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东汉建安年间(196—219)的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和刘桢的合称。“七子”之说,始见于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后世遂称之为“建安七子”。又由于他们同居邺中(今河南安阳市北),一称“邺中七子”。他们都经历了汉末社会动乱之苦,目睹民情,所以作品多能反映现实,抒写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梁刘勰《文心雕龙》:“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时序》)又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明诗》)钟嵘将此特征概括为“建安风力”(《诗品序》),后世称之为“建安风骨”。“七子”的诗歌创作,各有其独特的风貌,但具有建安时代的共同的审美风格,为促成五言诗的确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孔融

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出身高贵,乃孔子二十世孙。孔融自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拜访李膺时,妙语连珠,大受李膺称赞。其生性好学,博览群书。建宁二年(169),党锢祸起,朝廷追捕党人张俭,孔融因藏慝张俭下狱,一门争死,后坐其兄孔褒,孔融由是显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州郡礼命,皆不就。后辟司徒杨赐府,任其掾属,检举宦官亲属中贪浊之人。后举高第,任侍御史,但与中丞赵舍不和,托病还家。后又被辟为司空掾,任中军侯,任职三天,升任虎贲中郎将。当时董卓专权,擅行废立,孔融时有匡正之言,以此触怒董卓,转任议郎。时黄巾侵扰数州,北海(郡名,今山东潍坊一带)为甚,董卓乃讽三府同举孔融任北海相。孔融上任之后,收集士民,习兵讲武,但两战皆败。及献帝都许,征孔融任将作大匠,继而升任少府。在职期间,孔融多次上疏,为朝廷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例如制止肉刑的恢复、加强国防等。孔融以已之对汉室忠心耿耿,见曹操名为兴汉,实欲图汉,数不能堪,对其所为多加嘲讽。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