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新原道 | 冯友兰 | 此书所谓道,非《新理学》中所谓道。此书所谓道,乃讲《新理学》中所谓道者。《新理学》所谓道,即是哲学。此书讲《新理学》所谓道,所以此书非哲学的书,而乃讲哲学的书。此书之作,盖欲述中国哲学主流之进展,批评其得失,以见新理学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所以先论旧学,后标新统。异同之故明,斯继开之迹显。庶几世人可知新理学之称为新,非徒然也。 近年以来,对于旧学,时有新解,亦藉此书,传之当世。故此书非惟为《新理学》之羽翼,亦旧作《中国哲学史》之补编也。书凡十章,新统居一,敝帚自珍,或贻讥焉。然孔子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孟子曰:圣人复起,必从吾言。其自信若是,即老氏之徒,濡弱谦下,亦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亦何其高自期许耶?盖学问之道,各崇所见。当仁不让,理固然也。写此书时,与沈公武有鼎先生,时相讨论。又承汤锡予用彤先生,贺自昭麟先生,先阅原稿,有所指正。 |
中国现代哲学史 | 冯友兰 | 《中国现代哲学史》是20世纪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是冯友兰先生晚年回归自我,“修辞立其诚”、“海阔天空我自飞”的产物。本书讲述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
西南联大哲学课 | 冯友兰 | 《西南联大哲学课》收录了冯友兰、贺麟、汤用彤三位哲学大家的文章、演讲以及授课讲义,以时间为线,梳理出从子学时代到清末经学时代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脉络,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读透中国哲学史。 书中所选文章均为时任西南联大教授所作,通过阅读书中的文章,也能使读者感受到西南联大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以及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同时可以领略到大师们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 |
呻吟语译注 | 吕坤 | 明哲学家吕坤著,为其哲学代表作。全书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书中明确表述了唯物主义气本论思想,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宇宙内主张的万物的只是一块气”(卷一),“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更无别个”(卷四),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气”的“凝结”,即聚的状态。强调“气”的永恒性,“气无终尽之时,形无不毁之理”(卷一),认为“气化”无“一息之停”,若气之“瞬息不续”,则乾坤毁,荣枯决,生机绝。在道器、理气关系上,认为“气即是理,理者,气之自然者也”(卷一)。道寓于器,道器不相离。“道器非两物,理、气非两件。成象、成形者器,所以然者道。生物、成物者气,所以然者理。”(卷二)在天人关系上,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物理规律的真实性、必然性,重视掌握必然性,提出必然和偶然的范畴。“大气数有一定的,有偶然的,……无道、物理、人性、自然如此,是一定的。星殒、地震、山崩、雨血、火见、河清,此是偶然的。”(卷四)主张“任自然,夺自然”。人应当顺应自然,提出“造化尚听命于自然”的命题。(物理)并强调人们应当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去驾驭自然,努力进取,去实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目的。“天地全不张主,任阴阳,阴阳全不摆布,任自然。世主人趋避祈禳,徒自苦耳。其夺自然者,唯至诚。”(卷四)书中还批评了宋儒的“生知”。认为“学问二字,原自外面得来”。“学问之事,则皆古今名物,人人而学,事事而问,攒零合整,融化贯串,然后此心与道,方浃洽畅快”(涵养)人性论上认为善与恶均是人的本性,“义理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亦天命于人而与生俱生者,不谓之性可乎。”(性命)有万历二十年(1592)刊本、吕坤晚年又将此书删补为《呻吟语摘》三卷。 |
中庸译注 | 子思 | 《中庸》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由孔子的孙子、战国初期的子思所作。《史记·孔子世家》:“子思……尝困于宋……作《中庸》。”《中庸》重点阐发孔子的“中庸”思想。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庸,含有平常、常道、用等义。中庸合称首见于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东汉郑玄在《礼记·中庸注》中认为:“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庸》要求人们遵循“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处世原则。《中庸》的核心是“诚”,提出了以“诚”为本体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诚”原本指一种完美至善的道德境界,《中庸》从世界本源的意义上进行引伸发挥,提出一个人若能达到“至诚”,就会与“天道”合一,就能成为“圣人”。而要达到“至诚”,则必须“尊德性”,“道问学”。即重视保持自身天赋德性,认真学习知识。《中庸》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行为目标。“诚”在人们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中庸”(亦称“中道”、“中和”)。认为“中庸”是“天道”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要求“君子”以“中庸”处世,提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作者力图让人们按“中庸”原则行事,以谐调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有其消极的方面。但《中庸》反对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中言行过激,提倡“中和”,也有其合理因素。《中庸》所阐发的观点,对后世的哲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
大学译注 | 曾子 | 疑为秦汉之际荀子后学作,一说是乐正氏之儒的典籍,属于孟子学派,作于战国。《礼记·大学》孔颖达疏引郑玄目录云:“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篇中着重阐明修身、治家与政治的关系。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以作为“大学之道”。汉以来有以《春秋》诸经为大经,以《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为小经的,唐韩愈、李翱视之为与《孟子》、《易经》相等的经书。宋程颢、程颐各有改本,章次彼此不同。朱熹曾据程颐改本重新编定章次,撰《大学章句集注》,以理学理论注释;与《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章句集注》。明王阳明推举古本《大学》,清李塨著《大学辨业》,陈确著《大学辨》,皆以古本否定朱熹改本。现存有注疏本(即古本)、魏正始石经本、汉熹平石经本。主要注本有宋金履祥《大学疏义》(《四库全书》本)、明蔡悉《大学注》(《四库全书》本)等。 |
洪范传 | 王安石 | 北宋王安石著。在对《尚书·洪范》的注释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见解。认为“五行”是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天地万物都由五行变化而生成。指出“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按即奇迹),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事物间的对立矛盾,“有耦”、“有对”。强调一切事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故“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将事物变化的形态概括为“相生”和“相克”,“其相生也,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提出视和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明则善视,故作哲,聪则善听,故作谋”,以善视、善听作为智慧的来源。对“五事”(貌、言、视、听、思),主张以“思”为主,肯定了人思维的作用。提出“愚者可诱而为智也”,“不肖者可革而为贤也”。对“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由先天命运决定的传统说法提出异议:“五福者,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使慕而欲其至。”但对封建等级制度持维护态度,“若夫贵贱有常分矣”。收入《王文公文集》。 |
春秋集传纂例[标点本] | 陆淳 | 《春秋》学著作。又名《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唐陆淳撰。十卷,四十篇。此书纂集其师啖助及同时人赵匡之《春秋》论说,加以发挥。欲通过归纳《春秋》各种义例,来探考所谓圣人褒贬之旨。首八篇为全书总义,考究《春秋》之宗旨、“三传”之得失、啖、赵论说之义例等。第九至三十五篇,掇拾《春秋》“微旨”,阐明义例,分公即位例、告月视朔例、郊庙雩社例、盟会例、用兵例等。余五篇为经传文字脱谬之考核,并列述人名、国名、地名谱。引啖、赵之说,疑《左传》非左丘明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盖舍传求经,实导宋人之先路,生臆断之弊,其过不可掩;破附会之失,其功亦不可没也。”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
万事只求半称心 | 朱光潜 | 朱光潜著,每个人都有一些焦虑、遗憾、不快乐…… 这本书是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给予众人的理想生活指南。 他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他说:“人生快乐倘若想完备,一定要保存一点孩子气。” 先生不仅给人美学熏陶,而且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人生故事讲给读者。他将自己的人生美学和智慧化为文字,给经历艰难困苦的人们以心灵慰藉,从修养、学习、职业、情感等方面给读者们以指引。朱光潜先生文字优美,娓娓道来,读来宛如一个家族长者在循循善诱鼓励后辈,耐人寻味的句子比比皆是,文章典故信手拈来,让读者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
国学治要 | 张文治 | 民国时期诸子选辑之书。张文治编纂。此书初版于民国16年(1927),有民国16年上海扫叶山房《诸子大纲》排印本;民国19年(1930) 5月香港文明书局《国学治要》排印本;又有1955年香港文光书局《诸子大纲》再版(新3版)翻印本等。本书是民国初年传统文化学者张文治等人,历经十年编纂的一套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图书。本书依据经、史、子、集四部,从《四库全书》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汇集而成,故被人们称为“小四库全书”,是民国时期影响颇深的国学经典丛书。全书遴选历朝历代最具经典性的典籍文献,分别编纂成《经传治要》《史书治要》《诸子治要》《理学治要》《古文治要》《诗词治要》《书目治要》,共七编八册,所选之文皆为传承千百年的名作佳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作。其中,经史诸子之说,皆以著述为主,或举其初祖大宗,或录要籍大事,勾勒经史大家之原貌,而理学诗文则以作者为纲,录其传承历朝而闻名于世的鸿篇名作,凝结千古之精华。每个篇章开头或每个人名开头都对其进行系统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掌握国学的基本脉络。 |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 | 何休 | 东汉何休撰。《隋书·经籍志》作11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作13卷,《宋史·艺文志》作12卷。今通行本28卷,有《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排印本、《四库全书》、《四部备要》本等。另有11卷和12卷本,分别收入《四部丛刊》、《十三经古注》等。闭门著述17年始成,文字简明,力正“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之弊。是较好的《公羊传》注本。以弘扬《春秋·公羊传》“微言大义”为主要内容。根据《春秋》作者孔子的所传闻、所闻、所见之不同,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三世说,认为从据乱到小治和大治是历史演化的趋势,以论证“汉当继大乱之后”。注文严分今古文经学家法,不引古文《周礼》文字。时杂《春秋纬演孔图》等纬书释解传文,神化《春秋》,声称鲁国端门之血书,其血化为赤鸟,其书化为《白书》(即《春秋》),是天命孔子传子夏授予汉代的“拨乱之法”。清皮钖瑞批评说:“赤鸟端门,事近荒唐,词亦鄙俚,《公羊传》并无明说,何休不应戴入《解诂》。”(《经学历史》四《经学极盛时代》) |
幽梦续影译注 | 朱锡绶 | 笔记。清朱锡授撰。一卷。锡授字撷筠,号镇洋,籍里不详。曾于湖北任县令,不为大宪所知,郁郁以殁。勤于撰述,著作颇丰,惜除是书外,其余皆散佚。是书成于光绪年间,约五千字。内容多载其阅世观物小语从中可窥作者人生观及其为人处事态度,其中不乏哲理名言。此外是书于诗文亦略有评述,文字虽短,却有独到见解。如《汉魏诗象春》、《唐人之诗多类名花》等条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历代诗歌的风格特点,较生动别致。是卷多为短语,喜用排比句式,擅长比兴开头,说理透辟,读之饶有趣味。有清光绪四年(1878)滂喜斋刻本,《晨风阁丛书》本、《啸园丛书》本,《古今说部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
幽梦影译注 | 张潮 | 这是一部唤醒审美力的品味之书。全书共收录219则语录体随笔,每则附有作者友人点评。山水园林、四时风物、诗词歌赋、书画器玩······世间闲趣风雅,无不包罗其中。翻开本书,用全新的眼光发现生活之意趣,全面提升感知力与审美力。《幽梦影》是一种独立于经史诗文之外的文体,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若行云流水。书中涉及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以简洁的格言语录形式,表现传统中国文人的哲思和审美趣味。本书体例上按原文、评语、注释、译文顺序排列,力求详尽、准确、完备。"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优雅随性,清新不凡,读之令人齿颊留香。本书以道光年间世楷堂刊《昭代丛书》本为底本,参考1935年中央书店“国学珍本文库”本。 |
小窗幽记译注 | 陈继儒 | 《小窗幽记》是明代著名的格言警句类小品文集,又名《醉古堂剑扫》,作者一说为陈继儒,一说为陆绍珩。全书共分为12卷共1500多则,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涵盖了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等诸多人生话题,言辞简洁,优美隽永,是晚明清言小品集大成之作。 |
释教正谬 | 艾约瑟 | 1857年英国人艾约瑟写的基督教辟佛护教文献,三眼居士译。作者艾氏是英国基督教会宣教士。 据《佛光大辞典》的介绍,《释教正谬》网罗经典、教乘、释迦牟尼、轮回、三宝、沙门、十恶、功德、偶像、净土、观音、世界、诸天、地狱、瑜伽、持咒、宗门、止观、涅盘、无常等项,计二十章。现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编目为7490号。 其写作的动机是因为佛教“皆拜其偶像,谓之象教,今吾耶稣正教,…以上帝之命,毋许崇拜偶像,故与彼教论辨。”它一方面通过推理论证佛教在上述十个方面的谬误,另一方面,更是以《圣经》为依据来批评佛教的理论和教义,如“保罗曰:‘当弃妄言老媪之谈,练习敬虔上帝之事。’”“彼得曰:‘舍耶稣别无救主,盖天下人间,更无锡他名,可以得救者也。’”本书是为数不多的基督教新教的辟佛宣教古籍,其特点是站在基督教立场上批判佛教,“究其由来,明其非上帝所证之教,所有谬误,细为指陈。”通过与基督教的对比来批判佛教,以基督教为正教,以佛教为“由学空言”,因而有失公允,这可能也是引起佛教界多有辨驳的原因。 佛教界辩驳此书者,有日本养鹈彻定之《释教正谬初破》、《释教正廖再破》各一卷、南溪之《释教正谬噱斥》二卷,南条神兴之《释教正谬辩驳》等。 |
小窗自纪译注 | 吴从先 | 小窗自纪是明代文学家吴从先所著的一部儒家通俗读物的杂说著作,其中包涵儒、佛等各家学说,以修身养性为主,兼顾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和评说,是一本包罗广泛的书籍,与《小窗艳纪》、《小窗清纪》和《小窗别纪》共称为吴从先“四纪”。以谈修身养性为主,包涵儒、道、释等各家学说,兼评历史人物及事件。每一则均有注释和译文,并有历代点评,尤其在注释中加入佛学义理的阐释。原书四卷,明万历年间有刻本行世。全书数百则,洋洋洒洒,舒展自如,议论的范围几乎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于平淡中作惊人之语,在清新疏朗的字句中寄寓着深刻的哲理。 |
孔子家语[四库本] | 王肃 | 十卷。魏王肃 (195—256)撰。王肃字子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官至中领军散骑常侍。曾遍注群经,不分今古之文,对各家经义加以综合。长于贾逵、马融之学,唯不喜郑玄之说。故杂取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综合成篇;又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戴礼》诸书中有关古代婚姻、丧祭、郊禘、庙祧等制度与郑玄不同处,借孔子之名,攻击郑学。卷六关于“五帝”之说,实杂采《礼记》、《左传》,而假为季康子问答,以驳郑玄“六天”说。卷七“郑问”关于“郊祀之礼”说,实杂采《礼记》等书假为定公、孔子问对之词以驳郑玄。自称得之于孔子二十二世孙猛,作为所撰《圣证论》的论据。与郑学对立,称为“王学”。带有辑佚性质,也保存了一些古书。如 《问王(玉)》可考见 《文论》遗文,《王言解》可校《大戴礼记》。《孔子家语》,《汉书·艺文志》著录 “二十七卷,周孔丘门人撰”。早佚。今本十卷,四十四篇,系王肃伪托之作。该书经先贤诸子反复考证,其出于肃手无疑。特其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其书至明代,传本颇稀。故何孟春所注《家语》,自云未见王肃本。明代所传凡二本,闽徐火勃家本,中缺二十余页;海虞毛晋家本,稍有不同而首尾完整。今不知徐木存佚。《孔子家语》有《百子全书》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二十二子》本,《四部备要》本等。清孙志祖有 《家语疏证》。1990年和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明覆宋刊本影印。 |
孙子九地问对 | 佚名 | 辑录训解孙子吴王问答内容的著作。物双松撰。此书最早出于宽延3年(1750)以前。国内有光绪十年(1884)上海刊本;张树声辑《自强兵法十一种》本等。根据《孙子十家注·九地篇》中张预、何延锡注引吴王问孙武之辞辑编,间亦有所条注,比较两家引文之异同。 |
娑罗馆清言译注 | 屠隆 | 《娑罗馆清言》与《续娑罗馆清言》均系屠隆晚年所作,从序言中我们可以得知《娑罗馆清言》作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1600),时屠隆五十八岁。娑罗一词,为梵语音译,有“坚固”、“高远”之意,是盛产于印度及东南亚的一种常绿乔木,树形高大美观,质地优良。相传释迦牟尼的寂灭之所即是在娑罗树间,因此佛教中有不少事物都与娑罗树有关。此树后传入我国,许多寺院中都有栽植。万历十五(1587)年前后,屠隆也从阿育王舍利殿前移植娑罗树一棵,并改其书斋“栖真馆”为“娑罗馆”,本书之名也是从其斋名中得来。全文共有近二百条短小精炼的清言组成,其中,以佛教的思想观念来阐释人生哲理,有对索居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物的留恋,对世俗名利的摒弃,作者息心凝虑,超然物外,更像是一位摆脱人世苦恼的隐士,颇有点“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味道。 |
素书译注 | 黄石公 | 又名《黄石公素书》,旧题黄石公著,宋张商英注。后人经考证,认为此书乃张商英所伪撰。全书一卷六篇,篇目及内容是:《原始章第一》,论述有志于天下者首先要取得统治天下权力的政治主张及思想体系,“道不可以无始”;《正道章第二》,论述任人用人都要用人中之俊,人中之豪,人中之杰,“道不可以非正”;《求人之志章第三》,论述了帝王、将相和谋臣的安身立命都应吸取前人经验和教训,“志不以妄求”;《本德宗道章第四》,基本内容为15术,是对为政于天下的帝王、将相、谋臣的针砭之术。所谓本德宗道,最根本的要取得统治天下的权力以及治理天下的政道,“本、宗不可以离道德。”《道义章第五》,基本内容为48宜,其涵义是应临机制敌、临敌应变,而且在当时要符合一定思想标准,这样才能昭信义于天下。《安礼章第六》,主要讲53条事理与自然之理,有理就有礼,有礼就更有理,“理”指治理国家、军队的事理与自然之理的“治理”。全书围绕“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展开论述,主张“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此书十分重视谋略的制定,指出:“长莫于博谋”、“阴谋外泄者败”、“患在不预定谋”。此书是一本针砭封建王朝的统治术、用人术、理财术的著作,虽可能系张商英所伪撰,但其中不乏可借鉴之处。 |
龙文鞭影译注 | 萧良有 | 中国旧时的蒙学读物。明萧良友始编《蒙养故事》,后由杨臣铮增订,分上下卷,改名《龙文鞭影》。李辉吉等续编《龙文鞭影二集》两卷。均为四言韵文。书中所述人物、事件、历史典故及自然知识,起自太古,断于明末,依据经史,旁及笔记小说,广采博撷,摘英选粹,“使团扇之上卷千里烟云,咫尺之中有万里之势”,以使儿童掌握历史典故与自然知识。因“龙文,良马也,见鞭影而疾驰,不俟驱策”,所以取《龙文鞭影》为书名,比喻可使受教育者迅速掌握知识之意。该书自行世后,由于内容翔实,行文简洁,故能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今人吕孟申、岳超、张秀凤据清道光庚戍铁笔斋藏版《龙文鞭影》和光绪二十三年益元堂重刊《校补〈龙文鞭影〉》两个版本对照核查,订正谬误,用白话文详作译释,编写成《〈龙文鞭影〉新释》,又名《历史典故一千例》,于1986年1月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 |
格言联璧译注 | 金缨 | 金缨著。咸丰元年(1851)刻本,民国十五 年(1926)鸿宝斋书局重刻本。格言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几千年来的人生修养与生存智慧,是一种能够给人以告诫、劝勉与激励的名言警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传诵与总结,这些经典格言以言简意赅、意味隽永的文字,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书系清人金缨所编,收录格言十一种,分学问、养生、敦品、 接物、悖凶等篇,其说理之切、择言之赅,字字精准、富有哲理,确为一部济世良书,值得一一细读与思考。 |
中国哲学常识 | 胡适 | 《中国哲学常识》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时期的百家哲学思想,以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朱子等圣哲为主线,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思想的精髓。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经典哲学,也能清晰地感受胡适严谨的治学态度。 |
尊经阁记 | 王守仁 | 《尊经阁记》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的着眼点不是“阁”而是“尊经”,所以文章的重点并未放在其阁之规模、样式及内部结构上,而是阐述儒家经典的作用和意义,抨击不能正确对待儒家经典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明了“尊经”的重要性。充分表现了王守仁看问题的思想的深度、角度与一般文人的不同。 |
论语全译 | 孔子 | 儒教经典。《四书》之一。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重要言行录。体现孔子对古代政治、宗教制度等的理解。其中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重要政治伦理原则;提倡忠恕仁爱,把仁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而孝又为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相信天命,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主张“克己复礼”,认为一旦“克己复礼”,就可使“天下归仁”。礼之中,又最重禘礼,认为懂得禘祭之礼,就能很容易地把天下治好。该书在汉代分今文“齐论”、“鲁论”及古文《论语》三家。今《十三经注疏》所收,为何晏集解本;朱熹将《论 语》编入《四书》,并作集注,为宋以后流行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