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祸 1 ,无论优劣也。语之弊 2 ,由人取舍也。

君子不道虚言,实则逆耳。小人不表真心,伪则障目。见言见志,其行亦断也。

贵者宜谦不宜傲。卑者宜恭不宜放。人无信,则言勿听。

不知机 3 而无泄,大安也。不避亲而密疏,大患也。

释义:

1.“祸”,指祸患、灾祸。意思是,无论言论本身是好是坏,都有可能成为祸患的根源。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谨慎言行,避免因为一时冲动或不经思考而说出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话。

2.“弊”在这里指的是由言论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这些后果可能包括误解、冲突、伤害等。

3.这里的“机”主要指对事情成败有重要关系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具有保密性质的事件或信息。不仅指具体的机密内容,还隐含了与这些机密相关的重要性、敏感性和保密性。

大意:

言论可能带来的祸患,并不取决于言论本身是好是坏。这意味着,无论言辞如何,都有可能因不恰当的时机、对象或方式而引发不良后果。

言语的弊端或不良影响,往往取决于人们如何选择和运用它们。

有品德的君子不会说虚假的话,即使他们说出的事实可能令人不悦或难以接受(逆耳)。

小人则不善于表达真心,他们常常用虚伪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这样的伪装往往会蒙蔽他人的眼睛,让人看不清真相。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语,可以了解其志向和内心世界;同样,一个人的行为也能反映出其真实品质。

地位高贵的人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而不应骄傲自大。地位卑微的人应该恭敬有礼,而不应放纵无礼。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那么他的话就不值得一听。这句话强调了信用的重要性,认为信用是建立人际关系和获取他人信任的基础。

不知道机密或重要信息,就不会随意泄露,这是保持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原则。

在谈论机密或重要事情时,如果不回避亲属而随意与关系疏远的人谈论,将会带来大的祸患。

启示:

言辞之祸不在于言语本身的优劣,而在于听者如何理解与取舍。言语的弊端,往往源于人心之复杂与偏见,如何把握分寸,避免祸从口出,是智慧所在。

三国时期杨修本来才思敏捷,却常因妄言曹操心思而招致杀身之祸,便是此理。

君子说话诚实守信,即使忠言逆耳,也敢于直言不讳。小人往往口蜜腹剑,不表真心,其虚伪之言如同障目之叶,让人难以看清真相。

魏征屡谏唐太宗,虽常令龙颜不悦,却终得“以人为镜”之美誉。赵高指鹿为马,欺瞒秦二世,终致国家覆灭。

无论地位高低,都应有适宜的处世之道。尊贵之人应谦虚谨慎,不可傲慢无礼,卑微之人则应恭敬有礼,不可放纵无度。

刘备三顾茅庐,尽显谦逊之态,终得诸葛亮辅佐。苏秦早年贫困潦倒,但始终保持恭敬之心,后终成大器。

诚信是立人之本,言而无信之人,其言自然难以取信于人。商鞅立木为信,以诚信赢得百姓信赖,顺利实施变法。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民,终致国破家亡。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应懂得审时度势,保守机密,以免泄露而招祸。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可因私情而忽略原则,亲近之人更应谨慎对待,以免因偏袒而引发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