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述解》
提要
【臣】等谨案:《太极图说述解》一卷,《通书述解》二卷,《西铭述解》一卷,明曹端撰。端字正夫,号月川,渑池人。永乐戊子举人,官霍州学正,后改蒲州。事迹具《明史・儒林传》。史称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曰:“道在是矣。” 笃志研究,坐下着足处,两块砖皆穿。盖明代醇儒,以端及胡居仁、薛瑄为最,而端又开二人之先。是编笺释三书,皆抒所心得,大旨以朱子为归。而《太极图》末附载《辨戾》一条,乃以朱子所论太极阴阳语录与注解互异,而考定其说。盖注解出朱子之手,而语录则门人之所记,不能无讹。端得于朱子者深,故能辨别微茫,不肯雷同附和,所由与依草附木者异也。
前有端自序,作于宣德戊申,惟论《太极图说》及以诗赞、辨戾附末之意,而不及《西铭》。卷末有正德辛未黎尧卿跋,始兼《西铭》言之。《通书》前后又有孙奇逢序及跋,跋但言《通书》,而序则言渑池令张爝合刻三书。盖尧卿始以《太极图说》《西铭》合编,爝又增以《通书》也。
据端本传,其书本名《释文》,所注《孝经》乃名《述解》,此本亦题曰《述解》,不知何人所改。刊板颇拙恶,排纂亦无体例。每句皆以正文与注连书,字画大小相等,但以方框界正文每句之首尾以为识别,殊混淆难读。今离而析之,使注与正文别行,以便省览焉。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太极图说述解原序》
太极,理之别名耳。天道之立,实理所为;理学之源,实天所出。是故河出图,天之所以授羲也;洛出书,天之所以赐禹也。羲则图而作《易》,八卦画焉;禹则书而明范,九畴叙焉。圣心一,天理而已;圣作一,天为而已。且以羲《易》言之,八卦及六十四卦次序方位之图,曰先天者,以太极为本而生出运用无穷,虽欲绍明天意、前民用,然实理学之一初焉。厥后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其义始明且备,名曰《周易》。及孔子十翼之作,发明羲画、周经之旨,大明悉备,而理学之传有宗焉。其曰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羲《易》之说也。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朕之目。是生两仪,则太极固太极;两仪生四象,则两仪为太极;四象生八卦,则四象为太极。推而至于六十四卦,生之者皆太极焉。然则羲《易》未有文字,而为文字之祖;不言理学,而为理学之宗。噫!自木铎声消,儒者所传周经、孔传之文,而羲图无传,遂为异派窃之而用于他术焉。至宋邵康节始克收旧物而新其说,以阐其微。及朱子出,而为《易图说》《启蒙之书》,则羲《易》有传矣。不惟羲《易》千载之一明,而实世道人心之万幸也。
伊川程子,康节之同游,传《易》而弗之及,果偶未之见耶?抑不信邵之传耶?若夫濂溪周子,二程师也,其于羲图想亦偶未之见焉。然而心悟太极体用之全,妙太极动静之机,虽不践羲迹,而直入羲室矣。于是手太极图而口其说以示二程,则又为理学之一初焉。何也?盖孔子而后,论太极者皆以气言。老子 “道生一” 而后乃生二,庄子师之,曰 “道在太极之先”,曰 “一”,曰 “太极”,皆指作天地人三者气形已具而混沦未判之名,道为一之母,在太极之先,而不知道即太极,太极即道。以通行而言,则曰道;以极致而言,则曰极;以不杂而言,则曰一。夫岂有二耶?列子混沦之云,汉志含三为一之说,所指皆同。微周子启千载不传之秘,则孰知太极之为理而非气也哉?且理,语不能显,默不能隐,固非图之可形,说之可状,只心悟之何如耳。二程得周子之图之说而终身不以示人,非秘而无可传之人也。是后有增周说首句曰 “自无极而为太极”,则亦庄老之流。有谓太极上不当加无极二字者,则又不知周子理不离乎阴阳,不杂乎阴阳之方也。亦惟朱子克究厥旨,遂尊以为经,而注解之,真至当归一说也。至于语录,或出讲究未定之前,或出应答仓促之际,百得之中不无一失,非朱子之成书也。近世儒者多不之讲,间有讲焉,非舍朱说而用他说,则信语录而疑注解,所谓弃良玉而取顽石,掇碎铁而掷成器,良可惜也。
端成童业农,弱而学儒,渐脱流俗,摒弃异端,然尚靡于科举之学二十余年。自强而后,因故所学而潜心玩理,几十年之间,稍有一发之见,而窃患为成书病者,如前所云。乃敢于讲授之际,大书周说,而分布朱解。倘朱解之中有未易晓者,辄以所闻释之,名曰《述解》,用便初学者之讲贯而已,非敢渎高明之观听也。端前为序,冗中举概,而但辨语录太极不自具动静一段之戾。迩因头目眩晕,坐卧密室良久,默思不满意,乃口此命子琇笔而易之,仍取辨戾及诗赞附卷末,尚求有道而正焉。
宣德戊申三月庚子,霍州学正渑池曹端序。
《钦定四库全书》
《太极图说述解》
明 曹端 撰
《太极图》
【太极图者,濂溪周先生之所作也。先生学由天授,道得心传,而力行尤笃。其妙具于太极图,是心造化之妙,手造化之真,而《通书》之言,亦发此图之蕴者。程先生兄弟之语性命,亦未尝不因其说。潘清逸志先生之墓,而叙所著之书,特以作《太极图》为称。然则太极一图,其道学之本源。噫!有志道学者,宜致思焉。】
○【太极】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无,谓无形象、无声气、无方所;极,谓至极,理之别名也。太者,大无以加之谓。凡天地间之有形象、声气、方所者,皆不甚大,如此极虽无声气,而有形象、方所焉。惟理则无形象之可见,无声气之可闻,无方所之可指,而实充塞天地,贯彻古今。周子有见于此,故曰无极而太极也。】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然非有以离乎阴阳也。【太极,理也;阴阳,气也。有理则有气,气之所在,理之所在也。理岂离乎气哉?】即阴阳而指其本体。【太极是就阴阳之动静而指为是动静之本体言也。】不杂乎阴阳而为言耳。【理虽在气中,却不与气混杂,此周子既图之于阳动阴静之中,而又特标于上以著理气之不相杂也。】
□【阴静阳动】此○【太极】之动而阳、静而阴也。【阴阳】中○【太极】者,其本体也。 【阳□动】者,阳之动也,○【太极】之用所以行也;【□阴静】者,阴之静也,○【太极】之体所以立也。【太极以静而立其体,以动而行其用,则天下万事之体用由之。《易》者有曰:体用一原。一原即太极也。】□【阴中之阳】者, 【阳□动】之根也;□【阳中之阴】者,【□阴静】之根也。
□【阳变阴合水火木金土者】此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 【□阳□ 变】者,阳之变也,【阳变而阴而生水金】□【阴合】者,阴之合也,【阴合而阳而生火木土,则生于变合之中,而阴阳具,故中和焉。】水阴盛,故居右。【右阴位也。】火阳盛,故居左。【左阳位也。】木阳稚,故次火。【少阳次于老阳之下。】金阴稚,故次水。【少阴次于老阴之下。】土冲气,故居中。【冲气者,中和之气也,故居四者之中。】而水火之□【变合】交系乎上。【水居右而左系于上之阳动,火居左而右系于上之阴静。】阴根阳,阳根阴也。【水阴而根于阳动,火阳而根于阴静,故水内明则阴中有阳矣,火内暗则阳中有阴矣。】
水而木,【水生木。】木而火,【木生火。】火而土,【火生土。】土而金,【土生金。】金而复水,【金又生水。】如环无端。【这便似圆环之转而无端倪之可举。】五气布,四时行也。【木气布而为春,万物以生;火气布而为夏,万物以长;金气布而为秋,万物以敛;水气布而为冬,万物以藏;土气则寄于四序之间,而四时行矣。】
○【太极】□【阴静□阳动□】□【□五□行】五行一阴阳。【自五行而反说归阳动阴静。】五殊二实。【其质则有水火木金土五者之殊,其气则不外乎阴阳二者之实。】无余欠也。【二气之在五行既无有余,又无不足。】阴阳一太极。【自二气而反说归太极。】精粗本末。【曰精曰粗,以理言;曰本曰末,以气言。】无彼此也。【气以理而生,理以气而寓,无彼此之间也。】太极本无极。【理之所以为太无以加者,以其无形象、声气、方所,而无不在焉。】上天之载,无声臭也。【载字,《诗》本以事言,《中庸》引之,则断章取义以理言。朱子举理无声气,则无形象、方所亦可知矣。】
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性即理也,指太极而言,且水火木金土之生】气殊质异。【气既有温热凉寒之不同,而质亦有太刚太柔、少刚少柔之不同也。】各一其○【太□极□】□【□五行各具一太极,故曰各一其性,如所□谓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之类。】无假借也。【随在各足,不相假借。】
□【真精妙合】此无极二五所以妙合而无间也。【周子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真以理言,精以气言,理与气妙合凝聚而无间断,所以为造化生生之道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男坤女。【阳而健者成男,则父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道也。】以气化者言也。【此言厥初生人物只是阴阳二气变化出来,不曾有种,故曰气化。】各一其性。【干健坤顺,男刚女柔,其性不同。】而男女一太极也。【周子于干男坤女之中画一太极,所以明男女一理耳。】
○【万物化生】万物化生。【凡天地间飞潜动植之物,既有形矣,而造化之气寓焉,于是形交气感而自相生于无穷。】以形化者言也。【此言人物既生之后,则人自生,人物自生物,故曰形化。】各一其性。【飞潜动植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周子于万物化生之上画一太极,所以明万物同一理耳。大抵一理散而为万物,万物合而为一理,造化以此而已,圣人亦以此而已。故子思子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又曰:予一以贯之。造化、圣人岂有二道也哉。○此以上引说解剥图体,此以下据图推尽说意。】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天地间只有生而为人者,禀得阴阳五行之气之秀者,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以天地之性,人为贵也。】则所谓人○【极】者于是乎在矣。【则凡所言人之极者,于此而在。盖人心即太极也。】然形【□】阴【静】之为也。
【周子言形既生矣之形,是人之形质,则指凝合一定者,乃阴静之所为也。】神 【□】阳【动】之发也。【周子言神发知矣之神,是人之精神,则指运行不息者,乃阳动之发逹也。】五性【□□】□【□五□行】之德也。【五常之性即□五行之德,木德曰仁,金德曰义,火德曰礼,水德曰智,土德曰信。以在天之五行为在人之五常,是则人一天耳。】善恶男女之分也。【人性本善,而感动则有中节、不中节之分,其中节者为善,不中节者为恶。善恶而曰男女之分者,男阳而女阴,阳善而阴恶也。】万事万物之象也。【事之万变,是万物形著之象也。】此天下之动所以纷纶交错,【此天下万事之变动,所以有不胜之杂乱焉。】而吉凶悔吝所由以生也。【吉者,动之善;凶者,吉之反;悔者,吉之未成;吝者,凶之未成。四者自此而生。】
惟圣人者,又得夫秀之精一,【只有生知安行之圣人,则又独得阴阳五行之秀之精粹纯一之至。】而有以全乎○【太极】之体用者也。【且太极以静而立其体,以动而行其用,而圣人则有以全之于一身之间。】是以一动一静各臻其极,【此所以或动或静,无不到至善之地。】而天下之故常感通乎寂然不动之中,【则凡天下大小事务,常感而通之于此心寂凝不动之中。】盖中也,仁也,感也,【中为礼,曰仁则属春,曰礼则属夏,是造化流行发育之象,乃感之事也。】所谓 【阳□动】也,○【太极】之用所以行也。【动者为用,即太极之用行。】正也,义也,寂也,【正为智,曰义则属秋,曰智则属冬,是造化收敛归藏之时,乃寂然之事也。】所谓□【阴静】也,○【太极】之体所以立也。【静者为体,即太极之体立。】中正仁义,浑然全体,【中正仁义之德,乃圣人浑然全具之体也。】而静者常为主焉,【静者谓无私欲也。】则人○【极】于是乎立,【则天下之人极由圣人而立矣。】而○【太极】□【阴□阳□】□【□五□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矣。【凡造化之成象成形,有幽有明,或动或静,举不能违乎此。】
君子之戒谨恐惧,所以修此而吉也,【君子戒谨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所以能修此极而吉,吉则以得福言。】小人之放僻邪侈,所以悖此而凶也,【小人则放纵非僻、淫邪骄侈,无所不为,所以悖此极而凶,凶则以取祸言。】天地人之道,各一○【太极】也。【天有所以为天之理,地有所以为地之理,人有所以为人之理。】阳也,【立天之道曰阳。】刚也,【立地之道曰刚。】仁也,【立人之道曰仁。】所谓 【阳□动】也,物之始也。【万物所资以为始者,此说原始而知所以生也。】阴也,【立天之道曰阴。】柔也,【立地之道曰柔。】义也,【立人之道曰义。】所谓【□阴静】也,物之终也。【万物所资以为终者,此说反终而知所以死也。】此所谓易也。【凡图中所有造化人事、动静始终,皆易之道也。】而三极之道立焉。【而天地人三才之道,赖此以立。】实则一○【太极】也。【三才之分虽殊,实则一理而已。】故曰易有太极,【赞易圣人所以言变易之中有至极之理。】□【阴阳】之谓也。【阴阳之中指出本体而曰太极焉耳。】○【阴阳以气言,刚柔以质言,仁义以理言。】《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无极而太极,只是说无形而有理。所谓太极者,只二气五行之理,非别有物为太极也。】
** 无谓无形象、无声气、无方所;极谓至极,理之别名也。太者,大无以加之称。天地间凡有形象、声气、方所者,皆不甚大,如此极者,虽无声气,而有形象、方所焉。惟理则无形象之可见,无声气之可闻,无方所之可指,而实充塞天地,贯彻古今,大孰加焉?自孟子而后,真知灼见唯一周子耳。故其言曰:无极而太极。而朱子释之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载字,诗本以事言,中庸引之而断章取义,则以理言,此则本中庸之义而言理无声气。】而为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太极者,本然之妙,而有动静焉,动静者,所乘之机也,而无止息焉。且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
太极动而生阳。
其动也,诚之通也,是继之者善,属阳,故曰生阳,而万物之所以资始也。
动极而静。
极者,终也。动不常动,故动之终则有静焉。
静而生阴。
其静也,诚之复也,是成之者性,属阴,故曰生阴,而万物各正其性命也。
静极复动。
静不常静,故静之终则又动焉。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太极之动,不生于动而生于静,是静为动之根;太极之静,不生于静而生于动,是动为静之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静则太极之体立,而阴以分;动则太极之用行,而阳以分。于是天地定位,而两仪立矣。其曰 “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其曰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所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阳变而阴,而生水与金;阴合而阳,而生火与木、土则生于变合之中,而阴阳具。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自是以来,木气布而为春,万物以生;火气布而为夏,万物以长;金气布而为秋,万物以敛;水气布而为冬,万物以藏;土气则寄于四序之间,而四时行矣。大抵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以其同出乎阳动之变也】;火金阴也【以其同出乎阴静之合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以其同居乎阳位也】;金水阴也【以其同居乎阴位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五行之成气而行于天者皆曰阳,五行之成形而行于地者皆曰阴】。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水火动而阳者也,木金静而阴者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间隔哉?
五行一阴阳也。
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阴阳,是五行只一阴阳而已。
阴阳一太极也。
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是阴阳只一太极而已。
太极本无极也。
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气之可言,无形象之可见,无方所之可指,是性之本体然也。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性即太极也。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如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所谓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无所不在,又可见矣。盖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焉,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
无极之真。
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
二五之精。
二,阴阳也;五,五行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
妙合而凝。
妙合者,理气浑融而无间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一直一横曰经纬,往来上下曰错综】,又各以类聚而成形,则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焉。
乾道成男。
干者,阳之气,而性之健也。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
坤道成女。
坤者,阴之气,而性之顺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于是,阴阳二气自相交感,则阳施阴受,而化生万类之物,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二五之气聚而成形,则人有男女,物有牝牡,合而成偶,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矣。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是分而言之】,而男女一太极也【是合而言之】;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是分而言之】,而男女一太极也【是合而言之】。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于此尤可见其全矣。子思子曰:“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是言其大无外】;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是言其小无内】。” 此之谓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虽曰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焉。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禀独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谓天地之心,而人之极也。
形既生矣。
然人之形质既生于阴静。
神发知矣。
则人之精神必发于阳动。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于是五常之性,感物而动,而阳善阴恶,又以类分。
万事出矣。
而五性之殊,散为万事。盖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其在众人,虽曰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之于动者,又如此。自非圣人全体太极,有以定之,则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人极不立,而违禽兽不远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此言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之于静也。盖人禀阴阳五行之秀气以生,而圣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是以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其发之也仁,其裁之也义。盖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太极之道,而无所亏焉,则所谓欲动情胜,利害相攻者,于此乎定矣。然静者,诚之复而性之贞,苟非此心寂然无欲而静,则又何以酬酢事物之变,而一天下之动哉?故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是主正义以行中仁】,而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此圣人所以成位乎天地之中,以言其德,则合乎天地之德焉。
日月合其明。
以言其明,则合乎日月之明焉。
四时合其序。
以言其序,则合乎四时之序焉。
鬼神合其吉凶。
以言其吉凶,则合乎鬼神之吉凶焉。是圣人所为一于理,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也。盖必体立而后用有以行,若程子论乾坤动静而曰:“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 亦此意尔。圣人太极之全体,一动一静,无适而非中正仁义之极,盖不假修为而自然也。
君子修之吉。
未至中正仁义之极而修之,则君子之所以吉也。
小人悖之凶。
不知中正仁义之极而悖之,则小人之所以凶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间而已矣。敬则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则静虚动直,而圣可学矣。
故曰:
繋易圣人有言。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阴阳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刚柔成形,地道之所以立也。
立人方面道曰仁与义。
仁义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夫道一而已,随事着见,故有三才之别,而于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焉【以天道言,则阴体而阳用;以地道言,则柔体而刚用;以人道言,则义体而仁用】,其实则一太极也。
又曰:
繋易圣人又言。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阳也【立天之道的阳】,刚也【立地之道的刚】,仁也【立人之道的仁】,物之始也【是阳动,万物之所资以为始也】。阴也【立天之道的阴】,柔也【立地之道的柔】,义也【立人之道的义】,物之终也【是阴静,万物之所资以为终也】。人而于此能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反终而知所以生的所以死矣。此天地之间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圣人作易【伏羲画卦,文王繋辞,周公明爻,孔子作传】,其大意盖不出此,故周子引之以证其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大哉,叹美之辞;易,易书也;斯,此图也。周子图说之末,叹美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然语其至极,则此图尽之,其义岂不深哉?抑尝闻之程子昆弟之学于周子也,周子手是图以授之,程子之言性与天道,多出于此,然卒未尝明以此图示人,是则必有微意焉【所谓微意,盖欲待中人以上可以语上者语之】,然学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端因太极图说中有气化、形化、死生之说,乃述其意而作诗以自喻。
气化
太一分兮作两仪,阴阳变合化工施。
生人生物都无种,此是乾坤气化时。
形化
乾坤气化已成形,男女雌雄牝牡名。
自是生生有形化,其中气化自流行。
死生
阴阳二犬气聚时生,到底阴阳散时死。
生死阴阳聚散为,古今造化只如此。
轮回
空家不解死生由,妄说轮回乱大猷。
不有天民先觉老,孰开我后继前修。
讃太极图并説
濓溪夫子卓乎先觉,上承洙泗,下开河洛,建图立説,理明辞约,示我广居,抽关启钥,有纲有条,有本有末,敛归一心,放弥六合,月白风清,鸢飞鱼跃,舜禹得之崇高卑若,孔颜得之困极而乐,舍此而为异端俗学,造端之初,胡不思度,毫厘之差,千里之错。
辨戾
先贤之解太极图说,固将以发明周子之微奥,用释后生之疑惑矣。然而有人各一说者焉,有一人之说而自相龃龉者焉。且周子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则阴阳之生由乎太极之动静,而朱子之解极明备矣。其曰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尤不异焉。及观语录,却谓太极不自具动静,乘阴阳之动静而动静耳,遂谓理之乘气,犹人之乘马,马之一出一入,而人亦与之一出一入,以喻气之一动一静,而理亦与之一动一静。若然则人为死人,而不足以为万物之灵;理为死理,而不足以为万化之原。理何足尚,而人何足贵哉?今使活人乘马,则其出入行止疾徐,一由乎人驭之何如耳。活理亦然,不之察者,信此则疑彼矣,信彼则疑此矣,经年累岁,无所折衷,故为辨戾以告夫同志君子云。
《太极图说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