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禅解】

“先”、“劳”,并去声呼之。“先之”,创其始也。“劳之”,考其终也。“无倦”,精神贯彻于终始也。

卓吾云:“请益”处便是倦根,故即以“无倦”益之。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禅解】

仲弓独问举贤才,可谓知急先务。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禅解】

人问王阳明曰: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

阳明答曰:恐难如此。岂有此人致敬尽礼,待我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耶!孔既肯与辄为政,必辄已能倾心委国而听。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痛悔,真切如此,蒯瞶岂不感动底豫。蒯瞶既还,辄乃致国请戮。瞶已见化于子,又有孔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国于父。瞶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必欲得辄为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尊瞶为太公,备物致养而始自复其位。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禅解】

宁为提婆达多,不为声闻缘觉,非大人,何以知此?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禅解】

诵《诗》者思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禅解】

卓吾曰:一车问答,万古经纶。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禅解】

者才不是说真方,卖假药的。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禅解】

深痛杀业,深思善人。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禅解】

可见五浊,甚难化度。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禅解】

不正身之人,难道不要正人耶?故以此提醒之。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禅解】

卓吾曰:“一字不肯假借如此。”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禅解】

四个“几”字一样看,皆是容易之意。”《传》曰:几者,动之微知几其神。可以参看。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禅解】

观心者,亦当以此为箴。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禅解】

才有第二念起,便不直。此即菩萨不说四众过戒也。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禅解】

也只是“克己复礼”,而变文说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禅解】

若人知有自己,便做不得无耻之行,此句便是士之根本。三节只是前必具后,后不具前耳。子贡从来不识自己,所以但好做个瑚琏。虽与“斗筲”贵贱不同,同一器皿而已。

卓吾云:孝弟,都从有耻得来;“必信”,“必果”也,只为不肯“无耻”。今之从政者只是一个“无耻。”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禅解】

“狂狷”,就是狂简。狂则必简,简即“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只是“行己有耻”耳。孟子分作两人解释,孔子不分作两人也。若狂而不狷,狷而不狂,有何可取?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禅解】

观象玩占之人,决不“无恒”。无恒,即是无耻。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禅解】

无诤,故“和”。知差别法门,故“不同”。情执是“同”,举一废百,故“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禅解】

“不善者恶”,正是好处,何必怪他不善者之恶耶?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禅解】

君子悦道,悦即非悦;小人好悦,道即非道。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禅解】

“泰”故“坦荡荡”,从戒慎恐惧来。“骄”故“长戚戚”,从无忌惮求。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禅解】

不是质近乎仁,只是欲依于仁者,须如此下手耳。

卓吾云:刚、毅、木、讷都是仁。仁,则并无刚、毅、木、讷矣。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禅解】

卓吾云:兄弟易“切切,思思”,朋友易“怡怡”,故分别言之。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禅解】

卓吾云:说七年,便不是空话。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禅解】

仁人之言,恻然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