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礼记集说 | 卫湜 | 一百六十卷。宋卫湜(生卒年不详)撰。湜字正叔、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历官武进令、朝散大夫、知袁州等。精于礼学,学者称为栎斋先生。是书始作于南宋开禧嘉定年间,宝庆二年(1226)成书并上表朝廷,九年后,即嘉熙末年复加修订,定为此本。自作《前序》、《后序》、《跋尾》,述其撰写始末颇为详细:盖首尾阅三十余载,故采摭群言,最为赅博,支取亦最为精审。卫湜广采自郑注以下凡说解《礼记》者共一百四十四家,其他书涉及《礼记》而被采录者尚不在此数。朱彝尊《经义考》考录经着最为繁复,而不知其书与不知其人者,尚有四十九家,可见卫氏之《集说》所采之宏富。明初修定《礼记大全》,乃以陈澔注立于学官,而湜注一直处在若隐若显之间。而所贵者,此书于所录诸书中,除郑注、孔疏外,原书无一幸存者,全赖此书得传,堪称《礼家》研究之渊源。而其所存资料亦可谓前无古人,后世亦罕见来者,故卫氏之《集说》为《礼记》乃至经学研究贡献颇丰,且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如黄震《读礼记日抄》、陈栋《礼记集义详解》等均依据此书删节,后附于己意而成。而清代名儒洪亮吉又作《续卫氏礼记集说》,就卫书再加以增益补充。然卫氏《集说》亦有不足之处,如卷帙浩繁,于初学者不利;对经文之说解一如清人杭世骏《读礼记集说自序》所言:“采葺至广,大约章句训诂之学。”传本有《通志堂经解》本。 |
春秋集传释义大成 | 俞皋 | 十二卷。俞皋(生卒不详)撰。俞皋字心远,婺源(今属江西)人,元代经学家。俞皋同乡赵良金为宋宗室,进士及弟后为广德军教授,宋亡不仕,以《春秋》教授乡罢。俞皋即从师于赵氏。此书一守良金之说,于经文之下,备列三传及《胡传》之文。吴澄《序》因而合称为“四传”,此后诸儒因之,“四传”之名抬高了《胡传》之地位。卷首《凡例》称:“遵程子说,以事同义同辞同者定为例十六条。”但“其有义不同而辞同,事同而辞不同者,则见各事之下,非可以例拘也。……乃程子所谓微辞隐义、时措时宜者也,是皆不可以例拘也。学者诚能熟玩《程子传》以求其意,至于沉潜反复,一旦豁然贯通,庶乎可窥圣人用心之万一也。”可见此书是以程颐为宗。《凡例》后有《程子朱子说春秋纲领》,摘录程朱之论《春秋》者若干条,以为本书纲领。再后是《春秋世次图说》,首列齐桓、宋襄、晋文及晋襄、灵、成、景、厉、平、昭、顷、定十三伯,以下为周、鲁、齐、晋、宋、卫、郑、曹、陈、蔡、北燕、秦、楚、吴、杞、滕、许、邾、莒、薛各国世系表,附以鲁公族及三传汉诸儒传授图表。其图说部分则为该国简史。现存元泰定二年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
经问 | 毛奇龄 | 十八卷,清毛奇龄著。为毛奇龄平日说经之语,由门人编辑成书,用一问一答的体例,故名《经问》。此书外附《经问补》三卷,为其子毛远宗所补。书中论褚师声子不解韈;论肃容、肃揖、肃拜三者之分;论妇人不称敛袵;论稽首、顿首之误用;论杜预注丘甲之非;论《仪礼》出二戴,《戴记》不出二戴;论《甘誓》不遯于荒野;论姓分为氏,氏分为族;论以字为氏,不必定用王父;论兄弟不相为后,破汪琬以弟后兄之说;以《史记》的《诸侯年表》正《赵世家》记屠岸贾之误;论卫宣公无丞夷姜事;论《孟子》记齐、楚伐宋时,宋犹未灭滕;论《春秋》记桓公多阙文;论公行子、有子之丧;论微子、微仲;论郑康成(玄)误注勦说为雷同;论孔子非摄相;论孔子适周非昭公二十四年;论畏厌溺;论鲁鼓、薛鼓非无词;论媒氏禁迁葬嫁殇;论子文三仕三已;论束牲载书等说,都佐证分明,可称精核。对先儒与清儒多有排斥,除顾炎武、阎若璩、胡渭三人指名攻驳外,余皆隐其名。大约以为三人博学重望,余者不足齿录。收入《四库全书》。 |
五经说 | 熊朋来 | 七卷。元熊朋来撰。朋来字舆可,学者称天慵先生,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仕元为福清县判官。除此书外,尚有《小学标注》、《天慵文集》等。此书亦称《熊先生经说》,包括 《易说》、《诗书说》、《春秋说》、《三礼说》、《大小戴记说》、《杂说》六部分。朋来之学恪守宋人,完全继承师说,门户所限,丝毫不敢逾越,所以在对五经的训释上,特别是在音义上与古音古义多有出入。但其书发明义理,立论颇为醇正,于礼经尤疏证明白,在宋学中已是非常难得的。今存有通志堂经解本。 |
解厄书 | 晏殊 | 晏殊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与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解厄书》深受其生平经历与思想精髓的影响,是一部指引心灵解脱的智慧之作。晏殊一生仕途坦荡,却始终保持淡泊名利的心。他以超凡的智慧和豁达的心态,将每一次困境视为成长的契机,不断修炼自我,实现了心灵的超脱与自由。《解厄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深入剖析了人生困境的根源与应对之策。 书中有原文和释义,通过生动的案例与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学会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在困境中磨砺意志,实现心灵的解脱与升华。《解厄书》是一部融合了晏殊智慧与人生哲学的佳作,它将为每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心灵提供一盏明灯,指引他们走向心灵的解脱与自由。 |
辜鸿铭讲论语 | 辜鸿铭 | 《辜鸿铭讲论语》作者是辜鸿铭。本书不但语言精练,词意精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 |
孔子的智慧 | 林语堂 | 《孔子的智慧》为林语堂文集之一,共分11章,其中《孔子传》首次把孔子的传记译成英文,这是孔子最早的传记,也是孔子惟一的传记,依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英译;《中庸》给儒学系统一个完整适当的基础;《大学》虽然在伦理与政治之间,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国家世界之间的立论未必允当,文字则是前后一贯的论辩;经过重新排列重新选录的《论语》文本,大体而论,是《孔子的智慧》最为隽永有味的一章。 |
老子的智慧 | 林语堂 | 林语堂著,林语堂先生以其特有的笔调和论述方式谈老子思想的一本书。该书按《老子》原有的顺序对八十一章分别予以语译和解说。每一章的解说均是按该章宗旨进行分节讨论。解说是把老子智慧放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予以思考,尤其注重老子与孔子、庄子的比较。书中把《老子》八十一章按内容概括为七篇,分别为:道之德、道之训、道之体、力量之源、生活的准则、政治论、箴言。书中认为《老子》前四篇(前四十章)形成老子思想的哲学原理,后四十一章(后三篇)是讨论实际生活上的问题。该书另有三篇序文和一篇有趣的附文《想象的孔老会谈》。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认为,道家哲学恰说明中国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满足的一面。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而《老子》一书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籼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老子是以混混噩噩藏拙蹈晦为人生战争利器的唯一学理,而此学理的本身,实为人类最高智慧之珍果。老子的隽语,象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了解老子的最好的方法,便是配合庄子来研读。另外一种研究老子的方法,是从爱默生的短文《循环论》着手,爱默生运用诗歌顿呼“循环哲学家”之中“循环”,导出了与老子同样的思想体系。书中认为,如果要找一种被科学家所接受的宗教,我们会不加思索地说出“道家”二字。道家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给物质世界带来了一统和灵性。关于生命、心灵、意识等数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得留给非科学家去处理。一种类似于“神秘主义”的方法也会帮助我们了解“自然”。 |
静心 | 李叔同 | 生命起始之时,最初的那颗心除了清净透明什么都没有,可是在红尘俗世中混得久了,这颗心好像什么都沾染上了。在不断地求索与挣扎中,有时候心会越锁越紧,越来越浮躁迷乱找不到方向。《静心:弘一法师的人生幸福课》的文字中渗透着弘一法师的风骨和智慧,给浮躁的人们一份安宁,告诉人们一切顺其自然,便能宁静致远。它让人们在风云变幻中宠辱不惊;在岁月流逝中心清如水;让人们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大彻大悟、禅定心安。让我们跟随大师的指引,一路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
淡定的智慧 | 李叔同 | 淡定是心灵的修炼,是人生的境界和智慧。弘一法师修行,修得了一份淡定与超然。我们羡慕这份淡定,我们追求这种超然。淡定的智慧就像佛的修行,这种修行让一切回归内心,让人宠辱不惊。《淡定的智慧:弘一法师的人生幸福课》的文字中渗透着弘一法师的风骨和智慧,让浮躁的人们学会放下,告诉人们一切顺其自然便能宁静致远。它让人们在淡定中滋养心灵,在智慧中升华人生;它让人们的内心清澈如水;让生命重新回归平衡;让人们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大彻大悟、超凡脱俗。 |
中国人的修养 | 蔡元培 |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最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从形式上看,《中国人的修养》原是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乃是通俗的指导实践之书,而非学术理论著作。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修身与现代公民教育的观念,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用浅显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来直接引导读者,是一部值得所有国人阅读体会的道德进修手册。 |
读诗质疑 | 严虞惇 | 三十一卷,清严虞惇著。分《国风》十五卷,《小雅》八卷,《大雅》三卷,《颂》五卷。另篇首附有十五卷;为(1)列国世谱;(2)国风世表;(3)诗指举要;(4)读诗纲领;(5)删次;(6)六义;(7)大小序;(8)诗乐;(9)章句音韵;(10)训诂传授;(11)经传逸诗;(12)三家遗说;(13)经传杂说;(14)诗韵正音;(15)经文考异。书中大旨以《小序》为宗,而参以朱熹《诗集传》,十之七、八从《小序》说,十之二、三依《诗集传》立论。其解于每篇之首皆冠以序文,及诸家论序之说;每章之下,各疏字义;篇末总论大义,辨明去取诸说之故。以推求《诗》意为主,而略于名物训诂。时有失却考证之处,如《申培诗说》本为丰坊伪作,多剽窃朱熹之书,此书反谓《诗集传》引自《申培诗说》。但全书于毛公、朱熹两家说之间,能择长弃短,较诸家言《诗》者所得为多。 |
读诗私记 | 李先芳 | 五卷。明李先芳撰。先芳字伯承,号北山,监利(今属湖北省)人。寄籍濮州(今属山东省)。嘉靖二十八年(1547)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着有《读诗私记》、《江右诗稿》、《李氏山房诗选》等。是书成于隆庆四年(1570),所释大抵多从毛、郑。毛、郑难通之处,则参之吕氏《读诗记》、严氏《诗缉》诸书。其自序曰,“文公谓小序不得《小雅》之说,一举而归之刺。马端临谓文公不得郑卫之风,一举而归之淫。胥有然否,不自揣量,折中其间”云云。所释不专主一家,故其议论平和,无门户之见。如说《郑风·子衿》,仍从学校之义,则不取宋学。谓《国风》《小雅》,初无变正之名,则不从汉说。至《楚茨》、《南山》等四篇,则小序与《集传》之说并存,不置可否。虽援据不广,时有缺略,要其大纲,与穿凿臆撰者不同。朱彝尊《经义考》载先芳有《毛诗考正》,不列总数。 |
经典稽疑 | 陈耀文 | 二卷。明陈耀文撰。耀文字晦伯,确山(今河南确山)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官至按察司副使。除本书外,还着有《正杨》、《学林就正》、《学圃萱苏》、《天中记》、《花草粹编》等。古人专门之学皆有师承,各遵师门成说,从而在对儒家经典的训释上分岐颇多。此书取汉唐以来说经之异于宋儒者,分条辑载,上卷为《四书》,下卷为《易》、《书》、《诗》、《春秋》、《礼记》、《周礼》,以存诸经古训,对后学了解宋以前学者们对诸经的训释颇有裨益。但该书甚为粗略,疏漏较多。现存有清抄本一种(四库底本)。 |
经稗 | 郑方坤 | 十二卷。清郑方坤撰。方坤字则厚,号荔乡,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雍正元年进士,官至兖州府知府。此书杂采前人说经之文,包括《易》、《书》、《诗》、《春秋》、《三礼》、《四书》。因多摭诸说部之中,故名之曰“稗”,犹如正史之外别有稗官所记。汉代传经,专门授受,自师承以外,罕有旁征,故治此经者,不通他经,即便同治一经,也因师承不同,此师之训故不同于他师,这样专而不杂,才能对一部经典有较深入的钻研。自东汉郑玄淹贯六艺,参亘钩稽,旁及纬书,又多采摭,经学之有考证自此始。宋代诸儒,只有朱子穷究典籍,其余研求经义者,大都断之以理,不大阅读经籍。当时方坤荟粹众说,对经籍的研求颇为有益。 |
简端录 | 邵宝 | 十二卷。明邵宝撰。宝字国贤,号二泉,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成化进士,曾官江西提学副使,正德中迁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忤刘瑾,勒致仕。瑾伏诛,复出为户部侍郎,拜南京礼部尚书,嘉靖初卒,谥文庄。其着述颇丰,除此书外,尚有《左觿》、《大儒奏议》、《慧山记》、《漕政举要录》、《学史》、《容春堂集》、《定性书说》等多种。此书乃其读书有得,即题书简端,积久渐多,其门人天台王宗元抄合成帙,因以“简端”为名。内容包括《易》、《书》、《诗》、《春秋》、《礼记》、《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明代理学盛行,在经学研究中异说纷出,宝不为空谈学风所干扰,尤能研思古义,求实求真,为明代学者中所罕见,这也正是此书的可贵之处。现存有明秦榛刻本,正德十年华云刻本,崇祯四年邵澄刻本,清抄本。 |
洪范正论 | 胡渭 | 五卷。清胡渭撰。《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主要内容详见《洪范口义》条。自汉以来,研治《洪范》者多有其人。渭研治《洪范》,以《洪范》为体,《禹贡》为用,互相推阐,以发明奉若天道之理。此书总结前人之说,指出其病有三:汉人专取灾祥、推衍五行、穿凿附会、事同谶纬、其病一;宋儒说解“洛书”,创为黑白之点、方圆之体、九十之位,变书而为图,以至九数、十数、纷纭更定,其病二;《洪范》原无错简,王柏、胡一中等任意改窜,其病三。渭学识渊博,经术深湛,其所指摘,恰中要害。此书现存清乾隆四年(1739)胡绍芬刻本,藏北京图书馆。 |
洪范统一 | 赵善湘 | 一卷。宋赵善湘(生卒年不详)撰。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孙。南宋经学家。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封文水郡公,赠少师。绍定中,李全进犯淮东,善湘以江淮制置使讨之,屡建战功,《宋史》有传。所着除《洪范统一》之外,尚有《周易约说》、《周易或问》、《中庸约说》、《大学解》、《论语大义》、《孟子解》、《春秋三传通义》以及诗词杂着等书。《洪范统一》又称《洪范统论》。《洪范》为《尚书》重要篇目,其作者及主要内容详见《洪范口义》条。善湘注《洪范》,参考欧阳修《唐志》、苏洵《洪范图论》,对汉儒旧说多所驳正,定“皇极”为九畴之统,每畴之中,如五行则水、火、木、金皆统于土;五事则貌、言、神、听皆统于思,以为得其统而九畴可一以贯之。善湘注《洪范》,正当学界门户森严之时,然此书释“皇极”为大中,与陆九渊之说合;又谓“九畴”皆运于君心,发为至治,复合于朱熹“建极”之旨,取舍之间,不存门户之见,其学风亦属难能可贵。该书原本久佚,库书从《永乐大典》中录出。现存《函海》本、《艺海珠尘》本、经苑本及文澜阁传抄本。 |
洪范明义 | 黄道周 | 四卷。明黄道周撰。《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其主要内容详见《洪范口义》条。此书系崇祯十年(1637)道周官左谕德掌司经局时所进呈朝廷者,其进书序称“上卷言天人感召、性命相符及好德用人之方;下卷言阴骘相协、彝伦条贯、旁及阴阳历数之务;初、终两卷,考正篇章,分别伦序。”道周受伏生、董仲舒、刘向影响至深,所言天人感应、性命相符、阴骘相协、彝伦条贯等多属穿凿附会;至其改正字句及篇章次第,亦多出于武断,不尽与经义相合。此书有《石斋九种》本。 |
洪范口义 | 胡瑗 | 二卷。宋胡瑗讲授,瑗门人编录。《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旧传为商末箕子所作,近人或疑出自战国时人之手。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询问治国方略,箕子依据《洛书》,详细阐述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祀、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九福等九种大法,此为《洪范》主要内容。汉儒自伏生下至京房、刘向诸人,以阴阳灾异附会其文、演为“天人感应”之说。至宋,又流为象数之学,唯辨《图》、《书》同异,经义越发晦涩。《洪范口义》为胡瑗对《洪范》所作说解,意在发明天人合一之旨,对旧说多所驳正,其中不乏精到之处。该书说解文字存于正文各句之下,前后贯彻,颇具条理。原书作一卷,久佚,《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录出,析为二卷。有张刻《墨海金壶丛书》本、阁抄本传世。 |
古文尚书冤词 | 毛奇龄 | 清毛奇龄与阎若璩等相辩诘,为梅賾所献《古文尚书》鸣 “冤” 而力辩其为真的著作。8卷。作者摘取《隋书·经籍志》之文为据,认为梅賾所献者乃《孔安国尚书传》而非《古文尚书》; 说《古文尚书》本传习世间,但贾逵、马融诸儒未能得见。认为《孔安国尚书传》为伪,而《古文尚书》为真。其书包括总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古文之冤始于朱熹、古文之冤成于吴棫(按: 吴棫《书稗传》 在朱熹之前,《朱子语录》曾引吴说,故当称 “始于吴氏,成于朱氏”) 、书篇题之冤、书序之冤、书小序之冤、书词之冤、书字之冤等十个部分。其立论多属强词夺理,难以成立,故不为后世所重。收入《西河合集》。 |
读书丛说 | 许谦 | 六卷。元许谦撰。谦字益之,晚号白云老人,学者称白云先生。江浙省金华(今属浙江省)人。元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谦自幼勤奋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延璠初,居东阳八华山讲学,从学者多至千余人,四方之士以不及其门为耻。无意功名仕途,里居四十年,公卿屡荐,皆不就。卒谥文懿。《元史》入《儒学传》。着述除《读书丛说》之外,尚有《诗集传名物抄》、《白云集》等。谦受学于金履祥,尽得金氏所传,学术思想宗主朱熹。所作诗文不甚留意文字辞藻,其诗于理趣之中颇富形象,文亦醇古,无宋人语录之气。自蔡沈《书集传》问世,学者乐其简易,注《尚书》者多主蔡氏,不复参考他说,谦则不受当时学风影响,说解《尚书》广稽事实,兼取诸书之长,不专主一家之说。谦学识渊博,考据《尚书》天文、地理、名物、典制、史事等多有独到见解,于旧说多有驳正。宋末元初说经崇尚空谈,许谦独重考据,其学风尤属可贵。至于该书说解六律、五声,大段抄录《律吕新书》;说解唐虞之修五礼,大段抄录《周礼·大宗伯》之文;说解《酒诰》太史、内史,大段抄录《周礼·太宰》六典、八法、八则、八柄之文,则稍嫌泛滥而无节制。此书始刻于元至正六年(1346),原版久佚。库书所据乃浙江吴玉墀家藏本,该本第二卷缺4页,第三卷缺6页,第五、第六两卷各缺4页,库书无从校补,缺页一仍其旧。该书现存清钞本四部,北京图书馆藏两部,上海图书馆藏一部(存五卷,缺第六卷),湖北省图书馆一部。此外尚有《学海类编》本、《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夏氏尚书详解 | 夏僎 | 二十六卷。南宋夏僎(生卒年不详)撰。僎字元肃,号柯山,两浙路龙游(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着名经学家。据时澜此书序文,僎曾中进士,其他事迹不详。该书博采前人旧说,于林之奇《尚书全解》所取尤多,夏氏为阐明《尚书》义理,于经文反复条畅,深究详绎。其书虽比蔡沈《书集传》稍嫌杂,但在宋人《尚书》说本中,不失为善本之一。明洪武年间(1368-1398)皇帝下诏令习《尚书》者并用夏氏、蔡氏二《传》,后《书经大全》问世,始独用《书集传》,此书影响逐渐衰微。该书版本原有淳熙间麻沙刘氏书坊刻本,久已失传。乾隆有浙江采进本,残缺,库书以之与《永乐大典》参校补辑,使该书复成完帙,原本作十六卷,修《四库全书》时,厘定为二十六卷。现存版本有聚珍本、闽覆聚珍本。 |
胡氏尚书详解 | 胡士行 | 十三卷。宋胡士行撰。士行南宋时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江南西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临江军军学教授。此书又称《书集解》、《初学尚书详解》。士行解《尚书》,多以伪孔传为主,异说附后;伪孔传义有未妥,则引杨时、林之奇、吕祖谦、夏僎诸说补正。至诸家说解犹有不妥,则直抒己见。该书兼采诸家说解之长,援据考证,不尚空谈,见解颇有精到之处,于宋人《尚书》注本中为较好者之一,有《通志堂经解》本。 |
陈氏尚书详解 | 陈经 | 五十卷。陈经(生卒年不详)撰。经字显之,一字正甫,江南西路安福(今属江西省)人。一说福建长溪人。南宋经学家。庆元间进士,官至奉议郎、泉州泊干。经一生嗜书成癖,启益后学为多。所着除《尚书详解》之外,尚有《诗讲义》、《存斋语录》诸书,已失传。经该书自序称“今日语诸友以读此书之法,当以古人之心求古人之书,吾心与是书相契而无间,然后知典、谟、训、诰、誓、命皆吾胸中之所有,亦吾日用之所能行”。其说近似陆九渊“六经注我”之说,当属金溪学派。陈氏注解《尚书》,多取古人注疏,间出新义,往往发先儒之未发,疏解亦较为详明。此书成就不及蔡沈《书集传》,与林之奇《尚书全解》、夏僎《尚书详解》不相上下。该书有聚珍本、闽覆聚珍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