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尚书稗疏 | 王夫之 | 四卷,清王夫之(1619-1692)撰。《尚书》研究著作;是书仅就《尚书》部分词、句诠释,非全解经文,取名《稗疏》,犹谓小注、浅注。稗,稻田杂草,其实细小,又非谷物,故以稗形容卑微。有“不贤识小”之意,谦词。又《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在梯稗。”’意谓道无所不在,甚至细之物中亦有道。“稗疏”似含有所疏解的至微处亦有道之所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编诠释经文亦多出新意,其间有失之太凿者……则大抵词有根据,不同游谈,虽醇疵互见,而可取者较多矣。” |
融堂书解 | 钱时 | 二十卷。宋钱时撰。时字子是,人称“融堂先生”,两浙路淳安(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经学家。时自幼奇伟不群,无意于功名仕途,潜心钻研理学,曾主讲于象山书院,嘉熙中以丞相乔行简荐,授秘阁校勘,迁史馆检阅,不久求去,授江东帅属而归。时学出于杨简,主张发明人心,属金溪学派。所着除《融堂书解》之外,尚有《周易释传》、《学诗管见》、《春秋大旨》、《四书管见》、《两汉笔记》、《蜀阜集》、《冠昏记》、《百行冠冕集》等。《融堂书解》又称《尚书演义》。该书说解《尚书》,尤注重阐明《书序》,每篇之首,皆条陈大旨,至于逸书之序,则参考《史记》,核其时事以释篇题,复采他书所引马融、郑玄《书》注引申其义。至经文说解,则兼采儒成说,不专主一家之学,他家说解未安者,则直抒心得,不为曲说所惑,见解不乏精到之处。该书原本久佚,《永乐大典》所载缺《伊训》、《梓材》、《秦誓》三篇,《说命》、《吕刑》亦间有缺文,其余篇帙保存完好,库书即从《永乐大典》移录,又该书朱彝尊《经义考》着录为八卷,以篇帙颇繁,库书析为二十卷。该书现存版本有聚珍本、闽覆本、杭缩本。 |
日讲书经解义 | 库勒纳 | 十三卷。清圣祖康熙御定,大学士库勒纳(详见《日讲易经解义》)等奉敕撰。此书原为库勒纳等侍讲《尚书》之讲义,康熙十九年(1680)奉诏以旧稿编次而成。《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大旨在敷陈政典,以昭驭宰之纲维;阐发心源,以端慎修之根本,而名物训诂,不复琐琐求详。”此书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条陈《尚书》为政大法,以明治国之纲纪;二是揭示《尚书》修身养性之道,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其说解《尚书》,重视所谓“大者远者”,与寻常儒生寻章摘句、于名物训诂作烦琐求证者,旨趣不同。此书有康熙中内府刊本。 |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 王顼龄 | 二十一卷。清王顼龄(1642-1725)等奉敕撰。项龄字颛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康熙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初以文学进,游历诸卿,谙练典故。卒,谥文恭。着述除《书经传说汇纂》之外,尚有《世恩堂集》等。康熙六十年(1721)颁诏修《书经传说汇纂》,项龄主其事,雍正八年(1730)告成并刊行,书前有雍正御制序文。蔡沈《书集传》问世之后,肆意抨击者有之,曲意回护者亦有之。此书取蔡《传》居前,附众说于后,凡蔡《传》说解安妥者,则加以佐证;凡蔡《传》说解谬误者,则加以匡正;其义两通者,别为附录。此书引据详赡,不为门户所囿,唯义之所安是求,持论较为公允,于蔡《传》亦多所考订厘正。此书有雍正中内府刊本及各省覆刻本。 |
春秋辑传 | 王樵 | 十三卷。宗旨一卷。春秋凡例二卷。明王樵撰。《春秋辑传》以朱熹之说为宗,并博采诸家,附以己意论断。《宗旨》凡三篇,皆举诸儒论《春秋》精要之语而录之。后有附论一篇,乃王氏论三传本末。评三传优劣之语。王氏认为,今本《左传》作者非左丘明,“盖左氏广积诸国之史的释《春秋》。传成之后,盖其家子弟及门人见嘉谋事迹多不入传,或有虽入传而复不同,故各随国编之而成此书耳。”王氏指出,“所谓丘明以授鲁曾申,申传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虞卿,卿传荀况,况传张苍、苍传贾谊,此乃近世之儒欲尊崇《左氏》,妄为此说。”《凡例》专论《春秋》之例,有即位、告月视朔、郊庙雩社、婚姻、崩薨卒葬、朝聘如、会盟、兵事、盟会侵伐通例、公行书至、搜狩、税赋、兴作、改革、灾异、弑杀奔执叛逃、归复归入纳、姓氏名字爵命等、日月、阙文阙疑,计二十例。现存万历四十七年刻本,《四库》系商丘宋氏抄本。 |
春秋集义 | 李明复 | 五十卷,纲领三卷。李明复撰。李明复一名俞,字伯勇,合阳人。李明复认为:知孔子者惟孟轲,知孟轲者惟周敦颐。而周敦颐《春秋》之学,二程得其真传,程颐曾作《春秋传》而程颢则间有及之。张载通过与二程研究而明之,刘绚、谢湜则是见而发明之,范祖禹等人是见而知之,至于胡安国则又是闻而发明之,而李侗诸人则又是闻而知之。虽然以上诸人派别有所不同,但其本源则一。其观点稍有异同,但于尊王贱霸,内中,国外夷狄,即事明纲领以着人君之用的大节上则完全相同。因而他辑录了周敦颐、二程、范祖禹、谢良佐、杨时、侯仲良、尹洙、刘绚、谢湜、胡安国、吕祖谦、胡宏、李侗、朱熹、张栻十六家“或着书以明《春秋》,或讲明他经而及《春秋》,或其说之有合于《春秋》者,皆广搜博访,始乃定其后先,审其精粗。”虽云兼采十六家,然用谢湜之说尤多。其《纲领》三卷,是关于《春秋》宗旨的总论。此书实属宋代诸儒解《春秋》之总汇,较吕本中《春秋集解》更为繁富。此书最早的刻本是宋代巴川王梦应所刻。今本《集义》部分采自无锡邹仪《蕉录草堂藏本》,而《纲领》部分则录自《永乐大典》。现存有元刻本。 |
春秋集传纂例[四库本] | 陆淳 | 唐陆淳诠释、阐发啖助、赵匡《春秋》经说的著作。共10卷。作者尊崇啖助为师,赵匡为友。啖著《春秋统例》6卷,经作者及其子陆异整理,复经赵匡修改,定为40篇,勒为10卷。其第1至第8篇为全书总义,第9篇为鲁十二公并世绪,第36篇以下为经传文字脱谬及人名、国名、地名。全书主要内容包含于第10至第35篇内,该部分将啖助《春秋统例》及春秋学的主要观点作出详细阐发,如指《左传》非左丘明之作,《公羊》、《榖梁》亦非公羊高、榖梁赤之作; 认为《左传》与《春秋》比之《公羊》、《榖梁》与《春秋》,后一种关系显得更其紧密。诸如此类,皆不尚旧说,且多有新意,但偏颇也在所不免。故宋以后评价也不同。如晁公武、欧阳修皆持贬议,程颢、程颐却视其有塞异端、开正途之功。纪昀等综诸家评论指出:该书 “舍传求经,实导宋人先路。生臆断之弊,其过不可掩,破附会之失,其功亦不可没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版本主要有五玲珑阁丛书、古经解汇函、四库全书等。 |
春秋详说 | 家铉翁 | 三十卷。家铉翁撰。家铉翁字则堂,眉山(今属四川)人,宋元之际经学家。宋时以荫补官,后赐进士出身,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至,丞相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铉翁独不签名。宋亡不仕,元成宗即号“处士”,以寿终于家。此书作于宋亡之后。时铉翁在瀛州以《春秋》教授子弟,积十年之力而成此书。书成之后,寄与其友潘从大藏之。家氏认为,鲁史是史,而《春秋》则非史,《春秋》乃一王法,因此,主于垂法,而不主于记事。其或详或略,或书或不书,“大率皆予夺抑扬之所系,而宠纲奥旨绝出语言文字之外,皆圣人心法之所寓”。又云:“圣人之书有常法,而不可以定例求也。自三传以来诸儒百家不原书法以求圣人之意,每以凡例而律圣人之法,甚失甚大,读《春秋》始当首辨也。”其书之体例,据《自序》称:“三传之是者取焉,否则参稽众说而求其是。众说或尚有疑,夫然后以某鄙陋所闻具列于下。”卷首为《纲领》,计六条十篇。一是原《春秋》所以托始;二是推明夫子行夏时之意,三是辨五始,四是评三传,五是明霸,六是以经正例。此六条乃家氏“区区积年用意之所在”。此书初刻于元泰定二年(1325),今存,清有《通志堂经解》本。 |
春秋微旨 | 陆淳 | 三卷。唐陆淳撰。此书先列三传不同之文,参以啖助、赵匡之说而断其是非。《自序》云:“事或反经而志协乎道,亦虽近义而意实蕴奸,或本正而末邪,或始非而终是,介于疑似之间者,并委曲发明,故曰‘微旨’。”如“晋赵鞅归于晋”条,先引《左传》云:“韩魏以赵氏为请赵鞅,入于绛,盟于公宫。”次引《公羊》曰:“此叛也,其言归何?以地正国也。……此逐君侧之恶人也,曷为以叛言之,无君命也。”再引《穀梁》曰:“此叛也,其以归言之何?贵其以地反也。……以地正国则何以言叛,其入无君命也。”最后引赵匡之论曰:“叛而称归,君宥而反之也,且原其初入晋阳之心。拒中行,非叛君也。”《左传》只陈述史实,而《公》、《穀》则重在阐发“无君命”,赵匡则据《春秋》“君了原心”之大义而说。其《自序》又云“三传旧说亦并存之,其义当否则以朱墨为别。”今本应用朱者,皆改以方匡界划其起讫。此书大旨与《纂例》相同。现存有宋皇祐汴本、《学海类编》本、玉玲珑本、海昌陈氏刊巾箱本、经苑本、《学津讨原》本等。 |
王艮尺牍 | 王艮 | 明朝经济思想家, 泰州学派的创立人王艮的书信。尺牍,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书简;信札,书信;文辞或者墨迹,字迹。 |
体论 | 杜恕 | 杜氏《体论》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旧、新《唐志》同。恕字务伯,晋征南大将军杜预之父也。官御史中丞,出刺幽州,以斩鲜卑小子一人为程喜所劾,免为庶人,徙章武。阮武谓恕曰:「今向闲暇,可潜思成一家言。」遂著《体论》八篇,又著《兴性论》一篇。嘉平四年卒于徙所,《魏志》有传。八篇者,一曰《君》,二《臣》,三《言》,四《行》,五《政》,六《法》,七《听察》,八《用兵》;四卷者,卷凡二篇,其书盖亡于唐末,《群书治要》载有六千余言,不著篇名,审观知是《君》、《臣》、《行》、《政》、《法》、《听察》六篇,其余《言》篇、《用兵》篇略见《御览·六帖》,而《意林》以《自叙》终焉。今录出校定为一卷。恕又有《笃论》,别载于后。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二月既望。 |
絜斋家塾书钞 | 袁燮 | 经学著作。南宋袁燮撰。12卷。此书注重发明本心,反复引申阐明心性之说,而论述帝王治绩,尤能参酌古今,逐一标举大纲和要领。所论满损谦益和居安思危,亦颇惬当得理。原本10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并称其子袁乔“录其家庭所闻,至《君奭》而止”。因知其本为未竟之书,且非燮手著。绍定间,其子袁甫刊于象山书院。传本久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得,编为今本。《四库全书》著录。有《四明丛书》本。 |
明本排字九经直音 | 佚名 | 二卷。不着撰人名氏。有人认为是南宋孙奕(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许奕《九经直音》九卷,许奕当是孙奕之误(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此书为蒙童读本,内容主要是《孝经》、《论语》、《孟子》、《毛诗》、《尚书》、《周易》、《礼记》、《周礼》、《春秋左传》等九经的训音和字释。其中音义,除采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外,又采取宋儒音释,是继《经典释文》之后的又一部关于诸经音义的重要着作。所谓“明本”是指宋明州所刻版本,“直音”是说在注音上不用反切,直言音某。原书卷目已不可考,今二卷本当为元时坊间因其书合并卷数刊行的。今存有元刻本一种、清抄本一种,均署名“宋孙奕撰”;另有清抄本一种,不着撰人名氏。 |
六经正误 | 毛居正 | 六卷。宋毛居正(生卒年不详)撰。居正字谊父(因字通,或作“义甫”)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其父毛晃,曾着《增注礼部韵略》、《禹贡指南》等书。居正继承家学,钻研六书。嘉定十六年,诏国子监刊正经籍,被聘司校雠,只校订完四经即因目疾告归,还有《礼记》和《春秋》三传未能校订,即便已校订的四经,也因雕版工人胡乱塞责欺骗官府,使所成之版误字未改者仍十之二三,居正因此作《六经正误》。书前有杨万里序,对此有详细说明。居正在此书中对诸经校刊异同,订正讹谬等作了大量工作。然而改订既多,错误在所难免,有些改订非但与经义不合,于六书亦欠妥当。现存有元刻本一种(其中卷三至五配清抄本),明刻本一种,清通志堂经解本。 |
六经图 | 杨甲 | 十卷。宋杨甲撰,宋毛邦翰补。杨甲字鼎卿(一说为嗣清),遂宁(今属四川省)人,乾道二年进士,有诗文传世。邦翰字号及生卒年月均不详,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乾道初官抚州州学教授,终于转运判官。该书成于乾道中,曾勒碑昌州郡学,具体图目已不可考,经毛邦翰补后,包括《易》七十图,《书》五十五图,《诗》四十七图,《周礼》六十五图,《礼记》四十三图,《春秋》二十九图,共六经三百零九图。后在流传过程中,该书篇目、卷数甚至书名皆被后人随意增减。现存有明刻本六种。另有《五经图》六卷二种,为明刻本,实亦此书。 |
六经奥论 | 郑樵 | 六卷。旧题宋郑樵撰,清以来学者多不赞同。有人认为此书实吕祖谦撰,明中叶以后有好事者刊其书,题郑樵撰,借重其名以行其书(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有人认为题郑樵与其从兄郑厚合着为近。郑厚字景韦,生卒年月不详,绍兴五年进士,历官泉州观察推官、湘潭知县等,因着《艺圃折衷》言辞过激,被人摘书中诋毁《孟子》语言于朝,诏毁其版焚其书。后其弟子集其残余,不敢公然刊行,故改易其名为《六经雅言图辨》,所谓“雅言”,即口义、语录,“辨”即折衷。其着者独题为郑厚又恐形迹易露,且郑樵以进书得官,郑厚因着书获罪,所以以郑樵之书与之相混杂,题为“莆阳二郑先生”。所谓《六经奥论》,乃明以后学者不知其故,以为莆阳二郑即郑樵,并妄改其书名为《六经奥论》(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此书内容包括《凡例》、《六经总论》、《易经》、《书经》、《诗经》、《春秋经》、《礼经》、《乐书》、《周礼经》。其论颇有可取之处。今存有明成化书林刘氏日新堂刻本,清抄本二种,清通志堂经解本。 |
九经误字 | 顾炎武 | 一卷。清顾炎武撰。炎武因明国子监所刊诸经字多讹脱,而坊刻之误又甚于监本,极不便于经籍流传,乃考石经及各种旧刻经籍作成此书,以纠正经籍在流传中的错字讹脱。其原则是凡监本有笔误显然易见者不录,与石经异文而两通者不录。所摘监本、坊本误字,各经并不很多,只有《仪礼》错讹尤甚,靠此书得以校明,清代印行时得以补正,这是顾氏对经籍的一大贡献。但由于顾氏所依据的石经为裁剪本而非完本,造成了把监本本来对的地方反倒改错,而有些错的地方反倒置之不论,尚不及后人考证精密。不过,清代校经之学,实由顾炎武和张尔岐始,其创始之功不可没。现存有清抄本。 |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 岳珂 | 一卷。宋岳珂(1183-1234)撰。珂字肃之,号亦斋、东几,晚号倦翁,汤阴(今河南南阳)人。南宋着名爱国将领岳飞之孙。历官至权户部尚书、淮南江浙荆湖制置茶盐使。一生着述甚多,除此书外,尚有《金陀粹编》、《宝真斋书法赞》、《桯史》、《玉楮集》、《愧郯录》、《三命指迷赋》、《棠湖诗稿》、《吁天辨诬集》等。宋代九经刊本,以廖刚所刻为精审,珂取廖本九经,增以公、穀二传及《春秋年表》、《春秋名号归一图》,校刊于相台书塾,并述校刊之意,作《总例》一卷,即此书。内容包括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七部分。各部分前有小引,述校刊缘由。其书久无刊本行世,至清乾隆年间田大椿始刻之,既而鲍廷博又刻桐花馆订本,嘉庆年间杨州汪氏以影宋本翻刻,璜川吴氏又据汪氏本重刻,此书才广泛流传于世,然而刻本既多,各本相校也互有出入。今存有清影元抄本二种,清抄本三种,清刻本二种。 |
九经古义 | 惠栋 | 十六卷。清惠栋(详见《新本郑氏周易》)撰。此书所解,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十经。其中《左传》六卷后更名《左传补注》刊版别行,只存其九。所谓“古义”,是指汉儒专门训诂之学得以考见于当时者。栋作此书,搜采旧文,相互参证,原原本本,可称精核,其价值在王应麟《诗考》、郑玄《周易注》之上。但因栋爱博嗜奇,不能割爱,有个别地方显得牵强附会,或者征引旁文、无关训诂,为例不纯。现存有手稿本、乾隆潮阳县署刻本,乾隆刻贷园丛书本、清刻本、清蒋光弼刻省吾堂四种本。 |
九经辨字渎蒙 | 沈炳震 | 十二卷。清沈炳震撰。炳震字寅驭,号东甫,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岁贡生,乾隆初,举博学鸿词科不遇。专攻古学,考订博辨,一生着述颇丰,除此书外,尚有《新旧唐书合抄》、《廿一史四谱》、《唐诗金粉》、《井鱼听编》、《历代帝系纪元歌》、《增默斋集》等。此书校正九经文字,共分为十类:经典重文、经典缺文、经典传讹、经典传异、经典通借、先儒异读、同音异义、异音异义、异字同义、注解传述人。排比钩稽、颇为细密,考文字之异同,究训诂之得失,于经学研究颇有裨益。但末卷“注解传述人”全录陆德明《经典释文》所载,无所考证,价值不大。现存有稿本。 |
经咫 | 陈祖范 | 一卷。清陈祖范(生卒年不详)撰。祖范字亦韩,又字见复,常熟(今江苏常熟)人。雍正举人,会试中试,因病未得殿试。乾隆中荐举经学,特赐国子监司业衔,卒于家。其着作除此书外,尚有《掌录》、《司业文集》、《司业诗集》。此书皆其说经之语,名“经咫”者,取《国语》晋文公“咫闻”之意。祖范膺荐时,曾以此书稿录呈御览。后其门人归宣光等刊行。包括《易》、《书》、《诗》、《春秋》、《礼》、《论语》、《中庸》、《孟子》各若干条,列有关礼义的杂文八篇于《礼》后。祖范论《书》不取梅赜,论《诗》不废小序,论《春秋》不取义例,论《礼》则不以古制达人情,表明他对诸经颇有己见,虽只有一卷,却发前人所未发,或考正前贤之误,多有独创,又辞意和平,繁略得中,正如原书序中所谓“文不离乎六经四书,说不参乎支离怪僻”。 |
吾国与吾民 | 林语堂 |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吾国与吾民》一书,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原书是作者用英文创作的,书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后来经郝志东、沈益洪二人将全书翻译为中文,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这部全译本《吾国与吾民》补上了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而颇有争议的篇章,有《蒋介石其人其谋》、《收场语》(初版)、《我们的出路》、《领袖人才的要求》等。在保持原著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译者的附记、索引等内容,使得整部书的思想及内容更为完备。 |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 林语堂 |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之一,大师以主人翁意识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及其勤劳而朴实的子民,他用特有的手法和笔调广泛而深入地描绘了国人的生存状态,并从文化、历史、社会和环境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
生活的艺术 | 林语堂 | 林语堂著。作者用英文写成1937年美国纽约约翰·黛公司出版,成为当时美国的畅销书。经林语堂特许,由黄嘉德译成中文,1939年西风社出版。此书的第二个译本,由越裔翻译,1940年上海世界文化社出版。《生活的艺术》全书共14章,每章之内又有若干小节,是一部全面性评论著作。林语堂对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独特的认识,在本书中,他说:“一个民族产生过几个大哲学家设什么希罕,但一个民族都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是难能可贵的。”他通过谈论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把中国人的哲学概括为“抒情哲学”、“闲适哲学”、“一种轻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很显然,林语堂所强调的中国人的“非功利性”、“幽默色彩”、“达观精神”、“热爱生命、善于享受悠闲”等人生态度,实际上主要讲的是道家文化。可以说,他是站在老庄思想、道家立场来评判中国文化的。正是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林语堂发表了自己对生活的某些感受。本书共由八章组成,分别阐述了以下问题:醒觉、关于人类的观念、论近人情、谁最会享受人生、生命的享受、生活的享受、文化的享受以及思想的艺术等等。作者所表述的只是个人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是个人的观点,而并不想创立不朽的真理或是客观哲学,所以,读来倍觉亲切,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作者所表现的观念也是中西思想家再三思虑过、表现过的,但却已经变成作者自我的一部分,已在作者的生命里生根。所以,全书显得自然纯朴,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作者没有受过学院式的哲学训练,所以,观察一切也似乎比较清楚、便当,没有正统哲学家的那些框框,大多根据自己的直觉下判断,创立自己独特的见解。 |
礼记述注 | 李光坡 | 二十八卷。清李光坡(1651-1723)撰。光坡字耜卿,廪膳生,家居不仕,性至孝。为学以宋儒是宗,专意于《三礼》。着有《周礼述注》、《仪礼述注》、《皋轩文集》等。是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乃专为驳正陈氏《礼记集说》而作。其《自序》云:“始读陈氏《集说》,疑其未尽,及读注疏,又疑其未成。如《序》内称郑氏祖谶,孔氏惟郑之从,不载他说,以为可恨。郑氏祖谶,莫过于郊特牲之郊祀,祭法之禘祖宗。而孔氏《正义》皆取王(肃)郑(玄)二说,各为缕列”,其他“自五体大者至零文单字,备载众诂,在诸经疏中最为详核”,以为陈澔实妄言诋毁孔颖达之书矣。故光坡是以驳正陈氏《集说》为大旨,力斥其“诸篇皆妄次第”。而光坡是书却颇有条理,犹现身说法,每篇前有小序,于经文则节取一句或一词而述注之,各为一条。每条先录郑注或孔疏,或《集说》、或朱子注、或秦汉群经及诸子、或唐宋以来说经众家之言,间有“坡谓”,以阐发己意。其《述注》以程朱理学为依据,补述训解郑玄之注,却又不偏于一家之言;于陈氏《集说》即力斥其非,亦间取可取者。然其于名物,典制、器数之考中,颇多阐发经文义理之宏微,故与陈氏不能尽相隔绝。有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