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双节堂庸训 | 汪辉祖 | 清朝名幕汪辉祖为教育其子第而撰写的家训名篇,总结人世沧桑,糅合圣贤之道,以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去训导子孙如何适应社会,经受种种风浪、立身作人的。其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囊括了修身律己、读书治学、 处事之道、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至今也很有现实意义 |
明道编 | 黄绾 | 明学者黄绾撰。黄绾(1480~1554),字宗贤,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早年宗程朱理学,后转向王阳明心学,晚年又批评王学。其子黄承德将其所撰《久庵日录》八卷与学生听讲所记《习业录》四卷合并为十二卷,总名《明道编》。今存《明道编》系他晚年所写的《久庵日录》中之六卷,其余大多散佚。黄绾认为,人的私情乃“天性人情之真”,喜怒哀乐之情出于人性之自然,“盖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人情之所有”(同上书,卷一)。书中叙述了他由相信宋儒到信仰王守仁,晚年又 背叛王学,对致良知说展开批判的过程。书中论治学、论修养、论时弊,亲切平实,语多剀切。有清刻本,中华书局标点本。 |
太极通书 | 周敦颐 | 北宋周敦颐著。原名《易通》,共40章。许多地方直接引用《易大传》并加以发挥。其中心观念是“诚”。诚包括天道和人性两重意义。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诚是人真实无妄的本性,它源于宇宙本原即万物资始的乾元。书中又说:“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 |
太极图说 | 周敦颐 | 古代哲学著作。北宋周敦颐著。用图式表达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生长的理解和认识,即:无形无象的“无极”为原始、绝对的实体“太极”,由太极而化生出有象有形的二气五行和天地万物。南宋朱熹曾对该书进行注解和整理。明代编入《周濂溪集》,清代编入《周子全书》。亦称《太极图·易说》。全文250余字,有图有说。现流传下来的太极图式有三种,一是朱熹的《太极图说章句》本,一是《宋元学案》本,一是朱震所见太极图原图。太极图是根据宋初道士陈抟的《无极图》(一说《先天图》)改造而成的。陈抟的原图讲道教的修炼方法,周敦颐把它改变成论述宇宙本体化生万物过程的图式。通行本《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在宋代史馆所保存的《国史·周敦颐传》中原作“自无极而为太极” |
春秋胡氏传辨疑 | 陆粲 | 《春秋》学著作。明陆粲撰。二卷。陆粲,字子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丙戌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陆粲除此书外,另有《左传附注》十卷,《春秋左传镌》二卷。此书旨在驳正胡安国《春秋传》之失。其自序谓胡氏说经或失于过,辞不厌繁,而《春秋》之意愈晦,故著此书以论辨之。书前自序:“胡氏说经,或失于过求,词不厌烦而圣人之意愈晦。故此以辨论之。”大旨主信经而不信所谓例,体例先列胡安国《春秋传》于前,后用己说纠驳。 |
春秋辨疑 | 萧楚 | 《春秋》学著作。宋萧楚撰。四卷。萧楚,字子荆,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因愤于权奸蔡京当道,遂退隐研习《春秋》而著此书。书之大旨,主于以大权归于王朝,深戒权柄下移诸侯大夫。虽多为权奸持国而发,但持论正大,实有合于孔子笔削之义。书中主张以统制归天王,深戒威福之权下移,以论《春秋》针砭时病,实有感于权奸柄国而发。原书10卷,凡49篇,每篇各有注文,《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今佚。惟《永乐大典》存有44篇,清四库馆臣辑录成今本。 |
春秋集传辨疑 | 陆淳 | 《春秋》学著作。唐陆淳撰。十卷。此书与其《春秋集传纂例》可视为“姊妹篇”。《纂例》一书,纂集啖助、赵匡批评三传之言,总举大意而已。此书乃缕列三传之文,于每句之后,系以啖、赵之言,逐句驳诘之。所述赵说为多,啖说次之,间亦有淳之按断。柳宗元作其《墓志铭》、《唐书·艺文志》、吴莱所作的序,都称此书七卷、或七篇。今本十卷,不知何人所分。书中述啖助、赵匡攻驳三传之言,举其传文之失,一句一字诘辨,故曰《辨疑》。前有《凡例》一篇,十七条,论删节经文、传文的准则。 |
春秋三传辨疑 | 程端学 | 《春秋》学著作。元程端学撰。二十卷。程端学,字时叔,至治进士,官至太常博士。通《春秋》。此书外,另有《春秋本义》、《春秋或问》。是书以攻驳“三传”为主。凡端学以为可疑者,皆摘录经文传文而疏辨于下。大抵先存一必欲废传之心,而百计以求其瑕颣。求之不得,则以“不可信”一语否定。盖不信“三传”之说,创始于啖助、赵匡。其后析为三派:孙复《尊王发微》以下,弃传而不驳传者;刘敞《春秋权衡》以下,驳三传之义例者;叶梦得《春秋谳》以下,驳三传之典故者。至于端学,乃兼三派而用之,并以《左传》为伪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斥其为“妄构虚辟,深诬先哲”。然此书于研求书法,纠正是非,亦千虑不无一得,固不可概屏其说。有《四库全书》本。 |
春秋经传辨疑 | 童品 | 一卷,明童品著。前有成化戊戌年(1478年)的自序,后有弘治壬戌年(1502年)自作的跋。其书论《左传》所载事迹九十三条,凡遇三传异同,多主《左传》,而驳《公羊》、《谷梁》。但于宋师围曹一条,则疑《左传》所载不甚明了;于华元出奔于晋一条,亦疑《左传》之说。 |
政论 | 崔寔 | 文集。东汉崔寔撰。一卷。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桓帝时拜为议郎,著作于东观。后任五原太守、辽东太守,官至尚书。因世乱,托病不理事,数目免归,建宁中(168—172)病卒。原有集二卷,已佚。严可均辑凡七篇,其畸零短段不成章者载于卷末。《后汉书· 崔寔列传》说此书作于桓帝初崔寔为郎之时,但后代学 者考证此说有误。据内容推测可能成书于寔为辽东太 守时。书中指出当时社会政治腐败淫靡,“躬耕者少,未作者多”;“高坟大寝”、“轜梓黄肠,多藏宝货” |
管子补注 | 刘绩 | 注释书。明刘绩撰。全书24卷。今传世。此书主要是对《管子》旧注(房玄龄注或称尹知章注)本的校补。刘氏的补注既有解词、解句,也有以反切方式注音,对旧注补充刊谬,以“绩按”附于旧注之后与之区别。其“补注”推求意义力求明惬,对于旧注颇有匡正。 |
淮南鸿烈解 | 高诱 | 注释书。亦作《淮南子注》。后汉高诱撰。也有题作汉许慎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宋书·艺文志》都是二注并列);原有二注,后许慎注散佚,传刻者误以高诱注题许慎名,故致歧误。全书21卷,今传世。此书注释简要,以解词义为主,间或串解句义,其中参之以经传道家之言。今有《四库全书》、《百子全书》、《诸子集成》、《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撰于汉献帝建安十年(205),成于十七年。 |
傅子[四库本] | 傅玄 | 政论著作。晋傅玄撰。1卷。《晋书》记载,《傅子》有内外中篇、四部六录140篇,数十万言。至宋已亡佚117篇,仅有23篇。清人严可均从有关典籍中辑录部分傅玄文, 并将 《傅子》扩为2卷; 后严民又从诸典籍中辑录傅文数百条, 编成 《傅子补遗》2卷, 与前2卷并行於世。《傅子》历来受到学者和政界的重视。内容可见富经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之梗概。提倡正心、去私,以息欲、明制为经国立功之道,以赏罚为治国二柄,宣扬无欲与知足。阐述以异正同,因物制宜,相害而能尽用。严可均有辑本4卷,刻《全晋文》内。 |
浮邱子 | 汤鹏 | 哲学、政治著作。清汤鹏撰,12卷91篇。约作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树文》篇作者自述撰写宗旨: “其旨务在剖析天人王霸,发抒体用本末,原于经训,证于史策,切于家国、天下,施于无穷。其心务在琢磨主术臣道,护持国势民风。” 主张以义理之学为“体”,以理政为“用”。他说: “君子纳之于轨物,然后能裁之于义理; 裁之于义理,然后能详之于体段; 详之于体段,然后能鸿之于作用。” (《则古上》) “理政必考其学”(《则古中》)。 |
周生烈子 | 周生烈 | 汉末魏初之际敦煌人周生烈著, 共13卷。此书虽已亡佚,但因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被后世学者和官府要员多有转引而留下不少有价值的章句。其学派归属,从历代辑本条目看当属儒家。儒家以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正统思想,以及宗奉孔子,以六经为学术渊源的思想特点等,在《周生烈子》 中体现十分明显。《周生烈子》一书序中亦言:“以尧舜作干植,以仲尼作师诫”。该书的哲学思想,后代学者认识不尽一致, 有的认为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张氏据《太平御览》、《困学纪闻》中所载资料,辑为是书。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资料。收入《二酉堂丛书》。 |
止学 | 王通 | 《止学》是隋朝大儒王通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祥;能够思虑周祥,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这也是中庸的道理。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谦受益,满招损”,《止学》更多的是告诫做人的哲理。 |
鬻子注 | 逄行珪 | 《汉书·艺文志》著录《鬻子》二十二篇,而南朝梁庾仲容《子钞》、唐马总《意林》所录仅六篇,隋唐宋三《志》则均作一卷。今传本为一卷十四篇,有唐逄行珪注;行珪曾官华州郑县尉,唐高宗时人。 |
鬻子 | 鬻熊 | 后人所辑楚开国人物鬻熊与周王对答的言谈记录。《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原注云:“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今本《鬻子》为唐逄行珪所献,内附《补鬻子》7则,出自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下》,记载了鬻熊与周统治者“坐策国事”时的一些政治、哲学观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鬻子》有二十二篇,到南朝庾仲容和唐朝马总《意林》所著录的仅存六篇。现存今本《鬻子》为十四篇,是唐代逢行珪所注,内容“篇或错乱,文多遗阙”。每篇只有短短一章,寥寥数语,缺漏不全。每篇所标篇名,多生涩费解,所标篇次,也大都前后紊乱,因此引起了后世学者的怀疑。明朝学者宋濂在《四部正讹》一书中指出:“今本《鬻子》,其文质,其义宏,实为古书无疑,” |
一贯问答 | 方以智 |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哲学著作。不分卷, 约一万二千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宋儒遂有“一 贯”之争。本书亦专为阐述“一贯”问题而作,大旨在於 主张“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并据以评论儒佛 道诸家言。大体是方氏出家后所作。不曾刊印,手抄本 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
杨子折衷 | 湛若水 | 六卷。明湛若水撰。此书是为剖析杨简的心学而作。宋代的儒学至陆九渊始以超悟为宗,诸弟子中以杨简最得其真传。杨简推行陆九渊之说变本加厉,逐至全入于禅。他在所著《慈湖遗书》中认为,心是万物万事之源的精神性实体,心皆虚明无体,广大无际,天地范围于其中,四时运行于其中,万物发育于其中,辞生于其中,事生于其中。人心本为善,有恶是受“意”的干扰。所以修养方法只能是“毋意”,即使心保持寂然不动的 “明镜”状态,不思、不虑、不接触外物,顺应心的本然状态。实际上是把佛家的 “无念”引入儒学。他甚至斥责《大学》非圣人之言。恍惚以为得其真传。为此,湛若水仍集其所言,逐条进行析辨。凡书中低一格者为杨简之说,平格者为湛若水之论。他尖锐地批评杨简是以圣贤的格言,文饰自己的邪说,其言论 “乃异教宗旨也。”各种版本的 《甘泉先生文集》 皆收录此书。 |
物理论 | 杨泉 | 魏晋之际杨泉著。自然哲学著作。《隋书·经籍志》:“梁有《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辑有《物理论》一卷,并保留了原书思想梗概,但其所据武英殿本《意林》误把《傅子》杂入《物理论》。严可均《铁桥漫稿》讲到此点。钱保塘作了重校。叶德辉辑《傅子》,根据宋本《意林》区分了二者。另有黄奭辑《汉学堂丛书》本等。书中提出了气一元论的自然观,认为“夫天,元气 也”。“元气皓大,则称皓天。皓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 他物焉”。从这种元气论出发解释了各种自然现象,指 出:“风者,阴阳乱气激发而起者也。……方土异气,疾 徐不同,和平则顺,违逆则凶,非有使之者也”;“激气成 风,涌气成雨”;“积风成雷,热气散而为电”;“游浊为 土”,“土精为石” |
天方性理 | 刘智 | 回族伊斯兰教哲学著作,刘智撰。全书分“本经”、“图传”两部分;书前附自序、序文及“采辑经书目”。成书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前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行。主要内容以伊斯兰教一神论观点结合中国宋明理学,论述宇宙起源,包括大世界(即天地)与小世界(即人)、性与理之关系。本经为四言体八字一句,附总图10幅,为全书的主要组成部分;图传有图60幅,传文60篇,为本经内容的阐述。两者构成了回族伊斯兰教哲学体系。 |
潜书 | 唐甄 | 清初唐甄著。为议论时势,褒贬世事,究理明性的论文集。分上下2篇,凡97目。初名《衡书》:“志在权衡天下”(王闻远:《西蜀唐亭先生行略》)。后困蹇不遇,政治抱负无法伸展,遂更名《潜书》。康熙18年,唐甄怀《衡书》拜见宁都魏禧,受魏氏赏识并于刊刻,始行于世。初刻时仅13篇,署名唐大陶。后逐渐增至97篇,更名《潜书》,改署唐甄。康熙44年,唐甄卒后,由其婿王闻远聚集付印。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50,论学术,下篇47,论政治。其道德观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紧密相联。有1703年王闻远刻本、1883年李氏刻本、1905年邓氏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出版标点排印本。 |
乐庵语录 | 龚昱 | 先生曰宣和庚子嵗某以舎选贡京师入辟雝肄业率性斋同舎生赵孝孙仲修者洛人伊川先生髙弟赵顔子之子也于某有十年之长辛丑春同试南宫仲修中优选而某被黜落仲修勉之曰公盛年一跌庸何伤姑归读书可也且曰公曽读论语否某意颇不怿即应之曰三尺之童皆读此何必某仲修笑曰公既知读此果曽从头理防否且道学而时习之一句以何者为学某未知所对仲修徐曰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説之谓非絺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既欲学圣人不可有作辍之伪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观之时学也疾病死生之时亦学也人须是识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方可以学圣人某闻其言顿若有悟请益曰为学之道敬闻命矣敢问事业何如仲修曰事业正自为学中来今且未要论大事只如作一郡若行得论语中三句便做个好知州先生曰愿闻之仲修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也千乘之国若今之一州果能行此如何做得不好先生佩服其言每曰吾平生操心行已立朝事君皆赵公之言有以发之 |
胡子衡齐 | 胡直 | 明胡直撰。门人郭子章、邹元标校,曾 凤仪、王继明于万历十一年初刻。凡八卷。卷一为《言 末》、《理问》,卷二为《六锢》,卷三为《博辨》、《明中》,卷 四为《徵孔》,卷五、六为《谈言》,卷七为《续问》,卷八为 《申言》。共九篇,篇有上下。此书为其与门人讲学之语汇编。其旨在疏通王守仁之学,但与王守仁亦有差别,特别是对王学泰州学派有所批评。书名衡齐,意谓凡谈理者,当皆以此书为准。《胡子衡齐》表明胡直的思想有家学渊源。其父受王守仁的影响,而驳斥程颐的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