对与朋友相交甚密和关系相疏的情景作了比较。表面上说过于亲密不及疏远一点好,实际上正从反面强调了因与故人关系亲密造成了“恨难祛”的相别离情。这里,“始知”表明诗人是从自己体验来说的。同时,又通过正反映衬的方法,突出了对友人思念的情意。第二层,写思念友人,寄书问候。古代传说,鲤鱼能够传递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此后有“鱼书”之说。这里,诗人由情及景来写。由思念故人想到门前流水,由“南去水”想到“北飞鱼”,再由鱼想到“可以寄远书”。诗人言鱼,不用“游”而用“飞”,不仅状其迅疾之貌,而且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沟通信息的迫切心情。诗人借用传说,发挥想象,使人意会到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就像那“南去水”一样悠悠不绝;而他渴念友人,又多么希望“北飞鱼”能速递远书。这样,诗的情调便由原先的思念一转而为渴想了。第三层,写思念故人,虑其存亡。诗人承续上面的诗意,又觉得寄书问候是可以的,但是又不知道友人是否还活在人世间。“故人今在无?”的疑惑,就是表达了这种情思。这也是对友人过分渴想而引发的一种必然的心理活动。在古代,亲友之间音信的断绝,皆为交通不便所造成。因此,诗人从空间着笔来写。“岹峣”,高峻貌。说华山的形势固然十分高峻,但是远远望去也不过与杂草丛生的地面相齐。这是因为距离遥远,从视觉上得到的印象。而与此相比,暌隔“万里途”的“数尺身”的友人,那就更加微乎不见了。最后诗人以无奈的语气说:“自非日月光,难以知子躯”。结尾处与开头“别肠长郁纡”呼应。一方面委婉地倾诉了自己别恨难遣、离情萦怀的心曲;另一方面也道出了对故人的深切挂念,隐含着无限的担虑。至此,诗的情调又从思念一转而为挂虑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突出特点。一是把对故人思念之情写得缠绵宛转,回旋往复,细致地表现出诗人思念故人时心潮起伏的情状。这正如诗人那郁纡的别肠一样,情思萦纡,感情深沉。二是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诗人以相交甚深与关系疏远相比,以“岹峣形”的华山与“数尺身”的故人比较,以“日月光”与诗人目力比较等等,既突出了抒情的内容,又增强了抒写的感情色彩。

宿山寺

贾岛

众岫耸寒色,

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

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

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

世事未曾闻。

贾岛诗鉴赏

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因屡试不第,仕途不遇,他似乎一直未脱离过“僧本位”的思想。在他那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见长的诗作中,往往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这首诗,堪称其中的佳作。

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诗人投宿的寺院就座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

三、四句具体描绘夜空天体运行的景观。从寺外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朵朵轻云,逆着月亮运行的方向飘移,月亮就在云际中游动。作者描绘这种幽清奇丽的景象,极见“推敲”炼字之功。沈德潜评“走月逆行云”说:“顺行云则月隐矣,妙处全在逆字。”(《唐诗别裁》)同样,“流星透疏木”的“透”字与“疏”字也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唯因木之“疏”,所以才能“透”出流星来,否则纵有流星划过,为浓厚的枝叶所遮挡,又怎能看见呢?然而这两句的妙处还不止于此,疏木与行云衬托下的流星走月的自落自行,渲染出空山幽寂清冷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五、六句从自然景观转入人事议论。“绝顶人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人想到植松养鹤之人。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结尾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一直与世无争。读到这里,回头再看“绝顶”“高松”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人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人一人而已。于是,诗人的胸襟可见一斑了。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

贾岛

拣得林中最细枝,

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少,

恰是湘妃泪尽时。

贾岛诗鉴赏

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顺手写下这首小诗。梁浦秀才,生平不详。贾岛诗风尚平淡,多写身边之事,或描绘自然风景;但能于平淡中写出隽永的意味,令人回味无穷。此诗便是一例。

诗之前二句写斑竹拄杖之由来。遍山绿竹,遍地修篁,并不是每一根都是适宜做手杖的材料。它须经过一番精心的选择。“拣得林中”四字,出语平淡,但却反映了诗人找遍竹林的过程,而他对友人的一往深情,也正包含在这一过程之中。他最后拣得最细的一枝,方才心满意足。“拣得”之“得”字,“最细枝”之“最”字,似乎洋溢着喜悦之情。也许他应当马上拿回去做成拄杖,以送给友人。但他却盘桓竹下,揣摩此竹何以特别细的缘因,得出了“结根石上长身迟”的结论。原来竹子的根生在石头的罅隙中,土壤无多,养分不足,所以长得很慢、很细。诗人何以作这般细致的分析,古人谓填词需用一些浅语、俚语、痴语、闲淡语、无理语、没要紧语。诗词同理,小诗尤似小词,加上这样的闲语、痴语,正可以增添情趣。贾岛此种手法,盖从王摩诘来,前人曾云:

“王维车网川诸诗,近事浅语,发于天然。郊、岛辈十驾何用?”(见《批点唐诗正音》)虽系小词,谓其学而未工,但总是学到了一些,此诗便带有“近事浅语,出于天然”的意味。

诗之后二句,较为秾丽,原因在于用典。“莫嫌滴沥红斑少”,似宕开一句,其实仍承前句意脉,并照应题意。就其语气而言,则又似对友人说话,其中含有一种抱歉的心情,希望给予谅解。“红斑”事见《博物志史补》,云:“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也说:“当日娥皇、女英(按:即二妃名),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称湘妃竹。”原来这枝斑竹,带有如此美丽的神话传说,以之作杖赠友,愈见其情谊之深切。竹上斑少,是由于“湘妃泪尽”,此盖伤心之事,然却以淡语出之。在此情况下,谁还能嫌弃这枝斑竹呢?友人自然无话可说了。这两句语淡而意深,似乎藏有机锋,它叫友人再也推辞不得,只好将拄杖收下。诗人高妙之构思,令人惊叹。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贾岛诗鉴赏

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全诗只是写他拜访友人未遇这样一桩生活琐事,它之所以流传人口,主要在颔联。

首联描写友人幽居环境:一条野草丛生的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别的人家。用笔轻淡、洗练,已点醒诗题中的“幽居”二字,暗示出李凝是一位隐士。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句中的“ 僧”,是作者自称,作者早年曾皈依空门。诗人写景,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此即北宋诗人苏轼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是也。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

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 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

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贾岛具实回答。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二人遂结为诗友。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但是,在这联诗中,究竟是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佳?有唐诗专家云:“推门无声,敲门有声;‘推’字音节哑,‘敲’字音节亮;四野静谥,皓月舒波,此时着一缁衣僧,举手笃笃敲门,声响回荡空间,境界倍见幽迥。”(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这是说“敲”字胜于“推”字。多数人或许都赞成这意见。画家吴冠中云:“敲则有声,与静对照。但这情境中突出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推门,无声,不写声,只着笔于推之动作,画出了运动中的线,与‘宿’相对照,显得比‘敲’更和谐,不失画面的统一。”他从绘画的角度提出异议,指出“推”胜于“敲”,亦是妙解。

诗的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条小桥,但见月光照耀下的原野,色彩斑斓;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这一联以幻写真,亦真亦幻,更显出月色的迷离,环境的清寂,造化的神奇。

尾联是抒情,点出全篇主旨。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

贾岛诗的主要风格是僻涩寒瘦,有时字句过于刻意推敲,难免留下斧凿的痕迹。这首诗所写景色可谓清幽奇崛,但诗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使人读来流利顺口。诗中“宿”、“敲”、“分”、“移”、“动”等字,虽经过精心锤炼,但不觉其雕琢,应是贾岛诗中的上乘之作。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

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

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

烟火渐相亲。

贾岛诗鉴赏

这是一首羁旅诗。

深秋的傍晚,诗人孑然独行山间。山的野旷,暮色的森严,都给人一种抑郁和恐怖的感觉。“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诗人经过山村,数里之外,即已遥闻潺潺流水之声。这是写的听觉。循着这听觉—— 潺潺流水之声,远远望去,隐约可见稀稀落落的山村人家。这样,由听觉出发,带出视觉,轻轻地绘出一幅山村居民的凄凉图景。数里之外,遥闻流水潺潺,但却不可能“闻”到水的寒冷。很显然,此处着一“寒”字,主要是写诗人独行山间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对山村野景旷色的独特心理感受。颔联则通过写景,把诗人的这种独特感受具体化、对象化了。旷野之中,但闻怪禽啼号,饥鼯野鸣;落日下坠,天色转暗,若大的天地,仿佛顿时变得低沉狭小了,给人以沉重的压抑之感。这,也许是由于远道而来的陌生人对陌生山村的生疏和隔膜,情不由己而产生的疏远感,而一旦进入了这一特定的环境,稍稍熟悉,便可逐渐减弱以至消除这种感觉,逐渐与之相适应了。所以,接下来颈联写出的夜景,也即诗人对山村夜色的领略,便显得平和亲近得多了。“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唐时曾屡遭吐蕃侵扰。而此时此刻,平安无事,没有烽火,没有硝烟。因而在诗人眼里,月色下的山村尤其显得静谧和亲切。新月初起,幽然唤起一种清新感、宁静感,惶惑的情绪渐渐淡化了,隐没了,他终于信步走进了山村,看见宅边的桑柘树,一排一排,看见缕缕炊烟,冉冉升起,恍惚返回久别的故乡一样,一种亲切的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渐渐地,不知不觉地,诗人汇进偏僻的山野村落,与村民们融为一体。

这首五律,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线索,是写诗人与山村的自然距离,由远(“ 数里闻寒水”)渐近(“萧条桑柘外”),不断缩短,直到进入山村—— 由此绘出诗人“过山村”的全部过程;而暗的线索,则是写诗人与山村的心理距离,由疏(“落日恐行人”)到亲(“烟火渐相亲”),不断接近,直到融为一体——由此绘画出诗人的感情从惶恐隔膜而至欣慰亲切的全部过程。而这两条线索,都是通过山村景物的刻画表现出来的,寒水、山家、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桑柘、烟火..随着这些山村景色的层层叠现和逐渐淡化,诗人的行程不断推进,感情不断回应。也就是说,诗人完全把自己的行踪和情感融入到景色的描写之中去了,因而景中有诗人踪迹在,更有诗人的情感在。明人杨慎说贾岛写诗,好“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升庵诗话》),诚然。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诗鉴赏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鹤、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第二答,显然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象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无佳句而有佳篇。

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贾岛诗鉴赏

这首《剑客》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独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耗尽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寒光凛凛,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

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意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明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造,把自己的理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淡,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

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

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

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

闻打暮天钟。

贾岛诗鉴赏

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诗中表现出时景常情,又写得独行孑孑,空山寒寂,表现出清冷的诗风。

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展现于读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雪霁天晴,诗人乘兴外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明洁。极目遥天,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幻化多变,几乎多至“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山峰在夕照中显得更加雄奇。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描写中,透出了如他的诗风那种清寂。

诗人视线又移向另一角度。那边是“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而傲立的古松又冲破烟雾耸向云天。“野火”、“断烟”是一联远景,它一明一暗,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冈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特别旺盛,“野火”岂能烧尽?“石松”坚操劲节,形象高大纯洁,“断烟”又怎能遮挡?

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渐渐降落,不能再盘桓延伫了。“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骋目娱怀的归途上,诗人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这一收笔,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多坎,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若倦鸟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心潮起伏。“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辞》),诗人顿萌瞿昙归来之念了。

为什么这样理解“闻打暮天钟”?就在写这首诗的圭峰草堂寺里,贾岛曾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为无可南游庐山西林寺赠别,最后二句云:“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尽管此后贾岛并未去天台山再度为僧,与无可结近邻,但在写诗当时,应是有这种念头。这应是“闻打暮天钟”一语含义的绝好参证。

同时,作者在那首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几句在表现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归卧故山”的思想。

“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静谧,是望景。

七句一转,紧接着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局面。读完末句,回味全诗,总觉绘色绘声,余韵无限。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

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

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

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

月明初上浪西楼。

贾岛诗鉴赏

贾岛初为僧,好苦吟,由于著名的“推敲”故事,博得当时文苑巨擘韩愈的赏识而还俗应举,所以他与韩愈感情深挚。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谪潮州刺史。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

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作者说,我的心早与您同乘兰舟,水宿风餐,一直流到岭南韩江潮水的尽头了。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中二联直抒别后景况。“篇章”即指韩愈《左迁》一诗。作者说,你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到京师(“华岳”指代长安),我怎能不内心共鸣,驰书安慰?当出关驿马奔过泷流,谪贬中的知友就可得到片纸安慰了。这一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象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

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第四联则荡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象风卷残云那样一扫而光。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了。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真诚的友情。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从丹田流出。诗的语言酷似韩愈《左迁》一诗的和诗,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题兴化寺园亭

贾岛

破却千家作一池,

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

荆棘满亭君自知。

贾岛诗鉴赏

孟棨《本事诗·怨愤》说:“岛《题兴化寺园亭》以刺裴度。”文宗时裴度进位中书令,大肆建造兴化寺亭园。此诗反映了中唐“富者兼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社会现实。

俗语说,整纸画鼻,脸面可知。诗的开头,便使用了这样的构思方法。“破却千家作一池”。池,只不过是兴化寺园亭中的一个小小局部,却要“破却千家”;那么整个园亭究竟要“破却”多少人家?其规模之大不是可想而知了吗!整个园亭中的假山真水,奇树异花,幽径画廊,自然是景随步变,笔难尽述。

但诗人对那些却一概从略,而只抓住“不栽桃李种蔷薇”一点,这一点抓得好。第一,它反映了贫富的心理殊异。在食不果腹、家无垄亩的贫者看来,那么好的土地,种成庄稼该有多好?即使为了观赏,起码该种桃李。桃李春华秋实,能看能吃,却弃之不种,蔷薇华而不实,无补于用,却偏偏要种,岂非一怪?其实,这种“怪”事在奢靡的上层社会常见普遍,如聂夷中的《公子行》:“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同样是反映耕者与有闲阶级心理的迥别。这“怪”字的背后,显然暗藏着一个“奢”字。第二,这一句也是为表现诗的题旨张本。

《韩诗外传》卷七说:“春种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种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这大概便是诗的题旨所本。而诗的妙处却在于,作者接“种蔷薇”的茬儿,将题旨拈连带出:“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园君自知”,表面是写秋后将呈现的园景,实则指出了聚敛定要出现的后果;以“种花”拈连“栽刺”,拟聚敛定有的可悲下场,自然贴切。最后一句,蕴藉含蓄,讽喻之意,溢于言外。

本篇以家常语,从眼前物中提炼出讥诮聚敛、讽嘲权贵的题旨,极为难得的。在艺术上,巧而不华,素淡中寓深旨。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

消息海云端。

贾岛诗鉴赏

贾岛未中进士前在京城长安时结识了一个隐居不仕的朋友吴处士,后来吴处士离开长安到闽地,贾岛很思念他,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一开始就情深意长地说:友人离开长安坐船去闽地,已经一个月了,到现在还未得到他的消息。“闽国扬帆去”,即“扬帆闽国去”。从后面第三联可以知道,友人离别时是在夏天。

接着写友人别后,长安已入秋天。这时已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片萧瑟景象。

这两句是即景而成。长安在渭水南岸,渭水又是送别友人的地方。送别之时,还是夏季,渭水还未有秋风。如今秋风吹着渭水,黄叶落满了长安。此情此景,使作者更加怀念友人。两句描写长安秋景,自然成对,紧系别情。

据《唐摭言》说,贾岛是先得了“落叶满长安”这句,因苦思不得一联,于是在大街上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被关押了一天,事后才补足“秋风吹渭水”

一句的。这一说法是否真实,有待考证。不过从整首诗看,是环环相扣,首尾完整。“秋风”一联,并不是随便凑合之词,而是紧承上联,又很自然地开启了下文的回忆。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这两句意思是说:

“想起在长安这地方聚会谈心的那个晚上,忽然下了一阵大雨,雷电交加,虽然是夏天,当时心里也不禁感到一阵寒颤。时间真过得快,转瞬又是秋风萧瑟,黄叶遍地了。

结末二句,是一片殷切怀念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意思是说:由于友人坐的船还远远不见回来,没有音讯,只好极目南望那遥远而又渺茫的闽海之边了。“海云端”,海云生处。闽地靠海,所以这样说。在章法上,这一语与题中“江上”相应。

全诗语言简朴自然,不华饰,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殷殷忆念之情,尤其是“秋风”、“落叶”这两个描写秋景的句子,自然而恭整,既描写出了深秋的典型景物,而又气势苍凉,景象广阔,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后世引用的人极多。如宋代词人周邦彦的《齐天乐》词:“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杂剧作家白朴的《程桐雨》杂剧:“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叶长安。”等等,不胜枚举。

三月晦日送春

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

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

未到晓钟犹是春。

贾岛诗鉴赏

贾岛是唐代的著名的苦吟诗人,长于五言律诗,集中五言律诗也最多。他的律诗,字斟句酌,排比工整,常有佳句,耐人寻味。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或气象雄浑,或情景幽独,颇为人们所称诵。这是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不过除了一些佳句以外,他写得好的律诗并不多,这是由于他过于醉心词句的琢磨,往往忽视了全诗的整体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因而他的五言律诗,虽然对仗工整,却有雕琢的痕迹,不够自然,缺乏动人的情怀,使人读后,留不下完整的印象。倒是他的一些绝句,无意求工,写得自然、朴素,别有情致。这里所选的《三月晦日送春》便是其中一首较优秀的作品。

这是一首抒写送春的七言绝句。首句“三月正当三十日”,点明三月晦日,说明春日已尽。次句“风光别我苦吟身”,意思是说,春光虽然别我而逝,但我这个苦吟诗的人,怎忍别春。“风光”,即春光。不说送春,而说春光别我,是虚写“送”字。这句用的是拟人手法,显得很自然而有情味。末二句一转,说虽然已到春尽之期,无计可以留春,但只要晨钟未动,明朝之夏未来,仍然还是春天啊。因此,当这最后一夜之时,愿与友人不睡,共同苦吟饮酒,以表送别之情,这样也还是能够很好地享受这最后一夜的春光。“犹是春”三字,可如宋苏轼所说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了。看来这首诗颇有古诗的“何不秉烛游”的意思。但细加体味,二者旨趣并不相同。古诗的作者秉烛夜游,是由于感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应及时行乐,这首诗的作者良夜不眠,则是为了流连春光,爱惜韶华,并无伤感之情,作者只意在珍惜时光,刻苦吟诗。这就从惜别春光中,引出了“锲而不舍”的精神。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时抒怀,高昂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