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举事以名篇。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疏〕胠,开。箧,箱。囊,袋。摄,收。缄,结。縢,绳也。扃,关钮也。鐍,锁钥也。夫将为开箱探囊之窃,发匮取财之盗,此盖小贼,非巨盗者也。欲为守备,其法如何?必须收摄箱囊,缄结绳约,坚固扃鐍,使不慢藏,此世俗之浅知也。

〔释文〕胠李起居反。史记作「搚」。徐起法反,一音虚乏反。司马云:从旁开为胠。一云:发也。箧苦协反。探吐南反。囊乃刚反。匮其位反,槛也。必摄如字。李云:结也。崔云:收也。缄古减反。縢向、崔本作「幐」,同,徒登反。崔云:约也。案广雅云:缄、縢,皆绳也。扃古荧反。崔、李云:关也。鐍古穴反。李云:纽也。崔云:环舌也。知也如字。又音智。下同。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注〕知之不足恃也如此。

〔疏〕夫摄缄縢、固扃鐍者,以备小贼。然大盗既至,负揭而趋,更恐绳约关钮之不牢。向之守备,翻为盗资,是故俗知不足可恃。

〇典案:此疑问之词「也」当为「乎」。后汉书光武纪注、御览四百九十九引「也」作「乎」,是其证。

〔释文〕揭徐其谒反,又音桀。三苍云:举也,担也,负也。担丁甘反。而趋七须反。李云:走也。唯恐丘用反。乡之本又作「向」。亦作「曏」,同。许亮反。为大盗于伪反。下及下注「而为」同。积者如字。李子赐反。于田,故改为田氏。鲁哀公十四年,陈恒弒其君,君即简公也。割安平至于郎邪,自为封邑。至恒曾孙太公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乃自立为齐侯。自敬仲至庄公,凡九世知齐政;自太公至威王,三世为齐侯;通计为十二世。庄子,宣王时人,今不数宣王,故言十二世也。

〔释文〕田成子齐大夫陈恒也。一旦宋元嘉中本作「一日」。杀音试。齐君简公也。春秋哀公十四年,陈恒杀之于舒州。而盗其国司马云:谓割安邑以东至郎邪,自为封邑也。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注〕不盗其圣法,乃无以取其国也。

〔疏〕田恒所盗,岂唯齐国?先盗圣智,故得诸侯。是知仁义陈迹,适为盗本也。

〔释文〕圣知音智。下同。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

〔疏〕田恒篡窃齐国,故有巨盗之声名。而位忝诸侯,身处唐、虞之安乐。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

〔疏〕子男之邦,不敢非毁,伯侯之国,讵能征伐?遂胤冑相系,宗庙遐延,世历十二,俱如前解。

〔释文〕十二世有齐国自敬仲至庄子,九世知齐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为齐侯,故云十二世也。

〇俞樾曰:释文曰:自敬仲至庄子,九世知齐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为齐侯,故云十二世。此说非也。本文是说田成子,不当追从敬仲数起。疑庄子原文,本作「世世有齐国」,言自田成子之后,世有齐国也。古书遇重字,止于字下作「二」字以识之,应作「世二有齐国」,传写者误倒之,则为「二世有齐国」,于是其文不可通,而从田成子追数至敬仲,适得十二世,遂臆加「十」字于其上耳。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注〕言圣法唯人所用,未足以为全当之具。

〔疏〕揭仁义以窃国,资圣智以保身。此则重举前文,以结其义也。

〔释文〕以守如字。旧音狩。,故无有为之事。

〔释文〕争尚争鬭之争。后皆同。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注〕将重圣人,以治天下,而桀、跖之徒,亦资其法。所资者重,故所利不得轻也。

〔疏〕若夫淳朴之世,恬淡无为,物各归根,人皆复命,岂待教迹而后冥乎?及至圣智不忘,大盗斯起,虽复贵圣法,治天下,无异重利盗跖。何者?所以夏桀肆其害毒,盗跖肆其贪残者,由资乎圣迹故也。向无圣迹,夏桀岂得居其九五,毒流黎庶?盗跖何能拥卒数千,横行天下?所资既重,所利不轻,以此而推,过由圣智也。

〔释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向云:圣人不死,言守故而不日新,牵名而不造实也。大盗不止,不亦宜乎!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注〕小盗之所困,乃大盗之所资而利也。

〔疏〕斛者,今之函,所以量物之多少。权,称鎚也;衡,称梁也;所以平物之轻重也。符者,分为两片,合而成一,即今之铜鱼、木契也。玺者是王者之玉印,握之所以摄召天下也。仁,恩也;义,宜也;王者恩被苍生,循宜作则,所以育养黔黎也。此八者,天下之利器也,不可相无也。夫圣人立教,以正邦家,田成用之,以窃齐国,岂非害于小贼而利大盗者乎?

〔释文〕为之斗斛以量之向云:自此以下,皆所以明苟非其人,虽法无益。权衡李云:权,称鎚。衡,称衡也。鎚,音直伪反。符玺音徙。矫之居表反。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疏〕钩者,腰带钩也。夫圣迹之兴,本惩恶劝善。今私窃钩带,必遭刑戮;公劫齐国,飜获诸侯;仁义不存,无由率衆。以此而言,岂非窃圣迹而盗国邪?「何以知其然」者,假问也;「彼窃」以下,假答也。

〔释文〕窃钩钩,谓带也。

〇王引之曰:「存焉」当为「焉存」。「焉」,于是也,言仁义于是乎存也。吕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犹于此也。聘礼记曰「及享发气焉盈容」,言发气于是盈容也。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今本「焉」字在上句「乃告舟备具于天子」之下,此后人不晓文义而妄改之。今据吕氏春秋季春篇、淮南时则篇订正)」,言天子于是始乘舟也。晋语曰「焉始为令」,言于是始为令也。三年问曰「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言先王于是为之立中制节也(荀子礼论篇「焉」作「安」,杨倞曰:「安」,语助。或作「安」,或作「案」,荀子多用此字。「焉」、「安」、「案」三字同义,详见释词。)大荒南经曰「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羣帝焉取药」,言羣帝于是取药也。管子揆度篇曰「民财足,则君赋敛焉不穷」,言赋敛于是不穷也。墨子非攻篇曰「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汤焉敢奉率其衆,以乡有夏之境」,言汤于是敢伐夏也。楚辞九章曰「焉洋洋而为客」,又曰「焉舒情而抽信兮」,言于是洋洋而为客,于是舒情而抽信也。又僖十五年左传「晋于是乎作爰田」、「晋于是乎作州兵」,晋语作「焉作辕田」,「焉作州兵」。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记周本纪作「君何患于是」。是「焉」与「于是」同义。庄八年公羊传「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于是」,管子小问篇「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是「于是」与「焉」同义。此四句以「诛」、「侯」为韵,「门」、「存」为韵,其韵皆在句末。史记游侠传作「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是其明证也。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注〕夫轩冕、斧钺,赏罚之重者也。重赏罚以禁盗,然大盗者又逐而窃之,则反为盗用矣。所用者重,乃所以成其大盗也。大盗也者,必行以仁义,平以权衡,信以符玺,劝以轩冕,威以斧钺,盗此公器,然后诸侯可得而揭也。是故仁义、赏罚者,适足以诛窃钩者也。

〔疏〕逐,随也。劝,勉也。禁,止也。轩,车也。冕,冠也。夫圣迹之设,本息奸衺,而田恒遂用其道,而窃齐国,权衡、符玺,悉共有之,誓揭诸侯,安然南面。胡可劝之以轩冕,威之以斧钺者哉?小曰斧,大曰钺。又曰:黄金饰斧钺。

〔释文〕揭其谒、其列二反。斧钺音越。

〇郭庆藩曰: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五正诬论三引司马云:夏执黄戉,殷执白戚,周左仗黄戉,右秉白旄。释文阙。能禁音今,又居鸩反。下「不可禁」同。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注〕夫跖之不可禁,由所盗之利重也。利之所以重,由圣人之不轻也。故绝盗在贱货,不在重圣也。

〔疏〕盗跖所以拥卒九千,横行天下者,亦赖于五德故也。向无圣智,岂得尔乎?是知驱马掠人,不可禁制者,原乎圣人作法之过也。内而不惑,岂有倒置邪僻于其间哉?

〔释文〕不僻匹亦反。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

〔注〕此数人者,所禀多方,故使天下跃而効之。効之则失我,我失由彼,则彼为乱主矣。夫天下之大患者,失我也。

〔疏〕以前数子,皆禀分过人,不能韬光匿燿,而扬波激俗,标名于外,引物从己,炫燿羣生。天下亡德而不反本,失我之原,斯之由也。

〔释文〕爚徐音药。三苍云:火光销也。司马、崔云:散也。此数所主反。法之所无用也。

〔注〕若夫法之所用者,视不过于所见,故衆目无不明;听不过于所闻,故衆耳无不聪;事不过于所能,故衆技无不巧;知不过于所知,故羣性无不适;德不过于所得,故羣德无不当。安用立所不逮于性分之表,使天下奔驰而不能自反哉!

〔疏〕夫率性而动,动必由性,此法之妙也。而曾、史之徒,以己引物,既无益于当世,翻有损于将来,虽设此法,终无所用也。侈靡,则无时慊矣。

〇典案:注「若思失侈靡」不辞。治要、御览七十六引「失」并作「夫」。「慊」下治要引有「意」字,义较完。

〔释文〕慊口簟反。乐其俗,安其居。

〔疏〕止分故甘,去华故美,混同故乐,恬淡故安居也。

〔释文〕乐其音洛。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注〕无求之至。

〔疏〕境邑相比,相去不远,鸡犬吠声,相闻相接。而性各自足,无求于世,卒于天命,不相往来,无为之至。

〇典案:「狗」,治要引作「犬」,老子同。

〔释文〕而不相往来一本作「不相与往来」。检元嘉中郭注本及崔、向永和中本,并无「与」字。

〇典案:治要引无「与」字,与元嘉本及崔、向本合。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疏〕无欲无求,怀道抱德,如此时也,岂非至哉!

〇典案:御览七十六引「至治」下有「也」字。

〔释文〕至治直吏反。注同。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

〔注〕至治之迹,犹致斯弊。

〔疏〕赢,裹也。亦是至理之风,播而为教,贵此文迹,使物学之。尚贤路开,寻师访道,引颈举足,远适他方,轨辙交行,足迹所接,裹粮负戴,不惮千里,内则弃亲而不孝,外则去主而不忠。至治之迹,遂致斯弊也。

〇典案:治要引「去」作「弃」,上「弃」字亦作「弃」。「内弃其亲」与「外弃其主之事」,文义正相对。又案:御览七百七十五引「车轨结乎千里之外」作「轨结于千里之外轮不迹乎他」,疑今本此句下有敚文。

〔释文〕颈如字。李巨盈反。赢音盈。崔云:裹也。广雅云:负也。粮音良。而趣七于反。徐七喻反。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注〕上,谓好知之君。知而好之,则有斯过矣。

〔疏〕尚至治之迹,好治物之智,故致斯也。

〇典案:「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之」,本亦作「也」,不辞。羣书治要引此文作「之」,唐写本同,今正。又案:注「好知之君」,治要引「好知」作「至治」。

〔释文〕上好呼报反。注、下皆同。何鱼之能得」,是古人谓钩为「钓」也。又案:释文云「饵,如志反」,「罾,音曾」,「笱,音苟」,此是释「饵」、「罾」、「笱」三字之音。下又云「钓,钩也」,「饵,鱼饵也。广雅云:罟谓之网。罾,鱼网也。尔雅云:嫠妇之笱谓之罾」,此是释「钓、饵、网、罟、罾、笱」六字之义。后人既改正文「钓」字为「钩」,又改释文「笱,音苟。钓,钩也」六字为「笱,音钩。钓,钩也」,其失甚矣。又外物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释文:钩,本亦作「钓」,亦当以作「钓」者为是。文选七启注、傅咸赠何劭王济诗注、谢灵运七里濑诗注及太平御览资产部十四引此并作「钓」也。又列子汤问篇「詹何以芒针为钓」,后人改「钓」为「钩」,不知御览引此正作「钓」也。又下文「投纶沈钓」,今本「钓」作「钩」,亦是后人所改,韵府羣玉「钓」字下引列子「投纶沈钓」,则所见本尚作「钓」也。又齐策「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钓不能牵」,后人改「钓」为「钩」,不知御览鳞介部七引此正作「钓」,淮南人间篇亦作「钓」也。又淮南说山篇「人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己之钓」,高注云:钓,钩也。后人既改正文「钓」字为「钩」,又改注文为「钩,钓也」,其谬滋甚。盖后人不知「钓」为钩之异名,故以其所知改其所不知,古义寖亡矣。削七妙反。格古百反。李云:削格,所以施罗网也。罗落罝子斜反。罘本又作「罦」,音浮。尔雅云:鸟罟谓之罗,兔罟谓之罝,罬谓之罦,罦,覆车也。郭璞云:今翻车也。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

〔注〕上之所多者,下不能安其少也。性少而以逐多则迷也。

〔疏〕智数诈伪,渐渍毒害于物也。颉滑,滑稽也,亦奸黠也。解垢,诈伪也。夫滑稽坚白之智,谲诡同异之谈,谅有亏于真理,无益于世教,故远观譬于若讷,愚俗惑于小辩。

〇典案:治要引无「渐毒」以下八字。注「迷也」作「迷矣」。

〔释文〕渐毒李云:渐渍之毒,不觉深也。崔云:渐毒,犹深害。颉户结反。滑干八反。颉滑,谓难料理也。崔云:缠屈也。李音骨,滑稽也。一云:颉滑,不正之语也。解苦懈反。垢苦豆反。司马、崔云:解垢,隔角也。或云:诡曲之辞。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疏〕每每,昏昏貌也。夫忘怀任物,则宇内清夷;执迹用智,则天下大乱。故知上下昏昏,由乎好智。

〔释文〕每每李云:犹昏昏也。动虫也。一云:惴耎,谓无足虫。肖翘音消.下音祁饶反。崔云:肖翘,植物也。李云:翾飞之属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注〕啍啍,以己诲人也。

〔疏〕自,从也。三代,谓夏、殷、周也。种种,淳朴之人。役役,轻黠之貌。释,废也。啍啍,以己诲人也。夫上古至淳之世,素朴之时,像圜天而清虚,法方地而安静,并万物而为族,同禽兽之无知。逮乎散浇去淳,离道背德,而五帝圣迹已彰,三代用知更甚,舍淳朴之素士,爱轻黠之佞夫,废无欲之自安,悦有心之诲物,已乱天下,可不悲乎!

〔释文〕种种向章勇反。李云:谨慤貌。一云:淳厚也。而说音悦。下同。役役李云:鬼黠貌。一云:有为人也。恬徒谦反。淡徒暂反。徐大敢反。啍啍李之闰反,又之纯反。郭音惇,以己诲人之貌。下同。司马云:少智貌。徐许彭反,又许刚反。向本作「哼」,音亨。崔本上句作「哼哼」,少知而芒也。一云:哼哼,壮健之貌。

【校记】

陈林羣说明:原书校记误置马蹄篇三注释于此篇后,本篇因此有五条注释。全部纠正,不再作注。下,原作「辩」,据集释等本改。「俞樾曰」至「其脣以向上」五十九字,原本在疏下,今依体例移至释文之后。菜,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采」,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依说苑,「苌弘」与「数见」互乙,据改。羣,南华真经注疏从说苑作「佯」,据改。以,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依说苑作「而」,据改。以,王校集释本作「之」,从之,原断句亦误。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道藏成疏本删「于」字,据删。坏,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壤」,据改。斗,王校集释本作「盗」。能,南华真经注疏依唐写本补,据补。所,南华真经注疏依唐写本补,据补。自,南华真经注疏依唐写本作「因其」,据改。朱,王校集释本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改作「失」,据改。失,南华真经注疏作「夫」,据改。则,南华真经注疏依治要引补,据补。乂,当作「又」。