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辜讲

孔子说:“十五岁时,我决心全心全意严谨治学;三十岁时,我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标准;四十岁时,我已经没有任何疑问;五十岁时,我参透了信仰的真理;六十岁时,我不再胡思乱想而能理解所听到的任何事情;七十岁时,我能够在不违背任何法律及道德理念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辜解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天命”,也就是宇宙的终极神圣规则。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哲学家对它都有不同的称呼:德国人费希特 把它称作神圣的理念,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则称呼它为道,或者说自然之道。但是无论人采用怎样的称呼,是对于终极宇宙规则的思考,人们特别是那些具有伟大思想的哲学家们才发现了遵守宇宙规则,契合自然之道的重要性。

这些关于无条件的、必须服从的道德准则的知识,能够让那些有着伟大思想的哲学家遵循和顺应宇宙中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然而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大部分的人并不具有这种伟大的觉悟,甚至无法理解他们这些具有伟大思想的哲人,和他们对宇宙终极神圣规则所作出的追求和努力;当然也更加无法理解为什么需要遵守这宇宙间最高的道德准则了。

事实上,恰如马修·阿诺德所阐述的:“道德律,首先是一种理念存在,然后才能作为律法被严格执行,这个过程必须由圣人来完成,至于普通的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思量上的力量来理解这种先进理念,更没有足够的人格上的力量来遵守道德,直到法律的产生。”因此,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赫伯特·斯宾塞 所讲述的哲学和道德理念,在学者那里才产生价值。

而宗教不同,它的价值体现在能够让人——那些没有足够思想力量和人格力量的普通人,严格遵守和顺从道德律上产生的行为准则,并且让这些人在遵守道德行为准则时服从产生道德感的权威,也就是所说的君子律法。孔子评价这种现象说:“人之外,别无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