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存斋随笔 | 熊十力 | 为熊十力先生的最后一部著作,写成于1963年。作者以随笔为名,写来不论长言与简说,而都无体系,随时随即而写。本书主要是解释佛教的十二缘生,同时又批评了佛家的性相、体用割裂之说,最后又论列佛家戒定慧三学,发挥己意。对于今日学术思想之研究亦多有参考价值。 |
认识论 | 张东荪 | 张东荪撰。1934年9月初版。为张东荪所主编的“哲学丛书”之一。本书共五章,即“知识之由来”、“知识之性质”、“知识之切否”、“知识之标准”、“认识的多元论”等。前四章为初学认识论的人而设,是其门人王光祥根据哲莫斯特凡尔德和伊文思的《哲学原理》中的一章写的。作者指出“第五章乃是我个人的主张。我这个主张蓄之心中好多年。现在愈想愈觉有些自信”(《认识论》自序)。其内容大体上与作者发表在《哲学评论》上的《条理范畴与设准》一文相同,但本书避而不用“范畴”一语。张东荪强调说,多元认识论大体上仍循康德的轨道,但重要之点“就是我把方式不纯归于主观的立法作用。我不像康德那样以为外界是无条理的。我不像康德那样把‘感觉所与’为知识的质料。我主张感觉不能给我们以条理的知识,这虽和康德相同,但条理却不能完全是心的综合能力所产,这又和康德不同了。”因此,他认为外界有其条理,内界(即心)亦有其立法。内界的立法又分两种:一为直观上的先验方式;一为思维上的先验方式。至于感觉也不是真正的“存在者”。可见,认识应该是多元的。本书是张东荪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集中表述,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
明心篇 | 熊十力 | 熊十力著。1959年上海龙门印书局出版。从儒家心性论角度沟通本体论、道德论与修养论,是作者重要的哲学与伦理学著作。作者原作《体用论》,末章《明心》因病未能完成。《体用论》出版之后,本论即以篇行世。全书一本体用不二的理论基石,认为心、物是一体之大用,不可分割。在生物还没有出现,世界尚处于无机物阶段时,生命心灵之性便存在了,只是隐而未显。“譬如水遇冷缘,可成坚冰,是水有凝冰之性也。当坚冰未现时,不可谓水无凝冰之性在。”世界的本体包含了生命与物质两方面,不能把它简单化为或心或物。人产生以后,宇宙之心通过人心充分显露出来。它刚健、中正、纯粹,充沛无竭,生生不已,周遍于人与天地万物,具有最高的主体性。“心是物之主,能浸入于物,随顺于物,明了物则,而掌握之,以化裁乎物。”心是本有的,至善的,又叫本心、仁心,是道德的根据,包含成善的无限可能性。孔子敦仁之学即从人性之善端出发,主张日日创新,扩充善行,永无止息。然而,人禀性而生,具有能动性,它可以率性而为善,也可以违背本性,顺从“躯体的盲动”,行恶。“躯体的盲动”源于人的感性欲望,是禽兽锢于人身之余习,是“小己之私欲”。从认识上看,人自出生以后,习于实用,浸于尘俗,本心的天然之明,不能避免后起的习染掺杂。习染又叫习心,使人违仁趋恶。所以人人都需要道德修养,亦即返己体会,自识仁心,使“仁心常为吾人内部生活之监督者,吾人每动一念,行一事,仁心之判断,恒予小己之私欲以适当的对治。”善于保养本心的志士仁人,自识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骤逢生死难关,不敢亦不忍失去仁心,故能顺从仁心之启示,从容就义。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仁心与知识也不矛盾,只要能保证仁心做主,知识便是成善的工具,无有不善。 |
体用论 | 熊十力 | 熊十力著,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出版。 《体用论》是熊十力先生专门为解决宇宙论之体用问题而作的一本书。也是为修正《新唯识论》中的体用观。《体用论》共有四章,明变、佛法上、佛法下、成物。第五章明心有目无文。 第一章明变,主要讲事物由相状上看,只是刹那间生生灭灭,活活跃跃,不断的变化,总是故灭新生。此之谓万物之变迁、流行。此变迁、流行之相,皆是实体变动而成,即为实体之用。正如众沤是海水变动而引起。同时,功用而外,无有实体,离开功用(众沤)我们也得不到实体(大海)。这就是体用不二,即体即用,即用即体。 第二、三章均讲佛法。佛法有大乘双轮,即有、无两字。熊十力先生认为空有两种观,乃是人类智慧发展到最高度,能综合、深观宇宙人生,才有此两种认识。人生殉没于小己的种种私欲之中,如虫作茧自缚,造网自锢。个别的物,至大如天地,终当毁灭。此乃空之悟觉。圣人观有,乃求宇宙人生天然之真际,体验宇宙之全体大用,视天地万物为一己,而无小己之迷执。佛法两章主要讲大乘龙树之学,即空宗。其主旨是一切法相,皆无自性,故空。熊先生自认为自己之学问,初由大乘有宗起,后受大乘空宗,最后归宗易大传的生生不已。面对生灭瞬间变化的世界,吾人只有精进向上,加入这生生创化的世界。 第四章成物专论万物之由来。书中提出一种“集合缘起论”(与“分别缘起论”诸如原子论相对)。认为先有一大势力,圆满无亏,周流无碍,德用无穿,浩然油然,分化而成万物。宇宙全体是生生活跃,所以恒起分化。在此,熊先生强调,心物不许离而为二,心物只是一体之两面;同样,物质与能力不可离而为二。它们皆可归摄于体用不二。 《体用论》标志着熊十力以体用不二为宗旨的形上学宇宙观的最终形成。 |
宋明理学概述 | 钱穆 | 成书于1953年。台北“中华文化事业委员会”1953年初版,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4月修订出版。该书在材料上多取自《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内容包括宋学之兴起、宋初诸儒、中期宋学、南渡宋学、金元诸儒、初期明儒、中期明学、晚期明学、明末诸遗老等,扼要地叙述了宋元明七百年间理学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收入台湾出版的《钱宾四先生全集》。自宋学之兴起,下迄晚明遗老,分五十六目,将此六百年间理学发展衍变之迹,溯源穷流,作简明扼要之叙述。中国思想史上,两汉以后,儒学渐微,庄、老代兴,而佛学东来,递兴日盛,至隋唐而臻全盛。然佛学盛极转衰,继之则宋学崛起,而为新儒学之复兴,另辟新局。宋初诸儒,其议论识见、精神意气,有跨汉唐而上追先秦之概。周濂溪以下,转趋精微,遂为宋明理学开山,而后有二程、张载、朱熹乃至于王阳明之学术盛世。 |
读书与做人 | 胡适 |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徽州绩溪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读书与做人》选编胡适关于读书、治学、为人、处世方面反响较大的27篇杂文,包括读书、为什么读书、找书的快乐、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青年人的苦闷、一个问题、信心与反省、易卜生注意、治学的方法等。大师已逝,经典仍存。 |
家学树坊 | 廖平 | 《家学树坊》,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廖平命其子廖师政初编,作爲提要刊于《井研县志》,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由廖师慎补成。此书宗旨有三:一辨明外间以素王改制爲有流弊之説;二斥标举宋儒及帖括;三复兴言语科以救时病。此书主要爲回应外界对廖平学术批评而作,实际上是廖平学术思想前三变之提要。《光绪井研志》卷十四《艺文四·子部一》著録《家学树坊》二卷,今本实只有一卷。包括《知圣编及孔子作六艺考》、《知圣编读法》、《家学纪闻》县志提要、《诸子凡例》提要、《诸子四出科论》提要、《古今学考》提要、《五等封国説》、《三服五服九服九畿考》等,并附《致箌室主人书》。民国三年(一九一四)成都存古书局印入《六译馆丛书》,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国学荟编》第七、八期连载。今据民国三年成都存古书局印本整理。 |
原儒 | 熊十力 | 熊十力著,龙门联合书局1956年出版,32万字。 《原儒》分上、下卷。上卷原学统、原外王。下卷原内圣。 原学统篇分为三段。第一段,上推孔子所承于泰古以来圣明之绪,而集大成。开内圣外王一贯之鸿宗。第二段,论定晚周诸子百家以逮宋明诸题与佛氏之旨归,而折中于至圣。第三段,审定六经真伪。悉举西汉以来两千余年间六经的鼠乱流变。求复孔子真面目,儒学之统乃定。 原外王篇,以大易、春秋、礼运、周官四经、融会贯穿,可见圣人数往知来,为万世开太平之大道。格物之学,所以究治化之具。仁义礼乐,所以端治化之原。春秋崇仁义,以通三世之变。周官经以礼乐为法制之原。易大传以知物、备物、成物、化裁变通乎万物,为大道所由济。 原内圣篇,也分三段。第一段谈天人,第二段谈心物,第三段总论孔子之人生思想与宇宙论,而尤详于大易。原内圣篇主要是发挥大易之内蕴。 三篇文章之要旨在内圣与外王,可分疏如下:本体、现象不二,遣现象而求本体是宗教之迷。道、器不二,天、人不二,天者,道之异名,是人生之原也。心、物不二,心与物乃是本体流行之两方面。理、欲不二,宋明儒严于天理、人欲之分,非孔子之旨。动静不二。知、行不二。成己、成物不二,治心养心之道,是成己之实基也;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乃至位天地、育万物,是成物之极致也。人心与天地万物本通为一体;故圣学非是遗天地万物而徒返求诸心。治心、养心而不遗物以沦于虚。 书中另有附录《六经是孔子晚年定论》,详论孔子晚年(五十岁学易以后)始作六经。 |
容忍与自由 | 胡适 | 本书是胡适先生各个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演讲精选集,完美呈现了胡适从青年到晚年的思想历程,以及读书治学、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内容涉及文化、教育、社会、民生、个人修养等诸多方面。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认为胡适是“二十世纪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家”,梁实秋曾称誉胡适的演讲具有“丘吉尔风度”,胡适的演讲不管什么题材、是何领域,都能抓住听着的内心,通俗而生动,使人久久难忘,本书亦是如此,其文字一如演讲现场所聆听到的那般铿锵有力,虽时隔百年,却依然可以听到那些震撼人心的声音,感受到演讲者对自由的向往。 |
群书治要译注 | 魏徵 | 一称《群书理要》。唐魏征、虞世南、褚遂良、萧德言等编。五十卷。书成于贞观五年(631)。太宗李世民欲览前代得失,因命辑录经史诸子有关治道政术者,纂成此编。叙自传说中的五帝至晋历代帝王兴衰事迹,旨在阐明兴邦治国要义。包括经书十卷,十二种;史书二十卷,八种;子书二十卷,四十七种。所本诸书多属唐初善本,有裨校勘。内收《晋书》二卷,为十八家晋史遗文,尤为珍贵。桓谭、崔寔、仲长统、袁准、蒋济、桓范政论,亦赖本书得存梗概。国内久无传本。今本系本日本宽政、天明、尾张诸本刊出,缺卷四、十三、二十共三卷。有《四部丛刊》本等。此为译注本。 |
老宣放言录 | 宣永光 | 《妄谈·疯话:老宣放言录》是宣永光以独特的见解深刻地分析当时的男女、情爱、婚姻家庭和性爱,以犀利的语言剖析了当时的社会、官场、人生和文化,作者旁征博引,说古论今,其中天文地理,中外文化,道德风尚无不涉及;更是谈及经商做官,内政外交、相夫教子,为人处世,且更多是对国政、社会、时弊的针砭批判。作者对当时中国前途之走向的预见,令人惊叹!《妄谈·疯话:老宣放言录》行文豪放,语言犀利幽默,笔触辛辣独到,让人一读之下顿觉畅快之感。《妄谈·疯话:老宣放言录》谈古论今,不慑当道之忌,笔触辛辣,不阿流俗之好。诠释豪情人生的态度,剖析官场弊事的怪象,演绎男女情爱的风韵,解读处世哲学的智慧。其内容穿越古今、无所不及,对男女、家庭、婚姻等问题的分析鞭辟入里,对社会、官场、人生的见解也是辛辣犀利。老宣也因其独特的思想和写作风格,与李宗吾并称为中国文坛的两位奇人怪杰。 |
读经示要 | 熊十力 | 熊十力论经学和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著作。写于1944年。次年中国哲学会作为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三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1949年由上海正中书局重版。凡三卷。卷一论“经为常道不可不读”,卷二论“读经应取之态度”,卷三“略说六经大义”。以六经为中国文化之根柢;以《大学》为六经之宗要和体系;以《易》为五经之源,为中国哲学之根本大典。认为《周易》、《春秋》、《周官》、《礼运》具有自由、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然为秦汉以降之君主专制制度所窒息。认为明清之际诸大儒反专制、倡实学,光大了中国文化精华,上接晚周,下接西学。既不同意“西化派”,又不同意“国粹派”,而主张以传统文化为主体融贯中西。对先秦、汉宋和明清思想亦多所论列。 |
摧惑显宗记 | 熊十力 | 熊十力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6月出版。 刘述先在《摧惑显宗记》重印序言中指出,熊十力《新唯识论》出版后,支那内学院著《破新唯识论》驳斥熊十力的论点。熊十力又作《破破新唯识论》再加反驳。这时印顺法师也加入笔战,著文批评《新唯识论》,熊十力加以强烈反击,用的是借弟子黄艮庸(庆)之名答复邓子琴教授的方式,逐条加以批驳,所写成的即是《摧惑显宗记》的内容。《十力语要初读》收有“《新论》平章儒佛诸大问题之申述(黄艮庸答子琴)”一长文。此书出版于己丑(1949),台湾有乐天出版社于1971年出版,此文所占篇幅是由第四十三页到一三一页。乍看之下,此文与《摧惑显宗记》的内容完全相同。对照发现,它缺《显宗记》一至十三页的议论。刘述先指出,《摧惑显宗记》可能是接引后学去了解熊先生思想的津梁。本书附录熊十力先生语要二则:与诸生谈新唯识论大要;为诸生授新唯识论开讲词。 |
人生十论 | 钱穆 | 人生十论汇编成书在一九五五年之夏,迄今已二十七年。今于字句小有修订,重以付印。又随加附录两文。一为人生三步骤,乃一儿七八年十一月在香港大学文学院之讲演辞。又一为中国人生哲学,乃一九八〇年六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之讲演辞。因同属讨论人生问题,乃以集合成编。虽端绪各别,而大意则会通合一,读者其细参之。书中篇章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是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词。本书篇章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是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词。全书共分三辑,一为“人生十论”;一为“人生三步聚”;一为“中国人生哲学”。先生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征诸当今潮流风气,语句随和,娓娓道来,全然是中国学问切己体察、虚心涵泳的味道,所以本书不仅是为学者所作,更多的是为青年、为每一个对生活寄予期望的普通人所作。开卷之余,于今国人创业垂统,作为于社会将大有裨益。吾全体也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世界哲理笺释 | 廖平 | 民国二年(一九一三)教育部召集各地代表统一国音,廖平被推举爲四川代表,赴京开会三个月,旅京同乡在湖广会馆发起欢迎会,廖平发表题爲《孔学关于世界进化退化于小康大同之宗旨》的演讲,大旨以经爲新作,所以俟后。帝王、周公皆属符号,先小后大、先野后文,以驳“经爲古史、专主退化”之旧説。并立世界进化六表、世界退化四表,认爲用夏变夷爲进化説,用夷变夏爲退化説,地球进化由微尘渐长至三万里,退化则由三万以至于毁,比附佛书之成、继、毁、空四劫,当前全球皆属进化,数千万年后乃爲退化世界。《世界哲理进化退化演説》曾刊于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国学荟编》第九期。民国九年(一九二〇)黄鎔尝集师説和经典爲之作笺释,名《世界哲理笺释》。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四川存古书局印入《六译馆丛书》,今据此本整理。 |
皇帝大同學革弊興利百目 | 廖平 | 廖平经学四变时期著作。全书分论圣、《论语》、《周礼》、《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大学》、《中庸》、子学、九家、理学家、中国政治家、中人西学、西人宗教家、西人大同学、西人政治家、西人思想家、西人天文家、西人地学家、今日时局等二十二题,共列各题中有关皇帝大同説的正反观点一百零一目,逐条予以简要解説、论证或反驳。书中主要以公羊张三世、夷夏之辨、素王立法、小康大同等角度,从经典和中西思想家观点中寻求佐证,提出六经皆孔子微言,诸子爲孔子后学,孔子爲全球立皇、帝、王、伯之法等思想。该书原附于《公羊验推补证》,有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则柯轩刊本,今据此本整理。 |
破破新唯识论 | 熊十力 | 熊十力著,北京大学出版部 1933年出版,中华书局1985年《新唯识论》亦收录。 本书系作者针对刘定权的《破新唯识论》,为自己的 《新唯识论》申辩而作。全书分为《破徵宗》、《破破 计》、《破释难》三部分。在《破徵宗》中,熊氏针对 刘的“托名唯识,假以庄严”的指责,指出自己是不 拘旧说,“实宗护法”,“救彼支离,始作新论”,为自 己融会佛儒的做法辩护。《破破计》以驳论的形式重 申了“体用不二”、“翕辟成变”等观点。指出,唯识 哲学把“种子”说成是本体,把世界说成是种子衍化 而来,是犯了割裂体用的错误,“体用之名,分而不 分,不分而分,恰善形容真实道理”。熊氏强调翕辟 成变之说并不违背佛教的 “空诸行相,而证实相之 旨。”《破释难》则就刘文提出的13个问题作了答辩。 |
新唯识论 | 熊十力 | 熊十力的哲学代表作。始作于1922年,精思十年,屡易其稿,终扬弃唯识而归宗于易学。1932年浙江省立图书馆出版文言文本。原拟作两部,部甲曰“境论”,即本体论;部乙曰“量论”,即认识论。量论未及作出。全书八章:《明宗》、《唯识》、《转变》、《功能》、《成色》(上下)、《明心》(上下)。抗日战争期间由作者及其学生译成语体文,1940年出上卷,1942年出上、中卷,1944年中国哲学会作为《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一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上中下三卷本(一册),凡九章,并一附录。1947年收入湖北《十力丛书》。1952年作者又删其繁芜,削成“壬辰删定本”,于次年印行。本书发扬《周易》和王阳明、王夫之学说,改造法相唯识学,创制了“体用不二”、“心物不二”、“能质不二”、“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不二”的哲学体系。特别在旧唯识学对心理细密分析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思维实体的综合统一功能和认识主体的整体作用。蔡元培作序赞其“完全脱离宗教家窠臼,而以哲学家之立场提出新见解”。马浮序称其“深于知化,长于语变”。中华书局1985年版《熊十力论著集》(第一卷)收入了重新校点的文言本与语体本。 |
美国的智慧 | 林语堂 | 《美国的智慧》是一本通俗哲学著作,介绍了美国建国以来的许许多多的重要哲学家、作家,例如富兰克林、爱默生、梭罗、桑塔雅那等等,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生命、情感、自由、幸福、自然、宗教、幽默与讽刺、爱情与婚姻、战争与和平,等等。 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创作。在本书中,林先生挥毫泼墨,收放自如,真正体现了这一风格。阅读本书,犹如与大师面对面交谈,心灵会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 |
印度的智慧 | 林语堂 | 作者林语堂。本书主要讲述了印度文学的精华和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书中还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几千年来,这些思想文化精髓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整个印度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以及它的本质精神,才能真正了解印度,才能感受到这个民族自由、平等的特质,而这些正是我们试图在这个道德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创造出来的东西。《印度的智慧》是对印度古典著述的解读。书中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同时,该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 |
孔经哲学发微 | 廖平 | 廖平著。此书是廖平经学第四变的代表著作。分尊孔总论,拨乱观,贵本观,流演观,小大观,天人观,宇宙观几大部分。前有谢无量所作的序。书中明确提出尊孔尊经的治经宗旨,认为孔子改制包括天人两大方面,即孔经中的人学与天学。人学有二,一是治中国的小统说,以《春秋》为经,《王制》为传,适用方三千里的小九州;一是治全球的大统说,以《尚书》为经,以《周礼》为传,适用方三万里的大九州。小统亦称王伯,又称小康,是孔子为世界开通前中国所立之法;大统亦称皇帝,又称大同,是孔子为全球交通后所立之法。人学讲六合以内,天学讲六合以外,是孔子为整个天体所立之法,以《诗》、《易》为经。 |
伦理约编 | 廖平 | 据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廖平在选科师范讲伦理,以近日课本非腐则谬,不足採用,乃自编《伦理约编》作讲义。大旨在取外国先野后文之箴言,以合《公羊》拨乱反正之范围(李光珠《序》),以孝、宗庙、扶阳抑阴、丧服、文字等爲题,每题次以十目。十目如下:(一)西俗。博採西人近俗及学説。(二)中证。孔子以前,中国如今西人,遗文孤证尚有可考。(三)求野。中国藩服,各史夷狄传与《北魏》、《元史》之类。(四)拨正。每条引经以证之。(五)祸乱。西国无伦理,其祸乱译书多讳之。(六)师説。凡传説与祸乱相近、与尊孔切合者入此门。(七)比较。以中外伦理相比,较其得失,考其利害。(八)引进。外人染华风,知自别于禽兽者入此门。(九)解误。经传之説有从来误解者,如《斯干》之男女,指爲真男女,以爲贵男贱女。(十)防弊。唐宋以后,语多过甚,有爲外人攻击宜改良者入此门。廖平极佩西方进化之説,此编尤注意于此。《伦理约编》曾连载于四川《国学杂志》一九一五年第五、六号,《国学荟编》一九一四年第十期。后收入《六译馆丛书》,今据此本整理。 |
尊孔篇 | 廖平 | 廖平撰。成书于宣统元年(1909年)。自称“书著百种,而尊孔宗旨前后如一。”说:“盖学堂虽标尊孔宗旨,非广大精深,毫无罅隙,何能强人崇信,使经教占世界各教最高之地步,孔子为中外有一无二之至圣乎!”认为孔子既为伟大神圣之教主当然是生而知之,“孔子生知前知,先天弗违,乃能为万世师表。由人而天,由王伯而帝室,鬼神全在所包,亦无所不可为。立言为后世,不为当时;为天下,不为鲁国”。又认为孔学包罗一切,诸子出于孔经,“孔道如天,无所极尽,而儒特九流之一家。……由人事以推天道,时地不同,每经自成一局。故凡中文之古书,皆出孔后,梵语左书亦不能出其范围”。认为当时守旧之人不了解圣人的伟大,而维新之人有的又否定圣人。“不知学人之于圣,亦如沙门之于佛,其阶级相悬不可以道里计,学人之尊孔,必如沙门之尊佛,斯近之矣”。并认为:“夫亡国必先亡教,今之尊孔者十人不得二三,所尊之孔又音训语录之孔,岂足以当世界之冲突乎!”又申言:“愿为教死,钺斧不避”,表示了坚决反对废经,辞死捍卫孔道的尊孔态度。后收入《六译馆丛书》。 |
经学六变记 | 廖平 | 廖平《经学六变记》,实际包括《四益馆经学四变记》、《五变记笺述》、两《六变记》四个部份。前者係廖平自述、及门记之,刘师培摘刊;次者爲其高弟黄鎔笺述;后者爲其及门柏毓东笔削黄鎔所作廖平七十寿序文而成,一爲廖宗泽摘録。此四者,皆成于廖氏本人或及门高弟,故能忠实地反映廖平经学六变思想之概貌。研究廖氏经学思想者可于此问途;若仅欲观其经学思想之轮廓者,亦可读此编而得寓美富。故知是编乃廖学之纲要,诚窥廖学之管钥也。 |
中国的智慧 | 林语堂 | 本书介绍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对于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是一本很好的普及读物。书中收录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的文学天分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广,古老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