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大同书 | 康有为 | 康有为撰。1885年(光绪十一年)康有为写成《人类公理》;是年至1892年间写成《实理公法全书》。在此基础上于1901年至1902年旅居印度期间,基本完成《大同书》。此后仍不时修改。共分十部,1913年在《不忍》杂志刊载甲、乙两部内容。1935年全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运用 进化论观点,根据今文经学变易思想,称封建社会为“据乱世”,资本主义社会为“升平世”,未来社会为“太平世”(即“大同世界”)。列举人世间种种不合理现象和人生各种苦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贫穷黑暗,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企图通过“去九界”(去国界、去级界、去种界、去形界、去家界、去产界、去乱界、去类界、去苦界),到达“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全书杂糅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佛教慈航普渡众生的教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和片断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筑了一个“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乌托邦世界。康有为写的《大同书》,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但因逃避阶级斗争,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之路。 |
渔樵问对 | 邵雍 | 理学著作。北宋邵雍著。1卷。其书设为问答,以发明义理。所言虽大抵习见之谈,然亦不乏精彩之处。朱熹认为:“其间尽有好处,非康节不能著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五)。对天地构架成因有独到见解,非止于阴阳消长的推论。明杨慎《铅丹总录》尝摘驳其中几条,恐未必尽是。 |
近溪子明道录 | 罗汝芳 | 八卷。明罗汝芳撰。此书前有昆明郭斗序,序中称“汝芳以家居富美堂及云南五华书院所集讲义二卷,合而刻之,一题曰《五华会语》,一题曰《双玉会语》。其门人杜应奎又附以所记罗汝芳《论学编》为三卷,题曰《近溪先生会语》。”《四库》馆臣所用江苏巡抚采进本题为《近溪子明道录》,八卷。又每卷只题会语,不标其地,卷端题门人乐安詹事讲校梓。大概杜应奎所编在前,詹事讲所编在后,所以书名、卷帙各不相同。内容大体亦为尊崇王学、禅宗之本意。卷末有詹事讲跋,其中称“是足以明道,故名为《明道录》”。另有《近溪子集》,题为六卷,即礼、乐、射、御、书、数六卷。于每卷也只题“会语”二字,卷五第一则述万历二年(1574)在五华书院会讲事。经王重民先生考证,“此即詹事讲所刻《明道录》,曾经耿定向手批,而季膺重刻之,因易为此名也。”书首有季膺、胡僖、杨起元、张嵿序,后有耿定向、詹事讲跋,为万历间刻本,共六册,现存于北京图书馆。 |
厚黑学 | 李宗吾 | 被社会视为一部愤世嫉俗之作。一部剖析旧时政治上阴谋及官场的惯用手腕的力作。作者李宗吾,自流井人,自称是与儒教孔子、佛教释迦牟尼、道教老子并列的“厚黑教主”。1912年,《厚黑学》以连载形式在《公论日报》发表,后出单行本。之后又陆续发表用四书句法撰就的《厚黑学》、仿宋儒语言体的《厚黑传习录》。抗战时期,在成都《华西日报》又连载《厚黑丛话》。厚黑学是以厚、黑作为标准判断历史人物。认为古往今来凡建功立业、称王图霸的英雄豪杰、帝王将相,都是面厚心黑之人。宗吾遍检诸子百家,读破二十四史,期望得到历史的真谛,终于发现:如果不是彻底的厚颜与黑心,就不可能成为大奸大雄。他把这一认识系统化理论化,写成轰动一时的奇书《厚黑学》。 |
金人铭 | 黄帝 |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铭》六篇,今已亡。《金文铭》据学者考证,即为《黄帝铭》六篇之一(王应鳞《〈汉书。艺文志〉考》)。《金文铭》载刘向《说苑。敬慎篇》:“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名其背曰”云云,《孔子家语。观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很可能就抄自《说苑》。刘向在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以光禄大夫之职受诏校经传诸子诗赋,遍览皇室藏书,所著《说苑》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先秦古籍《儒家者言》,许多内容见于《说苑》,足以说明《说苑》之真实可信。道家向来被称为黄老之术,以《金人铭》对照《老子》,亦可知其为《老子》的思想源头。 |
南询录 | 邓豁渠 | 《南询录》一书国内早佚,仅日本“内阁文库”有庋藏。《南询录》作者邓豁渠是明代王阳明弟子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的重要人物。《南询录》“直指性命,直书其所自得。以圣求之者,谓其言圣道;以佛求之者,谓其言佛道;以仙求之者,谓其言仙道”。此系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原文无序号,为便于检索,日本九州大学荒木见梧教授在原本(复印件)每一段前增加了序号。此文现经标点后,特将序号单独标出。 |
西铭 | 张载 | 北宋张载著。原名《订顽》,曾书於张载书室西墉,程颐改称今名。其写成在《模渠易说》之后,《正蒙》之前,后来也编入《正蒙》中,即《乾称篇》首段。全篇根据张载的气一元论宇宙观和人之本性即天地之性的人性论,宣扬一种仁孝、兼爱和乐天顺命的道德思想,认为应该把一切人,自君主以至穷苦无告的人,都看作兄弟,把天地间的万物看作自己的朋友,人活着就要遵循天道,努力作为,直到问心无愧地死去。文中的“乾称父,坤称母”是譬喻之辞。单册初刻于清乾隆六年(1736年)。《西铭》全文共三百一拾五个字。 |
黄书 | 王夫之 |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一卷,收入《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臣》、《离合》等七篇论文,并附《后序》。作于1656年,是作者早年的政论著作。通过评述历史阐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解释仁义为“以仁爱人,不授以制而尽其私。以义制我,不私所爱而厚其疑”。(《任官》)仁义的最高意义便是维护民族利益,“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若不能保护民族的利益,便失去了仁义的真髓。“今族类之不能自固,而何他仁义之云云也哉!”(《后序》)指出“天下之势,有合者,有分者,有张者,有翕者”(《古仪》),而没有万世一系的天下。强调天下不是一姓的私产,指责“秦私天下而力克举,宋私天下而力自诎”,是孤秦陋宋,导致了天下的祸乱。认为改朝换代是自然的事情,但不能容许他族入主华夏,“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原极》),高度重视“夷夏之防”。指出要永保民族的利益,就必须公天下,“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宰制》)。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此书与作者另一著作《噩梦》合编刊行。 |
思问录 | 王夫之 | 《思问录》分内外两篇,各1卷。内篇以论述哲学问题为主,外篇涉及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各种自然科学问题。本书内容与《张子正蒙注》互相启发。论证了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有,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等作了朴素唯物论的深刻阐述;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了所谓“无”不过是对“有”的否定说法,以“无”仅是相对于“有”而言的辩证理解,否定了唯心主义关于“以无为本”的本体虚构。强调认识必须从一般回到特殊,才能掌握具体真理。 |
噩梦 | 王夫之 | 王夫之著。1卷。作于清康熙21年(1682)。为作者重要的政治著作。声称“教有本,治有宗,立国有纲,知人有道。”(《噩梦序》)对历代尤其明朝的政治、经济、吏治、科举等制度作了分析与批评,并提出一系列改革的主张。因心知其无法实现,故名之曰“噩梦”。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强国富民,“人各效其所能,物各取其所有,事各资于所备”。富民的保证是使百姓有自己的产业。指出土地是自然的产业,人人有权享有,而不是君王的私产。“若土,则非王者之所得私也。天地之间,有土而人生其上,因资以养焉。有其力者治其地,故改姓受命而民自有其恒畴,不待王者之授之。”表现出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观念的否定。主张薄徭役,轻赋税,以苏民困,以安民业。认为政治不能光依靠刑政,而须教与养并举,“牧民之道,教养合而成用”。指出为官应当负责、清廉,科举考试应引导士人学习经世致用,皇帝应分其权给文武大臣等主张。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的疾苦表示了同情。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其与作者另一著作《黄书》合编刊行。 |
船山经义 | 王夫之 |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惟意不必如其心之正,故于独而必慎以诚焉。夫好恶咸正,而凡意皆如其心,不可恃心而任意也,犹不可恃身而忘心也。 |
俟解 | 王夫之 | 王夫之著。一卷。作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其“题辞”言:“窃恐解之者希也,故命之 《俟解》”。全书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重阐述了人生哲学方面的问题,劝人“养其习于童蒙”,“博文以礼”, 切戒“玩物丧志”。主张以《诗》教荡涤浊心,凡事要适如 其节。对宋儒和释老所倡“居敬”、“空疏”等观点亦有批 评。其中不少观点可与《张子正蒙注》相发明。收入《船山遗书》、《船山全书》。1956年中华书局将该书与《思问录》合编,校点刊行。 |
张子正蒙注 | 王夫之 | 《正蒙》是张载最主要的著作。他的哲学思想的精粹,具体表现在这部著作里。朱熹曾经给这书做过注解,名《正蒙解》,虽然也表示推崇,大部分却把他的理论歪曲了。后来做注的,明朝有高攀龙、陈伯达,清朝有李光地、冉觐祖、张伯行、王植等,都不及王夫之所注的精确。王夫之的这部《张子正蒙注》,不但充分阐明作者的思想,更进一步发展了张载哲学,而且对于原著上有些观点表示不同的见解,对于字句的错误也作了不少的校正。《张子正蒙注》曾于一九五六年九月出版,由古籍出版社据太平洋书店本排印。 |
胡子知言疑义 | 朱熹 | 哲学著作。南宋朱熹著,载《朱文公文集》卷73。《知言》为胡宏所著,提出了许多非正宗理学的思想和命题。朱熹取其中关于心以成性、性无善恶、心无死生、天理人欲同体异用等有疑义问题,与张栻、吕祖谦反复辩论。最后由朱熹将三人辨析之语编成《胡子知言疑义》。据朱熹自称:“《知言》疑义,大端有八:性无善恶,心为已发,仁以用言,心以用尽,不事涵养,先务知识,气象迫狭,语论过高。”(《朱子语类》卷101)明程敏中重新校刊、编次的《知言》6卷本中,将《知言疑义》附录于后。收入中华书局1987年版《胡宏集》附录2。 |
知言 | 胡宏 | 南宋胡宏著。原本1卷,现传本6卷。为平日论学随笔札记,屡经修改而成。此书对理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如道、理、心、性等多有论述,而于性命之理阐发尤详。主张“性”是宇宙本体,是“天命之全体”,而“理”则包括人伦和物理两方面。在他看来,“性”既是人伦之理的渊源,但又高出于“理”;虽无善恶,却有好恶。因此,“世儒之言性者,类指一理而言之尔,未有见天命之全体者也”。认为“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反对天理人欲对立观。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主张“务圣人之道”,“必先致知,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此书对衡湘学者影响深远。但朱熹、吕祖谦、张栻等人对之既有肯定,也有责疑。今有明嘉靖间正心书院本、清道光间粤雅堂本等。 |
仁学 | 谭嗣同 | 谭嗣同著。撰写于1896—1897年(光绪二十二至二十三年)。共两卷,五万多字。作者杂揉佛教哲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经济学说以及自先秦以迄明清的中国哲学,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其特点是把孔子的“仁”按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需要加以改造,一方面赋予它资产阶级政治伦理观念的内容,另一方面把它看作回答世界本源问题的哲学范畴。书中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痛斥两千年来的专制制度是“大盗”之权,封建君主是独夫民贼,“三纲五常”是封建统治者“箝制”人民的工具。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对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表示同情,痛恨曾国藩及湘军的暴行。但书中杂揉科学与宗教、唯物与唯心,出现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该书在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1899年,梁启超将该书部分内容发表在《清议报》上,几乎同时,唐才常又将全文陆续发表在《亚东时报》上。1901年秋,由“国民报社出洋学生编辑所”署名发行单行本。次年又有《清议报全编》本。1954年收入中华书局新版增订本《谭嗣同全集》。 |
续焚书 | 李贽 | 明李贽撰。五卷。贽有《焚书》已著录。此书本当为李贽晚年之作,但他因有“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等反封建反儒学的言论,被封建统治者“严拿治罪”,死于狱中。作者死后,其书真赝并传。新安汪本钶从贽十年,辑其遗文,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刊行,是为信本,约十万二千字。卷首有其友人焦竑、门人汪本钶等三人序。是本当为李贽晚年之作,继续保持其反封建伪道学之锋芒。包括书信、序、论、杂著、史论、诗歌等。 书中抨击孔孟与理学家,讽刺长期以来的尊孔论多出 于盲从,有如“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激烈批评儒家经典及伪道学,认为“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并表示:“我可杀不可去,我头可断而我身不可辱。”初刻于明万历年间,中华书局1961年有点校本,1974年又有与《焚书》合刊本。 |
焚书 | 李贽 | 一称《李氏焚书》。中国明代哲学著作。明李卓吾作。六卷。书约成于明万历四年至三十年(1576—1602)间。由门人汪本钶编印。分书答、杂述、读史及诗四个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儒家的经典及道学的假面目进行批判。提出童心说,认为童心即是真心。指出道学家的一言一行以及作文均属虚假。贽为明代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文学家,自云“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乃名《焚书》。初刊于1588年。作者后又作《续焚书》(也称《李氏续焚书》),初刊于1618年。中华书局于1960、1961年分别重新校点出版,1975年又据明顾大韶编《李温陵集》本作了校改、增补,合为一册出版。 |
孟子解 | 苏辙 | 注释书。宋苏辙撰。成书年代不详,旧本首题颖滨遗老字,为其晚年退居之号。陈振孙《书录解题》考证此书实为少年时所作。全书1卷。以《孟子》原文文句为条目,阐发其义,名物训诂较少而文意阐释为多,释义与章指相关联,立义醇正不支,自有所见,但部分篇章未免驳杂,是瑕瑜互见之作。收入《指海》,有道光本、影道光本。辙少年时作《论语略解》、《孟子解》,前者今已不存,后者史志中有著录。该书共二十四章,对《孟子》多有发挥,同时也有辨难,如第二十章以《周官》驳《桃应篇》窃负而逃;以孔子之论性驳孟子之论性等。辙受释、道、墨诸家影响,援以入儒,难免被后人讥为驳杂不纯。该书不囿于一家之言,大胆设论,自有所见。 |
正蒙 | 张载 | 北宋张载著,苏昞篇次,凡17篇。主要篇目有《太和》、《参两》、《天道》、《神化》、《诚明》、《大心》、《乾称》。作于1070至1076年间,1077年始出示弟子,随后传播开来。张载以批判佛教、道教,宏扬儒学为己任,书名即取纠正蒙昧之意(一说取从童蒙立志做圣人之意)。提出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对佛教“一切唯心”和道家“有生于无”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对宋以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张载死后,本书由其门人苏炳效法《论语》、《孟子》篇次章句,分《太和》、《参两》、《天道》等篇刻印流传。现存最早版本为宋《诸儒鸣道集》本。明、清时代注本较多,较重要的有刘玑《正蒙会稿》本、高攀龙、徐必达的《正蒙释》本、王夫之《船山遗书》本、1978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张载集》本。 |
岩下放言 | 叶梦得 | 三卷。北宋末南宋初叶梦得撰。叶梦得自崇庆节度使致仕,退居乌程弁山,每日读书著述,潜心钻研儒家经典以外,亦究心佛老等诸家之言,每有心得,记录成篇,因成此书。陈振孙《书录解题》谓此书一卷,清修《四库全书》时,采进本为三卷。后传本卷次不一。明商维浚《稗海》丛书收有《蒙斋笔谈》二卷,题曰湘山郑景望撰,其文全与《岩下放言》相同,只是删去数十条。清人厉鹗作《宋诗纪事》,称郑景望为北宋元本、元祐间人,比叶梦得生平为早。所录郑景望颍川一诗,亦取自 《蒙斋笔谈》一书。又《岩下放言》旧无刻本,因之有人怀疑叶梦得剽取郑景望之书而作。然考书中称先祖魏公;又称余绍圣间春试不第;又称大观初,余适在翰林;又称在颍州时,初自翰林免官;又称余守许昌时,洛中方营西内;又称遭钱塘兵乱;又称余镇福唐;又称出入兵间十余年,所将数十万;又称余顷罢镇建康等。所述仕履皆与叶梦得本传相合。书中又称曾撰《老子解》、《论语释言》二书。今考陈振孙《书录解题》论语类,确有叶梦得《论语释言》十卷,道家类中有叶梦得《老子解》二卷,并所载《老子解》中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本韩非子之说,以为四支九窍云云。亦与《岩下放言》所述相符。据此可知,是书非为剽窃 《蒙斋笔谈》而作,当为后人剽剽窃此书伪作《蒙斋笔谈》。商维浚误信伪书,未加详考即收入 《稗海》,给后人带来了混乱。书中记述经史百家之说,遗文掌故,风俗文化等,颇为繁杂。书中多提倡佛道之说,沈作喆、王宗傅、杨简等人以佛理说《易》,实萌芽于此,体现三教合流之趋势。梦得学问博洽,多知故事,其所记录,颇有可采,足资治史者参证。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石林遗书》、《观古堂所刊书》、《郋园先生全书》作三卷,宛委山堂《说郛》、《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等丛书作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 |
延平答问 | 朱熹 | 南宋朱熹编。一卷,附录一卷。为朱熹与其师李侗的书信问答集。包括朱熹对李侗的评价及所作祭文、行状,反映了李侗的哲学思想及朱熹思想转变和形成的过程。朱熹为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阐发儒家思想中的“仁”和 《大学》、《中庸》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二程 (程颢、程颐)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后世并称程朱。自元以来,历代王朝科举,均采用朱熹《四书集注》。熹整理文献,注释古籍,疑古文《尚书》之伪,不信 《诗序》,多有新意。内容讨论理学中的心气相合,理心为一、理一分殊等问题,提倡“主静”说,认为静坐默识是“养心之要”和“存养之功”。有许多文字是以讨论《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行事的方式来阐述理学思想。 |
尚书集传或问[四库本] | 陈大猷 | 经学著作。南宋陈大猷撰。2卷。此书继《尚书集传》之后而作,仿朱熹《四书或问》之例,辨疑问难,阐明《尚书集传》取舍诸说的缘故。大旨主陆九渊、杨简心学,所引朱熹、蔡沈之说,往往持有异论。嘉熙二年(1238)与《尚书集传》同表进于朝。有宋、元刊本。《四库全书》著录。 |
儒言 | 晁说之 | 亦名《晁氏儒言》,宋晁说之著。徽宗政和二年(1112)为攻王安石新学而作,内容多涉及《三经新义》与《字说》。非但是学术上的论争,且兼斥安石居心行事。排《周礼》,抑《孟子》,尊《春秋》,务与相反,负气求胜,言辞激烈。 |
伯牙琴 | 邓牧 | 宋末元初邓牧著。一卷。以“伯牙鼓琴”故事作为书名,是因作者认为知音难遇,故以俞伯牙自命,希望世人能像钟子期那样“被琴绝弦”,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原有诗文六十余篇,现仅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自序中称知音难觅,故托“伯牙鼓琴”故事以为书名。书中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初步的民主思想。《君道》、《吏道》诸篇对封建帝王和贪官酷吏进行了大胆的抨击,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深表同情,说:“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二戒》篇影射元统治者为“狗”,指出人不能对“狗”妥协。《见尧赋》等篇幻想恢复尧舜时代“君民间相安无事”的长治久安社会,提出“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社会理想。有《知不足斋丛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岂之、刘厚祜标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