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王建,生卒年未详,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炼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

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

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

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

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

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

不见县门身即乐。

王建诗鉴赏

王建这首乐府体诗歌,对残酷的封建压迫作了无情的揭露。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

全诗四换韵脚。依照韵脚的转换,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层,直接描写乡间农民的精神面貌: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首句使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

四、五、六、七这四句为第二层。这层以具体形象暗示农家喜乐之因,是因为夏粮、夏茧丰收,有了一个好收成。五月麦风清,写夏粮丰收;檐头缲车索索作响,写夏茧丰收。为了突出农家夏茧之多,诗人又从侧面下笔:野蚕作茧无人收取,自生自灭,可见夏茧的确获得大丰收,完全足够抽丝织绢之需。在这一层次里,作者一写收麦,一写缲丝,抓住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衣食温饱落笔,突出丰收的景象,使一、二句写农家喜悦有了好的注脚。后面三句:“麦收上场绢在轴”,“ 不望入口复上身”,“田家衣食无厚薄”,也都紧紧围绕衣食温饱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反映现实的焦点突出集中。

七、八、九、十这四句为第三层。这层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的盘剥,感情则由喜转悲,形成一个大的波澜,既显出文势跌宕之美,又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写麦、茧丰收的结果。“轴”,指织绢的机轴。丰收,本来应该给田家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事实却非如此。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农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中唐时变租庸调法为两税法,名义上是为了纠正租庸调法赋敛繁重之弊,唐德宗甚至还有“ 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的诏令,实则两税法兴,而横征暴敛仍繁,各种莫名其妙的奉进、宣索一次次强加在农民身上。“的知”一句为神来之笔。这句诗把农民一次次缴纳苛捐杂税,但不知是否还有新的赋税要缴的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不望”两句,更为沉痛。农民在丰收的年景里,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横敛之灾就行了。那么,农民自己吃什么,穿什么,不是可以想见吗?这种对农民丰年却衣食无着的客观表现,有力地控诉了中唐时期的黑暗现实。

最后两句为第四层。这两句借农民之口,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但这种揭露,不是出自声泪俱下的直接的声讨,而是通过平淡的甚至略带幽默的语言,让读者思而得之。试想,农民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这种以不因横征暴敛而吃官司为幸福的幸福观,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

本诗在构思农家苦这一题材的,颇具特色。在一般的作品中,作者在表现封建剥削对人民的压榨时,多是正面描状农民生活的困苦。这首诗则不然。《田家行》向读者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丰收的结果,并不是生活的改善,而是受到更重的盘剥,生活依然悲惨,无法避开不幸的命运。这种遭遇,不是一家一户偶然遇到天灾人祸所碰到的困苦,而是概括了封建时代千千万万农民的共同遭遇,如此选材,相当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

在表现方法上,古乐府多叙事,《田家行》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一是麦、茧丰收,一是粮、绢大部输官,把这两个断面加以对比。这对揭示农家苦这一主题,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炼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

行见月

王建

月初生,

居人见月一月行。

行行一年十二月,

强半马上看圆缺。

百年欢乐能几何,

在家见少行见多。

不缘衣食相驱遣,

此身谁愿长奔波?

箧中有帛仓有粟,

岂向天涯走碌碌?

家人见月望我归,

正是道上思家时。

王建诗鉴赏

逆旅行途,客子思乡,不免临风怀想,望月兴叹。温柔如水的月色,使多少诗人触动乡愁,吟咏成篇。王建《行见月》即是其中佳篇。

“月初生,居人见月一月行。”新月一弯,悬于天幕。家人见月,自己已经行役一月。诗歌开端,诗人正在行途之中,却能凭藉一弯新月,由此及彼,把时间回溯到一月之前,一个月来的旅途劳顿、思乡情怀,尽在不言之中。又由己及人,悬想家人正在对月望远,一轮初月绾合起两地情思,空间又得以扩大。

寥寥数语,含蕴深长。

“行行一年十二月,强半马上看圆缺。”诗人离家,并非偶尔奔走,短暂别离,而是长年跋涉、四季感怆。上文之“一月行”折入此层,哀苦情感愈益浓烈,层次加深一层。“行行”二字,直承上文“一月行”,使用顶真手法。其作用一则过渡一气贯注,加强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二则音调谐和,增加语言乐感。“百年欢乐能几何,在家见少行见多。”《古诗十九首》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苦短,流年不再,短暂人生中能有几多欢乐?长年奔走在外,行旅匆匆,又把原本寥寥的人生乐趣掐头去尾、分剥肢解。若是感情麻木、无知无觉,也就罢了,偏又是感情丰富、神经敏锐。对人生欢乐的强烈追求被现实击得粉碎。幻灭之痛苦,不堪回首。诗歌至此,发出三重慨叹,尽管诗意脱胎古人,却能自出机杼。

“不缘衣食相驱遣,此身谁愿长奔波?箧中有帛仓有粟,岂向天涯走碌碌?”这几句点出违心奔走的原因:衣食所迫。即陶渊明所说的“心为形役”。形体生存的需要迫使诗人扭曲灵魂。形体虽存,心灵长泣。前两句直承题意,后两句跳开一步,反接题意。

正反结合,将长年奔走的痛苦心情一吐为快,而两个反诘句式,则更加突出了诗人愤激却又无奈的感情色调。

“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诗人见月思家,却悬想家人月下凝眸,心系行人,从侧面渲染本身思乡之情。然后再正面抒发思家心绪。若无这一侧面烘托,结句就索然无味。有此烘托,则再次以明月将两地亲人绾合一处,与开端呼应紧密,情思委婉,余韵不绝。

此诗篇幅不长,布局却转折多变。由离家进至长离家,再进至违心离家,然后申足离家缘由,结以思家。结构一路迭转,渐转渐深。同是见月思家,李白的《静夜思》含蓄蕴藉,点到即止,王建诗却刻露酣畅,淋漓尽致,这也体现出中唐诗对盛唐诗的不蹈故常,力求新变。

镜听词

王建

重重摩挲嫁时镜,

夫婿远行凭镜听。

回身不遣别人知,

人意叮咛镜神圣。

怀中收拾双锦带,

恐畏街头见惊怪。

嗟嗟口祭口祭下堂阶,

独自灶前来跪拜。

出门愿不闻悲哀,

郎在任郎回不回。

月明地上人过尽,

好语多同皆道来。

卷帷上床喜不定,

与郎裁衣失翻正。

可中三日得相见,

重绣锦囊磨镜面。

王建诗鉴赏

镜听,又名“耳卜”,是民间预测吉凶的传统习俗。相传在正月十三夜,(或说正月初一夜)洒扫厨房,灶门前供上香烛,在锅中盛满水,将杓子放入水中,然后虔诚拜祝所求之事。拨动杓子后,根据杓柄停止时所指方向,抱镜走出门外,举镜在耳边密听人言,以所闻的第一句为卜兆。或占年岁顺逆、或求行旅吉凶,祸福休咎,各随所听。历代流传不歇。

诗一开头,以“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突兀出之,略去夫婿何事远行、何处远行、出行几时,直切诗题,突出妻子的盼望,开端情感浓郁,真切动人。“重重摩挲”四字,着眼于女主人公的举止,从反复的动作中表现出离别之苦、寂寞之久、思念之切、企盼之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叮咛镜神圣。”传说镜听不可告人,告人则不验。人们再三叮嘱女主人公,镜有神圣,所以思妇隐秘其事,不敢怠慢。诗歌着力刻画思妇的虔敬心理,再次表现出她的急切思念。“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口祭口祭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嗟嗟口祭口祭急走时衣服摩擦所生声响。由于害怕街上行人见镜惊怪,导致镜听失效,所以密藏怀中。诗歌以思妇的谨慎心理、急遽举动再次强化了思妇的思念之深。“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不回。”这是女主人公的祷祝之词。夫婿远行,妻子总希望行人早日归来,何以祝告任其归来与否?貌似反常。其实她所祝告的一是行人平安、二是早日归来这双重愿望。出门窃听人语,是吉是凶,全然不知,心情忐忑不安,所以只敢祈求行人平安这较低层次,而不敢要求早日归来这较高层次。舍高就低,措词深婉。语短情长,心绪微妙,从中体现出女主人公温柔的性格。“月明地下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镜听本来只须听第一句,即知好坏,思妇却一而再,再而三,听到夜深人尽。为何不守规范,则下文已作出答复。初听是好语,心中犹惴惴不安,再听以坚定信心。听来又是好音,心中欢喜,更求证实。如是反复,以致行人有尽而听兴无穷。诗歌侧影取神,刻画出思妇的喜悦心情。

“ 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翻正,即反正。听得好音,卜来喜讯,上床后无法入睡,又下床为郎裁衣。然而连衣片正反都搞错了。针指女红是妇人份内之事。操持久熟而蓦然失手,错在意外,则女子之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尽在眼前。诗人选材精审,片语传神,如选女子生疏之事,则舛误失手在意料之中,无须深怪,也就难以突出人物神情了。“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可中,即如果。

这是女子的许愿。把一腔热望寄托于铜镜之上,寓盼人之深于爱镜之诚,心理刻画细致入微,诗意更为摇曳多姿。

在现存唐诗五万余首中,以镜听为题成篇,只有两篇。诗人从平凡生活中撷取诗材,新颖独到,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唐代风俗资料。

此诗为叙事体,以镜发端,以镜结篇,围绕诗题,结构紧密完整。刻画人物形象时,注重人物举止、心理。心情由出门前的谨慎急切、到临出门的惴惴不安,再到归来后的狂喜过望,过渡自然,层次清晰,刻画细微逼真,塑造出一个温柔、热情的妇女形象。清人沈德潜评之曰:“摹写儿女子声口,可云惟肖”,不为溢美之辞。

闲说

王建

桃花百叶不成春,

鹤寿千年也未神。

秦陇州缘鹦鹉贵,

王侯家为牡丹贫。

歌头舞遍回回别,

鬓样眉心日日新。

鼓动六街骑马出,

相逢总是学狂人。

王建诗鉴赏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统治阶级从上往下,互竞豪奢,逸乐成风。这首诗便是针对这样一种社会风气而发,揭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社会问题。

诗之立题,即见匠心。之所以用一带调侃味的“闲说”来命题,目的是为了使诗题同诗中那种诙谐活泼的风格协调一致,于嬉笑之中见旨意。

首联“桃花百叶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花之花瓣称“叶”。百重花瓣的桃花盛开,意味着春天已经降临大地,正是春意盎然之时,但诗人却笔锋一折,说“不成春”。何以会“不成春”?这就不由使读者心里产生了疑问。次句承接首句再作生发:“鹤寿千年”自是神异之事,但却又说“也未神”。何以千年之鹤也不算神异之事?这又在读者心里画上了问号。这样写,一是能造成拗折不平之势,使起笔突兀,令人惊绝。二是能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从诗的构思看,这两句是为引出下面四句违背常理的社会现象,预先进行有力的铺垫。百瓣的桃花千年的鹤,同那些反常的社会现象一作横向比较,立即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颔联和颈联四句,则是写豪门贵族奢靡生活。作者选取豪门贵族最为突出也最带有普遍性的四种生活现象加以揭露,由一斑而窥全豹,从而展现当时整个上层社会,夸豪斗富,追逐享乐的陋习。一是喂养鹦鹉:“秦陇州缘鹦鹉贵”。旧传鹦鹉的产地在陇州之陇山,陇州古属秦地,故又称秦陇州。唐时社会崇尚喂养鹦鹉,京师尤甚,一些名贵的鹦鹉价值连城。这样,连鹦鹉的产地陇州似乎也变成了宝地。诗说“秦陇州缘鹦鹉贵”,从侧面表现了达官贵人不吝巨金求购名贵鹦鹉的盛况。一是观赏牡丹:“王侯家为牡丹贫”。据李肇《唐国史补》,中唐时,“京师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牡丹价高者,竟至“一本有直数万者”。可见,当时上流社会侈靡之风愈演愈烈,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一为欣赏歌舞:“歌头舞遍回回别。”

唐时歌舞中的乐曲的每阕,即为一遍。大曲联遍依声之疾徐,拍之缓促,有歌头、排遍、入破、彻尾等程序。所谓“歌头舞遍回回别”,指歌舞的花样翻新,出奇斗胜。当时富贵人家欣赏歌舞,如痴如醉。“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正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诗人写歌舞的花样翻新,目的是要批判富贵人家一掷千金,追欢买笑,猎奇逐新那种不正常的心态和风气。一为女子的装扮:“鬓样眉心日日新”。唐时宫中的嫔妃、宫女和帝王的公主,达官贵人的家属及歌妓舞女等,她们在衣着、发式、眉样等方面趋新求异,变化极快。唐玄宗曾设计出远山、三峰、小山等十种眉的样式,李商隐《蝶》诗有所谓的“八字宫眉”。到了中唐,鬓样眉式不断更新,“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老样式,早已不再时髦。这句表面上是写妇女的装扮日新月异,实际上鞭挞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奢侈和浮靡。

豪门大户竞逐豪奢,追求享乐的生活,岂止仅仅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那是说不尽,道不完的。诗人一一展现出前面几个场面之后,即在尾联加以概括:

“鼓动六街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鼓动”,唐时以街鼓为号令,作为早晚以戒行人的信号,晨时鼓动,则人可上街。“六街”,指唐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此代指整个京师长安。当早晨的街鼓一响,撤消了宵禁时,京城中的达官贵人、富豪显宦便纷纷骑马而出。“总是学狂人”五个字,批判了当时无人能出污泥而不染,人人均以狂为美的颠倒了的社会风气。

诗的末后两句,使首联出人意料的诗句,得到确切的解释:诗人意欲运用对比手法作横向比较,百叶桃花千年鹤寿,同六街骑马颠狂而出的豪贵相比,那简直算不上有多稀奇,那些豪贵夸豪斗富的生活才真正令人惊讶。出人意外不算奇,世间还有更奇事。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可谓辛辣已极,入木三分。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含蓄。诗的内容严肃而重大,是批判富贵人家骄奢淫逸,追逐无限度无止境的享乐,但在表现时却含而不露,如同诗题所云,似乎是在“闲说”,一切都好象是不经意地说了出来,字里行间似乎还带有夸赞的意味,但又绵里藏针,似褒而实贬,似谀而实讽。此外,出人意外的开头,同正在情理之中的结尾,两相呼应,也为该诗增色不少。

春日五门西望

王建

百官朝下五门西,

尘起春风过御堤。

黄帕盖鞍呈了马,

红罗系项斗回鸡。

馆松枝重墙头出,

御柳条长水面齐。

唯有教坊南草绿,

古苔阴地冷凄凄。

王建诗鉴赏

玄宗时,斗鸡、舞马、歌舞、百戏等,成为宫廷不可或缺的享乐活动。唐玄宗晚年耽于享乐导致了“安史之乱”,唐王朝几至灭亡。王建七律《春日五门西望》,即是一首讽刺玄宗荒淫误国的篇章。

“ 百官朝下五门西,尘起春风过御堤。”“五门”,又称午门。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南墙有丹凤门、建福门、望仙门等五个门,故云。“西”即诗题所云“西望”。百官自大明宫下朝,步出五门,西望则是西内之太极宫、掖庭宫和东宫。西内是玄宗游戏的重要地点之一,历史上著名的宜春院的梨园弟子就生活在西内。百官退朝,侧身西望,但见一阵阵春风,把一股股灰尘吹过御堤,使整个西内显得迷迷濛濛。

“ 尘起春风过御堤”一句虽为写景,却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消逝的岁月无数史实已记忆不清,印象模糊。唯有玄宗的荒嬉尚历历在目。由此为下文张目。

西内留下了唐王朝历代帝王的足迹,宫掖中秘闻逸事数不胜数,但最能勾起诗人回忆的却是唐玄宗。

这不仅由于玄宗距诗人的时代最近,更重要的是因为玄宗是位因荒嬉几至覆国的君主。因此,颔联很自然地就从首联的望西内而过渡到对玄宗往事的追忆:

“黄帕盖鞍呈了马,红罗系项斗回鸡。”马,此指舞马。舞马以黄帕覆盖其马鞍以见其珍贵。玄宗时,教坊中百戏杂耍名目繁多,诸如山车、旱船、寻橦、走索、丸剑、角抵等应有尽有。此外,斗鸡、舞马也特受玄宗喜爱。据载,玄宗曾驯练出舞马一百匹。这些马在表演时,站在巨榻之上,“衣以文绣,饰以珠玉”,随着音乐的节拍俯仰跳动,曲尽其妙。玄宗又好斗鸡戏,曾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专门训练金毫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上千只。斗鸡比赛时,则分成若干支斗鸡队,胜者则缠以锦段。杜诗云:“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也正指此。舞马和斗鸡,玄宗后不再时髦。两句诗,诗人别出心裁,只选取玄宗荒嬉最典型的事例,不露声色地展示出来,而让知道这段历史故事的读者,自己去充实众多未写入诗中的内容。

两句是虚笔叙事,这是由“望”而产生的遐思。颈联和尾联则是实笔写景,这是“望”的真实景物,但景中有情,是借景以寄慨。不过,在具体表现上却又不同,互有差异。

颈联“馆松枝重墙头出,御柳条长水面齐”,作今昔纵向对比,不过不是事与事对比,而是以今之物同昔之事对比。“馆”,当指建于西内之宏文馆。在春风的拂动下,馆松茂密,御柳堆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馆松御柳,曾作为玄宗享乐的见证者而存在,可现在,郁郁葱葱的馆松御柳,同转瞬即逝的玄宗的荒嬉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当然要激起诗人心中对今昔盛衰的强烈慨叹。只不过这种慨叹,并非是出自疾呼呐喊,而是寓之以景罢了。岑参《山房春事》诗云:“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以“无情”“无知”的庭树之花,来透露其对梁园萧索的无限伤心之情。“唯有教坊南草绿,古苔阴地冷凄凄。”“教坊”,当指建于西内之宜春院。宜春院已不再是歌舞繁华之地,其南,则荒草古苔,一派阴暗凄冷之象。诗中“阴”和“冷凄凄”数字,既是写实的景语,又饱蘸着作者抚今追昔的伤痛之情,将实景和心境融合为一。

该诗是对玄宗荒淫享乐误国的讽刺,但全诗却无一语直见讽意。写玄宗的荒嬉,是正面直指其事,不着丝毫感情色彩,却又通过侧面景物的暗示,让读者味而得之。诗中,又以虚笔叙事同实笔写景两相结合,巧妙地构成今昔对比,极见匠心。

寄蜀中薛涛校书

王建

万里桥边女校书,

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

管领春风总不如。

王建诗鉴赏

薛涛字洪度,西川乐妓,辩慧工诗,甚为时人所称。她虽幼失慈父,而性格未受压抑,好修饰而善交际。沦为乐籍,却以艺妓身份历事韦皋至李德裕十一镇,皆为州、镇所重。据说武元衡曾有奏请授涛为校书郎之议,一说系韦皋镇蜀时辟为此职,总之,薛涛当时就以“女校书”广为人知。而“蜀人呼妓为校书,自涛始”(《唐才子传》)。她的文采风流,曾受到当时许多文士的倾慕,与之唱和者,就有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牛僧儒、令狐楚、裴度、张籍、杜牧、张祜等著名诗人和达官显宦。元稹诗云:“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偷巧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诗将薛涛比卓文君,然而就知名度与实际才学而言,洪度实在文君之上。

王建这首寄赠之作,在众多献殷勤的赞美诗中,算是最出色的一首。《唐诗纪事》作胡曾诗,误(考胡约生于唐会昌大中年间,距涛谢世已十余年矣)。

薛涛在成都居住,于城郊百花潭有别宅。“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里原是诗圣杜甫居住过的地方。西至草堂,东到万里桥一段的锦水,称浣花溪,百花潭即在溪之上游。“万里桥边女校书”,开门见山,尊呼薛涛的身份,又点明地望,起笔庄重。

据载,薛涛居蜀时好种菖蒲,此物难得开花结实。有时开花,则被古人视为一种祥瑞,如五色云,故元稹诗有“菖蒲花发五云高”之句。后居碧鸡坊,又别种枇杷,据《柳亭诗话》,这是与杜鹃花相似的一种花,产于骆谷,本名琵琶,后人不知,改为“枇杷”。“枇杷花里闭门居”一句,意象清丽可人,人们可以通过杜鹃花开的情景来想象枇杷花开的繁盛美丽。女校书端居其中,飘飘然当俨若仙子。“闭门居”三字,不仅有雅静之韵,且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意味,与后二句紧密关联。

如果说前两句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已暗寓赞美之意,则后两句便是极其热情的颂扬了:“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汉书·张敞传》载张敞为京兆尹,“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扫眉才子”即活用这一典故,本意应指女方的风流情郎或意中人,在此诗则泛指从古以来的女才子们。她们在诗中作为女主人公的陪衬。其实不仅是女才子比不上薛涛,当时倾慕薛涛的才子很多,到了所谓“个个公卿欲梦刀”的地步,这些男士们的才情,很少能超出薛涛。“春风”,指春风词笔,风流文采;“管领春风总不如”,即元稹“纷纷词客多停笔”之意。

这个评价看似溢美之辞,但仔细想来也不全是恭维。薛涛不仅工诗,且擅书法,“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法..”因此,又以巧手慧心,发明了一种诗笺,《南部新书》:“元和初,薛涛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剩,乃狭小之。蜀中才子即以为便,后减诸笺亦如是,特名薛涛笺。”韦庄有诗赞曰:“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在巴蜀文化史上,留下了一页佳话。

当年蜀藩曾凿井吸水,仿制其笺,故称薛涛井,沿袭至今。明代就已将“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薛涛井)鼎足而三”,列为蜀中名胜之地。薛涛之名,将长留青史。

宫词

王建

射生宫女宿红妆,

把得新弓各自张。

临上马时齐赐酒,

男儿跪拜谢君王。

王建诗鉴赏

唐朝写宫女苦闷哀怨的诗很多。象元稹的《行宫》:“寥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张祐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等诗都是其中的名篇。王建的《宫词》一百首,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出身阶级的局限性,有些不免歌颂宫廷的腐朽生活,但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生活的黑暗面,表现了宫女的内心苦闷和她们的不幸遭遇。从而使人对这些虽身处富贵之地,但肉体和精神却倍受蹂躏的不幸妇女,萌生极大的同情;对戕害她们的封建制度,投以谴责的目光!

这一首诗是描写宫女要随从皇帝出猎前的情况,从表面的活跃场面中,可窥测到宫女们不耐宫中索味寂寥的生活而追求自由的心境。前两句“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写她们得知消息后夜里欢快的情形。听说第二天要随从皇帝出去打猎,个个都喜兴难言,提前在夜里就开始了梳妆打扮,都想把自己妆扮得漂亮利落,以露出自己的娇俏妩媚。打扮好后又去把刚发下来的新箭拿来试弄、演习,以求在猎场上能一显身手。后两句“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描写第二天清晨出发时宫女们活泼的情态。

临要上马了,皇帝赏来御酒,大家齐整恭敬地接来饮下,以壮猎兴,饭后又都一齐地学着男儿跪拜的方式向君王拜谢,这既符合外出骑马打猎的身份,又表现了少女活泼天真的情态。

这首诗画面的描写形象生动,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传神。这些天真可爱的少女,入宫前,在家乡都是有着各自的自由生活的。入宫后,则成了笼中之鸟,失去了自由。象《宫词》另外几首所描叙的那样:

“闷来无处可思量,旋下金阶旋意床。”“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正是这些闭锁深宫,百无聊赖,希求得到外面消息的宫女们心绪和景况的写照。所以当她们一旦知道能出宫打猎,哪怕是短促的一会儿外出,也都高兴得欢呼雀跃,又梳妆,又弄箭,兴奋得全无睡意。第二天临行前的接酒、上马,学着男儿跪拜的活泼爽利举止实际上也是她们心中高兴的折射。由于诗人把握住了她们的内心活动和外在形态,从而塑造了她们的活跃形象,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画。但在这幅图画的背面,却闪耀着作者对这伙少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摧残她们青春的封建制度的强烈谴责。

宫词一百首

王建

树头树底觅残红,

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

错教人恨五更风。

王建诗鉴赏

王建《宫词》共百首,描写宫女生活,素材据说得自一位作内侍的宗人王守澄。但它也并非全属纪实性质,《石洲诗话》说:“其词之妙,则自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如仅以就事、直写观之浅矣。”对王诗的这种评论,颇中肯綮。这首诗是百首中较有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一首。

诗一开篇就展现一幅暮春景象:宫中,一个暮春的清晨,宫女徘徊于桃树下,仰看“树头”,花朵越来越稀;俯视“树底”,则满地“残红”。这景象使她们感到惆怅,于是一片一片拾掇起狼藉的花瓣,一边拾,一边怨,怨东风的薄情,叹桃花的薄命..。

在古典诗歌中,伤春惜花,常与年华逝去,或受到摧残联系在一起的。如“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宫人的惜花恨风,只是自觉不自觉地移情于物罢了。当然也隐含着对自身薄命的嗟伤。

诗上下联间有一个转折。从“觅残红”忽然想到“桃花贪结子”,意境推进了一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用桃花结子来暗示女子出嫁,此诗“桃花贪结子”同样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桃花结子是自然的、合理的,人也一样。然而这些深闭禁苑的宫女,却连开花结子的桃花都不如,写“桃花贪结子”,委婉传出宫女难言的隐衷和痛苦。

诗至此,读者会感到宫女惜花的心情渐渐消退,代之以另一种情绪和心境,这就是羡花、乃至妒花了。从惜花恨风到羡花妒花,是诗情的转折。也就是“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石洲诗话》)。这一顿挫,使诗情发生跳跃,意境为之深化。如果说仅仅从惜花恨风,读者还难以分辨宫女之怨与洛阳女儿之怨的不同;那么,这羡花妒花的情绪,就把二者完全区别开来,写出了人物感情的个性,赋予形象以深度与厚度了。同时,这一转折又合乎生活逻辑,过渡自然:桃花被五更风吹散吹落,引起宫女们的怜惜和怨恨,她们以桃花自比,惜其飘零,同有一种沦落之感;但桃花凋谢了会结出甘美的果实来,这又自然勾起宫女的羡艳、妒嫉了。但诗人的运笔并不这样直截表达,却说是桃花因“贪”结子而自愿凋谢,花谢并非“五更风”扫落之过。措词委婉,突出了桃花有结子的自由,也就突出了宫女无结婚生子的自由,其悲惨命运也就大可怨恨了。

王建《宫诗》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此诗近于口语,并适当运用重叠修辞,念来琅琅上口,颇见民歌风情。尤其因为在明快中见委婉,于流利中寓顿挫,便成为宫词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新嫁娘词三首选一

王建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王建诗鉴赏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

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 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岂能稳操胜券?看来,她需要参谋。

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

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诗鉴赏

这是中秋夜望月有感之作。杜郎中,名不详。

首句写中庭望月。整个庭院中,月光皎洁,一片银白。月明星稀之夜,乌鸦往往因为明亮的光照而惊飞不定,这里写到庭树上乌鸦已经栖息,可见时间已至深夜。这句写望月,视线由下而上,由中庭而庭树。下句即集中笔墨写月露中的庭树。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深露浓,凉冷的清露润湿了庭中桂树的花瓣,枝头花间,闪烁着晶莹的露珠,散发出缕缕桂花的幽香。冷露湿桂,正点秋景,也暗透夜之深与望月时间之久。露水于夜深时分悄然暗凝,故说“冷露无声”。此句不仅细腻地传出夜露浥花的神韵,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静谧和望月者沉思遐想的情态,由此自然暗渡到下两句。如果循着“ 望月”的题目细释此句,似乎还可对句中的“桂花”作别一种理解。传说月中有桂树,月宫亦称桂宫,因此“桂花(华)”也可用作月亮光华的代称。

那么,“冷露无声湿桂花”也不妨理解为:凉露暗凝,布满枝头花间、庭中草上,连月亮的光华也似乎被露水沾湿了。这就生动地描绘出中秋深夜月露交映时月色的清润,使人仿佛感到这皎洁的流光也带着湿意和凉意。李贺《李凭箜篌引》:“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商隐《燕台诗·秋》:“月浪衡天天宇湿”,与这句中的“湿”字似可参证。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秋思(“思”字在这里读去声),即秋天的怀想思念,指对远人的怀念。谁家,即谁。三四两句是由“望月”而触发的联想,意思是说:今夜中秋佳节,人人都在望这团圆的明月,但不知触景生情,怀着深切秋思的人究竟是谁。诗人由自己望月,想到今夕人人都在望月;又由人人望月,想到各人处境不同,心情亦别:

有人合家欢聚,共赏明月而庆团圆;有人夫妻分离,千里相共而寄相思,因此说“不知秋思在谁家”。同对佳节良夜,而境遇心情各异,这本是生活中习见的现象。处于欢乐境遇中的人们往往不易体会到处于另一境遇中人们的心情,以致乐者自乐,愁者自愁。诗人借助艺术的联想,将这一普遍存在而又常为人所忽略的现象,富于诗意地表现出来,遂使人顿感耳目一新,思想感情上获得一种启示和熏染。

诗人自己,作为“望月”者之一,究竟是否怀有“秋思”呢?诗里没有明说。从全诗的情调口吻来体味,诗人好象是既身属望月者的行列,又跳出一般望月者之外,以第三者口吻抒写感触。这种表达方式,更增添了含蕴不尽,摇曳生姿的风情,惹人浮想联翩,聆类无穷。

宋代有一首著名的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和这首诗的后幅内容相近。但民歌表情明朗直率,反复尽意,王诗则细腻委婉,含而不露,两相比照,可以看出民歌与文人诗不同的艺术风貌。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王建诗鉴赏

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王维笔下的田园,充满诗情画意。如果挑剔一点看,“这些诗虽也客观反映了田园景色美,但无论如何,这与真实的农村生活是有很大距离的。”能够把劳动生活气息与诗情画意结合的,当推王建《雨过山村》这首诗,它没有前述那种遗憾。

“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一开头就透出山村风味。这首先是从鸡声来的。“鸡鸣桑树颠”是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倘如是平原大川,村落不会很小,一鸡打鸣往往会引起群鸡合唱(“群鸡正乱叫”)。然而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分散,即使有村,人户也不多。“鸡鸣一两家”,恰好是山村的特点,传出山村的感觉。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通过“曲径通幽”的描写,显出山村之深来;并让读者随着诗句的引导,体验一下款步山行的味道。雨看来不大(后文有“浴蚕”之事),沿着那斗折蛇行的小路,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这桥,不是那种气势如虹的江桥,甚至也不是精心构筑的石梁,而是山里人随意用拖来的木板搭成的“板桥”。

山民尚简,山溪不大,原不必铺张。从美的角度看,这“竹溪村路”中也只有横斜这样的板桥,才叫自然天成呢。

“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有了。要是满足于自然美的表现,那么,这已经不错了,但未必出格。于是诗人转而写到农事活动:“ 妇姑相唤浴蚕去”。

“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由此可知,此时已是春深时分。“妇姑相唤”用语亲切,情境亲密,作为一个劳动单位(家庭)的成员,她们配合得多好,不甘落他家之后哩。

“相唤浴蚕”之际,亦必有“相唤牛耕”之事,诗中举其一端,不难概见其余。如画的美景中添上“妇姑”这样一对人物,似乎比扶犁的“兄弟”更具诗意。

“农家少闲月”,冒雨浴蚕,似将繁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相当够味了。然而,诗人还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出了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

实际上就是说没有一个人“闲着”,但诗人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缭绕。一位西方诗论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在优秀诗人作品中换掉某个字更困难。这里的“闲”字正是如此。它不仅是句中而且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便不可移易。同时这里牵入“栀子花”,也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鲜美。

此外须知,此花又名“同心花”,一向是爱情象征,少女(少妇)最喜采撷。此诗写栀子花,只说无人理睬,似无关“同心”一意。这恰恰从另一方面表明了春深农忙(哪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呢)。这含蓄不发的一结,真是摇曳生姿,妙机横溢。

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尤其是劳动生活情事来写,从景到人,再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其新鲜活跳的语言,清新优美的意象,更使人百读不厌。这诚如前人所说:“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唐诗别裁》卷八评张王乐府语)。

江馆

王建

水面细风生,

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

灯火夜妆明。

王建诗鉴赏

在唐代诗人中,王建是擅长素描速写的高手。这首五绝,便是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的素描。

唐代商业繁荣,中唐以来更有进一步发展。不但大都市有繁华的商业区和笙歌彻晓的夜市,连一般州县也设有商市,甚至在州县城以外的交通便利地点也有形形色色的草市、小市。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说到,江淮地区的草市,都设在水路两旁,富室大户,多住在市上。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小市”,大概就是这类临江市镇上的商市;所谓“江馆”,则是市镇上一所临江的旅馆。诗里写的,便是诗人夜宿江馆所见江边夜市的景色。

客馆临江,所以开篇先点出环境特征。“水面细风生”,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的景象。但因为是在朦胧的暗夜,便主要不是凭视觉而是凭触觉去感知。“生”字朴素而真切地写出微风初起的动态,透露出在这以前江面的平静,也透露出诗人在静默中观察、感受这江馆夜景的情态。因为只有在静默状态中,才能敏锐地感觉到微风悄然兴起于水面时所带来的凉意和快感。这个开头,为全诗定下一个轻柔的基调。

第二句“菱歌慢慢声”,转从听觉角度来写。菱歌,指夜市中歌女的清唱。她们唱的大概就是江南水乡采菱采莲一类民歌小调。“慢慢声”,写出了歌声的妙曼柔美,舒缓悠扬。在这朦胧的夜色里,这菱歌清唱的妙曼之声,随着阵阵清风的吹送,显得格外清扬悦耳,动人遐思。如果说第一句还只是为江边夜市布置了一个恬静安谧的环境,那么这一句就露出了江边夜市温馨旖旎的面影,显示了它独特的风情。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客亭,就是诗人夜宿的江馆中的水亭。它紧靠着“小市”,这才能听到菱歌清唱,看到灯火夜妆,领略水乡夜市的风景。

这一句明确交代了诗人所在的地方和他所要描绘的对象,在全篇中起着点题的作用。诗人不把它放在开头而特意安排在这里,看来是用过一些心思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本比较简单,缺乏层次与曲折,如果开头用叙述语点醒,接着连用三个描写句,不但使全篇伤于平直和一览无余,而且使后三句略无层递,变成景物的单纯罗列堆砌。现在这样,将叙述语嵌入前后的描写句中间,一则可使开头不过于显露,二则可使中间稍有顿挫,三则可使末句更加引人注目,作用是多方面的。

末句又转从视觉角度来写。透过朦胧的夜色,可以看到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灯光下,正活动着盛妆女子美丽的身影。“明”字写灯光,也写出在明亮灯光照映下艳丽的服饰和容颜。诗人写江边夜市,开始在朦胧中感触到“水面细风生”,继而在朦胧中听到“菱歌慢慢声”。就在这夜市刚刚撩开面纱,露出隐约的面影时,却突然插入“客亭临小市”这一句,使文势出现顿挫曲折,也使读者在情绪上稍作间歇和酝酿,跟着诗人一起用视觉去捕捉夜市最动人的一幕。

因此当夜市终于展示出它的明丽容颜—— “灯火夜妆明”时,景象便显得分外惹人注目,而夜市的风姿也就以鲜明的画面美和浓郁的诗意美呈现在读者面前。

旅馆夜宿的题材,往往渗透着凄清孤寂的乡愁羁思。从“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到这个传统的相继不断。王建这首旅宿诗,却怀着悠闲喜悦的感情,领略江边夜市的诗意风情。这里面似乎透露出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出现了新的生活场景,而有关这方面的描绘,在以前的诗歌中是反映得不多的。由此启渐,“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一类描写便时时出现在诗人笔下。这正反映出时代生活的变化,和由这种变化引起的诗人视野的扩大,以及审美感情的变化。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王建诗鉴赏

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不归,就天天上山远眺,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这一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亦然。

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的动人的画图。

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逝。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鲜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绘出了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的形象,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景交融,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化为石,不回头”,这两句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墨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

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与忠诚。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这纯朴忠贞的节操,这恒久不变的爱情,令人肃然起敬。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悬思: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止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悠不尽之意,留待读者细加咀嚼与玩味。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深挚的内容。

诗人只描写了望夫石这一景物和自己刹那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悠悠,水悠悠,予人以无穷韵味。

水夫谣

王建

苦哉生长当驿边,

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

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

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

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

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

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

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

长使水夫不怨天。

王建诗鉴赏

这首诗以水边纤夫的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一个纤夫的内心独白,写出了水上服役难以忍受的苦痛,对当时不合理的劳役制度进行了控诉,写得很有层次。

“苦哉生长当驿边”,诗一开头就以“苦哉”二字总领全篇,定下了全诗感伤的基调。水夫脱口呼出这一声嗟叹,说明他内心的悲苦是难以抑制的。这强烈的感情,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官家使我牵驿船”,点出了使水夫痛苦的原因。古代官设的交通驿站有水陆两种,住在水边,要为水驿牵船服役。

“官家使我”说明水夫拖船是被迫的。这两句是总写生长水边为驿站服役的痛苦心情。紧接着,诗人从“辛苦日多乐日少”至“齐声腾踏牵船歌”,用一大段文字,让水夫具体述说他牵船生活的悲苦。“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较前描写进了一步,用了一个比喻。把人比作海鸟,说纤夫的生活象海鸟一样夜宿水船,日行沙上,过着完全非人的生活。然后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具体描写纤夫从日到夜、又由夜到明的牵船生活。先写白天牵船的艰难。

前一句,顶风一层,逆水一层,船重一层,详述行船条件的困难;行船如此艰难,而前面的驿站又是那样的遥远,水波茫茫无边无际,纤夫的苦难日子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后写黑夜牵船的辛酸。诗人写一个雨雪交加的寒夜,纤夫们披着短蓑,纤绳磨破了胸口,冻裂了双脚,一切辛酸他们都无可奈何地忍受着。一夜劳作,却无丝毫报酬,而是“到明辛苦无处说”,在凶残的官家面前,纤夫能够说什么呢?只好把满腔愤懑积郁在心里,“齐声腾踏牵船歌”,用歌声发泄内心的怨愤不平。

那么纤夫们为什么不逃离这苦难的深渊呢?“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纤夫的全部财产只有一间茅屋,本不值得留恋,可故乡却又舍不得离开。即使逃离水乡,他们的处境也不会好到哪去。

“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田家行》)没有了水上徭役,还会有陆上的徭役和租赋,田家遭受着官府同样的剥削和压迫。在无可奈何的境况下,纤夫只得把改变困境的希望寄托在这样的幻想中:“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水变平田当然不现实,即使变了平田,他们也一样遭受官府的压榨欺凌。

诗对纤夫的心理描写细致而有层次,由嗟叹到哀怨,到愤恨,又到无可奈何,把其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配合水夫思想感情的变化,诗歌不断变换韵脚,使人觉得水夫倾诉的哀愁怨愤是如此之多。由于充分揭示人物心理,水夫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诗人写的是一个水夫的自述,反映的却是整个水乡人民的痛苦生活。诗的语言既具有民歌通俗流畅之美,又具有文人作品凝炼精警之风,颇有特色。不用惊人之笔,不遣华美之词,诗人从看似平淡的细细描绘中表现真情,酝酿诗情。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诵读,便觉余味无穷。

羽林行

王建

长安恶少出名字,

楼下劫商楼上醉。

天明下直明光宫,

散入五陵松柏中。

百回杀人身合死,

赦书尚有收城功。

九衢一日消息定,

乡吏籍中重改姓。

出来依旧属羽林,

立在殿前射飞禽。

王建诗鉴赏

《羽林行》,一名《羽林郎》,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羽林”即羽林军。汉代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用“羽林”称呼皇帝的禁卫军。

这首诗,无情地揭露了中唐时期羽林军的作恶多端:写的是羽林军,实际上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开宗明义,点出羽林军的来源是“长安恶少”,都是坏得出了名的渣滓!他们在楼下打劫客商,转身上楼,便大吃大喝起来。一般强盗作案后,要隐匿潜逃,而这批恶少,堂而皇之,无视法纪。他们不仅转身上楼醉酒,毫无顾忌,而且是“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松柏中”。诗人接连使用“楼下”,“楼上”、“天明”、“散入”诸词以显示这是一连串毫无顾忌的行动;写他们在长安城中,大摇大摆地干坏事;楼下劫财,楼上醉酒,天明又从楼上下来,径到皇宫里去值班,值班完毕,就又散入到五陵松柏林中去劫路杀人了。明光宫,汉代宫殿名,这里是以汉代唐;“五陵”,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面积很大,多植松柏,是豪门贵族居住的地方。从“散入”二字看,说明参加杀人劫货的人数很多,胆子极大。

以上四句,表面上是写羽林恶少之“胆”,实则是写羽林恶少之“势”,炙手可热,有很强硬的后台。

“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百回”二字不可轻轻放过。这说明他们尽管常常劫财杀人,谁也奈何不得,直到“百回杀人”,罪大恶极才被问成死罪;但接踵而来的,却是皇帝的赦书,说他们“收城”有功,可以将功折罪!古代,在政治混乱时期,战役中常有虚报战功的现象。中唐之岁,常让根本不懂军事的宦官统兵或监军,更是可以信口雌黄,在叙录战功之际,甚至把根本没有参加战斗的人也报进去。羽林恶少,或认宦官为义父,或以财货重贿阉党,“赦书”之事,自然就由他们一手操办了。

所谓“收城功”云云,就直接反映了军事、政治的混乱与黑暗。

最末四句,是写羽林恶少们逍遥法外的得意之态:

“九衢一日消息定,乡吏籍中重改姓。”“九衢”,长安城中的各条大街,代指京城。恶少们犯了“身合死”的大罪之后,最多不过更改姓名,暂避乡间,一旦被赦的消息从京城中得以证实,他们就又在乡吏的户籍册中重新恢复了原来的姓名;并且露面之后,依然当他的羽林军,可以“立在殿前射飞禽”,又受到皇帝的赏识了!末句是全诗画龙点睛之笔。它维妙维肖地刻画了一群羽林恶少逍遥法外、有恃无恐的情状。“射飞禽”已见其自由狂放之态,“立在殿前”射御前之鸟,更见其恃宠骄纵的神态,他似乎在向人们示威挑战!读至此,人们不禁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诗人对朝政的失望、感叹,尽在不言之中。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贵上。”本篇不著议论,题旨所在,又以一幅令人深思的画面出之,可见作者表现手法之高明。而全诗批判的锋芒直指飞扬跋扈的羽林军,足见诗人胆识。

赠李愬仆射二首(其一)

王建

和雪翻营一夜行,

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

知是先锋已上城。

王建诗鉴赏

这是王建赠给李愬的两首七绝之一。

唐宪宗元和九年( 814 ) ,彰义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一带),与朝廷相对抗,严重地影响了唐王朝的巩固和统一。元和十二年十月的一个风雪之夜,著名将领李愬发兵九千,以降将李愬、李忠义率三千精兵为前驱,急行军六十里,首先袭击了军事要地张柴村,然后取道一条从未走过的险路,冒着大风雪行军七十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在一夜间,就攻下了顽敌老巢蔡州城,生擒了吴元济。《新唐书》称其“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

王建这首诗,以这次战役为题材,抓住天气的极端恶劣与部队纪律的高度严明这两个特点,着力刻画,写得生动形象,不落俗套。“和雪翻营一夜行”,“和雪”,与雪搅和在一起,说明是在大雪中行动;“翻营”,倾营出动,足见规模之大;“一夜行”点明是夜晚奇袭。这句诗七个字,分为三层,一层一转,不但读来铿锵有力,而且以诗句强劲的节奏再现了部队顶风冒雪夜间急行军的情景。“神旗冻定马无声”,紧承上句,军旗都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不能飘扬。在如此奇寒之中,人会怎么样呢?但接下去却没有写人,而出人意外地写了马,他是以“马无声”

来引导读者去想象人的无声。试想九千人的部队在一夜之间要行军一百三十里已属不易,竟能做到人马无声,不但表现了军纪的严明,也反映了将士的斗志。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这两句没有具体写战斗的如何英勇激烈,只撷取了一个“遥看”的镜头:先头部队已举火攻下了蔡州城,预先约好的火号到处燃起,照亮了州城的夜空。这一笔给读者充分的想象余地,展开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诗人不写攻城的先头部队怎样战斗,而写后续部队遥望城内的变化,不写胜利后的喜庆,而写标志着胜利的烛天火号,这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选材的。如果写城上的战斗厮杀,则不免失于露,且寥寥数字不易概括传神;如果写胜利后的喜庆,则不免使人有曲终意尽之感,不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回味余地。现在这样写,可谓恰到好处,说明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而且妙于结构安排,使全诗生动真实而又韵味悠长。写后续部队是从“遥望”中看到连营大火获得全胜消息的,说明他们尚未投身战斗,这就愈加使人感到战斗进行的顺利和迅速,从而反衬出准备的充分和筹划的精到。这一切,对策划、指挥这场战斗的李愬来说,无疑是最好、最具体的赞颂了。

这首诗在结构上张弛有度。前两句写急行军,节奏急促,情节变化快捷;后两句写胜利的火号,虚中见实,把战斗发展的高潮隐含在画面中,别具匠心。

江陵使至汝州

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

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

商人说是汝州山。

王建诗鉴赏

这首纪行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今河南临汝县)时写的。

第一句是回望来路。巴路,指的是通向江陵、巴东一带的道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回望巴路,只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蜒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这一句表明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翘首南望,对远在云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会产生一些怀念和遥想,但这时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已经是回程行将结束的喜悦了。所以第二句紧接着瞻望前路,计算归期。王建家居颍川(今河南许昌),离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看似只是客观地交待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季节,实则此行往返路程的遥远,路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诗外。

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垅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三、四两句转写前路所见景物。“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过一样的峰峦,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两句淡淡写出,徐徐收住,只说行途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着一字,却自有一番韵外之致,一种悠然不尽的远调。

单从写景角度说,用洗炼明快之笔画出在薄暮朦胧背景上凸现的几座轮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山峰,确实也能给人以美感和新鲜感。读者甚至还可以从“数峰青似染”想象出天气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但它的妙处似乎主要不在写景,而在于微妙地传递出旅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

这个特定情况,就是上面所说的归程即将结束,已经行近离家最近的一个大站头汝州了。这样一个站头,对盼归心切的旅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对它的出现自然特别关注。正在遥望前路之际,忽见数峰似染,引人瞩目,不免问及同行的商人,商人则不经意地道出那就是汝州的山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刻在诗人心中涌起的自是一阵欣慰的喜悦,一种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而作者没有费力地去刻画当时的心境,只淡淡着笔,将所见所闻轻轻托出,而自然构成富于含蕴的意境和令人神远的风调。

纪行诗自然会写到山川风物,但它之所以吸引人,往往不单纯由于写出了优美的景色,而是由于在写景中传出诗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片心绪。这种由景物与心境的契合神会所构成的风调美,常常是纪行诗(特别是小诗)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