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尊孟辨 | 余允文 | 三卷。续辨二卷。别录一卷。宋余允文撰。允文字隐文,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生卒年不详。《尊孟辨》对宋代司马光、李觏、郑厚(字叔友)三家有关驳诘孟子的言论一一进行辨说,旨在推倒群疑,定孟子于一尊,故书名曰《尊孟辨》。另有《续辨》二卷,就王充《论衡·刺孟》及苏轼《论语说》(已佚)中与《孟子》异者辨之。原本残缺不全,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并补成完佚,正、续辨及《别录》俱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尊孟辨》七卷,前五卷即《提要》所言《尊孟辨》三卷者,后两卷即《续辨》。世本有北京大学藏清翰林抄本(正续辨、别录),上海馆藏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金山钱熙祚《守山丛书》本,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鸿文书局钱氏影印本,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博古斋钱氏影印本等。 |
朱子礼纂 | 李光地 | 清李光地研究朱子理学思想的一部重要参考书。五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李光地字晋卿、原庵、号榕村,福建安溪人。康熙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文渊阁大学士。在官以清勤自律,任内曾举荐施琅平定台湾,为陈鹏年辨诬,赞成恢复张伯行官职,救方苞,且治河有功。晚年任文渊阁大学士时奉敕校理编辑的有《朱子大全》、《性理精义》、《周易折中》等,是康熙间颇有成就的儒学家。收集了散见于朱熹《文集》、《语类》、书信中关于“礼”的论述,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编纂,共五类,即《总论》、《冠昏》、《丧》、《祭》、《杂仪》。此书收录虽然不无遗漏,有失朱子之意,但以一人之力集成此书,已事属不易。 |
朱子抄释 | 吕柟 | 明吕柟编。该书是一部朱熹《语录》的选编。成书于吕柟出任国子监祭酒时。自称当时各版本的朱熹《语录》内容庞杂,而且选录者人数众多,学术界形成了门户争论的风气,大都借朱熹之名抬高自家,为此选编该书,力求将朱熹学术本旨发扬光大。该书仅从《朱子语类》中选取部分内容编成二卷,并对其加以发挥。卷一主要记录了朱熹为学之道、涵养功夫、格物穷理说、知行关系论以及对各家《易》说的评论等;卷二收录了朱熹对各家之道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了编者的见解,对一些命题做了深入探讨,比如天地、阴阳、太极、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等。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
周子抄释 | 吕柟 | 二卷,附录一卷,明吕柟(1479—1542)辑。北宋五子(二程、邵雍、张载、周敦颐)惟周敦颐著书最少,而宋明两代诸儒研究周氏学术思想的著述反倒最多,辨论也最为激烈。对“无极大极之说”、“太极图说”、“通书表里之说”、“主静之说”等争论数百年,至明代诟争尤甚。吕□此书,以《周子全书》为底本,撮其精要,辑《太极图说》、《通书》一卷、遗文遗诗一卷,共二卷。附录辑《宋史道学本传》、周氏《墓碣铭》、《墓室记》、《事状》、《行录》等周氏传记资料。前二卷每条之末皆附以简短释语,标其大旨,或推求所未言之意,较诸家连篇累牍文辨论为淳实,有便于初学者领会。此书所选,多为周敦颐学术思想之精华,体例与《朱子抄释》、《二程子抄释》、《张子抄释》大略相同。或以为包括《太极图说》一卷、《通书》二卷,实则摘取《太极图说》、《通书》精华为一卷,而抄其赋、说、记、序、书、诗、杂记等为一卷,共合二卷之数,非依周氏原书分卷。有《四库全书》本、《惜阴轩丛书》本。 |
张子抄释 | 吕柟 | 六卷,明吕柟(1479—1542)辑。张载为北宋五子之一,著述很多,流传很少。此书摘录张载《正蒙》、《经学理窟》及语录、文集等,各附以释文,体例与《朱子抄释》、《二程子抄释》、《《周子抄释》略同。凡卷一至二《西铭》第一、《东铭》第二、《正蒙》各篇第三至十九,卷三至卷四《经学理窟》第一至十一,卷五为语录七十余条,卷六为书、记、戒、贺书、策问、边议、论边事状、经略司画一等若干条,最后为张载《行状》。此书所录,皆张载著述之精华,较《张子全书》为精要,发其大旨,颇便初学。故《四库全书》收入子部·儒家类,又有《惜阴轩丛书》本。 |
张子语录 | 张载 | 宋张载(1020—1077)讲学记录。张载一生治学、讲学,在关中影响很大,与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齐名,为宋理学四大派之一。书中涉及哲学、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对闻见之知,穷理尽性有重要论述。认为“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而“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穷理即是学也,所观所求皆学也”。对教学方法,修养方法也多有论述。单行本有《横渠语录》,收入《四部丛刊续编》。与张载其他著作并编于《张子丛书》,有《国学基本丛书》本。1978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张载集》收录较完整。 |
二程子抄释 | 吕柟 | 明学者吕柟撰。北宋程颢、程颐著述的选编与疏释。凡十卷。考二程解说“六经”、“四书”之语,及其与门人问答行事之言,统编爲一书,收入《二程全书》,卷帙繁多,内容富博,初学者难于观览。故吕柟从中抄出心所好者,编爲此书。书前有柟《自序》称:集爲八卷,凡二十九篇。今所传本实爲十卷,係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吕柟门人邓诰所刊,后有嘉靖十年辛卯(1531)吕柟门人程爵跋语,亦称《抄释》凡十卷。其卷数不同,或原书止八卷,后有所增益之故。该书不分门类,亦不叙先后,依《二程遗书》原载门人某某所记分编。每条之下,各释以一、二语,以标明其大旨。二程原书,本来杂驳,昔朱熹编辑,亦谓真僞相间。柟作此书,削驳留醇,颇爲不苟,其去取堪称精当。吕柟之学,源出于伊洛,故其疏说,亦颇切中二程旨要。惟此书释文,率皆诘屈,其所述词旨,亦往往晦滞,非初学者所能洞晓。是研究二程理学思想的简要读本,亦可作爲研究吕柟思想的参考资料。《四库全书》 收录。 |
船山思问录 | 王夫之 | 船山之学博涉多方,若要对其思想有一个鸟瞰式的把握,《思问录》可作首选。此书分为内外二篇,内篇是对自家基本哲学观点的陈述,外篇则是申说对具体问题的看法。《思问录》是船山学说主要观点的浓缩,可与《张子正蒙注》互相发明。 |
象山语要 | 陆九渊 | 南宋陆九渊(1139—1193)讲学言论汇编。由门人傅子云等编录。陆九渊在讲学中提出了与朱熹格物穷理相对立的主张,他认为心即理,万物由心生,理在心中,应以“立心”求理。在治学方法上提出“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等。 |
朱子学的 | 邱濬 | 明邱濬编。其体例仿照《论语》, 多用“朱子曰”引出朱熹语录。书分上 下二卷,上卷又分下学、持敬、穷理、精 蕴、须看、鞭策、进德、道在、天德、韦斋 等十篇,下卷分上达、古者、此学、仁 礼、为治、纪纲、圣人、前辈、斯文、道统 等十篇。上卷十个篇章侧重于由事以 达理,首篇总论为学之道;第二篇、第 三篇论述用功之要;第四篇至第九篇 在于阐述学者由下学人事而上达天理 的不同方法与阶段;第十篇仿效《论 语》的《乡党》篇,列举朱熹的生平行 状。下卷十个篇章侧重于由理而事。 全书归根于道统,道统篇记录了濂、 洛、关、闽之学的来龙去脉,如同《论 语》的《尧曰》篇。《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曾对该书“摹拟《论语》,使之貌似 圣人”仿照《论语》体例的作法有所讥 刺。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 书社1995年版)。 |
答王龙溪 | 聂豹 | 来书云:颜子不远复,正是德性之知,孔门致知之学,所谓复以自知不学不虑之良知也。子贡务于多学,以亿而中,与颜子正相反,颜子没而圣学亡。子贡学术易于凑泊,积习渐染,至千百年而未已也。先师忧悯后人,将此两字信手拈出以承千圣绝学,诚不得已之苦心。世之儒者,反哄然指以为异而非之,夜光之珠,视者××,亦无怪其然也。 |
耻言 | 徐祯稷 | 二卷,清徐祯稷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南扶山房重刻本一册山大。本书是《儒林宝训丛书》之一,收录了前人撰写的山居琐记。以帮助读者了解儒家先哲箴言语录的概貌,领略历代儒生学士奇言妙语的风采,汲取中华仁人志士劝世化俗言论的思想精华。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此书,能够与千古圣贤共赴心灵之约,找到自己终身奉行的人生格言。 |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 | 德清 | 明建邺憨山道者德清注解老子道德经 |
竹窗随笔 | 祩宏 | 三卷。明·云栖祩宏撰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一说十年)刊行。《大藏经补编》则收有金陵刻经处之刊本,内分《随笔》(即《初笔》)、《二笔》、《三笔》三部。本书系云栖祩宏晚年的随笔文集。其中,《初笔》一六一条、《二笔》一四一条、《三笔》一二五条。三笔合计,共有四二七条。内容所述为作者个人的见闻、求道过程、对宗教界的批判,以及论教义、禅净优劣、儒佛融合等方面。不仅将本身的圆熟思想表露无遗,同时也彰显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的思想动向。此外,书中并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自序,及钱养庶撰于崇祯十一年(1638)的后跋。在日本则有承应二年(1653)的刊本。 |
荆园小语 | 申涵光 | 《荆园小语》一书充满了智者对人生的细心体会,所点拨之处都是容易被人忽略却又不可忽视的细节,文辞细腻,发人深思,是人生处世的哲学与方法的经典汇集。 |
王学质疑 | 张烈 | 清代批评王阳明学说的著作。一卷,附录一卷。清初张烈著。张烈(1622—1685),字武承,号孜堂。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康熙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赞善。参与修《明史》,分纂明孝宗、明武宗两朝。全书分《心即理也》、《致知格物》、《知行合一》、《杂论》、《总论》等五篇。据作者自序称:早年笃信修习王守仁心学,“沈浸于宗门者十五、六年”,后渐觉其非,遂以程朱之学为宗。此书主要以程朱理学观点对王守仁的《传习录》 |
四书近指 | 孙奇逢 | 明清之际孙奇逢著。二十卷。其中《大学》一卷、《中庸》二卷、《论语》十二卷、《孟子》五卷。《自序》言尊刘因《四书精要》和鹿善继《四书说约》。“吾四十年领其教旨,亦尝窃以教我子弟”。后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十六岁时将讲稿编成此书。“圣贤立训无非修己治人亲师取友理财折狱用贤远奸郊天事神明理适用,总之皆学也,故两论遂章皆点学字,学庸两孟以学字统括之,此近指一编之义”(《凡例》)。《四库全书总目》说:“是编于四子之书,挈其要领,统论大指,间以先儒之说以证异同。”“奇逢之学,兼采朱陆”。以心学观点解释《论语》,说“仲尼之道”,虽犹天而“可阶而升”,“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心、理自同,亦吾之心而已。心以天地万物为体,操功却在日用饮食之间”(《自序》)。强调圣贤“生知之人,亦不废学”。其解“仁”为“人心,心不违仁,心才得正”。又说:“仁者原与天地万物相流通,而礼则灿然秩叙流动充满于天高地下之间,盖仁不可见,而可见者礼也。”“礼与仁非二物也,克与复非两功也,欲尽礼还而仁即在,故一日克复而天下归仁。”《四库全书》有辑录。 |
平书订 | 李塨 | 介绍清王源经济思想的著作。十四卷。清李塨撰。成书约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撰者事迹参见“《颜李丛书》”条)《平书订》是李塨对王源的《平书》的订正。《平书》意为“平天下之书”。原稿分三卷,列为分民、分土、建官、取士、制田、武备、财用、河淮、刑罚、礼乐十目,共十五篇。《平书》未单独刊行,其作者王源将其稿交李塨订正。李塨订《平书》,删去一篇,改篇为卷,共十四卷。每卷先列出《平书》的内容,然后依附李塨的意见,即今传之李塨的《平书订》。现存版本有1879年《畿辅丛书》的《颜李遗书》本, 1923年曰存学会《颜李丛书》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 《丛书集成初编》本。 |
礼书 | 陈祥道 | 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1053—1093)撰。祥道字用之,福建福州人。治平进士,除馆阁校勘,后官太常博士,赐绯衣,止于宣义郎。著有《论语全解》等。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此书成于元祐年间,并表上于朝。又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祥道为王安石弟子,其思想继承了王安石说经必造新义,务异先儒,力排旧说的方法,其书内容即依据王氏新经义,对郑学多有抨击。如论庙制,祥道引录《周礼》、《孔子家语》、《荀子》、《春秋穀粱传》诸书,以为古时天子均为七庙,与郑玄五庙之说相异。论禘袷,则认为圆丘自为圆丘,禘自为禘,与郑立所谓禘即圆丘之说大相径庭。如此等等,皆力创新义,发前人所未发,堪为一家之言。综观其书,贯通经传,缕析条分,前说后图,考订详悉。陈振林称其论辨精博、间以绘画,唐代诸儒之论、近世聂崇义之图,或正其失,或补其缺。可见其多有可取,为时人所重。有宋刊本、《通志堂解经》本、明张溥盛顺本、振绮堂有《礼书》、《乐书》元刊本,嘉庆郭龙光刻本、陆有元刊本、福建刊本、光绪广东刊本。 |
春秋左传注疏 | 杜预 | 《春秋》学著作。又名《春秋左传正义》、《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六十卷。杜预注本名《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以往经、传各自单行,至杜预始将二者合并,兼为之注,故名“集解”。杜预能综观全书,以《左传》中“凡例”为据,故其注颇有条贯;又注重史事与典制,能以经传相互发明,所注大多剀切;注文也极简要明通。故此书行世后,汉魏诸旧注渐以淹没。但也有望文生义、疏于地理等弊。孔颖达疏本名《春秋左传正义》。 |
传家宝 | 石成金 | 《传家宝》乃清代文人石成金编著。石成金字天基,号惺斋,扬州人,生于清代顺治十六年,卒于乾隆初年。《传家宝》分为四集,每集八卷,共计三十二卷。此书虽非儒、释、道大乘之作,亦非《菜根谈》之类的禅机妙语,但却有以事论理之功。本书着重于世事人伦之道,诸等根智,皆可阅读受益。对于修道者,有助于修身养性;对普通人,可利于平泰安康;对愚顽执迷者,可起规劝教诲之用。本书作者,性情慈善,聪颖才智,《传家宝》一书对世俗民风不无教化作用,对人心不无裨益,故应被后人所尊重。最后本人要说的是,本书既然不属于正宗的理学书籍,读者也就大可不必拘其理、论究竟,只要随其心,或消遣、或舒怀、或惕厉而已矣。 |
娑罗馆清言 | 屠隆 | 《娑罗馆清言》二卷,《续娑罗馆清言》一卷,是书录作者心得,记载善言懿行,“以化诱愚俗”,明德喻理。是书有《宝颜堂秘笈》本,今据《丛书集成初编》本标点整理。从序言中我们可以得知《娑罗馆清言》作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1600),时屠隆五十八岁。娑罗一词,为梵语音译,有“坚固”、“高远”之意,是盛产于印度及东南亚的一种常绿乔木,树形高大美观,质地优良。相传释迦牟尼的寂灭之所即是在娑罗树间,因此佛教中有不少事物都与娑罗树有关。此树后传入我国,许多寺院中都有栽植。万历十五(1587)年前后,屠隆也从阿育王舍利殿前移植娑罗树一棵,并改其书斋“栖真馆”为“娑罗馆”,本书之名也是从其斋名中得来。 全文共有近二百条短小精炼的清言组成,其中,以佛教的思想观念来阐释人生哲理,有对索居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物的留恋,对世俗名利的摒弃,作者息心凝虑,超然物外,更像是一位摆脱人世苦恼的隐士,颇有点“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味道。 |
小学诗礼 | 陈淳 | 《小学诗礼》是宋代陈淳撰写的蒙学课本,用五言诗体,便于学童记诵。 |
经学启蒙 | 陈淳 | 宋代陈淳所撰。陈淳,字安卿,号北溪,漳州龙溪人。是朱熹晚年得意门生,性至孝,于书无所不读。陈淳较关心儿童教育,除此书外,还撰有《小学诗礼》。他从儒家经典中,辑出关于人伦、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用三字韵语的形式,编成此书,让儿童习诵。虽说此书不是具体的介绍儒家经典,但儿童习诵并按此去做,则达到了用儒家经典教育的目的,对儿童来说,是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故曰《经学启蒙》。 |
韬晦术 | 杨慎 | 讲述的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韬晦书》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就不难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